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的介紹
廣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廣州科技成果網(前身為廣州科技網科技大市場)為載體專,由廣州科技局主辦,屬旨在從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技術需求入手,依託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的科技項目資源庫和企業資源庫,聯合近百家投融資及擔保機構或個人形成強大的資金來源,廣泛吸收科研機構、高校和科技人員參與共建,為高新技術的迅速擴散和轉移、為科技成果的轉化、為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結合提供牽線搭橋和相關中介服務。
❷ 廣州科技成果網的服務內容
技術(專利技術、專有技術)轉讓咨詢和代理服務
技術項目鑒定及水平評估
技術項目經濟分析
技術項目轉讓方式策劃
推薦技術項目合作對象
協助企業商務談判
技術轉讓登記及享受政策辦理
融資服務
融資信息,通過網站發布、媒體宣傳、項目推介會等形式擴散信息
融資策劃,包括項目融資方案策劃、撰寫項目融資建議書和商業計劃書等
推薦項目意向投資者、協助商務談判、撮合交易
項目融資法律咨詢和文件設計
❸ 廣州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果及未來新科技的發展有哪些
一、廣州改革開放40年來成果:
1、收入方面
40年來,廣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下行中保持就業穩定,減貧成就巨大,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
7.8%。40年間,我國居民用31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萬元大關,用5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2萬元大關,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萬元大關邁進。這些數據足以說明,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正在不斷擴大,貧富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大部分人已經實現了小康生活。
2、衣食住行
改革開放前,生活條件差,買布靠布票,吃飯靠糧票和油票,住的是土磚房,交通靠步行。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收入增加,市場商品的逐漸豐富,人們開始舒適的穿衣體驗,吃上也開始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瓜果四季常有。
大家也都住上了高樓大廈和新房子,用上了現代化的傢具,出行方式的選擇也多了很多種,公交,地鐵,私家車,高鐵飛機等等,不管是去哪兒,總能在24小時到達。
3、體育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了體育新的時期,明確了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政策措施和戰略思想,中國體育開始回到社會主義體育發展的正確軌道。79年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80年首次參加冬奧會。
2018年,國家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發展成果所帶來的無限活力和巨大動力,體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奧運冠軍237個;獲得世界冠軍3319個,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99%以上;創超世界紀錄1125次,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86.4%。
二、未來新科技的發展
1、科技增量發展
一線城市裡面廣州的增量空間是最大的,衡量一個城市有沒有未來,最大的衡量就是增量空間有多大。北京和上海的城市規模已經達到極限,反觀廣州1400萬的人口規模,相對北上來說還有1000萬的增長空間,廣州也還有部分建設用地待啟用,這些因素讓廣州具備增量機遇。
2、產業競爭發展
珠三角是個多核地帶,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呈現「諸侯爭霸」的情況,不像上海幾乎可以稱霸長三角,北京在華北一城獨大。兩天前重新核算的GDP數據顯示,2016年深圳GDP首超廣州,兩者都是2萬億上下的規模。
城市實力旗鼓相當,各地政府間對於吸引優秀企業自然會有競爭壓力,迫使政府改善營商環境,企業更有活力。矽谷是一個多核的結構才有這么多創新企業出現。珠三角有這么多企業出現,也是因為它是一個多核的結構。
3、生態科技發展
廣州能夠崛起有兩個秘訣,一是包容,二是空調。空調改變了熱帶地區的生產環境,提高地區的生產能力,近十年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情況,例如美國底特律出現負增長,而佛羅里達人口數量和經濟體量的增長都很突出。中國的經濟重心有南移的跡象,廣州得到發展。
(3)廣州成果擴展閱讀:
廣州開放成果記錄
2019年1月8日,中國科技最高領獎台上,廣東刷新歷史。45個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總數居全國第四,佔全國比例達15.79%,創歷史最高。
預計2018年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5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5%,有效發明專利達24.9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佔全國一半,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國第一。
制定實施「科技創新十二條」等創新政策,首次出台《廣東省關於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多項改革創新舉措。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4萬家,總數、總收入、凈利潤等均居全國第一,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72.5%和68%。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創造未來的科技發展新趨勢(大勢所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廣東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❹ 廣州市第一二三中學的學校成果
辛勤耕耘結碩果。近年來,學校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三防教育」先進集體,廣州市衛生模範單位,廣州市畢業班體育會考成績優秀單位,廣州市「法律與你息息相關」教育活動先進集體,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廣州市中小學「陶藝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廣州市「科技夏令營活動」先進單位,廣州市首批「依法治校示範校」,廣州市「防震減災示範校」,廣州市「學校民主管理三星單位」。
❺ 廣州市的建設成就
開放,創新,改革,包容,經濟建設成就,精神文明成就,文化建設成就。近年來,廣州市不但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也碩果累累。
❻ 王廣州的學術成果
1、陸傑華、蔡文媚、李建新、王廣州、蔣耒文(2002):《我國人口與海洋漁業資源系統模擬模型的構建》,《人口與經濟》,2002年第3期。
2、陸傑華、王廣州、李建新、呂萍(2002),《經濟轉型期我國人口變化對水產品消費的影響》,《經濟問題》2002年第4期。
3、王廣州(2002):《年齡別生育率與總和生育率間接估計方法與應用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2年第3期。
4、王廣州(2003):《對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重報問題的分析》,《中國人口科學》2003年第1期,第63-66頁。
5、王廣州(2003):《人口目標規劃可行性分析方法與應用研究》,《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年第2期,第1-6頁。
6、陸傑華、王廣州、李建新、蔡文媚、蔣耒文、倪海兒(2003):《人口、消費、技術模式變化對我國海洋漁業生產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浙江舟山漁場為例》,《人口與經濟》2003年第3期,第1-7頁。
7、於學軍、王寧、王廣州(2003):《我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的現狀、問題和建議》,《人口與計劃生育》2003年第10期,第29-31頁。
8、李建新、沈麗、陸傑華、王廣州(2003):舟山漁民人口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觀的實證分析,《人口與市場分析》, 2003年第6期。
9、張漢湘、武家華、郭震威、吳士勇、郭志剛、王廣州(2004):《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計劃》目標人測算課題研究報告,《中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課題組編,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4年3月
10、王廣州(2004):《對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齡結構數據的評估與調整》,《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5期,第60-66頁。
11、陸傑華、王廣州、李建新、倪海兒、張金輝、蔡文媚(2004):《人口增長和消費模式對海洋漁業資源影響的實證分析-以舟山為例》,《人口學刊》 2004年第5期,第3-9頁。
12、李建新、於學軍、王廣州、劉鴻雁(2004):《中國農村養老意願和養老方式的研究》,《人口與經濟》 2004年第5期,第7-12頁。
13、王廣州(2004):《中國育齡婦女遞進生育模式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第6期。
14、王廣州(2004):《我國農村家庭孩子數量與養老問題研究-黑龍江、湖北、四川和甘肅四省調查研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15、郭震威、郭志剛、王廣州(2005):《2003-2005年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老年夫婦人數變動預測》,《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16、王廣州(2005):《中國勞動適齡人口發展趨勢與對策研究》,《轉型中的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5年6月。
17、於學軍、王廣州、解振明等(2005):《中國90年代以來生育水平研究》,《轉型期的中國人口》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5年8月。
18、王廣州、陸傑華(2005):《城市流動人口生活狀況與問題調查研究》,《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9月。
19、王廣州(2005):《當今我國的流動人口特點以及生存狀況》,《人口與市場分析》2005年第5期。20、王廣州(2005):《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育齡婦女遞進生育史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第5期。
21、楊書章,王廣州(2006):《孩次性別遞進人口發展模型及孩次性別遞進指標體系》,《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第2期。
22、楊書章,王廣州(2006):《孩次性別遞進比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2期。
23、王廣州(2006):《出生性別比問題監測、評估與抽樣調查方法研究》,《人口與市場分析》, 2006年增刊。
24、楊書章,王廣州(2006):《生育控制下的生育率下降與出生性別比失衡》,《人口與市場分析》,2006年第4期。
25、楊書章,王廣州(2006):《出生性別比變化對生育率的影響》,《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
26、郭志剛,王廣州(2006):《計劃生育人口預測系統(4P)軟體》,2006年9月提交國家人口計生委。27、王廣州(2007):《對我國出生性別比升高問題的再認識》,《今日中國論壇》,2007年第1期。
28、楊書章,王廣州(2007):《一種獨生子女數量間接估計方法》,《中國人口科學》,2007年第4期。
29、王廣州(2006):《第二章人口預測及其分析》,《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 No.7(2006)》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
30、王廣州、郭志剛、郭震威(2008):《對傷殘死亡獨生子女母親人數的初步測算》,《中國人口科學》,2008年第1期。
31、王廣州(2008):《近期內我國勞動力供給形勢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32、王廣州、傅崇輝(2008):《展望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08年第9期。
33、王廣州、傅崇輝(2009):《中國出生性別比升高的孩次性別遞進分析》,《人口學刊》,2009年第1期。
34、王廣州(2009):《中國獨生子女總量結構及未來發展趨勢估計》,《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❼ 廣州有什麼精神和建設成就
開放,創新,改革,包容,經濟建設成就,精神文明成就,文化建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