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08中醫葯發展成果成就獎

2008中醫葯發展成果成就獎

發布時間:2021-07-14 21:40:55

Ⅰ 王大增的榮譽成就

1949年國立上海醫學院醫本科畢業。1959年上海市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畢業。現任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婦科顧問、教授、主任醫師。專業中西醫結合治療婦女病,學術上主張婦女病應重在治肝,重點研究清心平肝法冶療更年期綜合征、化瘀通腑法治療子官內膜異位症,月經痛調治、子官肌瘤、不孕症的治以及計劃生育天花粉中止妊娠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以及上海市技成果獎、上海市衛生局與上海中醫葯大學科技成果獎多次。發表論文60餘篇。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上海分會常務理事和婦產科學組負責人,《中西醫結合雜志》編委,現任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葯大學學報》常務編委,上海市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1996年獲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優秀工作者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Ⅱ 張琪的成就及榮譽

多年來,張琪教授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醫療、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就和豐碩的成果,蜚聲全國。曾多次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和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並多次獲黑龍江省勞動模範,全省衛生先進工作者標兵稱號、獎章和榮譽證書。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黑龍江省名老中醫」,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89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載入《世界知識分子名人錄》、《世界男人名人錄》,1990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1年被收錄《21世紀中國名人詞典》,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頒發給張琪教授全國繼承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榮譽證書。2002年由黑龍江中醫葯大學授予優秀博士研究生導師光榮稱號,2003年獲中華中醫學會成就獎,2004年獲中國醫師協會醫師獎,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數年來,他主持完成多項臨床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如「著名老中醫張琪治療勞淋經驗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疏肝健脾活血軟堅清熱利濕法治療肝炎後肝硬化的臨床與基礎研究」、「肝舒康沖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纖維化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三等獎4項,如「寧神靈治療神經官能症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萃》」;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炎Ⅱ號水丸治療IgA腎病血尿的進展研究」等,指導「補脾腎瀉濕濁解毒活血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與實驗研究」、「血尿的臨床研究」等課題的研究。1989年「寧神靈治療神經官能症的研究」獲得布魯塞爾尤利卡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至今還在臨床廣泛使用。這些研究均為中醫葯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事腎病研究40餘年,是黑龍江省中醫腎病學科帶頭人,對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功衰竭等的治療療效卓著,具有特色。先後著有《脈學芻議》、《中醫學基礎》、《中草葯學》、《臨床經驗集》、《張琪臨證經驗薈要》、《張琪臨床經驗輯要》和《中醫臨床家張琪》等。著名中醫學家經驗傳薪《碥石集》第1—7集均有其論文收錄,多年來在國家、省級雜志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由其主持或直接指導完成的多項課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研製的寧神靈沖劑治療神志病,1984年在布魯塞爾展覽中,獲尤里卡銀牌獎。
多年來已培養醫學博士22人、醫學碩士12人,培養學術經驗繼承人7名,為中醫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們中有的已成為省或市級學科帶頭人,有的已成為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導師。

Ⅲ 2008年哪三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08(三項) 青藏鐵路工程、機密1、機密2
參與單位:鐵科院、西南交大、北京交大……

Ⅳ 中國有哪些人獲得諾爾貝獎 獲得什麼獎 急 急急

1、截止到2018年6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過生理學或醫學獎,作家莫言在2012年獲得文學獎,這也是中國目前僅有的倆個本土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2、2012年10月11日晚上七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3、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除了莫言和屠呦呦,還有9位華人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他們分別是:高錕(2009年物理學獎)、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高行健(2000年文學獎)。

崔琦(1998年物理學獎)、朱棣文(1997年物理學獎)、李元哲(1986年化學獎)、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楊振寧(1957年物理學獎)、李政道(1957年物理學獎)。

(4)2008中醫葯發展成果成就獎擴展閱讀:

屠呦呦: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葯研究任務,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葯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葯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葯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

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葯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從該有效部分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葯,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1973年,為確證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合成了雙氫青蒿素。又經構效關系研究,明確在青蒿素結構中過氧是主要抗瘧活性基團,在保留過氧的前提下,羰基還原為羥基可以增效,為國內外開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開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一類新葯證書(86衛葯證字X-01號);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2年,「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獲一類新葯證書(92衛葯證字X-66、67號)。

2003年,「雙氫青蒿素栓劑」、青蒿素製成口服片劑獲得《新葯證書》,分別為國葯證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醫有關部門支持下,已將雙氫青蒿素用於治療紅斑狼瘡和光敏性疾病。已獲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葯物臨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國發明專利(專利號:ZL 99103346.9)。經臨床100例療效初步觀察,總有效率94%,顯效率44%。

Ⅳ 2008年我國最新科技發展成就的資料,急!!

好像沒有2008年的,不過都是最新的

生命科技領域: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空間科技領域:
1.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信息科技領域:
1.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其他科技領域: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分類可能不大准確,但內容應該沒問題。

Ⅵ 我國中醫葯發展史上的傑出人物及其成就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就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症,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復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1。基本理論萌時期
中醫理論主要來源於對實踐的總結,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該書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結合當時的其他自然科學成就,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於漢之前,相傳系秦越人所著。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
2。發展成熟時期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採用。東南亞等地的葯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人們的葯材知識。《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葯物知識,載葯365種,並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葯物學理論。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葯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鑽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採集眾人的有效葯方,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該書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實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糧丸有方無葯),《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西晉醫家皇甫謐(公元215~282)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的基本內容,進行重新歸類編排,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128篇。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其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針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書中經過考查確定了當時的腧穴總數和穴位349個(包括單穴49個,雙穴300個),論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與禁忌,總結了操作手法等,對世界針灸醫學影響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醫葯職令時規定,本書為醫學士必修書。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體編寫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全書共50卷,分67門,載列證候1,700餘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狀。其中對一些疾病的病因及發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較詳盡而科學。例如:對某些寄生蟲的感染,已明確指出與飲食有關;認為絛蟲病系吃不熟的肉類所致。書中還記載了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說明當時的外科手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葯物日益增多,用葯經驗不斷豐富,對葯物學成就進一步總結已成為當時的客觀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於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葯典。它比歐州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葯典》早883年。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葯圖、圖經三部分,載葯850種,在國外影響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書的傳抄本規定為學醫的必讀課本。
唐代醫家孫思邈(公元581~682)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為30卷,合方論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載方2,571首。二書還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尤其在營養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認為癭病(指甲狀腺腫類疾病)是因人們久居山區,長期飲用一種不好的水所致,勸告人們不要久居這些地方;對夜盲病人,採用動物肝臟治療等。公元752年,王燾著成《外台秘要》,全書共40卷,1,104門(據今核實為1,048門),載方6,000餘首,可謂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
3。輝煌時期
宋代,政府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宋政府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學生所學課程包括《素問》、《難經》、《傷寒論》和《諸病源候論》等。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針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公元1026年),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考試時,試官將銅人穴位注水,外用蠟封。受試者如取穴正確,可針進水出。是這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創舉。公元1057年,宋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歷時十餘年,約在1068~1077年陸續進行。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的《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後流傳下來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紀的金元時代,中醫學出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劉完素(公元1120~1200),認為傷寒(泛指發熱性疾病)的各處症狀多與「火熱」有關,因而在治療上多用寒涼葯物,被後世稱之為「寒涼派」:張從正(約公元1156~1228),認為病由外邪侵入人體所生,一經致病,就應祛邪,故治療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後世稱之為「攻下派」;李東垣(公元1180~1251),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時重在溫補脾胃,因脾在五行學說中屬「土」故被後世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即認為人體常常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治療疾病應以養陰降火為主,被後世稱之為「養陰派」。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親自上山采葯,廣泛地到各地調查,搞清了許多葯用植物的生長形態,並對某些動物葯進行解剖或追蹤觀察,對葯用礦物進行比較和煉制,參考文獻800餘種,歷時27年之久,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葯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葯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大約在公元十一世紀,中醫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紀,由於傳染病的不斷流行,人們在同傳染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並發展了溫病學派。如明代吳有性認為傳染病的發生,「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他稱之為「戾氣」。他指出「戾氣」的傳染途徑是自口鼻而入,無論體質強弱,觸之皆病。這就突破了中醫學歷來認為的病邪是由體表進入人體的傳統理論,在細菌學尚未出現的十七世紀中葉,這無疑是一偉大創舉。到了清代,中醫在治療溫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發熱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葉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熱條辨》、吳瑭的《溫病條辨》及王士雄的《溫熱經緯》等。

清代醫家王清任(1968~1831)根據屍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改正了古代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錯誤,強調了解剖知識對醫生的重要性,並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與治療方法。

近百年來,隨著西醫在中國廣泛地傳播,形成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並存的局面。一些醫家逐漸認識到中西醫各有所長,因此試圖把兩種學術加以匯通,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學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朱沛文約19世紀中葉)之《華洋臟腑圖像合纂》;張錫純(1860-1933)之《醫學衷中參西錄》等。

中醫葯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並以顯著的療效、濃郁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診療方法、系統的理論體系、浩瀚的文獻史料,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成為人類醫學寶庫的共同財富。中醫葯學歷數千年而不衰,顯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它與現代醫葯共同構成了我國衛生事業,是中國醫葯衛生事業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

Ⅶ 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文件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中醫葯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
《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

Ⅷ 謝勇的醫學成就

謝勇主任一直從事中醫(包括中醫中葯治療不寐、頭痛、郁證、驚悸、怔仲、痙證、癲證、狂證及抗精神病葯所致陽痿、遺精、不孕症、閉經、帶下、月經不調及過敏性皮疹、風疹及類帕金森氏綜合症、葯物依賴等並發症),從事中西醫結合精神科(包括失眠症、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焦慮症、雙相精神障礙、強迫症及神經官能症等疑難雜症),40年臨床共治療病人16萬餘人次,平均有效率達85.86%,而2000年來的平均有效率高達92.85%,近年又擴大治療范圍,對老年性精神障礙和葯物依賴如吸食冰毒、K粉、搖頭丸等伴發精神障礙者治療效果明顯,受到業界同仁及患者的一致好評。
貢獻:
1985年開展功能性精神病治療等臨床微循環研究,用中西醫結合解決中醫內科、精神科疑難病症,其事跡已載錄1996年出版的中醫名醫列傳——當代卷1339頁;
1987年獲得中華神經精神科學會優秀論文獎;
2003年獲得江西省衛生廳課題立項——《無抽搐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療程、療效觀察與應用》,榮獲2011年南昌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0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2008年榮獲江西醫學科技論文1等獎;
2013年與上海復大醫院中醫精神科專家組共同歷經十餘年臨床研究,開創「現代中醫穴位滲透技術」治療精神疾病的綠色新時代;
經過臨床驗證,「現代中醫穴位滲透技術」獲得衛生局、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學會等數家單位的一致認可,數以萬計的患者擺脫了失眠症、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焦慮症、雙相精神障礙、強迫症及神經官能症等精神疾病的困擾。

Ⅸ 董瑞的科研成果

2010年12月,「養陰益肺通絡丸」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作用機理與臨床研究,榮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6年10月11日,「冬病夏治FBP方案防治呼吸病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榮獲衛生部適宜技術十年百項計劃推廣項目
2009年12月18日,「肺痿(肺纖維化)綜合療法」,榮獲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國中醫葯科技開發交 流中心科技成果推廣項目
2011年4月,「養陰益肺通絡丸」防治肺纖維化疾病的示範推廣,榮獲北京科協頒發的「北京市金橋工程優秀項目三等獎」
2005年1月12日,「加味玉屏風膏伏天貼敷治療小兒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180例)臨床研究」成果,榮獲北京市懷柔區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
2004年3月10日,「加味玉屏風液「伏天」穴位拔罐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120例)臨床研究」成果,榮獲北京市懷柔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8年11月15日,「冬病夏治FBP方案和肺纖維化中西醫結合十位一體方案診療體系」科技成果,榮獲中國民營醫院發展聯盟頒發的「科技進步成就獎」
2003年12月1日,「營利性民營醫院如何發展」,榮獲第三屆中國名醫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
2010年3月4日,自主產權研製的「養陰益肺通絡丸」 (京葯制字Z20100002)「仙芪扶陽固本丸」 (京葯制字Z20100001),被北京市葯監局批准為院內制劑
2010年7月16日,國內首創冬病夏治專用葯《康益咳喘貼》,獲葯監部門批准上市《贛吉食葯監械(准)字第640017號》
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閱讀全文

與2008中醫葯發展成果成就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