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无权处分在物权法上的效力
一般情况下,抄对财产的处分权是属于所有人的,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并且很可能构成对他人财产的侵害,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在特殊情况下的无权处分行为,法律出于鼓励交易的考虑,规定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种处分行为所订合同有效。
㈡ 法律问题:物权法一物二卖属于有权处分,还是无权处分
物权法一物二卖要区分两种情形:(1)所有权人(含依法享有处分权人)将物让与受专让人甲,在转属移所有权之前再让与受让人乙,两次转让都属于有权处分。(2)所有权人(含依法享有处分权人)将物让与受让人甲,在转移所有权之后再让与受让人乙,后一次转让属于无权处分。不过,这已经不是通常讨论的“一物二卖”了。
㈢ 无权处分人处分标的物按照买卖合同解释第三条 合同是有效的 但是物权还是要所有权人确定 如果所有人给
合同效力和物权变动是要区分开的,按照解释的第三条,合同有效,无法履行可以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损害赔偿。所有权人不能否定合同效力。比如A有个电脑,借给B用,B在使用期间和C达成买卖该电脑的合同,在交付C之前,A将电脑取回。现在BC买卖合同有效,但是由于B无权处分也无法交付,应向C承担违约责任,A无需履行该合同。
㈣ 无权处分而处分别人物权时是否构成犯罪
展开全部
无权处分
是民法领域的问题,一般不会涉及到刑法。这种行为一般会导致物权的
处分行为
归于无效,但不会影响到
负担行为
,比如合同依然有效。
㈤ 《合同法》和《物权法》对无权处分行为法律效力的不同规定急
你好!
物权处分是处分行为,处分的物权,是物权法上的规定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㈥ 恶意取得无权处分房屋怎么处理
如果买房人是善意的,并且已经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并且已经办理了房屋变更登记的,善意第三人是可以取得房屋所有权的,这叫作善意取得制度。那么,恶意取得无权处分房屋怎么处理呢?今天,华律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恶意取得无权处分房屋怎么处理
所谓买房人为恶意,是指买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卖房人没有处分权。在买房人为恶意的情形下,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不论房屋是否过户,恶意的买房人都不能取得房屋的所有权。
买房人为善意的无权处分
所谓买房人是善意的,就是买房人不知道且不应该知道卖房人无权处分。在买房人为善意的情况下,要分两种情况讨论房屋所有权的归属:
1、房屋尚未过户给买房人
《物权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根据此规定,卖房人无权处分且得不到权利人的追认或取得权利的,买房人是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买房人只能根据《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向卖房人主张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
2、房屋已经过户给买房人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依据此规定,善意的买房人可以取得房屋所有权。当然,房屋的所有权人也可以依据该条法律规定向无权处分人请求赔偿损失。
所谓买房人为恶意,是指买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卖房人没有处分权。在买房人为恶意的情形下,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不论房屋是否过户,恶意的买房人都不能取得房屋的所有权。
㈦ 无权处分中原所有权人的请求权问题
你好:个人观点认为第一个,是由于恶意取得,但是已经用合法的公示形式取得财产,公示是基于对公示机关的信任,所以,公示机关的公示是有效的,原来的所有权人丧失所有权,所以,可以根据债权的不当得利来行使请求权 第二个,是由于第三人是善意取得的,法律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权利,但是同时也保护物权所有权人的权利,所有权人可以向无处分权人行使权利,无处分权人侵犯了所有权人的所有权,构成侵权,承担侵权责任,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赔偿损失(七)赔礼道歉(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根据这个来认定就是要求无处分权人赔偿损失 希望已经为您解答清楚这个问题了法理纵横团队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不明事宜欢迎追问
㈧ 关于物权法中无权处分人的物品,受让人可取得其物品所有权的情况
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符合善意取得的三个条件,1.受让时为善意,2.支付合理的价格,3.动产交付或者不动产要登记。
㈨ (物权问题)为什么基于无权处分+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的物权对有权处分人有效
首先,谢谢你的提问。你提问的方式很专业,问题也很好,我很乐意回答。
先纠正你一点提问的瑕疵。
善意取得是一种制度。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是:无权处分、善意、支付合理对价、公示(动产完成交付、不动产登记)
故“无权处分+善意取得”的表述略有瑕疵。
为什么有效:
一、从分析法学角度,因为法律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只要满足上述几个条件即可取得物权。提示一下,善意取得中最难搞清楚的是“无权处分”动产还简单,就是没有所有权但是合法占有导致无权处分,不动产则分好几种情况,在这里先不提了。
二、从自然法学角度,为什么会有此制度,此制度公平合理吗?善意取得制度的设立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点(包括、但不限于):1.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第三人善意的与无权处分人签订合同,第三人已经合法的情况下,如果依然无法保障他的权益,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中最为重要的信誉制度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天知道你今天合法合理的签订一个合同买来东西第二天不属于你了,你还相信合同和法律吗?
2.如果不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可能会照成二次伤害,当善意取得达成后,对于所有权人显然是一次伤害,当然法律规定所有权人可以向无权处分人请求损害赔偿,但若此时善意取得规定无效,善意取得人应当返还原物,而此时原物可能已经磨损、折旧或其他原因,所有权人不愿意接受。比如小孩子闹脾气,不行我就要一模一样的~^_^。此观点是我大学时期一篇论文的,可能不成熟。
其次,是你的详细问题。我没怎么搞明白你的提问,首先债权是相对的,物权是绝对的。“债权取得的物权不具有对世性,只在债权双方之间有效”这句话不知从何而来,总觉得有问题,你的意思是我买来的东西仅仅在买卖双方之间东西才是我的,对于别人来说东西就不是我的了吗?不是的。你的这种情况在法理上叫做“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物权变动后是对世效力的。
最后,是你案例,你的案例比较特殊在于房屋是不动产。不动产需要登记,不动产是登记生效主义。故你所说A是房屋所有权人,我理解为A为房屋产权登记人。那么此时B并不是无权处分人,为什么?因为无权处分是“合法占有,非法处分”一定要记得这一点哦,这也是为什么遗失物、盗窃所得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因为他不是合法占有哦。所以对于不动产来说,合法占有必须是房产证是你的名字,所以B显然不是无权处分。B是侵权。而C也不是善意取得哦,即使不考虑B的占有问题,C是租赁,怎么会取得物权呢?他只是一个租赁的债权而已。
大概这么多,比较乱,不知道你是考司法考试,还是法律学习的人。善意取得比较有趣,有兴趣可以联系我,我们一起探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