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單位賬戶被法院查封對方單位給開具的承兌匯票還能被書轉讓給供應商嗎
背書當然是可以的,但提現需要同過被查封凍結賬戶的話,當然是不能的。
2. 股權轉讓要受讓方開發票是合理的嗎
股權轉讓,是轉讓方收取股權款,應由轉讓方開具發票。
3. 個人出版書籍出售可直接到稅務局開票嗎
可以。個人可到稅局代開增值稅普通發票
4. 票據的背書轉讓與交付轉讓有何區別
交付轉讓是開票人轉讓給收票人
背書轉讓是上述收票人轉讓給其的收票人。
5. 著作權人轉讓著作權要開具發票嗎
1、轉讓軟體著作權的使用權按銷售無形資產稅目繳納增值稅,稅率11%;小規模內納稅人徵收率3%。容
2、轉讓軟體著作權的使用權收入計入其他業務收入,相應的費用計入其他業務成本,相應的稅費在稅金及附加科目核算,形成的所得與當期應納稅所得額一並繳納企業所得稅。
政策依據:
《關於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
附: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注釋
二、銷售無形資產
銷售無形資產,是指轉讓無形資產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業務活動。無形資產,是指不具實物形態,但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產,包括技術、商標、著作權、商譽、自然資源使用權和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
技術,包括專利技術和非專利技術。
自然資源使用權,包括土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其他自然資源使用權。
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包括基礎設施資產經營權、公共事業特許權、配額、經營權(包括特許經營權、連鎖經營權、其他經營權)、經銷權、分銷權、代理權、會員權、席位權、網路游戲虛擬道具、域名、名稱權、肖像權、冠名權、轉會費等。
6. 二手物品轉讓如何開具發票
是對方不願意去開發票吧?
稅務局巴不得你來開發票呢,舉手之勞,又可以收稅了。專
對方不開發票,本來就是違屬反發票管理規定的,如果稅務局不給開發票,都可以作為稅務機關不作為了,稅務局也要受處罰的。
要不就是要在當地二手房市場開發票。如果真的稅務局不開發票,也要讓其提供應到哪裡開發票的信息。
7. 銀行承兌匯票背書轉讓開發票嗎
如果確實是支付貨款或其它款項,那麼應該開發票,收款單位開。
8. 關於背書轉讓,發票怎麼開的問題。
收到購貨發的支票,其購貨方是你們的客戶(這時人家付款你開票),所以你們需開發票給購貨方;
當你背書轉讓時,轉讓給的是你的供應商(這時是你付款人家開票給你),所以是供應商將發票開給你們。。
不懂可繼續追問!祝好~~~
9. 債權債務轉讓協議 如何開票
一、合同債權的轉讓: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三種情況下例外: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例如基於當事人之間信賴關系而訂立的合同,包括合夥合同.保證合同,未經同意不得擅自轉讓。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這是合同自由的體現。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債權人轉讓權利不需對方批准.同意,但應通知,此通知一經送達對方,轉讓完成。此通知可以書面可口頭,但以書面為宜。甲乙簽訂買賣合同,甲向乙出售木材,乙收到貨後3日內付款,乙並用其廠房抵押給甲作為履約擔保。甲發貨後,未收到貨款,甲將其請求貨款權轉讓給丙,並書面通知乙,權利轉讓完成,丙有權直接向乙要求貨款,並對乙的逾期付款利息請求支付;同時,乙對原合同的抵押擔保也由甲轉讓給丙。法律上,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的人相關的從權利,如利息債權.留置權.抵押權。上述案例中,如甲的木材有質量等缺陷,乙也可向丙提出包括貨物質量在內的所有抗辯。二、.合同義務的轉讓:與合同債權轉讓不同,合同義務的轉讓應經債權人同意。債務人轉移債務的,新債務人應當承擔與主債務有關的從債務,除非該從債務專屬於債務人。在上例中,如甲發貨後,乙未付款,乙隨後將付款義務轉讓給丙,則轉讓前,乙應徵得甲的事先同意,否則不得轉讓。乙轉讓付款義務後,因乙設置的抵押擔保不能脫離債務人存在,除非乙明確承諾,否則該抵押不當然轉移給丙用以履約擔保。乙轉移義務後,丙對乙原享有的對甲的木材質量等抗辯權依然可以主張。三、合同債權債務的一並轉讓。此須經合同對方當事人的同意方可一並轉讓給第三人。如甲乙簽訂房屋買賣合同,買方乙經賣方甲書面同意後將自己的權利義務轉讓給丙,丙取得乙在原合同中的買方地位,丙即享有合同權利――取得房屋所有權,又承擔合同義務――支付房款。由於合同權利義務轉讓包括義務的轉讓,因此應取得合同另一方對轉讓的同意。合同權利義務轉讓後,原合同消滅,新合同成立。同時,權利義務的轉讓分別適用合同債權轉讓與合同債務轉讓的合同法有關規定,如上面得到的抗辯權,從權利從義務的轉讓等。應當注意的是,債權債務的轉讓的一個法律限制是,如果法律法規規定轉讓權利或轉移義務應當批准.登記手續的,當事人必須批准.登記,典型的例子如,中外合資企業合同中投資權益的轉讓,須經對方的同意,並應報原審批機關批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利用貸款或向企業.個人集資建成的國道收費權的轉讓,必須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的批准方生效,等等。當事人應注意這一法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