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四川大學科技成果

四川大學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14 01:28:03

⑴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的成果

該院是國內衛生檢驗專業的發源地,該專業也是我院的優勢專業,至今學科地位在全國仍位居第一。
近二十年來,學院共承擔完成各類科研課題600餘項,有110項科研成果獲各級科技進步獎。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3項,部省級獎73項,市級獎33項。學院30餘名教師擔任全國性學術團體的理事或二級學會的主任委員,40餘名教師擔任省級學術團體主任、副主任及理事。
學院主辦的《現代預防醫學》雜志,現為中華預防醫學衛生學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評為「中華預防醫學會系列雜志優秀期刊」,發行國內外。
為著我國公共衛生事業和教育事業的崇高目標,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全體教職工正以「自強不息,直道而行,千仞可及」共勉,創造更大的輝煌!

⑵ 四川大學科技園的創新平台

技術轉移平台
川大科技園於2004年9月設立技術轉移平台——成都川大技術轉移中心,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技術轉移,探索促進科技成果和技術轉移的新機制,為當地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中心已與全國大學科技園聯合會、成都市技術產權交易所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共享全國數十家知名大學的科技成果資源。
公共技術支撐平台
川大科技園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了一批專業性公共技術平台,如軟體研發與測試專業技術平台、電子信息技術開發平台、生物醫葯技術服務平台。其中生物醫葯技術服務平台,以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產業化孵化基地、煙氣脫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中葯評價中心(GLP)等技術支撐平台單位為依託,形成一個完整的技術服務體系,在創新葯物的篩選、質量標准控制、葯效及安全性評價、臨床研究等公共研發技術服務為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平台
(1)構建學生科技創新創業體系 川大科技園通過構建學生科技創新創業體系,以學生在科技園自主創業、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創業大賽等形式,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和學生創新創業培育有機結合,將學生實習同孵化基地、轉移平台的建設結合起來,大大加強了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實踐操作能力。
通過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創業競賽,川大科技園2004年來涌現出了一大批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創業作品和團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4年至今,學校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已獲省級以上獎項1480多項,獲獎達2100餘人次。在第20屆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全球總決賽中,學校MBA學生勇奪冠軍。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總共榮獲特等獎4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0項;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榮獲2項全國金獎,4項全國銀獎,3項全國銅獎,在全國高校中成績優異。 (2)打造社會人才創業平台 在面向社會人才培養過程中,川大科技園開辦了開放式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所需要的教育培訓課程,現已成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發展的指導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復合型管理人才、職業技能人才的培訓基地。園區已經吸引、聚集了一大批各類專業人才,包括具有現代管理理念、通曉國際高科技產業化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財務管理、項目管理、知識產權、專利技術評估、技術轉移、資本運作、物業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當前,這些人才已成為支撐川大科技園及入園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

⑶ 李文澤的科研成果

一、專著
夢溪筆談全譯(合作),45萬字巴蜀書社,1996
《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宋文學部三、遼金文學部,240萬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該書總共1200萬字,由曾棗庄先生主編,本人任副主編之一,曾獲2000年國家圖書獎)
宋代語言研究,36萬字北京線裝書局,2001
《宋人年譜叢刊》(合作),500萬字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二、論文
遼代的官方教育及科舉考試制度研究四川大學學報,1999、4
司馬光文集版本考述台灣大陸雜志,99卷2期。
宋代語言中的同義詞聚合四川大學學報,2001、1
宋代的文字學宋代文化研究第4輯,巴蜀書社,2001
現存司馬光集版本考四川圖書館學報,2001、2
深裘大馬歌悲風——金代詩詞文學創作論略四川大學學報,2002、4
宋代公牘用語例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巴蜀書社,2002
金代女真科舉考試制度研究四川大學學報,2003、3
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金代文學創作論宋代文化研究第11輯,北京線裝書局,2002

⑷ 四川省有哪些科技成果獎

9月14日,四川省科技廳科技獎勵辦公室在省科技廳網站上,對擬獲得「四川省科技進版步獎」的220項科技成果發權出評審公告,廣泛徵求各界對該次評獎的意見和建議。

參評本次「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的220個科技成果項目中,將有13項成果獲得一等獎,52項獲二等獎,155項三等獎。

在這些參評項目中,有草坪種植、視網膜病變研究、直腸癌治療研究、火車動力學研究、新式挖掘機、名茶品質研究、玉米雜交等項目涵蓋了物理、生物、化學等幾乎所有學科,具有涵蓋面廣的特點。

此次擬獲獎項目中,大學科研機構、各種研究院所仍然是科研項目的主力,其中僅涉及四川大學就有20多項成果。

企業科研力量正在逐步壯大。在220項成果中,幾乎全部科研成果都是由科研人員聯合開發。大學科研院所之間,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已經開始成為科學研究成功的必由之路。

⑸ 四川大學化工學院的科研成果

化學工程學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礎,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獲國家教育部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5項,學院主編教材獲國家一、二等獎共計8項。
科學和工程研究方面,學院建立了從化工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轉化、從化工工藝開發到化工設備設計的一體化科研體系。化工學院的基礎研究集中瞄準學科前沿,在多相流傳遞過程、反應工程、膜科學與分離工程、分子計算化學與反應動力學模擬、冶金工程與設計、生物柴油與可再生能源、等離子化工、構型反應裝置與催化劑工程、電子材料、低碳技術、化工過程裝備等領域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團隊。近四年,學院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面上基金18項,並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973」、「863」以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多項基金支持;累計發表SCI/EI論文530餘篇。近年來,學院承擔國家攻關項目及部(省)級科研項目6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發明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億利達科學技術獎1項,發明專利150餘項。2010-2013年,到校科研經費累計超過3億元。

⑹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科研成果

近五年來,學院科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7項; 2008至2012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46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語文》、《新聞與傳播研究》上發表文章52篇,SSCI和A&HC18篇,大大提升了我院在學校及全國高校中的學術聲譽和學術競爭力。在「211叢書」中出版的許多著作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評價,獲得了國家、教育部、四川省等不同等級的社科成果獎。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二、三等獎共6項,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共計32項;以及教育部優秀教材獎、省教育廳獎等其它獎多項。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比較文學) 。

⑺ 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院十分重視科研工作,制定了「十五」至2010年科技工作發展規劃。據不完全統計,從1984年至今,學院共承擔,完成科研項目230餘項。其中,「八五」攻關項目、「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委項目39項,總科研經費超過億元。已鑒定的科研成果70餘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CDZS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MDSL多通道數字同步記錄儀」,「DRS航管雷達模擬機」),獲省部級獎30餘項。獲成都市科技進步獎和其他獎20多項。累計發表論文5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20多部,出版其他書籍50多本。

⑻ 四川大學全國排名第幾

以高校科研影響力榜單為例,在2018-2019年度四川大學高校科研影響力榜單排名第七。

人民網發布了《2018-2019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其中在「高校科研影響力榜單」(註:評分指標有「生產知識基地指數」「學科水平指數」「師資水平指數」「學科科研總指數」「科研優秀成果加分」五項)中,四川大學以5.72分位居榜單第7位。

自2018年以來,四川大學實施了《四川大學領軍人才培育計劃》《交叉創新基地培育專項》《基礎研究培育專項》《四川大學「從0到1」項目支持計劃》《四川大學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修訂)》《四川大學科技獎勵種子培育項目》等一系列計劃,為學校高端人才、重大科技項目、交叉創新平台、重要科技成果等做好培育和儲備,為前沿基礎研究、國家重大需求等科研領域做好布局,為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2019年,學校繼續發揮「醫學+」「信息+」雙引擎支撐作用,結合優勢學科,推動有深度和實質性的學科交叉,開拓新領域方向,推動相關學科向「新工科」轉型,推動成立「3+1」工業互聯網研究中心;組建科技攻關大團隊,以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點突破;

突破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藩籬,深化校地企合作,與地方共建一流大學,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促進學校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培育志存高遠、勇於競爭的科研土壤,為學校科技創新注入新動力,保障學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8)四川大學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學校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並而成。

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中國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

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並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四川大學。

截至2020年2月,學校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佔地面積7050畝,建築面積269.4萬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3.7萬餘人,研究生2.8萬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近4500人。截至2019年底,專任教師4527人。

⑼ 李洪濤的科研成果

主要科研項目及成果:主持教育部資助項目1項,工程科研項目2項,參與錦屏、瀑布溝和向家壩等國家重點工程科研項目10餘項。目前主持的主要在研項目:(1)基於能量原理的爆破地震效應及安全評價(教育部博士點新教師基金)(2)綿竹市綿遠河徐家壩堰塞湖處理工程應急處理方案設計(3)瀑布溝水電站伽哩俄呷料場開挖爆破舍勒村民房振動安全監測。目前參與的主要在研項目:(1)向家壩水電站右岸地下廠房爆破試驗及爆破安全監測,(2)大崗山水電站壩頂以上邊坡工程爆破試驗及爆破安全監測,(3)大崗山地下洞室開挖爆破試驗、爆破安全監測及圍岩松動圈檢測,(4)復雜地質條件下水電站超大型地下廠房開挖關鍵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中水集團資助),(5)復雜地質條件下高陡邊坡穩定分析及施工技術研究(中水集團、四川省資助)(6)大型調壓室豎井群岩爆、有害氣體施工安全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中水集團資助)獲得的主要科技成果獎勵:(1)2008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2008年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2008年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提名。最近五年中擔任的主要課程:鋼結構,鋼結構課程設計,水利土木工程施工。最近五年發表的主要論著:近五年在國內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參編書籍一本,主要有:(1)李洪濤, 盧文波, 舒大強, 楊興國. 隧洞開挖爆破地震反應譜特徵研究. 爆炸與沖擊, 2008, 28(4):331-335(2)李洪濤, 楊興國.利用窗函數進行爆破振動功率譜的平滑化. 爆破器材, 2008, 37(5):1-3.
(3)李洪濤, 盧文波, 舒大強. 朱傳雲. P波作用下的襯砌混凝土爆破安全振動速度研究. 爆炸與沖擊, 2007, 27(1):34-39. (4)李洪濤, 盧文波, 舒大強. 不同類型鑽孔爆破的地震反應譜特徵研究. 東北大學學報, 2006, 27(SUPPL):103-106. (5)李洪濤, 盧文波, 舒大強. 小波分析在爆破振動加速度推求中的應用. 爆破器材, 2006, 35(5):4-7.(6)李洪濤, 朱傳雲, 盧文波, 舒大強. 白蓮河水庫第二溢洪道自潰壩爆破拆除振動安全監測. 爆破, 2006, 23(3):78-80.(7)李洪濤, 舒大強. 爆破震動衰減規律影響因素分析. 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 2005, 38(1): 79-82. (8)鄭娟, 李洪濤. 施工機械對地下洞室開挖方法的影響.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05, (10): 44-46.迄今為止獲得的主要榮譽:四川大學青年骨幹教師,水利水電學院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四川省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優秀學員。現任學術兼職:四川省工程爆破協會會員,四川省水電工程學會施工專委會會員

閱讀全文

與四川大學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