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現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一、計算機
計算機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二、核電站
核電站是指通過適當的裝置將核能轉變成電能的設施。核電站以核反應堆來代替火電站的鍋爐,以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特殊形式的「燃燒」產生熱量,使核能轉變成熱能來加熱水產生蒸汽。核電站的系統和設備通常由兩大部分組成:核的系統和設備,又稱為核島;常規的系統和設備,又稱為常規島。
三、衛星
衛星是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人造衛星一般亦可稱為衛星。人造衛星是由人類建造,以太空飛行載具如火箭、太空梭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裝置。
往往氣體行星的衛星都很多。九大行星共有衛星60個,除水星和金星外,其它行星都有衛星環繞。按衛星多少的排名順序是土星18個,天王星17個,木星16個,海王星8個,火星2個,冥王星和地球各1個。不同衛星的體積和質量相差懸殊,半徑大於1000km的衛星有7個,月球即為其一。
四、潛艇
潛艇或稱潛水船、潛艦是能夠在水下運行的艦艇。[1]潛艇的種類繁多,形制各異,小到全自動或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6個月的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按體積可分為大型(主要為軍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潛艇、潛水器)和水下自動機械裝置等。
五、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工智慧 (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
㈡ 張釗的科學成就
組織新疆果樹資源調查 為發展果樹生產打下基礎
新疆位於祖國西北邊陲,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多種經濟作物的原產地。各種瓜果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但是,50年代以前,對新疆果樹資源的種類和分布,很少有人進行過系統的調查。1959年,自治區成立了果樹資源調查委員會,由農業廳廳長深治任主任委員,張釗任副主任委員兼調查隊隊長。調查隊由自治區農業廳、新疆八一農學院、新疆農林牧研究所、自治區商業廳、新疆農業學校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北京植物園、湖北果茶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經過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疆3個直屬縣、11個地、州、市、77個縣的果樹種類、品種和甜瓜重點產區品種資源的調查,初步摸清了新疆果樹的栽培種、半栽培種和野生種,查明新疆喬、灌木及草本果樹資源隸屬16科、35屬、78種和17變種,總計約有900個以上的品種和類型,其中優良品種300個左右,在生產中普遍採用的近百個。調查中,張釗還鑒定和發現新疆梨(Pyrus sinkiangensis Yu)、杏葉梨(P.armeniacaefolia Yu)等內地沒有的種類,豐富了中國果樹的種類資源。這次調查為制定新疆果樹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從50年代開始,張釗即率園藝工作者到伊犁地區,對天山山脈谷地中的野果林資源進行了詳細考察。1956-1982年,他還先後組織和參與塔城和阿勒泰地區野巴旦調查、新疆野核桃綜合考察、全疆野生近緣果樹調查、昌吉野生山楂調查等,基本查清了新疆野果林樹種的種質資源和分布特點。張釗與俞德浚、孫雲蔚、李育農、林培鈞等經多年研究確認:中亞山區是全世界蘋果最古老的起源地,天山野果林中的塞威士(Malus sieversii)蘋果是蘋果的原生種,是栽培蘋果的祖先。張釗富有遠見地提出,在開發利用野果林資源的同時,必須保護好野果林這一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他身體力行,先後參加了鞏留縣莫庫爾地區和新源縣交託海地區野果林改良場的組建工作。在他的倡議和推動下,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於1980年和1983年批准建立了塔城巴爾魯克山野巴旦林自然保護區和鞏留縣野核桃林自然保護區。
提出新疆果樹產區劃分
蘋果在新疆分布很廣,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疆蘋果栽培面積很少,多為宅旁庭院種植,非商品化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蘋果生產有了較大發展,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新疆土地遼闊,氣候復雜,果樹又是多年生作物。因此,區劃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張釗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著手研究新疆果樹的分布和區劃工作。他從新疆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環境條件出發,根據果樹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商品化生產等社會因素,將新疆劃分為3個蘋果主要產區:(1)天山南部暖溫乾熱區,包括和田、喀什、克孜勒蘇綠洲、阿克蘇綠洲和庫爾勒;(2)天山谷地溫暖濕潤區,包括伊犁谷地、拜城、焉耆、哈密等盆地;(3)天山北麓准噶爾和塔城盆地,包括東起奇台,西至博樂、塔城及阿勒泰地區。他指出,天山南部區易作為優質蘋果商品生產基地,天山谷地區應該主要在逆溫帶發展果樹種植,平原河谷易受凍害,天山北麓區將會成為具有新疆特色的果樹栽培新區。他預見新疆將會成為中國最大的瓜果生產基地。現在,他的願望已經實現。截至1990年底,新疆果樹種植面積已達15.4餘萬公頃,其中蘋果種植面積為2.79萬公頃。位於天山谷地的伊寧縣,僅其中一條北山溝逆溫區1996年已建成果園0.27萬公頃,成為農牧民奔小康的支柱產業。新疆生產的蘋果,以其著色鮮艷、含糖量高、較耐貯運而享譽國內外。
改進新疆蘋果匍匐栽培技術
果樹匍匐栽培是高寒地區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發明的,這種栽培方法在中國東北、新疆北部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烏拉爾等地廣泛使用。採用匍匐栽培有效地解決了許多優良水果品種因抗寒力較弱而不能在寒區栽培的問題。但是,匍匐栽培果園管理工序多,勞動強度大,果樹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存在矛盾。張釗於1952年在新疆八一農學院利用廢棄地規劃了匍匐果園30公頃,引進蘋果、梨、葡萄、桃、杏等試栽。他親自參加定植、整形、修剪、施肥、管理,深入研究匍匐樹生長發育的特徵,認真總結果農的生產經驗,提出了一整套科學的匍匐栽培技術。針對匍匐樹是一種人工樹形,改變了果樹自然生長發育規律,他創造性地提出「調節從屬關系,平衡樹勢,採用撐、括、頂、疏的方法,重壓強枝、側枝,輔養枝,輕壓干枝、弱枝、幼樹」的整形原則和扣壓方法,並在前蘇聯採用的「盤形」、「灌本形」、「扇形」等匍匐樹形的基礎上,總結出一種結果早、造形易、成形快、能夠豐產穩產的新樹形——「一干二主圓頭形」匍匐樹。實踐證明,這種樹形能夠大幅度提高蘋果產量,對寒區發展優質大蘋果生產,繁榮經濟產生了積極作用。
培育抗寒蘋果新品種 促進新疆蘋果生產發展
蘋果匍匐栽培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北方寒區優質蘋果種植問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發展蘋果生產最根本的出路還是培育直立的抗寒蘋果新品種。張釗來到新疆就下決心要培育出一批抗寒、優質、高產的蘋果新品種,為新疆人民造福。1955年他開始著手進行蘋果抗寒育種試驗,引起有關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一課題先後被列為學校、自治區和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試驗范圍從烏魯木齊逐步擴大到石河子、奎屯、伊犁、塔城、博樂、阿勒泰等整個新疆北部地區,參加單位最多時達22個。為了讓北方寒區人民吃上優質蘋果,他奮鬥了30多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非人待遇的情況下,他還是想方設法到試驗地走一走,看一看,公開不讓干就偷著干,試驗從未中斷。
張釗根據多年的科研實踐,總結出「查、選、引、育」並舉的育種方法,加速培育抗寒優質蘋果新品種。50年代初,他利用各種機會先後從新疆、陝西、河南、遼寧等地收集優質蘋果78種,獲得種子6000餘粒,採用自然實生選種法,種植在學校實驗果園。60年代初,從中選育出最優品系4個,進行中期試驗和引種試栽。同時,進一步有目的進行人工雜交、回交、重交,在雜交後代的連續變異中,選出耐寒優質新品種。先後在烏魯木齊、伊寧、塔城和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進行雜交試驗。到70年代初,從中選育出最優品系5個。在雜交的基礎上,實行異地培育,誘導與強化雜種實生苗某些性狀的發育,使其穩定下來,形成新品系。張釗還與東北三省有關單位協作,經過10 余年的努力,初步選育出新品系9個。通過以上途徑,張釗及其助手先後選育出抗寒優質蘋果新品種(系)73個,其中最優品系18個。這些新品種(系)經過新疆多年嚴寒考驗,證明達到了耐寒力強、優質豐產的育種目的,已在天山北麓和中國北方寒冷省區引種試栽。其中張釗親自參加培育的5個品系於1978年獲得新疆科學大會獎。
㈢ 形容科研成果很多的詞語
[shuò guǒ léi léi]果實 累累:本義是指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㈣ 上海辰山植物園的科研成果
2010年4月,園內已收集到植物約9000種,其中最多的屬華東地區的植物,共有1500餘種 。上海辰山植物園也由此成為擁有華東區系植物最多的植物園 。
2010年12月,辰山植物園收集的珍稀瀕危活植物(即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達到107種,其中包括羊角槭(Acer yangjuechi Fang)、普陀鵝耳櫪(Carpinusputoensis Cheng)、夏蠟梅(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 Y. Chang)、伯樂樹(Bretschneidara sinensis Hemsi)等品種。這些植物中,部分為野外僅存若干株的珍貴物種,有的則具有極強觀賞性,還有不少是價值很高的葯用植物和野生水果植物 。
2012年9月28日,來自哈爾濱師范大學的劉保東教授向植物園捐贈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中華水韭(Isoetes sinensis)的孢子人工繁殖苗。劉保東教授於2005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這一極度瀕危的物種,落戶植物園的植株將用於科普教育和物種保育。。.
㈤ 最新科技成果
1.日本研製出防瞌睡座椅提高駕駛安全性
極度疲勞往往會使人在駕駛過程中打瞌睡,而這會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東京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研製出一種防瞌睡座椅,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據當地媒體報道,研究人員在觀察人打瞌睡時的血液流動和呼吸狀態後發現,在進入瞌睡狀態前,人體末梢血管的血流量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增加。這種座椅利用安裝在靠背內的電磁感測器和壓力感測器可從駕駛者背部測出這一變化,並發出警告。
研究人員指出,與打瞌睡前人體發生變化類似,人在飲酒後血液的流動和呼吸狀態等也會出現某些變化。今後研究小組還准備根據這一原理,開發在飲酒狀態下無法發動汽車的「防酒後駕車座椅」。
2.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3.全球首台量子計算機在加拿大誕生
加拿大溫哥華D-Wave公司首席技術官基尼-羅斯宣布,該公司已成功研製出一個具有16量子比特的「獵戶星座」量子計算機。他透露,D-Wave公司將於2007年2月13日和2月15日分別在美國加州和加拿大溫哥華展示他們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物理學家費曼在19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量子位可以同時表示1和0,因此能夠攜帶更多的信息,更快地解決問題。量子計算機希望利用量子現象來增加計算的速度,最大特點是N個儲存位可以同時儲存2N個數據。不過量子計算機最大的問題是只要受到任何微干擾,例如過熱,馬上會關機。目前為止,量子計算機在實驗室中只能成功運算數千次,穩定度仍然不夠。D-Wave公司目前設計的16量子比特計算機是用貴金屬鈮製成,並且須在零下273K下運行。
有專家認為,D-Wave公司的嘗試只是一種原理性檢驗,雖很有必要,卻必須首先糾正量子計算中不可避免的錯誤,否則這個量子計算機將無法運行。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計算機廣泛商業化還需20年時間。但羅斯認為,2008年他們將製成世界第一台具有10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
4.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5.消失模鑄造技術
項目內容及應用領域:消失模鑄造技術是將泡沫塑料(EPS)製成的模型埋入無粘結劑的干砂中造型,採用微震加負壓緊實,在沒有芯子甚至沒有冒口的情況下澆入液態金屬,在澆鑄和凝固過程中繼續保持一定的負壓使泡沫塑料氣化繼而被金屬取代形成鑄件的一種新型鑄造方法.它具有一次成型,尺寸精度高; 大大改善鑄造車間的環境條件,易實現無污染生產;鑄件形狀、結構不受限制,為製品設計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 生產製造成本低,設備投資小等優點。
6.納米二氧化硅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術。由於其表面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
原本國內生產氧化硅微粉採用氣相法工藝路線,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為主,因來源緊張,價格昂貴,收率低,使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而普通沉澱法雖採用廉價原料,但也只能生產顆粒較大的微粉,其產品粒徑在30—45μm之間,達不到超精微粉的級別,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現在,一些公司,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工藝路線---化學直接合成法。在這個方法中,採用的為改良沉澱法,即在沉澱過程中,通過分散劑控制粒子生長的方法控制關鍵的反應階段及操作數據來生產氧化硅微粉。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產品改善並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性能。幾乎所有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指標所需要的。目前國內外大量生產的是粒徑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項目的研製成功,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生產納米二氧化硅產品開辟了一條新路,對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空氣汽車
空氣汽車最高時速已達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為6秒,行車距離230公里或12小時,在加氣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鍾,售價大約在6-7萬港幣。現在,MDI已設立設計工作室,利用電腦,改進外觀設計,適應時尚需求。
空氣發動機是空氣汽車的關鍵部件,從外觀上看近似一種直列的小型內燃機,它有曲軸、活塞、閥門、進氣管,排氣管、定時皮帶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則
㈥ 中國現在,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有哪些科技成果
http://www.zhb.gov.cn/tech/cgyzl/cggb/200804/t20080414_121120.htm
這里有很多,不過是表格,復不過來了
--------------------------------------------------------------------
這里有6個比內較詳細容的
http://www.gzb.ac.cn/system/Upjpeg/200855945993192.doc
㈦ 我國古代有許多科學成就其中什麼樹應反復什麼和什麼帶稱為四大發名
我國古代有許多科學成就,其中,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合稱「四大發明」。
㈧ 21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輛火星車的最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在經歷9個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第一個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火星地面探測。
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志著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志。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葯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首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各個方面。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系方面的進展名列第一位。
《科學》雜志說,這些細胞系以及「定製」它們的有關方法,為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癒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個科研小組從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幹細胞。他們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系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科學》雜志認為,這些新的細胞系將成為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葯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完全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准確地控制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衣索比亞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拼接起來,並成功復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空曠草原地形對於人類兩足發展至關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斯克蘭頓博士領導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小組,藉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宇宙中僅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首次為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㈨ 關於樹的年輪 算一篇科技小論文嗎急,只需說算或不算,並怎麼充填科學道理
年輪的形成是形成層細胞規律性活動的結果。生長在溫帶地區的木本植物,形成層的活動受四季氣候的影響而表現出有規律的變化。春季,氣候轉暖,養料充足,形成層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快,產生的木質部質地疏鬆,顏色較淺,叫做早材。入秋,氣溫漸低,養料減少,形成層細胞分裂和生長都減慢,形成的木質部質地緻密,顏色較深,叫晚材。在同一年裡,從春到秋,木質部由疏鬆到緻密,是逐漸變化的,中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可是,到了冬季,形成層細胞基本上停止活動,所以,第一年的晚材與第二年的早材之間,界限很明顯。因此,生長了幾年的木質莖的橫切面上,就呈現出幾圈同心的圓環,這就是「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