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文字式編研成果是

文字式編研成果是

發布時間:2021-07-15 20:04:10

① 地質資料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思考

戈寶瑜朱玉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南京210016)

摘要本文就如何深層次地開發地質資料,盡快將其轉化為社會的共享資源,為經濟社會建設服務的問題展開了論述。針對如何對傳統的紙質資料進行二次開發及如何加強地質資料管理的現代化建設進行了闡述,分別提出自己的設想及解決的方案,其目的是使各單位所保存的地質資料能夠在新時期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社會服務

成果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和室內地質工作中對地質現象和試驗研究的總結,是國土資源的信息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地質資料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地質資料的積累和提供利用,對減少地質工作的投資風險和重復投入、促進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對地球科學的認識水平、降低和預防地質災害、節省工程投資等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地質資料是我國極其珍貴的信息資源之一,對其有步驟、分層次開發利用並服務於經濟社會各方面已得到大家共識。但由於各種原因,真正實施資源共享卻僅局限在專業部門、專業人員的特定范圍內。因此如何深層次地開發地質成果資料,盡快將其轉化為社會的共享資源,擴展價值利用效果是我們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地質資料管理採用國家、省(大區地調中心)、基層三級管理體系。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省(大區地調中心)保管著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基層地質資料室主要保管著原始、實物和部分成果地質資料。長期以來我國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程度普遍較低,大多採用紙介質進行保管,各項工作基本上都是原始的手工操作。近年來加強了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匯交,也積累了大量的電子化地質資料,為成果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現代化嘗試提供了便利條件。本文針對傳統的紙質資料和電子文檔資料,分別提出自己的設想。

1 紙質成果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

地質成果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工作是依據社會需求對所保存的地質科技檔案資料進行系統整理歸納、加工,提取其中有價值部分方便讀者查找的一項工作。其工作可以從兩方面開展。

1.1 依據地質學科和社會需求對分散的地質資料進行整合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成立近50年,幾代人的辛勤工作留下了海量的成果地質資料,不同時期的資料具有不同的特點,可惜大部分都保存在檔案庫里,很少有人查詢,沒有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對資料的二次開發工作就是將老資料進行系統歸納整理以方便人們查找,並在新時期的工作中發揮作用。

一般情況下,應對地質工作的特點和專業分專題進行研究。例如可以按地質專業劃分基礎地質、區域地質、礦床地質、礦產勘查、水工環地質等學科劃分專題,還可以依據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作細的劃分,例如根據礦保工程的需要,專門設置鐵、銅和金等專門選題。開展地質資料的編研工作是地質資料部門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的有效途徑。要發揮編研成果信息佔有量大、覆蓋面廣、成果表達方式通俗易懂、客觀的優勢,利用網路等媒體發布成果信息指南,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拓展地質科技成果的服務范圍,提高地質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只有如此地質科技成果資料編研工作才有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根據社會需求設立相應的課題,不但能增加成果利用價值,同時也能使資料的二次開發研究工作能健康有序的發展,經費也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1.2 培養一支專業隊伍

地質科技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研究工作是一項技術性較強、涉及領域廣,又具有科學研究性質的工作。從事地質資料二次開發研究和管理的人員要求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既要有豐富的地質工作經驗,又要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就要求隊伍專業結構合理,年齡結構合理。①人員組成應該是新老搭配,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②在人才培養上,應該有中長期的計劃,提供有關人員一定的學習、培訓機會,以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③要充分發揮熟悉原工作地區和專業、已經退休的老地質科技人員的作用。

2 加強地質資料管理的現代化建設

成果地質資料管理的落後已成為制約地質成果社會化應用的瓶頸。成果地質資料網路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1 網路化的優越性

2.1.1 檢索方便快捷

網路技術不僅能提供多媒體演示和按需查找功能,而且能以超文本方式與其他相關資料鏈接起來,如「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提交單位」、「參考文獻」、「地區」等。網路傳播可採用超文本和超鏈接方式,數字化技術可以把文字、圖像合成一體。快捷的檢索使讀者只需用滑鼠點擊就能看到更多、更詳盡的信息,節約了利用資料人員查找原文獻的時間。

2.1.2 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網際網路的傳播可以讓信息在瞬時到達網路世界的任何角落。無國界的網路,實現了跨地區交叉瀏覽,讀者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查找需要的信息,不但方便、快捷,而且節省了差旅費用。

2.1.3 信息得到更充分利用

網路傳播可以達到即時匯交即時公布的要求。項目立項時不但可以豐富資料,項目的針對性更明確,而且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復。項目評審時通過檢索大大降低重復立項的現象,在同一地點不同部門都上鑽機勘探的鬧劇將不再重演。項目實施時通過資料檢索也可節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不但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而且可以採用合適的數據,使得科研結論的主觀性下降,客觀性增加。

2.2 需解決的問題

2.2.1 傳統觀念的束縛

地質資料社會資源共享已成為必然趨勢,也是實現地質成果轉化和社會化服務的必由之路和「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在內的歐美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走在前面。我國由於經歷了長期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封閉的管理體制導致地質資料的利用有濃厚的專屬性,地質資料所屬部門享有專用權,地質資料基本上都是自產自用。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嚴格執行地質資料匯交制度,開展地質資料專項清理,推進地質資料的研究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地質資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復和資料浪費。全面公開地質資料目錄,推進地質資料檔案依法及時向社會提供地質信息服務。認清形勢,加強學習,盡快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已是共識,否則將會被社會所淘汰。

2.2.2 資料匯交規范化

《關於開展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工作的通知》、《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要求》的發布,推動了成果地質資料的規范化、標准化,為成果資料的網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在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地質成果資料提交人員對規范化、標准化認識不足,執行不嚴,將會影響成果地質資料上網後的瀏覽和檢索。二是接收單位驗收馬虎,做好人。三是對《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要求》宣傳不到位,對有關人員的培訓不足。

2.2.3 成果地質資料研發不夠

一些地質資料,特別是地質圖為了容納更多的信息都用許多符號表示,這樣不但非地質專業人員看不懂,即使從事地質專業的人也要費很大的精力。很多有用的數據信息散布在各種報告全文中,檢索和查詢困難則難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如果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發展中心能組織各大區地調中心將地質圖解譯成一套分別適合於農業部門、水利部門、城建部門、環境保護部門、中小學教育部門等的圖件將會極大的提高成果地質資料的利用。將分散在各種報告中的數據分門別類進行歸納也將促進成果地質資料的社會化利用。

2.2.4 計算機和網路技能培訓不足

目前雖然國土資源系統的資料管理部門大多硬體環境建設比較好,如配備有計算機、列印機、掃描儀、復印機等,但許多單位雖然硬體實現了現代化,軟體建設卻相對滯後,出現了「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沒能真正發揮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高效能。尤其是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不足,特別是計算機和網路應用方面的技能培訓,有的雖然組織了培訓,但缺乏深度和連續性。

2.2.5 資料保密性問題

由於地質資料中包含了受保護或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信息,因此要處理好開發與保密的關系,並突破共享限制,盡可能追求最大的地質信息輸出。根據形勢的發展,有關部門應對保密條例實時更新,促進地質資料網路化健康發展。

3 小結

以上是對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設想,其目的是拋磚引玉。我們相信,在《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鼓舞下,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領導下,各單位所保存的地質資料一定能夠在新時期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②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簡史

《中國植物志》編研簡史
作者:陳心啟、崔鴻賓、戴倫凱、夏振岱
本章是在崔鴻賓生前寫成的《中國植物志》三十年編研史、戴倫凱的《中國植物志》編研史和夏振岱的《中國植物志》編研史的基礎上,由陳心啟執筆寫成,經過洪德元、陳藝林、傅國勛參加討論修改,並經吳征鎰審閱定稿。
《中國植物志》是一部總結我國維管束植物(蕨類和種子植物)系統分類的巨著,全書共80卷,計126分冊,包括了3萬多種植物和9000餘幅圖版。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歷史實際上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至1958年才正式啟動。全書126卷冊的編研工作共經歷了45年的漫長歲月,於2004年全部完成。實現了我國數代植物分類學家的夙願,出版了《中國植物志》,它是世界各國已出版的植物志中最大的一部。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可以大致分為4個階段。
1.准備階段
我國疆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孕育著極其豐富多彩的植物種類,為全世界所矚目。早在18—19世紀,許多外國人就不斷地到我國來考察和採集植物。但所採集的標本被全部帶走,保藏在他們各自國家的標本館中。依據這些標本發表了大量的新科、新屬、新種。但標本和文獻資料分散於世界各地,給中國植物學家研究中國植物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我國老一輩植物分類學家自20世紀初也陸續開始採集植物標本,並先後到歐、美各國查閱保藏在那裡的植物標本和有關文獻資料。最早到野外採集標本的是鍾觀光,他在全國十幾個省區,共採集了10多萬號標本。隨後秦仁昌、陳煥鏞、錢崇澍、劉慎諤等也在華南、東北、華東、華中、華北、西南、西北等省區採集了大量植物標本。隨著植物分類學研究取得進展和植物標本的大量採集,胡先驌等曾渴望能著手編寫《中國植物志》。胡先驌的博士論文就是《中國種子植物科屬志》。這是當時研究中國植物的最基礎的參考資料。他曾在1934年中國植物學會第二屆會議上說:「現在國內治植物分類學者漸眾,理應編纂《中國植物志》。凡編纂各科植物專志者,應同時編纂《中國植物志》。」並希望由商務印書館負責出版。但這一願望由於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而未能實現。然而,就在抗日戰爭前後,蔡希陶、王啟無、俞德浚、陳封懷、鄭萬鈞、秦仁昌、胡先驌、汪發纘、唐進、匡可任、王作賓、傅坤俊、馮國楣、吳征鎰、簡焯坡等仍然不斷地在各地採集植物標本,特別是川、滇地區的植物標本,總數近百萬號之多,為後來在各地區建立植物標本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另一方面他們還深入地研究了特定的植物群,如秦仁昌對蕨類植物,胡先驌對安息香科、樺木科、榆科、山龍眼科、茶科,陳煥鏞對殼斗科、樟科、苦苣苔科,鄭萬鈞對裸子植物,汪發纘、唐進對百合科、蘭科、莎草科,耿以禮對禾本科,俞德浚對薔薇科、秋海棠科,方文培對槭樹科、杜鵑花科,何景對五加科,單人驊對傘形科,陳封懷對報春花科,蔣英對番荔枝科、夾竹桃科、蘿藦科,裴鑒對馬鞭草科、薯蕷科,吳征鎰對唇形科、罌粟科,周太炎對十字花科,鍾補求對玄參科、桔梗科,侯寬昭對茜草科,林鎔、張肇騫對菊科,匡可任對胡桃科、楊梅科,孔憲武、簡焯坡對藜科、蓼科等的研究,以及我國台灣和海外學者,如李惠林、胡秀英、黃增泉、劉棠瑞等的研究,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先後發表了許多論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經驗和文獻資料。秦仁昌在英國Kew園工作時,曾到英國、瑞典、奧地利拍攝約2萬多張的中國標本(包括相當數量的模式標本)照片;吳韞珍和吳征鎰又根據當時世界上研究中國植物的權威H.Handel—Mazzetti的中國植物名錄精心整理和考證,做成一套科學卡片;由蔣英、傅書遐收集的台灣植物資料與圖片等,對於編研《中國植物志》都是極其珍貴的科學資料。老一輩植物分類學家的辛勤努力,為《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植物分類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國家的重視下,中國科學院先後成立數個以植物分類學為基礎的植物研究所,並由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負責組織全國的植被和植物資源考察,例如歷時20餘年的多次西藏綜合考察、黃河水土保持考察、海南橡膠宜林地為主兼及南方和西南植物資源考察、中蘇聯合考察、南水北調考察、多人多次新疆考察等,在考察中也同時採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此外大專院校、有關部門還組織了形式多種多樣的考察與採集,如野生植物資源普查及中草葯多次普查等,又增添了數量巨大的植物標本。
1950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植物分類學工作會議,會上正式提出了編著《中國植物志》的任務。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先開始組織全國分類學家編寫《中國種子植物科屬檢索表》、《中國種子植物名稱》、《種子植物形態學名詞》、《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禾本科、蕨類)和《北京植物志》等;華南植物研究所組織編著《廣州植物志》和《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東北林業土壤研究所編寫《東北植物檢索表》;南京植物研究所(現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編寫《江蘇南部植物手冊》等。這些都屬於編研《中國植物志》的前期工作,既整理和鑒定了大量的植物標本,又培養訓練了年輕科研人員。到了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會議中,正式將《中國植物志》列入生物系統分類和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項目之中。
2.初創階段
1958年《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啟動了。首先,在1959年5月由錢崇澍、胡先驌等26位植物學家聯名在《科學報》上倡議編寫《中國植物志》。同年8月上報中國科學院,請求成立《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於10月獲正式批准,並於1959年11月11—14日在北京召開首次會議。此次會議形成了下列文件:1.《中國植物志》編委會組織條例;2.編輯出版條例和編審規程;3.編寫規劃;4.1960--1962編寫及出版規劃;5.編寫規格;6.植物分類學術語表;7.著者縮寫表;8.引證文獻縮寫表;9.被子植物按Engler系統(1936)的科號與分卷表。編委會第一任主編為錢崇澍與陳煥鏞,秘書長為秦仁昌,下設秘書組,長期由崔鴻賓負責組織與管理工作。與此同時,植物研究所秦仁昌等於1959年9月首先完成出版了《中國植物志》第2卷(蕨類植物)。接著汪發纘、唐進、鍾補求等分別於1961與1963年完成並出版了《中國植物志》第11卷(莎草科一部分)和第68卷(玄參科一部分)。此三卷《中國植物志》的出版標志著編研工作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但當時面臨的困難是相當大的,例如保存於國外的許多標本和文獻資料難以看到,國內一些地區的標本嚴重不足,年輕人員缺乏訓練等。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制定可行的編寫規劃和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需要合理地分工合作,統一的編寫規格,嚴格的審稿制度和合格的青年科技人員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會制約《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因此在1961年9月召開的編委會擴大會議上,對組織條例、編寫規程、編寫規格進行了修改。1964年編委會決定《中國植物志》各卷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冊出版,同時還制定了審稿辦法。1965年編委會對審稿辦法作了修改,並對某些規格作了變動,如把引證中的羅馬字改為阿拉伯字等。1966年編委會決定組織力量優先編寫經濟意義較大的科。但此後不久,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曾一度停頓下來了,有10年之久未能繼續出版。其間只得以編寫出版《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的方式,繼續此項工作,以適應社會的迫切需要,也同時贏得了國家獎勵和國際聲譽,並進一步整理了資料和積累了經驗。
3.恢復階段
1973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在廣州召開了《中國植物志》、《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簡稱「三志」)的編研工作會議,要求逐步恢復《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此時主編錢崇澍、陳煥鏞均先後辭世,老一輩的植物分類學家大多已故世或年邁體弱,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在工作恢復的初期首先調整了編委會正副主編和編委,增加了中青年編委。
從1973年和1974年開始編委會分別不定期出版《編寫工作簡訊》和定期編印《中國植物志參考資料》(以當代文獻為主)。還編印了雲、貴、川、青、藏等各省區的地名考證,拉丁文術語匯編,書刊及著者姓名縮寫等工具書性質的資料。對統一編寫規格和提高編研質量起了重要作用。與1963年第68卷的出版相隔11年之久,於1974年12月出版了《中國植物志》第36卷(薔薇科一部分)。此時《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又開始恢復和重新起步了。在1977年出版了第63卷(夾竹桃科、蘿藦科)、第65卷第2分冊和第66卷(唇形科)等三卷冊。
4.高速發展和完成階段
自1978年開始,《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又一次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國家在1978年春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這一形勢的鼓舞下,《中國植物志》編委會採取了許多措施以提高編志質量,例如召開一些卷冊的交流會,在一些地區召開座談會等。此時編志的步伐明顯加快了,於1978年出版了三卷冊,1979年出版了十卷冊,1980年出版了三卷冊。在國家科委制定的科技發展規劃中「三志」被作為重大項目列入規劃,成為國家的重大項目之一,並成立了「三志」聯合編委會,編研經費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共同資助。《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共獲得中國科學院及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9項,二等獎32項,三等獎14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此後每年以平均4—5卷冊的速度出版,終於在2004年9月完成了《中國植物志》這一巨著的全部卷冊*。
《中國植物志》總共有126卷冊,含300科3407屬31141種,是世界各國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科、屬、種數量最豐富的一部巨著。參加編研的編研人員312位,繪圖人員164位,經過四代人的艱辛努力,終於初步摸清中國維管束植物家底,為合理開發利用植物資源提供了最基礎的信息和科學依據,為國家可持續地開發生物資源作出巨大的貢獻。《中國植物志》的出版為全世界所矚目。在中國植物學家1979年訪美時,曾提出與國際合作的建議,於1988年由俞德浚、吳征鎰和全體編委代表中國科學院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的P.Raven簽訂了中美合作編寫《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的協議,成立了《Flora of China》編委會,並於1989年正式開始編研工作。《中國植物志》英文版實為《中國植物志》的增訂、修改版或第二版,將與全世界專家合作、共同完成。這是《中國植物志》走向國際的一個里程碑。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整個編研工作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技部(原國家科委)支持和資助下,大專院校配合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全部著作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出版。整個編研准備工作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延續了近80年,而從正式啟動至全部完成亦經歷45年之久。這部巨著的完成與出版無疑為我國可持續開發植物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③ 統計指標的確定

統計學意義上的統計指標,包括四項內容:指標名稱、統計的時間界限和空間范圍、計量單位和指標數值。它往往分為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兩類。數量指標有館藏量、一定時間跨度范圍歸檔資料數量等,質量指標有:差錯率、歸檔率、上交率等。地質資料統計指標,反映的是地質資料現狀中某種數量特徵和質量特徵。

指標的設計要求,第一,需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穩定地使用的。第二,需要的具有可比性,能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問題與規律。第三,是能以數據顯示。統計的目的是以數據顯示地質資料工作內涵及地質資料與地質礦產工作內在的關聯,以數字說話就更能增強說服力。

地質資料統計指標可以看成是一個體系。單項指標只反映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某一側面,一系列單項指標彼此聯系銜接成指標體系,能反映出地質資料管理總體情況,分析出內部、外部各種相互聯系,反映出發展狀況。地質資料的統計指標正常分為:機構與人員類、設備與設施類、資料館藏類、利用與編研類四組指標。根據指標,可以檢查地質資料管理執行情況。這些指標設計,原則上應該符合具有實用性和科學性要求。目前的地質資料統計,還沒有設置相關經濟數據及指標,可以考慮增加這類指標的設計,如設備、設施資產價值、人員平均收入、技術服務收入、編纂研究項目經費、工作費用、資料管理材料費用與人工費用等。

地質資料的統計目的,用於了解資料形成情況和管理狀態,以便採取措施降低管理成本,指導提高管理效益,更好地將地質資料用於服務地質研究、礦產勘探開發及完整地保存地質礦產工作歷史記錄。

(一)資料日常管理中的統計指標

根據統計指標的設計要求,地質資料日常管理,涉及主要是一定期限內的「館藏量」指標、「接收資料」量化指標、對已接收「資料整理」的量化指標。統計中通常以「檔、盒、件」和排架長度「米」為數據統計單位,編目通常以「條」為單位,數據量則以KB、GB為數據統計單位。

館藏量統計,是指館藏資料數量統計。如全國地質資料館將館藏資料劃分為:原本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又稱復制本地質資料)和其他資料進行區分統計,以了解各類不同屬性資料的數量。

原本地質資料又細分有:區域調查、固體礦產、石油地質、海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地質科研等統計欄目。它們以檔、件和長度「米」為統計指標。

成果地質資料通常是企業為了利用方便進行而對成果資料進行的復制。原本地質資料統計項目詳細,復制本資料統計項目略顯粗線條。一般只統計總量:檔、份、盒、件。成果資料借閱量大,份數少了不能滿足需要,就增加復本統計制。並能根據量的多少分別安排原本資料、成果資料庫房和排架。

對不是本單位產生是收集而來的資料,因為它也是館藏的一部分,以「種、件」為統計單位。

「成果資料」上交情況已逐漸要求統計上報。上交成果資料的上報數據分為:應上交和已上交量化指標、上交率。還可細分為:國家項目、省部級項目、公司項目、分公司項目分別統計上交情況,也可分為單井資料、物探與化探資料、開發方案、儲量報告、地質圖上交情況等。分別設立應上交、已上交和上交率指標項;以「檔、份、件」為數據單位統計數量。

匯交情況、託管情況的量化指標。這部分是指全國地質資料館要求的相關數據統計。匯交專指應交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成果地質資料。託管資料是指地質資料的產權為國家所有,產生於地質單位或礦產企業,由國家委託相關地質資料館進行管理和為社會提供利用的資料。以「檔、份、件」為統計指標。

利用與提供服務情況。以一定時間內地質資料利用人次、件次為統計指標,通常對原本地質資料、復制本地質資料、其他資料分別統計利用的人次和件次。

(二)機構與人員管理的統計指標

資料室、資料館以「個」為單位進行統計,用以衡量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管理隊伍規模與分布。其中地質資料與其他檔案實行綜合管理(兼管地質資料)的館藏單位也在統計之列。

人員編制以「正式工」和「勞動人事代理」分別統計,還可細分為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技術職稱等層次進行統計。以衡量隊伍老化程度、文化素質、知識結構。還可加入統計平均年收入指標,並可與單位平均收入、所在地方平均收入進行對比。

館藏設施,通常統計館藏建築總面積和庫房實用面積,以平方米為統計單位。

電子文本,通常統計光碟(片)磁碟(盒)的數量,這種統計方法有待改進,可增加存量「MB」或「GB」為單位更能體現其數據量。

(三)研究與立項情況統計指標

一般統計本年報中,含有地質檔案資料「編研」與「立項」情況。其編研成果有:公開出版和內部參考兩個統計欄目,編研成果計量單位為「種、萬字」。以立項並有經費預算、訂立了合同的項目為據。統計數據能體現出一個館藏單位的地質資料管理水平、研究水平和深度。

地質單位和礦產企業中勘探開發的生產性項目和科技項目立項范圍廣,資料管理研究通常以爭取列入科技項目爭取項目經費,獲得成果後還可以參加地質單位和礦產企業成果評獎。項目以「個」和經費「萬元」為單位進行統計。

④ 地質資料的編研

地質資料的編研就是地質資料管理人員以館藏地質資料為基礎,進行匯編和研纂的一項工作,編研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地質資料匯編型

地質資料的匯編,即按照地質資料的內容專題、涉及區域、工作時間、成果作者、或某一特定內容選編成冊,在一定范圍內供地質科技人員參考利用的一項工作。匯編的題名通常有《匯編》、《叢編》、《選編》、《選集》等。如《下揚子區中古生代地質任務書文件匯編》、《獲獎地質科技成果文摘匯編》、《岩心外送樣分析數據匯編》、《蘇北盆地新生代單井坐標選編》、《某某院士地質論文選集》等。

匯編的類型還可分為文字型、數字型、圖像型和混合型。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匯編,它們有其共同的特點:

原始性。材料都是從原本地質資料中選取的,不做加工。這是匯編的主要特點。

系統性。圍繞選取的主題,有序編排,內容一般具有邏輯聯系。方便利用,可作為地質科技人員的工具性資料。

權威性。它是根據第一手資料的摘編匯纂。因為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就是具有憑證作用和法律效應,《匯編》可作為地質工作深度思考和研究的依據。

(二)編史修志型

參加地質工作或礦產行業的歷史研究和編史修志。主要有年鑒和地質礦產志的編寫。如《吉林省石油工業志》、《江蘇油田年鑒1997卷》等,它已成為地質礦產行業的一項光榮傳統,「地方誌」編寫隊伍組合力量中的一支。

(三)挖掘性研究的著述型

在地質和礦產部門或企業,為使地質資料得到充分利用,發現新的利用價值,組織開展「老資料二次開發」、「三次開發」。發現了不少伴生礦產或新的目標層。華東一石油企業,利用已有的找油地質資料,發現其他礦產蛛絲馬跡,與地質科技人員合作立項專題編研,編研出相關《礦產地質報告》近十個,發現了江蘇的金壇、淮安、洪澤三座大型鹽礦和一個中型二氧化碳氣田。

發掘性編研,需要地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並且以他們為骨幹,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參予,方能不斷出彩。

地質資料是個金礦,可以從中不斷發掘出新的財富來。

⑤ 深度編研

深度編研是指在現有的地質資料基礎上,對資料上的信息有了新的認識或礦物發現後,進行新的研究而取得新的成果。

能進行深度編研的人,不是一般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通常是具備地質專業技術和地質專業技能素質的專業出身人員。在地質資料管理隊伍中,有一些年紀較大的原來從事地質專業技術專業人員轉崗來到館內做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他們對熟悉地質專業研究,有深厚的專業技術積累,是由於年齡關系不能適應地質野外工作的艱辛而轉崗到資料管理崗位的,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地質資料管理實踐後,在空餘時間開始翻閱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地質資料,有時也是無目的地翻看,卻在其中發現了地質認識或礦產新的閃光點。在地質工作崗位上從事的地質工作,往往任務是上級布置的課題,整天圍繞課題工作,無瑕顧及自己的興趣,現在可以利用管理地質資料的崗位這一得天獨厚的「淘寶」條件,潛下心來利用空餘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於是出現了地質資料的深度編研。

深度編研,需要將各獨立單元的物探、鑽井、化驗分析等地質資料聯系起來思考,創造出新的成果,這樣的成果會更加方便地質科技人員利用地質資料,屬於資料利用服務的層次的提升;深度編研需要在思路上另闢蹊徑發現新的閃光點。

(一)深度編研的要點

1.熟悉館藏

了解資料館中所藏資料家底,做到胸中有數。然而要了解館藏,就得翻閱分類目錄。翻閱了分類目錄後,已對館藏有了初步了解,再對自己感興趣的資料群詳細查閱二級目錄,進行綜合分析,發現自己的興趣點。

2.搜集資料用戶的反饋

對用戶需求進行調研,因為地質資料的管理與編研是為了服務於用戶。用戶在利用資料方面有什麼需求,是需要進行回訪、調查研究的。用戶回訪這也是現代企業中的一項客戶制度。滿足用戶的需求進行工作是至高無上的。如某企業展開綜合找礦研究,地質資料館得知後,就錄井信息中的其他礦產進行關注和研究,收集單井礦物錄井信息資料。

3.觀察實物資料

根據興趣點,有目標地選取實物資料進行了解,到現場仔細觀察岩心岩屑,查看這些實物資料以往做過的實驗測試報告,確定自己的興趣點是否具有實用價值。

4.取得領導支持

對具有實用價值的興趣點目標,作過細資料分析,形成初步計劃,並努力爭取得領導和項目管理部門的支持。

5.立項,獲取資金支撐

沒有資金支撐,深度編研會受到制約。而爭取立項是獲取資金支撐的源泉。作深度編研,僅靠現有資料做新的集成可能不夠,往往需要進一步收集本館沒有的相關地質資料,如果是礦產資源,還要進行市場需求調研,進而投入一部分新的地質工作量,求證儲量,必要時取樣進行特定化驗測試,研究礦產開發與環保的可行性,成本與收益分析等。

在內蒙古自治區古東烏珠穆沁旗銅多金屬區,有色地質部門等不同勘探隊伍在不同時期進行過地質、物探、化探工作,各自形成了一些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管理或地質技術人員分別出去收集全相關資料,彌補自身館藏了不足。通過對該區物化探資料的綜合分析,優選出8個極有找礦前景的銅、鉛、鋅、銀等金屬礦靶區和靶位,單位在此基礎上展開了野外調查,市場調研和環保認證,最終得以立項。

(二)深度編研主要成果類型

1.成果圖件

了解以往區域內工作程度,進行勘探程度圖件編制。如:下揚子區勘探井井位編圖、揚子區地球物理勘探程度圖等。還有一些單位,編制了「勘探圖形資料庫」,為礦區勘探開發程度、課題研究和管理發揮了作用,相關部門給予高度評價,編研成果利用率大幅上揚。

2.二次解釋

利用新設備、新技術對歷史數據資料進行重新處理或解釋,修正原來解釋結果。二次解釋,主要是對地球物理勘探工區的二維數據、三維數據重新處理和解釋,對地球物理測井數據的重新處理與解釋等。由於技術軟體和處理設備的不斷進步,重新處理或重新解釋能在原勘探區內有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或新的思維促動。對歷史資料進行重新處理或重新解釋,拓寬了原有的勘探思路,能擴大礦區認知面積。

大港油田在2001年度,查閱了600多口井的井史資料,從開發資料庫中獲取8萬點數據信息,通過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對歷史資料進行重新評價和綜合分析,復查發現964個微型構造,有233口井改變了解釋結論,為85口新井位的提出提供了依據。

3.新礦藏地質報告

在地質資料中發現新的礦產,編寫出新的礦產地質報告。如華東一個礦產企業是石油天然氣勘探的專業隊伍,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油氣地質資料。他們在發現油氣錄井圖顯示出其他礦產跡象,如江蘇金壇地區油氣資料情況異常而又不是油氣跡象,於是查看了金7井的岩心,發現了氯化鈉礦床。1997年組織精細查閱,立專題研究,先後編寫出《金壇鹽礦勘探地質報告》、《金壇鹽礦首采礦區認證報告》,1983年江蘇相關地方政府針對這樣的礦產資源優勢基礎上,建起了年產300萬噸真空鹽廠。1981年,還是這個單位,從三十多條地震剖面中發現了蘇北一區塊有類似「鹽丘」的地質構造特徵,單位仔細研究分析了該區所有地質資料後,立項「蘇北坳陷區淮安—洪澤地區成鹽找鉀地球物理特徵及地質條件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該區內氯化鈉礦床儲量在2500億噸以上。交由地方開發利用。華東的油田企業對找油地質資料進行深度開發,立專題編研,找出了金壇、淮安、洪澤三大鹽礦和黃橋大型二氧化碳氣田,開發這些礦產,帶動了一批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地方出現了相應的產業群,產業群的上下游企業為當地提供了「鏈式」就業機會。

鹽礦標本、天然鹼標本

山東某地質調查研究院是原是做礦產調查的事業單位,他們利用自己積累的基礎地質資料,增加了少許調查手段,先後為山東電力設計院完成了山東第一核電站可行性研究認證報告,其成果得到國家核安全局、水電部專家高度贊揚。同樣是他們,還開展了同江—三亞高速公路的萊西—膠南段工程地質報告、東營市農業生態地質調查和有關地區環保地質調查成果。

江西有色地質調查局,引入新技術指標開發老資料,使「呆礦」獲得了新生。如江西景德鎮庄灣砂金礦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用岩金礦工業指標圈這礦體,結論顯示:品位低、礦體零散,不具工業價值。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引入了採金船生產指標,對資料進行重新研究,發現礦體大部分達到工業指標要求,寫出礦點工業遠景規劃,1985年投產後給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成了江西省黃金工業支柱礦山。

河南省有色地礦局存有大量普查地質資料,在有色勘探地質資料中發現水泥灰岩顯示,他們於是對鎮平縣山一個水泥灰岩立項詳查,編寫了水泥灰岩地質勘探報告,探明儲量體3000多萬噸,後來建成了日產2500噸高標號大型水泥生產基地。

地質資料管理單位或部門還可就地質資料利用建立咨詢檔案,積累標准答案,還可主動就用戶利用「目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後續服務。信息咨詢服務工作,強調針對性和及時性和准確性。

地質資料的深度編研,與當代的知識服務不謀而合。

⑥ 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的探討

張立海 任香愛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實物地質資料具有重要的保管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編研是開發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的重要手段。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工作的開展取決於實物資料的特性。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具有四方面的特性: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復制與不可替代性,生產投入的巨大性,可重復利用性和節約性。實物地質資料編研以服務國土資源調查為目標。主要服務領域有:國土資源調查的規劃部署;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輔助教學;科學普及;國際與地區合作交流。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工作主要分為:基礎編研和專題編研。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成果轉化,發揮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效益的主要保障條件有:管理體制和統一標准;收集保管豐富的實物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與信息資源共享。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編研

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是將實物資料按某一主題加以歸類、編排和分析研究的活動。

實物地質資料與其他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一樣,是國家花費巨大投入取得的寶貴地質信息資源,具有重要的保管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做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按有關規定匯交、立卷、建檔以及安全保管是基礎,開發利用是目的。而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編研是再次挖掘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源,深入開發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的重要手段。實物地質資料編研要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相結合,主動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一、實物地質資料的特性決定編研工作的開展

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資料、原始資料以及人文檔案資料相比,有幾方面的特殊性質,這些特殊性也就決定了對其進行編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復制與不可替代性

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中直接產生的第一手有價值的各種類型的實體資料,是取自地質體並蘊含地質體信息的原始資料。實物資料本身所蘊含的重要地質信息,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研究的深入,逐步揭示其豐富的知識內涵。其他任何類型的第二手研究資料都不能將其全部替代。

2.生產投入的巨大性

據調查,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累計投入2000億元地勘費,截止到1998年底,全國有關單位的岩礦心存放點有1萬余處,存放的岩礦心總長度為2471×104m,取自6308個礦區的30.1萬個鑽孔;保存的標本99.4萬件;光薄片301.2萬件。這些實物地質資料是國家花費了巨大投入取得的寶貴資料,然而這些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利用情況令人堪憂,開發利用相當困難。

3.可重復利用性

實物地質資料與其他人文檔案資料有所不同,人文檔案只代表過去某歷史階段的社會發展狀況、發展規律,不能代表將來。實物地質資料直接取自組成地球的地質體,即實物地質資料原本是地球的一小部分,它是地球演變的地質信息的代表性記錄,它所蘊含的地質信息在相當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上具有不變或微變性,因此在人類歷史的某一階段可以認為是不變的,是完全可以多次深入研究和重復利用的。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多次觀察研究,獲得新的發現和重新認識某一地質信息。

4.節約性

實物地質資料的原始性、投入的巨大性和重復利用性,就使得我們在某一區域開展地質工作時,首先考慮充分利用已有的實物地質資料,避免重復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通過對已有實物地質資料的深入研究,將會對地質礦產條件有新的認識,甚至有重要發現或重大突破。充分開發這種信息資源,能夠降低投資成本,促進地質勘查成果轉化和利用,提高地質勘查工作效率和地質勘查工作水平,推動地礦市場發展。

二、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的主要服務領域

1.為國土資源調查的規劃部署服務

實物地質資料編研,首先把政府職能部門作為服務的主體對象,主動地提供實物地質資料信息,並通過對區域地質工作或完整構造單元內地質工作產生的實物進行相似分析或對比,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編研,評價區域地質重點區片的工作程度和進一步開展工作的思路與突破口,為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決策、規劃和部署實施新的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2.為地質調查項目服務

跟蹤國土資源調查項目的安排情況,結合正在開展的地質大調查工作的實際,與項目聯合,配合項目,遴選礦產地質勘查、水工環地質調查等諸多方面的工作重點,選擇好服務項目,深入了解項目所需實物地質資料和將要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集中力量,確定專題進行重點編研和重點服務。

3.為地質科學研究服務

對地質科學的前沿領域、熱點問題進行追蹤編研,收集與熱點問題和生產中的重大問題有關的實物地質資料,聘請有關專家擔任編研課題的負責人,指導編研人員採集信息數據,保證編研成果的准確性、完整性和權威性。

4.為輔助教學服務

實物地質資料是普及地學知識的直接實體,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單位與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建立互相合作關系,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和資源等自然科學方面教學和實踐的需要設計編研專題,發揮輔助教學功能,使實物保管單位成為教學與實習的基地。

5.為科學普及服務

進行有關地球動力、生物演化、礦產資源、水資源、環境、災害等諸多方面的專門編研,將編研成果與實物地質資料展覽展示相結合,或者作為某期展覽的主題展出,與此同時,在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路系統上發布,在為社會提供實物資料信息的同時,傳播地學知識,普及國土資源的有關法律法規,提高社會公眾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意識。

6.為礦產資源開采服務

對礦區實物地質資料進行編研,為礦產開采工程提供服務,解決礦產開采中遇到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問題,保障礦產開采工程安全運行,同時對礦產開采造成的區域環境地質、區域地質災害等的影響進行評價,提出預測結果和預防措施及建議。

三、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工作思路

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部門資料豐富、種類全,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是其他單位或部門無法比擬的。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工作范圍很廣,主要包括基礎編研和專題編研。

1.基礎編研

基礎編研是圍繞實物地質資料檔案本身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業務工作開展的編研工作,是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分類編號、統計、匯總、數字化以及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這方面的工作內容諸如:「實物圖像資料庫建設」、「實物與地質實驗圖文信息系統」、「實物圖文綜合管理和分析處理系統」、「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以及實物取樣測試方法的研究和特殊實物保管技術的研究等。這些基礎編研工作對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信息共享、觀察測試和社會服務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提高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業務水平,並為廣大利用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

2.專題編研

專題編研是對某專業領域的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並結合應用領域及相關資料數據,評價此專業領域的發展趨勢,提出一些見解或思路方法,並做出判斷或預測。

這類編研工作服務的領域十分廣泛,服務對象多種多樣,編研工作的思路方法也不盡相同。

主要工作步驟:① 接受任務,即包括上級主管部門安排項目,生產、科研或其他部門委託項目,與其他部門、單位的合作項目等;② 查閱資料,即專業領域涉及的相關實物地質資料,主要有實物生產情況、樣品實驗測試情況、實物及樣品保存情況等;③ 資料對比,即比較現有實物資料與項目所需實物資料的差距,並對已有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檢查、核實和數字化;④ 資料完善,即對缺少樣品測試數據的實物地質資料,重新進行樣品採集和測試化驗;⑤ 提交成果,即對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評價,提出預測結果,提供實物地質資料圖像、地質實驗和評價結果的綜合資料庫及報告。

專題編研工作類型較多,因此有待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者,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實踐中,探索適合政務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多種編研途徑,總結實物地質資料二次開發的工作經驗,發揮實物地質資料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四、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的保障條件

1.理順管理體制和統一技術標準的問題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及國家地質資料主管部門正在組織制定的《地質資料委託管理暫行辦法》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規定》。這些法規初步確定了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責任,提出我國將實行統一管理下的部門委託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制度,即在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統一領導下,對於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放射性以及其他需要特殊條件保管利用的實物地質資料,委託給這些部門具有資質的單位進行保管,對於其他地質礦產實物資料,實行國家和地區分級管理,形成覆蓋全國各部門、各地區的地質資料管理系統。

在地質資料主管部門主持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各項標准現已開始制定,並已納入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標准體系中,今後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技術方法體系,並將其納入國土資源標准體系和科技檔案管理標准體系。

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單位的各項工作將嚴格按照有關法規、標准、規范開展工作,並接受主管部門的檢查督促,保證各項工作的法制化、標准化。

2.系統、豐富的實物資料是編研的基礎

我國在長期地質工作中,產生了大量具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但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分散保存在不同部門、單位和個人手中,由於缺乏統一管理,損毀丟失嚴重。與此同時,正在開展的地質大調查以及海洋地質調查、極地考察等工作產生的大量實物,也亟待進行管理。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承擔國家級地質礦產實物地質資料收集管理工作,並為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提供典型示範。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實物庫建築面積5600m2,存儲岩礦心約35×104m,功能齊全,設施先進。館藏實物資料符合系統性、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以及有利於保管和開發利用。篩選、收集的實物主要包括:代表不同學科、不同形式、不同區域、不同成因、不同特點的典型實物;具有特殊保存管理意義的實物;賦存的信息特別豐富,有待進一步開發或具有重復開發利用價值的實物;對完善或發展地質科學理論具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勘查研究程度較高,產生條件清楚的實物;保存完好,相關資料完備的實物;匯交、收集、保管無嚴重障礙的實物;有利於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實物。

3.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編研是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條件

據調查,全國大多數單位的管理基本停留在手工賬本的基礎上,沒有一套有效、完整、規范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對岩礦心進行觀察、描述,仍然依賴直接觀察岩礦心。實物地質資料的傳統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現代形勢的需要,查找難、觀察難、取樣難、開發利用更難。

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規范化管理和科學利用,除了需要規范化管理措施外,還必須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數字化,由於實物地質資料比較笨重,不便攜帶,尤其是整個鑽孔或一條剖面的大量實物,這給學術交流和研討帶來很大不便。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實物資料進行數字化,可以從不同角度,全面准確地採集實物信息,並可方便地儲存在微機中,在軟體和設備的支撐下,通過人機交互操作,實現實物三維圖像旋轉、放大等,並可對重點研究部位仔細觀察。

4.信息共享是發揮編研效益的最佳渠道

數字化的實物地質資料,利用信息網路,實現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源的共享。觀察者可以在任何地區和任何時間,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觀察和分析,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取得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根據需要,可將實物整體或某一側面的圖像下載或列印。

建設網路化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實現實物地質資料圖文信息資源共享,依託網路,使政府主管部門、科研、生產和管理人員足不出戶,就能方便並快捷地觀察、分析、處理岩礦心等實物載負的信息,改變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被動式、封閉式以及區域和部門的局限性。不僅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而且使實物地質資料得到有效保護。

5.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編研工作發展的關鍵

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人才隊伍建設,要求管理人員既要具備科技檔案工作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必須精通地質勘查、礦產開發、地質科研等多種地質專業知識以及國土資源的有關法律和規范。與此同時,還必須不斷地深入實際,廣泛調查研究地質礦產行業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確定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的主題。這就要求實物資料的編研人員具備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業務水平高並能夠吃苦耐勞。

6.編研經費的保障

根據編研工作的需要,建立以實物地質資料基礎編研的基本費用和專題編研的專項費用組成的經費保障系統,確保編研資金到位,促進編研工作開展,使實物地質資料得以充分開發利用。

五、編研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1.保守國家秘密

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必須嚴格執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不得非法披露和提供利用保密的實物地質資料。不封鎖公開的實物資料,利用公開的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時,必須保證實物地質資料的完整和安全,實物地質資料利用人造成損毀、散失的,依法予以賠償。

2.商業性實物資料的權益保護

地質礦產勘查的市場化,使部分實物地質資料具有商業屬性,其實物地質資料歸投資者所有,受國家法律保護。編研人員必須承擔保護國家秘密和企業商業秘密的法律責任,不得非法披露、提供保護期內的實物地質資料。

⑦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編研成果

60年艱辛而又輝煌的歷程造就了二史館豐富的館藏檔案資源。60年來,伴隨著檔案工作的進步與發展,二史館的檔案編研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二史館編研工作依靠其數量浩大的民國檔案史料進行出版及研究,在中國近現代史、民國史以及民國史料學領域佔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內外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由於館藏檔案的特殊性,也在兩岸關系和祖國統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早在南京史料整理處時期,編輯民國檔案史料的工作就已列入了檔案館的議事日程。1956年3月通過的《關於南京史料整理處12年遠景規劃的意見》,即將開展文獻公布工作和編纂出版業務書籍列入了工作計劃之中。同年6月,中央政治研究室在為中共中央編寫中共黨史提供國民黨及其舊政權方面活動資料時,指示南京史料整理處根據所藏舊政權檔案編輯中國現代政治史檔案資料匯編,並提出了編選的原則和方法。據此,南京史料整理處在時任主任王可風的領導下,專門成立了現在政治史資料組,下設資料匯編組和大事月表組兩個小組,分別負責《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和《中國現代史大事月表》的編纂。到上世紀50年代末編纂完成,其中《匯編》共編選四輯200冊,收錄檔案文件7000餘篇,計約2100萬字;《大事月表》共計800餘萬字。在編纂完成並油印成本後,即送交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宣部科學處、國家檔案局審閱,並贈送給部分綜合性高等學校歷史系,作為中國現代史教學和研究的內部參考。《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等專題資料受到了學術界的熱烈歡迎,也為上世紀50-80年代的學術界提供了第一手最直接的檔案資料,其規模宏大、政治性強、史料價值高,在當時學術界無出其右,發揮了巨大的史證作用與資政功能。雖然後來編研工作因「文革」陷入停頓,但奠定了二史館編輯檔案史料的工作方針與規劃,鍛煉了新中國第一代民國檔案史料編輯隊伍,培育了檔案史料編輯者科學的治學方法、正確的政治態度和優良的史學傳統。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二史館的各項工作重新走上正軌,中斷達10年之久的編研工作也開始全面恢復。根據實際需求,二史館決定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和專題檔案史料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是「為了適應中國近現代史的科學研究與教學需要,就館藏檔案中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資料編輯而成的一套綜合性資料匯編」,是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油印本基礎上進行修訂補充而成。在編纂過程中,編研人員提出了「廣采」、「善擇」的選材要求,力求在廣搜集、細分析的基礎上,做到棄粗取精、棄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在分類編排方面選取按問題結合年代(時間)順序分類的編排方式,檔案文件匯編形式則採用原件匯編形式,其所輯錄的檔案文件除對錯漏文字加以必要校勘註明外,均按原文照錄,並加以標點,如此既體現了《匯編》資料的科學性,又力圖保持歷史檔案文件的原來面貌,以示《匯編》資料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全書共分《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從廣州軍政府至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五輯,共90冊,計5000餘萬字,被列為國家「七五」社會科學研究與出版重點規劃項目,受到學術界的廣泛歡迎。
在利用館藏檔案資料進行資料匯編的同時,二史館還運用館內珍藏的10餘萬幅有關民國歷史的照片和圖片資料進行編輯出版,先後出版了《中國近代珍藏圖片庫》《南京大屠殺圖證》《老照片》《中華民國郵政圖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等圖片集。2002年,規模宏大、第一次以歷史圖片形式多方位、全面系統地展示中華民國38年歷史變遷的大型圖片集《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出版。全書共10冊,共收錄反映民國時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經濟、中外關系、社會等內容的歷史圖片和圖片資料約30000幅。不僅滿足了學術研究、出版市場的需求,還為影視拍攝、展覽陳列、課堂教學提供歷史照片和圖片資料,多層面地滿足了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進入新世紀,隨著社會對檔案館館藏檔案史料利用需求的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史學界民國史研究逐漸升溫、海峽兩岸交流日益緊密的背景下,二史館在依靠館藏檔案大規模數字化的工作支持下,編輯檔案工作開始轉向大型影印檔案史料出版工程,這既是編輯工作的專題化、精品化、大型化,也是對館藏民國檔案的最好保護與積極利用。2007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負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為總顧問的《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出版,把二史館大量民國時期祖國大陸與台灣關系的館藏檔案編輯影印成書,在海峽兩岸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1年,二史館又先後推出《北洋政府檔案》和《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兩套大型影印史料出版工程。尤其是《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收錄了南京臨時政府珍檔700餘件,分為三大部分:一是由孫中山親自簽發的臨時大總統令批,這是有關孫中山史料新的重大發現;二是大總統府電報房電報收文底稿,時間跨度從1911年12月14日至1912年4月7日,這批電報底稿幾乎涵蓋了南京臨時政府處理的所有大事,成為了解南京臨時政府革命活動的第一手珍貴資料;三是外交部檔案,這部分檔案彌補了二史館原先典藏的南京臨時政府檔案中獨缺的外交部檔案,是反映南京臨時政府外交斗爭的重要檔案。該書的面世是對紀念辛亥革命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學術貢獻。
在編輯檔案史料的同時,二史館的工作人員還充分利用館藏檔案豐富這一有利條件,積極參與歷史特別是民國史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參與或獨自撰寫了多部史學論著,發表史學論文數百篇,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民國史研究群體,為促進民國史研究的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

⑧ 中國鈾資源圖片編研的理論與實踐

杜建農郭安北江成澤李新明曹澤欣

(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石家莊050002)

摘要本文對《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建設項目中的圖片、解說詞編研理論依據和編研實踐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了符合核工業地質檔案大型展覽的編研方法步驟。這種集歷史資料和專業技術工作、展覽藝術與行業寫實為一體的地質檔案編輯研究尚屬首次,突出的展覽效果印證了編研的技術路線可行,為今後的核地質檔案編研工作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鈾資源圖片檔案編研理論與方法

由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策劃,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石家莊)、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檔案館承擔的核工業地質檔案編研項目,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歷經三年時間完成建設任務,編繪出陳列畫面180餘單元,編制展板面積520平方米,展覽內容9個部分,涵蓋了鈾礦地質隊伍的創建及其沿革演變,介紹了中國鈾資源分布和中國鈾成礦區劃,總結了中國鈾礦田、中國鈾礦床典型特徵,展示了中國核工業地質雄厚的找礦力量和先進的找礦技術,概括了鈾礦地質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及其科技交流與合作。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發布的紅皮書,編制了世界鈾資源的基本情況和世界典型的鈾礦床。這是核工業地質行業首次通過對檔案資料編研,以圖片為主要表現形式,總結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鈾礦地質勘探的豐碩成果、找礦模式的成功探索、鈾成礦理論的科學總結,實現了全國鈾資源概況的全新展示,是核工業地質檔案編研的成功實踐,是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重點項目、優秀成果。

1 中國鈾資源圖片編研依據

1.1 編研的任務依據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以2007-77號任務書,要求對館藏地質檔案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和編研,採用圖片形式總結鈾礦地質隊伍的創建和發展過程、全國各省區鈾礦資源分布狀況、鈾成礦區劃理論及狀況、中國鈾礦田、鈾礦床概況及典型鈾礦床展示、中國鈾資源勘查技術、中國鈾資源勘查科技成就、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及世界典型鈾礦床等。圖片陳列還要兼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展示中國鈾資源勘查的分布特點和主要勘查成果。

1.2 編研的理論依據

(1)檔案信息理論。檔案信息理論是資訊理論與檔案學基礎理論相結合的產物。檔案信息理論與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檔案信息化建設,建設數字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的技術方案研究,為中國鈾資源圖片的編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編研實踐提供了物質基礎。二次、三次加工同時為某些地質資料的保密做了恰當的處理,為中國鈾資源圖片展覽消除了障礙。

(2)檔案價值理論。檔案價值理論在檔案界有了大量的論述,而檔案編研正是實現檔案價值的途徑和手段之一。對全國鈾礦地質勘探技術和典型鈾礦床的編輯,使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通過圖片、表格表達一覽無遺,不僅對新入門的工程技術人員有較高參考價值,也可以方便新、老技術人員查閱有關技術資料,並可提供最新的數字化圖件資料,促進了數字核工業地質檔案館的建設。

1.3 編研的鈾礦地質技術依據

(1)鈾礦地質基礎理論。中國鈾資源圖片編輯以鈾礦床學、鈾礦床放射性勘探、放射性地球化學、放射性水文地質學、遙感地質學、中國鈾成礦區劃概論、大地構造學等理論為指導,進行鈾礦床的分布和分類、鈾成礦分析、鈾礦床特徵分析等編圖作業。

(2)鈾礦勘探成果報告資料。遵循檔案編研「存真、適應」的工作原則,對資料進行壓縮、歸納、總結。使用最新勘探資料,採用一線勘探技術觀點為原則,參考科研資料和專題研究資料,加以專家系統的咨詢和審校。

(3)矢量化圖件製作依據。基於國標GB 958—99、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數據模型規范和核工業地質檔案館《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設計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報告》之「核工業地質檔案數字化工作指南」,確保編研項目圖件符合數字鈾礦地質檔案館建設的要求。

2 編研技術方法

2.1 資料整理

對相關的檔案資料進行集中整理,建立目錄資料庫(與檔案館檢索系統同時進行),錄入案卷目錄和附圖目錄約300萬字。對一萬多盒、三十多萬件(本)檔案資料核實登記,增加到計算機查詢系統之中。對素材資料進行分類選擇登記,一是檔案資料共分5個類型,即:鈾礦儲量報告、鈾礦勘探科研報告、以往鈾礦地質成就展覽資料、「七五」—「十五」及部分「十一五」科技成果報告、有關聲像檔案等;二是著作、文件10個方面,即:五大區(華東、華南、西北、中南、西南)鈾礦地質志、鈾礦放射性勘探理論、中國鈾成礦理論、鈾礦床學、鈾礦勘查技術交流論文匯編、遙感地質學及其鈾礦遙感圖集、專題科研學術專著、中國軍事工業鈾礦地質勘查史、鈾礦地質大事記、相關行政文件等。

2.2 素材提取

(1)歷史資料提取。根據編研大綱的需要,按時間順序查閱機構變革相關文件,查閱人事任命文件。對於無法查找到文件依據的,則採取上查和旁證、訪問等辦法給予補全。此次編研工作收集補全了一些歷史資料和聲像檔案,豐富了檔案館藏。

(2)典型鈾礦田、鈾礦床資料的提取。根據中國鈾礦床學的理論,對全國鈾礦床按照十大類進行製表統計,然後按類型查閱鈾礦地質志、鈾礦床勘探報告、有關學術專著等,提取每一礦床突出的特徵,編輯簡要文字描述。

(3)數據資料的提取。查閱鈾礦儲量報告檔案,儲量批准文件、鈾礦勘探成果報告和軍工史,查閱鈾礦地質志,外協核查部分礦床經濟數據。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製表統計,如礦床(田)數統計、礦床類型統計、坐標統計、分省統計、探明資源量統計、成礦省數據統計、成礦帶數據統計、礦田(床)經濟數據統計等。

(4)礦田、礦床景觀照片、勘探工作照片提取。外協收集各核地勘單位的野外工作照片檔案,部分補拍礦床景觀照片,從專題材料、勘探成果報告、軍工史等檔案中掃描照片,對所有照片列表說明待用。

2.3 素材粗選和初加工

(1)圖件的加工。根據編研大綱,概略選取礦田、礦床進行地質圖、典型剖面圖、交通位置圖和礦床局部特徵插圖進行初步加工以達到符合清晰展示畫面的要求,突出重點地質特徵如控礦構造等,突出重要地名、主要交通。

(2)照片的加工。一是掃描獲取的歷史照片,採用「魔術手」、「photshop」等工具進行編輯加工,去除影響主題內容的部分。部分效果較差又無可替代的照片,則通過精細洗印後高清晰翻拍,取得新的底片的二次處理方法。二是收集的照片,因為拍攝機器、技術等因素質量參差不齊,粗選後同樣進行上述方法的二次處理。

(3)解說詞的初步編輯。根據歷史順序和鈾礦地質區劃、類型的邏輯順序編寫出初稿。

(4)圖片的初步編輯。根據解說詞,採用粗選圖片資料編制小幅面的送審稿。

2.4 陳列圖片的編制

第一,為了達到美術與地質專業的有機融合,在地質圖件的色彩上要進行適當的處理,既不能脫離地質專業規范的圖譜色系,又不能完全照搬規范而影響視覺美觀,先對有關圖件進行整體色彩搭配,然後對全部圖片的章節內容進行分配;第二,對被選圖進行矢量化加工,按照在陳列圖片中所需的實際大小尺寸輸出;第三,選取特徵性礦床剖面三維制圖和模擬三維作圖,特徵礦田採用DEM和遙感圖像數據合成,製作精確的立體圖件;第四,礦床景觀照片分配到適當的章節中;第五,各畫面中的圖件、照片大小和整體色彩、美觀的調整;第六,電子書、觸摸式液晶展示屏、自助式計算機查詢屏、數字液晶相框、網路多媒體液晶播放寬屏、鈾礦分布沙盤電子查詢等的分配;第七,解說詞的進一步修改、精煉;第八,領導、專家審校。

3 編研成果

(1)展覽成果。編制陳列圖片180餘單元,建設了520平方米、由9個部分組成的《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集背景音樂和解說擴音設備、背景燈光與藝術燈光、靜態電子展示與動態滾動演示、平面展覽藝術與浮雕立體技藝、傳統展覽手法與現代最新展材結合為一體的行業陳列館。

(2)圖片、資料成果。整理加工、修飾、矢量化圖件550餘幅,統計計算形成了全國最新鈾資源情況統計資料和重要礦田、礦床的統計資料。

(3)鈾成礦特徵電子圖件成果。根據鈾礦地質志和鈾礦勘探檔案資料編輯出全國各鈾礦床礦區地質特徵和鈾礦成礦特徵等多媒體查詢資料。

(4)鈾成礦區劃數字文件資料。根據《中國鈾成礦區劃概論》編輯並錄入各成礦省、成礦帶概況及其主要特徵描述等多媒體查詢資料。

(5)視頻資料。根據核工業地質檔案資料和核地質聲像檔案資料等編寫出《走向輝煌(暫名)》的電視專題文稿,介紹中國鈾資源勘探發展歷史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示中國鈾資源勘探發展的美好前景。拍攝的專題片將為陳列館網路播放設備量身定做。

(6)收集歸檔新資料。在陳列圖片的編研過程中,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圖件、照片,購買了部分重要地理、地質信息數據,根據真實地質情況創作了一些三維模型和模擬三維圖件。這些原始資料將整理歸檔,從而為檔案增添新的內容。

4 結語

《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建設的立項,是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領導對檔案工作高度重視的體現,第一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方面通過對檔案資料的編研可以為數字檔案館的建設提供基礎;另一方面陳列館可以成為一般民眾鈾礦知識和鈾資源國情普及的場所,也可作為新入門的大學生提供專業輔導第一課堂,為鈾礦地質工作者提供參考資料。第二,對檔案管理而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通過對陳列圖片的編研實踐,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編研方法,加深了對檔案編研理論的理解;第三,對今後的地質科技檔案管理具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特別是如何發揮檔案為地勘生產服務的作用,如何主動為地勘生產所需、所急,得到了一些思想上的啟發和指導;第四,《中國鈾資源圖片陳列館》建設,參考了大量國內外行業陳列、展覽形成了內容新穎、方式多樣、主題突出、靈活可變(全部標題磁吸可變,全部展布簡便可換)的特點,處在行業展覽的前列。

參考文獻

葛荷英.檔案編研的理論與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4)

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

葛荷英.檔案鑒定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5)

⑨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9)文字式編研成果是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⑩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什麼區分的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內容結構區分的

閱讀全文

與文字式編研成果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