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排隊論中ρ的意義
排隊論時分析一些社會問題,比如一些競爭和人文素質重要的參數和依據。
B. 唐應輝的《排隊論》全文 誰有!!!求大神幫助
排隊論(queueing theory), 或稱隨機服務系統理論, 是通過對服務對象到來及服務時間的統計研究,得出這些數量指標(等待時間、排隊長度、忙期長短等)的統計規律,然後根據這些規律來改進服務系統的結構或重新組織被服務對象,使得服務系統既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又能使機構的費用最經濟或某些指標最優。它是數學運籌學的分支學科。也是研究服務系統中排隊現象隨機規律的學科。廣泛應用於計算機網路, 生產, 運輸, 庫存等各項資源共享的隨機服務系統。 排隊論研究的內容有3個方面:統計推斷,根據資料建立模型;系統的性態,即和排隊有關的數量指標的概率規律性;系統的優化問題。其目的是正確設計和有效運行各個服務系統,使之發揮最佳效益。 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有形和無形的排隊或擁擠現象,如旅客購票排隊,市內電話占線等現象。排隊論起源於20世紀初的電話通話。1909—1920年丹麥數學家、電氣工程師愛爾朗(A.K.Erlang)用概率論方法研究電話通話問題,從而開創了這門應用數學學科,並為這門學科建立許多基本原則。他在熱力學統計平衡理論的啟發下,成功地建立了電話統計平衡模型,並由此得到一組遞推狀態方程,從而導出著名的埃爾朗電話損失率公式。20世紀30年代中期,當費勒(W.Feller)引進了生滅過程時,排隊論才被數學界承認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排隊論在運籌學這個新領域中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內容。20世紀50年代初,堪道爾(D.G.Kendall)對排隊論作了系統的研究,他用嵌入馬爾柯夫(A.A.Markov)鏈方法研究排隊論,使排隊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是他首先(1951年)用3個字母組成的符號A/B/C表示排隊系統。其中A表示顧客到達時間分布,B表示服務時間的分布,C表示服務機構中的服務台的個數。 1、排隊模型的表示 X/Y/Z/A/B/C X—顧客相繼到達的間隔時間的分布; Y—服務時間的分布; M—負指數分布、D—確定型、Ek —k階愛爾朗分布。 Z—服務台個數; A—系統容量限制(默認為∞); B—顧客源數目(默認為∞); C—服務規則 (默認為先到先服務FCFS)。 2、排隊系統的衡量指標 隊長Ls—系統中的顧客總數; 排隊長Lq—隊列中的顧客數; 逗留時間Ws—顧客在系統中的停留時間; 等待時間Wq—顧客在隊列中的等待時間; 忙期—服務機構兩次空閑的時間間隔; 服務強度ρ 穩態—系統運行充分長時間後,初始狀態的影響基本消失,系統狀態不再隨時間變化。 3、到達間隔時間與服務時間的分布 泊松分布 負指數分布 愛爾朗分布 統計數據的分布判斷 排隊系統的構成及應用前景 排隊系統由輸入過程與到達規則、排隊規則、服務機構的結構、服務時間與服務規劃組成。 一般還假設到達間隔時間序列與服務時間均為獨立同分布隨機變數序列,且這兩個序列也相互獨立。 評價一個排隊系統的好壞要以顧客與服務機構兩方面的利益為標准。就顧客來說總希望等待時間或逗留時間越短越好,從而希望服務台個數盡可能多些但是,就服務機構來說,增加服務台數,就意味著增加投資,增加多了會造成浪費,增加少了要引起顧客的抱怨甚至失去顧客,增加多少比較好呢?顧客與服務機構為了照顧自己的利益對排隊系統中的3個指標:隊長、等待時間、服務台的忙期(簡稱忙期)都很關心。因此這3個指標也就成了排隊論的主要研究內容。 排隊論的應用非常廣泛。它適用於一切服務系統。尤其在通信系統、交通系統、計算機、存貯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等發面應用得最多。排隊論的產生與發展來自實際的需要,實際的需要也必將影響它今後的發展方向。
C. 排隊論的簡介
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有形和無形的排隊或擁擠現象,如旅客購票排隊,市內電話占線等現象。排隊論的基本思想是1909年丹麥數學家、科學家,工程師A.K.埃爾朗在解決自動電話設計問題時開始形成的,當時稱為話務理論。他在熱力學統計平衡理論的啟發下,成功地建立了電話統計平衡模型,並由此得到一組遞推狀態方程,從而導出著名的埃爾朗電話損失率公式。
自20世紀初以來,電話系統的設計一直在應用這個公式。30年代蘇聯數學家А.Я.欣欽把處於統計平衡的電話呼叫流稱為最簡單流。瑞典數學家巴爾姆又引入有限後效流等概念和定義。他們用數學方法深入地分析了電話呼叫的本徵特性,促進了排隊論的研究。50年代初,美國數學家關於生滅過程的研究、英國數學家D.G.肯德爾提出嵌入馬爾可夫鏈理論,以及對排隊隊型的分類方法,為排隊論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這以後,L.塔卡奇等人又將組合方法引進排隊論,使它更能適應各種類型的排隊問題。7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研究排隊網路和復雜排隊問題的漸近解等,成為研究現代排隊論的新趨勢。
D. 王曉芳的研究成果
Wang, Xiaofang, L.G. Debo, A. Scheller-Wolf, S. F. Smith. 「Service design at diagnostic service centers」. 2012.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59(8):613-628.
Wang, Xiaofang, J. Zhuang.「Balancing Congestion and Security in the Presence of Strategic Applicants with Private Information」. 2011.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12(1):100-111.
Wang, Xiaofang, N. Policella, S. F. Smith, A. Oddi. 「Constraint-Based Methods for Scheling Discretionary Services」. 2011. AI Communications. 24(1): 51-73.
Wang, Xiaofang, L.G. Debo, A. Scheller-Wolf, S. F. Smith. 「Design and analysis of diagnostic service centers」. November 2010. Management Science. 56(11):1873-1890. (lead article)
X. Shen, Wang, Xiaofang, Y. Chai. 「Dynamic System for Saddle Point Problems in Hilbert Spac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eural-computing」.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16(3):315-319.
Wang, Xiaofang, X. Shen, X. Liu, Improving Patient Flow at Hospital Emergency Services — a Simulation Study,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ICSSSM11), Tianjin, China, June 25-27, 2011
Policella, N., Wang, Xiaofang, S.F. Smith and A. Oddi, Exploiting Temporal Flexibility to Obtain High Quality Schel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05), Pittsburgh, PA, USA, 2005.
Wang, Xiaofang, S.F. Smith. Retaining Flexibility to Maximize Quality: When the Scheler Has the Right to Decide Activity Dur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Planning and Scheling (ICAPS 05), Monterey, CA, USA, 2005.
王曉芳,楊家本.製造系統中任務分配的自適應Agent模型。《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2001年第8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顧客選擇的醫療呼叫中心的設計與優化」,2014年1月——2017年12月
2013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於策略排隊論的醫療呼叫中心的設計與優化」,2011年1月——2013年12月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服務業質量與收益管理研究」,2010年12月31日——2013年12月31日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培育項目,「基於策略排隊論的醫療呼叫中心的設計與管理」,2010年11月17日——2013年10月1日
E. 劉維奇的科研成果
1987年8月在山西大學數學系參加工作,一直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研究領域為管理科學與工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研究方向是金融工程、時間序列分析,主要研究資產定價、排隊論、金融統計、時間序列建模、宏觀金融等問題。先後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主講概率論、數理統計、隨機過程、時間序列分析、金融工程、金融數學、金融經濟學、資產定價等課程。出版學術專著《金融復雜性與中國金融效率》1部,在《中國管理科學》、《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會計研究》、《統計研究》、《管理世界》、《中國軟科學》、《中國工業經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應用數學學報》和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Performance Evaluation、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等國內外重要期刊公開發表學術研究論文70餘篇。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國家統計科研項目、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先後獲得山西省第七次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山西省第二屆統計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等6項科研獎勵。曾先後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台灣成功大學、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法國巴黎十一(奧賽)大學、德國漢堡大學、美國愛達荷州立大學、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等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
F. 求解排隊論里這個顧客到達率是怎麼算出來的
排隊系統基本的參數包括:顧客到達率,服務員數目,服務員服務效率。
顧客到達率:單位時間平均到達排隊系統的顧客數量。它反映了顧客到達排隊系統的速度快慢。
服務員數目:排隊系統中可以同時接受服務的設備數量或者是窗口的數量,也就是服務機構的資源。
服務員服務效率:指單位時間內由一個服務員進行服務所離開排隊系統的平均顧客數量。
現在你要弄清楚三個概念。
等待時間:指的是從顧客到達系統到開始接受服務的時間。
服務時間:一個顧客被服務的時間,即顧客從開始被服務到離開系統的時間。
系統時間:顧客從到達系統到離開系統這段時間,它是等待時間和服務時間之和,也就是每一個顧客在系統中所停留的時間。
所以服務時間和排隊時間也就是等待時間是兩個概念。。
G. 排隊論的經濟含義是什麼
排隊論 (queuing theory) ,是研究系統隨機聚散現象和隨機服務系統工作過程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又稱隨機服務系統理論,為運籌學的一個分支。排隊論的應用非常廣泛。它適用於一切服務系統。尤其在通信系統、交通系統、計算機、存貯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等方面應用得最多。排隊論的產生與發展來自實際的需要,實際的需要也必將影響它今後的發展方向。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