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遙感科技成果驗收

遙感科技成果驗收

發布時間:2021-07-13 17:32:58

① 科技成果水平穩步提高

◆2011年,承擔完成的3項成果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其中「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成果集成與應用系統」獲一等獎、「耕地資源安全評價及耕地保護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和「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研究」獲二等獎。

◆編輯出版了《中國土地政策研究報告2010》、《多級網路化地價監測體系構建與規模化應用》、《2010中國城市地價狀況》、《退化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研究》、《村鎮退化廢棄地恢復與整治研究》、《中國土地利用地類影像和實地照片樣本圖集》等22部專著和論文集,項目集成效果顯著。

◆全院科技人員發表學術論文近70篇,其中SCI收錄2篇。

▲部分專著

表3 2011年獲獎項目一覽表

續表

表7 公開出版物上發表論文一覽表

②  浙江已往的遙感調查概況和成果

原浙江省地質礦產廳(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是浙江省最早將遙感技術應用於地質調查的部門,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中就開始應用黑白航空照片解譯來解決一些地層、岩性和構造問題。70年代末期,現代遙感技術引入我國不久,浙江省地質礦產局就抽調骨幹,於1979年建立了浙江省地質礦產局遙感地質站(1992年經省政府批准更名為浙省地質遙感中心),是全國較早設立遙感地質專業工作機構的省份之一。20多年來,浙江省遙感地質站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和生產單位先後開展了《太湖流域圍湖造田遙感調查》(1981~1984年)、《上海經濟區海岸帶遙感綜合調查》(1984~1988年)、《杭州、寧波城市遙感綜合調查》(1988~1992年)等工作。此外還編制了浙江省1∶20萬衛星影像解譯地質圖系、浙江省1∶25萬遙感影像地圖,並配合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遙感方法研究。

在土地資源調查方面,由省土地資源調查辦公室組織進行(1986~1996年),利用航片或正射影像圖和1∶1萬地形圖為工作底圖,採用求積儀或計算機量算系統進行面積量算,歷時10年,已基本查清了全省各縣(市、區)、鄉(鎮)、村、場的土地總面積和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及其分布狀況;查清了全省各縣(市、區)、鄉(鎮)、村、場范圍內的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的權屬和面積及其插花情況。此外,原浙江農業大學遙感所與紹興市土地局曾利用TM影像圖開展了1990~1996年紹興市城鎮用地擴展情況的調查工作。浙江大學大地科技開發公司與浙江省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應用分別取自1996~1998年的9景TM數據對浙江的水土流失狀況進行了調查(1997~1999年),編制了《浙江省1∶25萬水土流失現狀圖》。

在海洋遙感方面,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於1978年建立的遙感應用研究室,是我國主要從事海洋遙感數據接收、處理和海洋遙感應用基礎研究的單位,20多年來,先後承擔完成國家和省級項目近百項,其中海洋水色遙感和航天SAR海洋遙感應用研究在國內居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亦有一定影響。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1978年在我國高校中率先建立遙感專業,在承擔完成許多重要項目的同時,至今已為我國各遙感研究和應用機構培養了數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現在他們已成為這些單位的骨幹力量。

原浙江農業大學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所在土壤、上地資源遙感調查、評價、規劃,土壤和土地信息系統建設,水稻長勢遙感監測與估產等方面開展了許多重要的工作。

綜上可知,20多年來,浙江的遙感研究與應用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這些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遙感研究和應用機構及相關技術力量為我省開展國上資源遙感綜合調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已完成的國土資源遙感調查工作對浙江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然而比較系統的浙江省國土資源遙感調查工作至今尚未開展。另·方而,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十年來,浙江經濟飛速發展,城市、交通、生態環境等變化較快,各種人類活動對國土資源與環境的擾動和影響也日益加劇,先前的基礎調查結果的現時性已受到嚴重製約,許多基礎性圖件必須得到更新。另一方面,由於受當時調查方法和技術手段等條件影響,有些重要的基礎資料,例如浙江大陸海岸線和島嶼岸線的長度、面積在500m2以上的島嶼數量、海岸灘塗面積、灘塗被圍墾面積及其開發利用情況等基礎數據,在各種報告中往往出入很大。

此外,在以往的遙感調查工作中,尚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①缺乏從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國土資源與相關的經濟、社會和人文等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評價,而這方面的工作對制定浙江在新世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②對遙感信息的提取主要採用圖像的目視解譯方法,並且未涉及深層次的GIS系統應用;③對多源遙感數據的融合及鑲嵌處理等新的遙感圖像分析技術的應用比較薄弱。

利用遙感宏觀、動態、綜合、快速、多尺度、多時相的技術優勢,輔以其他技術方法,對浙江省國土資源和環境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調查研究,在我省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工作,是集多種現代高新技術手段為一體應用於我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工作的一次較全面嘗試,標志著對浙江省國土資源基礎資料進行全面更新的開始。因此,它的實施與完成不僅將為浙江省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整治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新的重要基礎資料,為城市化發展的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重大工程建設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提供科學依據和積極有效的技術服務,而且將為發展「浙江數字國上」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③ 為什麼說遙感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成就

遙感具有遠距離、大面積、多時態觀測地球地物以及分析地球上諸多事務的變化的能力,就像是有了雙上帝的眼睛,可以隨時觀測地球上的各個角落

④ 中國的遙感技術取得過哪些重大成果

中國遙感技術應用現狀
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標志著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從此人類以嶄新的角度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空間信息技術是本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遙感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則是對地觀測的重要手段。中國的遙感技術從70年代起步,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已發展到目前的實用化和國際化階段,具體表現在具備了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實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開展國際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國際化能力。
* 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對國家資源環境的影響程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對國土資源進行動態監測是我國政府一貫重視的問題。我國國土資源面積大、類型多,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動態監測上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和潛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間,我國曾利用陸地衛星MSS數據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調查,並按1∶50萬比例尺成圖,宏觀地反映了我國大地資源的基本狀況;1984年開始由國家土地局主持開展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詳查工作,採用了航片和地面實地測量的方法,對農地採用1∶1萬比例尺成圖、林地及草地採用1∶5萬比例尺成圖、在西部地區利用航片與陸地衛星數據結合按1∶10萬比例尺成圖。但是由於區域范圍大,使項目實施歷時長達10年,可見實施全國的土地資源調查迫切需要高空間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像。據估計覆蓋我國整個國土面積需要600景TM圖像,而斯波特圖像則需要6000多景, 可見遙感技術在我國具有相當大的市場,因而盡快發射我國自己的資源衛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務。「八五」期間中國科學院和農業部「國家資源環境遙感宏觀調查與動態研究」小組在1992~1995年的3年時間里完成了全國資源環境調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資源環境資料庫,較過去開展一項單項專題的全國資源環境調查需5~10年的時間是一個很大進步。在項目實施中全部採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陸地衛星TM圖像作為主要的信息源,同時也使用了我國近年內發射的多顆返回式資源調查衛星的高解析度圖像,在大興安嶺、秦嶺、橫斷山脈一線以東選用1∶25萬比例尺,此線以西採用1∶50萬比例尺進行遙感圖像判讀、制圖及資料庫建立工作。為此,須完成全國陸地部分國際標准分幅地圖近500幅幅面的調查、制圖與數據分析工作。除全國范圍的國土資源調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陝西、內蒙等許多省市自治區也開展了國土資源調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後期的「三北」防護林帶綜合遙感調查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遙感調查」以及「遙感技術在西藏自治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的應用」等項目都是比較重大的遙感工程。但是,從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來看,類似於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等大型工程項目應該增加動態監測的能力,如在我國東部地區應該每年調查一次,西部地區每5年一次。可見,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遙感應用的市場是非常廣泛的。
* 具有對重大自然災害災情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的能力
中國是自然災害頻繁且嚴重的國家,每年因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高達上千億元人民幣。對重大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和災情評估,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遙感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
我國在「八五」期間建立了重大自然災害(洪水、林火、乾旱、地震、雪災等)遙感監測評估系統。針對洪澇災害採用了包括陸地衛星、氣象衛星和具有全天候觀測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等多高度的立體監測手段,不僅具有監測的宏觀性、動態觀測能力,而且通過機-星-地實時傳輸系統能夠實時地將災情圖像及時地傳送到中央指揮部門。自1987年以來,我國先後在永定河、黃河、長江、淮河等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防汛遙感綜合試驗。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閩江、廣東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陽湖、洞庭湖和遼河的洪水監測評估工作中,已分別將洪水災害的初評估與精評估的時間壓縮至2天和2周。整個技術方法與流程已達到實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澇災害遙感監測中,採用了多個時相的諾阿衛星影像、陸地衛星TM影像和側視雷達圖像,通過多時相的遙感信息復合得到了准確的災情數據。
1987年5月發生在我國東北大興安嶺的特大森林火災, 第一個發現火災的是諾阿氣象衛星圖像。在火災發生期間連續接收了過境的氣象衛星和陸地衛星圖像,每天提供火區范圍、火勢變化、火頭位置移動、新火點出現以及撲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災後的1988 年和1989年利用陸地衛星TM圖像還進行了火燒跡地恢復的遙感調查,實現了森林火災早期預警、災中的動態監測、災後損失評估以及後期的生態恢復調查的遙感動態觀測,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很高的評價。
此外,我們還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數據與地面氣象數據相結合的方法,在黃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遙感動態監測評估系統,為農業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決策依據。
總之,中國的自然災害之多、危害之大是驚人的,應用遙感技術進行減災的效果是顯著的,同時應用的潛力也是巨大的。
* 利用遙感技術進行農作物估產和林業資源調查
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問題是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的問題。早在80年代中期,在國家經委的支持下,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組織開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麥估產試驗。這標志著氣象衛星非氣象領域工程化應用的開始,也是我國首次開展大規模遙感估產工作。目前利用氣象衛星進行農作物估產的應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並形成了一種業務化的手段,估產對象也從冬小麥擴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八五」期間我國建立了主要產糧區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玉米)估產信息系統。其中大面積冬小麥遙感估產運行系統是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將整個遙感估產的各個作業環節納入計算機系統運行,使其整體具有數字化作業能力,並能輸出各種估產結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黃淮海地區進行冬小麥遙感估產試驗的結果表明,利用遙感技術對大面積農作物估產的精度能夠達到95%以上,無論是大區域還是分省(區)估算,均能達到規定的精度指標。隨著系統運行年限的累積,估產精度將會逐漸提高,運行費用也會逐年減少。同時針對國家急需了解農業種植結構變化和進行種植面積測算、長勢監測和單產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對我國主要農作物進行了遙感估產,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支持下,構成了農作物估產的實用運行系統。此外,其他農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別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東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產信息系統,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國家遙感中心組織力量完成了《中國農業狀況圖集》,採用圖表相結合的方式,形象直觀地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綜合水平,以及糧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狀況及變化,揭示了農業發展中面臨的耕地減少等問題,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進行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該項工作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
* 地質礦產資源遙感調查
中國的礦產資源豐富,遙感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方面的應用已比較成熟,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內蒙古、山東、江西、四川等省區開展的32 項1∶5萬圖幅的地質填圖工作中,採用遙感技術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圖的質量,而且節省了填圖的費用,每幅圖的實際費用僅占常規方法所需費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區採用 TM圖像進行1∶25萬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填圖工作中, 除建立的遙感地層單元符合1∶25 萬區域地質填圖單元技術要求外, 在地質構造和礦產研究方面也有更多的發現,並且大大地縮短了周期、節省了經費。這必將為我國在本世紀內實施並完成200萬平方公里1∶5萬區域地質填圖和全國范圍的l∶25萬區域地質填圖項目起到重要作用。
在地質礦產資源調查方面,遙感技術在我國已經從間接探測發展到了直接探測階段,如在新疆准葛爾利用細分紅外和多光譜掃描技術直接探測到了岩金礦的蝕變帶,取得了利用遙感技術直接尋找金礦的重大進展。我國還利用短波紅外成像光譜掃描儀在新疆進行了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遙感直接探測試驗。利用該遙感圖像數據通過信息增強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氣藏在地表的微滲漏所造成的烴異常,進而達到直接探測的目的。該項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產試驗中得到了證實。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為加快我國西部的開發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干涉測量雷達技術已經在三峽大壩等大型工程的環境監測和油氣區地面沉降等應用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中國遙感技術應用展望
「九五」期間,中國國家科委已經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綜合應用研究」列為「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中之重項目,至此遙感信息技術已連續四個五年計劃被列入國家優先項目,說明了國家對遙感事業的重視。可以預見,該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將這一高新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使其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 推動業務性遙感信息綜合服務體系的形成
「九五」期間遙感科技攻關的重點是在以農業資源為主體的資源與環境動態信息服務方面。屆時將建立一個國家級的宏觀信息服務體系,同時使對水旱災害為主的遙感監測與評估系統走向業務化運行。
(1)國家級基本資源與環境遙感動態信息服務體系的建立
我們將針對全國范圍內的基本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建立空間型信息系統,形成每年動態更新一次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向國家高層次部門提供以國家農業土地資源、城市化發展及其動態變化為主的數字圖件,其中包括1∶25萬全國分及分重點區域的土地資源及其生態環境背景圖件和數據;重點開發地帶和大城市周邊地區的1∶10萬圖件和相應的資料庫;每年一次1∶25萬比例尺的中國東部耕地與城鎮動態變化圖件和資料庫;較為完整的全國基本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背景資料庫;對國家資源熱點問題,如耕地動態變化、城市化等每年提供一次專題報告等。按計劃,1999年以前我們將建立網路型國家級信息服務體系,提供相應的資源環境信息及輔助決策信息,保證系統連續穩定地運行。
(2)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運行系統的完善
以水旱災害監測與評估為重點的運行性綜合監測與評估業務系統將於1999年建成並投入相關業務部門使用,使之具備定期發布全國旱情、隨時監測評估洪澇災害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該系統具有以下功能:對突發性水災,在系統進入狀態後2天內提供受淹范圍、各類土地面積等信息, 一周之內提供包括受災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詳細報告;對重點地區,實施每天一報淹沒地區及面積的信息服務;在危機時刻,提供實時災害現場圖像顯示和注記;從1998年開始,每10天報一次全國的旱情數據,成災地區對農田乾旱狀況每5 天上報一次災情數據;對重大森林火災和地震等自然災害進行監測並及時提供相關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 繼續趕超世界遙感科技前沿
在「九五」期間按照863計劃將加大向對地觀測系統建設的傾斜力度,除繼續強化支持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樣機的研製外,還要研製開發先進機載對地觀測系統。
目前海洋監測已經列入了863計劃,海洋資源的遙感監測已經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它是對地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發展預警海洋災害、監測海洋環境所急需的高技術,為建立我國海洋立體監測系統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障能力,加速與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接軌,力爭本世紀末在海洋自動觀測系統、水聲遙測和海洋遙感技術應用的主要方面達到90年代中期的國際先進水平。
「九五」期間我國還將支持如下四個方面的新技術研究:以高光譜解析度遙感為主的高解析度遙感信息對水稻的識別,小塊種植面積的測定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技術研究;雷達遙感新技術在有雲天氣條件下對水稻和棉花的識別以及農業土地面積測算技術研究;新型遙感技術大數據量信息的快速處理、分析以及提取技術研究;以新型遙感信息為基礎的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融合處理技術以及基於遙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統快速生成、更新技術研究

⑤ 遙感專業和測繪專業,哪個更容易出高科技科研成果

遙感
因為測繪產品是基礎數據,而遙感作為一種新技術,不僅可以為測繪部門還可以為很多相關部門幾桶快速高效便捷的數據。

⑥ 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

2011年,圓滿完成「村鎮退化廢棄地恢復關鍵技術開發」、「區域土地資源安全保障與調控系統技術研究」等11個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全部通過驗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並在規劃院建立的基地和分中心開展了成果的應用、轉化和示範。承擔的「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中的高解析度遙感影像智能分析技術研究」、「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關鍵性技術研究」等3個國土資源部首批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順利通過審計和驗收;承擔的國家科技項目順利完成,「十一五」科技項目順利收官。通過這些項目的開展,為國土資源部及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開展村鎮節地、村鎮土地綜合整治、耕地保護、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調查與監測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效果顯著。

▲「區域土地資源安全保障與調控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驗收會

成功申報「全國土地遙感監測一張圖工程技術系統集成與示範」、「國土空間優化配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兩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及1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地區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監測及持續利用應用示範」,「供需雙向調節的差別化土地政策

▲相關申報材料

⑦ 成果報告

7.2.1 編寫原則

1)遙感地質解譯成果報告是遙感地質調查成果系統全面的總結。報告的編寫應以現代先進地質理論為指導,報告的基本內容應根據各具體任務要求和測區豐富翔實的實際資料為基礎,實事求是地總結客觀地質規律。報告編寫必須在各種資料高度綜合整理的基礎上進行,內容要求全面、重點突出,既不煩瑣,又要避免簡單化,既要實事求是地反映測區地質研究水平,又要敢於從地球科學國際先進領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層次規律問題。因此,它既是實際工作成果的總結,同時又是基礎地質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具有很高的理論性和很強的實用性。

2)遙感地質解譯報告編寫前,必須組織全體調查人員對測區內主要地質構造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在統一觀點、認識的基礎上編制出詳細編寫提綱,然後按照詳細提綱所列內容,按項目技術人員各自業務特長分工負責進行編寫。

3)報告編寫要有綜合性、邏輯性和藝術性,應做到內容真實、文字通順、主題突出、層次清晰、圖文並茂、插圖美觀、圖例齊全、各章節觀點統一。

7.2.2 編寫提綱

第一章 緒言

簡要說明上級下達的任務與要求、工作起止時間、完成工作量(編制工作量分布圖)、研究區自然地理概況(附交通位置圖)、研究程度(附研究程度圖)、工作方法及技術路線(附技術流程圖)及主要技術成果和貢獻等。

第二章 方法技術

第一節 衛星影像圖製作方法

詳細論述遙感數據種類及質量,數據處理、幾何糾正與配准、數據鑲嵌等方法、技術、控制指標,標准影像圖生成過程中的整飾與注記,以及檢查與驗收的技術要求和質量評價。

第二節 遙感地質解譯調查方法

詳細論述宏觀影像分區、影像單元、影像岩石單元建立劃分的方法與技術,信息增強處理法的方法與技術及填圖單位劃分方案和填圖單位種類。

第三章 區域遙感地質特徵

按地層、侵入岩、構造、礦產、生態地質環境分別介紹。

第一節 地層

介紹測區地層系統,岩性特徵、組合特點、影像規律、解譯程度、形成環境、相互關系、時空展布與變化規律等。

第二節 侵入岩

按基性-超基性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依時代從老到新分述侵入岩的特徵,出露面積、數量、產狀、形態;岩石類型、礦物成分、結構構造,接觸關系;岩石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特徵;蝕變、內外接觸帶特點,單元劃分、影像特徵變化、解譯程度,以及節理、岩脈、岩牆的發育情況和產狀變化規律等。

第三節 地質構造及構造發展史

按類型分別介紹影像標志、形態、規模、展布、序次與組合關系,進行構造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以及構造運動歷史與沉積作用、沉積環境、岩漿活動、成礦作用等的關系和新構造特徵及其影響。

第四節 礦產

按礦產種類分別介紹成因類型、成礦規律、影像特徵、遙感找礦模式,不同層次控礦、成礦信息解譯、提取方法及找礦預測等。

第五節 專項調查與專項研究

視具體情況,根據任務書編寫。如屬於與遙感地質解譯同時開展的生態環境地質等專項調查,則應在總體報告中增加此章節進行敘述。

第四章 結論

敘述取得的重大成果、存在的問題和工作建議。

⑧ 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遙感技術「八五」成就及近期展望

唐文周

(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北京100083)

「八五」期間,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以下簡稱航遙中心)繼續發揮遙感技術優勢,承擔國家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環境評價、城鄉規劃和國土資源調查等領域的任務,緊密跟蹤國內外遙感技術發展趨勢,開展遙感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完成各種比例尺的航空遙感飛行36.6萬km2,完成勘查項目31項、科研項目22項和市場項目11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顯著的技術進步。五年間,中心共獲得地礦部科技成果獎和勘查成果獎二等5項;三等6項;四等10項,為提高我國遙感技術的總體水平,為地質工作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遙感地質應用的主要成果及技術進步

(一)基礎地質調查中遙感應用繼續加強

1.1:5萬區域地質調查中的遙感應用試驗

在各省、自治區近年應用遙感技術進行1:20萬和1:5萬區調所取得經驗基礎上,「八五」期間原地礦部繼續在1:5萬區調工作中大力推廣應用遙感技術。這期間,航遙中心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同承擔了內蒙古蘇尼特左旗8幅1:5萬圖幅的遙感區調聯測試驗。由於充分發揮了遙感技術的特點,遙感與常規方法緊密結合,這8幅圖實際觀察路線總長度僅2000km,比常規方法減少了一半,而且在岩性單元識別、斷裂構造解譯、侵入體圈定及其單元超單元劃分、地質界線追蹤、航片連圖等方面均更為直觀、准確。項目人員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了任務,質量達到優良,明顯縮短了填圖周期,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省了投資。工作中,項目人員還對1:5萬遙感填圖的方法技術作了系統總結,取得了有借鑒和推廣意義的好經驗。

2.重點成礦區帶遙感編圖

「八五」期間,航遙中心與有關省局配合,承擔了華北地台北緣、長江中下游、秦巴和華南四個重點成礦區片的物化遙編圖及綜合解釋工作,採用TM和多源地學數據綜合分析方法,對這些地區的區域構造格架等基礎地質問題和區域成礦遙感判別模式等找礦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許多新認識,預測了一系列找礦遠景區和靶區,為這些地區深化基礎地質研究,部署進一步的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礦產勘查遙感技術應用不斷深入

1.礦產遙感信息形成機理和成礦模式研究

地質遙感信息形成機理研究是遙感理論研究的新領域,是提高遙感找礦方法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遙感地質解譯向規范化、模式化方向發展的必由之路。「八五」期間,航遙中心在總結以往油氣田和金屬礦床遙感應用成果基礎上,從地物波譜形成的物理基礎和成礦機理分析著手,分析了油氣田的構造信息(間接標志)和烴類物質微滲漏信息(直接標志),以及以金為主的內生金屬礦床的遙感圖像特徵信息的形成機理。

在礦床勘查中,航遙中心還注意把遙感技術與地質新理論相結合,開展成礦遙感識別模式的研究。例如,在長江中下游、華南和中條山等地區運用遙感綜合分析技術、深源岩漿動力學理論和遙感構造模式理論,並引入遙感地質變數統計的找礦預測方法,建立了多種遙感識別模式,對區域地質構造和礦田構造進行再認識,為擴大找礦遠景提供了科學依據。應用西天山—西昆侖地區的航天遙感圖像以境內外若干已知大型—特大型礦床的遙感影像特徵為參照,依據板塊構造理論系統對比了該區境內外的成礦地質條件,提出了南費爾干納—阿特巴希溝島弧帶的東部進入我國境內,西天山地區存在大型金礦成礦地質環境的新認識。這項研究結果為該區今後開展以金、銅為主的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2.遙感方法的綜合應用取得明顯找礦效果

「八五」期間,航遙中心運用遙感和多源地學數據的綜合分析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找礦效果。例如,在新疆阿舍勒、阿希地區的遙感地質找礦應用研究中,綜合應用航天及航空遙感資料,圈定找礦有利地段9處和金、銅靶區7個,其中,布哈依塔勒德靶區金品位最高達154.9g/t;與青海地礦局遙感站合作,在柴達木盆地南北緣區域化探異常評價與金礦靶區遙感預測中取得了大量與金礦有關的近礦遙感信息,篩選出找礦靶區43個,使該區金礦勘查工作有了突破,得到省局的好評。航遙中心較早地提出新疆羅布泊地區的衛片存在鉀鹽礦床的特徵影像,其後的航空伽馬能譜調查以及1995年與地科院等單位聯合組隊,進入羅北凹地所進行的實地考察和淺地表取樣工作,證實該區賦存著一個大型鉀鹽礦床。

(三)環境與災害調查中遙感應用更加廣泛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八五」期間,航遙中心配合國家和地方區域性環境整治及重大工程建設,開展了一系列遙感環境評價和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在國家計委下達的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沿線遙感綜合調查項目中,中心承擔了連雲港—寶雞段地質災害和區域構造穩定性遙感評價工作,全面調查了沿線200km寬條帶內的地質災害類型,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探討了區域減災、防災體系的建設。在長江上游攀枝花—瀘州段沿岸遙感綜合調查中,全面分析了金沙江下游地區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規律、生成環境和活動方式,查明了植被分布現狀,建立了重點城鎮及周邊地區土地利用分類系統及資料庫,提出了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力資源梯級開發和小流域治理的措施。

(四)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又獲新成果

為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國土規劃整治的需要,「八五」期間,航遙中心承擔了海南省以及重慶、海口、岳陽、溫州、寧波、深圳等大、中城市的遙感綜合調查。這些多學科、跨部門的綜合調查為當地的資源開發利用、環境整治、城鄉規劃和工程建設提供了大量現時性好、技術含量高、潛在效益顯著的遙感資料。

海洋是人類征服自然、獲取資源的重要領域,遙感技術的發展為研究海洋環境,探索海洋資源開辟新的捷徑。「八五」後期,航遙中心在我國遠離大陸的海洋國土調查中,以TM和典型海區特種航攝資料為數據源,結合應用機載GPS定位數據和雷達測高數據,查明了該海域島礁的分布現狀;改進了傳統的遙感水深模型,根據測量數據繪制了各島礁30m以淺的水深圖;編制了全區1:25萬遙感影像海圖。這些成果在海洋油氣資源普查、測繪、科學考察、航運、漁業、軍事等方面均有重要參考價值。該項任務的完成為探索遙感在海洋調查中的應用技術積累了新經驗,為今後在大陸架和海洋專屬經濟區調查中開展更加深入的遙感工作打下了基礎。

(五)遙感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1.航空多光譜技術實用化研究

此項研究是原地礦部「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研究中,對已有多光譜數據做統計處理和綜合分析後,提出了航空多光譜數據採集的最佳方法;建立了輻射度歸一化和圖像校正模型,在國內首次實現了航空多光譜圖像的輻射校正、幾何校正和多磁帶數據鑲嵌;建立了以岩礦為主的地物波譜資料庫;在對數剩餘模型基礎上開發了新的視反射率模型;在多光譜數據的地質應用方面採用波譜形態編碼方法,成功地提取出了以針鐵礦和赤鐵礦為主的兩種褐鐵礦化蝕變類型;系統總結出一套航空多光譜地質應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這些成果為航空多光譜技術,乃至成像光譜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廣泛應用准備了技術條件。

2.微波遙感技術及應用研究

微波遙感,由於具有全天時、全天候以及對某些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等特點,近年來得以迅速發展。從1991年起,航遙中心參加國家863計劃,對雷達圖像的地質應用方法進行了研究,在雷達圖像空間結構信息增強、圖像雜訊平滑、雷達圖像與TM圖像的准確套合和彩色合成、線性構造和隱伏構造信息提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為進一步開展微波遙感技術地質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

3.圖像處理方法與GIS技術應用研究

「八五」期間,航遙中心在地學勘查圖像模式識別和數量分析方面繼續進行研究,取得了許多新進展。例如,採用單元控制碼壓縮和快速定址技術,實現了遙感、物化探及地質圖像不規則單元的自動劃分、圖像分割和自動提取;提出了多源地學數據綜合的相容性分析方法;將分維方法應用於多元統計中,創造性地發展了分維KL變換新方法;在GIS支持下,對地質線性體、環形體及水系進行數量化分析和人工神經網路識別,在微機上實現了利用遙感數據對地學圖件屬性和點、線的更新。對以上方法開發的微機軟體,經過試驗區實例驗證,結構合理、使用方便、應用效果良好,均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4.測繪制圖技術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部門對利用遙感數據進行測繪制圖的需求越來越大。航遙中心在「八五」期間依據攝影測量原理,制訂了SPOT影像多級匹配策略,提出影像配准快速演算法和相關系數法匹配的自適應窗口技術,建立了簡化的最小二乘法匹配模型,實現了從SPOT立體像對自動提取高程信息,建立DEM數字高程模型,並形成了基本達到實用化程度的完整的微機軟體系統;利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對航天遙感數據做高精度幾何畸變校正和數字鑲嵌,形成數字影像原圖,並與經過綜合取捨原則編製成的地理基礎底圖准確疊合,製成數字影像地圖,幾何精度達到一個像元以內。此外,還與比利時歐洲遙感公司合作,對航空圖像數字正射影像圖製作技術進行了研究,成功製作了1:10000西安市彩紅外航空數字正射影像圖。

二、遙感地質應用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一)在經濟體制改革中遙感地質面臨挑戰和機遇

「八五」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原地礦部在加快地質工作發展步伐,攀登地質科技高峰的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進行地勘隊伍戰略性結構調整,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這種變革過程中,航遙中心面臨遙感指令性地勘任務相對減少,遙感應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遙感技術隊伍需要減員增效等一系列挑戰。

然而,廣大遙感科技人員在挑戰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飽滿的情緒,一方面意識到只有在改革浪潮中努力轉變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審時度勢,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找准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一方面堅信,在這種變革中遙感技術作為現代高新技術將繼續得到重視和發展。通過遙感技術隊伍的結構調整,一支用地質新理論和高科技武裝、有先進裝備、能夠肩負「九五」和2010年發展規劃提出的宏偉任務的精幹遙感技術隊伍將以嶄新面貌出現,為我國地質工作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因此,經濟體制改革本身就是一種發展機遇。

(二)在技術發展中遙感地質面臨挑戰和機遇

隨著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日益增長和礦產開發工作的加劇,我國尋找「近、淺、富、易」礦產地的前景已經越來越小,找礦工作開始瞄準國內主要成礦區帶內一些成礦環境相對復雜、研究程度相對較低、調查和開發條件相對困難的地區,其中,包含許多邊遠地區,如西南「三江」、西昆侖、西天山等,因而找礦難度越來越大。國家對遙感地質工作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遙感地質工作不僅需要遙感技術人員能從遙感信息中提取與成礦有關而用常規地質方法難以獲取或發現的新信息;更需要從遙感數據所反映的地表、淺地表地質體和自然景觀的波譜信息及其空間組合特徵中去辨認與之有關的地下深部信息,推測隱伏的各種地質構造、地質體和成礦特徵。這無疑是遙感地質在礦產勘查技術領域面臨的新挑戰。

眾所周知,包括遙感技術在內的各種新技術是為滿足人們生產、科研活動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進入9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特別是衛星遙感技術迅猛發展,種類繁多的衛星遙感數據源源不斷地進入應用市場;數據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越來越高,工作譜段范圍越來越大。這無疑為遙感地質工作帶來了新機遇和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發展當數成像光譜技術和微波雷達技術。成像光譜技術,由於同時具有反映地物連續波譜特徵和成像的兩大特點,有明顯的高光譜解析度的優勢。顯然,它在地質找礦中對識別不同礦物、岩石、礦化蝕變帶以及與礦化作用或油氣微滲漏有關的環境變異特徵,進而推測以至量化礦產的賦存狀態是十分有用的。雷達遙感技術具備的特殊的優勢,為我國南方多雲、多雨、植被覆蓋稠密區,北方沙漠乾旱區,以及高海拔冰雪覆蓋區的地礦工作提供了新的數據源。

與此同時,一系列相關技術,如計算機、GIS、GPS、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技術的高度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遙感技術的發展,增強了遙感地質應用的活力,無疑也是一種好機遇。例如,基於計算機技術的GIS技術進入地質工作,可以使遙感地質應用走出以往側重於波譜信息增強、提取的小圈子,在數據管理、空間特徵分析、多時相信息動態對比、多源地學數據擬合等方面啟發新思想,獲得好效果;GPS和遙感數據的結合應用給區域填圖、地質測繪、礦點檢查、地質災害監測中的定位帶來了許多方便;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數據的綜合應用,互為補充,則有利於全面揭示從地表到地下深部的地貌景觀、地質構造和物質分布遷移特徵。

三、遙感地質應用的發展方向

(一)遙感地質應用近期發展趨勢

遙感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高新技術。隨著社會需求的增長和相關科學的發展,它始終在迅速發展和完善之中。「九五」和今後10多年裡,遙感地質應用的發展趨勢將有以下主要特點:

1.隨著資源衛星日趨多樣化、小型化,以及航空遙感資料獲取方式向數字化方向發展,數字化地質填圖技術將全面替代常規地質填圖技術;遙感數據的獲取和處理將更加便捷。

2.遙感數據的光譜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繼續提高,並能全天時、全天候獲取信息,使遙感在礦產勘查和地質災害監測等方面應用的有效性將顯著提高。

3.細分光譜信息處理、微波雷達、激光測深等應用技術不斷完善和出新,遙感地質應用領域不斷拓寬。

4.遙感技術與各種地學學科、多種高新技術進一步融合,圖像地質解譯向自動化、定量化方向發展。

5.遙感資料與成果,通過國際信息網路的頻繁交流,將有力地推動地質遙感產業化的進程。

(二)航遙中心遙感地質應用的努力方向

為了適應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滿足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以及實現原地礦部「九五」期間「3項計劃、2項工程」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需要,在今後10多年裡,應該在總結「九五」以來所取得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把遙感地質應用和遙感方法研究的總體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1.配合原地礦部1:25萬第二輪填圖計劃和1:5萬區調,充分發揮遙感數字圖像處理、圖像製作和地質解譯方面的優勢,為各省、自治區提供與填圖圖幅配準的系列遙感影像圖件和滿足新填圖要求的高質量地質解譯成果;與有關部門配合,努力發展數字化地質填圖技術,建立國家或大區域填圖網路系統,逐步替代常規地質填圖技術。

2.在航空多光譜技術實用化研究基礎上,開展成像光譜技術和微波雷達技術的應用研究,使這些新方法及時在礦產勘查、大陸架和海洋專屬經濟區調查、城市和省區國土資源調查以及環境評價中發揮積極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3.更深入地開展遙感地質礦產信息形成機理、遙感信息增強—提取以及遙感解譯定量化等方法研究,加強遙感與GIS、GPS技術相結合的應用開發;做好遙感新技術攻關、技術儲備、技術推廣工作和技術隊伍建設工作。

4.進一步發揮「中心」在國內航空遙感領域的技術優勢,重視遙感設備的更新改造和合理配置,注意已有航空圖像資料的二次開發,在完成國家地質任務的同時,努力拓寬遙感應用和研究領域,在國土資源調查、生態環境評價等方面佔領更多的國內外市場。

THE ACHIEVEMENTS IN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GAINED BY THE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 DURING THE 8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NEAR FUTRUE

Tang Wenzhou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Beijing 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a review on the major achievements gained by the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 ring the 8th Five-Year Plan in such applied aspects of re- mote-sensing technology as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geological hazard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territory resource investigation,the present paper analyses the challenge and the opportunity encountered by the remote-sensing geologists in the new situation,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corresponding working orientation in the coming years,and emphatically points out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should play in speeding up geological work and promo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China.

⑨ 遙感技術應用及成果

一、遙感地質技術

(一)ETM、QB數據處理技術

不同平台、不同類型、不同解析度的遙感多光譜數據處理分別在PCI軟體系統進行。遙感圖像處理包括大氣校正、幾何校正、圖像融合、地理配准、圖像鑲嵌、圖像裁切等。

為宏觀展現毛坪地區的三維立體全貌和分析主要地質現象,還利用QB高空間解析度、多光譜的特性,在DEM(數字高程模型)的支持下,製作較大比例尺的重點區段的三維立體影像圖。

(二)遙感地質礦產信息增強及提取技術實驗

用於圖像處理的核心技術方法是「比值+主成分分析」,採用掩膜方法去除植被及水體等干擾背景。在乾旱、植被稀少、基岩出露較好西部地區,蝕變遙感信息提取效果較好。在潮濕、植被密集南方地區不甚理想,需要結合成礦地質背景綜合分析加以利用。

(三)遙感線性要素統計方法

遙感線性體是指直線狀展布、規模相對短小的線性要素,多由直線狀沖溝、脊線、色線等組成。其展布具有一定規律性,成因多受構造控制,間接反映深部信息。遙感線性體分析的方法是在2cm×2cm網格單元內統計條數和長度值,在GIS平台,對不同方位線性體密度、強度實現定量統計並製作等值線圖。

(四)遙感地質礦產圖編圖方法

利用多光譜圖像,在遙感構造、遙感岩石單元解譯標志基礎上,發掘表達成礦源場遙感信息(遙感構造分區、影像地質體、區域性影像構造格架、岩石地層影像單元等)和成礦位場信息(含礦岩層、岩體、控礦構造等);疊合礦產、地球化學異常形成。

(五)基於GIS空間分析多元信息成礦預測方法技術

藉助GIS技術,集遙感、礦產、化探找礦信息為一體,應用新的成礦預測理論,進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礦產勘查預測,區劃找礦遠景,優選找礦目標地,圈定找礦靶區。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本區的鉛鋅礦床集中分布區多位於NE向和NW向構造相交部位及其附近,這種礦床分布格局特徵與區內遙感構造格局相一致。鉛鋅礦集中區受轉換斷層和轉換盆地控制。

2)在前人工作基礎上,結合我們的勘查實踐,認為滇東北地區震旦紀—早二疊世的鉛鋅礦床屬噴流沉積成礦系統中的MVT型礦床(即容礦主岩為碳酸鹽岩),進一步可劃分為整合型礦床、層控裂隙型礦床、層控復合型礦床三類,它們是噴流沉積成礦系統的成礦作用過程中不同成礦階段和不同部位的產物。

3)系統收集和整理了研究區9個圖幅1∶20萬地質圖、礦產圖,分析研究了區域成礦地質背景,為遙感地質解譯與編圖、異常提取和成礦預測提供了地質依據。

4)通過不同解析度圖像的遙感解譯與地質分析、圖像處理,編制了全區1∶5萬、重點區1∶2.5萬與1∶1萬三個層次的遙感地質解譯圖,突出了不同類型、不同級別遙感構造展布特點及與礦產分布之間的關系,為異常提取、成礦預測奠定了遙感地質基礎。

5)在區域地質分析及遙感構造解譯基礎上,首次建立了本區遙感構造格架。NE向與NW向構造長期活動,具有同生構造特點。構造演化過程為:在震旦紀—早二疊世NE向繼承性海盆形成過程中,盆地離散擴展速率差異,導致主海盆(槽)局部產生NNW向轉換斷層及轉換盆地;在各時期海盆(槽)關閉過程中強烈擠壓,形成了NE向褶皺和壓扭性斷裂;由於地質體的不均一性,導致沿NE走向的不同地段,收縮斂合速度不一樣,形成了本區既有NNE—NE向壓扭性斷裂,又有NW—NWW向壓扭性斷裂;既有NE向褶皺(為主),又有NW或NWW向褶皺的構造格局。首次提出了以轉換斷層為主的同生構造控制鉛鋅礦產分布的重要認識,比較合理地解釋了鉛鋅礦(化)帶呈NE向與NW向分布,其結點形成礦床集中區的礦化展布特徵。同時,將遙感構造、遙感岩性單元量化,作為重要成礦預測依據。

6)採用信息定量提取技術,首次開展了全區遙感異常提取試驗研究,提取了與金屬礦化有關的鐵化、泥化與碳酸鹽岩化蝕變的遙感異常,分析了這些遙感異常特徵,為遙感成礦預測提供了波譜異常信息。

7)進行了全區1∶10萬遙感線性體的解譯提取及方位、長度度量,通過編制6個方位區間線性體密度圖及總強度圖,分析了線性體密度與構造、礦產關系,為遙感成礦預測提供了微地貌構造信息。

8)在GIS及PCI支持下,進行了以遙感成礦信息(遙感斷裂-線性構造、遙感面狀構造、遙感岩類、遙感線性體統計結果、遙感蝕變異常)為主的成礦預測,提出了遙感成礦遠景區40個,並在滇東北地區遙感成礦預測圖上進一步圈定了41個找礦靶區。提出了本區鉛鋅礦找礦的新思路以及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新問題。

9)在1∶5萬成礦預測基礎上,分析1∶2.5萬與1∶1萬范圍遙感地質成礦條件,首次建立了本區鉛鋅礦遙感地質礦產模型,篩選出10個遙感因素控制指標,為滇東北地區遙感成礦預測提供了具有統計意義的變數以及預測定量化,進一步指出了找礦方向。

10)1∶5萬—1∶10萬遙感地質調查方法對於區域地質找礦是十分有效的。該工作成果為滇東北地區控礦規律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對指導找礦和成礦預測將起到積極作用,是區域資源潛力評價的重要和有效的遙感方法技術。該方法適宜在類似於滇東北這樣海拔高、切割深、植被覆蓋少,交通條件差等復雜條件的地區推廣使用。

⑩ 中國遙感技術有哪些成就

要說成就,一是要看研究成果,二是要看應用成果。
我國的研究成果和應用實踐活動可參考網路文庫的相關資料:
http://wenku..com/view/4432e175a417866fb84a8e25.html

最新成果可到圖書館找今年上半年中科院發表的科學技術應用年度(2009)報告或年鑒,今年的資料還不可能找到。

閱讀全文

與遙感科技成果驗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