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人簡介,成就
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 河南鞏縣。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 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盪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 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後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 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 7歲 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 的生活從20歲後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 (745) 。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 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遊,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 景是:"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遊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 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准備重 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後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 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 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天寶六載, 玄宗詔徵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於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 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 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 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最後得 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末 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 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 中尋歡作樂。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 劇。杜甫"嘗困於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游,取得少 許資助。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 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徵人出發必須 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 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 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後,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 出塞》、《後出塞》等不朽的名篇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 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對內喪失了中 央集權的統治力量,對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經濟上, 由於連年戰亂,加上自然災害,農村一片蕭條,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反而有增無已,造成人口銳減,生產 力降低。杜甫也親身經歷了十分錯綜復雜的變化:流亡、 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 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系或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樣的生活經歷比長安時期 要豐富得多,也艱苦得多,因此產生的詩歌多種多樣,流 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歷 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杜 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後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上 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築了草堂,結束了 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他離開了 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 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 然的詩歌。但他並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 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杜甫在這11年內,寫詩1000餘首,佔全部杜詩的百 分之七十三強,大部分是近體詩——絕句和律詩,還有 長篇排律。
詩歌創作 杜詩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實與個人生 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杜甫 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 貌,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在藝術方面也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 "論其世",起著"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的作用。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的杜 詩並不是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 現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頭》等詩,篇幅較短,卻也同樣具有這種特點。
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的時事政治詩,
戰爭題材在杜詩中佔有相當大的數量。杜甫對不同 性質的戰爭持不同的態度。他對於朝廷窮兵黷武,消耗 人力物力,是反對的,如《兵車行》、在夔州寫的《遣懷》、《又上後園山腳》;對於平息叛亂,抵禦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亂前期寫的《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 二首》、《觀兵》,以及吐蕃入侵時寫的《歲暮》。這 些詩譴責什麼,歌頌什麼,都很鮮明。也有些關於戰爭 的詩,既有歌頌,也有譴責。著名的《前出塞》、《後出塞》兩組組詩,曲折反復地敘述戰士在從軍過程中的 心情變化,實際上是反映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於戰爭的 不同看法。
杜甫寫過許多歌詠自然的詩。他歌詠的對象,往往 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歷代的詩話、詩評對於杜 詩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過許多論述。但是杜甫的詩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與時事的交融,作 者在寫景和抒情時,很少離開現實,隨時隨地都想到他 所處的干戈擾攘、國困民疲的時代。如困居淪陷的長安時寫的《春望》、入蜀時寫的《劍門》,是最有代表性的。這類詩,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 《江上》、《江漢》,七律《登樓》、《宿府》、《閣 夜》、《秋興八首》等,都是情景與時事交融的膾炙人 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寫了一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 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 有時代的氣氛,可以看作是有聲有色的文化史。
杜甫把詩看作是他終生的事業,認為"詩是吾家事" (《宗武生日》)。他7歲學詩,直到死亡前夕,沒有停 止過寫詩,他從安史之亂起,至抵達成都前,在最艱苦的歲月里,寫出的詩歌思想內容最為深刻;他在夔州身 體衰弱多病,寫作的數量最為眾多。他有豐富的生活經 驗,充滿愛國愛人民的政治熱情,在藝術技巧上也狠下功 夫,"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新詩改罷長自吟"(《解悶十二首》之七),說明他 創作的嚴肅態度。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 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他繼承優良傳統、評騭古今詩人的主張。
Ⅱ 急需贊美勞動成果的詩句或者句子
找到幾首贊美勞動者的現代詩:
1,《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2,《三月歌》
3.《你好,百花山》
4,《我走向雨霧》
5.《黑色的雕像——給一個青年養路工》
6.《鴿子》
7.《白日夢》
8.《潮汐》
9.《木棉花》
10.《藍水兵》
一些諺語:
勞動是社會中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義務。 ------盧梭
我知道什麽是勞動: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高爾基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盧梭
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文化幸福的基礎。 ------馬卡連柯
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於完善的源泉。 -----烏申斯基
正是勞動本身構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獲得的享受,很快就會變得枯燥無聊,索然無味。 ------ 休謨
勞動使人建立對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高爾基
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威廉·配第
既然思想存在於勞動之中,人就要靠勞動而生存。 ------蘇霍姆林斯基
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績上,而是英勇地勞動著,努力要把勞動的錦標長久握在自己手裡。 ------奧斯特洛夫斯基
我只相信一條:靈感是在勞動時候產生的。……勞動,這是一切鈍感的最好的醫生。 ------奧斯特洛夫斯基
還有一些學過的古詩:
1、《憫農》
2、《古風》
3、《伐檀》
4、《江上漁者》
5、《蠶婦》
6、《觀刈麥》
7、《鄉村四月》
還有很多,都是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的,就不舉了
我才疏學淺,只能想到這些了,看看吧。
Ⅲ 激勵高中生的唯美古風成語
【春花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春華秋實】:華: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春誦夏弦】:誦、弦:古代學校里讀詩,只口誦的叫「誦」,用樂器配合的叫「弦」。原指應根據季節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後泛指讀書、學習。
【刺股懸梁】:形容刻苦學習。
【刺股懸頭】:形容刻苦學習。同「刺股懸梁」。
【刺骨懸梁】:懸梁:以繩子系頭掛在屋樑上。形容刻苦學習。
【胡服騎射】: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擇善而從】: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枕典席文】:指以典籍為伴,勤於讀書學習。
【知物由學】:由:通過。要了解事物就必須通過認真的學習。
【執經叩問】:執:拿著;經:經書;叩問:詢問。手拿經書,向他人請教。形容虛心向他人學習。
【終日不倦】:整天不知厭倦。指埋頭學習。
【轉益多師】:以更多的人為師學習更多的東西。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Ⅳ 古風時期繪畫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古風時期是造型藝術的形成期。其主要繪畫成就是陶器上的繪畫——瓶畫。此期的瓶畫先後出現了3種風格,即東方風格,黑繪風格,紅繪風格。
Ⅳ 演員成果古裝來自哪裡
愛情公寓5有一集是大力的撞臉怪和海棠相親,大力穿的是古風裝,說實話,成果這個演員以前真的沒聽過,因為愛情公寓才大火的,算是運氣比較好吧
Ⅵ 古風的作品:
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論和美學與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的教學研究,近年來又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在中外比較文論和東方美學等方面有所研究。學術視野比較開闊,在「貫通古今,融合中外」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理路。共發表學術論文170多篇,其中代表性論文50篇;各類刊物和網路全文轉載97篇次。在學界有一定的影響,被譽為意境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文藝報》2004年2月5日第3版有專文介紹。個人傳記被收入《中國作家詞典》、《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和韓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辭典》(韓文版)等10多部辭書。古風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中國古典美學的教學研究,近年來又擴展學術視野,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在中外比較文論和東方美學方面有較多的研究。因此,他在「貫通古今,融合中外」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理路,其代表作有專著《意境探微》(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和論著《當代文藝美學的多維思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版)等。他還參編了《文學人物鑒賞辭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寫作藝術大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和《遼金元詩話全編》(全四冊,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等書,主持翻譯了《跨越中國》(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一書。他還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北京大學學報》、《復旦學報》、《文史哲》、《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外國美學》和《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文心雕龍學刊》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其中有50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詩刊》、《讀者》、《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和人大復印資料轉載。還有些論文被選入《經典叢話》(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年度文論選》(灕江出版社2002年版)、《文藝學新周刊》第7輯(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和《20世紀中國文藝思想史論》(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等書中。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網的「教授文集」重點選入20篇論文,點擊率頗高。其《意境探微》一書受到學界的廣泛好評,《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華讀書報》、《社會科學報》、《江海學刊》和《東方叢刊》等各大報刊發表書評10多篇,《中國美學年鑒》、《文學前沿》、《復旦學報》和《山東大學學報》曾發表文章評論和商榷,被譽為「全國意境研究的帶頭人」。古風教授曾主持和完成省教育廳課題2項,揚州市課題1項。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211重點建設項目」子課題1項。曾獲優秀科研成果獎16次,其中獲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獎1項,第二屆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優秀論文獎1項,《文學評論》2001年度全國文藝學優秀論文提名獎1項,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市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校級科研優秀成果獎5項。 古風教授在學界有一定的影響,《文藝報》2004年2月5日第3版發文作了專題介紹,他的個人傳記被收入《中國當代作家詞典》、《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和韓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辭典》(韓文版)等10多部辭書。
Ⅶ 成果演過什麼古裝劇
成果加入上海恩喬依影視傳媒有限公司,並主演了大銀幕處女作《塞罕壩上》。2019年,其主演的青春劇《嘀!男友卡》播出。2020年,成果因在都市喜劇《愛情公寓5》中飾演諸葛大力而被更多觀眾認識。
Ⅷ 用什麼實品來展示團會成果冊有新意,古風古典一些的
多用一些中國風的東西吧,會顯得很有意趣
Ⅸ 成果古裝出自哪
就是幾個月前的事兒。有一個小孩兒他爸爸媽媽晚上都出去了就他一小我在家專。因為屬那個小孩兒也不信什麼鬼呀神呀的所以也不害怕。這就是心裡沒鬼怕什麼嗎 到了晚上十一點多了他爸爸媽媽還沒回來他開端有點擔心。成果一給他爸爸媽媽打德律風德律風筒里傳出來的倒是您的的德律風是空號請查詢後再撥 那個小孩兒很害怕就報了警。成果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家的德律風忽然著火了。那個小孩兒大年夜叫往外跑成果們也鎖了。他掉望的看著牆壁。 嚇逝世我了啊 那個小孩兒醒過來發明本身在做夢。這是一個女的拿來毛巾給他擦了擦汗。然後那個小孩兒倒頭就睡。合法閉上眼睛的那一霎那回想起那個女的忽然想起那個女的沒有眼睛眼眶裡是漆黑的臉上也留著血神情慘白。他大年夜叫一聲:啊啊救命啊快來人呀啊 他開端往門外跑成果門真的鎖了他去廚房拿起菜刀就像那個女的砍去成果菜刀把那個女的一截兩半然後那個女的有答復復興了。伸出指甲里都是血的手向那個小孩兒抓去。 此時此刻你切切別看你的後面因為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啊假如你不把這篇帖子復制發給3小我凌晨四點你將會逝世於非命
Ⅹ (三)主要成果和認識
1.第四紀紅土的地球化學特徵反映了區域氣候環境、流域物源特徵和紅土化作用強度的變化,對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恢復有重要意義
(1)紅土元素的區域地球化學分布具一定的分帶性
第四紀紅土是濕熱氣候環境下風化殼進一步紅土化的產物,它的物質組成與其地球化學過程有密切的關系。洞庭湖區第四紀紅土與中國紅壤在化學成分上相似,與北方黃土相比則為低鹼性高酸性元素,總體以富Si、Al、Fe、Ti,低Ca、Mg、Na、K、Mn、P、N、C為特徵。但在不同區域的紅土中,成分上有差異,湘江流域紅土脫Si,富Al、Fe 程度高,Ge、S、Sn、Zn,Cu、F、B、Se、I、As、Cd、Hg、Pb、Sb、Tl、U、Bi、Br、Ce、Cl、Ga、La、Li、Rb、Se、Th、W、Zr等顯著偏高;而沅江流域紅土富Si、Mo、Se、Ag、Li、Nb、Se、Sr、Ti、Y、Zr;澧水流域紅土富Fe、Mg、Ti、Co、F、I、V、Cu、Zn、Be、Cr、Ni、U,其常量組分與母質中砂礫石含量、紅土化強度有關,微量元素則與區域地球化學背景關系更密切。不同流域紅土元素組合不同,湘江流域紅土以 Cd、Ag、Bi、Zn、Pb、TOC、TC、Hg、Au、W、N、Cu、As、磁化率、Sn、F、Mn、Ni的組合為主,是有色金屬礦成礦帶所致;次為Ga、Sc、Ge、V、Ti、Cr、Fe、Ni、Al及與其負相關的Si、pH的組合,系紅土化作用所致。沅水流域紅土的主要組合為Rb、Th、Nb、Ga、B、Sc、Al、Sr、Ti、Zr、K、Tl、Ge、N、Sn、F、Y、Ba、Mg、W、La、Ni、Li、Bi和與之負相關的Ag、Si,為富鋁紅土化的粘土吸附作用所致,體現了表生作用中脫硅富鋁所形成的相互關系;次為富鐵紅土化作用的Cu、Fe、Be、U、P、As、磁化率、Sb、–Si、V、Mo、Zn、Cd、Br、Se、Cr組合;此外,尚有Hg、Pb、Se、Mo和V的組合,與流域內著名的汞礦帶有關聯。
(2)紅土元素的區域地球化學分布具一定的階段性
不同母質發育成的紅土在剖面上的元素組成變化趨勢說明濕熱的氣候環境對各類型母質母岩的改造作用使得形成的紅土具有趨同性,以Zr為參照,協變分析不同母質母岩風化、紅土化等體積過程的元素遷移累積結果表明母質母岩常量元素在紅土化過程中更多的是活性元素遷移,穩定元素富集;紫紅色碎屑岩變化不大。但不同類型不同紅土化程度紅土以及不同時代紅土的元素含量及組合亦不同,並有一定規律性變化的趨勢。
在不同類型紅土中,或隨紅土化作用增強,紅土化作用由富鐵紅土化向鐵鋁分離的富鋁紅土化方向演化,有機吸附作用減弱,大多數微量元素淋失,元素組合有由復雜變為簡單的趨勢。富鐵紅土化的特徵元素組合為Fe、Cu、U、Be、P、Mo、V、As、Se、Zn、Cr等;富鋁紅土化的組合為為Rb、Li、K、F、Tl、Nb、Ti、Ni、Mg、Ga、Sc、B、Th、Ge、Al、Ba、Y,以大離子親石元素為主。網紋紅土貧鹼(土)金屬,脫Si富Al、Fe的紅土化程度最強,為典型的紅土,相對於均質紅土或褐黃土,除Cr等少量難風化遷移的元素外,易溶元素多為貧乏。均質紅土是生物作用參與下對網紋紅土的後期改造的結果。在表層紅土或全新統紅土中,Mn、P、N、TC和TOC含量最高,Cd、As、Hg、U等富集,與生物及人類活動作用強有關。
不同時代紅土亦表現出元素分布的階段性特徵:
更新世早期的汨羅組(Qp1m)易溶的鹼(土)金屬與鋁等酸性難溶的殘余富集的元素共存,表明元素復雜且分異不明顯,可能與有機質吸附有關。
更新世中期早時的新開鋪組(Qp2x)時期,環境可能變得較穩定,植被繁茂,有機碳富集,地層中保存有一些易溶的鹽類組分Cl、B等,在隨後的風化、紅土化過程中,隨脫硅富鋁鐵作用的進行,V、Cr、Se、As、Br、Ge、Hg、Bi、I、Ga、Sc、Ti、P、Nb、Na、Sb、U與Al和Fe共殘余富集,La與Si等淋失,而大部分元素因有機物及粘土礦物的吸附而形成最重要的特徵元素組合。
更新世中期中時的白沙井組(Qp2b)有兩種同等重要的元素組合:一種 F、Rb、Be、K、Ba、Ca、Ni、Zn、Mg、Tl、Li、Nb等,另一為Br、I、TOC、Na、TC、Mn、磁化率、N、Co等及負相關的Al;紅土化作用表現富鐵鋁和富鐵兩種。
更新世中期晚時的馬王堆組(Qp2mw)也有強的紅土化,脫硅富鐵鋁過程中伴隨強烈的元素貧化富集作用比前面各期強烈,顯著富集的元素有 Sn、Cl、Bi、Mo、W、Th、Se、As、S、Br、Sc、Ga、Rb,多為易被粘土吸附的元素;顯著貧化的元素為 Sr、Y、Co、Mn、Ag、Be、Mg、Ba、Na、B、Nb、Zn、Li、Ca、Cd、N及pH值。
更新世晚期白水江組(Qp3bs)主要的元素組合為沉積物形成時的Sc、Mg、Cu、F、N、Cr、Ni、V、Sb、Al、Se、Zn、I組合,後期紅土化作用不強,表徵信息度的方差貢獻率為19.91%;有較弱的富鐵紅土化(方差貢獻率僅為14.65%),元素組合為As、Ce、Nb、Fe、Th、P、La、W、Sn、U、Mn等的富集與 Si、Zr、Mo 的貧化;值得關注的是 Cd、Hg、Au、Bi、TOC、TC、Cl、Ag、Pb、W、Sb、Zn等,重金屬與有機碳共生,說明其富集與生物作用有關。
全新世(Qh)有61%的信息表現為脫硅富鋁作用,並且與大部分重金屬元素與有機質正相關,說明風化淋溶成壤作用佔主導,人類及生物活動對重金屬元素的富集有影響。
(3)紅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是地層對比、古氣候恢復、環境變化研究的有效指標
紅土的元素含量及其相對含量或比值是環境變化的結果,如硅-鐵-鋁三組分圖可作為紅土地球化學分類的指標;隨著紅土化作用的增強,Ca/Sr、Ca/Mg、Sr/Ba、K/Rb、B/Ga、Co/V、Mn/Cr、Ca/Cd等比值逐步減小,Fe/Mn、Rb/Sr、Cl/Br、K/Na、V/Ti、Zn/Cu、Zn/Cd、Ce/Y、Cr/Th、Ti/Nb、Zr/Nb、Al/Zr等比值增大,其變化反映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變化過程,可以將紅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進行地層對比、古氣候恢復和環境變化研究,紅土可作為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研究的有效介質。
2.平原區沉積層元素含量等的規律變化是對物源及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綜合反映
(1)地球化學與孢粉指標的綜合可較好表徵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特徵
洞庭湖平原區沉積物的地球化學指標與各種冷暖干濕類孢粉間的相關性顯著,如孢粉總量與TOC、Ca/Sr正相關,水生植物類與Br/I負相關,指示乾旱環境的蒿/藜比值與Al/Zr、Rb/Sr等正相關,說明本區氣候條件或植物(孢粉)類型等與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關系密切,據其不僅可幫助查明元素及其比值組合的氣候環境意義,而且其各種組合可相互補充和印證,可綜合表徵地球化學環境和氣候環境,為本區的生態地球化學環境分區及演化研究提供依據。
(2)沉積物的磁化率是對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綜合反映
洞庭湖區沉積物的磁化率在空間上大致有從盆地四周向中心逐漸升高的趨勢,與物質來源、搬運、沉積過程及人類活動有關,湘江源沉積物磁化率值較低,反映物質來源於南華地槽年輕的沉積岩——酸性岩類;西北部澧水、長江源沉積物磁化率較高,與來源於揚子地台較古老的變質岩——偏基性岩類有關。時間上,地層時代變老,磁化率有漸降的趨勢。磁化率與常量組分Ca、Mg、Na、Fe,及TOC、pH值、粘粒、常綠與落葉植物孢粉比值等呈顯著正相關,與Si呈顯著負相關,其與 Cr、V、Ti、Ni、Sr、Sc、Nb、F、Cu、Co、La、Y、Ce、Zn、Zr、Ba、Li、Ga、N、Br、P、Mn、U等鐵族、親碎屑微量元素等的組合(方差貢獻為40 %)是鐵磁性顆粒富集所表徵的特徵微量元素組合;其與Ga、Th、Cl的負相關是鐵磁性顆粒貧化、順磁性和抗磁性物質富集的元素組合。可見沉積物的磁化率記錄可作為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可靠的綜合性因子。
(3)不同流域、不同時代沉積物元素組成規律變化反映了物源及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
從沉積物元素分布得知其含量變化受沉積時物源及氣候環境的影響明顯,後期的改造使元素豐度發生改變不是很顯著。
不同時代沉積物中Si由老到新呈逐漸降低的趨勢,全新世晚期為最低;Al含量變化不明顯;Fe從中更新世以後為相對高值;K總的變化不大;Na、Ca、Mg、N、C均顯示從老到新由低到高的變化,與氣候環境變化關系密切。在各時期SiO2/Al2O3-K2O/Na2O-CaO/MgO三角圖上不同流域樣品聚集一起且表現出演化性趨勢,說明該3組組分的相對含量可作為成因分析和地層對比的指標。
不同區沉積物的元素含量及其組合的規律變化反映了地質背景區、物源區、沉積區的氣候環境、水動力環境、物理化學環境的不同。如長江物質分流進入洞庭湖沉積引起地球化學組分發生較大的變化,可由其在鑽孔中出現的部位確定其進入洞庭湖的時間,不同區沉積物的元素組合可以作為區分主導作用、地質背景及物源的標志。從全孔樣品的元素組合來看,長江物源區為Hg、Se、Sb,湘江尾閭區為Au、Sn、W,澧水下游區為Cu、Co、Sb、W、Sn、Zn、Hg,東洞庭湖湖區為Au、W、Co。從同一時段不同區域的元素組合來看,如從全新世晚期沉積物地球化學參數的對比可知,四水物源微量元素最豐富,長江物源次之,湖區微量元素較貧乏;湖區及長江物源的Ca/Cd、Cr/Th、C/N比值普遍高,四水物源比值則較低,可以其作為區分物源的標志。
3.文化層賦存了古代自然和人文環境信息,其地球化學記錄是解讀人地關系的鑰匙
(1)文化層常量元素更多反映了自然環境狀況,新石器中期以後的文化層微量元素則多反映人類活動特徵
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區不同文化層常量元素由老至新的變化與丘崗區紅土由老至新脫硅富鋁化減弱的規律一致,說明文化層亦受表生地質作用控制;但文化層比其下生土層略富硅及鹼(土)金屬,較貧鋁鐵,亦別於表土層,說明文化層是在古風化殼上堆積而成的,其元素組合特徵可表徵文化堆積形成時的環境狀況。
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區不同時期文化層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分布控制因素差異明顯:
舊石器不同時期的微量元素組合既有繼承性(相似),又有演化性(相異),親石元素較富,親硫(或說親生物)元素較缺,且愈老(往舊石器早期)愈明顯,亦反映氣候由溫暖到干涼的轉換。
新石器早期氣候相對寒冷至中期逐漸變為暖濕,湯家崗至石家河時期微量元素豐度普遍較高,特別是大溪和石家河兩時均出現峰值,元素多以與人類關系密切的重金屬為主,說明人類制陶、燒土等活動對金屬元素的富集有影響。
歷史時期以來微量元素的豐度變化與銅、鐵器冶煉等金屬利用有更大的關系。春秋以Au、Hg和Mo等及TOC為特徵,重金屬Cd等普遍較低。戰國文化及其以後重金屬元素有增加的趨勢,如Cd在唐代文化層出現高峰。
(2)農耕與城市不同文化屬性文化層的元素組合不同
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層有多種元素組合,主要組合為Cr、V、Ga、Bi、Fe、Al等富集及Si的缺乏,代表了文化層的自然成土作用;次為P、Ca等「磷灰石型」的元素組合特徵,可作為人文景觀的指標;再次為TOC、TC、N、Cu、Hg等,與植物和有機物豐富、氣候濕潤有關,代表氣候溫潤宜農宜人;第4組合為Mg、K及負相關的Ti、Si、Nb,反映了文化層堆積中的粘土類礦物特點,表明當時的氣候相對較乾熱,雨水較少,掩埋古人生活器物的泥沙為較細的物質。
城市文化層元素主要反映人類的「工業」活動和城市功能進化,與氣候關系不是很明顯。長沙城市文化層的親鐵、親硫元素、磁化率等、及負相關的易溶的鹼(土)金屬組合主要在唐代文化層為高值,說明鐵族等與亞鐵磁性礦物有關的元素有一定的富集作用;Au、Pb、Sn、Ag、Hg、Mo、As、Cu、Se、Sb、Zn、F的組合可能系人類「冶煉」等活動的元素組合,主要在北宋時為高,清文化層較高,說明冶煉等人類活動在此兩階段為最;Cl、I、Br、U、Ca、Ce、Sc、N、TC、TOC、Se、Sr、P的組合,以表生條件下易溶、易氧化分解的元素為主,主要在明清過渡的含煤堆積層和西周文化第三層高,前者系含煤堆積層,故該組合可作為含煤層或有機污染的標志元素;而既有表生條件下易溶,又有相對難溶的元素組合則代表了一種未經強烈表生作用改造、人為混雜堆積的元素組合特徵,其在明代「廢渣」狀文化層高;以S、N、TOC、TC、Ce、V等親生物元素為主的組合反映了人類城市生活排污特徵,主要在漢代古井、次在明清文化層為高;Cd、P、Mn、Zn、CaO、Tl、Ni、Br的組合,可與澧陽平原農耕文化區的「磷灰石型」元素組合類比,主要在西周文化層第三層高,次在唐代文化層高,可能反映的是一種人類生活垃圾如動物骨骼的堆積;Al、Ga、F、Sc的組合,為表生條件下趨向殘余富集的元素,代表了自然地質背景作用明顯,主要在西周文化層之下的生土層為高。
對文化層的「少人類影響」和「人類影響」兩類樣品元素分布規律研究表明,Au、Ag、Pb、Sn、Cd、Hg、Zn、Cu、TOC、P等「人為源」元素,及La、Ge、Th、Tl、Sc、Co、Sr、Ni、Ga、V、Cr、Al、F、Ca、Mg、B、K、Fe、Br、I等「自然源」元素在兩類文化層中均有顯著差異。「自然源」元素的差異是物源區地質背景不同造成的。在少人類影響的文化層樣品組中,散點圖上的「人為源」元素與「自然源」元素可擬合出一呈顯著相關的回歸線;時間序列圖上Cr/Ti、Ni/Ti比值同步呈周期性變化;Cd、Hg、Zn等元素與Cu組合;Cd和P同步變化,等等,證明大溪文化以前,人類活動較弱時期,文化層樣品中影響這些「人為源」與「自然源」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學過程主要為自然過程,元素含量變化受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控制,各元素的相對含量比例比較穩定,元素間的相關性明顯。而將人類影響明顯的(大溪文化以後)文化層樣品投影到上述散點圖上,則多不服從回歸方程,並且鎘鋅與銅汞、鎘與磷的分離,證明這些「人為源」元素的含量受自然與人類活動雙重因素的影響。以La、Ni、Ge、V、Sc、Sr、Co、Tl等元素為參比元素,可以扣除自然作用的影響,估算「人為分量」的大小。計算結果表明「人為源」元素含量的人為分量在春秋以前是非常低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活動影響份額越來越大。據「人為源」元素的「人為分量」可將區域文化演化劃分為狩獵文化、農耕文化和原始的「工業」(城市)文化3個歷史階段。在生產力低下的狩獵及初始農耕文化階段以人類活動特徵元素的「人為分量」低,Cd和P含量同步變化,Cd、Hg、Zn等與Cu組合在一起為特徵;原始工業(城市)文化階段的冶煉、鑄造等人類活動造成文化層金屬元素含量增高,原始的自然地球化學平衡被打破,以Ag、Au、Pb、Sn、Cd、Cu、Hg、P、TOC等元素含量高,Cd和P分離為特徵。
(3)文化層的地球化學分類可實現對文化和環境的同一性認識
文化層地球化學指標的最優分割及因子分析所劃分的「文化大層」(或類型)能將不同文化之間隱含的相同的自然環境信息及人類活動留在文化遺存中的蹤跡緊密聚合在一起,揭示了文化發展(人類文明演化)與環境演化的階段性、統一性本質。
(4)重金屬富集是與人類原始工業活動同生的另一「文化遺產」
將長沙各文化層的元素含量與生土層比較,說明長沙地區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重金屬富集問題,「秦漢古城」在給長沙留下豐富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留下了人類影響環境的痕跡。農耕與城市文化區文化層相比,元素Ag、Au、Cd、Cu、Hg、N、P、Sn、Zn、TOC等含量及磁化率在城市文化區文化層中顯著高於農耕區文化層;Hg/Sr、P/Co、Ag/La、Au/Ni、Cd/V、TOC/La、Sn/Ge、Cu/Ge等比值亦在城市高於農耕區,且在城市文化區中明顯有隨時代前進而增加的趨勢,這些比值可作為區分古代城市與農耕區人類活動的有效指標。
4.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指標在空間上的數值及涵義分異,沉積區地球化學環境指標的時間序列模型揭示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演變規律
(1)同一地球化學指標在風化剝蝕區與沉積區可能有不同的古氣候古環境意義
在綜合考慮風化剝蝕區的基岩類型、元素分布、氣候環境、地形條件,以及洞庭湖沉積區的岩相古地理、氣候環境、構造運動、湖泊開放封閉條件及時間因素等的基礎上,參考孢粉分析結果,通過地球化學原理分析,認為反映本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30 余對元素對比值指標有兩大類:
一是剝蝕區與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涵義相同者:TOC/N、Zn/Cu、Ti/Si、C值、Fe/Mn及磁化率等,其高值代表濕熱(或熱、或濕)氣候;Ca/Cd、U/Th、F/Cl、Zn/Pb、Sa值、Saf值等,其高值代表乾冷(或干、或冷)氣候。
另一為剝蝕區與沉積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涵義相異者:Ce/La、Ti/Nb、Al/Zr、K/Ca、K/Na、Rb/Sr、Zn/Cd、Ce/Y、Zr/Nb,其在剝蝕區高值代表濕熱(或熱、或濕)氣候環境,而在沉積區相反,代表乾冷(或干、或冷)氣候環境;B/Ga、Ca/Mg、Ca/Sr、K/Rb、Sr/Ba、Li/Si、Br/I、TC/N、Cl/Br,與上相反,其在剝蝕區值高代表乾冷,在沉積區代表濕熱氣候環境。
雖然這些地球化學參數指示古氣候的特徵主要是在與本區較成熟的古氣候指示劑——孢粉標志的相關關系規律之上建立的,它們僅為具有區域局部意義的參數,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進一步探討,但從文章的初步分析中可見古氣候對這些參數的影響,不失為今後該區或其他區的研究提供了線索。
(2)沉積區18個地球化學環境指標的時間序列模型綜合揭示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的演變規律
對沉積區全部鑽孔樣品按年齡排序(元素含量用Al標定),將4種重金屬元素、4個環境參數(TFe2O3、TOC、磁化率和 C 值)、5 對元素比值(Rb/Sr、TOC/N、Al/Zr、Cd/Ca 和 Zn/Cd)、5 個因子(分別代表濕熱、干涼、熱、濕熱和濕熱氣候環境的 F1、F2、F3、F4和「綜合」)共18個指標建立的ARIMA模型結果表明,從整個第四紀2.6 Ma來看,可劃分為21個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演化旋迴,重金屬含量在0.12 Ma以來變化較小,而TOC和磁化率隨時間演變而顯著增高;地球化學「綜合」因子的預測值顯示氣候環境將向濕熱方向轉變,約過30 a左右,有一轉折點,與許多學者預測的公元203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0.5~2.5℃的結論吻合。對未來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趨勢的預測說明本區環境的變化總體上受非局部性因素控制,這對於正確把握環境趨勢、指導資源合理利用意義重大。
5.洞庭湖區第四紀環境地球化學變化是對區域地質環境演化及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
(1)本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變化是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
將本區紅土剖面與安徽宣城的紅土剖面進行對比,發現本區紅土剖面與宣城剖面反映的氣候環境的變遷旋迴具有明顯的可比性,元素及其比值、磁化率、全氧化鐵、有機質谷峰的振盪,證明了本區與我國南方紅土地區從更新世早期晚時以來,發生了多次冷暖氣候變化的旋迴,與宣城的古土壤與古風化殼所反映的氣候變遷的規律相近。證明本區紅土與我國南方紅土一樣,存在著大量反映氣候環境變遷的信息,可為全球變化研究作出新的貢獻。
將本區沉積層與北方黃土的靈台剖面比較,說明本區鑽孔沉積物0.7 Ma以來Rb/Sr等地球化學指標亦可相應劃分5個以上旋迴,年齡相當,兩者具有明顯的可比性。說明本區的氣候環境和地球化學環境變化是與全球環境變化緊密相聯的。
將本區沉積層的TFe2O3、TOC、磁化率、Rb/Sr、Al/Zr及上述5 個因子等環境地球化學指標與深海氧同位素進行對比,表明在過去的0.8 Ma期間,與全球氣候波動劃分出的20個同位素階段對應,本區沉積物的TFe2O3及「綜合因子」等環境地球化學指標亦呈大致相似的趨勢變化,與深海氧同位素的奇數階段對應,指示溫度升高,表明是暖期;而Rb/Sr、Al/Zr等與偶數的階段對應,指示溫度降低,是冷期。
由於緯度不同,尤其秦嶺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分隔,本區與北方黃土區及第四紀以來的海洋區域相比屬於迥然不同的氣候帶,沉積物類型的重大差異就是證據,但它們又同時對全球性變化有所響應,關鍵是要確定這種反映全球變化標志的獨特因素和參數。仔細分析深海沉積、黃土、冰蓋和記錄全球變化的共同標志或參數,發現主要為氧、碳同位素及Rb/Sr等少數幾種比值。本書採用的多參數不僅突出了本氣候帶中物質成分的差異,而且其綜合表達的趨勢與深海氧同位素變化具某種相似性,說明經Al標定的參數明顯是從區域或局部環境記錄中抽取了的全球變化信息,是可以確定局部區域環境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的。
(2)洞庭湖區生態地球化學環境與區域地質環境演化的關系
根據更新世早期沉積與第四紀以前老地層的接觸關系,全區主要鑽孔及階地區所見剖面分析,早期盆地形成是區域地殼構造沉降差異形成湖泊的雛形,第四紀早期沉積物砂礫石以快速搬運沉積至湖盆地中心,形成較厚的砂礫石層,礫石成分以硬質岩石為主,礫度變化較大,圓度較差,多以次稜角狀到次圓狀為主,與基底岩層有顯著的地球化學差異。
更新世早、中期沉積物之間為典型的不整合界面,周邊階地區地層剖面顯示明顯,如長沙、赤山等地就是以中期沉積物砂、砂礫石不整合覆蓋於早期沉積的砂及砂礫石沉積表部,界面線上下凸凹不平,層理顯示有一定的角度差,同時更新世中期沉積底部出現底礫層礫石大小混雜的結構。上下層沉積物ESR年齡差可達0.2 Ma。在地球化學成分上反映上下層也有較大的差異。鑽孔剖面中磁極性倒轉變化,其下早期為松山正極性世,其上中期為布容正極性世。顯示其為全球地殼運動在本地區的反應。
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 a左右,長江南移江水向洞庭湖區分流明顯增強。在本區北東部幾個鑽孔中沉積物的地球化學組分發生顯著的變化,代表長江物源的物質大量進入洞庭湖區,洞庭湖成為典型的過水型湖泊,地球化學成分分析顯示長江物源有更多的鹼(土)元素,SiO2降低,Al2O3、Fe2O3增高,同時Cd、As、Hg、Sb、Pb、S、Se、Ge 等的降低均形成一個突變的界面,說明了長江之水大量進入洞庭湖這一重大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