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一周年

成果一周年

發布時間:2021-07-14 08:53:03

⑴ 結婚一周年怎麼安排

要麼兩個人一起去吃一頓飯看看電影,逛逛街,要麼約一桌家人自己做飯吃

⑵ 戰艦世界亞服一周年活動的成就內容是啥

官網啊

⑶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3)成果一周年擴展閱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⑷ 急急急!!汶川一周年成就

望對你有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國、震撼了世界!留給我們許多難以忘懷的記憶!「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將到來,時隔一年後,地震災區有什麼新的變化?災區群眾一切都還好嗎?為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本報和西安市紅十字會共同發起主題為《災區的鄉親 你好嗎——紀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特別巡訪》系列報道活動,4月30日,本報「特別巡訪」第一報道組的三名記者啟程奔赴地震災區(第二報道組5月6日上午由寶雞出發),他們將聚焦災區,為讀者傳回來自地震災區的報道。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給我們帶來了災難,也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心靈震撼和感動。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書寫了新時期又一篇壯美詩篇。大地震一年來,地震災區的幹部群眾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愛心幫助下奮力自救,災後重建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將到來的時刻,全國多家媒體和廣大讀者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了災區,聚焦在「5·12」這個特殊的日子。
作為省級主流媒體的《三秦都市報》,此次和西安市紅十字會共同發起主題為《災區的鄉親 你好嗎——紀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特別巡訪》活動,本報特派記者部主任助理趙福生、漢中記者站站長王仕偉、首席記者馬昭前往地震災區,三名記者組成第一報道組將回訪地震期間曾經采訪過的那些人和事,回訪一直熱切關注並報道過的陝西地震災區、四川地震災區一年後的新變化、新成就,將回訪本報和西安市紅十字會、西安古城眼科醫院聯合組織的「紅十字愛心救助陝西地震災區貧困學子」行動中摘掉近視眼鏡的學子,以及他們的家庭一年來的新生活。在這次特殊的回訪中,本報記者還將及時報道正在重建中的災區最迫切的需求,以媒體的社會責任為他們鼓與呼。
昨天早上,本報副總編輯趙良和西安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崔錦綉共同為「特別巡訪」報道組授旗,報社相關領導及部門人員共同為「特別巡訪」報道組送行。趙良副總編輯在出發儀式上說:「《三秦都市報》與西安市紅十字會聯合舉辦的這次特別巡訪活動是博愛的繼續,是激勵的延伸,也是一個災區對另一個災區愛心支持的最新升華,是我們的社會責任與職業操守的體現,這次活動有著特殊而深遠的意義!」西安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崔錦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後,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對災區群眾凝聚了濃濃的愛心,此次「特別巡訪」活動就是想看一看地震災區這一年來的新變化、新成就,同時通過巡訪活動看看災區群眾還需要什麼幫助,我們將發揮紅十字會的作用,繼續關注和幫助災區群眾。
說起此次赴地震災區的「特別巡訪」活動,本報第一報道組三名記者心情也十分激動,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後,他們三人作為陝西日報抗震救災報道組的成員,多次前往地震災區一線采訪,親歷了地震災區許許多多的感動之人和感人之事,用飽含真情的文字和圖片向讀者傳遞著來自地震災區鮮活的新聞報道。說到此次「特別巡訪」活動,他們也感慨地說:「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去年親歷了抗震救災,收獲了很多的感動和震撼;時隔一年後,我們重返地震災區,就是希望『尋』到災區新的變化、新的生活、新的狀態,希望重『訪』到我們曾經采訪報道過的地震中的新聞人物,找到地震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跡,通過我們的文字和鏡頭,讓更多關注地震災區群眾的讀者聽到來自災區更新的聲音!」
趙福生(記者部主任助理)
把災區群眾聲音傳遞給更多讀者
在我成長歷程中,我先後經歷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這也是我人生歷程中兩個難以忘懷的大事件。2006年,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參加了報社為紀念唐山大地震30年的大型采訪活動「30年的感動」,奔赴唐山,親身感受和感悟唐山的新面貌和新變化,印象至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作為陝西日報抗震救災報道組的成員之一,先後多次到陝西地震災區一線采訪,和災區群眾一起抗震救災,用手中的筆寫出一篇又一篇飽含真情的新聞報道,讓更多的讀者在第一時間了解地震災區的災情,知道了災區群眾生活所急需的幫助。並通過新聞報道讓越來越多的熱心人關注災區,援助災區,彰顯了一名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我為此欣慰!
今年,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來之際,我和同事將再次重返地震災區,用真情去感悟,用真心去體味,用不同的視角記錄一年來地震災區群眾生活、工作和學習上許多的新變化,新氣象,把地震災區群眾的聲音傳遞給更多關愛他們的讀者!
王仕偉(漢中記者站站長)
巡訪地震印跡和災後新氣象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後,我在第一時間趕到了漢中略陽、寧強等地震災區第一線,和災區群眾一起抗震救災,第一時間發回來自地震災區的鮮活的新聞報道。緊接著,作為陝西日報抗震救災報道組的成員之一,我和同事多次到地震災區,並到四川青木縣和甘肅109隧道等地,在歷時兩個多月的采訪中,我們不僅發回了大量來自地震災區的新聞報道,也一次次收獲了抗震救災過程中許多人和事帶給我們的震撼!去年,我有幸榮獲「陝西省抗震救災先進個人」、「中國民主同盟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並受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接見。這是我的收獲,更是對我的激勵。
這次到地震災區的「特別巡訪」,我們希望用新聞之眼「尋」到災區新的變化、新的生活和新的狀態,希望重「訪」到我們曾經采訪報道過的地震中的新聞人物,尋找到地震留給我們難以磨滅的印跡。
馬昭(首席記者)
用鏡頭記錄一個重生的地震災區
2008年對我而言,最震撼的莫過於「5·12」汶川大地震。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很慶幸有機會親赴地震災區,作為陝西日報抗震救災報道組的一員,用我手中的相機,迅速捕捉到災區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瞬間,留住了歷史的永恆。在地震災區采訪的日日夜夜,雖然極其辛苦,但看到在我們的新聞報道下,濃濃的社會愛心湧向災區群眾,授助物資源源不斷地被運到災區,我們累並快樂著!
更讓我感慨的是,在地震災區的采訪中,我用鏡頭也記下了災區群眾一張張堅強的笑臉,他們的堅強和堅忍也讓我們看到了災區重生的希望。我也一直為此感念不已!
一年之後,重返地震災區,我想,我能做的更多的事,就是用鏡頭向大家展示一年來災區的新氣象,新希望。
本報記者 郭紅文
本報三項活動紀念「5·12」地震一周年
新聞熱線:029——82243110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報訊 (記者 趙福生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日,全國媒體和眾多讀者都很關注這個特別的日子。尤為關注經過一年的重建,經歷了地震災害的災區人民今天的現實狀況。在過去的一年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我省災區重建情況和人們的生活改變也十分引人關注。為此,本報開展三項活動紀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
活動一:「特別巡訪」重走陝川重災區
本報與西安市紅十字會聯合舉辦以主題為「災區的鄉親 你好嗎——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特別巡訪」活動。兩路報道組分別奔赴漢中、寶雞和四川重災區采訪。
活動二:「三秦人簽名送祝福」活動
由本報與西安市紅十字會共同發起,定於5月7日10時,在西安鍾鼓樓廣場開展「災區的鄉親 你好嗎——三秦人的祝福」萬人簽名送祝福活動,並將面向全省徵集曾赴災區搶險的武警消防官兵、醫療救護單位、愛心企業志願者組成回訪團直奔汶川,送去三秦人的愛心與祝福。
活動三:開設網上「紀念堂」紀念抗震救災
本報網站將開設「5·12大地震紀念堂」,為網民提供網上紀念活動。

⑸ 「復興號」運營一周年取得哪些成果

截至2018年6月26日,「復興號」動車組上線運營滿一周年,累計發送旅客4130萬人次,單日最高客座率達到97.6%。特別是2017年9月21日,7對「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率先按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京滬兩地運行時間壓縮至4個半小時左右,始發、終到正點率分別為98.7%、94%,為世界高速鐵路商業運營樹立了新標桿。此外,16輛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將於7月1日首次在京滬高鐵上投入運營。

據介紹,16輛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將於2018年7月1日首次在京滬高鐵上投入運營,並將陸續在京廣高鐵、滬昆高鐵等線路上開行;時速350公里智能型「復興號」動車組研製工作進展順利,將於2018年底完成樣車試制組裝,2019年上半年完成調試及試驗驗證;時速250公里「復興號」動車組已進入施工設計和試制階段,樣車有望年內下線;時速160公里速度級動力集中「復興號」動車組正在開展型式試驗,距離量產又進了一步。來源:人民日報

⑹ 向公司成立一周年獻禮——奮力拚搏、成就事業、成就夢想寫一篇1000字的文章,題材不限

790FXB

⑺ 天府新區一周年有哪些成就和規劃

都還在規劃跟拆遷中

⑻ 數字人民幣試點一周年,成果如何

「數字人民幣」對於老百姓而言可謂「既熟悉又陌生」,去年4月,央行官網發布了第一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的消息。在這過去的一年裡,深圳率先開展「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活動,向在深市民發放數字人民幣紅包,蘇州、北京、成都等試點城市緊隨其後,累計共有8輪測試、120萬餘人參與。

數字人民幣

近日,深圳羅湖區推出「數字人民幣春之禮」活動,面向深圳地區「數字人民幣APP」用戶推出總計1000萬元的優惠福利,共抽取50萬名新用戶。活動期間,在全市范圍內指定商戶使用數字人民幣消費,可在商家現有優惠的基礎上,享受專屬數字人民幣支付方式的額外優惠。

與此同時,數字人民幣線上的推廣層次也日益豐富,可在京東、美團等多個互聯網場景使用,利用互聯網「導流」提升數字人民幣的用戶轉化率。整體而言,數字人民幣的推廣過程呈現出循序漸進、兼容並包的特徵。伴隨著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有序擴大,地方政府、銀行和相關機構多方發力,共促數字人民幣生態建設。

業內人士介紹,由國家信用支撐、與法定紙幣和硬幣完全等價、完全法償的數字人民幣,具有安全可靠、實時結算、支持雙離線支付等優勢。據悉,目前六大國有銀行正在推廣數字人民幣貨幣錢包,在這些銀行營業網點,客戶需要提出申請,在央行數字人民幣App中以設立銀行子錢包方式參與測試。

在第一批試點城市中,雄安雖然沒有開展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但當地農行也在積極拓展用戶,用戶也可在營業廳申請開通。相比於初期探索的階段,當下數字人民幣的推廣進程明顯加快,甚至掀起「拉新」大戰。成都工行、長沙農行、海南工行、深圳建行為數字人民幣用戶推出了多種不同形式的優惠活動。

第二批試點城市增加了上海、長沙、海南、青島、大連、西安。21世紀記者了解到,除青島、大連沒有公開消息外,其他四地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其中,上海當地國有六大行開始接受客戶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的開通申請;長沙可以在當地農行營業廳申請開通白名單使用數字人民幣;西安數字人民幣正處於內部測試階段;海南三沙市即將舉辦「數字人民幣三沙暢遊行」活動。海南工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海南工行相關的業務培訓、場景建設、白名單導入等前期各項准備工作正有條不紊開展中,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⑼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川大地震一周年 從川震救災看政府動員力

(2009-05-12)

早報導讀
納吉:馬將推動與我國廣泛合作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前天同內閣資政李光耀會晤時,表示將在廣泛課題上推動與新加坡的合作。[新馬關系]
中國學術界鬧笑話 蔣介石竟變成「常凱申」
中國5月出口同比續降 環比微升
中國大學生保住就業 卻保不住收入水平

美少婦夜夜高潮的核武器
前列腺—關鍵是腺體排毒
陽痿早泄—自救新方法!
哮喘支氣管炎-海洋新葯

� ● 韓詠紅 北京特派員
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一年前的這一天下午,8級地震將天府之國四川撕裂成災難現場,生命、房舍、農田被吞噬,震感遠及越南、泰國與台灣。震後統計,將近9萬人遇難或失蹤,7000人致殘,500多萬人無家可歸。

大災難往往也是一場大檢驗。地震測出了災民堅韌不拔的求生意志,也檢驗出全體國民愛心的強度。其間,政府亦展示出強大的動員能力——雖然震後更漫長的重建過程也顯示,這個以官員為主體、政績為追求的體制原有的缺點也未能完全被擺脫。

除了廢墟、瓦礫、催人淚下的慘狀,大地震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救災現場的濃濃情意,以及舉國救災獻身熱情。這份由下而上迸發出來的愛的力量,其強度不亞於地震。

2008年中國收到來自國內外慈善款總值首次突破1000億(人民幣,下同,約222億新元),比2007年增加3.5倍,其中半數來自大陸地區居民個人的捐贈。官方社情調查亦顯示,九成以上受訪者都表示對災區捐過款物。這還不算至今仍持續前往災區參加志願工作的民眾所奉獻的人力支援。

地震還展示了政府與公民社會互補、互強的難得景象。在舉國救災的協力行動中,非政府組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資源,假如這次經驗能夠視為一種代表,它標志了社會擺脫國家對資源壟斷過程的開始。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的動員與組織力也得到驗證與強化。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教授受訪時指出,地震證明中國與西方國家一樣,具有國家動員能力,差別在於西方國家動員仰賴的是民主機制,中國依靠的是黨政組織。

他認為:「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通過這次地震驗證出來的動員能力對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會有長期影響。不能說一定是積極的影響,但肯定有影響。」

震後一年回望災區,各地重建速度與中國經濟發展一樣快速。四川政府數據顯示,到今年5月初,將近80%的農村永久性住房重建任務完成。城鎮住房任務完成約10%。

在都江堰、成都地區的農村裡,農民利用城鄉統籌改革實驗的優惠政策拉動社會資金以投資於農村重建。像被當局當作樣板展示的大觀鎮茶坪村,農民以宅基地入股,企業家出資聯合開設「農家樂」連鎖酒店,之後農戶住在酒店一層,二層辟成客房。這既解決了重建的資金問題,農戶也多了就業渠道。

值得肯定的是,政府對災區的投資,主要都通過市場機制來轉化成建設的力量,再間接轉化成民眾的經濟利益。

據本報了解,震前青川縣建築工人一天收入50多元,在重建資金的推動下,如今達到100多元。

一些重建項目豪華?

官方承諾,今年底95%以上的學生能在永久性校舍中上課。至今幾個備受關注的倒塌學校,新校址都接近完工,如都江堰聚源中學、富新二小等,不久後即能交付使用。

然而,由政府主導,以富裕省市對口援建模式打造出來的重建成果,也引起鋪張浪費、重建工作的優先順序是否合理的疑問。例如聚源中學的新校舍足以與大學媲美;臨街的房子修建得比其他房子漂亮;在民房重建樣板區里,來訪者或許一轉身即看到破損的房子。

這些現象透露的信號是:災後重建的背後恐仍脫不了政府彰顯政績、追求門面的慣性思維。

當災區重建變成政府動員體制下的最大目標時,國家工作優先順序的判斷失誤,也可能顯露在重災區與非重災區的對比中:部分長期曝露在鎂光燈下的重災區居民,在多項補助下災後經濟條件可能比災前更好,新城鎮設計得美輪美奐;反之,那些沒有受地震災害的其他貧困地區,未必得到需要的照顧。

抗震救災表現出中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利弊,也一樣反映在重建工程中。由於資源過度集中,一些重建項目頗豪華,但其他地方資源缺口又極突出。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受訪時提到中央政府提倡的「以人為本」。只有以人為本,從災民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從政府、政績的角度思考,才能找到重建應有的優先順序。

地震一周年,學校集中倒塌的責任追究與遇難學生家長的質疑難免再次出現。在四川政府堅持學校倒塌沒有責任人的堅決態度下,相關討論在國內媒體上完全消音,外媒采訪受阻,有家長還被告知不得在孩子的忌日到學校集中哀悼。

政府對家屬追問與媒體采訪的限制,讓外界更為不解,相關課題成了地震一周年的最大疑問。

《聯合早報》

⑽ 描寫「公司十周年慶」的詩句有哪些

1,十年是一段歷程,十年是一個台階,十年是一頁翻過的書,十年是一副潑墨的畫。 十年來,我們信步閑庭看雲舒雲卷;十年來,我們搏擊商海看潮起潮落。十年的積淀告訴我們:曾經的輝煌並不能代表未來的成功,未來的畫卷需要我們自己用心勾勒,成竹在胸才能揮灑自如。 今天的世界雖然群雄並起,危機四伏,但我們堅信未來仍將充滿光明。機遇是與挑戰並存的,只有勇於面對挑戰,敏銳地抓住機遇,才有可能突出重圍,奔向勝利之路。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創造公司美好的未來只有靠我們自己,放棄任何的等待、觀望和抱怨,行動起來,集眾智盡全力,打拚出一片新天地。 十年後的今天,當我們翻過新的一頁的時候,我們將展現出一幅充滿生機的畫卷!

2,落葉在空中盤旋飄盪, 描繪著一幅幅感人的畫面 那是大樹感恩大地對她的滋養
浪花在大海中翻騰歌唱 譜寫著一曲曲感恩的樂章 那是浪花對哺育她的大海的頌揚
不要抱怨上蒼給予你太多的坎坷與滄桑 也不要悲嘆命運中有太多的曲折和跌宕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我們體驗生活的快樂,沐浴著愛的陽光成長
有人說—— 善良的本質就是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也有人說—— 感恩是人世間的美德,它至高無上
感恩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予我寶貴的生命,哺育我們健康的成長
感恩我的老師,因為他們帶我品嘗知識的瓊漿,叫我放飛青春的夢想
感恩親愛的黨,因為它為我們創造和平安定的環境,播灑陽光讓新苗茁壯
感恩偉大的祖國,因為它賦予我們中國人的尊嚴,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
多少次帶著幸福的感覺進入夢鄉 多少次滿含著感動得淚花把未來暢想
學會感恩,就會虔誠的面對生活的挑戰
學會感恩,帶著欣喜與熱愛去進行生命的遠航
感恩,是一種力量
感恩,是一種境界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3,青山綠水蝶相伴,
華中科技獨當先。
同舟共濟春十度,
方得大業今逢歡。
十年風雨不畏難,
周月效績節節攀。
年數不計秋霜月,
慶賀此樂紅日懸!

4,沁園春
雄霸西弛,
萬馬迴旋,
風雨志邦.
讀銀河親挽,
普天一洗.
欲吞鯨豹,
百煉成鋼.
日月星辰,
原奔龍旺,
何念清酒醉夢鄉?
尋吉日,
看淘沙大浪,
涌渡河塘.
騰飛事業豪翔,
引無數英雄競爭強.
越花間側帽,
九處為州,
策馬揚鞭,
華夏崢嶸.
乘風破浪,
璀璨驕陽,
萬籟天地皆盛昌,
周年過,
守光明磊落,
共創輝煌!

5,古城泰然周年慶典
古風颯爽悠揚氣,
城樓高遠望鵬棲.
泰山林立五群首,
然燈絢彩漆夜彌.
周周皆有才人顧,
年年共創霸業駐.
慶祝古城泰然生,
典禮再迎新廣路!

6,光陰似箭,光陰荏然,轉眼就是十年.十年在歷史的長河裡只是剎那一瞬間.回顧十年路,成就輝煌,道路坎坷.[莫道路艱難,回頭喜笑顏].成績與失誤同在,成績大於失誤;希望與挑戰共存,希望多於挑戰.讓我們攜手並肩,不斷進取.

7,新業初創萬事難
華彩未描道道關
保駕護航誠信在
險阻越過見雲天
十年發展風雨稠
周正健步商海間
年年譜寫新篇章
慶功宴上笑語歡

8,鴻,運當頭奔向前,圃內花開正爛漫 四面八方經營好,維持進度再登攀,公允業內稱翹楚,司承傳統開新篇,十載春秋大跨越,周到服務口碑傳,年年利潤都遞增,慶祝前程更燦爛

9,華章譜寫十春秋
南海北國競風流
建立誠信走天下
材優價公傳九州
十年創業風雨路
周正健步向前走
年年譜寫新篇章
慶典宴會把美酒

10,

透過歲月的眼眸我們站在未來的彼岸眺望

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

改革的步伐一日千里

我們正面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我們正處在一個需要奮斗的年頭

機遇與挑戰共存

創新與超越比肩

榮耀只屬於昨天

明天需要我們繼續開創

閱讀全文

與成果一周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