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院判决的继承案件取得的物权属于什么取得是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啊!
法院判决的继承案件取得的物权,还是通过继承取得的物权。通过继承取得物权,是专继受取得。继受取得,又称“属传来取得”,通过一定法律行为从原所有人那里受让所有权的所有权取得方式。主要包括买卖、互易、赠与、继承、遗赠、消费借贷等。
原始取得指直接依据法律的规定,非依他人既存的权利和意志而取得物权,如孳息、征用、没收、罚款、罚金、先占、拾得、发现、添附、时效取得、善意取得等等。
❷ 求解答,物权法中的继受取得和原始取得是啥
原始取得,是非因他人既存的权利而是基于法律规定直接取得的所有权。先占回、生产、附合、加工、答添附、法院判决、公用征收、没收、罚款、房屋的建造、围海造田、树木的栽种、罚没物的法定归属等都是原始取得。
继受取得,是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所有权。如买卖合同、赠与合同、互易合同等属于继受取得。
简单来讲就是要看,获得的这个所有权是从他人那取得的,还是自己就享有的。是从他人那来的,就是继受取得;是基于法律规定就享有的,是原始取得。
❸ 物权的原始取得方式有哪几个
物权取得方式抄:原始取得与继受袭取得
1.原始取得:直接依据法律的规定,非依他人既存的权利和意志而取得物权
(1)劳动生产、孳息
(2)公法方式:征用、没收、罚款、罚金等
(3)先占、拾得、发现、添附、时效取得、善意取得
2.继受取得:依他人既存的权利和意志而取得物权
(1)基于合同(买卖、互易、赠与):
(2)基于继承(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遗赠
❹ 物权的原始取得方式
物权取得方式: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
1.原始取得:直接依据法律的规定,非依他人既存的权版利和意志而取得物权权
(1)劳动生产、孳息
(2)公法方式:征用、没收、罚款、罚金等
(3)先占、拾得、发现、添附、时效取得、善意取得
2.继受取得:依他人既存的权利和意志而取得物权
(1)基于合同(买卖、互易、赠与):
(2)基于继承(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遗赠
❺ 法本大神,请问选不选d.有老师讲确认判决不发生物权变动
我也遇到这个题 纠结了好久没想通
我认为能解释通的是 这是11年的题目 而司法解释关于生效法律文书是17年出的 之前的不适用
❻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怎么界定区分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我国民法最为重要的对法律行为的分类之一。 负担行为是指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或若干人)承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之义务的法律行为。
它的首要义务是确定某项给付义务,即产生债务关系。一般说来,负担行为是以发生债权债务为内容的法律行为,也叫债权行为。 一般说来,对于交易的过程,负担行为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是暂时的,是物权或其他权利变动的准备阶段。
通说认为,负担行为一般通过合同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单方法律行为表现。相对应的概念是处分行为。处分行为是直接发生某项权利移转或消灭效果的行为。主要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 客体可以是权利,如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也可以是物。
处分行为相对于负担行为而言,它并不是以产生请求权的方式,为作用于某项既存的权利作准备,而是直接完成这种作用行为。“处分”即为权利的转让、权利的消灭,在权利上设定负担或变更权利的内容。
❼ 物权和债权区别的意义
物权与债权区分的具体意义在于:
(一)明确物权作为支配权的属性
物权在本质上是一种支配权。所谓支配权就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与其对应的是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罗马法学家很早就开始从对人权和对物权的区分中来观察这两种权利。而潘德克吞学派利用支配权和请求权来概括这两种权利,按照萨维尼的看法,物权之所以区别于债权在于其以物为客体,在于其“以占有或者对物的事实支配为其材料”。温德萨伊德也认为,对物权应该是物上的权利(einRechtanderSache),并且应该以物为客体。[8]物权作为支配权,是与作为请求权的债权相区别的,支配权与请求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事权利,它们在权利的内容、取得方法、行使方式以及救济途径等方面存在重大的区,应当在法律上对二者进行区分。具体而言:
(二)明确物权具有对世效力和优先效力
区分物权和债权,首先要明确物权具有对世效力。这就是说,物权人所享有的权利,可以对抗权利人之外的一切人。任何人侵害或妨害物权人的权利的,物权人都可以对其主张权利。而债权是一种对人权,权利人只能对特定的义务人行使权利,而不能对其他人主张权利。债权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效力,正是因为这一原理,债权也被称为相对权。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
其一,在权利的行使方式上二者是不一样的。就对世权而言,权利人可以对抗一切人,任何人都负有不得妨害侵害的义务。而对人权的权利人只能对抗特定的义务人,权利人只能针对特定的义务人行使权利,而不能针对权利人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也不负有这种义务。
其二,由于物权是对世权,关系到第三人的利益,所以这种权利的设定原则上应当采取公示的方法为第三人所知晓。而债权则不需要采取任何公示方法,债权人也没有义务让第三人知道自己是否享有债权以及其内容为何。
其三,二者在权利的保护方法上存在重大差异。由于物权是一种对世权,因而其应当受到侵权法的保护,任何人侵害物权或者妨害物权人行使权利,权利人都可以通过提起侵权行为之诉来获得法律上的救济。但债权作为对人权,原则上不受侵权法的保护。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当然,在现代侵权法中,债权在特殊的情况下也能受到侵权法的保护,如第三人恶意侵害债权的,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侵权法对债权的保护是将其作为一种特殊利益加以保护的,即合同债权作为一种相对权,只能对特定的债务人产生效力,对第三人而言,它不是一种“权利”,而只不过是一种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而已。可见,第三人侵害债权之所以能够受侵权法的调整,实际上是将债权作为一种合法利益而不是权利来加以保护的。
(三)明确物权客体的特定性
物权作为一种支配权,必须以特定的物作为其支配的客体。这就要求作为物权客体的物必须是独立的、特定的,如果某物尚未形成为特定的物,是不能成为物权的支配对象的。例如,期房在建造过程中还不能形成为特定的物,所以不能成为房屋所有权的客体。但是债权作为一种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它以行为为其客体,但给付行为本身也可能涉及到一定的标的物的给付。例如买卖期房,要以一定的期房作为标的物。可见,期房因为还没有特定化,所以不能作为物权的客体,但它可以成为债权的标的物。
明确物权客体的特定性,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明确物权可被支配的范围。例如,海水本身难以被支配,所以它不能成为物权的客体,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海洋利用技术的提高,海域是可以被确定支配范围的,所以海域使用权可以成为一种物权。一定的空间,如果能够成为被支配的对象,也可以在其上成立物权。另一方面,通过明确物权的客体,有助于理解一些物权法中新的客体。如果某物在交易中具有特定的交换价值,也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例如,虽然集合物中的各个物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集合物没有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交易领域时,一般都可以被所有人分别支配。比如,企业中的财产如其土地、房屋可以分别作为物权的客体被支配,此时没有必要将集合物作为整个所有权的客体来对待。但是当集合物进入到交换领域后,集合物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某种交换价值,并可以与其他物相区别,这样它就可以作为物权客体。比如将企业的财产整体上作为担保物设定抵押,或者将企业的财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出售。还要看到,物权的客体是既存和确定的某一有体物,而债权可以成立于某一未定和将来的法律关系之上。譬如,当事人之间可以就未来的借款达成协议,也可以附条件的合同,待条件成就而使合同关系实际发生效力。但是物权则不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
(四)明确物权的法定性和公示性
区分物权和债权,有助于明确物权的法定性和公示性。所谓物权法定,就是指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以及公示方法由法律规定,原则上不能由法律之外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定,也不能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的种类以及确定物权的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物权法定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一方面,由于物权法是落实宪法所规定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反映社会的基本所有制关系,维护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物权必须要法定。另一方面,由于物权法定规定的物权类型就是对登记的指引与规范。依据物权法定原则所设定的物权公示制度,有利于防止欺诈,维护交易安全。还要看到,物权法定有利于节省谈判成本。因为法律规定了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当事人在创设物权时就不需要在谈判协商创设某一种物权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以及有关物权的内容应该如何确定。物权法定其实就是要形成一种物权创设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这就是说,在物权法定的模式下,法律所规定的物权类型和内容,是法律设计的最优化的财产权标准(optimalstandardization),按照这种标准化来创设物权就可以节省谈判成本。]物权被法定之后,当事人在谈判中只需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内容以及类型进行协商,而不必就某一类物权具有什么样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创设物权以及该物权具有哪些效力等问题大伤脑筋,这样就减少了当事人谈判的成本。而且物权法定也有利于减少当事人因为设定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物权及其内容,最终不被法律承认而不得不承担的挫折成本(frustrationcost)。而对于合同债权,法律没有法定的要求。在合同领域实行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完全可以依法自由设定法定类型之外的无名合同。只要当事人所订立的合同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在法律上就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五)明确物权的长期性
区分物权和债权,可以明确物权的长期性特点。相对债权来说,物权是一种长期稳定的财产权。所有权是一种无期限限制的物权,他物权较之于债权一般也都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债权是相对短暂的权利,物权与债权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财产结合关系。一般而言,物权对应着较为稳定、牢固的财产结合关系,而债权则对应着较为松散的财产结合关系。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
其一,它直接表明了物权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认某些财产权为物权,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财产权利,使有恒产者有恒心,以此来鼓励人们创造财富。
其二,这种区分在物权法上也会直接影响到现行法中法律规则的设计。以典权与租赁权为例,通说认为,典权是一种支配权,在旧中国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中,承认典权是物权,而租赁权是一种请求权。而如果租赁权成为物权,就会在性质上发生变化。比如说《合同法》第221条规定:“承租人在租赁物需要维修时可以要求出租人在合理期限内维修。出租人未履行维修义务的,承租人可以自行维修,维修费用由出租人负担。因维修租赁物影响承租人使用的,应当相应减少租金或者延长租期。”为什么在承租期间内必须要出租人维修,而不应当由承租人维修呢?因为这毕竟是合同债权,而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权利。如果某人租赁他人的房屋,时间也不长,他还要负担维修的费用等,这样成本过高,而且,一旦租赁合同终止,他要返还租赁物,维修房屋时的材料无法取回,甚至支付的费用都很难补偿。但如果是一个典权,情况就不同了。承典人对于承典的房屋享有广泛的使用收益的权利,同时,也相应地要负担维修的义务。另外,根据《合同法》第223条的规定,承租人不得随意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在租赁物上增设他物。如果承租人违反了这种不作为义务,出租人有权要求其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这就意味着尽管承租人可以占有租赁物,但毕竟租赁关系是一种松散的财产结合关系,对租赁物状态的改变,必须要尊重出租人的意志。典权关系就并非如此,典权人对典物的改善或者在典物上增设他物,通常并不需要他人的同意。此外,物权和债权在时效的使用上也是不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上述物权和债权区别的影响。
其三,由于物权是一种长期稳定的财产权利,因此,相对债权而言,物权通常可以自由转让,尤其是物权的转让不必要受到合同另一方的限制。债权的转让是受到限制的,尤其是受到合同相对方的限制。例如,租赁权本质上是一种债权,所以,转租必须要取得出租人的同意。按照合同相对性的原理,出租人只有将租赁物交给承租人使用,而没有将其交给其他人使用的意思。所以,承租人没有取得出租人的同意而转租,承租人将构成违约。但是,对于用益物权而言,通常是可以自由转让的。既然是一种物权,法律上不仅承认它是长期稳定的财产权,而且承认它可以自由转让。
❽ 物权宣示牌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民法学会讨论稿)
为正确审理物权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违反物权法定的后果】
当事人之间关于物权种类和内容的约定违反物权法第五条规定,其请求确认或者保护所约定的物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前款所称当事人的约定符合其他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另一种观点:考虑到缓和物权法定主义的僵硬化问题,应当对物权法定中的“法律”作出弹性解释,为实践中保护居住权、典权等奠定基础。
第二条【房屋多重转让中的权利保护顺位】
转让人就同一房屋订立数份合法有效的买卖合同,各买受人均提出权利主张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一)已经办理转移登记,但恶意办理转移登记的除外;
(二)均未办理转移登记的,按照买卖合同约定已经合法占有房屋;
(三)均未办理转移登记亦未合法占有房屋,买卖合同成立时间在先。买卖合同虽然依法成立,但尚未生效的,应当以生效时间作为权利保护顺位的依据。
根据买卖合同约定已经合法占有但尚未办理转移登记的买受人,有证据证明已经办理转移登记的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上述事实仍然办理转移登记的,应当认定为前款第一项所称恶意办理转移登记。
第三条【买卖合同成立时间的确定】
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的买卖合同成立时间,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认定。
当事人对买卖合同成立的时间有争议的,一般可以依据买卖合同载明的签订时间认定,但当事人有证据证明买卖合同实际签订时间与买卖合同载明的签订时间不一致的,为实际签订时间。
另一种观点:1、均未办理转移登记并均未合法占有房屋情况下,应当确立履行在先优先于买卖合同成立时间在先的顺序排位规定;2、应确定已经办理备案的买受人权利优先于合同成立在先甚至还要优先于在先履行的买受人。
第四条【异议登记――确权诉讼】
利害关系人在有关物权归属的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确认物权归属的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利害关系人在有关物权归属的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后提起确认物权归属的民事诉讼,异议登记的失效不影响人民法院对物权归属争议的实体审理。
第五条【确权争议中登记的非终局性】
物权归属争议中,当事人有证据证明物权登记确有错误并请求确认其享有物权,另一方当事人仅以其为登记权利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六条【审查原因行为不受登记事实影响】
当事人请求确认作为登记基础的买卖、赠与等法律行为无效,或者请求撤销、解除相关法律行为,另一方当事人以存在物权登记为由,主张该争议不属于民事受案范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七条【预告登记――“约定”】
物权法第二十条第一款所称的约定,是指当事人在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中有关将来实现物权的种类、期限等内容的约定。
另一种观点:参考立法例(须有物权登记人的同意)以及房屋登记办法第六十九条和第七十条第一款第四项之规定,物权法第二十条第一款所称的约定,应当是指当事人关于办理预告登记的约定。
第八条【预告登记权利人的保护】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二十条第一款所称处分不动产的情形:
(一)基于移转物权的意思将不动产转移占有给预告登记的权利人以外的人,或者将物权转移至第三人名下;
(二)为预告登记的权利人以外的人设定地役权、抵押权。
预告登记的权利人依据物权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请求确认另一方当事人与第三人为处分该不动产所签订的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九条【预告登记义务人的抗辩权】
预告登记有效期内,预告登记的权利人请求实现物权,另一方当事人主张行使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享有的抗辩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条【预告登记失效――债权消灭】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二十条第二款所称的债权消灭:
(一)预告登记保障实现的物权已经完成不动产登记;
(二)预告登记的权利人放弃其依照合同享有的债权;
(三)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无效、被撤销或者解除。
第十一条【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的赔偿――侵权诉讼】
因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受到损害的人,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二条【登记错误的赔偿――侵权诉讼】
因登记错误受到损害的人,以登记机构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在因申请登记的人与登记机构工作人员恶意串通造成登记错误的侵权诉讼中,人民法院可以将申请登记的人与登记机构列为共同被告。
另一种观点: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性质还有争议,登记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登记机构承担的赔偿责任如何确定、赔偿的可能性等,涉及到登记制度的重大问题,目前以不做本条规定为宜。
第十三条【物权法第二十四条所称的“善意第三人”】
不知道或者不应知道物权变动的事实且对标的物享有正当物权利益的人,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二十四条所称的善意第三人。
另一种观点:1、人民法院已经依据生效法律文书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执行船舶、航空器和汽车等的债权人也应当纳入善意第三人的范围;2、如将“强制执行债权人”纳入善意第三人范围,也应进行限缩,把侵权债权人排除在“善意第三人”范围之外。
第十四条【发生物权变动效力的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变更或者消灭既存物权关系的判决书、裁决书、调解书,以及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拍卖成交裁定书、以物抵债裁定书,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二十八条所称的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法律文书。
另一种观点1:导致物权变动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是指直接为当事人创设或者变动物权的判决书、裁决书、调解书。
另一种观点2:该法律文书应当仅限于形成判决、裁决,以及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拍卖成交裁定书、以物抵债裁定书。确认判决、裁决以及调解书均不在此限。
第十五条【特殊情形享有不动产物权的保护】
依照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但尚未办理登记的物权人,针对无权占有、妨害、可能妨害或侵害其物权的行为,请求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者损害赔偿等,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行为人以该物权人并非登记权利人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六条 【办理宣示登记前处分物权的合同效力】
依照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享有物权,但尚未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登记的人,与第三人订立处分该物权的合同,当事人以处分人尚未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登记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七条【共有基础丧失情况下的共有物分割】
共同共有关系消灭,应当认定为共有的基础丧失。共同共有人请求分割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其他共同共有人以存在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的约定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八条【共有物分割中的“重大理由”】
共有人破产或者人民法院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九十九条所称的重大理由。
法律、司法解释对分割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的重大理由另有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认定。
第十九条【共有物分割的特别规定】
除法律另有规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依据物权法第九十九条规定请求分割共有部分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除遗嘱人有明确意思,或者继承人之间另有约定,继承人请求分割遗产,其他继承人以分割遗产无重大理由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条【物权法第一百零一条所称转让】
因赠与、继承、遗赠等原因致使共有份额的权利主体发生变化的,应当认定不属于物权法第一百零一条所称的转让。
按份共有人对前款所称情形发生后如何处理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处理,但该约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除外。
另一种观点1:应当将赠与解释为物权法第一百零一条所称的转让。按份共有人将其享有的共有份额赠与共有人以外的人,其他共有人请求按照赠与共有份额市场价格购买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另一种观点2:此种情形应当认定其他按份共有人有权请求分割共有物;如果当事人有不得分割共有物的约定,则将其解释为分割共有物的重大理由。
第二十一条【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
按份共有人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有明确约定的,按照其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其他按份共有人在接到转让共有份额的共有人的通知后十五日内,未明确表示购买或者对通知所列条件作出实质性变更的,应当认定其放弃优先购买权。
前款所称转让共有份额的共有人发出的通知,应当包括最终确定的转让共有份额的价格、履行方式以及期限等条件。
转让共有份额的共有人未通知其他按份共有人的,本条第一款所称十五日期间,自其他按份共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最终确定的转让共有份额的价格、履行方式以及期限等条件之日起算。
第二十二条【优先购买权的裁判保护】
其他按份共有人根据法律、司法解释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判决转让共有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按照同等条件转让该共有份额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另一种观点:保护过度,应删除。
第二十三条【优先购买权人仅主张撤销转让合同的处理】
其他按份共有人仅主张撤销转让共有份额的共有人与共有人以外的人订立的转让合同,而未主张优先购买的,人民法院应当就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进行释明。经释明后,其他按份共有人仍不主张优先购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按份共有人间转让共有物时优先购买权的认定】
按份共有人之间转让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除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其他按份共有人依据物权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主张优先购买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两个以上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保护顺位】
按份共有人向共有人以外的人转让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两个以上其他按份共有人同时主张优先购买的,由共有人协商确定。
共有人协商不成,转让人作出明确选择后,其他按份共有人主张优先购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转让人未作出明确选择,且其他按份共有人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未协商达成一致,其他按份共有人请求按照转让时各自财产在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中所占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另一种观点:按份共有人向共有人以外的人转让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两个以上其他按份共有人同时主张优先购买的,由其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财产在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中所占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第二十六条【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的物权认定】
当事人以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资金出资并以一方名义进行合作开发的,可以认定双方当事人为合作开发项目的共有人。因该合作开发项目产生的债权债务,按照物权法第一百零二条有关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的规定处理。
另一种观点:该种情况认定为共有的依据不足,债权债务的处理,应严格遵循合同相对性原则。
第二十七条 【善意取得――无权处分】
不动产或者动产的真实权利状态与登记或者占有所体现的权利状态不一致,登记权利人或者占有人处分该不动产或者动产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所称的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