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參加人多少名有效
國家沒有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參與人數有規定,只要是開設了這個獎,就內可以容在全國范圍內徵集教學成果,委員會成員就會對提交上來的成果進行評比,最終開設出來,一,二,三等獎各種。
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獎勵,每4年評選一次。前6次分別在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評選。2013年已擴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包含基礎教育(含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含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獎勵等級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等級,授予相應的證書和獎金。本次是2013年4月評選,經過3個月公示期,然後,一等獎和二等獎由教育部批准,特等獎由國務院批准。
2. 什麼叫教學成果獎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國家在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中頒授的最高獎項,每4年評審一次,獲獎項目需在教育教學理論及實踐中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已擴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包含基礎教育(含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含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獎勵等級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等級,授予相應的證書和獎金。
(2)2001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擴展閱讀:
相關事件
1993年國家教委第二次獎勵了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教學成果獎勵條例》。在高等學校中,形成了由國家法規所確定的,與科技「三項獎」所並行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制度。
1987年開始,國家教委每四年進行一次高等學校國家級教材獎勵。原定於1996年進行的第三次國家級教材獎與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並軌」。1997年國家教委成果獎中有438項教材參加了評審,117項教材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其中,13項教材獲得了一等獎。
第四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獎勵額度,對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分別給予8萬元、5萬元和2萬元的獎勵。學校在國家獎勵的基礎上將給予一定程度的配套獎勵。
3. 國家教學成果獎不經過省里,學校能直接報嗎
你問的問題,
應該是不可能的 ,
教學成果獎必須是一級級申報,
不然你的成果應用在哪裡?
在哪裡取得的成果?
除非是省廳一級領導的研究成果,
估計才有可能。
4. 張生勇的教學成果獎
1989年
1、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
思想政治理論課『三基一綜合』教學法
2、軍隊院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項
醫學基礎機能學科專題綜合實驗教學法
軍事醫學學習教學法
3、軍隊院校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
學科建設的規律認識運用及成效
1993年
1、軍隊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高校系列教育評估指標系的構建
2、軍隊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大學英語「兩化、三習、四不變」教學法
3、軍隊級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4項
軍醫大學臨床實習基地正規化建設與管理
構建五大實踐教學模式 確定學員德育新體系
按專業分層次的流行病學課程建設
寓德育於專業教學全過程的研究
4、軍隊級優秀教學成果四等獎1項
部隊三年制口腔醫學專科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1997年
1、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構建「三位一體」育人體系,培養獻身國防衛生事業的高素質人才
2、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狠抓五個環節,深化教學改革,培育一流人才
3、軍隊級教學成果二等獎4項
「兩環融合、三段實施」軍事醫學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放射影像學》光碟教材及其教學系統的研究與應用
口腔醫學形象化教學的建設與實踐
人體解剖學教學體系改革
4、軍隊級教學成果四等獎2項
外科理論課程「五位一體」教學改革系列研究
「一校兩網」開放協作,探索提高佃學效益之路
2001年
1、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
構建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新體系
2、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分子生物學網路多媒體教學系統
3、軍隊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寓創新理念於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之中,大力培養軍隊衛生事業創造型人才
外科學課程組合教學模塊和網路教學應用研究
4、軍隊級教學成果三等獎3項
優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有效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創建醫學學生畢業前臨床能力綜合評價方案及其應用
醫學課程電視教材系列化建設
5、總後優秀教學成果1項
全方位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高標准培養新時代教學人才
2005年
1、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
教育教學信息化研究與實踐
外科學及野戰外科學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與實踐
軍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
2、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創「四新」促「三進」 鑄牢學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堅定信念
3、軍隊級教學成果三等獎3項
圍繞學員「三大能力」培養構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新體系
口腔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系列課程綜合改革
4、總後優秀教學成果2項
醫學院校本科教學評價研究與實踐
創建有軍事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
2009年
1、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醫學課程信息化教學新模式的應用與實踐
2、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現代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研究與教學實踐
3、軍隊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
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展研究
人體解剖學課程體系的改革
構建政治理論教學四大升級系統 鑄就軍校學員的軍人核心價值觀
4、軍隊級教學成果三等獎3項
生物化學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實踐
眼科學現代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以「SP、PBL、模擬人相結合」為核心的軍醫大學外科臨床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5、總後優秀教學成果1項
軍醫大學理工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教學模式的創新
5. 什麼是教學成果獎
教學成果獎包含有很多的種類,有國家高等教育成果獎、省高等教育成果獎、省內基礎教育容教學成果獎、市區縣教育教學成果獎還有各級的賽課獎。
教學成果指自己獨自撰寫的教學論文,在縣教科所或市、省級教研室組織的教學實驗成果評比中獲獎,發給教學成果證書。或是,從教科所申請教研課題,經自己的實踐實驗上報材料後被上級選上,發給教學成果獎證書的。
教學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學規律,具有獨創性、新穎性、實用性,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產生明顯效果的教育教學方案。
拓展資料:
申報材料:
1.反映成果的總結
2.教學成果鑒定書
3.視頻
支撐材料:
1.示範中心實驗教學情況統計表
2.學生獲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獎勵情況
3.學生發表的學術論文
4.校際共享合作協議
5.承辦省級及以上實驗教學研討會一覽表
6.示範中心面向校際開放、共享的實驗實訓一覽表
7.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批准文件
8.學生獲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技術資質證書
9.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
10.公開發表的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論文
11.出版及自編的實驗教材
6.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的評選條件
從事本科教學來的參評教自師須受聘教授職務; 教學效果好,學術造詣高,在同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地位和知名度; 長期承擔本科教學任務,堅持連續3年以上(含3年)講授基礎課程; 主持或承擔多項高級別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多; 出版多部科研專著或發表多篇高質量的科研論文,科研成果的學術意義或社會經濟效益大。
除以上條件外,原則上還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2001年之後,獲得過省級一等以上教學成果獎勵 (限前3位);
2.2001年之後,國家級教學項目 (包括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和國家及重大教學改革項目負責人;
3.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
4.「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
5.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分委會副主任委員以上職務 。
7. 優質課獲獎算是教育教學成果嗎
高等教育教學成抄果獎,是確定的國家級獎勵,每4年評選一次。前6次分別在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評選。2013年已擴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包含基礎教育(含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含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獎勵等級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等級,授予相應的證書和獎金。本次是2013年4月評選,經過3個月公示期,然後,一等獎和二等獎由批准,特等獎由批准。
製作課件不包括在內。
8. 風笑天的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研究方法,家庭社會學,人口社會學,青年社會學,獨生子女問題等。講授的主要課程有《社會學研究方法》、《青年社會學》、《中國家庭與人口問題研究》等。 A著作與教材
已出版《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等4部學術專著,主編著作、教材5部,合著、參編著作、教材11部。
1. 《社會的印記》(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 《社會調查方法》(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 《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修訂版)(主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12);
4. 《新世紀中國社會學》(2006-2010),(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 《信息時代新青年議題:理論、政策與實務》(參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 《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三版)(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8.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四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9. 《社會學》(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0. 《社會學導論》(第二版)(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11. 《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主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8)
12. 《青年文化與價值觀30年變遷》(參編),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8)
13. 《中國社會學發展30年》(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4. 《南京市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參編),南京出版社,(2008)
15. 《全國高等院校社會學發展30年》(參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6.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家庭變遷》(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17. 《落地生根:三峽農村移民的社會適應》(合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18. 《定性研究方法》(主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19. 《社會研究方法》(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0. 《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二版)(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1.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三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22. 《簡明社會學研究方法》(編著),華文出版社,(2005);
23. 《中國獨生子女:從小皇帝到新公民》(主編),知識出版社(2004)
24. 《研究設計與社會測量導引》(主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25. 《社會調查中的問卷設計》(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6.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二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27. 《社會學研究方法》(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8. 《私營企業勞資關系研究》(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9. 《社會管理學概論》(參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30. 《中國婚姻家庭變遷》(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31. 《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研究》(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32. 《當代中國社會學》(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3. 《社會學導論》(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34. 《社會學方法教程》(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5. 《蛻變中的中國家庭》(參編),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36.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37. 《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8. 《社會學》(主編),華中師大出版社,(1994);
39. 《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自學考試指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0. 《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41. 《中國大網路全書·社會學》(參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1)
42. 《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3. 《透視社會的藝術-社會調查中的問卷設計》(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44. 《社會學教程》(參編),華中師大出版社(1989)
45. 《新思維與大改革》(參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46. 《哲學社會科學名人名著辭典》(參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47. 《當代社會調查科學方法與技術》(參編),工人出版社(1986)
48. 《調查研究知識手冊》(參編),工人出版社(1986)
B學術論文
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人口研究》、《人口與經濟》、《北京大學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10餘篇。如:
1、《The changing lmages of Wowen──An Analys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gazine Chinese Wowen》,《Chinese Ecation and Society》,May-June,1993年。
2、《我國社會學恢復以來的社會調查分析》,《社會學研究》,1989年4期。
3、《十年來青年問題社會調查的對象與內容》,《青年研究》,1993年7期。
4、《十年來青年問題社會調查的方法》,《青年研究》,1993年9期。
5、《變遷中的女性形象》,《社會》,1992年7期。
6、《優良問卷的標准》,《社會》,1989年7期。
7、《這樣的調查不能反映客觀現實》,《社會》,1987年5期。
8、《二加一家庭》,《光明日報》,1993年2月。
9、《論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社會特徵》,《社會學研究》,1992年1期。
10、《獨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願》,《人口研究》,1991年5期。
11、《城市獨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5期。
12、《我國獨生子女研究的現狀分析》,《江海學刊》,1990年1期。
13、《獨生子女對當前小學教育的影響》,《華中師大學報》,1991年3期。
14、《論問卷調查的特點和適用范圍》,《華中師大學報》,1989年6期。
15、《什麼是社會調查》,《青年研究》,1993年2期。
16、《問卷法》,《青年研究》,1993年5期。
17、《撰寫調查報告》,《青年研究》,1993年5期。
18、《淺談當前抽樣調查的若干失誤》,《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3期。
19、《論人的社會化之特點》,《湖北社會科學》,1987年3期。
20、《當前問卷設計中常見錯誤淺析》(上),《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89年4期。
21、《當前問卷設計中常見錯誤淺析》(中),《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89年6期。
22、《當前問卷設計中常見錯誤淺析》(下),《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90年1期。
23、《我國獨生子女研究的現狀與不足》,《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89年(增刊)。
24、《父母眼中的獨生子女》,《社會》,1991年7期。
25、《有關問卷設計的幾個問題》,《統計與決策》,1987年5─6期。
26、《論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地位》,《福建論壇》,1995年5期。
27、《問卷設計在調查中的地位和作用》,《福建論壇》,1989年4期。
28、《城市住房建設應考慮社會因素》,《開發》,1989年2期。
29、《獨生子女社會化的特定環境》,《社會科學輯刊》,1992年5期。
30、《獨生子女社會化過程中的偏差及原因分析》,《福建論壇》,1991年2期。
31、《獨生子女家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5期。
32、《共處與分離: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形式初探》,《人口與經濟》,1993年2期。
33、《論獨生子女父母角色的特點》,《華中師大學報》,1993年2期。
34、《如何把社會調查做得更好》,《青年研究》,1993年12期。
35、《問卷調查中阻礙合作因素淺析》,《社會科學評論》,1986年8期。
36、《姓氏之爭引起的思考》,《社會問題導報》,1986年16期。
37、《結婚為何成為愛情的墳墓》,《婚姻與家庭》,1986年9期。
38、《要為回答者著想》,《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1986年6期。
39、《問卷設計中常見錯誤分析》,《社會》,1986年4期。
40、《武漢青年工人婚戀情況調查》,《青年研究》,1985年2期。
41、《方法論背景中的問卷調查法》,《社會學研究》,1994年3期。
42、《近五年社會學方法研究述評》,《社會學研究》,1995年1期。
43、《他們信息世界的另一半》,《青年研究》,1995年第6期。
44、《偏見與現實: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與分析》,《社會學研究》,1993年1期。
45、《家庭及社區因素對小學獨生子女發展的影響》,《西安石油學院學報》,1994年3期。
46、《社會調查方法還是社會研究方法》,《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2期。
47、《城市居民閑暇生活質量研究》,《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第3期。
48、《武漢市居民家庭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浙江學刊》,1997年3期。
49、《近十年來我國社會學實地研究評述》,《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2期。
50、《下崗職工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與其再就業機會獲得的關系》,《理論月刊》,1998年8期。
51、《社會學者的方法意識與方法修養》,《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2期。
52、《我們的方法水平可以打幾分?》,《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9年3期。
53、《虛擬社會化與21世紀青年研究》,《青年研究》,1999年12期。
54、《十年來國內費孝通研究述評》,《江海學刊》,1999年5期。
55、《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6期。
56、《社會學方法二十年:應用於研究》,《社會學研究》,2000年1期。
57、《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質量:指標與結構》,《社會學研究》,2000年4期。
58、《二十年城鄉居民生育意願研究》,《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59、《中國獨生子女研究:回顧與前瞻》,《江海學刊》,2002年第5期。
60、《城市中學生與父母的關系》,《青年研究》,2002年第8期。
61、《生育政策與青少年教育》,《探索與爭鳴》,2002年第9期。 1. 2012年,論文《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獲得「北京陸學藝社會學基金會第二屆優秀成果獎」;
2. 2012年,《社會學研究方法》被評為全國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個人)
3. 2011年,《社會學研究方法》被評為國家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本科精品教材」(個人)
4. 2011年,《社會學研究方法》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個人)
5. 2008年,《社會調查方法》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排名1/5)
6. 2007年,《社會調查方法》課程被評為江蘇省精品課程;(排名1/5)
7. 2007年,《社會調查方法》課程被評為南京大學精品課程;(排名1/5)
8. 2007年,《現代社會調查方法》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個人);
9. 2007年,《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獲得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個人);
10. 2007年,《現代社會調查方法》被評為全國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個人);
11. 2006年,《社會學研究方法》被評為全國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個人);
12. 2005年,論文「英克爾斯現代人研究的方法論啟示」獲得江蘇省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個人)
13. 2005年,《社會學應用創新性人才培養與實踐》獲全國高等院校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2/5)。
14. 2004年,《社會學應用創新性人才培養與實踐》獲江蘇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2/5);
15. 2003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第八屆「挑戰杯」優秀指導教師;(個人)
16. 2003年,「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一文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17. 2003年,《社會學研究方法》獲得江蘇省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18. 2001年,《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獲得湖北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個人)
19. 2001年,「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一文獲武漢市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個人)
20. 2000年,被評為華中理工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個人)
21. 1998年,被評為華中理工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個人)
22. 1998年,獲得華中理工大學1997-1998學年度教學質量優秀一等獎;(個人)
23. 1998年,被評為華中理工大學「113人才工程」第一層次10名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之一;(個人)
24. 1997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個人)
25. 1997年,被評為「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個人)
26. 1996年,獲得華中理工大學1996年度「華為獎教金」;(個人)
27. 1996年,被評為華中理工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個人)
28. 1996年,「獨生子女家庭社會特徵」一文獲《社會學研究》創刊十周年青年優秀論文三等獎;(個人)
29. 1995年,《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獲首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個人)
30. 1995年,《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獲湖北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省級(著作類)三等獎;(個人)
31. 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個人)
32. 1989年,在北京大學榮獲「首屆光華博士獎學金」;(個人)
33. 1987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首屆嚴景耀獎學金一等獎」;(個人) 1. 2012年11-12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 2012年4月,日本名古屋大學、東京大學、長崎大學,訪問與出席學術會議;
3. 2012年3月,台灣淡江大學,出席學術會議;
4. 2011年3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出席國際老年學會「應對老齡化全球社會行動戰略計劃」理事會議;
5. 2011年10-11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訪問學者;
6. 2011年11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出席兩岸三地青年問題學術研討會;
7. 2011年7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8. 2010年12月,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出席青年問題論壇
9. 2010年5月,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出席國際會議;
10. 2008年11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11. 2007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出席國際會議;
12. 2006年2月,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訪問學者;
13. 2005年8月,美國費城,出席美國社會學協會年會;
14. 2004年11月-2005年9月,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15. 2004年3月,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訪問學者;
16. 2003年12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出席國際會議;
17. 2003年8月,美國亞特蘭大,出席美國社會學協會年會;
18. 2000年11-12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19. 2000年7-10月,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系、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社會學系、阿拉巴馬大學社會學系、得克薩斯理工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0. 1999年7月,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系,合作研究;
21. 1999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出席國際會議;
22. 199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3. 1998年12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訪問學者;
24. 1998年11月,台灣輔仁大學,出席國際研討會;
25. 1998年11月,澳門,出席國際社會學會青年社會學分會第四屆年會;
26. 1997年8-10月,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7. 1994年10-11月,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訪問學者;
28. 1990年9-11月,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9.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學成果
2001年以來教學成果獎獲獎情況
一、 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1、國家級5項:2001年二等獎3項,2005年二等獎1項,2009年二等獎1項
2、北京市級12項:2001年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 2005年一等獎3項。 2008年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國家級: 序號 成果名稱 成果完成人 獲獎時間 獲獎等級 1 面向21世紀的藝術設計重點學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材建設 張綺曼、鄭曙暘、
張月、蘇丹、劉鐵軍 2001年 國家級二等獎 2 世界陶瓷藝術史 陳進海 2001年 國家級二等獎 3 工業設計學系統教材 柳冠中 2001年 國家級二等獎 4 服裝學概論(教材) 李當岐 2005年 國家級二等獎 5 綜合造型設計基礎 柳冠中、邱松、史習平、劉志國、劉新 2009年 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北京市級: 序號 成果名稱 成果完成人 獲獎時間 獲獎等級 1 面向21世紀的藝術設計重點學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材建設 張綺曼、鄭曙暘、
張月、蘇丹、劉鐵軍 2001年 市級一等獎 2 世界陶瓷藝術史 陳進海 2001年 市級一等獎 3 工業設計學系統教材 柳冠中 2001年 市級一等獎 4 外國工藝美術史 張夫也 2001年 市級一等獎 5 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改革 尚剛、杭間、鄒文、
田自秉 2001年 市級二等獎 6 服裝學概論(教材) 李當岐 2005年 市級一等獎 7 形態構成學(教材) 辛華泉 2005年 市級一等獎 8 銳意創新基於實踐
── 動畫設計學科課程系統建設 吳冠英、張弓、王川 2005年 市級一等獎 9 綜合造型設計基礎 柳冠中 邱松 史習平 劉志國 劉新 2008年 市級一等獎 10 《西洋服裝史》(教材) 李當岐 2008年 市級二等獎 11 《陶瓷造型藝術》(教材) 楊永善 2008年 市級二等獎 12 室內設計課程建設 鄭曙暘 張月 劉北光 汪建松 崔笑聲 2008年 市級二等獎 二、 清華大學教學工作優秀成果獎 年度 序號 獲獎項目 教師姓名 獲獎等級 2002年度 1 《傳統陶瓷雕塑》課程改革 邱耿鈺 一等獎 2 「創意服裝設計」教學改革 劉元風、魯閩、李薇 二等獎 3 「設計思維與方法」課程改革 黃維 二等獎 2004年度 1 銳意創新,基於實踐-《動畫設計》課程建設 吳冠英 張 弓 王 川 一等獎 2 創立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 田 青 張樹新 賈京生
陳 立 楊建軍 二等獎 3 文藝復興美術研究 張 敢 二等獎 2006年度 1 交通工具造型設計專業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 嚴 揚 柳冠中 劉志國
張 雷 周力輝 二等獎 2 傳統陶藝課程建設 鄭 寧 邱耿鈺 李正安 二等獎 2008年度 1 《綜合造型基礎》課程建設 柳冠中、邱松、史習平、劉志國、劉新 一等獎 2 《室內設計》課程建設 鄭曙暘、張月、劉北光、汪建松、崔笑聲 一等獎 3 《纖維藝術》課程實踐性教學 林樂成、洪興宇 二等獎 2010年 1 《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訓練系列課程》 蘇丹、張月、管沄嘉、梁雯 一等獎
10. 張偉剛的科研成果
承擔的科研項目:
國家科技部「863」計劃課題:「光纖光柵感測網路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化應用(2002AA3131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於飛秒激光蝕刻微腔的光子晶體光纖流體感測研究」(109741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用於流體微量成份高靈敏度在線檢測的光CRDS感測系統研究(1067407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微結構光纖多維感測的理論和實驗研究(60577018)」
天津市重點基金:「光纖微腔流體感測系統研究及其環境監測新技術開發」
南開大學科技創新基金:「光子晶體光纖光柵及其器件的研製」
光電信息技術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於光纖光柵的溫度補償式振動感測研究」(2005-06)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微結構光纖光柵的寫制及感測機理研究」(2006-05)
科研成果:
光纖光柵感測系列器件的設計、研製及其應用。
AFSN-1型光纖光柵感測網路解調系統。
光纖扭轉、濃度及折射率感測器的研製與應用。
特種光纖光柵感測器的設計、研製及其應用。
微結構光纖及其光柵感測器件的設計與實現
獲得獎勵:
1997年9月,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1998年5月,獲省部級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1年5月,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1年6月,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4年6月,獲天津市科技發明一等獎。
2005年6月,獲天津市科技發明二等獎。
2009年5月,獲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9年7月,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0年5月,主持的《科研方法論》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
2011年5月,獲南開大學教學名師獎。
獲國家專利:
「雙向扭轉光纖感測器」:
「輪輻式溫度補償型光纖光柵壓力感測器」:
「溫度補償型光纖光柵帶寬感測器」:
「溫度自動補償的光纖光柵壓強感測器」:
「高速光纖光柵感測復用解調裝置」:
「光纖光柵微振動感測測試儀」:
「柵網式光纖微彎感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