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夷陵之战中陆逊为什么会胜利
易中天:
*数万蜀军在这场战争中基本上是伤亡殆尽,损失惨重,刘备靠着众将领的死保,才勉强逃入白帝城。蜀国经历了这次灾难性的打击之后,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吴争夺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战的刘备,在六十岁的时候却输给了不到四十岁的后生陆逊,刘备的一世英名从此付之东水;而陆逊,则是靠着火烧七百里的战绩而美名扬。那么,在这场决定蜀国命运的战争中,陆逊究竟是胜在哪里呢?
陆逊的胜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谋。在我看来,陆逊能够取得胜利,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视,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线,陆逊给孙权写过一封信,信里面一开始就说,夷陵、猇亭这两个地方是国之咽喉,是我们东吴的门户,这个地方是不能丢的;丢掉了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个荆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这场战争只许胜,不许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陆逊在给孙权的信里面分析了刘备必定失败的三个原因,第一点是刘备劳师远征,远离自己的大本营到我们的地盘里来打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说,纵观刘备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次战争,但是总的来说胜少败多,不是个会打仗的人。第三点就是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舍船就步,本来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水陆并进,但是他放弃了。所以陆逊对孙权说,我有把握战胜刘备,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就是沉着应战,后发制人。我觉得在夷陵、猇亭之战里面,心理战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浮躁、陆逊沉着。刘备初战告捷以后,他曾经派一支军队把孙桓将军团团围在夷道这个地方。孙桓是什么人呢?是孙权同族的侄辈。这个孙桓就向陆逊求援了,陆逊说不去,用不着去,为什么呢?第一,安东中郞将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将士都拥戴他;第二,夷道这个地方金城汤池,守得住,我们不用去救援。等到我这里我的计谋成功之后,他那边的围你不救自解。果然,陆逊这边一放火,夷道那边的围就解了。事后孙桓还特地对陆逊说,当时将军不来救我我确实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现在才觉得大帅真是指挥若定啊。那么陆逊做这样一个决策他是冒风险的,万一把孙权一侄子弄没了呢?你开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气,那么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负重,一心为公。我刚才讲了陆逊做这样一些决策是有风险的,他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有底气。陆逊本人,我们上一集讲过,未有远名,不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人,不是一个元老宿将。而他率领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战功的老将军,要么就是亲贵,这些人开始不大听他指挥,叫谁谁不动。陆逊有一次召开会议,把所有的将领都找来,手按着宝剑,站起来说:诸位注意,刘备,天下枭雄,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现在主公把这样一副重任托付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团结起来,都应该振奋自己的士气,来对付这个厉害的、狡猾的敌人。在军言军,令行禁止,请大家好自为之,本帅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义正词严,这些人就开始听他的话。事后,孙权曾经问过陆逊,说你手下那些将领不听你指挥,你怎么不向寡人报告呢?陆逊他说:这些将军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栋梁,都是主公今后要依仗的人。陆逊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本事,只有一条优点,就是忍辱负重。再说了,陆逊虽然愚钝,但蔺相如的故事还是听过的。就知道大局为重,团队同志。
所以这就是夷陵、猇亭之战,陆逊取得胜利,而刘备失败的原因。那么这场战争形势的逆转,也是可以说是在转眼之间。刘备从猇亭逃到马鞍山,又从马鞍山逃到巫县,最后又从巫县到了被他改名为永安的鱼复县,也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到了这个地方以后,遭受沉重打击的刘备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刘备很清楚,他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他将不久于人世,而他开创的蜀汉政权还必须延续下去。他心里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将是他的长子刘禅
2.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彰是怎样发展起来并取得最终胜利的
明太祖 朱元璋 (1162-1227) 明太祖朱元璋为濠州钟离人,自幼出家於皇觉寺为僧。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於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於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於水,遂遭溺毙。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 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遂入皇觉寺为僧。后游食庐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历三年复返寺。十一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次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初为亲兵,后升九夫长。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招为婿。十三年,升为镇抚,旋与徐达、汤和等南攻定远(今属安徽),计降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精壮2万,严加治理。后率兵克滁州,拥众3万余,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甚得民心 。十五年春 ,率部克和州(今和县),奉命总领诸将。时元军10万来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屡用计败之。郭子兴卒后,统其军,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接纳巢湖反元武装首领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战船千艘归附,遂建立水师,于六月率军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掌元帅事。十六年三月,挥军进克集庆(今南京),迫元水军元帅康茂才等降。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此为中心建立基地,命将士四出,徐达东取镇江(今属江苏),邓愈南克广德(今属安徽)。设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被拥为吴国公。随后,乘北方红巾军与元军主力激战之机,采取固守东、西战线,出击东南元朝统治地区的方略,逐次消灭孤立无援的江南元军。十七年,亲至宁国(今属安徽)督战,俘元兵十余万,遂取南陵、泾县、徽州(今歙县)、长兴(今属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向西扩张。次年,命邓愈率军取建德,俘元兵3万。于应天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令农时则耕,闲则习武,有事则战。主张兵不贵多而贵精。又采纳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的建策,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壮大实力。率将士10万克婺州(今金华),俘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以巩固新占地区。十九年,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诸暨(今属浙江)、处州(今丽水)等地,遂西与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辖区相邻。二十年,招纳刘基、宋濂等人为谋臣。采纳刘基建议,确定先灭陈、后攻张、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置主力于西线。乘陈友谅率舟师10万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东下占太平 、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直逼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 、伏兵围歼之策,大败陈友谅军于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俘7000余人,获巨舰百余艘,乘胜复太平,克元安庆(今属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次年,亲率舟师西克江州,迫陈友谅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蕲州(今属湖北蕲春西南) 、黄州 ,迫陈友谅所辖之龙兴(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将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县及今湖北东北部。二十三年三月,闻小明王和刘福通在安丰(今安徽寿县)遭张士诚军围攻,率军救小明王和刘福通至滁州。四月,陈友谅乘虚进围朱元璋辖地洪都(今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部奋力苦守85日。七月,率舟师20万往援,陈友谅撤围,东出鄱阳湖迎战。在与陈军决战中,先用火攻挫其锐气,继扼湖口,水陆伏击,歼灭陈军号60万,并击杀陈友谅,创造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次年正月,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不久,率军西征武昌,迫汉帝陈理(陈友谅子)降。继分兵克庐州、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襄阳(今属湖北襄樊)等地,至二十五年夏,占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此后,按预定方略转兵东向。同年十月,针对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兵力分散等弱点,采取先取淮东,再占浙西,剪除两翼,后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之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出征。交战近两年,大量歼灭张军主力。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张士诚。不久,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十月,决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军为重点。采纳诸将建策,制定“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洪武元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立国号大明,建都应天。设大都督府(1380年改为五军都督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由皇帝亲掌兵权。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至郡县要地设卫置所。从是时起,朱元璋运筹帷幄,以攻抚兼施之策,进行了长达22年的明初统一战争。五月,亲至汴梁(今河南开封)督战。八月,明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挥师西向,逐步平定西北。又遣师南下,相继平定福建、两广。继而多次发兵征漠北。四年,遣军入川,灭夏国。十五年,发兵取云南。二十年,平辽东。至二十二年,基本统一全国。在此期间,颁行军律,整顿屯田,筑城备倭,并在全国建立都司、卫所制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卒,终年71岁。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3. 打死蒙古大汗,南宋在四川取得全面胜利,为何最终四川不攻自破
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受重伤的时候,知道钓鱼城实在打不过,布置了暂停围攻钓鱼城,先集中兵力拿下重庆,再回过头来对付钓鱼城的新的战略计划。
不过,战术布置没多久,蒙哥终于扛不住,死了。这样,这个计划再一次流产。蒙哥大将阿答赤、史天泽等将领商议,除了留下纽?、汪德臣旧部及杨大渊、张大悦等宋降将各率军队继续镇守四川外,其余主力军随蒙哥的灵柩北还。
由于大汗的死,蒙古人满腔悲愤,他们把怨怒之气全发泄在宋老百姓身上。他们对俘获的合州旧城的南宋老百姓大肆砍杀,同时还在北归途中沿途烧杀,完全恢复了蒙古早期的那种凶残成性不讲道理的状态。尽管他们杀的老百姓很多已经被他们征服,已经成了蒙古人自己的老百姓。但是他们在仇恨的冲涌下,一半是表现对已故大汗的忠诚,一半是本性使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蒙古人的突然撤退,让钓鱼城的大功臣王坚、张钰等人深感疑惑而又大为惊喜。他们猜测蒙古人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说不定在轰击蒙古人修建在钓鱼城西北马鞍山上的谯楼时,把蒙古人的大汗轰死了!
在蒙古人撤退的同时,他们带领部队出城迎击,肃清了蒙古人留在钓鱼城周围的残余部队。从捕获的俘虏口中,他们证实了蒙哥被打死的猜测。这让他们喜不自胜。他们乘着从蒙古部队那里重新夺回来的船只,沿嘉陵江南下,一直到达重庆,向沿途南宋军民通报了蒙古人战败撤退的消息。
消息传到临安,宋廷欢欣鼓舞,大大地表彰了王坚、张钰等人的忠勇节义行为。王坚调任,被朝廷封为宁远军节度使、依前左领军卫上将军等职务,张钰接过王坚的担子,继续驻守钓鱼城。
但是刚过一年,宰相贾似道嫉妒王坚的盖世之功,便以明升暗降的办法把他调回京城挟制起来,从而解除了王坚的兵权。听到王坚被调离的消息,张钰悲愤不已,特地去拜见王坚,怒气冲冲地说:“这是什么世道,大人你保大宋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心寒啊!”
王坚紧紧握住张钰的手说:“张钰啊,圣心蒙蔽,小人当道。当年余?大人尚且被黜,何况是我。身为大宋子民,我们唯有誓死效忠这块土地,无愧于天地良心啊!我走后,希望你不要松懈,继续加强钓鱼城的防卫。虽然鞑子因为大汗被杀撤退,但是这种撤退肯定是暂时的,接下来他们一定会进行疯狂的报复,到时候钓鱼城的战斗一定会更加残酷。你一定要死死顶住,绝不能让它落入鞑子手里啊!”
张钰用力地点点头,坚毅地说:“请大人放心,张钰但凡有一口气,就不许鞑子越过钓鱼城城墙一步!”
1264年,王坚在京城临安抑郁而死。
同时,贾似道还不遗余力地排斥异己,打击四川的抗蒙将领。他以整顿军纪、审理各支军队的财务开支为名,派自己的亲信吕文德罗织罪名,将曹世雄、向士璧等名将下狱害死。另一名将领刘整被逼不过,竟向成都的蒙古军秘密投降。本来,蒙古人从钓鱼城撤走后,南宋在四川的战争形势一派大好,但经过贾似道的这一番折腾,宋军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扩大战果,错失重新构建防御体系的良机。
惟有张钰等人没有放弃。在接替王坚镇守钓鱼城后,他带领城内居民重振旗鼓,修缮并再一次加固了被蒙古军破坏的城堡,阻挡了此后蒙古军的多次进攻,确保城池不失。不仅如此,他还以钓鱼城为据点,主动出击,收复失地。1266年,他派出王立等50勇士奇袭并收复大良坪。1267年,他又收复开州。
1275年,由于屡立战功,张钰被提升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掌管整个南宋西南战区。
不过这时候的南宋已是风雨飘摇,1276年1月,都城临安被元军攻破,5岁小皇帝和太后被俘,南宋政权成为流亡政府。不过张钰没有放弃,而是集中兵力从蒙古人手中夺回了涪州、忠州、石门、大宁、泸州等地,把泸州神臂城交给王世昌,把重庆府交给赵安,把钓鱼城交给王立,这三员得力干将互为犄角,形成三足鼎立的防御体系。张钰甚至还试图在钓鱼城里修建皇宫,迎接南宋逃亡的皇族,以为号应,东山再起。
三座山城在以后几年的时间,给大举进攻四川的元军以沉重的打击。1277年6月,王世昌血战殉国,神臂城破。1278年12月重庆府破,张钰被俘,不屈自尽。直到这时候,钓鱼城还巍然屹立在那里。
1279年,南宋流亡政府与元军在崖山大战,南宋军全军覆没,宣告南宋彻底灭亡。这时候,钓鱼城守将王立和元军签订以不杀城中一个老百姓为条件的协议,才开门投降。
忽必烈遵守了协议,没有杀城中军民,没有践诺蒙哥的遗言。
钓鱼城从1243年到1279年,以弹丸之地抗击蒙古大军36年而不败,先后抵抗蒙古及元军80余将的进攻,历经大小200余战,还成功的打死蒙古大汗蒙哥。这样的傲人战绩,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4. 朱元璋是元末农民战争的胜利者,与他同时起义的其他力量为什么没有成功
1、朱元璋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
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2、陈友谅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
(4)马鞍山威克多扩展阅读:
陈友谅大战朱元璋:
陈友谅性情强硬而多疑,喜欢以权术控制部下。他已自称皇帝,而且尽占江西、湖广之地,便自恃兵力强大,想向东攻取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朱元璋担心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在刘基的建议下,遣胡大海直取广信府(今江西上饶)断其后路,又设计命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他,让他迅速赶来。陈友谅果然率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呼叫康茂才,无人答应,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双方战于龙湾(今江苏南京城郊),陈友谅大败,因为潮落,船被搁浅,死者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
冯国胜率五路大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陈友谅于采石矶。于是陈友谅放弃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军乘胜攻取安庆,陈友谅的部将于光、欧普祥都缴械投降。第二年,陈友谅派部将张定边再次攻陷安庆。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亲自率军讨伐,俞通海、赵德胜大破陈友谅水军于安庆,长驱直入抵达江州。陈友谅战败,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州,乘胜攻占蕲州,又攻占安庆。他的部将吴宏以饶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龙兴投降。
5. 从合肥市夏园路胜利小区到合肥公交集团怎么乘公交车
1小时1分钟地铁1号线
长淮上车 | 步行3.21公里 | 5.63公里
胜利小区
步行1618米,到达长淮 收起
1、向东步行15米,左前转
2、向东北步行28米,右转进入众兴路
3、沿众兴路步行113米,右转
4、向南步行126米,左前转进入环岛
5、向东南步行14米,右转
6、向西南步行12米,左后转离开环岛
7、向东步行135米,右前转
8、向东南步行43米,右转
9、向东南步行88米,右转进入夏园路
10、沿夏园路步行53米,左转进入一环
11、沿一环步行612米,右前转
12、向南步行23米,左前转进入一环
13、沿一环向东南步行71米,左前转
14、向东步行14米,右前转进入一环
15、沿一环向东南步行247米,左前转
16、向东步行23米,右前转
17、向东南步行1米,到达长淮
地铁1号线(合肥火车站--九联圩)
上车长淮 D口 上车
3站
下车包公园 A口 下车
步行1589米,到达目的地 收起
1、向西步行6米,右转进入马鞍山路
2、沿马鞍山路向北步行143米,左前转
3、向西北步行13米,右后转进入芜湖路
4、沿芜湖路向东步行654米,右前转
5、向东南步行122米,右前转进入明光路
6、沿明光路向东南步行189米,左转进入和平路
7、沿和平路向东步行426米,左转
8、向东北步行9米,左转
9、向西步行27米,到达目的地
合肥公交集团
32分钟139路
贺小郢上车 | 步行922米 | 4.72公里
已经错过末班车
35分钟145路
南陵上车 | 步行1.08公里 | 4.65公里
已经错过末班车
43分钟134路
贺小郢上车 | 步行1.32公里 | 6.09公里
已经错过末班车
46分钟21路东线
胜利广场上车 | 步行1.95公里 | 4.86公里
6. 请问三国义演刘备和东吴的孙权会交战么,谁胜利了,因为什么原因交战啊,详细些
战役简介 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交战双方:孙权,刘备 指挥官:陆逊,刘备 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战役背景 曹丕废掉汉献帝后,建立了魏国,接着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孙权也自封吴王。荆州之战,关羽和他义子关平被吴王孙权杀害。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 战役起因 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 战役内容 双方有几次交锋,都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因为蜀国位于丘陵一间,运粮十分不方便,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十分闷热,这使蜀军十分低落。于是刘备命令士兵驻守于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为机会已经来临,就发动了袭击,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长安;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70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重庆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7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蜀吴联盟的削弱也减少了进入休养生息期(正处于曹操逝世曹丕称帝时期)的魏国受到的军事压力,基本确定了三方此后数十年的版图。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地荆州(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长安;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对魏吴均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参战兵力大半战死或投降,众多将领谋士战死投降,国力损失巨大,进一步削弱了蜀吴联盟,这些也间接造成了之后诸葛亮和魏国纠缠数十年却总无功而回的局面,“出师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10万优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劣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战役分析 蜀军70万,陆逊的兵力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关于诸葛亮不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都有过这个疑问,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当初要是让诸葛亮带兵攻打东吴,灭掉东吴后再打魏国,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呢?原因有三:第一,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上确实很好,但在军事上才能并不那么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义夸张的结果,所以历史上就没有诸葛亮非要参战的必要性了。第二,当时蜀国需要后方有他看守,辅佐刘禅,提供粮草补给。第三,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系列,诸葛亮和刘备后期的政治目标不同:诸葛亮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次北伐可见)。刘备志在建立政权,割据一方。所以夷陵之战前,诸葛亮不受信任(所以刘备入川前,出征带庞统。入川后,带法正)。战败之后,诸葛亮只说:如果法孝直(法正)在,就不至于如此。(夷陵之战前法正已死。)可见这一点。
7. 三国里用拉长战线的方法取得胜利的战役
吴蜀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夷陵之战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