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作者就是著作权原始主体吗他们有什么区别
著作权过去称为版权。版权最初的涵义是right(版和权),也就是复制权。此乃因过去印刷术的不普及,当时社会认为附随于著作物最重要之权利莫过于将之印刷出版之权,故有此称呼。不过随着时代演进及科技的进步,著作的种类逐渐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英国《安娜法令》开始保护作者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出版者的权利。1791年,法国颁布了《表演权法》,开始重视保护作者的表演权利。1793年又颁布了《作者权法》,作者的精神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著作权的主体
权利人,包括:(一)作者;(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继受者,指通过赠与、继承、遗赠等继受方式取得者。
著作权的客体
著作权的对象是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作品特征
一、作品是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不是思想、情感本身;
二、作品应当具有独创性;
三、该表现形式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范畴。
受保护对象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美术、建筑作品;
(五)摄影作品;
(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计算机软件;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不受保护对象
一、不具备作品实质条件,主要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二、为保护国家或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不适宜以著作权法保护
(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二)时事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的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单纯事实消息。)
⑵ 著作权(版权)是天赋人权还是法定权利
著作权(版权)从权利来源上看究竟是“自然法上的权利”(即“天赋人权”)还是“法定权利”,在理论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著作权制度产生初期,大陆法系的学者更为注重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精神和人格,将作品视为“作者的儿子”,因此强调著作权中的精神权利。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自然将署名权、防止歪曲作品权等视为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同时,由于一些大陆法系学者认定著作权中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不可截然分开,而应视为一体化的整体权利,导致著作权作为一个整体也被视为天赋人权。而英美法系学者虽然也以“劳动价值论”等哲学理论解释版权的权利来源,但更为注重版权制度起到的鼓励作者与投资者从事创作与投资出版行业的积极作用,因此强调版权是一种推进公共利益的工具。这样,版权就被视为一种为了实现特定公共政策而由法律人为创设的权利。可见,对于著作权(版权)究竟是天赋人权还是法定权利的问题,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能说是与观察角度有关。从一般大众对待作品的观念来看,我个人倾向于视著作权(版权)为法定权利。
⑶ 知识产权法中,作者与著作权人有什么区别
著作权人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主体:即享有著作权权利和承担著作权义务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9条规定:“著作权人包括:一、作者;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
(一)作者: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直接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是著作权的原始主体。所谓直接创作的作品:指作者通过自己的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技巧和方法,直接(包括书面的、口头的和立体的形式表现)反应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个性与特点的作品。帮助作者修改稿件、编辑、校对、审稿等不能成为作者,因为他们是在作者创作基础上进行修改的。
1.被视为作者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也是著作权原始主体: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2.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明,就是作者。(但不能说没有署名的人就不是作者)
(二)其他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通过继承、遗赠、转让、委托关系可以成为著作权的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六)规定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作为遗产可以继承。第16条还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著作权法第19条规定:“公民在死亡后,其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本法规定的保护期内,依照继承法的规定转移。”
(三)未被视为作者的法人和非法人单位(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5条、第16条)
(四)国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国家作为著作权主体也有几种情况:
1.作者身前将作品原件及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无偿转让给国家,或者将已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无偿转让给国家;
2.作者通过遗嘱方式将其全部或部分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在他死后赠送给国家;
3.作者死亡后,其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无人继承又无人受赠,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由国家享有;
2.著作权属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变更、终止后,没有承受其权利与义务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著作权由国家享有。
(五)外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条和第13条:分为三种情况:
A.外国人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境内发表;外国人的作品首次在国外发表,三十天内在中国境内发表被视为首次在中国境内发表;
B.双边协议,如两个国际公约;
C.与中国公民合作创作作品的外国作者,但如果中国公民放弃权利或转让权利,而该外国人所在国与中国没有双边协议或不是两个公约的成员国,他也不能成为著作权的主体。
著作权人与作者的区别:著作权人不一定是作者,但作者可能是著作权人。
⑷ 法人和其他组织视为作者的条件是什么
我国的《著作权法》中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但同时又规定了“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即通常所称的“法人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的情形。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兼采两大体系,揉合两种立法技术,一面规定了著作人格权,一面又规定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的制度虽可能有灵活变通之利,却缺乏一以贯之的严谨风格。因为如果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则实际创作人与其作品的关联被完全割裂,创作人的人格利益“下落不明”,这显然不符合人格权的专属性。因而笔者认为,应当取消我国现行关于法人作品的规定。理由如下:
《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对法人作品进行了规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第十六条对职务作品进行了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
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的创作过程很相似,两者都是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然而在我国的规定下,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存在着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即作者身份的不同。因而在我国同时规定了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的现状下,必须在实践中对此两者加以区分。但这两类作品相似的创作过程却给区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法人作品规定了三要素:第一,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创作;第二,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以下简称法人意志);第三,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关于第一个要素,在实践中并无太多认定上的困难,在此不予赘述。第二个要素则是在实践中很难认定的一个要素,什么是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志。首先,应当承认在职务作品、委托作品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法人意志的情形。其次,既然是代表法人意志,那么法人的意志要明确到怎样一个程度呢,这也是一个很难衡量的问题。关于第三个要素,笔者认为,与其将其描述成构成法人作品的一个要素,不如将其称之为法人作品的一个特点。因为承担责任通常是在侵权行为等发生之后,而被侵权者在起诉时、法院在审理时需要认定被告,被告即为著作权人。亦即,从逻辑上而言,应该是构成了法人作品才导致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而不是因为是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所以作品构成法人作品。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同时规定了法人作品、职务作品、委托作品,不仅划分标准不统一、分类互相重叠,而且三者之间界限模糊不清会导致司法者操作上的困难,也可能导致同样的案件,由不同人审判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从而违背了诉讼行为的可预期性。因而笔者认为,可以摒弃将法人视为作者的做法,取消法人作品的规定,使得《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归属的规定更加明确、简明易行。
⑸ 什么是著作权主体
亦称著作权人,即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国家也可能成为著作权主体。
著作权主体的分类
1、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划分依据是著作权的取得方式
原始主体:指在作品完成后,直接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在不存在其他基础性权利的前提下对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一般情况下为作者,特殊情况下作者以外的自然人或组织也可能成为著作权原始主体。
继受主体:通过受让,继承,受赠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全部或一部分著作权的人。
2、内国主体与外国主体。以著作权人所具有的国籍为标准而分类。
著作权的原始主体
1、作者首先是自然人。“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作者须具备的条件:
①是直接参与创作的人。即借助语言、文字、色彩、线条等进行创作,反映自己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人。
②确认作者的方法是,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人即为作者。
③作者通过创作活动,产生了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
作者作为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著作权主体,其权利是第一位的,即享有完整的和原始的著作权。
2、法人、非法人单位在特定条件下也视为作者。
凡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⑹ 法律如何规定著作权的归属
著作权通常归作品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有,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几种特殊情内况一、改编、翻译容、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著作权归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二、两人共同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归合作创作人共同享有;三、合作创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单独享有著作权;四、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五、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人享有;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造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可单独行使著作权;七、职务作品,除应归法人或者其他人享有的除外,其著作权归职务作品的作者享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⑺ 著作权和作者权的区别
著作权和作者的区别:著作权人不一定是作者,但作者可能是著作权人。
著作权人是著作权法分配保护的主体:即享有著作权权利和承担著作权义务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9条规定:“规定著作权人包括:一、作者;二、其他依照枉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
⑻ 我国其他法律能否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的例外为什么
按法律规定,著作权是作品完成之日开始享有的,而不是作品发表之日。也就是说不论是否发表,依法享有著作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