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与客体

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与客体

发布时间:2021-06-30 04:19:43

㈠ 主体和客体的区别与关系

一、联系:

1、主体和客体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2、客体制约主体,主体又能动地反映客体。

3、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主体与客体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5、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二、区别

1、含义不同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就是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

2、存在形式不同。

主体的存在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整体主体。

个人主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胞,任何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的。

3、变化趋势不同

处于客体的事物,当作用于某一具体事物出现或者具体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就会衍化为主体的形态,其它与之处于关系的物,就变成了客体。

处于主体的事物,在进行主体的客体层面分析于其它事物的关系面联系的时候,会在演示层面上表现为客体的形态,客体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接触的但不属于自己的实体。

㈡ 主体和客体是什么意思

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即同认识主体相对立的外部世界。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即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人作为认识主体,既可以个体面貌出现,也可以群体一员面貌出现,还可以人类整体一员面貌出现,因此,主体的存在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整体主体,个人主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胞,任何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的。

(2)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与客体扩展阅读:

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客体指被认识者,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一切对象。

原则上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只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同主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和对象。

客体主要包括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客体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对象性。

㈢ 主体和客体 什么意思

主体,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哲学上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民法中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公民或法人;刑法中指因犯罪而负刑事责任的人;国际法中指国家主权的行使者与义务的承担者。
客体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客体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以主观感知的事物(具体的如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思维开拓的事物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处于客体的事物,当作用于某一具体事物出现或者具体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就会衍化为主体的形态,其它与之处于关系的物,就变成了客体。处于主体的事物,在进行主体的客体层面分析于其它事物的关系面联系的时候,会在演示层面上表现为客体的形态,客体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接触的但不属于自己的实体。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来说,它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㈣ 什么叫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客体subject and object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体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客体在认识论上,是从17世纪开始使用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揭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主要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同样,在主体反映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移入人脑,经过改造成为人的思想、知识,或者在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使自然物成为人的工具,延长人的器官,直接从属于主体.回答很认真,希望你采纳

㈤ 合同中,主体和客体如何区分

合同的主体是指具有缔约能力的合同当事人,自然人、法人及依法成立的其他非法人组织,都可以成为合同当事人。
合同的客体是指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合同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它体现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与关系。具体可分为: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和权利。

㈥ 主体与客体是什么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即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人作为认识主体,既可以个体面貌出现,也可以群体一员面貌出现,还可以人类整体一员面貌出现。因此,主体的存在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整体主体。个人主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胞,任何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的。恩格斯说:人的思维“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群体主体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进行认识活动的社会共同体。如民族、阶级、政党、国家等组织和群体。人类整体主体,是将整个人类作为认识主体,人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实现于整个人类的不断延续过程中的。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客体指被认识者,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一切对象。原则上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只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同主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和对象。客体主要包括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客体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对象性。

㈦ 我国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哪些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哪些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
(1)城市市区的土地;
(2)农村和城市区中依法没收、征用、征收和收归国有的土地;
(3)国家为确定为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河滩地以及其他土地。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
(1)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属于国家所有以外的土地。
(2)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㈧ 主体与客体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

㈨ 主体与客体最基本的关系是

、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并具有法律人格的个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称的概念,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组织。

2、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义务客体或权利客体。
它是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中介,没有法律关系的客体作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关系。因此,客体是构成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

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应满足下述三个条件:
(1)必须是一种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而被认为具有价值。
(2)必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人毫无代价地占有利用。
(3)必须具有可控制性,因而可以被需要它的人为一定目的而加占有和利用。

(9)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与客体扩展阅读
主体种类
在中国,根据各种法律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公民(自然人)。这里的公民既指中国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这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各种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二是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例如,国家作为主权者是国际公法关系的主体,可以成为外贸关系中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在国内法上,国家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比较特殊,既不同于一般公民,也不同于法人。
4、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社会组织,以我国有关法律以及我国与有关国家签证的条约为依据,也可以成为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

㈩ 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

主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hǔ tǐ,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哲学上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民法中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公民或法人;刑法中指因犯罪而负刑事责任的人;国际法中指国家主权的行使者与义务的承担者。
客体(object )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客体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以主观感知的事物(具体的如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思维开拓的事物 。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处于客体的事物,当作用于某一具体事物出现或者具体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就会衍化为主体的形态,其它与之处于关系的物,就变成了客体。
处于主体的事物,在进行主体的客体层面分析于其它事物的关系面联系的时候,会在演示层面上表现为客体的形态,客体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接触的但不属于自己的实体。
拓展资料:
权利义务的承受者
1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民法中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公民或法人;
2 犯罪主体:刑法中指因犯罪而负刑事责任的人;
3 国际法主体:国际法中指国家主权的行使者与义务的承担者,即国家。
主客描述
主客体的关系存在,人们是为了呈现事物。呈现事物,得自于人们对事物的描述,人们在描述某一事物时,在印象里就有了事物的形态,而衬托出这个印象中的事物形态,使之有所差别的事物,就是事物区别,事物相互的影响证明了事物形态区别的存在,存在的形态区别又体现出了具体的事物。存在的事物区别的一切事物,就是存在的客体,印象里的事物的形态就是存在着的主体。

主客关系
人们通过对这种主客关系的表达描述,也就呈现了事物的关系发生。主客关系是人为的定位,也是自然生命意识出现后的存在,人们在相互影响的事物环境里切入一点来描述具体的事物时,其主体与客体就已经相互作用了。人们对存在着的关系的作用表达,在进行人为的认识和描述时,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时。

自然客体
意识的自然的客体,是处于意识里的一切自然事物,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质基础这些都是自然的客体存在形式。以主体存在的生命的意识对所有自然的客体的认识就是自然的全部内容。意志的社会的客体,是除却了人之外存在的一切,以意志的人为主体对所有一切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就是社会的全部内容。生命存在的世界的客体,是与存在的生命相关的所有,以生命为主体对所有与生命有关的事物就是世界的全部内容。

阅读全文

与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与客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