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我們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探索,沖破了種種條條框框的束縛,成功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及其理論的創立,無論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發展道路,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為黨在國民革命失敗後領導中國革命指明了新的斗爭方向,實踐證明,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中國人民就是沿著這條道路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國勝利的。
第二、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和光輝典範,也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第三、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創立,總結了殖民地半殖地無產階級領導人民進行暴力革命的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對馬列主義理論寶庫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的解放斗爭提供了可供了可參考的重要經驗。
第四、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及其實踐,自始至終貫穿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對於今天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啟迪意義。
『貳』 為什麼說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是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我們可
這是因為,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思想靈魂的具體體現,其理論與實踐開辟了一條與俄國十月革命不同的道路,開創了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多樣性的先河,為國際共產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經驗。
給我們的啟示是:
第一、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發展道路,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為黨在國民革命失敗後領導中國革命指明了新的斗爭方向,實踐證明,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中國人民就是沿著這條道路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國勝利的。
第二、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和光輝典範,也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第三、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創立,總結了殖民地半殖地無產階級領導人民進行暴力革命的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對馬列主義理論寶庫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的解放斗爭提供了可供了可參考的重要經驗。
第四、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及其實踐,自始至終貫穿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對於今天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啟迪意義。
『叄』 請闡述一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實踐的表現
農村包圍城市簡介2007-06-09 12:35農村包圍城市是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這是毛澤東研究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也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國民黨蔣介石建立了新軍閥統治,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實行法西斯專政,中國社會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會,中國革命轉入低潮。在革命的危機關頭,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了「八七會議」。在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確定了關於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在大革命失敗的緊急關頭及時向全國人民指明了堅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國革命逐步進入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新的發展階段。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全國領導了二百多次武裝起義,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些起義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新時期,振奮了中國人民的革命鬥志,對創建人民軍隊,探索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武裝起義後是首先奪取中心城市?還是首先佔領農村,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道路?這是當時必須解決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毛澤東從實踐和理論上回答了中國革命為什麼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革命根據地和中國紅軍能否存在、發展並取得全國勝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實踐上,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的過程中,為了保存和發展革命武裝,否定了「取瀏陽直攻長沙」,攻打中心城市的錯誤意見,率部向井岡山進軍,並於1928年4月與朱德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會師,創立了中國革命史。
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在理論上進行了一系列探討,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總結了井岡山等地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闡述了中國紅色政權發生的原因及其存在和發展的條件。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又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對黨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的實踐經驗作了科學的理論概括,把建立紅色區域和奪取全國政權聯系起來,初步解決了把農村作為黨的工作重點這一重大問題,實際上形成了以農村包圍城市,在農村地區先建立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後,再奪取全國政權的關於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爾後,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文章中,毛澤東進一步發展豐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使之更加系統化、完善化。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強大的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反動同盟軍總是長期占據著中國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隊伍要堅持奮斗,不願妥協,避免傷亡的話,「那就必須把落後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革命陣地,藉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凶惡敵人,藉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依託進行長期的革命斗爭,其主要形式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武裝農民為主要成份的革命軍隊進行游擊戰爭。毛澤東又指出,把武裝斗爭的重點放在農村,並不意味著可以放棄城市,相反,革命的最後目的是奪取作為敵人主要根據地的城市,沒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達到這一目的,農村根據地也就處於孤立的地位,革命就會失敗,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方向,為奪取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提供了正確的理論依據。這一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光輝典範。它在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肆』 為什麼說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
1、中國特色的城鄉關系,即中國的城市不能完全統治農村,廣大的人力物力在農村。
2、農村可以離開城市而相對獨立存在。
3、地方性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沒有形成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
4、統治集團的不統一和矛盾沖突,為農村革命提供機遇。
5、已經有了新的政黨和革命的軍隊和人民,有了戰勝敵人的基本力量.
農村包圍城市,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爭首先把主要戰略方向指向農村的理論和斗爭藝術;成功地解決了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發展、擴建,革命力量不斷得以發展、壯大;解決了以農民為主體發展革命軍隊、進行革命戰爭的問題。解放了的廣大翻身農民,為保衛自己的利益,踴躍參軍、支前。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武裝隨之擴大,並由游擊隊向正規軍發展,從而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正規戰發展的問題。奪取全面的勝利。
『伍』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什麼結果(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革命性的新道路打開了,無論是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歷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開辟新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從城市到農村,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歷史性轉變。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革命,奪取政權的新道路,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革命,奪取政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暴力革命的學說,為人民爭取解放的殖民半封建的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經驗,一條新的道路。
四,開設了新的道路在中國革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由中國的國情。 (1)中國的半 - 殖民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而工人階級,一個小數目,因此,無產階級必須去到農村,發動的武裝農民,建立農村革命政權,土地革命,建立革命軍隊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最後奪取全國的勝利。 (2)中國革命的敵人是非常強大,並且長期占據中心城市。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遠離城市的偏遠山區,是黨的執政能力的敵人最薄弱的環節。因此,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革命的道路上奪取政權,為最後奪取全國的勝利是在農村發展和增長積蓄力量,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的根本原因
走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鄉隔離的半封建半殖民的國家。的基本國情,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的中國革命的基本條件。在一方面,由於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為的無產階級推出了大部分的經濟落後的農村農民,武裝斗爭中建立的的紅色政權創造了經濟和政治條件;另一方面,由於發展不平衡,中國的政治,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爭奪戰,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創造生存的空間。 (2)國民革命政治影響的存在,紅色政權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3)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推進,農村革命根據地到另一個的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條件。 (4)是一家頗具實力的存在紅軍官方,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主觀條件。 (5)在各級的正確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及其組織的強大,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發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證
『陸』 農村包圍城市有什麼重大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有重要意義:
第一,在實踐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被證明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
第二,在理論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第三,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的典範。)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裝革命.
2)近代中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3)中國革命的敵人雖然建立了龐大的反革命軍隊,並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農村這恰恰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1)在近代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 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中國的無產階級根本不可能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先在城市經過長期的、公開的合法斗爭,然後再組織武裝起義,奪取政權。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戰勝強大的敵人,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只能是武裝斗爭,以革命的武裝消滅反革命的武裝,相應的主要組織形式必然是軍隊。
2)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只有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才有可能把農民充分發動起來,摧毀帝國主義和封必須派遣自己的先鋒隊深入農村,從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入手,組織、發動和武裝農民
『柒』 急求~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內容和實踐,歷史和現實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是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道路
一、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從中國的社會性質看
中國是一個外無獨立內無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無議會可以利用,共產黨沒有進行合法斗爭的條件,人民要當家作主,奪取政權,只有進行武裝斗爭。
2.從中國革命的動力看
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農民不僅人數廣大,而且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中國民主革命的實質是農民革命。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戰爭。
3.從敵我力量對比看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地弱小。在這種情況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馬上同敵人進行決戰,一下子取得勝利,而應同敵人作長期的持久的斗爭,逐步積累和發展革命力量,准備將來同敵人進行決戰,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據地作為革命陣地。
二、工農武裝割據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而它在中國發生,當有其獨特的原因和條件。
1.中國是一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受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
2.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影響的遺留。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大革命的影響還遺留在這些地區的廣大群眾中,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准備了群眾基礎。
3.全國革命的形勢是在向前發展的。所以,紅色區域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毛澤東認為,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證。
5.有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毛澤東說,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錯誤,是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又一個要緊的條件。
以上五個條件,前三個條件為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條件,其中第一個條件最重要;後兩個條件為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主觀條件,有了這個主觀條件,就可以充分發揮客觀條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後變為現實。
三、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
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是中國經濟政治發不平衡的必然產物,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具體表現為:
(1)革命發展領域的不平衡。中國革命運動的領域是廣泛的,有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婦女運動等多種革命運動,但主要是工農運動。革命發展領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工人運動與農民運動發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發展城鄉的不平衡。黨成立後,一直重視城市的工人運動、青年運動、婦女運動等,鄉村農民運動則在1925年才開始起步,故大革命失敗以前,就全國范圍看,是鄉村斗爭落後於城市斗爭。
(3)革命發展地區的不平衡。體現在:南、北方革命運動發展不平衡;在革命發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發展的不平衡;在共產黨建立的紅色蘇區內也存在不平衡性。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實踐和理論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開辟,無論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轉向農村的歷史性轉變,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勝利。
第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人民解放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
第四,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參考: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2096c0d56063361a
『捌』 農村包圍城市對社會主義的貢獻 求標准答案
(1)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是毛澤東思想中最具獨創性的理論。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實踐的開始。毛澤東從理論上分析認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眾基礎、向前發展的革命形勢、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主客觀條件。
(3)革命根據地是革命武裝斗爭的戰略基地;武裝斗爭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
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在於:第一,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在內部沒有民主,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沒有和平斗爭的條件,只能走武裝斗爭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而中國革命的敵人又占據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農村發動集聚力量,最後奪取政權。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有重要意義:第一,在實踐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被證明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第二,在理論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第三,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的典範。
怎樣理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1.從哲學上講,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合作逐漸擴大,整個世界已經連為一個整體。整體的發展需要各個部分的共同發展才能推動。同時,由於各個國家在資源,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因而發展也各有不同,因此,在世界的整體發展中,各個國家所發揮的作用和功能定位是不相同的。因此,世界的發展是需要各個國家的共同努力,而中國作為新興的經濟體,其發展對於世界具有重大意義。
2.從國際關系角度說,當今世界是以大國之間的關系和發展為主導的,因此,大國在世界的發展中出於積極的主動地位。目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是一超多強,或者說是多極化格局。中國作為重要的國際力量,其發展對於世界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力日漸增強。這一方面取決於我國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世界的發展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以及諸多的物質和技術支持,因此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時,中國的快速發展也為世界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對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3.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是國際協作。這需要各個國家在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展開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中國作為亞洲最重要的國家,其科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於地區發展以及世界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因此,中國的發展需要在世界中進行,為中國的發扎提供國際空間和環境,這在客觀上也推動了世界的發展。總之,中國作為世界重要的經濟體,為世界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不斷增強的實力還對周邊國家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特別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世界的和諧和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①當今的世界時開放的世界,這是對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的深刻總結,是生產社會化和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次產業革命就開啟了世界市場。到了20世紀中後期,在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新技術革命推動下,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經濟全球化趨勢更為明顯。在開放的世界中不實行開放政策,只可以限制自己的發展,甚至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 ②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是對中國發展歷史的深刻總結。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存在著許多困難和難題。要解決這些難題,就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利用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對外開放不僅是為了解決當前經濟建設中的矛盾和困難,並且也是俺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客觀要幫求。 ③實行對外開放也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 ,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建設優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需要。社會主義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只有在繼續和利用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創造出來的全部社會生產力和全部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並結合型的實際進行新的創造,才可以順利建設成功。 ④實行對外開放要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俺們始終要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立足點,這是俺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和重要原則。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積極實行對外開放,都是為了更好更快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玖』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新道路的內容和意義
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起義,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
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逐步造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最後奪取全國勝利。
意義: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武裝隨之擴大,並由游擊隊向正規軍發展,從而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正規戰發展的問題。
中國人民和人民軍隊,在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的領導下,長期堅持、堅決按照這條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發展根據地和革命戰爭,開展各種革命運動,經過二十多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到 1949年,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奪取了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中國革命戰爭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經驗總結,它正確地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
提出背景:
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和其他革命根據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先後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從理論上對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了深刻論述;
其中核心內容是關於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以及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