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茉莉花》 歌曲简介
《茉莉花》是前线歌舞团原唱的歌曲,由何仿改编自中国民歌《鲜花调》,于1957年首次单曲发行。
《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因此其能够在西方世界传播。
该曲属于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1)茉莉花曲子版权人扩展阅读:
2008年8月,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该曲进行了MV的拍摄。雷佳身着金色旗袍参与了MV的拍摄,为了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享受,MV导演孔嘉欢首次运用了另类表现手法,把中国宗教文化和该曲结合起来。
作为MV镜头重要组成部分,导演策划了雷佳站在几丈高的大佛的手心里演唱该曲,雷佳从容的在大佛上拍摄了MV画面。此外,该曲MV作为向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特别剪辑了鸟巢的镜头画面,使整个MV充满了奥运的气息 。
② 《茉莉花》作曲者
作曲家何仿:《茉莉花》是地道的江南民歌.
【南京日报报道】 (实习生 陈帅锋) 有关《茉莉花》源自佛乐的消息,引起读者的兴趣。有热心市民认为,《茉莉花》悠扬清丽的曲调具有鲜明的水乡特色,仅根据茉莉花来自印度等地就说它来源于佛乐缺乏说服力,希望专家进一步论证。为此,笔者采访了《茉莉花》的整理者、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并且和日前参加研讨的央视莫日根导演取得了联系,最后证实《茉莉花》源于佛乐一说不能成立。
何老在电话里多次强调,《茉莉花》是地道的江南民歌。据何老介绍,《茉莉花》的原名是分布于江苏很多地方的民曲《鲜花调》,这些《鲜花调》之间虽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总体上很接近。目前广为流传的《茉莉花》是他在广泛收集许多地方的《鲜花调》的基础上整理创作出来的,不仅在歌词上更换了一些新的内容,而且还在曲调上作了一些修改。根据他掌握的资料,有关《鲜花调》的文字资料最早可见于清代的《小慧剧》,里面主要唱的是《西厢记》里张生和莺莺红尘中的故事。与佛乐的清净优雅似乎不太融合。何老认为,这是江苏的民间艺人世代创作的结果;不仅苏北的六合、徐州等地有,而且在苏南各地都可见,带有浓厚的江苏特色。《鲜花调》是江苏土生土长的,这才是现在风行全国的《茉莉花》的源头。
何老说,虽然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茉莉花》,但具有全国影响的只有江苏《茉莉花》,而他对《茉莉花》只是二次创作,主要是在收集整理《鲜花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茉莉花》不可能来自佛乐。
日前参加“佛乐说”研讨的央视导演莫日根先生也否认了“佛乐说”,他说当时他只是觉得一首佛乐的开头几句和《茉莉花》的曲调在结构上有点相似,但并没据此推断《茉莉花》源自佛乐,他认为这种说法至少是不严谨的,缺乏必要的论证。不过他同时告诉记者,佛乐当中也有很多民歌夹在里面,这本身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民歌就源自佛乐,说《茉莉花》的曲调源自佛乐缺乏根据。
目前全国《茉莉花》的版本大约有40多种,莫日根昨透露,央视正在策划各地《茉莉花》进京“大团圆”,届时各地《茉莉花》将一起登台亮相,而何老也表示,将进京参加这一节目的录制。
资料链接:《茉莉花》的故事
“好一朵茉莉花”风行大江南北,而《茉莉花》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据何老介绍,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和新四军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新四军当年的反扫荡大宣传让这首民歌脱颖而出,成为民乐经典。
1942年,何老还是一个年仅14岁的文艺兵,他与战友在六合金牛山地区找到了一位民间艺人,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扬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鲜花调》,创作成了《茉莉花》。何老说,当年还把原来的歌词换成抗日的内容,然后到边区传唱。因为曲调悠扬清丽,此歌更加深入人心。解放后,何老出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他进一步完成了对《茉莉花》的加工创作。
③ 凯丽金的萨克斯曲《茉莉花》是由中国歌曲《茉莉花》改编的吗
凯丽金的萨克斯曲《茉莉花》是由中国歌曲《茉莉花》改编的。
茉莉花最早是中国的民歌,后来凯丽金进行了加工改编,成为同名萨克斯曲,乐曲中可以基恩明显听出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这也是他的名曲之一。
凯丽金(又译肯尼基)简介:
肯尼·基(Kenny G)1956年6月5日出生于美国西雅图, 是全球最著名的高音萨克斯风名家,出道以来,肯尼·基(Kenny G)总计创造了九张称霸全美当代爵士榜冠军并打进流行专辑榜 TOP10 的专辑,拥有24首抒情榜 TOP40 单曲,历年的专辑、单曲、音乐录影带的累积销售也已冲破7500万张,他是流行音乐史上最畅销的演奏曲艺人,同时也是当代最畅销的流行音乐乐手。肯尼·基(Kenny G)的非凡才华为他赢得了格莱美奖、全美音乐奖、灵魂列车奖与世界音乐奖。
④ 《茉莉花》歌曲简介
我们音乐课上学过三种地方的茉莉花: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
歌词:“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旋律:3235651(高音)65356……(不清楚,参考一下)
地方风格:旋律音调清丽、婉转,体现了柔美、细腻的风格
http://mp3..com/m?f=ms&rn=&tn=mp3&ct=134217728&word=%BD%AD%CB%D5%DC%D4%C0%F2%BB%A8&lm=-1
二、东北民歌《茉莉花》
歌词:”好(啦)一朵茉莉花呀哎哟,好(啦)一朵茉莉花,满(哪)园(哪)花(呀)开呀,样样抵不住的它呀。
旋律:66661(高音)356656……
三、河北民歌《茉莉花》
歌词:“好(哎)一朵茉莉花,好(哎)一朵茉莉花,满园(怎么)开(吔)花(吔咳)比(吔)不过它。
旋律:”6561(高音)356561(高)561(高)5……
⑤ 《茉莉花》歌曲创作背景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 ,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
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 ,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最终形成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
演唱形式:女声合唱
重要传唱者:何仿(整理改编)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5)茉莉花曲子版权人扩展阅读
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 。
《茉莉花》在两个大陆相互隔绝的时代跨越了地理距离的藩篱,成为象征中欧人民友谊和交流的生动符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首改编后的《茉莉花》唱响中国。此后,众多世界级亮相让这首民歌引起苏皖多地关注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区以该首民歌为名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音乐文化节。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颁奖仪式的现场《茉莉花》出现总共774次 。
⑥ 如果将夜来香比作人的花,它更像哪一种人为什么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夸张了点吧。茉莉花再值得咏叹,也不到这个地步;相反,跟茉莉差不多时间开的香花,绝大多数都比它香———以我的体会,她还香不过米兰和白兰花。而栀子花、玫瑰花、百合花之流,香气更为凶狠,你如果没生鼻膜炎的话,对着它们连做三个深呼吸,肯定刺激得腾云驾雾灵魂出窍!茉莉花,花形颇小气,香气不那么张扬,更谈不上飞扬跋扈;却和润,却极家常,配得上“沁人心脾”这四个字。配以吴侬软语低回浅唱,自然是风情万种韵味悠长。如果把百合比作那灯红酒绿处浓妆艳抹性感撩人的交际花,那么,茉莉则更像穿着蓝印花布的小家碧玉。而以科学界定,前者的芳香浓度是重量级的(专业名称叫高味阶),后者属中量级(专业名称叫中味阶,麝香等动物性香料属基础味阶)。方家肯定说得出茉莉与佛教的几多暗合之处。两者都是从印度传入中土的。歌颂茉莉花的,外国有,中国更不下几十种,亁隆皇帝手里就有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的刻本。揣摩起来,这曲子在戏台上,肯定是咿咿呀呀地表现怀春少女与钟情少年在花园里相遇,小女子不好直截了当地说“偶爱你”,借花来言志寄情。凤舞龙飞,只是不晓得那小帅哥是如何接招拆招的。到了会发白日梦的文人手里,没准又是一出《西厢记》,或者《游园惊梦》。我们现在通行的版本,是何仿先生1957年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素材,是此前十五年,他作为新四军14岁的小演员到扬州六合的金牛山向当地一位民间艺人采集来的。我倒是觉得,原词咀嚼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这里关于茉莉的两句唱词,较真了从科学性上讲,其实都错了,香气不说(没准花园里还真的只有茉莉这一种有香气的);茉莉发不发芽,也跟采不采根本没关系。茉莉只要肥水足光照强养护得法,在南方不仅一茬茬地至少有四个月的花期,比起一般花木来,它的发根力还特别强旺。茉莉花唱得最好的是江苏人,种得最多的则是广西横县人,试想置身于六七万亩的茉莉花海,那感觉,也够晕的!我试种了一些香花,也发觉只有茉莉才最可亲和。初学也闹笑话,按常规去抹顶摘嫩芽,结果老不开花;请教之后才明白,原来它要摘老叶促进生长的。今年养好了,开完头茬给它上足沤好的鱼肚肠,半个月又簇拥着含苞欲放,如今第三茬也含苞欲放了。单位里上夜班或家里读夜书,放一盆在左近,不知不觉中,香得极提神极舒坦———原来啊,茉莉花是晚上七点到十一点开的。书上(金盾版的《茉莉花的栽培与利用》)这么说,实际观察也如此!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戎国彭 编辑:赖正河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②
⑦ 茉莉花和粱祝的曲子是我们中国人作和朋友起争执了。。。
茉莉花 中国民歌,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南京六合民歌。
起源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我根据64年前在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下采风时搜集到的《鲜花调》整理改编的。所谓的凤阳花鼓说、五台山佛乐起源论、云锦工人织锦歌之说均是极不严肃的!”10月19日,刚刚出席了第五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著名军旅作曲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整理加工者、何仿,针对本已尘埃落定的《茉莉花》发源地之争又起波澜的报道,作了如上表示。
据何老介绍,1942年冬天,当时年仅14岁的他随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转战到六合金牛山下,在附近的一个小山村采风时,偶然从一位30多岁的民间艺人处听到了从清道光年间就开始传唱的民歌《鲜花调》,遂用简谱记下。1957年,何仿将《鲜花调》整理改编,定名为《茉莉花》排演成女声小合唱进京演出,结果一炮打响。1959年何仿再次对《茉莉花》进行整理加工,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大获成功。此后,此种版本的《茉莉花》传遍海内外。1981年,时任前线歌舞团团长的何仿又让青年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茉莉花》,很快唱红了大江南北,以致于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茉莉花》是一首苏南民歌。因此,现今风靡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实则脱胎于流传于南京六合一带的民歌《鲜花调》,与全国各地数十种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根本不能混为一谈,至于所谓的凤阳花鼓起源论更不足为信。
应笔者要求,何老还向我们出示了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乐家协会编纂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在下卷的805条上,赫然印着“茉莉花(一),六合县(佚名唱,何仿整理词,记谱)并特别加注:“此歌为何仿于1942年冬在六合县(今南京六合区)金牛山下采录,1957年经他整理编作为女声小合唱在京演出;1959年再次改词参加维出纳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友谊联欢节演出,此后,这种版本的《茉莉花》传遍国内外”。文本还附有《鲜花调》的原词,原词中为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三种花,而经何仿整理加工的《茉莉花》则集中了意像,统一为“茉莉花”。
何仿介绍说,据他考证,《鲜花调》除流传于南京六合外,在苏州、徐州及邻近六合的仪征一带也有流传,但根据约定俗成的惯例,均依据采集地作为民歌的籍贯,因此《茉莉花》是作为南京六合民歌的地位不可改变。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之作为世界名曲向全世界推荐,并编入了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时候再冒出什么“凤阳花鼓说”之类的源头新说,纯属哗众取宠,混淆视听。
发展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梁祝 的曲作者为 何占豪和陈刚
http://ke..com/view/14011.htm#6
⑧ 萨克斯曲目《茉莉花》的作曲家是谁,又是由谁最初演奏的
茉莉花最早是我们中国的民歌。
后来kenny g把它改编了一下,就有了现在的萨克斯名曲,是由kenny g最先演奏的,这也是他的名曲之一。
希望能帮到你。
⑨ 为什么茉莉花那首歌在外国那么著名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⑩ 关于《茉莉花》这首曲子的历史故事,宋祖英为什么在金色大厅偏偏唱这首歌呢我记得好像跟广东人有关系。
中国民歌,在国内以及国际具有较高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区的民间歌曲。由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此歌曲多次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一个雨天的下午,年仅14岁的小团员何仿(何仿,安徽天长人,著名军旅作曲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听当地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间茅屋里找到了那位艺人。艺人很热情,问何仿有没有听过《鲜花调》。何仿摇了摇头。艺人说,这歌在道光年间苏皖一带就有人唱,蛮好听的。说着艺人拉着琴唱了起来: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年轻的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悠扬动听的《鲜花调》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不仅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歌,而且按照艺人的方法准确唱了出来。《鲜花调》虽然动听,但毕竟来自于民间,创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虑再三,对《鲜花调》动了“大手术”,将歌中三种花改为一种花,更改后的歌词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1957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苏皖民歌《茉莉花》一炮打响,不久被正式灌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国门,在维也纳歌剧院唱响。在这之前,何仿又对歌词作了修改,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旋律上又进一步丰富,在维也纳演出受到高度赞赏。从此《茉莉花》一发不可收,从奥地利唱到前苏联,唱到印尼、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唱遍了世界各地。还被收入了《世界名曲专辑》。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展中心5楼会议大厅,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之前,中国军乐队奏响了脍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现场奏响。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首都蒙特卡洛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投票活动现场,中国代表团的申博宣传片中先后十多次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并以此征服了各国代表和国展局的官员。2003年03月21日上午,扬州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扬州民歌《茉莉花》定为扬州的市歌,从而成为全国首家将民歌作为市歌的城市。[2]2004年8月1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倾倒了全世界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