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評價施一公的科研能力
施一公的科研能力非常強。從小對科學感興趣的他,就立志在這條道路上奉獻自己,當他以優異的成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的科研之路就此開始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當選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同年12月,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一公的科研能力毋庸置疑,他對人類做出的貢獻也是值得肯定的,他不僅是一個科學家,更是一個愛國者!
2. 施一公的人物經歷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小郭庄。1972年,離開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駐馬店鎮。1984年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並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
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
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2008年,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2013年4月25日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4月30日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 。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長助理身份,會見匈牙利羅蘭大學校長巴納·德布勒森一行。2014年12月11日證實,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2015年08月,施一公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5年09月,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16年6月2日,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第九屆全委會第一次會議,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已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籌建西湖大學。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2)施一公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奇跡誕生的根源:瞄準最前沿的世界課題
早在2008年,《紐約時報》就這樣報道施一公的回歸:「施一公和其他頂尖科學家的回歸是一種信號,中國在拉近和發達國家科技鴻溝的時間上,比許多專家預期得要快。」
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們,以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科研成果,讓這個預言變成了現實。僅僅是一個月之前,清華生命科學學院的年輕教授顏寧剛剛在同一地點發布了另一個世界級的科研發現。
首次破譯人體能量轉運通道,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奇跡,為什麼能接二連三地出現在中國科學家的實驗室里?
施一公說,今天所有的成就,是他自己在回國前都「始料未及」的。放棄美國優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條件毅然回國的他,被很多人認為「瘋了」,「連我在美國的親戚都覺得我腦子有問題。」
可他說,自己現在的心情卻「前所未有的舒暢」,「當時也有過很多擔心,擔心學生質量,擔心科研設備。但現在,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實驗室的總體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統性等。
已經全面超過我在普林斯頓最鼎盛時期的水平。」事實上,6年來,施一公在科研上的貢獻顯而易見: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多個。
被他引進到清華全職工作的世界范圍的優秀人才多達70餘名。他自己也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級的期刊上發表了15篇學術論文。
總結自己、團隊和同事的成功,施一公認為有三條:一是有一批優秀、努力的學生;二是不再囿於論文、課題的壓力,瞄準的全部都是最前沿的世界級課題;三是得益於良好科研環境的支持。
如今的他,盡管已經站在了全世界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制高點上,卻仍然時刻保持著拼搏的警醒和擔當。「我們的目標是得到更高解析度γ分泌酶復合物的結構,這樣就可以精細地解釋。
任何一個引起老年痴呆症突變的氨基酸突變是如何導致γ分泌酶復合物切割A42的肽段,這樣就可以根據結構來設計葯物分子,這是一種願景吧。」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現在的成功上。別忘了,中國的整體創新力還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領域都能取得令人驚嘆的成就,那我們的國家就真得不得了了。
3. 施一公的生物科研會獲諾貝爾獎嗎
諾貝爾獎的評選,要麼是重大的理論突破,要麼是有巨大的使用價值,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施一公是有很多的研究,但很好有突破性的研究,目前也並未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有很大的應用,因此,短期內很難獲獎。
4. 施一公對祖國有貢獻嗎
在普林斯頓大學,他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他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在《細胞》發表11篇、《自然》發表7篇、《科學》發表3篇,這些工作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於治療癌症的葯物研發。2003年,由於在細胞凋亡和TGF-信號傳導等領域的傑出工作,破解了這一類生命科學之謎,當時年僅36歲的施一公獲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學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成為這一獎項設立17年以來首位獲獎的華裔學者。2005年,當選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2010年,施一公獲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賽克勒夫婦捐贈設立,自2006年以來,每年獎勵兩到三位在國際生物物理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齡在45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2013年4月30日,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2013年4月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楊薇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獎勵他過去15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施一公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2014年4月3日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的頒獎典禮上,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獲得2014年愛明諾夫獎,並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為施一公頒獎,以獎勵其在過去15年間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據介紹,愛明諾夫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79年設立,用以獎勵在晶體學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每年頒給不超過3名科學家,施一公是2014年該獎項唯一獲獎人。施一公是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自1998年以來,他領導的實驗室主要結合X射線晶體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系統研究了細胞凋亡的發生和調控機制。他們的科研成果不僅清晰地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過程,基於該研究的一項專利成果也已被轉化為治療癌症的新葯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2015年12月8日,在《自然》雜志舉辦的「2015科研·創新·創業國際研討會」上,施一公被授予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 2016年3月25日,「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施一公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
5. 為什麼說施一公最新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成果有望獲諾貝爾獎
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rna剪切到3.6埃!
中國生命科學取得這樣的突破確實不容易
6. 施一公團隊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生物學走向科學的前沿
孩子,你把科學前沿想的太籠統了。首先科學分很多門類,物理化學生物數學語言自然…而每一個分類下又有無數的細小分支,比如生物學,大的分為植物動物微生物,而動物又分為很多綱目,其實每一種生物都有專門的專家去研究。什麼叫前沿呢?就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對不對?以上所說的每一個分支,都有人在做出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國生物並不比國外差,也不比國外落後很多。我們起步晚,實驗條件也比不上國外,施一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很多也要歸功於國家財政的支持,購買了最先進的冰凍電子顯微鏡。如今的科學,想要取得成就,基本上都是燒錢。他的成功當然可喜可賀,但是中國的生物學還有很多研究員和學者在努力,是所有人一起在努力讓中國的生物學走向前沿,走向每一個學科分支的前沿。
7. 如何評價施一公老師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最新成果
施一公老師發表的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最新成果是,第一次揭示了與發病直接相關的結構,為之後研究阿爾茨海默病症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讓人興奮和驚嘆的發現,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有了這一發現,就好像是黑暗的前路有了那一絲光亮,雖然光還很微弱,盡頭也依舊非常的遙遠。但因為這一束微弱的光的出現,讓人們知道努力的方向應該朝向哪兒,也讓人們有了更多的希望。
總而言之,施一公老師的這一發現是非常有意義的。
8. 施一公到底有多牛
他是聞名世界的結構生物學家,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組研究進展不斷: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進展,為揭示生命現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他運用X-射線晶體學手段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為開發新型抗癌、預防老年痴呆的葯物提供了重要線索……2013年也是他收獲榮譽的一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雙院外籍院士。
9. 中國三位生命科學饒毅、王曉東和施一公科研成就是怎樣的
申明:
三位大神都是我輩生物學子的榜樣,也為我國的生物領域推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0. 用一流的成果來愛國是施一公的愛國方式,施一公回國後取得了哪些成果
現任清華大學教授,校長助理,生命科學院院長,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美國雙院外籍院士。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瑞典愛明諾夫獎獲得者。2014年12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2015年9月任清華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