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數學家有哪些發明了什麼對世界有多大成就
1、牛頓:微積分的創建、萬有引力。2、歐拉:無窮小分析引論》一書便是他劃時代的代表作,當時數學家們稱他為「分析學的化身」。另外,歐拉還創設了許多數學符號,一直使用至今,如π,i,e,sin,cos,tg,Δx,Σ,f(x)等。而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在他與哥德巴赫的通信中首先提出來的。歐拉還首先完成了月球繞地球運動的精確理論,創立了分析力學、剛體力學等力學學科,深化瞭望遠鏡、顯微鏡的設計計算理論等等。4、伽羅瓦:首次引入了「群」的概念,(寄給大數學家柯西審閱,可惜柯西輕視該文,未認真審閱,致使該理論推遲了50年)18歲時,再次寄出,這次寄給大數學家傅立葉,可惜傅立葉病死,未能審閱。19歲時,第三次寄出,這次寄給了大數學家泊松,但是泊松最終給的批語是「完全無法理解」。這些失誤致使「群倫」這一數學最重要的分支遲到了50年的時間。5、亨利·龐加萊,龐加萊一生發表的科學論文約500篇、科學著作約30部,幾乎涉及到數學的所有領域以及理論物理、天體物理等的許多重要領域。6、希爾伯特。希爾伯特的研究涉及現代數學的許多領域,如不變數理論、代數數論、幾何基礎、積分方程和物理學的公理化、數學基礎和數理邏輯等。希爾伯特是對二十世紀數學有深刻影響的數學家之一,對他提出的23個問題,似乎至今仍在促進現代數學的研究和發展。大數學家韋爾(H.Weyl)在希爾伯特去世時的悼詞中曾說:「希爾伯特就像穿雜色衣服的風笛手,他那甜蜜的笛聲誘惑了如此眾多的老鼠,跟著他跳進了數學的深河。」7、陳省身:陳省身開創並領導著整體微分幾何、纖維叢微分幾何、「陳省身示性類」等領域的研究,他是有史以來唯一獲得世界數學界最高榮譽「沃爾夫獎」的華人,被稱為「當今最偉大的數學家」,被國際數學界尊為「微分幾何之父」。
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1931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4軍獲碩士學位.1934年去漢堡大學從Blaschke學習.1937年回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學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仍繼續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數學研究所所長,其後任名譽所長。陳省身的主要工作領域是微分幾何學及其相關分支.還在積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極小子流形,網幾何學,全曲率與各種浸入理論,外微分形式與偏微分方程等諸多領域有開拓性的貢獻.陳省身本有極多榮譽,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1)及國家科學獎章(1975),倫敦皇家學會國外會員(1985),法國科學院國外院士』(1989),中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等。榮獲1983/1984年度Wolf獎,及1983年度美國科學會Steele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2.享有國際盛譽的大數學家,新中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 華羅庚
華羅庚是一位人生經歷傳奇的數學家,早年輟學,1930年因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學習和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開始,他為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委員和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委員等職。還擔任過多屆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此外,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華羅庚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作出卓越貢獻。由於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運算元與方法。他共發表專著與學術論文近三百篇。華羅庚還根據中國實情與國際潮流,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研製。他身體力行,親自去二十七個省市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長達二十年之久,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3.僅次於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
1943年於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畢業。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作第二套洛克講座講演,又任邏輯及數理哲學高級教職。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7年後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主持邏輯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國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兼任中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50年代 初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後又被選為不列顛科學院外國院士,美籍華裔數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
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
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 年起先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 林家翹教授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Timoshenko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和數值分析獎,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他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195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2),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從40年代開始,林家翹教授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從60年代開始,他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並為國際所公認。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士。
1.費爾馬大定理,起源於三百多年前,挑戰人類3個世紀,多次震驚全世界,耗盡人類眾多最傑出大腦的精力,也讓千千萬萬業余者痴迷。終於在1994年被安德魯·懷爾斯攻克。古希臘的丟番圖寫過一本著名的「算術」,經歷中世紀的愚昧黑暗到文藝復興的時候,「算術」的殘本重新被發現研究。
1637年,法國業余大數學家費爾馬(Pierre de Fremat)在「算術」的關於勾股數問題的頁邊上,寫下猜想:x^n+ y^n =z^n 是不可能的(這里n大於2;a,b,c,n都是非零整數)。此猜想後來就稱為費爾馬大定理。費爾馬還寫道「我對此有絕妙的證明,但此頁邊太窄寫不下」。一般公認,他當時不可能有正確的證明。猜想提出後,經歐拉等數代天才努力,200年間只解決了n=3,4,5,7四種情形。1847年,庫木爾創立「代數數論」這一現代重要學科,對許多n(例如100以內)證明了費爾馬大定理,是一次大飛躍。
歷史上費爾馬大定理高潮迭起,傳奇不斷。其驚人的魅力,曾在最後時刻挽救自殺青年於不死。他就是德國的沃爾夫斯克勒,他後來為費爾馬大定理設懸賞10萬馬克(相當於現在160萬美元多),期限1908-2007年。無數人耗盡心力,空留浩嘆。最現代的電腦加數學技巧,驗證了400萬以內的N,但這對最終證明無濟於事。1983年德國的法爾廷斯證明了:對任一固定的n,最多隻有有限多個a,b,c振動了世界,獲得費爾茲獎(數學界最高獎)。
歷史的新轉機發生在1986年夏,貝克萊·瑞波特證明了:費爾馬大定理包含在「谷山豐—志村五朗猜想 」 之中。童年就痴迷於此的懷爾斯,聞此立刻潛心於頂樓書房7年,曲折卓絕,匯集了20世紀數論所有的突破性成果。終於在1993年6月23日劍橋大學牛頓研究所的「世紀演講」最後,宣布證明了費爾馬大定理。立刻震動世界,普天同慶。不幸的是,數月後逐漸發現此證明有漏洞,一時更成世界焦點。這個證明體系是千萬個深奧數學推理連接成千個最現代的定理、事實和計算所組成的千百回轉的邏輯網路,任何一環節的問題都會導致前功盡棄。懷爾斯絕境搏鬥,毫無出路。1994年9月19日,星期一的早晨,懷爾斯在思維的閃電中突然找到了迷失的鑰匙:解答原來就在廢墟中!他熱淚奪眶而出。懷爾斯的歷史性長文「模橢圓曲線和費爾馬大定理」1995年5月發表在美國《數學年刊》第142卷,實際占滿了全卷,共五章,130頁。1997年6月27日,懷爾斯獲得沃爾夫斯克勒10萬馬克懸賞大獎。離截止期10年,圓了歷史的夢。他還獲得沃爾夫獎(1996.3),美國國家科學家院獎(1996.6),費爾茲特別獎(1998.8)。
2.四色問題的內容是:「任何一張地圖只用四種顏色就能使具有共同邊界的國家著上不同的顏色。」用數學語言表示,即「將平面任意地細分為不相重疊的區域,每一個區域總可以用1,2,3,4這四個數字之一來標記,而不會使相鄰的兩個區域得到相同的數字。」(右圖)
這里所指的相鄰區域,是指有一整段邊界是公共的。如果兩個區域只相遇於一點或有限多點,就不叫相鄰的。因為用相同的顏色給它們著色不會引起混淆。
四色猜想的提出來自英國。1852年,畢業於倫敦大學的弗南西斯·格思里來到一家科研單位搞地圖著色工作時,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看來,每幅地圖都可以用四種顏色著色,使得有共同邊界的國家都被著上不同的顏色。」這個現象能不能從數學上加以嚴格證明呢?他和在大學讀書的弟弟格里斯決心試一試。兄弟二人為證明這一問題而使用的稿紙已經堆了一大疊,可是研究工作沒有進展。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這個問題的證明請教了他的老師、著名數學家德·摩爾根,摩爾根也沒有能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於是寫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數學家漢密爾頓爵士請教。漢密爾頓接到摩爾根的信後,對四色問題進行論證。但直到1865年漢密爾頓逝世為止,問題也沒有能夠解決。
1872年,英國當時最著名的數學家凱利正式向倫敦數學學會提出了這個問題,於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數學界關注的問題。世界上許多一流的數學家都紛紛參加了四色猜想的大會戰。1878~1880年兩年間,著名的律師兼數學家肯普和泰勒兩人分別提交了證明四色猜想的論文,宣布證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認為四色猜想從此也就解決了。
肯普的證明是這樣的:首先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國家包圍其他國家,或沒有三個以上的國家相遇於一點,這種地圖就說是「正規的」(左圖)。如為正規地圖,否則為非正規地圖(右圖)。一張地圖往往是由正規地圖和非正規地圖聯系在一起,但非正規地圖所需顏色種數一般不超過正規地圖所需的顏色,如果有一張需要五種顏色的地圖,那就是指它的正規地圖是五色的,要證明四色猜想成立,只要證明不存在一張正規五色地圖就足夠了。
肯普是用歸謬法來證明的,大意是如果有一張正規的五色地圖,就會存在一張國數最少的「極小正規五色地圖」,如果極小正規五色地圖中有一個國家的鄰國數少於六個,就會存在一張國數較少的正規地圖仍為五色的,這樣一來就不會有極小五色地圖的國數,也就不存在正規五色地圖了。這樣肯普就認為他已經證明了「四色問題」,但是後來人們發現他錯了。
不過肯普的證明闡明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對以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途徑。第一個概念是「構形」。他證明了在每一張正規地圖中至少有一國具有兩個、三個、四個或五個鄰國,不存在每個國家都有六個或更多個鄰國的正規地圖,也就是說,由兩個鄰國,三個鄰國、四個或五個鄰國組成的一組「構形」是不可避免的,每張地圖至少含有這四種構形中的一個。
肯普提出的另一個概念是「可約」性。「可約」這個詞的使用是來自肯普的論證。他證明了只要五色地圖中有一國具有四個鄰國,就會有國數減少的五色地圖。自從引入「構形」,「可約」概念後,逐步發展了檢查構形以決定是否可約的一些標准方法,能夠尋求可約構形的不可避免組,是證明「四色問題」的重要依據。但要證明大的構形可約,需要檢查大量的細節,這是相當復雜的。
11年後,即1890年,在牛津大學就讀的年僅29歲的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確計算指出了肯普在證明上的漏洞。他指出肯普說沒有極小五色地圖能有一國具有五個鄰國的理由有破綻。不久,泰勒的證明也被人們否定了。人們發現他們實際上證明了一個較弱的命題——五色定理。就是說對地圖著色,用五種顏色就夠了。後來,越來越多的數學家雖然對此絞盡腦汁,但一無所獲。於是,人們開始認識到,這個貌似容易的題目,其實是一個可與費馬猜想相媲美的難題。
進入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對四色猜想的證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進行。1913年,美國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的伯克霍夫利用肯普的想法,結合自己新的設想;證明了某些大的構形可約。後來美國數學家富蘭克林於1939年證明了22國以下的地圖都可以用四色著色。1950年,有人從22國推進到35國。1960年,有人又證明了39國以下的地圖可以只用四種顏色著色;隨後又推進到了50國。看來這種推進仍然十分緩慢。
高速數字計算機的發明,促使更多數學家對「四色問題」的研究。從1936年就開始研究四色猜想的海克,公開宣稱四色猜想可用尋找可約圖形的不可避免組來證明。他的學生丟雷寫了一個計算程序,海克不僅能用這程序產生的數據來證明構形可約,而且描繪可約構形的方法是從改造地圖成為數學上稱為「對偶」形著手。
他把每個國家的首都標出來,然後把相鄰國家的首都用一條越過邊界的鐵路連接起來,除首都(稱為頂點)及鐵路(稱為弧或邊)外,擦掉其他所有的線,剩下的稱為原圖的對偶圖。到了六十年代後期,海克引進一個類似於在電網路中移動電荷的方法來求構形的不可避免組。在海克的研究中第一次以頗不成熟的形式出現的「放電法」,這對以後關於不可避免組的研究是個關鍵,也是證明四色定理的中心要素。
電子計算機問世以後,由於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機對話的出現,大大加快了對四色猜想證明的進程。美國伊利諾大學哈肯在1970年著手改進「放電過程」,後與阿佩爾合作編制一個很好的程序。就在1976年6月,他們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兩台不同的電子計算機上,用了1200個小時,作了100億判斷,終於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證明,轟動了世界。
這是一百多年來吸引許多數學家與數學愛好者的大事,當兩位數學家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的時候,當地的郵局在當天發出的所有郵件上都加蓋了「四色足夠」的特製郵戳,以慶祝這一難題獲得解決。
「四色問題」的被證明僅解決了一個歷時100多年的難題,而且成為數學史上一系列新思維的起點。在「四色問題」的研究過程中,不少新的數學理論隨之產生,也發展了很多數學計算技巧。如將地圖的著色問題化為圖論問題,豐富了圖論的內容。不僅如此,「四色問題」在有效地設計航空班機日程表,設計計算機的編碼程序上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不過不少數學家並不滿足於計算機取得的成就,他們認為應該有一種簡捷明快的書面證明方法。直到現在,仍由不少數學家和數學愛好者在尋找更簡潔的證明方法。
3.史上和質數有關的數學猜想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了。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兩個大膽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質數之和;
二、任何不小於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質數之和。
這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顯然,第二個猜想是第一個猜想的推論。因此,只需在兩個猜想中證明一個就足夠了。
同年6月30日,歐拉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確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這兩個猜想都是正確的定理,但是歐拉當時還無法給出證明。由於歐拉是當時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他對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響到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數學界。從那以後,許多數學家都躍躍欲試,甚至一生都致力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紀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也沒有任何進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難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有的數學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
我們從6=3+3、8=3+5、10=5+5、……、100=3+97=11+89=17+83、……這些具體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驗證了3300萬以內的所有偶數,竟然沒有一個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學家們發現哥德巴赫猜想對於更大的數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數是無限的,誰知道會不會在某一個足夠大的偶數上,突然出現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於是人們逐步改變了探究問題的方式。
1900年,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國際數學會議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為23個數學難題之一。此後,20世紀的數學家們在世界范圍內「聯手」進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壘,終於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20世紀的數學家們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採用的主要方法,是篩法、圓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數學方法。解決這個猜想的思路,就像「縮小包圍圈」一樣,逐步逼近最後的結果。
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證明了定理「9+9」,由此劃定了進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圍圈」。這個「9+9」是怎麼回事呢?所謂「9+9」,翻譯成數學語言就是:「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其它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每個數,都是9個奇質數之積。」 從這個「9+9」開始,全世界的數學家集中力量「縮小包圍圈」,當然最後的目標就是「1+1」了。
1924年,德國數學家雷德馬赫證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2+3」。1962年,中國數學家潘承洞證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證明了「1+4」。1965年,蘇聯數學家證明了「1+3」。
1966年,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一個就是奇質數,另一個則是兩個奇質數的積。」這個定理被世界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由於陳景潤的貢獻,人類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後結果「1+1」僅有一步之遙了。但為了實現這最後的一步,也許還要歷經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有許多數學家認為,要想證明「1+1」,必須通過創造新的數學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⑵ 我國科學家再獲多項成果嗎
肺泡發育之謎揭開
日前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育細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湯楠實驗室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採用活體成像技術,直觀、實時地觀測了肺泡的發育過程,提出了一個機械力和生長因子共同調控肺泡發育的全新模型。
肺泡的發育過程非常復雜,湯楠實驗室經過3年多的持續努力,成功實現了對小鼠活體及體外培養胎肺的實時、動態成像,並經過8—10小時的連續實驗,完成了對肺泡發育過程的實時觀測。
業內同行認為,湯楠實驗室的重要發現不僅為體內很多幹細胞的增殖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預防和治療肺發育不全等相關疾病提供了重要參考。
量子晶元研製有新進展
合肥2月2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半導體量子晶元研製方面獲得新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半導體體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邏輯門操控,為未來研製可擴展、可集成化半導體量子晶元邁出堅實一步。國際應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應用》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開發與現代半導體工藝兼容的半導體全電控量子晶元,是當前量子計算機研製的重要方向之一。該團隊通過理論計算分析,成功實現了世界上首個基於半導體量子點體系的三電荷量子比特邏輯門,進一步提升了量子計算的效率。
《物理評論應用》審稿人認為,這項工作是半導體量子點量子計算方向的一個重要進展,將引起學界對該領域極高的研究熱情。
⑶ 設計成果曾承載幾代人回憶,盒式磁帶發明者去世,他生前有多少家產
2005年,超級女聲盛況空前,港台很多首優秀的歌曲風靡全國。除了利用課間時間在筆記本上抄下一首首歌詞,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放學後騎著單車到學校附近的音像店買下一盒磁帶。記得我買的第一盒磁帶,裡面有周筆暢的《筆記》、信樂團的《離歌》,花了5塊。我像是獲得了人間的珍寶,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步步高復讀機里,按下“開始”鍵。動感的音樂響起來,我躺在床上慢慢聽,聽完A面聽B面,一遍又一遍。終於在某一天我聽膩以後,我就把它帶去學校,與同學們交換磁帶來聽。
⑷ 如果中國有一個科學家,實力非常強大,幾乎是愛因斯坦級別,他研究的很多個人成果,
可以不讓他出關呀~
他研究的成果應該是離不開國家的資助的吧,怎麼能讓他隨意把成果給其他國家呢
既然是國家機密級別的,肯定簽了保密協議的,這么做肯定要坐牢嘛
你就別操些這閑心了
⑸ 霍金在科學上的成果有多大
霍金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必不可免要講一些科學術語了。正如霍金在《時間簡史》里提到的,每一個公式都會嚇跑一半的讀者。不過,如果你真的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希望你耐心地看下面的解釋,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從中了解一個基本的圖景。
霍金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宇宙學,這是一門科學,而不是哲學。是的,研究宇宙現在不是哲學家的事,而是科學家的事。人們不再是通過像「兩小兒辯日」這樣的哲學辯論去思考「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這種問題了,而是通過觀測和理論,去實證地、定量地研究宇宙。
宇宙學里用到的理論,首先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霍金應用廣義相對論做出了許多貢獻。後來人們發現,跟廣義相對論並列的另外一個基礎物理學理論「量子力學」也需要用到,在這方面霍金也有很多貢獻,而且更加重要。
霍金的科學成果很多,如果一定要在其中挑一個最突出的,那應該就是「霍金輻射」了。霍金輻射說的是個什麼事呢?
我們知道,廣義相對論預言了一種天體,叫做「黑洞」。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在它周圍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連光都跑不出去,其他比光慢的物質自然就更跑不出去了。黑洞外部的物質,倒是有可能被黑洞吸進去。由此可見,黑洞就像傳說中的貔貅一樣只進不出,可以說是「絕對的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用生態黑洞、財務黑洞這樣的說法,可見黑洞這個概念是多麼深入人心了。作為一個現代科學術語,黑洞真是創造了一個傳播學上的奇跡。
但是,霍金卻提出:黑洞並不是只進不出的,黑洞不是絕對的黑!
他的道理是這樣的:傳統上對黑洞的研究,都只考慮了廣義相對論。但當你加上量子力學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在空間的任何地方,都有許多的粒子和反粒子的對在瞬間產生,又瞬間湮滅。看似真空的東西,其實是暗流洶涌,無數粒子反粒子方生方滅,流動不息。在黑洞的邊界上,也是如此。
好,也許現在黑洞把邊界上一個瞬間產生的粒子吸進去了。與此同時,原本應該跟那個粒子湮滅的反粒子現在就不會湮滅了,它作為一個持續存在的真實的粒子出現在了世界上。從外界觀察者的視角看來,就相當於黑洞發射出了一個反粒子!
按照這個理論,黑洞確實會發出物質。這種效應,就叫做霍金輻射。黑洞並不是必然會長大的,也可能越變越小,最後消失。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確實是個很大的震撼!
⑹ 霍金的成就究竟有多大
2018年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當代科學界的傳奇人物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作為科學工作者,我在這里不打算重復那些經常被傳來傳去的老生常談或者以訛傳訛,而是希望向公眾盡量清楚准確地介紹一下霍金的實際成就。
在身體如此極端的禁錮之下,霍金的心靈卻是如此的自由,一直關心著整個宇宙的基本問題,這是多麼感人的英雄形象!《哈姆雷特》里有一句台詞:「即使把我關在一個果殼里,我也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擁有著無限空間的君王。」這種精神,在霍金身上正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事實上,霍金在《時間簡史》之後,還寫了一部科普著作,就叫做《果殼中的宇宙》。
第三個因素最有意思,是霍金的科普工作。如果說在科研方面,霍金的成就只是卓越,還有許多人在他之上的話,那麼在科普方面,他的成就就屬於神級了。《時間簡史》在全世界的銷量以千萬計,創造了科普史上的神話。這對全世界的科普作家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由此引出第六個問題:
《時間簡史》這本書,究竟怎麼樣?
回答是:我非常欣賞這部著作,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實際上,雖然霍金已經盡力把這么多深奧的話題寫得通俗易懂,但這些東西本身的難度在那裡放著。大多數讀者看這書,恐怕都無法通順地從頭看到尾。我有一個笑談: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最值得問的問題大概就是:「你是從哪一章開始看不懂的?」
雖然如此,但最奇妙的就是,即使看不懂,大多數人也還是硬著頭皮看下去了,即使不看,也還是買了一本放在書架上。即使是裝點門面,但用科學來裝點門面,說明讀者是知道科學的偉大的。能達到這個效果,科普的作用就已經實現一大半了。正如一句格言所說:偽善,是惡對善最高的致敬!
從寫作的角度來分析,霍金的寫法是經過精心選擇的,達到了准確性和通俗性之間一種難得的平衡,竟然把這樣一本非常硬的科普著作寫得很有魅力。我國文學家有許多煉字煉句的故事,例如「推敲」,霍金想必也做了很多這樣的推敲。這是值得全世界的科普作者細心體會,認真學習的。
《時間簡史》當中有一個要點,大概是非專業的讀者難以察覺的。最後幾章介紹宇宙學的最新進展和霍金自己的工作時,我可以看出,驅動霍金的一個基礎性的理念就是他對有神論的極度厭惡。對於有神還是無神這個問題,霍金不像許多科學家那樣,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或者只是泛泛而言自己支持無神論者或者支持不可知論,而是非常明確地支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明確到什麼程度呢?他的許多研究,就是以把上帝的觀念更加徹底地驅逐出去作為動機的。在這個意義上,霍金不僅是一個無神論者,而且是一個戰斗的無神論者,就像歷史上的范縝、狄德羅、現在的理查德·道金斯等人一樣。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晚年的一個重要工作,「無邊界的邊界條件」,即認為宇宙的邊界條件就是「沒有邊界」。由此就可以自然地解答「大爆炸之前有什麼」的問題,因為時空是一個四維的球面,就好比地球的表面,其中沒有任何一個點是邊界,沒有任何一個點是特殊的。大爆炸就好比地球的南極,你覺得它特殊,只不過因為你用的坐標系把它作為最南端而已,其實這完全是人為的。如果你換一套坐標系,你就會發現這個點跟其他點的地位都一樣。所以大爆炸之前沒有東西,因為大爆炸沒有「之前」,就像從南極出發不能再向南走一樣。很抱歉,由於篇幅所限,在這里不能對這個問題做更詳細的說明,例如「時空」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我的相關文章,例如《聽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講引力波》。
第七個問題是:
霍金近年來經常發表一些離奇的或者不靠譜的說法,是不是他已經變成神棍了?或者被背後的某個集團控制了,成了這些人的傀儡?
回答是:沒有。
那些所謂霍金的不靠譜言論,一大半是媒體胡編亂造的,霍金從來沒有說過。這些造謠媒體實在是太卑劣了,這種愚蠢的炒作只能反映這些人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低下。
還有一些確實是霍金說的,即使不見得完全正確,至少也是嚴肅的發言。有些人不贊同這些發言,這很正常,但認為跟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就是神棍或者傀儡,這也腦補得太厲害。
對於霍金或者對於任何的著名科學家,都應該既不要神化,也不要醜化,客觀冷靜地看待就是了。他說的觀點,如果你覺得有道理,就參考一下。如果你覺得沒道理,不聽就是了,何必要腦補一通陰謀論呢?畢竟,一個偉大人物之所以成為偉大人物,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他做對了什麼。
毫無疑問,霍金已經成為了當代的一位偉大人物。
⑺ 誰可以告訴我一位數學家的生平簡介和重要成果
'數學家是指一些對數學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將其所學知識運用於其工作上(特別是解決數學問題)。數學家專注於數、數據、集合、結構、空間、變化。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是近代數學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並享有「數學王子」之稱。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頓並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一生成就極為豐碩,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達110個,屬數學家中之最。他對數論、代數、統計、分析、微分幾何、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力學、靜電學、天文學、矩陣理論和光學皆有貢獻。
⑻ 都說楊振寧是目前的頂尖科學家,他到底有什麼矚目的成就
楊振寧在物理學上的成就有多大在理論物理學上,楊振寧創造了許多輝煌。 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規范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代規范場打下了基礎。它被世界物理學家們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結構之一,是繼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愛因斯坦的引力場理論和狄拉克的量子理論之後的最為重要的物理理論。
2010年,中國將成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國家!美國的哈佛大學,創辦於1636年,比美國的歷史還早140多年。這個時候,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到1644年,崇禎還有8年皇帝好當)李自成稱闖王。這一年,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想想看,哈佛大學是這個年代建立的,如果它在今天爛得只剩下一個空殼,那將是非常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崇禎早已弔死了,李自成也早已不知死哪裡去了,皇太極的子孫後代所糟踐的那個大清國,也已經被孫中山革了命;孫中山建的中華民國,現在又在哪裡呢?
太老了,氣數盡矣。劍橋,牛津,比哈佛早,所以今天被哈佛搶了風頭,也是氣數將盡的表現。劍橋大學創建於1209年,牛津大學創建於1214年。朱熹老夫子這時候才死了不幾年。那麼老的年代出生的,捱到今天,已經是奇跡。是時候了,該衰敗了。
⑼ 現在的研究成果證明宇宙有多大
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發現我們的宇宙已經膨脹了138.2億年,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到1860億光年,甚至更大。
人類所觀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構成恆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或「重子」,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構成。重子物質構成星系際的「蛛網」。
在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誕生初始條件及其後續演化的宇宙學模型,這一模型得到了當今科學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宇宙學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觀點為:宇宙是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演變而來的,並經過不斷的膨脹到達今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