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建國第一復年就同蘇聯等制17國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都促成了會議成功。
⑤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⑥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關系實現正常化。
⑦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一些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❷ 21世紀中國外交成就
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行
2016年G20峰會展開
❸ 近十年來中國取得的外交成就
二零零年:第27屆悉尼奧運 會,中國金牌數位居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
廈門特大版走私案首批案件一權審公開宣判。
2000年3月,「網路泡沫」破滅
二零零一年:中國北京 獲得2008年第29屆奧運 會主辦權。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二零零二年:上海市獲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舉辦權。
北京 網吧縱火慘案導致網吧被全面查禁。
二零零四年:我國在雅典奧運 會上獲得32枚金牌,63枚獎牌,實現歷史性突破。
禽流感肆虐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
二零零五年:人民幣採取彈性匯率機制。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二零零六年: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中國大陸農民離別有2600年歷史的「皇糧國稅」。
二零零七年:香港回歸10周年。
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我國改革實行近十年的「黃金周」休假制度。
二零零八年:北京 成功舉辦奧運 會,中國51金首登金牌榜首。
全國眾志成城抗凍災。
四川汶川5·12強烈地震。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
❹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外交成就有:
1、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0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後,中國政府充分利用聯合國舞台,積極宣揚中國的國際秩序觀和國際規范觀,成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及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一支重要國際力量。
2、尼克松訪華。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國領導人的歡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布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3、田中角榮訪華。
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邀請,於1972年9月25日至1972年9月30日訪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4、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由巴基斯坦轉道,在北京和周恩來舉行會談,並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交換了意見的一次秘密訪問。
5、乒乓外交。
1971年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兩國乒乓球隊互訪的一系列事件。中美兩國乒乓球隊的友好往來,不僅推動了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進程,也加速了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
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有哪些成就
第一,科學判斷形勢,從根本上調整外交戰略。鄧小平同志對國際形勢和時代主題作出新的科學判斷,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世界大戰並非不可避免和迫在眉睫。這為我們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對外政策的一系列重大調整提供了條件。
第二,提出獨立自主和不結盟,改善和發展同各主要大國的關系。調整聯合一切力量制衡蘇聯的「一條線」戰略,不與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兩國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穩步發展。逐步緩和同蘇聯的關系,於1989年5月實現了中蘇關系正常化。同日本、西歐及東歐國家的務實合作有了長足發展。
第三,妥善處理同鄰國的歷史遺留問題,促進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改善和發展。調整對東南亞國家的政策,注意嚴格區分黨際關系與國家關系,使我國同東南亞國家的雙邊關系有了很大改善。提出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五點方針,同印度恢復高級互訪和邊界談判。
第四,推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提出「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經濟合作四原則,開展形式多樣的經濟合作,使我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有了更深厚的經濟基礎。
第五,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作用,擴大國際影響。積極參與柬埔寨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為緩和東南亞地區緊張局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阿富汗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六,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按「一國兩制」原則收回香港。經過艱苦談判,中國政府於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分別與英國和葡萄牙政府就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簽署聯合聲明。
(5)2017中國外交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一,堅持黨對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外交工作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歷代中央領導集體英明決策、精心指揮的結果。
第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我們在外交理論和實踐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第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我們在外交理論和實踐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第四,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我們秉承外交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宗旨,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自覺從國內建設和發展需要出發開展外交工作,努力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互信協作的安全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
第五,堅持開展全方位外交。同發達國家加強對話,深化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動相互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積極開展區域合作。
參考資料:楊潔篪撰文論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成就與經驗-人民網
❻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內的。1955年,於萬隆容會議,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內容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3、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個國家時,提出了中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4、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聯大特別會議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確提出以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5、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❼ 中國建國以來外交成就
1.新中國成立時的第一年,就與10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2.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
3.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
❽ 2016年的中國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實質性成果
蒙內高鐵通車運行
❾ 改革開放後中國外交成就
二、改革開放30年外交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正是國際體系發生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也是中國大發展的30年。中國外交根據國內發展的需要及時轉變觀念,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借勢而為,抓住了內外機遇,實現了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重大轉換,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
1、營造穩定的外部環境,服務改革開放大局
改革開放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中國外交這30年最大的貢獻就是因勢利導,把握住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機遇期,為中國的發展營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政治上,隨著中國不斷融入到國際體系中,中國外交既堅持原則又講究策略,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又積極推動了多極化的發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保證了改革開放不受外部干擾。經濟上,中國積極開展經濟外交,中國與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等關系全面發展,不僅引進了大量外國資本和先進技術,同時也為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了良好條件。得益於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的開展相當順利,中國經濟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在安全上,中國外交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與以分裂勢力作斗爭的過程中,中國外交靈活運用雙邊、多邊平台,既注重發展與各有關國家的雙邊關系,同時又通過機制平台整合各相關國家,形成區域安全、政治、經濟合作的態勢,並將遏制分裂勢力納為合作的主要內容,建立並鞏固了相關的外交處理機制。
2、完善外交的戰略布局,形成全面開放態勢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外交改變了先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的做法,積極發展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價值傳統國家的關系。自1979年以來,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從當時的120個上升到2008年的171個。過去相對保守的對外交往局面得到徹底改變,實現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在全面開放的基礎上,中國還注重利用有限的外交資源進行了最合理的配置,形成了層次分明、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布局。在過去30年中,中國外交逐步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台」的外交戰略布局。大國關系、周邊關系、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是我國對外關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三者相互促進、相互依託又相互影響。在處理三者關系的時候,中國外交充分表現出中國文化的智慧,三者都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多邊機制則將三者聯系起來,將雙邊、地區和全球問題結成一個整體。
3、樹立正面的國際形象,承擔更多國際義務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逐步學習國際規范和融入國際體系的30年,30年中,中國經歷了從被排斥到得到接納、獲得承認直至受到尊重乃至仰慕的歷程。中國的外交理念在發生變化,中國的實力也發生著變化,外界對中國的期待也同樣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1989年後的短暫孤立並未中斷中國融入國際體系的步伐,恰好相反,進入90年代後,中國對參與國際體系、尤其是多邊外交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更為積極地參與國際體系和國際規范的建設。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成員,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與此同時,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在國際體系中承擔起自己作為新興發展中大國的責任。中國不僅在周邊地區的機制建設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許多全球熱點問題上,如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等,中國都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開始嘗試著在國際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提出具有深厚中國文化背景的理念、觀念和發展模式。2005年,中國第一次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將中國近年來在國際上所倡導的新秩序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新文明觀等有機聯系在一起,強調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闡明了中國對世界發展前途的構想和主張,為國際規范的發展注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
4、實現外交現代化,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在過去30年中,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順利推進,中國外交在理念、機制和手段等諸方面也經歷著現代化的過程,向科學化、多元化、專業化和民主化的方向發展。首先,中央加強了對外交工作的領導,將認識世界形勢、處理國際事務和國際關系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聯系起來,把它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任務提上日程。其次,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外交決策機制,特別是危機管理機制。過去30年中,我國外交決策實現了從單一決策向多層次綜合性決策的轉變,部門間聯席會議機制構成了中國在新階段外交決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三,總體外交的框架基本成形,一是外交領域擴大,包括政府、政黨、議會、民間等各方面,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各領域;二是在中央政府的統一布局和外交部的原則指導下,中國地方各級政府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發展需求,在配合和落實國家外交全局的前提下,推進了形式多樣、務實有效的地方外事工作。最後,中國外交正實現從「精英政治」向「大眾政治」的轉變過程。一方面,外交決策的社會參與度增大,外交參與主體日趨多元化,企業、智庫研究機構乃至民間與外交部門的互動在增加。另一方面,中國外交為民服務的意識顯著增強,社會和公民個人日益成為中國外交關注的重點,與此同時公眾外交、民間外交日益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❿ 二十一世紀中國外交成就
二十一世紀中國外交成就:
1、同主要大國協調合作得到加強,同周邊國家全面合作持續推進,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深化,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聯系更加密切。
2、同主要大國關系取得新進展,同周邊國家務實合作深入推進,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拓展,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的關系全面加強,經濟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3、大國外交穩中有進,周邊外交呈現新局面,同發展中國家合作取得新進展,經濟外交成果顯著。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中國與各國的交往合作越來越緊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彰顯。
4、周邊外交工作進入新階段。經濟外交取得新進展。同發展中國家交流合作邁上新台階,同主要大國關系在互動中穩定發展,在重大國際和地區事務及熱點問題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堅定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對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5、順利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合作機制發展,深化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與合作,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