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面對越權管理的老闆
讓老闆不再越級管理需要做到:
1、送老闆參加高端商務活動,讓老闆自己覺得越級管理丟面子,
2、委婉地讓老闆自己了解越級管理的壞處,比如下面的四點:
(1)破壞組織中正常的指揮鏈和信息鏈。
(2)使組織內部職責不清。
(3)削弱被越級者的責任感。
(4)在組織內部形成不良風氣。
3、了解老闆喜歡越權管理的原因:
(1)老闆覺得自己的風格是深入一線的
(2)緊急事情
(3)體察民情
❷ 秘書越權領導會直接指出嗎
秘書越權,領導多數會指出的。是不是直接指出,那要看領導的工作方法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而且,有時秘書不是真的越權,是領導授意的。
❸ 徵信越權查詢
兄弟徵信這東西你還是要擔心一下,
久了肯定會對自己個人數據帶來負面影響,
以後買房買車都麻煩,你可以去威信搜 查信豬 ,去查查看,看一下你自己具體的大數據情況以及污點是否存在問題,再想解決辦法。
或者跟家人說說,家人也不會不理你,會幫你還款的
動決廣廠劃民日今少性共入運型料長眾都生己
❹ 村支書越權簽字,導致村集體土地確權到個人名下是不是犯了職務侵佔罪
名義上是,但人家是村長有管理權,並且許多村長都靠這個發家致富,政府還沒有相關的明確政策。
❺ 求500字越權檢討書 不是自己該管的卻多管閑事去管了
好好學習,遵守校紀校規是我們每個學生應該做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可是我作為當代的學生卻沒有好好的把它延續下來。就像很多中國青年都不知道有聖誕節,卻隆重的去過聖誕節一樣。我們都在無知中遺失了紀律,不明白自己的學習目的……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次自習,吵鬧沸騰,老師您幾次憂愁,此愁難消在心頭,為我們的無知,特向您檢討。
首先,造成自修講話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們自我約束力差了,作業完成以後,就覺得沒事可做;間接原因是我們希望做點課業之外的事情,不免相互交流,說話聲音無所顧忌之時,慢慢的自習課就沸騰了。當然,這不能成為自習課不遵守紀律的理由。魯迅先生說過……歌德也說……我們只有認真反思,尋找錯誤後面的深刻根源,認清問題的本質,才能給集體和自己一個交待,從而得以進步。
這次上自習講話違背了教育管理體制,影響了老師的工作正常運轉,此乃不忠,一罪也。又有辜負了偉大父母對我殷切希望,好浪費在校學習的時間,乃不孝,二罪也。 更讓老師您為此事殫精竭慮,傷心失望,此乃不仁,三罪也……在寫此檢討之時,我深感自己的無知,後悔之極。
最後,麻煩老師及同學費時來檢閱本人所做之檢討,交了這份檢討,我正處在老師對我的考驗之中,……我現在徹底理解老師教育我們的苦口婆心…… 自習課不遵守紀律,決不是一件可忽略的小事!只要我們都有很好的約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在自習課上就沒有任何借口,任何理由可以為講話開脫!我們只有認認真真思考人生有那麼多事要做,那麼多的擔子要挑,就沒有理由在正常的自習課堂上不遵守紀律了。
為了老師辛苦地花了平常所沒有的,大量時間和大量耐性給我的教導,為了不再讓老師和我喪失寶貴的時間,我依循老師寫了這份檢討,檢討自己的錯誤,由於本人第一次寫檢討且加腦袋愚鈍,雖用整個午休時間和不讓精神休憩外加眼酸……懷著沉重復雜的心情寫這篇檢討,但還是寫得不好,只懌自己才蔬學淺,不能更好的運用我們深厚的漢語言文化,敬請老師諒解。
為了感謝老師的淳淳教導,我在此保證如果有一次重來的機會放在我面前,我盡我之所能剋制自己,絕不讓老師失望。請老師諒解我這一次的錯誤吧!
❻ 秘書的越權越位行為
老闆可能會多個孩子,早幾年不舉
❼ 如何治理企業內部「越權」亂象
轉載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職權統一是企業管理的一大原則,而現實中「越權」現象卻無時不在,大有久患成疾的趨勢。越權通常分為兩種:一是上司干涉了下屬的職責范疇,不該管的事情卻插手管理,大包大攬,事必躬親。雖然向下越權的負面效應短期內未必能體現出來,但從長期來看,頻繁的向下越權必然影響團隊發展,降低效率。二是下屬行使了上司的權力,不該決定的問題,擅自決定;不該執行的任務,越俎代庖,這會導致被「奪權」的上司心生不滿。這種上司與下屬之間角色錯位的「越權」現象容易造成企業內部混亂,亟待治理。
上司「越權」: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案例:劉苗進入公司就任行政部職員不久,就因工作能力突出,受到眾人包括總經理在內的關注。雖然不是總經理秘書,卻經常被老總直接指派工作,劉苗發現自己的上司對總經理的這種「越權」行為有些不滿,但是敢怒而不敢言。這讓劉苗很為難,總經理交待的工作不能不做,但同時還要完成上司交代的工作又非易事……這樣的糾結讓劉苗很煩惱。
分析:如果是因為某項工作太緊急,領導直接跳過中層去向一線員工發號施令也未嘗不可。但這只是在突發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不能成為常態。另外,上司對下屬的工作大包大攬,也可能是因為下屬的工作能力弱,對其工作感到不太滿意而「出手相助」。再者,就是員工的執行力差,需要領導親自「督陣」,來加快工作進程。
應對: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同原因造成的上司「越權」行為,下屬必須「辨證施之,對症給葯」。
1、正衣冠、辨人才:上司越權,往往把自己看得過高,把別人看得過低。這種人必須正確看待自己和別人的定位,不能事事用自己的習慣模式去衡量別人的行為,略有不符就反感,要尊重別人的缺點和弱點,不能指責苛求,對於人才要有容量與厚度。
2、增信任、鼓勵干:「越權」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下屬的工作態度、工作方法、辦事能力信不過,這個問題必須從根源解決。爭取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信任、放手讓其工作,鼓勵其大膽干。
3、梳關系、掌分寸:有時越權,上司自以為和下屬關系密切,深知對方的長處和短處,辦起事更直截了當。但有時候角色錯亂會導致整個團隊毫無章法。上司要盡量避免「越權」,要克服權力控制欲、增強自我角色意識。把自己放在適當的位置,在不同場合扮演不同角色。
4、忙充電、當自強:在企業當中,如果上司給你安排的任務常常由於個人能力不足而難以完成,這就需要給自己充充電,爭取勤能補拙、笨鳥先飛,提高自身的履職能力,在規定時間內向上司交一份滿意答卷。只有下屬能獨當一面完成工作職責,上司才不會肆意去插手你的工作。
下屬「越權」:區別對待,冷靜處理
案例:在一家小公司上班的王炎半年前被任命為管理部經理,按照崗位說明書,王炎也就相當於公司內部除總經理外的「二號人物」,擁有除財務外的一切人事任免和管理權。不久後,公司又招聘了一名管理部經理助理,名義上是王炎的助理,但實際上卻是由總經理在安排各項工作。令王炎苦惱的是,總經理的權力並沒有真正下放,導致他能夠發揮的空間很小,基本做不了什麼決定。更令人尷尬的還有,總經理總是直接指揮那位新來的經理助理去做一些事情。漸漸地,這個所謂經理助理也很少再向王炎匯報工作,等到王炎問起來,才會簡略說幾句。說白了,王炎似乎被架空了。
分析:下屬「越權」的現象在企業當中屢見不鮮,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業更是司空見慣。由於上下級之間職責范圍不清,導致有些下屬無意地越權,如擅作主張、自以為是等;由於對上司有成見,或下屬為了顯示個人才能而有意地、不正當地「越權」,像橫加干涉或越俎代庖等行為。不論下屬是在哪種情況下的「越權」,都是對管理者的不尊重,而且還可能導致上司權力被架空,從而引發管理不力,甚至混亂等。
應對:盡管防範再三,下屬還是會做出一些越權行為,對此管理者也要逐個分析、冷靜處理,不應簡單地批評和處罰,草率而定。
1、有區別、有針對:作為管理者,首先要自省工作是否已做到位,有沒有因為某些疏忽給下屬可乘之機。其次,應找准下屬越權的動機所在,是利慾熏心、恣意妄為,還是出於公心、過失所在,應區別對待。對前者要加強管理力度,維護管理者權威,對後者則應酌情處理,根據越權造成的危害程度讓下屬承擔相應的責任。對於那種出自正當動機而「越權」的下屬,應該先表揚後批評,肯定其工作積極性,同時指出不「越權」而又能把事情辦得更好的方法。
2、清職權、多溝通:各司其職,明確職權是每個員工的份內之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人人都需銘記並遵從。作為不同層級的員工,應該清楚自己該幹些什麼及怎樣去干。對於和上司可能發生矛盾的地方,一定要本著服從上司、有益工作的原則去化解。在工作職責上發生明顯交叉和重疊時,應及時請示上司,通過協調、討論等多種溝通方式去明確職責,從而保證團隊內部友好相處和各項工作的正常進行。
3、放權力、給平台:上司放權時要公正透明,重在職、權、責的三位一體,並要制定出相應的實施細則,避免因分配不公引發下屬的不平衡心理。如果下屬心存疑惑,上司也需公開解疑,避免引起其他下屬的猜忌和指點。同時,放權後加強監管力度,重在分析和掌握下屬的個性心理和動向,對其工作能力、工作績效和工作態度等方面做出合理評估。如果下屬的才能突出已超出其職位所需,上司則要採取公正態度,予以適當調整,提供更廣闊的平台任其去發揮才幹。
4、顧大局、巧配合:當上司不在或不便出面時,這時下屬就要以大局利益為重,積極主動替上司做出決策,以便開展工作。當上司的工作出現漏洞時,下屬也要注意圓場,公開場合維護上司的權威,到私底下再善意的提醒上司。這種巧妙的配合,不僅能贏得上司的信任和重用,又能展示自己的能力為上司排憂解難,上司對這種「越權」不會心存責怪,而是會心存感激。
常言道「在其位,謀其政」,意指處在什麼位置上,便要做好份內事,放之如今企業管理,管理者和員工的「各司其職」,才能在做好本職工作之外,創造優秀業績。
❽ 越權行為的完善制度
中國《公 司法》第11條規定:「公司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並依法登記。」「公司應當在登記的 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沒有明確董事、經理的越權行為的效力。不過,《合同法》第50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之外,該代錶行為有效。」這種規定,實際上相當於規定「表見代理」或 「表見代表」行為的效力。即對於代理人、代表人超越授權的行為,為了保護交易中的善意第三人,即使超越其許可權也認定為有效。有人據此認為,中國已廢除了越權行為原則。其實,國外有關公司或者法人越權行為的規定,都是在民法、商法或公司法即「人法」中做出規定,合同法不宜決定越權行為的效力。因此,我們只能說,關於越權行為的效力,中國現行法仍然沒有定論。在實務中,對於董事、經理超越章程規定的經營范圍實施的行為,中國司法機關的習慣做法就是判決無效並不得請求履行。
越權行為原則在中國立法上的這種不明確性是與中國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不利於維護公平合理的市場秩序,不利於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有鑒於此,中國公司法應明確擯棄公司越權行為絕對無效的觀點,採取越權行為相對無效的立法態度。具體來說,可以考慮對以下方面做出規定:
(一)公司及其董事、經理均負有依照章程確定的經營范圍從事經營的義務,如果其實施超越經營范圍的行為屬於法律法規禁止的事項,該行為無效。如果其越權行為不違反強行法,則可因股東大會的追認而使之有效。具體追認方式,可參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以書面方式為之,並應通知善意第三人。
(二)禁止反言與保護善意第三人原則。董事、經理與第三人從事交易行為時,第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行為為越權行為時,則雙方均不得以越權行為無效作為抗辯事由。但如果第三人為善意,即從事交易行為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該行為為越權行為,則第三人可行使撤銷權,該交易行為自撤銷之日起自始無效,第三人撤銷權應在股東大會追認的通知到達前行使。
(三)改變公司的目的性條款的表述模式。長期以來,中國公司常常使用「一業為主,兼營其它」作為其目的性條款。它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公司常常憑借這一條款從事「一業」以外的「其它」經營,因而公司越權行為大量發生,並常被越權之訴訟所困擾;二是公司章程未對「主業」與「從業」的關系作出說明。兩者的地位、效力如何?如主業未能實現,公司能否以「從業」為其「主業」開展經營?如果可以,是否應當修改章程,重新確立經營范圍?可見,傳統的目的性條款已不適應需要,必須加以修改。應當借鑒國外經驗,吸取多目的性條款與一般性條款的優點,以「列舉式+概括式」的模式為目的性條款。「列舉式」具體載明公司正在進行或將要進行的經營活動,表明其權利能力的確定性:「概括式」則對公司目的在列舉的基礎上作廣泛的規定,表明其權利能力的廣泛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公司活動既明確又不失靈活,更有效
地避免越權行為原則的適用。
(四)增強公司內部約束機制。加強股東的許可權,是防止公司陷於越權問題的關鍵所在。董事會作為公司的執行機關,享有廣泛的權利。公司越權行為主要是由公司董事實施的。因此,必須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防止董事越權行為之發生。中國公司法應考慮增設以下制度,並對某些條款加以修改。
1。公司股東的請求權。因公司董事實施公司目的范圍以外的行為使公司可能遭受損失時,公司的股東為了公司的利益,可以請求董事停止其越權行為。
2。公司股東的代位訴訟制。公司董事的行為超出其目的性條款界定的范圍時,持有公司一定比例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方式請求公司提起要求董事停止其越權行為及對越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的訴訟。公司於一定期限內未對董事提起上述訴訟,則該股東可以為公司提起訴訟。此種訴訟可由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專屬管轄。同時,人民法院可依被告的請求責令提起訴訟的股東提供擔保,以使股東在行使代位訴訟權時慎重考慮。
3。董事對第三人的責任。隨著董事會權力的不斷擴大,許多國家的公司法都出現了一些加重董事責任的規定。公司董事不僅就其行為應對公司負責,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應對第三人負責。我們應借鑒這一制度,就公司對第三人的責任加以明確規定。公司董事會應就其違反公司組織章程、超越其經營范圍的越權行為致第三人之損害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
4。完善股東對董事的訴訟制。《公司法》第111條規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
行政法規,侵犯股東合法權益的,股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該違法行為和侵權行為的訴訟。該條規定了股東以自己名義對公司董事的訴訟,但問題在於,是否一旦董事做出違法決議股東的利益就會被侵害?是否股份有限公司的任何股東均可對董事以越權行為提起訴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股東對董事的訴訟將會泛濫成災。可見,該條規定明顯欠缺嚴密性。公司股東以自己名義對董事提起訴訟,應是有條件的,受限制的。這些條件是:(1)股東必須持公司股份達到一定比例和期限;(2)股東必須首先對公司董事行使阻卻請求權並經過一定期限;(3)原則上,股東提起此種訴訟必須以董事的越權有致公司、股東的權益重大損失時始可行使;(4)股東提起訴訟應提供一定的財產擔保。
❾ 越權代理和委託書授權不明的區別是什麼
授權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對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授權不明,是指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授權表示不明確,這種不明確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從被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中難以判斷其是否授權;從被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中難以判斷向誰授權;從被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中難以判斷其授權的具體事項、范圍或許可權;從被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中難以判斷其授權的有效期限。
不管被代理人採取何種授權方式,不管是書面方式還是口頭方式,意思表示的內容應該具體、明確。特別是採用書面形式的授權委託書應當寫明代理人的姓名或名稱、代理事項、許可權和期限,並由被代理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授權委託書對上述事項表達不明確,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第65條第5款規定:「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授權不明主要是由於被代理人的過錯造成的,因而不能僅因為授權不明對抗善意第三人。同時,被代理人授權不明,代理人應拒絕接受委託,接受授權不明的委託,代理人也有一定的過錯。因此,法律規定,被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越權代理,是指有權代理人超越其代理許可權進行的票據代理。
與其他類型的無權代理相比,越權代理具有如下特徵:
第一,代理人在實施代理行為時,具有一定的代理許可權。如果代理人沒有獲得委託人的任何授權,或者其所享有的代理權已經終止,就只能構成沒有代理權的無權代理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無權代理,而不能構成越權代理。
第二,代理人在實施代理行為時,超越了委託人的授權范圍。也就是說,代理人實施的代理行為雖然與其獲得的代理權有關,但卻超出了具體的許可權范圍。如果代理人的代理行為在代理許可權之內,就屬於有權代理,而不會構成無權代理。在越權代理的情況下,代理人超越代理權的范圍從事的代理行為構成無權代理,其法律後果應由代理人自行承擔。如果代理人的代理行為中只有一部分屬於越權代理,其餘的部分仍然在代理權的范圍之內,那麼就僅僅是該超越代理權的部分構成無權代理,其他部分仍應認定為有權代理。
❿ 為了避免越權行事秘書事事請示領導是否正確為什麼
正確不正確,要一分為二。首先要看給秘書什麼許可權了,如果沒有明確許可權的,最好請示。我想秘書也是很知道怎麼處理日常庶務的。但凡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肯定是自己不能當家也不敢當家的事。所以請示領導是正確的。在職場上,有個說法,叫做「寧肯不做事,也不能做錯事」。所以請示是正確的。尤其是在一些事無巨細都要管的領導身上,更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