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近年來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劉玉華
劉玉華,女,工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現為華中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路與通信領域的研究,具體包括:網路管理與控制、網路優化、無線通信網路、多網合一、智能交通、復雜網路理論等方向。近年來,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武漢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並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項。目前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 973 子項目的研究,還有多項橫向課題基金的研究與開發,近三年劉玉華名下分解的橫向課題基金達到 80 余萬元。近三年在國內外權威期刊與核心期刊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論文 20 余篇,其中有數篇論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資料庫收錄。
高春芳,男,漢族,河南盧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黨,技術二級,文職一級,將軍。現任濟南軍區第150中心醫院院長兼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第二軍醫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兼任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全軍肛腸學會主任委員、全軍普通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濟南軍區醫學專業高職評委外科組長,是國家和軍隊10餘種醫學雜志編委。
入伍38年來,高春芳置身於醫學事業,潛心鑽研業務技術,一門心思謀創新,銳意進取求發展,在本職專業和推進醫院建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開創了醫院全面建設新局面。他是國內著名的肛腸外科專家,潛心與肛腸外科疾病診治和腫瘤基礎醫學研究,創建了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其首創的直腸癌根治術中重建「直腸角」式人工肛門新方法,被國內外醫學屆譽為「高氏術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率先利用蛋白晶元技術,對大腸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惡性腫瘤進行研究,通過一滴血檢測有無腫瘤;最早進行蠍毒素治療大腸癌研究,首創了骨髓免疫組織早期發現微小轉移癌的新方法,為大腸癌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途徑。在腸黏連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為臨床診療創新了多種診治方法,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他圍繞戰場搞科研,研製的三氧電子消毒儀、谷氨醯胺二肽全腸外營養對腸損傷影響的實驗研究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先後承擔國家「八五」、全軍「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關課題2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全軍科技大會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四等獎8項;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主編和參與編寫專著10部,發表論文170餘篇。先後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評為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優秀管理者;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濟南軍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南軍區專業技術突出貢獻一等獎,並連續兩次獲得軍隊專業技術優秀人才一類崗位津貼。2001年擔任院長後,醫院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首屆「全軍先進醫院」;被濟南軍區評為「五優醫院」、「科技工作先進單位」、「人才隊伍建設先進單位」等,連續6年被濟南軍區聯勤部和所屬分部評為「全面建設先進團單位」。2006年濟南軍區聯勤部黨委作出了「關於開展向高春芳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勇於挑戰醫學難題,把自主創新作為攀登醫學高峰的內在動力。
經過無數次的探索,高春芳終於探索出了利用結腸殘端設計「新直腸角」和人工內括約肌重建在會陰部設置人工肛門手術成功,從此結束了直腸癌患者術後在腹部掛「糞袋」的歷史。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為5000餘例病人成功施行手術,病人已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為了評價肛門控制排便功能,他潛心鑽研,自學了力學、機械原理和計算機新知識,跑北京、上濟南,到科研院所請教有關專家,終於研製成功了「CY-1型醫用壓力監測儀」,解決了肛門壓力測定問題,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了研究大腸癌防治新方法,他潛心研究蠍毒對大腸癌的作用,利用蠍毒提取物純化進行大腸癌細胞體外仰殺各種毒理作用研究,動物移植瘤實驗,明確了蠍毒對大腸癌防治作用機理,解開了蠍毒治療大腸癌的奧秘,發表相關論文26篇,獲得了軍隊科技成果二等獎。我國由於生活環境等因素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手術後五年生存率不斷提高的原因是早期發現的檢查方法不理想。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又瞄準國際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開了蛋白指紋圖譜診斷大腸癌的研究。他篩選了正常人大腸息肉,各種大腸炎症等各種疾病的蛋白指紋圖譜,進行各種動物實驗和人體各種腫瘤特異性蛋白指紋圖譜篩選,尋求出了大腸癌診斷的特異性標志物,診斷大腸癌准確性達96%以上,此研究比美國早一年半。該研究成果2007年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醫德醫風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
高春芳從踏上從醫之路開始,就立志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來,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名氣怎麼增大、職務怎樣改變,他始終保持一名普通醫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畢生追求,堅持用精湛的醫術和滿腔的愛心為部隊服務、為患者服務。他恪守「醫本仁術」的醫道真諦,三十多年如一日,滿腔熱情地診治每一位病人。由於軍內外許多人了解他的醫術醫德,慕名求醫的患者越來越多,經常有人到辦公室請他診病情、看片子、問葯方,他從不擺專家的「架子」,對病人總是不厭其煩、耐心解答。有時他坐診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為著急發一些牢騷,遇到這種情況,高春芳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地勸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終裝著病人,處處為病人著想,體貼入微,深夜查房從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診總是把聽診器捂熱後再檢查。在他做住院醫生時,一名病人胃癌術後出現「胃瘺」,需24小時床旁持續吸引,情況比較復雜,高春芳連續十多天堅守在病房,不停地為患者吸出外溢胃內容物,清理創面。由於措施及時得當,患者很快康復出院。許多經他看過病的患者都深有體會地說:「高春芳是用心為病人看病,以情為患者服務」。從醫三十多年,他對每名患者不僅從生理上盡最大努力解除病痛,還從多方面給予熱心幫助,為他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他就替他們問醫取葯;有的病人住院時間長,閑得無聊,他就買一些報紙和雜志給他們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屬住宿有困難,他就幫助聯系住所;有的病人經濟拮據,他就主動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肅省一位農村婦女患腸癌晚期,東拼西湊了1萬多元錢來到醫院,最後結算時還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區老百姓生活困難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發動科室為她捐款補上了醫療費。
注重人才培養,把打造名醫群體作為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
高春芳擔任院長後,面對競爭激勵的醫療市場,他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培養人才,搶占制高點。他親自製定了《醫院學科帶頭人培養發展十年規劃》、《特色專科人才建設規劃》,前瞻性地構建人才隊伍的框架;先後出台了「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工程」、「人才培養目標責任制」,確定20多名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和具有培養潛質的人才苗子進行重點培養,實現了人才隊伍由「規模化發展」向「質量化建設」的轉變;他還對干出成績的人才實行重獎,對那些人才培養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進取的個人實行「一票否決」。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以抓好在職培訓、建立碩博培養點、網上招攬人才、實行專家帶教、創造優越環境、推行競爭上崗等多種途徑,以「雙百人才工程」建設(百名高學歷、百名高職)為主體,不斷加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夯實了醫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礎。目前,醫院擁有2個博士、14個碩士培養點,碩博以上高學歷人員143人,高級職稱112人。近幾年,醫院有176項科技創新成果填補軍隊和駐地醫療技術空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得軍隊和省級二等獎19項,發表學術論文1413篇,中華級223篇。
瞄準軍事斗爭需求,把提高衛勤保障能力作為軍隊醫院生存發展的根本保證。
高春芳常說:「沒有軍隊就沒有軍隊醫院的存在」,「姓軍為兵』是醫院大法」。醫院專門建立了軍人就診綠色通道。作為戰士成長起來的專家,他對基層官兵格外親切,一遇到戰士就診,總是問寒問暖。當院長後,事務多、工作忙,每次醫療隊下基層巡診,只要他有時間,就親自帶隊去。5年來,他個人為基層官兵接診上千次、主刀手術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賴。面對變幻莫測的軍事斗爭,他又瞄準訓練場,建立了唯一的全軍軍事訓練研究所,實現了集預防、醫療、保健、教學「一體化」的為軍服務新模式,創造了具有我軍特點的訓練醫學體系。結合衛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擔了多項全軍「十五」重點課題和全軍「十五」計劃課題;他與訓練傷研究所的同志一起,關注部隊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堅持著眼軍隊需求選定科研課題。針對部隊外出訓練、演慣用水難的問題,他運用臭氧消毒原理研製出了攜帶、使用方便的三氧電子消毒儀,僅半小時就能達到消毒要求。在「鐵拳-2004軍事演習」,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災中,該消毒儀在重災區汶川映秀鎮、都江堰分別用於帳篷消毒和飲水消毒,受到災區群眾和抗震救災部隊的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現場給予了報道。此項發明成果被總後衛生部列為全軍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近年來,三氧電子消毒儀、高氧液體治療儀等5項與未來戰場息息相關的科研成果相繼問世,並投入臨床,全部獲得國家和軍隊科研成果獎。在今年抗震救災中,高春芳接到上級抽組命令後,迅速調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災衛勤保障的特點,合理搭配專業,挑選思想好、身體健、業務精、經驗足的專家組成醫療隊。按照上級要求攜帶手術、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資,並根據所擔負任務,制訂出超前預案,緊急協調地方醫葯公司,加大攜帶了價值20餘萬元的防疫、急救葯品,僅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鐵路輸送裝載,於5月16日凌晨3時到達都江堰市玉堂鎮,成為所屬部隊第一支抵達災區的醫療隊。在救災一線葯品告急時,他緊急從醫院調撥並配製一批用於治療官兵皮膚病的葯品,使患病官兵及時用葯,保證了配屬部隊的戰鬥力未受影響。6月底,他親臨災區一線,和抗震救災官兵同吃同住,始終把災區群眾當親人,把官兵當兄弟,冒著餘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險,始終沖在最前面。在重災區映秀鎮,他冒著40多度的高溫,為400餘名「鐵軍」官兵巡診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鎮、中興鎮等災區,為200餘名災區群眾診治疾病,深受官兵愛戴和災區群眾好評。
❷ 河南省科技廳的重點任務
「十一五」期間,我省科技工作要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型河南,加快實現中原崛起。在凝煉科技發展戰略重點中,圍繞「攻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競爭力」、「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和「加大社會公益性科技研究」三個方面,動員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實現關鍵領域的集成創新和突破。
優化科技力量布局,構建並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發展高新技術、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解決現代農業和社會公益性事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和優化研發支撐體系和資源服務系統,加快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力爭在相對優勢領域或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一)突出戰略重點,實施重大科技專項
為進一步突出戰略重點,發揮我省優勢,篩選出若乾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力爭近期取得突破,努力實現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帶動生產力的跨越發展。其目的一是突出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新興先導產業;二是突出對整體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優勢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三是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四是突出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基礎性工作。重大科技專項是通過全社會科技資源集成,力爭取得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突破,解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制約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並加快實現產業化。
圍繞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結合《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1個重大科技專項,充分論證、分步實施、動態調整。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重點研究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的創新利用,利用生物、物理、化學等多種方法和手段創造新的種質資源,建立、充實我省優勢作物品系基因資源庫;以改善品質為主,培育專用、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支持專用小麥、飼料玉米、優質棉花、高蛋白大豆、保健型花生、雙低油菜、出口型芝麻以及地方特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配套優質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支持蔬菜、花卉、經濟林新品種選育,特別是適合保護地栽培的新品種選育引進。到2010年,選育150個左右符合市場要求,加工品質和營養品質優良,適宜不同生態區域、不同熟制、不同加工要求、抗逆能力強、單位面積產量平均提高10%左右的農作物新品種(系)。
農副產品精深加工。 主要研究糧食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果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肉製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十一五」期間研究開發一批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產品,並實現產業化;開發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中急需的關鍵技術,使我省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超高壓輸變電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重點研究超高壓輸變電和直流輸變電工程中保護技術、控制技術以及閥、開關設備等產品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主要包括高壓直流輸電換流閥及控制保護系統、超高壓輸變電控制保護系統及開關設備。到2010年,在光學互感器、特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實現在我國超高壓直流輸變電控制、保護和開關裝備上的完全國產化;河南省的超高壓及直流輸變電控制、保護和開關裝備占國內市場的50%以上。
數字化裝備關鍵技術。重點研究高檔數控機床設計與製造技術、超高壓輸變電技術及裝備研製、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用裝備設計技術研究開發。「十一五」期間,通過攻關基本實現數控機床、工作母機和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自主設計製造,在高速磨用電主軸及數控機床製造技術、高精度特高壓光學電流互感器實用化關鍵技術、新型高壓開關設備製造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工藝技術及裝備。重點研究鋁合金生產工藝技術與加工裝備研究、鎂合金研究開發、銅合金及製品關鍵技術。到「十一五」末,研製出的新型鋁鎂硅基合金汽車車身板材的力學性能達到或超過美國的汽車車身板材的性能指標,實現快速近終成型鎂合金板材、大型鎂合金鑄件的高效能低成本生產,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鋁基合金和高強、高韌鎂合金及相關的生產技術,完成年產10萬噸無鉛易切削銅合金管棒生產,實現高性能耐蝕銅合金和特種銅合金管件規模化生產。
新型功能材料及製品關鍵技術。主要開展電子玻璃及液晶顯示器件關鍵技術研究、高檔超硬材料製品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和高效優質耐火材料的開發應用研究。「十一五」期間建立國內最大的電子玻璃及液晶顯示器件的生產基地和特種玻璃生產基地。加快提高超硬材料及製品產業規模,高檔產品基本齊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50%以上;人造金剛石單次合成量提高2倍以上,高品級金剛石產出率提高1倍以上。開發以礬土合成氮化物為原料的優質高效耐火材料製品。
硅材料及光伏技術。重點研究多晶硅工業化生產技術及裝備、晶硅及硅薄膜太陽能電池。24、36對棒多晶硅還原爐投入工業化使用,建好國內產能最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年產三千噸的多晶硅工業化生產線。圍繞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形成一個包含單晶硅、切片、封裝等企業的產業鏈。實現硅薄膜電池的產業化生產。汽車及零部件設計與製造關鍵技術。重點研究高檔客車及其開發平台、車輛動態性能測試系統、重型專用車等高效運輸裝備,混合動力、替代燃料、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和新型汽車動態參數監視系統、制動系統,汽車自動變速器、水泵、減振器等。開發系列達到國際標准、符合我國實情的高檔新型客車,在重型專用車設計及製造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加速新型專用車研發,建立完善的汽車動態性能測試試驗系統;在CAN匯流排技術的客車應用、汽車部件總成技術上取得突破,以減振器、水泵國內知名汽車配件為基礎,拓展雙功率流轉向操縱系統、自動變速器、動態參數監視系統、制動系統等新型汽車部件等配件體系。
新葯創制及中醫葯現代化。重點開展生物診斷葯物、新型疫苗和新生物葯物的研究;開展中醫葯的診療評價技術標准和治療腫瘤、艾滋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新型中葯的研發,加強中葯資源的利用保護和中葯材的規范種植。開展新型化學合成葯物、抗生素葯物、手性小分子葯物的研究。動物重大疫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重點開展禽流感等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禽流感等新型疫苗、快速診斷技術研究與開發和禽流感等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研製出新型高效疫苗,為禽流感等綜合防治提供良好的疫苗。研製出快速檢測試劑盒和試紙條;為綜合防控提供特異、敏感、快速、簡便的診斷和檢測方法。將特異、敏感的檢測診斷方法和新型、高效、安全的疫苗應用於臨床,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篩選疫苗的免疫效果;探索中葯在禽流感等防治中的作用;制定在飼養模式、流通環節中合理有效的防治技術。
清潔能源與節能技術。重點開展電解鋁節能技術研究及推廣、燃料電池工業化生產技術和煤熱解多聯產技術研究。「十一五」末,研製出集成化、智能化的生物質緻密成型成套設備,提高生物質原料密度。建立大型沼氣工業化生產應用示範基地,提高產氣穩定性。分離、純化出產氫速率高的混合菌種,完成可連續產生氫氣的裝置設備的試制。
(二)發揮調控作用,推動實施重大科技工程
重大科技工程是通過政府組織推動和科技資源整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全省發展需要和實施條件的成熟程度,分批啟動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及新農村建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廣和知識產權優勢培育等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強縣及新農村建設。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熱點問題,加快發展區域特色支柱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加大力度解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示範帶動作用且具有廣泛市場開發前景的重大科技難題。支持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扶持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優勢的科技型產業;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依託科技產業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支持對新型農民的科技培訓;加強農村社區和小城鎮科技開發。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圍繞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推進實施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河南為根本目標。加快企業研發中心建設,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結合攻克企業核心技術,支持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積極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需求開展產學研多種形式的結合,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符合科技和經濟發展規律的企業創新機制。統籌項目、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通過引導和示範,帶動更多企業走創新主導型發展道路。
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搭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專家庫和各類人才資源信息庫,充分利用網路技術發布人才資源狀況,預測技術需求和人才供求信息。搭建創新創業平台,結合研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促進高層次人才流動、聚集高層次人才和優秀科研項目。通過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傑出人才創新基金的支持和引導,大力引進國外智力,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高、結構合理的學科帶頭人和人才梯隊,支持、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撐。
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廣。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加快篩選凝煉科技創新性強,技術關聯度高,產業帶動性大,輻射影響面廣的重大關鍵共性科技成果,組織實施轉化和產業化。依託具備資源、技術和人才優勢的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性和專業化服務平台。按照組織網路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方向,統籌規劃、整合集成、突出特色,形成服務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科技中介網路。知識產權優勢培育。以增強我省企業和區域知識產權創造、佔有、管理、運營和保護能力為核心,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支持知識產權產出、促進知識產權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養知識產權人才、構建知識產權信息平台等為手段,以形成知識產權制度優勢、資源優勢、運營優勢、保護優勢、文化優勢為目標。促進自主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提升全省綜合競爭力,推動創新型河南的建設步伐。
❸ 王玉東的親歷的科研項目
⑴河南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4100510025):「以生物發酵二元酸和以水介質合成尼龍612的研究』,2007-2009,20萬元,已經完成,主持人
⑵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20060400714):「以水為介質合成尼龍612的一些基礎問題的研究「,2006-2008,3萬元,已經完成,主持人
⑶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2002EC000279):「尼龍1212及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2002-2006,已經完成,第二名
⑷河南省傑出人才創新基金項目(0521001300):「奇數碳長碳鏈尼龍-1111及其高強度高韌性合金」, 2005-2007,50萬元,已經完成,第二名
⑸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0324260120):「石油發酵尼龍1212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的開發與應用」, 2003-2005,5萬元,已經完成,第二名
⑹神馬集團博士後研究項目(111100532005):「以水為介質工業化生產尼龍612」,2005-2008,25萬元,已經完成,主持人
⑺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攻關項目(2009A430018):「具有生物活性的三臂星型化合物的合成」,1 萬元,正在進行,主持人
⑻鄭州大學211工程二期建設項目子課題:「石油發酵長碳鏈尼龍的聚合、增粘、及共混改性」, 2004-2006,55萬元,已經完成,第二名
⑼河南省高校傑出科研人才創新工程項目(2000KYCX001):「石油發酵尼龍1212粉末塗料的研製」, 2000-2003,20萬元,已經完成,第三名
❹ 河南有國家級科技成果評價機構嗎
河南省中創科技抄評價研究院是在國家政策指導和河南省有關部門批准成立的、專業從事於第三方科技成果評價的權威法人機構,研究院得到省市科技部門、教育部門的認可,研究院主要開展科技成果評價(原科技成果鑒定)、高新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人才評估及對接等業務。
地址:鄭州市東風路豐慶路交叉口西北角瀚海海尚辦公室區
咨詢:趙老師18638559388
❺ 河南省科技廳項目 如何查詢是否立項
請登錄河南科技廳網站.
在當地科技局查詢.
發改委查詢.
❻ 王復明的主要成就
發表論文約127篇,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重點科研項目12項、重點工程科技項目40餘項。先後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留學人員成就獎、河南省中原學者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水利與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檢測與快速修復並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重點科研項目12項、重點工程科技項目60餘項。
1990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7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並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1998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1年被評為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獲全國優秀留學人員成就獎,2005年獲首屆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傑出創業獎,2008年被評為「中原學者」,其帶領的工程安全學術團隊被評為「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998年《高等級公路無損檢測與CAE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07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與快速檢測維修整套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高等級公路無損檢測與CAE技術》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與落錘式彎沉儀及探地雷達應用技術》,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隧道安全監控與快速維修技術》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瀝青路面工程質量過程式控制制的研究》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鄭州大學首批高端人才培養對象王復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非水反應高聚物注漿防滲加固成套技術及裝備》榮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是國家恢復科技獎勵制度以來,我省高校獲得的唯一一項非農項目國家技術發明獎。
該項目揭示了非水反應高聚物注漿材料在土體中的擴散機理,建立了高聚物定向劈裂和流動填充理論,發明了高聚物注漿防滲加固新方法,開發了成套技術工法和裝備。獲授權發明專利17項,形成國家級工法、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工法和地方標准各1項,並被列入水利部和交通運輸部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成果應用於黃河堤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宜萬鐵路野三關隧道等重大工程,並在河南、湖北、安徽、河北等省病險堤壩防滲加固和高速公路及隧道修復工程中得到推廣應用,充分顯示出「快速、耐久、經濟、環保」綜合優勢,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國際非開挖獎是國際非開挖技術協會(ISTT)組織評選的國際獎項,獎勵在非開挖工程、裝備和學術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單位和個人。其中學術研究獎每年不超過一項。王復明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道路及地下設施非開挖修復技術《Trenchless technology for repairing roads and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s》榮獲2014年度國際非開挖學術研究獎。這是國際非開挖獎1986年設立以來我國大陸學者第二次獲得此項獎勵。
王復明教授帶領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團隊,長期致力於水利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理論與技術研究。取得的成果先後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該團隊同時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際非開挖學術研究獎,充分顯示了團隊在工程安全防護領域的持續創新實力,奠定了鄭州大學在該領域國內外學術地位。同時,這些研究成果密切符合我國基礎工程設施安全保障迫切需求,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❼ 河南省科技創新成就有哪些
省科學院建於1958年,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是我省唯一的綜合性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規模較大、科研開發實力較強的省級科學院之一。據介紹,「十五」以來,省科學院共取得科技成果和授權發明專利289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92項,今年對經濟社會發展科技貢獻值達55億元。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提高。通過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解決了一批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使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礦山裝備、超硬材料、多晶硅、盾構、生物疫苗、鋰離子電池等產業的技術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或先進,有力促進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長20%左右,高於同期工業增長速度6個百分點左右。「十一五」期間,全省共培育農作物新品種494個,其中國家審定新品種78個。培育的小麥新品種「鄭麥9023」、玉米新品種「鄭單958」連續多年位居我國小麥、玉米推廣面積第一位,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近期,新培育的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鄭麥366」和玉米新品種「浚單20」又成為新一代主導品種,「百農矮抗58」推廣面積已躍居全國第一。小麥品種已從過去的8-10年更換一代提升到4-5年更換一代,小麥良種對小麥生產的科技貢獻率達40%以上,位居全國首位。
重大科技專項成為科技工作重要抓手
❽ 河南省科技廳的發展規劃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奮力實現中原崛起進程的重要時期,為此要全面貫徹全省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河南的決定》,實施《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基礎。
一、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形勢
(一)「十五」期間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科技工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加快發展。在「科教興豫」、「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創新、產業化」方針指導下,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應用開發研究水平顯著提高,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加快,科研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逐步加強,初步建立了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為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做出了突出貢獻。
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
為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我省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強科技創新促進中原崛起的意見、關於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意見、關於貫徹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意見、關於實施河南省專利戰略推進工程意見的通知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科技、經濟競爭力的政策措施。《河南省專利保護條例》、《河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等地方法規的出台,推動了自主創新和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全面開展。
圍繞加強科技創新活動,針對科技計劃管理、科技成果獎勵、科技中介機構發展,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和實驗動物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為加快科技進步,促進科技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環境。
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導作用不斷增強。全省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由2001年的28.3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52.4億元。
以實施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小麥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製造業信息化示範工程和新葯研究開發等重大科技專項為主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解決了一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難題,進一步提高了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全省289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有86個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鄭麥9023優質專用小麥」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實現了我省優質專用小麥出口零的突破。優質專用小麥、雜交玉米、抗蟲棉、雜交芝麻等一批優良品種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保障。通過一批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到「十五」末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40%左右。
堅持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實施一批結構調整項目,實現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升級,促進工業競爭力明顯增強,並大大提升了我省支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社會發展科技工作取得突破。醫葯衛生領域科技進步步伐加快,「十五」期間,獲得三類以上新葯證書37個,其中化葯一類新葯證書6個,發明專利申請數達到452個。目前已建成5個國家級、7個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成為我省一些類型區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研究和示範基地。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
大力發展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200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86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8.5%。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成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截止2005年底進區企業達3721家,產值上億元企業100家。全省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156億元,工業總產值860億元,工業增加值277億元,利稅總額148億元。目前已經建立起國家火炬計劃河南超硬材料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中部軟體園、國家火炬計劃濮陽生化產業基地、鄭州信息安全產業基地等4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園)和鄭州生物醫葯產業園等省級產業園。
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目前全省擁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3個,其中國家級8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43個,其中國家級2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0個,在高校、企業共建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61個。
「十五」期間全省專利申請、授權總量分別為29093件、15199件,比「九五」期間分別增長78.3%、53.3%,其中2005年專利申請量居全國第12位、授權量居全國第11位。
全省共取得科研成果4843項,其中省級科技進步獎1690項,國家科學技術獎55項;技術貿易更加活躍,全省共有技術貿易機構6000餘家,共簽訂技術合同16000份,技術合同成交額100.8億元,其中2005年簽訂技術合同3770份,技術合同成交額26.4億元。
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得到支持和加強。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傑出人才創新基金支持306名省內優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國內外及海外歸來學者的創新活動。全省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36.4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4.44萬人,居全國第10位。
民營科技不斷發展壯大
全省民營科技企業總數已達11836家,技工貿總收入2280.5億元,實現利稅300.7億元,出口創匯26億美元,研發投入35.3億元,超億元的民營科技企業295家。已認定建設5個省民營科技園,在我省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科技企業佔三分之二以上,綜合實力居全國第七位。
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渠道、領域和形式不斷拓寬
全省已經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系。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個,組織實施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解決了一批產業升級中急需的關鍵技術和先進技術。
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通過舉辦科技活動周和科技下鄉活動、組織實施科普適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建設科普示範點,以及組織開展了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科普進企業、科普進村戶活動,建立了省市兩級科普網路,有效地提高了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十一五」期間面臨的形勢
2005年我省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億元,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五位,成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和工業大省,為下一步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加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決策,並要求我省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區前列,為我們加速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強大動力。同時,我省科技工作也面臨著嚴峻挑戰,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5%,大大低於1.3%的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和隊伍建設薄弱,優秀科技人才匱乏,每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為15人,大大低於全國43人的平均水平;科技進步與創新對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豫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河南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
二、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全省「十一五」期間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貫徹全省科技工作指導思想,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推動中原崛起」的指導方針,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戰略,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創新型河南。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創新型河南提供科技支撐。要力爭實現五個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約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積極研發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
——突破制約我省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的薄弱環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夯實科技發展基礎。
——突破限制自主創新的機制性障礙。充分發揮政府在自主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突破阻礙自主創新的政策束縛。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要立足降低創業、創新成本,盡快形成開放競爭環境,加強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協調,形成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
——突破不利於自主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制約。弘揚創新文化,引導全民增強創新的自信心和勇氣,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創新的價值觀,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創造有利於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十一五」期間科技發展要堅持以下原則:
——強化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突出抓好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逐步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動力的增長機制。
——深化體制改革。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突出戰略重點。針對發展目標、圍繞戰略部署、集中科技資源,實現跨越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營造環境,優化機制,凝聚優秀科技人才,大力激發創新創業精神,打造「中原人才高地」。
——統籌發展布局。注重加強應用開發研究,加速科技產業化進程,促進項目、基地、人才有機結合,提高全社會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
——促進協調發展。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和科技協調發展,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❾ 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 什麼時候開始的
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站、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省農業經濟學校、河南省種子管理管理站、河南省植保植檢站等,都是河南省農業廳下屬事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