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月裂帛到底寫了什麼
本文主要寫了作者迎接一種新的心態。「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如何起頭?」
《四月裂帛》終成流年天書,距第一次讀《簡媜散文》三年有餘,四年後重讀欣喜於流光瞬息的微妙。將圖書館僅有的兩本藏書借來拜讀,即使囫圇吞棗,似也於文章中參悟到些許般若滋味。直言之,即使讀不懂,仍珍愛有加。
待讀到因版本不同產生的「四段情事」時才恍然大悟,文章的隱晦一掃而光,將文章裂為四段,以張錯四闋引詩做頭,把似天書的《四月裂帛》讀懂原來這么簡單。
《四月裂帛》是由《女兒紅》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簡媜,本書文學體裁是散文,創作於當代。
作品原文:
三月的天書都印錯,竟無人知曉。
近郊山頭染了雪跡,山腰的杜鵑與瘦櫻仍然一派天真地等春。三月本來無庸置疑,只有我關心瑞雪與花季的爭辯,就像關心生活的水潦能否允許生命的焚燒。
但,人活得疲了,轉燭於錙銖、或酒色、或一條百年老河養不養得起一隻螃蟹?於是,我也放膽地讓自己疲著,圓滑地在言語廝殺的會議之後,用寒鴉的音色贊美:「這世界多麼有希望啊!」然後,走。
直到一本陌生的詩集飄至眼前,印了一年仍然初版的冷詩,(我們是詩的後裔!)詩的序寫於兩年以前,若洄溯行文走句,該有四年,若還原詩意至初孕的人生,或則六年、八年。
於是,我做了生平第一件快事,將三家書店擺飾的集子買盡——原諒我鹵莽啊!陌生的詩人,所有不被珍愛的人生都應該高傲地絕版!
然而,當我把所有的集子同時翻到最後一頁題曰最後一首情詩時,午後的雨絲正巧從簾縫躡足而來。三月的駝雲傾倒的是二月的水谷,正如薄薄的詩舟盛載著積年的亂麻。
於是,我輕輕地笑起來,文學,真是永不疲倦的流刑地啊!那些黥面的人,不必起解便自行前來招供、畫押,因為,唯有此地允許罪愆者徐徐地申訴而後自行判刑,唯有此地,寧願放縱不願錯殺。
原諒我把冷寂的清官朝服剪成合身的尋日布衣,把你的一品絲綉裁成放心事的暗袋,你嫻熟的三行連韻與商簌體,到我手上變為縫縫補補的百衲圖。安靜些,三月的鬼雨,我要翻箱倒篋,再裂一條無汗則拭淚的巾帕。
② 長恨歌 創作成就
長恨歌》里有白居易自己愛情悲劇的影子
杜曉勤:大約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0),白居易自越中北歸徐州符離私宅(其父白季庚此前曾在徐州任職)。此後幾年間,他除了與當地一些青年文士詩酒高會,登山臨水,仍在繼續讀書,為應進士科做准備。不過,其間發生的最重要的事,還要數他與鄰居少女產生的戀情。姑娘名叫湘靈,比他小四歲鄰居,長得活潑可愛,粗通音律,於是兩人就成為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當時白居易十九歲、湘靈十五歲,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題為《鄰女》的詩,追敘了這件事:「娉婷十五勝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贊美了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這是年少時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縱然此後白居易雖輾轉洛陽、襄陽、浮梁等地,心卻一刻也沒有離開過符離的湘靈姑娘,依然記得湘靈的一顰一笑。
白居易去仙游寺遊玩為《長恨歌》的創作提供了堅實基礎
杜曉勤:仙游寺為佛教重地,距離仙游寺約三十華里老子講經、煉丹的樓觀一帶是道家聖地。無論佛教還是道教,都深信在人世之外另有仙界,人、神可以進行溝通,人世的苦可以在仙界得到解脫,人間的困厄通過修煉、禮佛、捐香等可以在仙界獲得圓滿。且唐時樓觀本為「國觀」,仙游寺以法王塔供奉佛祖舍利幾近「國寺」,則李、楊悲劇發生之後,也有人可能在這兩處官寺內供奉過李、楊的牌位進行超度。
長恨歌中還融合了漢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
杜曉勤:這是因為在這樣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盩至縣,漢武帝是死於盩至縣的五(木乍)宮,而這個宮就在仙游寺的附近,所以白居易在構思《長恨歌》時,就很容易把這兩個皇帝的故事聯系起來。另外馬嵬坡,也就是楊貴妃被縊死的地方,與盩至也相距不遠,所以那附近一定也遺傳了不少的軼事,這可以看作是王質夫向白居易話及此事的素材,也可以看作是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素材,而這些素材大多具有傳說性。
③ 曾經叱詫風雲的上海灘「三霸」,現在後人都有什麼成就
如今長女杜美如在海外做餐飲企業,四兒子杜維新到美國留學後娶了一位美國妻子,最後留在美國從事商業工作,幼子杜維善如今定居在加拿大,是一位文物收藏家……杜月笙子孫滿堂,膝下子女生活幸福美滿,讓其他兩亨自愧不如,他還在上海法租界創辦一所正式中學,自己親任董事長,在老家浦東建立「浦東杜氏藏書樓」,讓更多愛讀書的人有書可讀。
尾聲人人都道:「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於打仗,杜月笙會做人。」上海三大亨皆出生草根,在一片亂世之中抒寫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篇章,只是終究三觀格局決定前面的路能有多長,黃金榮斂財再多,卻也無人繼承,張嘯林殘害同胞,留下的只有罵名,唯有杜月笙始終謹記民族大義,將自己的傳奇以子孫滿堂畫上一個圓滿的結局。
④ 私心切計口難言 用盡機關總枉然 自有天緣成就日 不需頂祝問神仙 哪位大神幫我解一下這個求財簽感謝
意思是:求財切莫去費盡心機,是白費勁,當機緣成熟該發財的時候自然會有機會出玩,也不需動不動就問神卜卦。
⑤ 請大師幫我看看!!急急!
http://hi..com/風之舞人windy
哪裡不懂可以留言
⑥ 和平精英:成功達成100連雞後,又挑戰6戰神,這到底是什麼天神下凡的騷操作
成功挑戰100連吃雞,可謂是說非正常人的操作了。不僅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時間。技術還有隊友的配合。這些都是需要很高的要求的!
他自己在直播中就曾向觀眾們說過,在以前的時候言式集團就嘗試過很多次的100連雞挑戰,但都沒有成功。但是這一次他們付出了比以前還要多的努力,才艱難的完成了這項任務,所以在完成挑戰之後四人才會如此激動。
⑦ 郁琦大夫您好:我有個難言病,體檢發現外陰白斑,上網查了一下說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就沒管它。現在又癢
以往治療外陰白斑多用物理療法、微創治療、葯物治療,甚至會用手術治療,但是效果都是不理想。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是沒能從外陰白斑的根本原因出發來治療外陰白斑。
以往很多的人都認為引起外陰白斑的主要的原因是婦科炎症的長期刺激、內分泌失調、遺傳、外陰損傷以及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造成的,因此有些治療的誤區會從解決這些病因入手,這也就導致了外陰白斑的久治不愈、反反復復。
其實引起外陰白斑的真正原因是生殖黏膜病變或衰退造成的,正常的生殖黏膜組織具有很強的分泌功能,其分泌的粘液中含有大量的免疫因子、雌性激素、內分泌激素、陰道自潔凈物,對女性的生殖系統起著良好的保護作用、調節作用和自潔作用。
一旦生殖黏膜發生病變或者衰退,它的分泌能力就會大大地下降,造成生殖系統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內分泌失調以及雌性激素減少,從而導致外陰干澀、瘙癢、萎縮、彈性變差、皮膚發白等症狀,所以更准確地說生殖黏膜組織的病變或衰退,從而導致婦科炎症、內分泌失調了,進而導致外陰白斑的發生。
因此治療外陰白斑的關鍵是要對受損的生殖黏膜組織進行有效的修復。
而物理療法(基本就是冷凍、激光等治療)、微創治療反而會加重生殖黏膜組織的進一步的損傷,反而會加重外陰白斑。而手術治療又會對女性造成永久性的損傷。
而外陰白斑是發生於外陰皮膚表面的一種皮膚病變,單純的葯物很難被吸收,導致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建議治療外陰白斑要採用中西結合、多維度、多方法聯合治療,對生殖黏膜組織進行有效修復。
⑧ 中國有哪些新成就
中國有鐵路始於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敗、保守、專制,唯祖宗之規是從,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們把修建鐵路、應用蒸汽機車視為「奇技淫巧」,認為修鐵路會「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因而頑固地拒絕修建鐵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謀,由英國在華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著清政府詭稱修建從吳淞到上海的一條「尋常馬路」,擅自在中國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國第一條營業性鐵路上海吳淞鐵路建成通車了。隨後,清政府出銀28.5萬兩,分3次交款贖回這條鐵路並予以拆除。
1879年,洋務派首領李鴻章為了將唐山開平煤礦的煤炭運往天津,奏請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鐵路。清政府以鐵路機車「煙傷禾稼,震動寢陵」為由,決定將鐵路縮短,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蘆台間開鑿運河,連接薊運河,以達北塘海口;為避免機車震動寢陵,決定由騾馬牽引車輛。
然而用騾馬牽引車輛根本不能發揮出鐵路應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鐵路通車時,中國工人憑借時任工程師的英國人金達的幾份設計圖紙,採用礦場起重鍋爐和豎井架的槽鐵等舊材料,試製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機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製造的第一台機車。
另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第一輛火車是當時任唐胥鐵路總工程師的英人薄內的夫人仿照喬治·斯蒂文森製造的英國著名的蒸汽機車「火箭號」而造成的,並把它命名為「中國火箭號」。可是中國工人卻在機車兩側各刻一條龍,於是就把它叫做「龍號」機車。
由於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國火箭)的字樣和龍的標記,所以後人一直認定這就是中國製造的第一台機車。但是從遺留下來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台機車設計規范、製造精良,怎麼能和由廢舊料製造的「怪物」等而觀之?
2003年,研究中國鐵路的英國人彼得·克拉什發現了一張金達與「中國火箭號」合影的照片。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這張照片上的「中國火箭號」與中國保存的那張照片上「中國火箭號」有明顯地不同之處:機車的煙囪一個細而高,一個粗而矮;機車兩側水櫃前,一個有鞋形塊,一個沒有;司機室上,一個是№1的標記,一個是圓形標記……由於年代的久遠,資料的缺少,中國製造的第一台機車之謎依然撲朔迷離,一時難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著一台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機車,由於它機身上有一個大大的「0」字,人們便把它稱為「0號」機車。專家考證後認為唐胥鐵路通車後,「1882年,又從英國購來兩台小型的0—2—0式(只有兩對動輪)機車(稱0號),參加運行。」被認為是中國進口的第一輛機車。
自1881年建成唐胥鐵路至 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間,是中國鐵路的首創階段。這一階段內,清政府由於洋務派和國內有志之士的不斷建議和提倡,不但改變了修建鐵路會「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的認識,而且接受戰爭失敗的教訓,又進而從加強海防上認識到「鐵路開通可為軍事上之補救」,終於確定興建鐵路的方針,建立鐵路公司,開始有籌劃地修建鐵路了。30多年時間里,中國的18個省市修築了鐵路計9137.2公里。這些鐵路有的是官辦,有的是商辦,有的是官商合辦,還有一部分是中外合辦,或者乾脆就是外國人修的。
歷史的車輪駛進中華民國,鐵路建設的狀況有所改觀。南京臨時政府在其成立之初設有交通部,又先後成立中華全國鐵路協會和中國鐵路總公司。從1928年開始執政的南京國民黨政府,在其長達20餘年的統治中,雖然制訂了大規模發展鐵路的計劃,並一度設立鐵道部統管全國鐵路事業,但建成的鐵路並不多。全國鐵路缺干少支的狀況,在國衰民窮、連年戰爭的情況下,一直未得改變。到1949年,中國可統計的機車有4069台,分別出自9個國家的30多家工廠,機車型號多達198種,難怪人稱中國是「萬國機車博物館」。據現在可以查到的資料,從英國進口的有1892年製造的Double,Bershire型(比謝爾式)機車等。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雖然在軍事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
但和歐美還有較大差距
看看裝備水平
坦克
3代只有99式
裝備不到1000輛
2代作為過度代更少的可憐
1代5000輛
中國陸軍用什麼和歐洲拼
挑戰者一炮把5千米外的T-55擊毀了
雖然有蒙的成分
但至少證明西方的坦克炮在5千米距離上還能擊穿59的主裝甲
更有甚者與99裝一樣2A46坦克炮的T-72幾炮還打不透M1
海空軍更不用說
尖端技術快趕上美國了
但主要還是老舊艦艇
美國阿利伯克都快退役了
中國還在仿製現代
空軍3代機不足1000架
即使最好的蘇-30MK也趕不上F-15E
我們國家現在還相對很窮
所以拿出大量經費用來研製新裝備
等資金充裕了再大規模裝備
所以現在的實力還不是很強近年來,至少在中文媒體上,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似乎已成為唾手可得的現實。這種使中國人熱血沸騰的預言,不完全是出口轉內銷式的炒作。中國的經濟改革20多年來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國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93年5月10日《時代》在《中國:下一個世界強權》總標題下的14篇文章。周刊總編熱情洋溢地寫道,艾默生曾稱中國為木乃伊與紀念碑,而今天,這一古跡正顯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說,20世紀最後的10多年間,中國崛起的論調席捲世界。在這只開始起跳的超級老虎(德國《趨勢》雜志語)面前,許多對*****政治和自由市場保持堅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緘口難言。
官方經濟學界更是一片樂觀。權威的中科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預測,2020-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將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21世紀末,人均GDP和人均社會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報告作者以堅定而豪邁的口吻宣告,21世紀將是中國興起和騰飛的世紀。
只有少數研究者指出:中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虛假繁榮。事實上,一個問題就令人看法實質所在:能源、資源與環境容量能否支撐起一個中國世紀?
中科院的預測是,2050年GDP為89萬億,是90年的50倍。但難以逾越的障礙是資源不足。權威人士證實,建國後40多年來,GNP增長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量卻增長40多倍。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模式可謂舉世無雙,假設GNP再增長50倍,就必須消耗200倍的資源。
中科院學者的預測全部建立在資源低耗型的國民經濟體系之上,這當然不是事實,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講,即便發生某種奇跡,真的建立了資源低耗型經濟,但中國,甚至全球的資源能否支持中國的經濟規模再增長50倍?最深刻的悲劇可能是---中國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試驗之後,驚駭地發現本國的資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世界的資源總量已所剩無幾。據「世界觀察環保組織的《1998年世界現狀》報告指出,如不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資源將不敷中國對穀物的需求,石油資源也不夠用。世界再也無法依目前的發展腳步繼續走下去了。
再談談中國日趨緊迫的環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長的污染。學者證實,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間,社會總產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說社會總產值增長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來,中國經濟總量再增長50倍,污染要增長300倍。就算污染率隨經濟發展而減輕,GNP增長50倍污染量僅增長100倍,中國也絕不是人類可以存活的國度。或者,奇跡般地趕上高科技列車,經濟結構轉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環境也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簡化地說,如果超過了幾個主要的生態指針---森林覆蓋率警戒線20%、人均淡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警戒線0.8畝等,生態系統便可視為突破了生態環境容量,超載運行,趨於崩潰---這正是中國面臨的噩夢。
事實上,中國的當務之急並非討論如何趕超,實現強國夢,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經濟學界常誇耀的數字有兩個---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對洋溢於官方媒體上的樂觀,有經濟學家如此解釋,少數經濟學家與權力資本和外國資本結合,獲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國繁榮(不管是真繁榮還是假繁榮)時可以分享大份額,在危機發生時卻不必分擔成本。他們樂觀得很,並為人民描繪了一幅玫瑰色的圖案---增長速度就是一切,經濟發展可以自動解決一切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說,他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忽視了時間因素。他認為,學術界對時間的領會遲鈍,遠不像政客、運動員和演員那樣深知適當的時機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經濟學著作都試圖引入時間的因素,而一般經濟學著作中,時間的關鍵作用卻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時發生?因果之間可能有多長時間?
這同樣是中國人將深感痛切的教訓。我們知道,許多事情可能會發生,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可能到來之類,但卻忽視了時間---我們還有多長時間?夢想成為現實之際,我們還剩下什麼?以沉船為例,到全體乘客可以投票表決、立即搶修之際,我們還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態崩潰的關鍵同樣是時間---在國土承載力耗盡之前,我們能否扭轉資源與環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趨勢?
從資源超載的角度看,國土承載力的最大極限大約為15-16億人,沒有官員或學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長趨勢,距離這一經濟-生態總崩潰的臨界點還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長而言,政府採取了世界上最嚴厲的政策,今後怕已無能為力了。
從污染超載的角度,美國派駐北京的環保官員估算,如果96年開始投入巨資,04年前須緊急投入3萬億美元,才能徹底解決環保問題。數字相當於建政後前40年財政收入總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億美元---這種規模的投入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慮到每年國有資產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絕望。這也是在說時間---可能來不及了。我們甚至用不著去討論21世紀是否是中國的世紀,那是一種奢侈。我們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紀中國有沒有水喝?
中國人均淡水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嚴重透支。沒有爭議的事實是,半數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數以上嚴重缺水,特大城市幾乎全部缺水,50個城市已進入危機狀態,情況還在繼續惡化。
以中國人特別能忍受的國民素質,漸進、常規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並非必定導致社會解體。而漸進災變中的急性爆發將是社會承受力崩塌的關節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在今日的嚴重水危機上,只要加上一個持續數年的大旱,就可能導致社會解體。歷史上,1638-1641年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持續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會動盪不寧,飢民組成軍隊,終於推翻了強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發生一個持續三年的大旱,其打擊點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華北地區,後果難以設想,京、津、唐、保等地區是貧水中國的特貧水區。外來觀光者只看見高樓大廈林立,卻不知道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國際人均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的1/3以下,為世界人均數的1/30,比世界著名的乾旱區阿拉伯半島還要低,也低於以色列(人均水資源370立方米)---可以這樣概括,以北京市為圓心,800公里半徑之內(200萬平方公里,超過1/5國土)已沒有一條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嚴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達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國昌就發出警訊:如果供水問題未有改善,只要再來一次大的旱災,華北地區的經濟都可能崩潰。目前,大北京地區完全具備了被水危機摧毀的必要條件;為使首都脫離險境,專家正在緊張討論從1000公里之遙的南方調水的種種應急方案,甚至會遷都。為數眾多的生態學家是悲觀的:一切應急的工程措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危機,21世紀將是中國無水可喝的世紀。水僅僅是資源環境災難的一個側面,21世紀將是中國走向崩潰的世紀。大難臨頭之際,就可能爆發實行世界范圍內資源再分配的戰爭。
難道沒有挽救之途了嗎?當然有,比如盡快實行私有制,讓每一塊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礦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盡快實行市場經濟,用市場的力量限制資源(包括環境資源)無節制的揮霍;比如放棄狂妄的趕超戰略,從人口基數過於龐大、人均資源極為貧乏、環境容量極為窄小等國情出發,走一條有限增長的道路等。
但問題仍然是:還有時間嗎?也許還有一點時間,也許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個中國政府都很難在這種創造性的毀滅之上重組社會,重建家園。退一步講,即便奇跡式的完成較為徹底的制度轉型,生態災難也有其巨大的慣性。如俄國、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交替時期,生態加速惡化。而且,生態平衡的恢復也需要漫長的周期。
更何況,我們所談到的僅僅是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容量危機。而中國早已陷入全面危機:腐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通貨膨脹、股市畸形、泡沫經濟、國企破產、工人失業、農民貧苦、金融混亂、治安失控;在社會的大系統中,任何一環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斷裂。任何一環的斷裂都可能引發整個大系統的雪崩,堵無可堵,防不勝防---一些中國人已預感形勢危如累卵。
21世紀夢精神勝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強早已把不義之財轉移國外,外國護照在手,隨時准備開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則把血汗錢存入早已資不抵債的國有銀行,以備大難臨頭時保命之需。大船將傾人人都想搶塊大點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麼都搶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國,短視氣息彌漫,人們及時行樂,無一不創當今世界之最。這是末日之前最後的盛宴,是災難的直覺。
公有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權分離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是毀滅中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護者,給破壞性使用大開方便之門。在完全公有制下,勞動者沒有生產的動力,一般也沒有破壞的動力。 以種種承包制為代表的兩權分離制不僅同樣剝奪人民對山河土地森林礦山的所有權,還為破壞性使用注入了內驅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車,註定損壞最嚴重、最迅速。鄧小 平創造的史所未見的公有私營制,自行車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帶私貨。這樣一來,可以想見破壞性使用之烈!帝王時代,江山社稷為帝王所有,傳之萬世,無人敢破壞,每一具體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場,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護。經典社會主義時代,資源財產完全公有,雖然難以避免經濟學上公有財產悲劇,但勞動者沒有破壞性使用的動力。最壞的是公有私營制,山河無主且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這樣的制度條件下,增長就意味著破壞,高速增長就意味著高速破壞。
既然損失巨痛,何以還要不惜代價地追求高速增長?政府和經濟學界並不弱智。雖然在公開宣傳中對高速增長沾沾自喜,私下卻不斷要求控制速度。官員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長不是好事,而是經濟的災難,因此並非一味追求高速,而僅僅要求適當的高速---速度越高,損失越慘重;速度不高,優越性則無從體現,且失業激增,政權不穩。看來,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長是政權穩定的唯一可能。
經過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後,經濟學界摸索出一條規律,必須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解決每年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長就成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證明,現在更成了政權穩定的保證。速度問題不光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尖銳的政治問題。只能高速度,才能戰勝資本主義;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不過,優越性的論證似乎開始受到普遍懷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動經濟繁榮,花錢買穩定。這種局勢下,人民和政權之間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可以放棄長子繼承權,但總得給碗紅豆粥。新的實踐證明,只能維持(統計意義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緩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和維持繁榮景像,8%增長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線。
經濟學家深諳個中的奧妙。楊帆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一定要達到8%?經濟學家說是為了保證就業、維持信心。經濟增長速度在國際上本來一個預測數字,到中國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懷疑,因與現實反差太大,反而強化到人人談論的程度。這也證明,經濟增長速度已成為政權穩定的主要源泉。
經濟學家程曉農說,經濟效益每況愈下,國家還鼓勵企事業單位一味增加工資獎金、擴大福利,掏空國家財政和企業的積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來換取民眾的支持。為維持一個政府的穩定,我們所付出的成本是否過於高昂?誰能告訴我,代價是必須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為產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並非人民幣、美元或黃金,而是我們民族的基本生存條件。
⑨ 求,有關王守仁的資料及生平所學和成就!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紹興。生平 相傳,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歡喜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於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 王守仁病癒復職後,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謚文成。成就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良知,為善去惡者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他寫的《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卧松下。 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王守仁的游足還到奉化雪竇山,他寫的《雪竇山》詩明麗、秀拔。數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息。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高閣鳴鍾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壑雷隱隱連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王陽明記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戰之後,勝利的一方,大都會在戰地附近刻石記功。廬山也有一處這樣的地方。 在秀峰境內的李璟讀書台下,有一塊數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中間是宋朝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的《七佛偈》,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左邊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後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人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後人評述此碑刻雲: 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 王守仁,字伯安,因築室讀書於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系浙江人,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曾任提督軍務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謀反,叛軍十萬,勢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順流而下。一路克安慶,逼南京,大有揮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勢,明朝廷上下震動,驚慌失措。這時,駐守在豐城的贛南巡撫王陽明迅速趕到吉安,果斷決策,調集軍隊,直搗叛軍老巢南昌。宸濠聞訊,急忙回師救援,王陽明與叛軍大戰鄱陽湖,僅用了35天時間,王陽明就大敗叛軍,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亂幾乎是在談笑間平定了。可是,王陽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毀謗與陷害。明武宗甚至覺得王陽明這么快就輕而易舉平定了叛亂丟了自己的面子,認為像這樣的戰斗應由他親自帶兵南徵才能顯示「皇威」。宦官張忠之流又誣陷他與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陽明放了宸濠讓他率軍與朱宸濠再戰……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連夜趕到錢塘,將宸濠交給太監,同時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報捷,將平叛的勝利歸功於武宗。這樣顧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證了王陽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陽明到開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記功。記功碑上稱頌皇帝的「皇威神武」「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陽明也隱隱表達了自己難言的復雜心情。 大概這次刻石記功時,開先寺一帶的景色給王陽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愛這個地方。這年三月,他又一次來到開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這清幽山水,這林濤泉石和眾多的人文勝跡,使他聯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餘,他寫下了好幾首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煩憂。 其《又重遊開先寺題壁》雲: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處看山復尋寺。 尚為妻孥守俸錢,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開先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須五斗。 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於我跡何有! 還有一首《龍潭夜坐》雲: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詩中表達了作者多麼孤獨、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讀書台下的記功碑數百年後依然清晰、醒目,讀罷這篇百餘字的碑文,再讀讀上面提到的兩首詩,面對石壁,就像是面對一頁深沉的歷史,透過歌頌天子皇威的碑文,我們可以看到被掩蓋的歷史的真實面目。附:《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余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 王守仁為代表的理學。心學強調學問的目的在於做人,既明白做人的道理,並努力的實行。心學的出現標志著重建如家信仰的理論人倫任務已經完成。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統的心學理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人是天地的心,「靈明」是人的心,因此,宇宙「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充塞天地之間,只有這個靈明」。這個「靈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沒有靈明,天地萬物和社會人生都將成為毫無意義的虛無。有次,他推論出一連串結論:「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由於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婦愚聖人同」,所以只要識得此理,則「滿街都是聖人」。學以致聖的修養關鍵,在於「致良知」。為了遏制偽善流行,他特別強調「知性合一」。 其徒將他的著述編纂成《王文成公全書》,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是他的主要哲學著作。
記得採納啊
⑩ 齊白石的成就
1、成就
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2、人物簡介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3、人物評價
齊白石在藝術上的成功,告訴我們:真理是樸素的,藝術的真諦是平凡而簡朴的,後現代主義者們把問題復雜化,不是別有用心就是另有難言之隱。只要根植於人民、根植於健康人性基礎上執著的審美理想和信念,有不斷遵循藝術規律實踐的堅強意志,這是齊白石用自身作為榜樣,留給我們21世紀中國藝術家最珍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