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朱亮

马鞍山朱亮

发布时间:2021-05-07 10:37:21

㈠ 古代青石石佛可以进行买卖吗

邙山,地处河南洛阳城北。“生居苏杭,死葬北邙。”邙山地区拥有的古墓冢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在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洛阳所属7个区县的陵墓群范围内,冢连冢、墓压墓,长眠着自东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数不胜数的王侯将相、才士名流。
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风剥雨蚀及近代以来遭疯狂盗挖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数量、每座墓主的身份,今天已难以准确统计和确认。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历史上对邙山墓葬群最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即将全面展开。这次考古调查与勘测将动用包括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航空影像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内的先进科技手段,以寻找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15座帝陵为重点,对古墓群进行全面普查。
1 王侯将相“扎堆”埋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只有到了邙山,你才知道这话的含义和分量!
在邙山土岭上,数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罗棋布,森然壮观。
据史料记载,刘秀、元宏等十数位君临天下的帝王,张仪、樊哙、班超、狄仁杰等数千位将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众多外邦国王,乃至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都安息在洛阳城北这几十里的土岭上。至于一般富贵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计其数。
邙山上的陵墓都是谁的,一直是个难说清的问题。由于墓葬位置的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墓碑往往散失难以寻觅,频繁的战乱中,墓主的后代流散各地。要确定每座墓主的身份,实在困难。
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搞了一次“立碑运动”,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竖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龚松林急于求成,根本没下足考证工夫,结果常常张冠李戴。经他这一捣乱,邙山古墓更是乱上加乱,再也弄不清楚了。
尽管如此,由于有出土的墓碑佐证和史料记载,还是有些线索能够证明邙山长眠者身份的不一般。
根据文献记载,洛阳邙山地区主要埋葬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这一区域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今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7个区县。
这四代帝陵中有东汉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阳陵;西晋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4陵: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帝陵周围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冢,它们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
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20世纪初在洛阳西郊、邙山脚下的金村附近还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一些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东周王陵。另外又据文献记载,五代后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区。
去年11月,洛阳考古工作者对邙山帝陵进行了初步调查确认,在陵墓群区域范围内,目前尚有包括帝陵在内各个时期的古代墓冢大约330余座。
孟津平乐镇一带,有一字排开的三座大墓,当地人称为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有考古学者认为,这应该是几位东汉皇帝的陵墓。据考证,刘备儿子“阿斗”刘禅的墓就在这几座大汉皇帝陵东南几里地外。蜀国灭亡后,刘禅被押解到了西晋的首都洛阳,封为安乐公,软禁在阿斗小城。公元271年,刘禅死后葬在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据说,刘禅墓冢在20世纪60年代还有7米高、直径15米。后来农民浇地,墓室坍塌,今已夷为平地。
邙山上埋葬的另一个亡国之君,是才华横溢的南唐后主李煜。史书记载,亡国后的李煜不明不白地死在开封,“以王礼葬洛阳北邙山”,他的墓冢约在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周寨村一带。
在邙山上千古长眠的,还有苏秦、吕不韦、樊哙、狄仁杰等数不胜数的青史留名人物。
2 邙山古墓缘何多
据专家介绍,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最佳安息地。
“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唐朝诗人王建的一句诗,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唐代的邙山竟然是“寸土寸金”!
从汉代到唐代,洛阳北邙一带一直是人们向往的长眠之地,历代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以能得到邙山一块墓地而自豪。
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还有数不清的异乡、异国人,把邙山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邙山之所以会成为“热门”的大墓地,与洛阳的古都地位紧密相连。
邙山脚下的洛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从4000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在累计1000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史上,洛阳城建了毁、毁了建,但经常是“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雅士云集其间。繁荣时的洛阳常有数十万人居住,最辉煌时城市居民超过百万。邙山古墓中长眠的人,都曾目睹洛阳城的辉煌与沧桑。
对风水的迷信是邙山被看好的第二个原因。
洛阳城外的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势高,视野开阔,土层深厚,土壤紧硬密实,适于安置墓穴;东汉皇陵又赫然兀立于邙山岭上,所以这里自然成为洛阳人向往的安葬之处。
3 近代遭受疯狂盗挖
对邙山墓葬群的偷盗,从古代至近代断断续续一直没有停止。但使墓葬遭受严重破坏的盗墓行为,却发生在近代,是由汴洛铁路的修建引发的。
1905年,清政府向比利时一公司借款修筑汴洛铁路(现陇海铁路一部分),随后又修建洛潼铁路。铁路通过邙山南麓,就地取土时不断挖出了古墓,引起在场外国技师的极大兴趣,他们大量收集古物寄回欧美。
听说墓里的东西能卖钱,邙山各村庙里以前存放的古物,一夜之间没了踪影。当时的中国经济凋敝,国家混乱,很多贪图暴利的人开始到处搜寻、挖掘古墓。邙山之上从此打破千古幽静。
在盗墓分子“发财”的示范效应之下,邙山上几十个村庄互相效法,竞挖古墓,视为发财捷径。大量的古冥器被从邙山地下挖了出来,流向北京、上海,再流向国外。
据知情者回忆,当时每年秋庄稼收完之后,邙山上盗墓的像赶会一样,成群的人刨红薯般挖古墓,卖包子的、卖羊肉汤的搭起棚子招徕生意。挖出来的玉器、铜器用箩筐装、马车拉,到底挖出多少谁也不知道。有人说,庞家沟挖出来的东西卖的钱,可以用元宝把沟填满。许许多多的文物就此流落海外,现在欧美、日本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洛阳邙山珍贵文物不计其数!
1925年前后,洛阳四郊成立民团、红枪会等武装组织后,当地恶霸依靠枪支,驱使穷人,变夜间盗墓为有组织的白天公开挖掘。邙山上很多地方不再种地,专门挖墓。
1927年,洛阳驻军为搜刮财物,以筹措经费为名,勒令古玩商人交纳20%的税金,开了古玩业征税的先例。1928年,军阀韩复榘占据洛阳,接受古玩商人的建议,成立“古玩特税局”,大量发行经营许可证性质的行贴,对卖古物的人征20%的税,等于把盗墓行为合法化了,自此盗掘买卖之风更严重。到韩复榘离开洛阳时,邙山古墓已是“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
4“洛阳铲”因邙山而生
到20世纪20年代,墓中古物价格越来越贵,盗掘之风随之愈刮愈烈,邙山上以盗墓为生的多达1万多人。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
由于古墓年代久远,很少保留着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出任何痕迹,找出古墓的准确位置是盗掘的前提。经常找墓,使盗墓者逐渐掌握了辨别各种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发现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说明有人动过,就可能是古墓。当时,盗墓者用厚实锐利的钢锨在地上捣出方形洞穴,鉴别锨头沾带出来的土,以此来找墓。但这种方法很费力,钢锨经常带不上土,也不能探得很深。
据专门研究洛阳盗墓史的考古专家赵振华介绍,“洛阳铲”的发明者是邙山南麓马坡村的李鸭子。
李因家境贫寒,以刨古墓为生。1923年,他到孟津县赶集,见集上卖水煎包子的正在搭棚子,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在地上挖坑插棚杆。那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带出不少土来。李鸭子灵机一动:这样的铲子探墓肯定比钢锨容易多了。于是他用纸贴着铲子撕出一张图样,回家后找铁匠琢磨着打造了一把。
果然好用,u形的铲子,每次带出三四寸深的土,铲子的柄接长了,地下几米、十余米的土壤都能带出地面。老练的盗墓者眼观鼻闻手搓,从土的颜色、结构、包含物,就能知道有没有墓葬、是什么年代的墓、墓穴有多大。
从此,“洛阳铲”就在盗墓者手中传开了,地下的众多古墓又开始遭殃。
虽然当时洛阳地方政府也曾发布公告禁止挖掘古墓,但从来都是执行不力,公告如同一纸空文。
邙山古墓噩梦的终结是在1948年洛阳解放后。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发布公告禁绝盗墓行为,终于让沿袭近半个世纪的盗墓恶习一朝终结。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邙山的伤痕永远难以抹平。
据黄明兰研究,洛阳解放前出土历代墓志约5万方,平均每座古墓出土一方,即被盗掘古墓5万座;平均每座出土10件文物,即有50万件之巨,其中95%的文物都流失海外。盗墓者进入墓室,取走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后,常把墓中取不走但可能更有价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贵的壁画涂抹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时有所见。
5 邙山古墓群将得到研究和永久保护
洛阳邙山地区拥有的古墓冢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古墓家底不明一直制约着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在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的陵墓群范围内,不仅拥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帝陵及其它古代墓茔大约330余座,还汇集了东周、西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其它时期其它类型的墓葬约有数十万之多,它们与陵墓群犬牙交错难以分辨。
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风剥雨蚀及人为破坏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数量不断变化,难以准确统计。具有地面标识的墓茔已由解放初的600座左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400座。
为尽快保护、研究这一古墓最集中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文博界的专家学者们倡仪开发邙山墓葬文化,并从洛阳地区数十年来科学发掘的1万多座古墓中,精心遴选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在邙山乡的冢头村修建了洛阳古墓博物馆,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
去年11月,在1984年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又对邙山帝陵进行了初步调查,确定了陵墓群区域古代墓冢的数量。
日前,有关人士表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全方位、大规模、专题性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即将全面展开。这将是历史上对邙山墓葬群最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前期准备和专家论证工作已经就绪。
此次考古调查与勘测将对古代墓冢进行全面普查。帝陵是洛阳邙山陵墓群的主体,展开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将以寻找15座帝陵为重点,在不影响墓冢、墓葬和陵园整体的前提下,对个别重要的帝陵和陪葬墓的周边地方进行试掘。
寻找帝陵的工作将分为三步:找到帝陵的确切位置;确定帝陵的陵园范围;最后,找到帝陵的陪葬墓群。在搞清楚陵墓群的结构布局、划分出陵区与陵墓群范围的基础上,测绘陵墓群总平面图、各陵区分布图和帝陵、陪葬墓的遗迹平面图,制作帝陵的立体景观图。
考古工作者将综合运用传统和最新的现代技术,进行这次考古调查与勘测,以廓清古墓群的“真面目”。先进的科技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航空影像技术、遥感技术,以记录调查成果,寻找未知古代墓冢。
据介绍,承担此次任务的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系,已经共同研制开发出邙山陵墓群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信息库,将对调查区域进行监测、建档和管理。调查中发现的任何墓冢、遗迹点均可利用GPS(全球导航定位)定位在电子地图上,而已经标注在电子地图上的墓冢、遗迹点均可通过GPS找到具体地点。同时,计算机将以强大功能把有关帝陵、陪葬墓、遗迹点的各种文字、图片、摄像资料全部汇集在一起,以便研究和整理。
此项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2003年至2005年为第一阶段,2006年至2009年为第二阶段,2010年至2012年为第三阶段。最后,调查的结果将落实在地形图、摄影图片、航测片等现代形象载体上。
■特别链接
邙山陵墓在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
记者在洛阳邙山地区采访时了解到,邙山古墓50年来减少过半,不仅仅是被盗的原因。
谈到邙山的现状,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韩国河心情沉重地说:“邙山陵墓在遭受着严重的人为破坏。邙山陵墓的地面封土正在迅速地被蚕食,正以可怕的速度日益减少!”
他说,在调查和初步测量的过程中,直接的感受是与20年前的地图对照,许多墓冢已经完全从地面消失,只有借助访问上年纪的老乡才能指认和寻觅踪影。
他所看到的墓冢,大多数四壁盗洞多处,有很多还是新近被盗,盗洞中废弃的电灯泡和手电筒赫然在目。有的墓冢被农民开垦逐渐蚕食,仅存一土墩、土柱,有的被人打成窑洞或凭依筑房居住,有的被就地取材改造为烧砖窑,有的被利用建成水塔……而更多的墓冢已被基建施工、砖场取土、开辟农田、盖房垫院完全破坏,甚至彻底消失了。
一些建设单位置文物保护法于不顾,直到在建设工地挖出毁坏文物经群众举报的情况下才被迫补办手续,交钱了事。而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管理单位也对危及和毁坏文物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人为破坏文物事件愈演愈烈,远远超过了自然损毁。
另外,许多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几近于零。当调查人员寻访墓冢位置时,老乡几乎不问来意,立刻热心指点、带路,完全没有任何防范意识,这无疑也给盗墓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朱亮介绍说,多年以来,地方乃至国家考古单位的学者们就已经开始为邙山陵墓群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认知、启动邙山帝陵的研究和调查、保护事业而奔走呼吁。但邙山古墓群实在是太特殊了,在古墓最集中的孟津县平乐、三十里铺一带,现存古墓约16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40个左右。其面积之大,墓冢之多,延续时间之长,使得考古调查工作异常复杂和繁重。所以直至今日,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和调查工作才刚刚起步。
“如果再不进行调查,我们就会永远搞不清楚了。这个工作是一个历史责任,再不做我们将无法面对祖先,更无法向子孙后代交待了。”朱亮说。

㈡ 仙都胜景的景点介绍

人们乘车在依山傍水的公路上缓行,或弃车步行,不久就来到号称“天遣林泉”的仙都主要风景点——鼎湖峰。雨中的鼎湖峰一变平时坦荡、明朗的性格,似乎有些羞答答地罩上了一层面纱。不过,此时的鼎湖峰也自有它妖媚动人之处:雾气在山谷峰头升腾、游荡。一片灰白色;风从附近的步虚山吹来,雨点被拉成无数道歪歪斜斜的银丝,织成一幅晶莹的白绢。沿着好溪南岸的山石路漫行,眼前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鼎湖峰极为壮观。此峰高一百六十八米,海拔三百七十五米,它壮如刺破青天的龙泉宝剑,也象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的春笋,因此当地人们又称为“石笋”。据说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高的石笋,素有“天下第一笋”之称。鼎湖峰的得名,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置香炉于峰顶炼丹,丹成,跨龙升天飞去。此地为丹鼎压陷,聚水成湖,故称为“鼎湖”,此峰就称为鼎湖峰。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吟诗作赋,频赞这“天下奇观”。唐代大诗人自居易诗云:“黄帝族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读了王十朋“厌看西湖看鼎湖”的诗句更使人心往神驰。早在晋代,谢灵运就已把鼎湖峰写入《名山志》中,称“缙云山旁,孤石屹然,顶有湖,生莲花。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近代,潘天寿先生也于抗日战争期间在缙云住过一段时间,曾写下两首七律。一首是:“五云留我暂栖迟,始识云间峰壑奇。风定洒瓢溪可耳,崖铭鹤寿墨凝眉。久闻金鼎骑龙事,且唱青莲乐府辞。应有如花人不寐,中天绿竹月明时。”另一首是:“拗阴莲日合山行,大墨峰恋不世情。闭眼湿云寒蜃气,漏天急雨怒滩声。斓斑何处桃花好,绰约能期仙子迎。闻说胡麻原有种,拟筹钱铺老躬耕。”人们仰观石笋,时而看到顶端还有成片的树木,看上去就象长在云端。偶尔还看到几只山鹰迎着暴风雨绕着它的腰间飞旋,底部石壁上明人写的“鼎湖胜迹”四个直径三米的大宇,浑厚刚劲。此时观者真想长个翅膀,上去一睹为快。当地人这样说:不观鼎湖,不知仙都。
若要远眺黄帝跨龙飞升的鼎湖,可从鼎湖峰右侧,沿着新开辟的又陡又滑的步虚小道,朝着步虚山顶的“观湖亭”迈进。大凡一个真正的旅游爱好者都有这样的体会,登山不登高,是难以领略到奇景的。正如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写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能否到达险远处去观看奇景,往往不全是体力上的考验,更重要的是意志与毅力的锻炼。走至半山腰,在玉笋峰脚下小葱会发现,这雨中的鼎湖峰活象一幅刚刚落笔的水墨画,缥缥缈缈,若有若无。有时一阵雾气卷来,眼前一片雾的海洋,顿时不知深浅;忽然一阵风声响过,雾气又飘荡环绕,流向另一座山峰,使原先云雾笼罩的鼎湖峰露出湖滨层松迭翠的一片青影。这时若回视自身和立足的岩石,犹如乘一叶扁舟,临万顷大海,使人好像置身于“仙境”之中。古人在玉笋峰下游览抒怀的很多。明代樊锋在《观鼎湖》中云:“高峰潭影漾晴少,遥映金莲顶上花。一带白云迷洞口,桃花深处是仙家。”清代文豪衰枚对鼎湖峰所作的“风吹山似来,云动山如往”的吟咏,大概也是游此发出的深情感慨吧!鼎湖峰山上山下是一片茁壮的龙须草,相传是轩辕黄帝炼丹成功跨龙升天时,群臣也要跟去,争攀龙须不放,结果拔落龙须,坠地而生草,故名曰“龙须草”。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五卷中称此草为“石龙刍”,书中说:“石龙刍又名缙云草。缙云,县名,属今处州,仙都产此草因以名云。”《浙江通志》中也说:“龙须草,产于仙都独峰岩”。独峰岩即鼎湖峰。目前,缙云县仍是我国龙须草重点产区之一。此草可织席亦可入药。
如此一步一步边走边欣赏,要有一个多小时才能登上“观湖亭”。前人为了在步虚山顶观看鼎湖胜迹,自唐代起就在这里建有“庆皇鼎”,又名“仙境一览”,以后毁废。现在的观湖亭于一九七九年重新落成。站在亭子里极目观望,远近石峰林立,树海翻腾,莽莽苍苍,漠然一片。西望鼎湖峰顶,松柏合抱,茂密茁壮,湖滨青葱,湖光耀目,陶然欲醉。据当地老人说,四十五年前,有四个采药人从靠近石笋的两座山上架起了一条很粗很长的绳索,利用这条绳索,把一条大麻绳拖上石笋绝顶,然后架起空中滑轮,有三个人攀着绳子勇敢了登上了鼎湖,在上面搭栅佳了一个多月,采集了大量贵重药材。自古绝顶终有英雄攀。北瞻好溪宋代石桥,游客如梭,那山、水、桥三位一体的山水画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抬;东仰成群的玉笋峰和石林,你就会发现,它们是一石一姿,一峰一态,各具风格:有的象爷孙闲坐,有的象母女借游……在这石林中间,你会找到各种各样饶有情趣的天然雕像;南观山麓左侧的飞来石,有的象骏马嘶鸣,有的象猛虎仰卧,有的象狼犬警视。四方景色,历历在目,宛如走进了一幅妙笔描绘的画卷。这时候,才真正觉悟王安石所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 辞别鼎湖峰,来到倪翁洞风景区。此地南临好溪和以朱亮“解鞍盘满忘归去”诗句命名的忘归洞;北近青塘湖心亭和钓鱼台;东有五老峰、仙人滩和荷花池;西是月镜岩、独峰书院旧址、晦翁(朱亮)遗迹以及仙都风景区管理处。这里是仙都风光景色差苹之处,既有溪柳绿地、小桥流水、湖泊池塘、各色亭檄等园林建筑,又有洞蟹危岩、曲径通幽、开合收放、层叠绩幻的深透洞景。再加之一千二百余年的唐代名碑在这里倍受保护,不少游览者赞叹:“二李题刻世间稀,名篆长伴洞里仙。”
倪翁洞得名,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姓倪的人隐居在这里一个有盘旋回廊的山洞里,他嫉俗遁世,故未留名字。李阳冰崇拜他的为人,公元七五九年,李阳冰任绍云县令时命名此洞为“倪翁洞”,并在附近的一块岩石上亲书了“倪翁洞”三个篆字,被名石匠刻在高二米宽半米的石碑上,宇径四十厘米。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称此书法“淳古严肃”。《括苍金石志》赞它“力有万夫”。唐代以来,为保护这块名篆,特地在石碑上建有“凭虚阁”,又名“护法亭”。因此,稀世珍贵的篆刻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从曲池人洞,沿着百步石阶到达洞顶,就到了当年倪翁隐居之处,连环洞如几个大小不同的房间,“倪翁洞”三宇醒目可见,另外洞壁上还有古迹八十余处。清人赵永龄赞名篆曰:“对面孤峰耸,回头五老尊,倪翁留篆迹,终古与乾坤”。另一处题刻写道:“马迹龙须玉笋研,初阳泉石出天然,何如唐令留遗爱,长伴倪翁洞里仙。”据说,秦篆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流派,始于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后人把李阳冰与李斯相提并论为“二李”。曾做过唐朝尚书左司郎的李肇,在他著的《唐国史补》一书中记载:“李阳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嘉、蔡邑不足言也。”目前,“二李”留在世上的题刻已为数不多,据说李斯题刻全国只保留有泰山刻石、琅哪刻石、会稽刻石等七处。留下来的李阳冰题刻更是寥寥无几。李阳冰不但善秦篆书法,而且为保存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篇作出了重大贡献。据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考证,后来李阳冰从绍云调到安徽当涂任县令时,李白曾去当涂投靠他达一年余,称李阳冰为“从叔”,井写过《献从叔当涂宰阳冰》的五言二十八韵长诗。第二年一月,李白“腐胁疾,,临终时,在枕上以诗稿付之并请求作序,李阳冰将李白遗诗编成十卷,写了《草堂诗序》。这两位名人的手足之情,也被这里的游客传为佳话。走出倪翁洞,登上初阳谷顶端,跳上谷石,极目远眺,大有豁然开朗之感。在这里观日出,可见对面马鞍山如烈马驮日,景色奇艳。离开初阳谷,从独角通洞下山,洞口刚容一人人,往下是独角亭,此乃依山筑成,供游客休息之处。走出独角亭,向右是响岩洞,行人过此,足迹回声,音响洪亮。曾有古人以“好山豁空谷,咳嗽时传答,或恐是知音,为我开蓬锡”的诗句描写这个有趣的岩洞。 仙都山的另一个风景区——铁城,在好溪彼岸。若雨,好溪水位上涨而且湍流,要趟过齐腰深的溪水,才能艰难地到达好溪彼岸。这条溪原来不叫“好溪”,相反,却以“九十里间五十六獭”的凶残相被称为“恶溪”。唐朝宣宗时,有人在这一带兴修水利,“恶溪”始改为“好溪”。但一千多年来,沿溪人民还是吃尽了急流险滩的苦头。直到前几年,上游建起了蓄水一千二百万立方米的大水库,建起年总发电量达三千三百六十万度的五个发电站,绍云人民才真正尝到了好溪的好处。沿着鹅卵石路向铁城方向前进,首先看到的是英蓉峡。只见两山夹峙,巍巍然一如削壁,因为呈铁青色,所以芜蓉峡又淑铁门峡”。明人郑汝壁在一篇铁城游记中描写这里是“仅通箭答;丸泥封,则鸟飞度耳!”就是说,铁门峡只能通过箭末,如果用弹丸大小的泥石能封佐它,鸟也只得从高处飞越才能过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险境啊!曾著有《仙都志》的明代文人李永明有诗描写过这里的奇山异水:“乱削英蓉傍水开,碧潭钓艇日徘徊。花迷洞口连环泅,鹰落峰头卓锡冤。题石令公传铁峡,茹芝仙客吊荒台。好溪更有千秋月,曾昭青莲作赋才”。这最后一句是说曾惊动诗仙李白也赋诗赞颂。李白在《送山人魏万》的诗中是这样描写铁门峡的:“绍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石门指的就是铁门。在李白看来,缨云仙都山水都很奇特难得,而英蓉峡又是最美丽好看的。在这诗情画意之中,旅游者会个个叫绝。山水虽不能言语,却能左右人们的情绪。有时,它勾起你对过去的回忆,更多的时候,它是在激发你对未来的向往和热爱。解放后,这可观的英蓉峡曾吸引过好几家电影制片厂到这里拍摄外景。在电影《阿诗玛》中,我们看到阿黑得知阿诗玛被财主热布巴拉抢去后,策马往山谷中飞奔面来的镜头,那是演员骑马跨人芜蓉峰时拍摄的。当阿黑人山谷后,突然他勒佐马,朝前仰望,这时镜头摇成特写:巍然屹立的奇峰绝壁象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拦住了阿黑的去路。阿黑并没有退缩,于是拔神箭迎山射去。大山顿时轰然开裂,出现了一条峡谷,阿黑立即跃马而过。这一组镜头,就是摄自铁城天险的铁门峡。铁城的奇绝险峻,使电影《阿诗玛》大为增光添色。那挺秀的英蓉峰就仿佛是白云深处含情脉脉的阿诗玛俏丽的身影,那雄伟的卓锡峰就好象是勇武的阿诗玛的忠诚伴侣阿黑。那山鸣谷应的回声,那流泉飞瀑的音响,就好似阿诗玛那已经消逝但却永远在太空中回荡的歌声!
在笑蓉峡内,群山环抱一谷,谷顶有一块螺丝形巨石和由方石块砌成的平台,这就是宋代“铁城书院”旧址。相传朱窘曾经佐在这里讲过学。站在铁城书院平台上观看笑蓉峰、卓锡峰、钓鱼矾、回回岩、连环洞等景色,气象万千,分夕敝烧。
仙都婆媳岩风景区下面的一片平川地上,有三械苍古矫健、树皮斑驳的大樟树,其中两株根部相连,躯干依假,酷似一对终身相随、白头借老的夫妇,称为“夫妇树”。因而这便成了有关爱情一类题材影片的外景拍摄点。如阿诗玛坐在大树下绣彩绸,准备送给在摔破场上的得胜者;在火把节的黄昏,小伙子们弹着大三弦和姑娘们纵情歌唱、跳舞;青年男女手持火把倾影双双徘徊在大树下、花丛中;阿诗玛和阿黑柔情缠绵,依恨一起倾吐衷肠等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还有在电影《摩雅傣》中,青年岩温和姑娘依莱汗在三棵大青树下深情地拥抱,岩温指着其中一棵树说:“这棵大树就是我们的见证,那石头就是我的化身,任凭风吹雨打,我要爱你一辈子!”这些镜头也是在这里拍摄的。北影拍的《哑姑》中,“哑姑”和“春哥”的爱情戏还是集中在这三棵大树下拍摄。这平川的大樟树,成了劳动人民纯朴、坚贞、美好的爱情象征!“拍片子,仙都到处是镜头!”到这里拍电影的行家曾这样深为感慨过。
仙都现已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区,是旅游胜地。的确,仙都山水美在天然,它象征着祖国山河和人们内心的美,值得赞美!值得留恋!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朱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聚投诉张华 浏览:413
我爱发明自动钓鱼 浏览:199
龚发明重庆 浏览:413
我为你许下爱的期限 浏览:734
我想发明的200字 浏览:989
动漫角色版权保护 浏览:72
密蜜直播投诉 浏览:701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
成都唐邦知识产权 浏览:7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算 浏览:898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
九台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429
网培研修成果 浏览:127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