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畝黑豆產多少斤
一畝地大概有200-300公斤左右。
黑豆為豆科植物大豆(學名:Glycinemax(L.)merr)的黑色種子。又名櫓豆、黑大豆等,味甘性平。黑豆具有高蛋白、低熱量的特性,外皮黑,裡面黃色或綠色。
黑豆的功效與作用
1.預防動脈血管硬化
黑豆的油脂中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它可促進血液中膽固醇的代謝。此外黑豆所內含的植物性固醇,可與其它食物中的固醇類相互競爭吸收,而加速糞便中固醇類的排出,避免過多膽固醇堆積在體內。
2.抗老防衰
黑豆中的維生素E能夠成為體內防止氧化的保護層;黑豆種皮釋放的紅色花青素,可清除體內自由基,抗氧化活性更好,增強活力。
3.預防骨質疏鬆
黑豆中的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對防治中老年骨質疏鬆也很有幫助。
4.預防便秘
黑豆還能夠幫助腸道蠕動,使體內脹氣與毒素順利排除,能改善便秘。
5.防止大腦老化
黑豆中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能轉成卵磷脂,它是形成腦神經的主要成份;黑豆中所含的礦物質中鈣、磷皆有防止大腦老化遲鈍、健腦益智的作用。
6.美容護發
黑豆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E,皆為養顏美容所需之營養成分,尤其它含多量的泛酸,對烏發不變白也有幫助。
黑豆的營養價值
1.黑豆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含有18種氨基酸,特別是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含有19種油酸,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80%,吸收率極高。
2.黑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花青素,異黃酮等成分。
3.黑豆中微量元素如鋅、銅、鎂、鉬、硒、氟等的含量都很高,而這些微量元素對延緩人體衰老、降低血液粘稠度等非常重要。
Ⅱ 黑豆(遼寧)網路科技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黑豆(遼寧)網路科技技術有限公司是2016-07-11在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博覽路2甲1號1層A5003、A5005B。
黑豆(遼寧)網路科技技術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10102MA0P4XQX72,企業法人曹莉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黑豆(遼寧)網路科技技術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許可項目:測繪服務,通用航空服務,民用航空器駕駛員培訓,建築智能化系統設計,建築智能化工程施工(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具體經營項目以審批結果為准) 一般項目:網路與信息安全軟體開發,智能機器人的研發,特殊作業機器人製造,智能機器人銷售,人工智慧應用軟體開發,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智能無人飛行器銷售,照相機及器材銷售,鍾表與計時儀器銷售,衛星通信服務,衛星技術綜合應用系統集成,導航、測繪、氣象及海洋專用儀器銷售,地理遙感信息服務,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理,生態資源監測,基礎地質勘查,環境保護監測,信息系統集成服務,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服務,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航空商務服務,航空運輸設備銷售,專業設計服務,環保咨詢服務,醫護人員防護用品生產(Ⅰ類醫療器械),第一類醫療器械生產,第一類醫療器械銷售,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衛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銷售,醫療設備租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非醫療),醫護人員防護用品零售,消毒劑銷售(不含危險化學品),特種勞動防護用品銷售,健康咨詢服務(不含診療服務),緊急救援服務,軟體開發,互聯網數據服務,物聯網應用服務,智能輸配電及控制設備銷售,專用設備修理,計算機及通訊設備租賃,運輸設備租賃服務,辦公設備租賃服務,特種設備銷售,特種設備出租,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從事科技培訓的營利性民辦培訓機構(除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的學科類、語言類文化教育培訓),勞務服務(不含勞務派遣),農業專業及輔助性活動,數據處理和存儲支持服務,智能農業管理,信息安全設備銷售,網路設備銷售,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交流、技術轉讓、技術推廣,會議及展覽服務,計算機及辦公設備維修,計算機軟硬體及輔助設備零售,辦公設備銷售,辦公設備耗材銷售,文具用品批發,廣播影視設備銷售,可穿戴智能設備銷售,數字視頻監控系統銷售,日用百貨銷售,通訊設備銷售,通訊設備修理,衛星移動通信終端銷售,體育場地設施工程施工,體育用品及器材零售,體育用品設備出租,體育競賽組織,體育保障組織,音響設備銷售(除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外,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黑豆(遼寧)網路科技技術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Ⅲ 神木有哪些傳統節日和習俗文化
神木有哪些傳統節日和習俗文化?
我來答
匿名用戶
2013-09-20
神木縣民俗風情:農時節日風情 也許是歷史太悠久了,也許是各族人民留下的文化遺產太豐富了,也許是自然災害刻在人們頭腦中的印象太深了,也許是太畏懼天神、鬼魅了.....總之,陝北農村的節日是很多的,從農歷正月到臘月,月月有節日,一戶農民,每年至少要過二三十個節日。
正月是一年之始。農時節日也以正月里為最多。初一,和全國各地一樣,也叫作春節。但過春節卻有點別致。其一是,初一日每家都只吃兩餐飯,早餐,幾乎是清一色的水餃。延安盛產蘿卜,水餃餡就以白蘿卜和胡蘿卜為主,肉餡又以羊肉為主。除夕夜裡就包(陝北方言叫捏)下一鍋蓋餃子(陝北人多使用高梁桿納的鍋蓋,鍋蓋上可放置生熟食物),其中有一隻,中間包著一枚銅錢(近年來銅錢少了,多數人家便以鎳幣替代),叫作福餃子。這只福餃子和其它餃子包的一模一樣,待撈上來了,一家人圍坐在炕上或飯桌旁,看誰吃出這枚銅錢就是誰今年這一年有福氣,交好運。春節的下午飯,才是正餐,年茶飯有多麼豐盛就在這頓飯展示。所謂「穿衣吃飯量家當」,誰家年過得怎樣,村裡人心裡大概是有譜的。但好在又有所謂「初一不出門」的約定俗成的老例,春節這天沒人隨便到別人家串門,所以每家究竟吃了些啥飯,就只有自家知道了。其二是,春節的早晨,在太陽沒出山以前,是禁止動用掃帚、笤帚的,舊俗認為如早晨便掃炕掃地,會把福氣掃掉,於是就一任炮皮果核紙屑撒滿一地,以顯示其家過年的豐饒。太陽出山後,家家才開始打掃衛生,邁入新的一年了。其三是早晨開門時,要放炮仗,謂之「開門炮」,舊俗認為開門炮是歡迎灶君歸家,即灶君前的古對聯說的「上天言好事,回它降吉祥」的回宮。如不即時放炮,得罪了灶馬爺,這一年在吃飯問題上便會很不吉利。其四是晚上要在院子里燃一堆篝火。或用柴草點燃,或用煤塊壘成火塔塔均可。總之,火焰高,燃得時間長便為吉利。
初二初三初四很快過去,挨至正月初五,又一個也許是最惹人眼熱的節日便降臨了。這個節日叫「送窮媳婦」或「接財神爺」,也叫「送五窮」或「接五財神」。「五」無疑是指五穀而言,這也就決定了這個節日是特定的農家的節日。這個節日的過法也很奇特。首先,是早晨敬家神時,先從財神爺牌位前敬起,先為趙公元帥上香放炮,虔誠者,往往還會跪在趙公元帥神像前,暗暗地乞求其保佑,或口中念念有詞地哀懇其賜福。送窮節吃什麼飯好象沒有具體規定。晚上在院子里燃火也和春節晚上相同。最別致的是,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去小河溝里鑿一些冰塊,冰塊必須是晶瑩潔白,沖洗得乾乾凈凈,拿回家時又必須擺放在財神爺的牌位前。兒時我最愛干給財神爺打冰的事了,但總不明白為什麼敬冰給財神爺。某次忍不住問奶奶,奶奶在避開父母親後才告訴我,那冰便是代表銀子呀,你看它的顏色、形狀不是和銀子一樣的嗎!知道了這個秘密後,我每次打冰都打得很多,以致消溶後在財神爺牌位前的腳地上留下溫濕的一攤,久久不得干。但不知為什麼,我家卻總未成為村裡的富戶。想來也許是我的心畢竟不誠,半信半疑吧。
過罷送窮節,便是初六日的人年了。人年區別於除夕夜的鬼年,過法和過大年一模一樣,毫不遜色。初七日,延安叫「人七」,也和初一日的春節一樣過,不再—一贅述。其後,就是正月初十日的「老鼠嫁女」節。舊時賣的年畫,民間剪紙,都把這嫁娶的儀式描繪得過分排場。其實這個節日,原本很寒酸。早晨除了照例放炮外,也不敬神抵;晚上也不掛燈籠,不燃篝火,一切靜悄悄的。倒是全天有兩個忌諱:一是全天不吃米,必須每餐飯都吃麵食。俗語雲老鼠嫁女節吃了小米,奪了鼠食,脖子上便會生老鼠瘡(淋巴結核);也有說老鼠嫁女節吃了米,這一年老鼠便肆無忌憚地遭踐糧食的。二是全天不做針線,誰家這一天做針線,誰家的姑娘便失了巧慧,成為笨手笨腳的蠢女人。奶奶還曾告訴我,這一天晚上人睡定後窯洞里能聽到迎親的嗩吶聲,但聽到後不要出聲,不要壞了老鼠們的好事。如果破壞了老鼠的婚事,就要找不下媳婦,一輩子打光棍。遺憾的是我雖年年這一天都晚睡,常想聽到嗩吶聲,甚至按老人教給的方法把耳朵伸進炕灶(延安叫投灶)里聽,卻總連一次也沒聽到,我想,老鼠也跟人一樣,害怕人們竊聽私房吧!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或稱燈節。放炮、燃篝火、掛燈籠,照得徹夜通明。陝北農村的燈籠最常見的是四方形、圓筒形,用白紙粘住表面,在四方格上或寫「吉星高照」、「滿院生輝」、「春回大地」,或題對聯。手藝巧的,也不過是把燈籠製成轉動的,風一吹就轉,叫「轉燈」或「走馬燈」。當然,手巧的媳婦姑娘是絕不會放棄這個自我表現的機會的。他們會在糊燈籠的白紙上粘貼上各種剪紙圖案,以炫耀手藝的精巧。元宵節,陝北舊前卻並不吃元宵,因不產大米,便改吃「茶」。「茶」是米萊,元宵節的泡製米條叫「淘茶」。原料用硬糜子面(黃米面)、芝麻、核桃仁、杏仁、瓜子仁等組成。熱茶時特別注意加進去豇豆、黃豆、紅豆(菜豆)、芸豆等各色名豆,加進去了皮的玉米仁,成為一種很稠的食物。陝北的米茶多種多樣,但以元宵節的米茶最具特色。在陝北農村,也許元宵夜裡的「轉九曲」是一年中最紅火的樂事了。九曲,也叫「九曲黃河陣」,空曠的平地上,用高梁秸稈豎起一排排柵欄,柵欄與柵欄間所留出的路彎彎曲曲,共有九次走過去再返過來的曲折,但每返過來又會向新的一曲前進。高粱秸稈的頂部托一隻白蘿卜,白蘿卜中間被挖空,注人了麻油(小麻油、蓖麻油均可),麻油中間設置一根燈芯,自然地便成了一盞小油燈。「九曲黃河陣」中共有360盞燈,象徵一年的360天。轉九曲,必然是全村男女老幼一齊出動,連病人也由親屬攙扶著或背著轉。所謂轉,就是沿著高梁秸稈圍成的曲曲折折的路線走,走到九曲的中心後再退了出來。有條件的農村,轉九曲隊伍的前頭或有嗩吶鑼鼓伴奏,或有秧歌隊伍伴舞,常常是一邊走,一邊扭。轉一圈九曲,意味著一年將順順當當,沒有麻纏事。九曲黃河陣里的360盞小油燈,是視為特殊的吉祥物的,年輕的夫婦,誰家得了這燈便會養小子(生男孩)。因有這一陋俗,每每是九曲轉完了,油燈也便被人們偷拿完了,空曠的地上,狼籍不堪,象遭了一場浩劫。但愈是如此,農民們便愈感到當年的九曲轉美了,轉愉快了。轉九曲常常要轉到深夜才作罷。
元宵節後一天,正月十六,陝北農村有一個十分奇特的節日,叫「燎百病」節,就是療病節。這個節日主要在晚上過。夜幕降臨後,家家戶戶在院子里點燃一堆旺旺的柴火,待柴火燒得正盛的時候,從大人到小孩,一個一個依次從火堆上跳了過去,把身上的百病便全燎(了)了。人跳完後,還要把被褥衣服抱過來,也在柴火堆上方繞一繞,意味著把鋪蓋上的病菌也燎(了)了。有些愛動的小男孩,還抱著家裡養的小羊、小狗、小豬、小牛犢,一次又一次不憚其煩地從柴火堆上跳過去,把牲畜的百病也燎(了)了。「燎百病」節不敬任何神抵,無疑地並不是一種純粹的封建迷信活動。肌肉、體膚、衣著、被褥,用火烤烤,盡管不可能消除百病,但總歸是會對健康有益的。這一節日,很值得長久保留下去。
正月十七、十八也有節日,叫「送蛐蜒蠍子」節。過的時間也是晚上,也是在院子里打一堆篝火。但人們不再在篝火上空跳過,也不圍著火舞之蹈之。是一眼盯著柴火,看著讓其燃燒成灰燼了,才從屋子裡取出鐵鍬,一鐵鍬一鐵鍬將尚未熄滅的灰燼鏟倒在坡窪下或大路旁,謂之將蛐蜒、蠍子等毒蟲送走了,這一年全家人將太太平平,不再會受到毒蟲的傷害嚙咬。送蛐蜒蠍子節附帶有打掃衛生的習俗。勤奮的農家,在鏟倒灰燼時是連院子里的垃圾也一起鏟著倒掉的。倒灰的人還有時口中念念有詞,指明蛐蜒蠍子將送往何地何家何人,一般大家的統一口徑是「送到大路上不傷人」,但若遇有仇家,也可直接祝托把蛐蜒蠍子送給某仇人某仇家了。我小的時候,正值抗美援朝時期。每次送軸蜒蠍子,總愛說送給美國,送給大壞蛋杜魯門。
正月二十三,是整個正月的最後一個節日了,也掛燈籠,也燃篝火,也吃年茶飯。這個節民間一直說不太分明,多數人說是老君節,給大上老君過節日,據一位德高望重的我們族內的長輩說,太上老君的生日就是正月二十三,他飼養牛,派牛到人間給人們耕地,減輕農民的精神和體力上的負擔,所以這個節日既叫「老君」節,也叫「牛」節。在筆者的記憶中,小時候過這個節日,闔村人(男人們)要到鄰近的老君廟里去敬香。敬香回家後,要給自家喂養的耕牛多添精飼料,即喂黑豆糧食。最講究的農戶,也有這一晚給耕牛披紅掛彩的。按理說,老君爺不是牛,老君節和牛節原本是很難統一的。但不知從何時起,這兩個節日便統一成一個節日了,可能是老君曾騎過青牛的緣故吧。在西嶽華山上,就有一景叫作「老君犁溝」,是一段極艱險的石級山路,據說是當年老君趕著青牛犁下的。這神話和老君節極有暗合處。筆者揣測,老君節和華山老君犁溝很可能是自同一個傳說。
屈指計算起來,初一、初五、初六、初七、初十、十五、十六、十七或十八、二十三,正月天陝北農村共有九大節日,也許是暗合九九歸一的哲理,九已成了最多數,不能再復加了。就是這九大節日,吃光了農家婦女准備了一個臘月的年茶飯,「過了正月二十三,挽起袖子快上山」,享受便得告終,再周而復始地開始新的一年的勞作。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到正月二十三大年過完,整整一個月。一年之內,十一個月受苦,一個月享福,這種習俗在陝北農村已不知延續了多少年,還不知將要延續多少年?
農諺雲:「肥正月,瘦二月,死不下的三四月」。正月是豐盛的,二月卻相形見絀,甚是清貧。在陝北農村,二月最主要的節日也是唯一的節日是二月二的「龍抬頭」。龍抬頭,是說「雷驚天地龍蛇蟄」,從此,天不再下雪了,是轉為下雨。陝北農村,舊俗「有錢沒錢,新腦(頭)過年」,過大年大人小孩一定要理發。又有俗語說「正月里剃腦(推頭)費舅舅」,因此,一個正月大人小孩不能理發。什麼時間理發呢?就是二月二。龍抬頭了,人也要抬頭,而抬頭的最早的時辰便選在二月二,所以二月二也甚至可被認為是剃頭節。由於龍抬頭是緊跟著正月里的節日過的,家家戶戶都有意留了一些年茶飯,以此飲食和過年也沒多大區別。這個節日的古時良辰仍在夜晚。入夜以後,家家在缺月照耀的院子里生起一堆柴火,待火焰升高後,端來半碗清水,清水裡泡進去一些小米,向火堆傾灑過去,以祈求當年風調雨順。待大火收斂了,人們又把未燃燒完的余火分成十二堆,俚語稱「撥火堆」。一堆一堆排出順序(多半為圓形),以觀其先熄滅和後熄滅的過程。一般以為,象徵哪一個月的火堆先燃燒完了,那一個月雨水便較多。反之,象徵哪一個月的火堆還燒得較紅,那一月便缺雨,是紅日當空。或者有人會曬笑說:「這完全是愚昧落後,是封建迷信」。但陝北的農民們對這種觀火堆而進行天氣預報的態度是很認真的。他們認為,既然古來就是這樣觀天,作為一種節日禮儀,誰又把那當成是科學種田的指南了呢!另外,二月二過後,燈籠便被鄭重地收藏起來了,鬧秧歌的鑼鼓傢伙也從此人庫了,從這一點看,二月二又可以說是由農閑轉為農忙的節日。
瘦二月是清貧的。三月,在溫飽還沒解決前的陝北,簡直就有點令農民們象是『「談虎色變」的月份了。陝北氣候寒冷,春天來的遲,農歷二月農民們雖已開始勞作,但也只是送送糞,翻翻地,或種一部分早秋作物而已。而三月,那是春種的最繁忙的季節,人和耕畜都不得閑散。所以在十二屬相中,「牛」的犯忌的月份就是三月。但日子再苦,人們也不會忘了輕松自己,忘了過節。三月也有一個較為重要的節日「三月三」。我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過三月三特別隆重。但北方的陝北,卻寒磣多了。陝北童謠雲:「三月三,苦萊芽兒頂破山」,無非是說到了三月,才算真正的萬物復甦,百草發芽了,一般地說苦萊等野菜已可充飢,是不會再餓死人了。從這個觀點上說,三月三也可叫作陝北農民的希望節。三月三吃什麼沒有規定,一般是有什麼好吃的就吃什麼。但這個節日一般都伴有一個古廟會,或叫作「棍棍會」,或叫作「犁耙會」,會上交易的幾乎是清一色的農具,如犁、耙、鋤頭、老钁、牛韁繩等等。在一般情況下,無論多忙,農民們這一天也要輟犁去上集選購必制的農具的。而婦女及年輕的後生們,這一天還有相約郊遊的習俗。從這個興趣上講,三月三又可看成是陝北農民的「踏青節」。
二月和三月雖是農民們困難的歲月,但有一個節日卻是特別隆重的,那就是「清明節」。清明掃墓,這幾乎是全國人民都懂得的。陝北農村的清明,卻又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是,無論貧富之家,這個節日一定要蒸白面饃,饃的個頭很大,俗稱「老饃饃」,統稱「子推」(陝北人叫子錘,是把推念走音了)。子推上一定要加裝飾,飾物一般是花草或小雀鳥,而一般又還要點上紅紅綠綠的顏色。過去陝北小麥產量低,有些窮苦人家,一年只吃三頓白面,一頓是新麥子剛打下後,第二頓是春節的餃子,第三頓就是這清明節的「老饃饃」了。當然,如實在困難,子推也可摻假,就是外表一定是白面,里邊還可以包上玉米面或麩然,就象是包餡一般。子推以外,差不多的人家還都要捏各種面花,俗稱「捏燕燕雀雀」。陝北婦女的手真巧,所捏的各種面花,栩栩如生,簡直就象是一件件工藝品,叫人不忍心一口將它吃掉。這小面花,不是供一頓就吃完的。細心的母親,總是將它用細麻繩串起來,中間夾上紅棗,待其慢慢地風干,由孩子們一日一日慢慢吃掉。多子女的家庭,面花串成的串還要分公道,屬於分給誰的,才能由誰享用。父母親和成年人,一般是只吃子推,不吃這種面花的。按家裡的人口計算,蒸於推極有講究,一般的是,男人是圓形的於推,個大;女人是長條的子推,個小。捏小面花,也極有講究,全家人的屬相動物,特別是孩子們的屬相動物,一定要有,而且一般是屬什麼就蒸什麼,吃什麼。除此以外,訂了親的男女青年,這一天還有互送面花的禮儀。未來的婆婆給未來的兒媳婦送「抓髻」,未來的岳母給未來的女婿送「老虎」。而未訂親的兒女,兒子也要蒸老虎,女兒也要蒸抓髻,這就要自己的母親去辛勞了。老虎不須贅述,那就是面捏的老虎。而抓髻,筆者一直弄不明白它究竟是何種動物。它也有頭,有眼睛,而且是一個圖案分成對稱的兩半,好似兩個動物合而為一。然絕不是小女孩頭上的髻髻。筆者也曾問過一些掌古頗為熟悉的農村老年人,她們有說抓髻是獅子的。有說抓髻是狻猊的,也有說抓髻是鳳凰的。說法很是不一。從形象上看,抓髻絕不是鳳凰。再從男孩子的象徵物老虎而言,抓髻肯定是一種猛獸。筆者推測,很可能是獅子。如是,則跟國外的獅身人面像怕又有點異曲同工了。吃了子推後,照例要去掃墓。陝北人掃墓,不光是送紙錢,讓「紙錢飛作白蝴蝶」,最主要的是還要給墓冢上培新土,或在新墳旁植樹。為死者立的碑,也多在這一日豎起。總之,清明是個大節日,但它沒有固定的日子,或在農歷二月,或在三月,故筆者將它列於三月三後才作介紹。
清明節前一天,還有一個寒食節,同是為紀念晉國公勛介子推的。唐詩中有「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官傳蠟燭,青煙散入五侯家」的佳句,細品其味,當時民問寒食節不生火。但也許是時代太長久了,陝北農村的寒食節可以生火。不過吃飯,特別是菜,多以冷盤為主,如涼拌粉絲,涼拌豆芽,涼拌豆腐絲等等。主食,那是很特殊的,叫作「攤黃」。就是把黃米(由硬糜子碾皮而成)泡軟,放於碾子上壓成面,把黃米面調成糊狀的麵筋,再鏟倒在一種特製的叫作「鏊」的器皿上,象烙餅子那樣用柴火烙熟。待熟了後,再巧妙地把兩邊合在一起,使本來的圓形餅變成一個兩層的半圓形。這種「黃」,表皮經過鏊的烙制,有黑色花紋,被合在中間的那一層,卻又是純黃色的,形狀既十分好看,吃起來也很是香甜,是比春節的黃米饃更高了一籌的一種食物。寒食節不放炮,不上墳,只是吃飯有特定的要求,只能算是一個附屬於清明節的小節日。
Ⅳ 豆腐攤轉讓
豆腐是我國素食菜餚的主要原料,在先民記憶中剛開始很難吃,經過不斷的改造回,逐漸受答到人們的歡迎,被人們譽為「植物肉」。豆腐可以常年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因此在蔬菜生產淡季,可以調劑菜餚品種。
豆腐有南和北豆腐之分。主要區別在點石膏(或點鹵)的多少,南豆腐用石膏較少,因而質地細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用石膏較多,質地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88%。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
豆腐一般用黃豆、黑豆和花生豆等含蛋白質較高的的豆類,都可用來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