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麼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1)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展板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在國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被童子軍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區管理組織所分解,學校只是起到了輔助和輸送的作用。在中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課程改革被推動,附加在課程體繫上的課標教材、封閉實踐基地、素質報告承擔了更多的實際責任。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
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Ⅱ 學生參加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相片做展板,主題是什麼最合適
搜一下:學生參加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相片做展板,主題是什麼最合適
Ⅲ 成果展示形式有哪些
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論文、報告、著作、專利、產品。大家在前期申報課題的時候,預期成果撰寫的時候一定要慎重,盡可能填寫比較有把握的課題成果,要不就不要寫。另外數量上若是對課題研究有信息可以寫明成果數量反之,可以不用寫。
因為前期你所寫出的預期研究成果,在後期結題時若是沒有完成,可以會判斷為結題失敗。
除了上述小編提及到的課題成果呈現的形式之外,不常用的還有:
經驗總結報告政策咨詢報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典型教學課例視頻、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文獻綜述、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工具書、正式出版的教材或編著、中小學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學軟體、教學工具等。
Ⅳ 陽光中學積極開展STS教育實踐活動,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到社區宣傳安全用電知識,在學生自製的展板上有如
甲圖:因為水是導體,並且具有流動性,一旦與火線相連,人就會發生觸電事故,所以不要用濕手觸摸開關、不要在電線上搭晾衣物;
乙圖:當發現有人觸電時,必須先切斷電源,或用干木棍等絕緣體撥開電線再施救,否則施救者可能發生觸電事故;
故答案為:不要用濕手扳開關、不要在電線上搭晾衣物;
有人觸電時,要先切斷電源,或用干木棍等絕緣體撥開電線.
Ⅳ 實踐活動展示怎麼寫
實踐活動展示怎麼寫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版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權、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5)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展板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Ⅵ 用什麼方法式展現幾年的工作成果
想要展示幾年的工作成果,
可以用作圖的方式來表示。
畫一些柱狀圖,
然後看一下幾年的,
比如說工作指標的完成情況。
質量指標的完成情況
Ⅶ 某中學積極開展STS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村上宣傳安全用電常識,在自製展板上有下面四幅圖,請你
(1)第一幅圖:請不要在電線上晾衣服;
(2)第二幅圖:電視室外天線應遠離電線;
(3)第三幅圖:發生觸電事故應立即切斷電源;
(4)第四幅圖:發生觸電事故時,不要直接用手拉電線.
故答案為:①請不要在電線上晾衣服;②電視室外天線應遠離電線;③發生觸電事故應立即切斷電源;④發生觸電事故時,不要直接用手拉電線.
Ⅷ 綜合實踐階段成果展示可以採取哪些形式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版、活動日記、活權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擴展】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Ⅸ 小學課改成果展板圖哪裡有
小語辛苦了!有你的付出也才有我們分享的快樂~~
我們學校也有展板:
綻放在課改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記南山實驗學校「八歲『能讀會寫』的語文課改創新實驗研究」
在風景如畫的南海之濱,在恬淡悠然的南山腳下,有一位激情滿懷,不斷創新,追求教育理想境界的教育改革家——南山實驗學校的李先啟校長,在他「教育就是播種愛」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八歲『能讀會寫』的語文課改創新實驗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種優質教育的成果正在服務於社會,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受益。
「八歲『能讀會寫』的語文課改創新實驗研究」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學生看作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師生共同成長等理念。把語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建立聯系,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積累。相信孩子「天生就是學習者」,他們學習的「潛能無限」。假設兒童識字、閱讀與寫作有一個同步發展的關鍵期。採用多種識字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互聯網資源,把學生識、讀、寫能力的培養置於信息技術環境中,通過發掘兒童自身的認知潛能,嘗試克服多年來漢字難學、難教的障礙,使實驗班大多數七、八歲的兒童學會一般性的閱讀和簡單寫作取得顯著成效。
讓識字成為兒童學習的一種快樂需求
在課改理念的指導下,生活成了我們小學生學習的生動課堂。在生活中識字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種方式,老師們充分利用和開發身邊的有效資源,如「人名識字」,使剛入學的兒童在互相認識的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認識好多漢字,使學生體會到識字的親切;「到超市去購物」,在豐富多彩的購物環境中,使學生體會到識字的實用;「電腦游戲識字」,在變幻莫測充滿挑戰和創意的條件下,學生體會到識字的新奇;「游戲識字」,在玩字卡、找朋友、抽大獎等活動中,學生體會到識字的樂趣。「親子閱讀識字」,在溫馨祥和的氛圍中,學生體會到識字的幸福和快樂。方法靈活,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有效地拓寬了學生識字的途徑,激發了學生的識字熱情,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興趣,一年下來遠遠超過課標所要求的識字總量。
讓閱讀成為伴隨兒童成長的良師益友
「雖然閱讀不可以改變人的容貌,但能改變人的精神。我喜歡閱讀,閱讀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樂趣。」(二年級學生張思捷,2004)「我看書看到了精彩的片段,我覺得我彷彿就進入了那個世界,我在那個世界裡面交了很多朋友,我很開心,我都不想回家了。」(二年級學生杜實,2004)
這是兩位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小學生對閱讀的理解和感悟。其實,在南山實驗有很多的學生早就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有的甚至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實驗班為兒童提供的閱讀教材是非實驗班的3~4倍。從二年級開始,實驗教師將包括印刷文本、超文本閱讀材料構成一個個閱讀單元讓兒童在內容、形式相似的材料中體驗、感悟,培養兒童整體理解、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同時用找文眼、抓核心句段的方法讓兒童在閱讀中提取、積累詞彙語句。
三年級逐步擴展到大單元教學,即一篇帶多篇,精讀與泛讀結合。讓兒童在大量文學作品的浸染、熏陶中,豐富精神世界、培育高尚情操。
四年級以後雖然也是一篇帶多篇,但閱讀的材料、形態和途徑更多。基本是以兒童大量泛讀為主,教學中每個單元根據兒童的需求,僅選擇1—2篇精讀,使兒童通過閱讀打下良好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基礎。為形成個性特點的語言文字能力和具備閱讀理解、表達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打下基礎
更重要的是各年級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整本的讀書,把大量名著和兒童文學作品引入課堂。學生閱讀的環境:可以是浩如煙海的書城,也可以是風景優美的公園;可以是體現高新技術的科技展覽館,也可以是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農場庄園。學生的讀書形式更靈活多樣:閱讀指導、閱讀欣賞、圖書推介、讀書匯報等課型及班級讀書會、作家交流、書香家庭、書香校園、課室圖書角、評選讀書大王和有家長引領共同參與的書友隊等活動,使兒童在合作閱讀、個性閱讀中交流、分享,在書香熏陶、文化吸收中長大、成熟。
注意利用閱讀交流和評價,積極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獨特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捕捉信息,感受理解形象以及形成有價值的判斷。
讓寫作成為兒童情感表達和個性張揚的需要
「如果不寫出來,我的很多美好的想法就沒有了。」(二年級學生周萱宸,2004)「我想把心中的快樂與大家分享。」(二年級學生魯玫村,2004)「我的腦袋都要爆炸了!」(一年級學生高嘉陽,2003)
兒童的真情表白,說明「書寫爆發」其實是情感表達和個性張揚的需要。第一輪實驗班兒童入學將近5個月時,課題組開發出基於互聯網的《留言版》引導他們交流表達。始料不及的是兒童自發主動地把閱讀的收獲和經驗體會,連篇累牘地貼在網上。從開始的一句、兩句,到後來人均每次100—300字的短文,有的可一次寫出近千字的習作。《留言版》適應了兒童語言和社交的心理需求,激發了兒童讀寫的興趣,成為兒童情緒專注的地方。記錄顯示,從2001到2004年兒童在網上發表的習作有6萬條之多,平均每個實驗班的兒童每學期有三、四十篇之多,實在是一種書寫的「爆發」現象。
實驗在一年級主要是激發兒童寫的興趣,採取開放性寫作;二年級提倡個性化寫作,讓每個兒童都能夠在寫作中找到自信心和成就感;三年級以後在培養兒童感悟生活,關注社會的基礎上,在有了一定的寫作經驗後,逐步地加以規范。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什麼樣的文章是好文章,哪一種表現方式才是最適合自己個性特徵的文章樣式,從而拓寬寫作空間,掌握多種表達形式,寫出優秀的作文。
具體方法是大作文和小練筆結合:一是,在閱讀課中加入問題討論,利用網路平台,聯結兒童情緒、情感和高級思維活動的通道,就生活中、學習中的生成問題進行實時交流練筆;二是,在單元閱讀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和命題策略,給兒童提供「一個特別的相似性空間」,讓兒童在拓展、聯想中寫作;三是,在學生觀察與實踐,豐富感知,豐富表象的基礎上,經常安排生活隨筆,使兒童有感而發,勤動筆頭;四是讓孩子浸潤在名著的情境和語言風格中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