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寫房屋權益轉讓協議書
甲方: (賣方) 乙方: (買方)
甲、乙雙方本著平等、自願的原則經協商一致,就上海市 權益轉讓事宜,簽定本協議,協議內容如下: 一、該房屋權屬狀況如下:
1、甲方於______年___月____日於上海市______________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稱發展商)訂立《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該合同約定:甲方以人民幣_______元整的總價款購買上海市 房屋(以下稱該房屋),上述預售合同已有房地產交易中心登記備案,甲方尚未取得該房屋的上海市房地產權證。乙方已全面了解該房屋的上述情況,仍表示願意購買該房屋;
2、有關內容詳見所簽定的《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甲方保證其與發展商簽署的上述《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內容屬實,並且甲方保證該房屋無任何其他權利限制,若有甲方願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責任。
二、甲、乙雙方經協商一致同意,乙方以總房款人民幣______元整買賣該房屋,甲、乙雙方間的實際付款方式如下:
1、 乙方於簽約後五日內以匯款方式,支付甲方房款人民幣_______元整; 2、乙方於甲、乙雙方至房地產交易中心辦妥權益轉讓手續當日,支付甲方房款人民幣_______元整;
3、雙方同意房款可以人民幣或美元計價,若以美元計價則依交款匯兌當日中國銀行公告之匯率標准辦理,雙方各無異議。 三、甲方的義務為:
1、甲方負責獲得發展商同意,進行房屋的權益轉讓;
2、甲方應依中介方通知五個工作日內到上海市______區房地產交易中心辦妥該房屋權益轉讓手續;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3、甲方應於乙方付清全部房款當日將該房屋有關資料交付給乙方,待發展商交房時直接將該房屋交付給乙方; 四、乙方的義務:
1、乙方負責支付該房屋的水、電、煤氣、有線電視等相關進戶費用; 2、該房屋的維修基金由乙方承擔;
3、乙方應依中介方通知五個工作日內到上海市______區房地產交易中心辦妥該房屋權益轉讓手續。
五、若甲方在甲、乙雙方辦理該房屋的權益轉讓手續期間,反悔不出售該房地產給乙方,則乙方有權單方面終止本協議,同時甲方應按照本協議約定的總房款的10%向乙方支付違約金,並且甲方應返還乙方支付的所有房款;
六、若乙方在甲、乙雙方辦理該房屋的權益轉讓手續期間,乙方反悔不購買上述房地產,則甲方有權單方面終止本協議,同時乙方應按照本協議約定的總房款的10%向甲 方支付違約金;
七、若乙方未按本協議時間交付甲方房款,每逾期一日,應支付甲方違約金(違約金為乙方未付款的萬分之三)。逾期超過三十天,甲方有權單方面解除本協議,乙方應支付甲方本協議約定的總房款的10%作為違約金;
八、甲、乙雙方約定,如因發展商原因導致雙方不能辦理該房屋的權益轉讓事宜。則雙方應依中介方通知三天內依本協議總房款及其他條款約定另行簽訂《上海市房地產買賣合同》。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簽訂《上海市房地產買賣合同》的,逾期達15日,則視為違約,同時違約方應按照本協議約定的總房款的10%向守約方支付違約金。
九、本協議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壹份。
❷ 什麼是權益轉讓原則
權益轉讓原來則(Interest Transfer) 權益轉讓自原則是指 保險人 按照 保險合同 對 保險標的 的損失履行了賠償 義務之後,依法從 被保險人 那裡取得的追償權和所有權。 這一原則是民法中代位原則在 保險 中的體現,其依據是保險 損失補償 原則。權益轉讓原則不適用於 人身保險 。
記得採納啊
❸ 權益轉讓書的效力
(一)權益轉讓書的記載內容與客觀現實的矛盾 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合同條款中約定:被保險人向保險人提出索賠時,應提供與確認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損失程度等有關的證明和資料,並在獲得保險賠償的同時,將其有關追償權益轉讓給保險人,並協助保險人追償欠款。實際履行過程中,保險人往往要求被保險人在提供索賠材料時,一並提供權益轉讓書。保險人經過逐級審查核賠的過程,確定向被保險人賠償的數額。由於保險人審核文件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段時間內需要理賠的款項的利息在繼續發生,又由於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合同條款約定了保險人理賠時具有10%的免賠額,這樣最終向被保險人理賠款項的數額與被保險人當初索賠時提供的權益轉讓書記載的數額就有一定的差額。因此,投保人提出權益轉讓書所記載的索賠數額有出入,計算不準確,不能作為保險人向其行使代位求償權的依據;保險人對於免賠10%的部分應該由被保險人自行向投保人主張權利,保險人無權一並向投保人追償。
(二)保險代位求償權的取得方式 關於保險代位求償權的取得方式,世界各國有兩種立法例:
1、當然代位主義,即代位求償權的取得僅以理賠為條件,只要保險人向被保險人給付保險金後即可自動取得代位求償權;
2、請求代位主義,即保險人向被保險人賠付後並不能自動取得代位求償權,還須被保險人明示地將享有的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讓渡給保險人,保險人方能取得代位求償權。
我國保險法第60條第1款規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可見,我國保險立法採用的也是當然代位主義,只要保險人支付了保險賠償金,就相應取得了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而無須被保險人確認。
(三)權益轉讓書對代位求償權的影響 在我國保險業務實踐中,保險人在支付保險金的同時,往往要求被保險人簽署賠款收據和權益轉讓書,作為被保險人將對第三者損害賠償請求權讓渡給保險人的有效證明。
代位求償權既然是法定權利,其適用必然應符合法定的條件,才能為法律所認可。這些條件包括:
1、保險標的的損失是由第三人基於過錯造成的保險事故所引起只有當第三人依法應承擔責任,被保險人有索賠請求權,才存在向保險人轉讓賠償請求權的可能,即無請求權,無代位權。這是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前提條件。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對第三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就是保險人所代位行使的實體權利,因此被保險人享有相應請求權是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不可或缺的條件。我國目前的財產保險合同條款均強調被保險人應將向第三人追償的權利讓與保險人,並協助保險人向第三人追索。但是,如果第三人的致害行為不在承保范圍之內,或者未造成保險標的的損失,或者其行為可以免責,則代位求償均不得適用。而且,根據我國《保險法》第47條規定:除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者其組成人員故意造成本法第45條第1款規定的保險事故以外,保險人不得對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者其組成人員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
2、只有在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賠付賠償金之後,其代位求償權才成立。根據財產保險的補償原則,當保險標的的損失由第三方造成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有兩種途徑獲得賠償。第一,損害賠償請求權乃被保險人固有的權利,若被保險人在未獲相應補償前草率將索賠權移轉給保險人,將面臨無法向第三人求償的境地;第二,若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後即將索賠權移轉,而將來因故未獲保險金賠償,將面臨未得先失、兩俱落空的尷尬局面。故各國保險法均規定,保險人須先給付保險金之後,方可行使代位求償權。如果選擇向第三方責任人索賠並獲得了充分賠償,則保險人在此范圍內的保險賠償責任即可得到免除,當然,也就無代位求償權可言。
3、保險人向第三者行使代位求償權以其支付的保險賠償額為限。保險合同是補償合同,保險人不得從中牟利,所以保險人代位求償的范圍是與其實際承擔的保險責任的范圍相統一。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所得的金額不得超出保險金的給付額。若追償所得少於保險金給付額,由保險人自擔風險;若追償所得超過保險金給付額,超過部分應歸被保險人所有。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並不影響被保險人的其他權利。在保險人免賠10%的情況下,保險人只能按其實際承擔的保險責任,獲得相應的代位求償權。因此,《保險法》第45條第3款規定:保險人依照第一款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不影響被保險人就未取得賠償的部分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
具備了上述三條法定條件,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自然成立,如果權益轉讓書記載的時間和數額與實際賠付的時間和數額相矛盾,應以保險人向被保險人實際支付賠償款項的憑證所記載的時間和數額為准。如果保險人向第三者追償時依權益轉讓書來證明自己已經向被保險人支付賠償款項,第三者又不提出異議的,視為同意保險人已按照權益轉讓書記載的時間和數額向被保險人支付賠償款項的陳述,保險人無需另行提供實際支付憑證。因此保險人在權益轉讓書上記載的款項和時間與實際支付憑證上記載的款項和時間不符且投保人提出異議時,保險人亦有權按照實際支付憑證向投保人追償。
❹ 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辦法的法規全文
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辦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行為,維護轉讓方、受讓方以及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公路事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以下簡稱《公路法》)、《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收費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轉讓收費公路權益,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收費公路,是指按照《公路法》和《收費條例》規定,經批准依法收取車輛通行費的公路(含橋梁和隧道)。收費公路包括政府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
政府還貸公路,是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利用貸款或者向企業、個人有償集資建成的收費公路。
經營性公路,是指國內外經濟組織依法投資建設或者依法受讓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的收費公路。
(二)收費公路權益,是指收費公路的收費權、廣告經營權、服務設施經營權。
(三)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是指收費公路建成通車後,轉讓方將其合法取得的收費公路權益有償轉讓給受讓方的交易活動。
轉讓方是指將合法取得的收費公路權益依法有償轉讓給受讓方的國內外經濟組織,包括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專門建設和管理政府還貸公路的法人組織和投資建設經營經營性公路的國內外經濟組織。
受讓方是指依法從轉讓方有償取得收費公路權益的國內外經濟組織。
第四條國家允許依法轉讓收費公路權益,同時對收費公路權益的轉讓進行嚴格控制。
國家在綜合考慮轉讓必要性、合理性、社會承受力等因素的基礎上,嚴格限制政府還貸公路轉讓為經營性公路。
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活動,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主管全國收費公路權益的轉讓工作。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和財政主管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收費公路權益轉讓的相關管理工作。 第六條轉讓收費權的公路,應當符合《收費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的技術等級和規模。
第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收費公路權益中的收費權不得轉讓:
(一)長度小於1000米的二車道獨立橋梁和隧道;
(二)二級公路;
(三)收費時間已超過批准收費期限2/3。
第八條同一個收費公路項目的收費權、廣告經營權、服務設施經營權,可以合並轉讓,也可以單獨轉讓。
第九條轉讓收費公路權益,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將一個依法批準的收費公路項目分成若干段轉讓收費權;
(二)將收費公路權益項目與非收費公路權益項目捆綁轉讓;
(三)受讓方沒有全部承繼轉讓方原對政府和社會公眾承擔的責任、義務;
(四)將政府還貸公路權益無償劃轉給企業法人。
第十條轉讓尚未償清國際金融組織或者外國政府貸款的收費公路權益的,應當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在申請轉讓審批前經原利用國外貸款審批部門同意。
收費公路權益轉讓的受讓方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的相關規定,在申請轉讓審批前將投資項目申請報告報有相應管理許可權的投資主管部門核准。申請核准時應當同時提交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合同。
第十一條轉讓公路收費權,應當徵得下列利害關系人同意:
(一)該公路的債權人;
(二)該公路收費權的質權人;
(三)該公路的所有投資人;
(四)公路的投資建設合同和轉讓公路收費權合同中約定轉讓及再轉讓時要徵得其同意的人。
第十二條公路收費權的受讓方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財務狀況良好,企業所有者權益不低於受讓項目實際造價的35%;
(二)商業信譽良好,在經濟活動中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
(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單獨轉讓公路廣告經營權、服務設施經營權時,其受讓方應當具備的條件,按照地方性法規和省級人民政府規章執行。
第十三條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可以向省級人民政府申請延長收費期限,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5年,且累計收費期限的總和最長不得超過20年。國家確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還貸公路累計收費期限的總和,最長不得超過25年。
轉讓經營性公路收費權,不得延長收費期限,且累計收費期限的總和最長不得超過25年。國家確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性公路累計收費期限的總和,最長不得超過30年。
不得以轉讓公路收費權為由提高車輛通行費標准。 第十四條轉讓公路收費權,在辦理轉讓審批前,轉讓方可以先向審批機關提出轉讓立項申請。
提出轉讓立項申請的,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一)轉讓收費權的公路概況,包括公路建設年限,技術等級和規模,投資來源和投資額,通車收費時間,近三年該收費公路的收支情況等;
(二)轉讓的原因和目的;
(三)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所得收入的投向;
(四)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同意轉讓的書面意見;
(五)轉讓尚未償清國際金融組織或者外國政府貸款的收費公路權益的,出具原利用國外貸款審批部門的書面同意意見;
(六)省級人民政府批准收取車輛通行費的文件;
(七)經審計機關或者有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上一年度會計報告;
(八)首次轉讓公路收費權的,提供該收費公路竣工財務決算和竣工審計報告;
(九)轉讓經營性公路收費權的,提供公司章程;
(十)再次轉讓公路收費權的,提供原轉讓協議;
(十一)審批機關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文件。
第十五條審批機關收到轉讓立項申請後,應當對申請轉讓的收費權是否符合轉讓條件進行初步審查,並出具轉讓立項審查意見。
轉讓立項審查意見可以作為轉讓方在作轉讓前期准備工作時證明擬轉讓的公路收費權符合轉讓條件的依據。
轉讓立項審查意見自出具之日起一年內有效。
第十六條轉讓下列收費公路的收費權,轉讓方應當委託符合條件的資產評估機構,對收費權價值進行評估:
(一)政府還貸公路;
(二)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
(三)使用國有資本金投資的公路。
資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是確定前款規定收費公路的收費權轉讓最低成交價的依據。
轉讓方對資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資產評估的規定,報有關部門核准或者備案。
第十七條轉讓方按照第十六條規定進行收費權價值評估的,應當委託符合下列條件的資產評估機構:
(一)具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資產評估資質;
(二)評估機構的人員具備與公路收費權價值評估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三)評估機構和人員近三年未發生違規行為,未有違規不良記錄。
第十八條轉讓收費公路權益進行收費權價值評估,評估方法應當採用收益現值法,所涉及的收益期限由轉讓方與資產評估機構在批準的收費期限內約定。
第十九條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益和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收費權益,應當採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公平、公正、公開選擇受讓方。
第二十條收費公路權益轉讓的招標投標活動,應當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等有關規定。
省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對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招標投標全過程的監督管理。省級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財政主管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招標投標活動的監督。
第二十一條進行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招標的,轉讓方應當通過國家指定的報刊、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介,發布招標公告。公告期不得少於20日。
第二十二條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和有財政性資金投入以及使用國有資本金投資的經營性公路權益進行招標的,應當實行有底價招標。其中轉讓收費權的招標底價不得低於有關部門核准或者確認的收費權價值評估價。
第二十三條轉讓方應當依法編制招標文件。招標文件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招標項目的基本情況,包括項目建設年限、通車時間、技術等級和規模、投資來源和投資額、收支情況等;
(二)受讓方應當具備的條件及有關資格和資信要求。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和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權益的,應當要求受讓方承諾所成立的公路經營企業不對外提供擔保,包括為受讓方債務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不承擔受讓方的債務;
(三)受讓方的權利和義務;
(四)轉讓金的支付形式、期限(最長不超過合同生效後6個月)及擔保要求;
(五)經營期間公路養護、綠化及水土保持要求;
(六)經營終結後解散和清算的程序,公路權益移交時公路及公路附屬設施、服務設施的標准;
(七)受讓方或其設立的公路經營企業破產,終止、解除轉讓協議的條件;
(八)政府終止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協議的條件;
(九)投標文件的編制要求及其送達方式、地點和截止時間;
(十)開標地點及開標和評標的時間安排;
(十一)評標標准、評標辦法、評標程序、確定廢標的因素;
(十二)簽訂的轉讓合同的主要條款;
(十三)職工安置方案;
(十四)債權債務處理方案;
(十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第二十四條受讓方確定後,轉讓方和受讓方應當依法訂立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合同。
轉讓合同應當包括下列條款:
(一)轉讓方與受讓方的名稱與住所;
(二)項目名稱和經營內容;
(三)經營范圍和轉讓期限;
(四)轉讓價格及支付價款的時間(最長不超過合同生效後6個月)和方式;
(五)有關資產交割事項;
(六)轉讓方涉及的職工安置方案;
(七)轉讓方的權利和義務;
(八)受讓方的權利和義務;
(九)公路養護和服務質量保障措施(包括建立養護維修保證金等);
(十)經營風險的承擔責任;
(十一)公路養護責任;
(十二)公路移交的方式和時間;
(十三)爭議的解決方式;
(十四)各方的違約責任;
(十五)合同變更和解除的條件;
(十六)轉讓合同期滿後公路收費權的歸屬和移交事項;
(十七)轉讓和受讓雙方認為必要的其他條款。
第二十五條公路收費權益轉讓合同自公路收費權轉讓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六條轉讓國道(包括國道主幹線和國家高速公路網項目,下同)收費權,應當經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批准。轉讓國道以外的其他公路收費權,應當經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
將公路廣告經營權、服務設施經營權與公路收費權合並轉讓的,由具有審批公路收費權許可權的審批機關批准。
單獨轉讓公路廣告經營權、服務設施經營權的審批,按照地方性法規和省級人民政府規章執行。
第二十七條申請轉讓公路收費權的,轉讓方應當向審批機關提交申請文件,內容應當包括:
(一)提出過立項申請的,需提交轉讓立項審查意見;未提出過立項申請的,需提交第十四條規定的相關材料;
(二)轉讓前期按照規定進行收費權價值評估的有關材料和資產評估報告的核准或者備案文件等;
(三)轉讓前期招標投標情況和受讓方的確定情況;
(四)審計部門或者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受讓方上年度會計報告和受讓方的法人營業執照副本;
(五)按照第十條規定辦理的相關手續和書面同意意見;
(六)轉讓收入的具體投向;
(七)公路收費權益管理情況;
(八)轉讓方、受讓方簽訂的公路收費權益轉讓合同;
(九)審批機關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文件。
第二十八條審批機關應當按照《行政許可法》和相關規定的要求,辦理公路收費權轉讓審批。
審批機關在審查收費公路權益轉讓申請時,應當綜合考慮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因素。
同意轉讓公路收費權的,審批機關應當出具公路收費權轉讓批准文件。
第二十九條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轉讓公路收費權的,轉讓方自批准之日起30日內,應當將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審核意見、省級人民政府批准文件和轉讓合同報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十條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自批准公路收費權轉讓之日起30日內,將批准文件抄送國務院發展改革主管部門和財政主管部門。
第三十一條轉讓方應當對所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 第三十二條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的收入,除用於償還公路建設貸款和有償集資款外,應當全部用於公路建設。任何單位不得將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的收入用於公路建設以外的其他項目。
轉讓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權益取得的收入中與財政性資金投入份額相應的收入部分, 除用於償還公路建設貸款外,主要用於公路建設。
第三十三條轉讓全部由社會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權益取得的收入,由投資者自行決定轉讓收入使用方向。
國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投資者將這部分收入繼續投入公路建設項目。
第三十四條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和轉讓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權益取得的收入中與財政性資金投入份額相應的收入部分,納入預算管理。轉讓方應當在取得上述轉讓收入的3個工作日內,按照規定的預算級次上繳財政。實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的,按照改革的相關規定執行。財政主管部門應當將轉讓收入納入當年財政收支預算,資金撥付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五條受讓方依法擁有轉讓期限內的公路收費權益,轉讓收費公路權益的公路、公路附屬設施的所有權仍歸國家所有。
第三十六條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合同約定的轉讓期限屆滿,轉讓收費公路權益的公路、公路附屬設施以及服務設施應當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由國家無償收回,由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管理。
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期限未滿,因社會公共利益需要等原因國家提前收回轉讓的收費公路權益的,接收收費公路權益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依法給予受讓方補償。最高補償額按照原轉讓價格和提前收回的期限占原批准轉讓期限的比例計算確定。
第三十七條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後,該公路路政管理的職責仍然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或者公路管理機構的派出機構、人員行使。
第三十八條受讓方在依法取得收費公路權益後,依法成立的公路經營企業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規范要求,做好公路養護管理、綠化以及公路用地范圍內的水土保持工作,並對收費公路及沿線設施進行日常檢查、檢測、維護,保證收費公路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
公路經營企業應當根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求,定期提供公路技術狀況檢測報告。
第三十九條公路經營企業應當接受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按要求實行聯網收費,並遵守路網的其他統一要求,及時提供統計資料和有關經營情況。
第四十條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後,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對該收費公路的收費管理和養護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合同約定的轉讓期限屆滿前6個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對轉讓權益的收費公路進行鑒定和驗收。經鑒定和驗收,公路符合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時核定的技術等級和標準的,公路經營企業方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轉讓期限屆滿時向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辦理公路移交手續;不符合轉讓收費公路權益時核定的技術等級和標準的,公路經營企業應當在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確定的期限內進行養護,達到要求後,方可按照規定辦理公路移交手續。轉讓期限屆滿仍未達到要求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收回公路收費權,辦理公路移交手續,指定其他單位進行養護,養護費用由原公路經營企業承擔。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擅自批准收費公路權益轉讓的,按《收費條例》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查處。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由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依據職權,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轉讓方應當通過招標選擇受讓方而未進行招標,或者招標的程序、內容不符合本辦法的規定,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的有關規定查處。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社會中介機構在對收費公路權益轉讓項目進行審計或者評估時弄虛作假,或者出具的會計報告和評估報告嚴重失實的,根據其情節輕重,由有關機構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收費條例》第五十二條的規定查處:
(一)轉讓方未將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的收入和轉讓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權益取得的收入中與財政性資金投入份額相應的收入部分全額繳入國庫的;
(二)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財政主管部門將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的收入和轉讓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權益取得的收入中與財政性資金投入份額相應的收入部分,未用於償還貸款或者償還有償集資款及未用於公路建設,將轉讓收入挪作他用的。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受讓方未履行公路養護、綠化和公路用地范圍內的水土保持義務,按照《收費條例》第五十四條和第五十五條的規定查處。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審批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七十二條和第七十四條的規定查處:
(一)不在本辦法規定的期限內出具審批意見的;
(二)對不符合法定條件和程序的收費公路權益轉讓申請予以批准,或者超越法定職權予以審批的;
(三)在受理、審查過程中,未向轉讓方一次告知必須補正的全部內容的。
第四十八條審批機關工作人員在辦理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審批過程中,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查處。 第四十九條本辦法規定的時限以工作日計算,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五十條本辦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交通部於1996年10月9日以交通部第9號令發布的《公路經營權有償轉讓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❺ 合同權利轉讓的要件
1、須有有效存在的合同權利,且轉讓不改變該權利的內容
合同權利的有效存在,是合同權利轉讓的根本前提。以不存在或者無效或者已消滅的合同權利轉讓的,即為標的不能,轉讓合同無效。不過,已罹訴訟時效的合同權利尚有債務人清償的可能,故可成為轉讓的對象。還有,因可以撤銷的合同所生合同權利,在該合同被撤銷之前,該合同權利仍為有效,故可成為轉讓的標的。如果讓與人即為享有撤銷權的人,其轉讓合同權利的行為可視為撤銷權的拋棄,此時轉讓的合同權利即可視為確定有效的合同權利;如果撤銷權人為債務人,債務人於撤銷權行使期限內行使撤銷權從而使合同權利消滅的,成立讓與人的不能履行。在這兩種情形下,轉讓人均應擔保其轉讓的合同權利有效。
轉讓合同權利不得增加債務人的負擔,否則轉讓無效。即使免除債務人的部分合同義務,也不能由讓與人和受讓人自行在轉讓合同中約定,而應直接向債務人作出免除的意思表示。總之,轉讓合同權利不得改變該權利的內容。
2、轉讓人與受讓人須就合同權利的轉讓達成協議
轉讓合同權利為處分行為,因此讓與人首先應有轉讓合同權利的許可權,具有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轉讓或受讓合同權利的,須由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轉讓合同還必須符合其他有效要件,如存在無效原因時,合同無效;存在可撤銷原因時,撤銷權人可以撤銷它。
3、被轉讓的合同權利須具有讓與性
合同權利須具有讓與性方可被轉讓。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合同權利、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合同權利以及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合同權利,是被禁止轉讓的(《合同法》第79條)。例如,租賃權不允許擅自轉讓。
4、轉讓合同權利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辦妥這些手續方能生效。(《合同法》第88條)。
5、特殊情況
對有效的合同權利,應進行從寬解釋,不要求該合同權利必須是充分有效的、完整的債權。以下幾類特殊債權也可以作為合同權利轉讓的標的:
1.訴訟時效已經完成的合同權利。由於訴訟時效完成消滅的是勝訴權,其實體合同權利仍然存在,所以這種債權是一種效力不完全的債權,沒有強制執行力。但是還存在著債務人履行的可能性,並且債權人對這種合同權利債務人的履行仍享有保持力,所以這種合同權利仍然可以成為合同權利轉讓的標的。但以這種訴訟時效已經完成的合同權利作為標的進行讓與的,讓與人對受讓人有告知的義務,讓與人沒有告知的,受讓人可以請求撤銷該讓與合同,或者要求讓與人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此外,已經被債務人拒絕的超到訴訟時效的合同權利,則不得成為債權讓與的標的。
2.可撤銷的合同權利。這種合同權利在撤銷權行使之前,並非當然無效。因而可以成為合同權利轉讓的標的,如果讓與人即為享有撤銷權的人,其轉讓合同權利的行為即可視為撤銷權的拋棄,此時被讓與的合同權利則可視為確定有效的合同權利;如果是債務人享有撤銷權,並在合同權利轉讓後行使了撤銷權,從而使被轉讓的合同權利消滅,則成立讓與人的履行不能。3.內容不確定的合同權利。例如,報酬尚未確定的承攬合同債權、享有選擇權的合同債權等。這種合同權利雖然合同內容在轉讓時尚未確定,但是可以按照一定方法確立的合同權利,因而不影響其價值的存在當然可以轉讓。
4.作為權利質押的合同權利。這種債權本身具有一定的負擔,其效力不完整,但其價值除了設定質押范圍外,尚存在剩餘價值的,就剩餘部分價值仍然可以轉讓。此外,質押的實行具有或然性,如果被擔保的債務人依約履行債務,被質押的債權即可從中解脫出來,成為完全債權,所以被設定質押的債權的讓與,就如同被設定抵押的房屋仍然可以買賣一樣,要由受讓人承受一定風險。當然,之所以仍然可以讓與已經設定質押的合同債權,最為根本的原因在於設定質押並未轉移合同的權利,合同債權人對設定質押的合同權利仍有處分權。
5.將來的合同債權。一般而言,可以成為合同權利轉讓標的的債權,應是現存的是已產生的合同債權,對於將來的債權能否進行轉讓,則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所謂將來的債權(KuenftigeForderungen),是指現在尚未存在,但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債權。將來的債權主要包括三種:一是附停止條件或附始期的法律行為所構成的將來的債權,即附停止條件或始期的合同權利。此種合同權利已經成立但尚未生效,必須待特定事實產生(如條件成就或始期到來),才能成為現實的債權;二是已有基礎法律關系存在,但必須在將來有特定事實的添加才能發生的債權,如受委託人將來為委託人處理事物支出費用得請求償還的債權、將來的租金債權等。德國學者稱之為「生長中的權利」或者「生長中的法律關系」,認為與預告登記的權利、申請專利所產生的權利、遺失物拾得人的權利有同一性質,是一種期待權;三是尚無基礎法律關系存在的將來債權,被稱為「純粹的將來債權」。關於將來的債權可否過行轉讓,在德國和日本法學界都有兩種不同的觀點。(1)否定說認為,債權讓與行為即為處分行為,那麼處分時必以債權業已存在為前提,鑒於未存在之權利(債權)不得處分的原則,而否認「將來的債權」的讓與性,特別是在德國,由於權利變動采形式主義,動產的處分以交付為要件,不動產處分則以登記為要件,債權讓與既為一項處分行為,尚未存在的將來債權在形式主義立法例下,難以被接受。(2)肯定說則認為,債權處分行為應與處分債權的合同區分開,即使債權非現實存在,並不影響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債權移轉以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而成立,待將來債權發生時,可以直接發生債權移轉的效果。這一學說的理論基礎在於,主張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與生效要件應予以區別,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並不以法律行為成立既已存在為前提,只要效力發生時其存在即可。中國學者認為對將來的債權的讓與問題應作具體分析。如果將來的債權已有合同關系存在,但需要等待一定的條件成就或一定時間的經過,或者當事人實施某種行為,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債權,則因其體現了一定的利益,具有轉化為現實債權的可能性,從鼓勵交易的角度出發,應允許此類債權的轉讓。但是在合同關系尚未發生,債權的成立也無現實基礎的情況下,即使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債權,此種債權也不能允許其轉讓。
❻ 保險理賠中什麼情況下要填寫權益轉讓書
保險理賠中在代位求償和車輛全損的情況下要填寫權益轉讓書。權益轉讓書又稱代位書。載明被保險人獲得保險賠付,並將其向第三人要求賠償的權利相應轉移給保險人的書面憑證。通常由被保險人簽署認證。權益轉讓書是保險人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有利憑證,保險人可以憑此轉讓書向責任方追償。
轉讓追償權是一種重要民事行為,必須用書面形式將之明確表示,以免口說無憑,日後發生爭訟。另外保險人向第三者迫償的權益是來自被保險人的轉讓,從法律的角度,保險人與第三者他們並不存在法律關系,保險人不能直接向第三者追償,而權益轉讓書是向第三者行使追償權的惟一有效憑證與依據。
(6)權益轉讓原則擴展閱讀
權益轉讓書的內容
權益轉讓書的內容比較簡單,包括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正丈主要寫明保單編號,保險標的名稱、品牌、型號、數量等;標的出險時間、地點;第三者名稱或姓名;標的損失金額;向第三者追償權轉讓給保險人的決定。落款。也叫結尾,類似一般書信的祝頌語。之後被保險人簽章,註明日期。
權益轉讓書的書寫要求
(1)被保險入出具權益轉讓書的同時,應向保險人提供其順利行使追償權的有效證件。
(2)權益轉讓書寫好交付,應在被保險人領取保險賠款之前,因為這是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賠款的前提條件。
❼ 機動車輛保險權益轉讓書什麼意思
權益轉讓書(Subrogation Receipt)又稱代位書。載明被保險人獲得保險賠付,並將其向第三人要求賠償的權利相應轉移給保險人的書面憑證。通常由被保險人簽署認證。
權益轉讓書是保險人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有利憑證,保險人可以憑此轉讓書向責任方追償。
轉讓追償權是一種重要民事行為,必須用書面形式將之明確表示,以免口說無憑,日後發生爭訟。
另是保險人向第三者迫償的權益是來自被保險人的轉讓,從法律的角度,保險人與第三者他們並不存在法律關系,保險人不能直接向第三者追償,而權益轉讓書是向第三者行使追償權的惟一有效憑證與依據。
(7)權益轉讓原則擴展閱讀:
效力編輯
(一)權益轉讓書的記載內容與客觀現實的矛盾 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合同條款中約定:被保險人向保險人提出索賠時,應提供與確認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損失程度等有關的證明和資料,並在獲得保險賠償的同時,將其有關追償權益轉讓給保險人,並協助保險人追償欠款。
實際履行過程中,保險人往往要求被保險人在提供索賠材料時,一並提供權益轉讓書。保險人經過逐級審查核賠的過程,確定向被保險人賠償的數額。
由於保險人審核文件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段時間內需要理賠的款項的利息在繼續發生,又由於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合同條款約定了保險人理賠時具有10%的免賠額,這樣最終向被保險人理賠款項的數額與被保險人當初索賠時提供的權益轉讓書記載的數額就有一定的差額。
(二)保險代位求償權的取得方式 關於保險代位求償權的取得方式,世界各國有兩種立法例:
1、當然代位主義,即代位求償權的取得僅以理賠為條件,只要保險人向被保險人給付保險金後即可自動取得代位求償權;
2、請求代位主義,即保險人向被保險人賠付後並不能自動取得代位求償權,還須被保險人明示地將享有的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讓渡給保險人,保險人方能取得代位求償權。
我國保險法第60條第1款規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
可見,我國保險立法採用的也是當然代位主義,只要保險人支付了保險賠償金,就相應取得了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而無須被保險人確認。
(三)權益轉讓書對代位求償權的影響 在我國保險業務實踐中,保險人在支付保險金的同時,往往要求被保險人簽署賠款收據和權益轉讓書,作為被保險人將對第三者損害賠償請求權讓渡給保險人的有效證明。
代位求償權既然是法定權利,其適用必然應符合法定的條件,才能為法律所認可。這些條件包括:
1、保險標的的損失是由第三人基於過錯造成的保險事故所引起只有當第三人依法應承擔責任,被保險人有索賠請求權,才存在向保險人轉讓賠償請求權的可能,即"無請求權,無代位權"。
這是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前提條件。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對第三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就是保險人所代位行使的實體權利,因此被保險人享有相應請求權是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不可或缺的條件。
我國目前的財產保險合同條款均強調被保險人應將向第三人追償的權利讓與保險人,並協助保險人向第三人追索。但是,如果第三人的致害行為不在承保范圍之內,或者未造成保險標的的損失,或者其行為可以免責,則代位求償均不得適用。
2、只有在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賠付賠償金之後,其代位求償權才成立。根據財產保險的補償原則,當保險標的的損失由第三方造成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有兩種途徑獲得賠償。
❽ 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辦法的解讀
交通運輸部財務司司長許如清解讀《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辦法》
1996年原交通部出台的《公路經營權有償轉讓管理辦法》(第9號令),是最早針對公路經營權有償轉讓問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1998年1月1日實施的《公路法》首次對公路收費權的轉讓以法律形式予以確立;2004年國務院頒發了《收費公路管理條例》 (國務院令第417號),對公路收費權益的轉讓管理作出原則性的規定,並明確提出收費公路權益轉讓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和財政部門制定。據此,交通運輸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財政部制定了《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辦法》(以下簡稱新《辦法》)。新《辦法》將於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制定新《辦法》的目的和意義 原交通部制定的《公路經營權有償轉讓管理辦法》出台時間較早,在當時的情況和條件下,確實對規范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於各地對收費公路權益轉讓相關法律制度存在理解上的差異,在實際運作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規范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違規或越權審批項目,部分轉讓項目技術等級標准不符合國家規定要求,審批轉讓期限過長,轉讓價格不合理,個別轉讓項目重收費輕養護等。因此,制定新《辦法》,既是落實《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要求,也是解決公路權益轉讓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適應當前經濟社會和公路建設發展新形勢的現實需要。出台新《辦法》,對於進一步規范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行為,對於加強對轉讓行為的監管,對於維護轉讓方、受讓方以及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公路交通事業的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有利於完善收費公路法規體系。新《辦法》作為《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配套規章,為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規范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行為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規章依據,對於完善公路收費權轉讓的法規規章體系,推進公路行業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二是有利於維護國家權益。公路屬於公益性基礎設施,歸國家所有,收費公路也不例外。新《辦法》中明確指出:轉讓收費公路權益的公路、公路附屬設施的所有權仍歸國家所有,受讓方擁有的僅是其轉讓期限內的公路收費權益。新《辦法》同時對公路收費權的評估、轉讓成交價的確定以及轉讓收入的使用管理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盡的規定,這有利於維護國家權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三是有利於保護公路使用者和投資人的合法權益。新《辦法》對受讓方應該具備的條件及選擇受讓方的方式、受讓後公路的維修養護、轉讓期滿後移交的要求等方面都作了較為嚴格的規定,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廣大公路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對於因社會公眾利益需要、政策變化等原因,國家需提前收回已轉讓的收費公路權益,新《辦法》也明確接管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依法給予受讓方補償,以切實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四是有利於加強行業監管。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政策的實施,對於促進我國公路交通事業的跨越式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轉讓活動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行業監管問題。新《辦法》在總結了10多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就行業監管的內容、辦法、方式等進行了具體規定,包括對轉讓項目的審核、受讓方的選擇、招投標的監管以及收費經營管理和公路養護情況實施監督檢查等,內容全面而詳細,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有利於加強行業監管,強化行業自律。 新《辦法》的主要內容 一、明確了轉讓收費公路權益總的原則:國家允許依法轉讓收費公路權益,同時對收費公路權益的轉讓進行嚴格控制。國家在綜合考慮轉讓必要性、合理性、社會承受力等因素的基礎上,嚴格限制政府還貸公路轉讓為經營性公路。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活動,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二、明確了轉讓條件:轉讓的公路項目應符合《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的技術等級標准和規模,即高速公路連續里程30公里以上(城市市區至本地機場的高速公路除外);一級公路連續里程50公里以上;二車道的獨立橋梁、隧道,長度1000米以上;四車道的獨立橋梁、隧道,長度500米以上。不符合上述技術等級標准和規模的一律不得轉讓,同時,二級公路以及收費時間已超過批准收費期限2/3的收費公路也不允許轉讓。另外,新《辦法》明確了四類禁止轉讓行為:一是將一個依法批準的收費公路項目分成若干段轉讓收費權;二是將收費公路權益項目與非收費公路權益項目捆綁轉讓;三是受讓方沒有全部承繼轉讓方原對政府和社會公眾承擔的責任、義務;四是將政府還貸公路權益無償劃轉給企業法人。轉讓方應當依法擁有允許轉讓的收費公路項目,且就轉讓事宜已徵得相關利害關系人的同意。受讓方應當是財務狀況良好,企業所有者權益不低於受讓項目實際造價的35%、商業信譽良好、在經濟活動中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以及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等。三、明確了轉讓程序:一是轉讓方可先向審批機關提出轉讓項目立項申請;二是在初步審查通過後,轉讓方按規定對需要進行收費權價值評估的,選擇符合條件的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三是轉讓方依法編制招標文件,按照《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規定,採用公開招標投標的方式,公開、公平、公正地選擇受讓方;四是受讓方確定後,轉讓方和受讓方應當依法訂立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合同;五是按審批管理許可權報批,其中,轉讓國道(包括國道主幹線和國家高速公路網項目)收費權,應當報送交通運輸部批准。轉讓國道以外的其他公路收費權,應當經項目所在地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並報送省級人民政府批准。新《辦法》還明確要求審批機關應當按照《行政許可法》和相關規定的要求,辦理公路收費權的轉讓審批。四、明確了轉讓收入使用管理:新《辦法》明確規定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的收入,除用於償還公路建設貸款和有償集資款外,應當全部用於公路建設。任何單位不得將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的收入用於公路建設以外的其他項目。轉讓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權益取得的收入中與財政性資金投入份額相應的收入部分,除用於償還公路建設貸款外,主要用於公路建設。轉讓政府還貸公路權益和轉讓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權益取得的收入中與財政性資金投入份額相應的收入部分,納入預算管理,資金撥付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有關規定執行。五、明確了收費權益轉讓後續管理及回收:新《辦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受讓方在依法取得收費公路權益後,依法成立的公路經營企業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規范要求,做好公路養護管理、綠化以及公路用地范圍內的水土保持工作,並對收費公路及沿線設施進行日常檢查、檢測、維護,保證收費公路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公路經營企業應當根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求,定期提供公路技術狀況檢測報告。新《辦法》第三十九條明確,公路經營企業應當接受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按要求實行聯網收費,並遵守路網的其他統一要求,及時提供統計資料和有關經營情況。新《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合同約定的轉讓期限屆滿,轉讓收費公路權益的公路、公路附屬設施以及服務設施應當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由國家無償收回,由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管理。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期限未滿,因社會公共利益需要等原因國家提前收回轉讓的收費公路權益的,接收收費公路權益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依法給予受讓方補償。最高補償額按照原轉讓價格和提前收回的期限占原批准轉讓期限的比例計算確定。新《辦法》第四十條強調,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後,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對該收費公路的收費管理和養護情況實施監督檢查。收費公路權益轉讓合同約定的轉讓期限屆滿前6個月,省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對轉讓權益的收費公路進行鑒定和驗收。六、明確了法律責任:新《辦法》對擅自批准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未進行招標或者招標的程序內容不符合規定、社會中介機構在對收費公路權益轉讓項目進行審計或者評估時弄虛作假、轉讓收入未用於償還貸款及未用於公路建設挪作他用等違法行為,明確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轉讓立項申請與轉讓審批的關系 對收費公路權益轉讓項目進行審批是一種法定的行政許可行為,根據公路行政等級的不同分別由交通運輸部和相關省級人民政府負責實施。轉讓立項申請則是轉讓方在辦理轉讓審批前自選的一項請求,不是法定的必經程序。轉讓公路收費權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轉讓的條件要求嚴格,需要提供的相關材料也比較多,尤其是對擬轉讓的政府還貸公路、有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經營性公路以及使用國有資本金投資的公路項目,還需要進行資產評估,採用公開招標方式選擇受讓方等。如果先由轉讓申請人提出立項申請,並由審批機關對申請轉讓的收費權是否符合轉讓條件進行初步審查,出具轉讓立項審查意見,申請人就可以及早地知道所申請轉讓的項目是否符合轉讓條件。對符合轉讓條件的項目可以繼續做好後續相關工作;對不符合轉讓條件的項目,可以及早終止後續相關工作,避免造成浪費。 對新《辦法》中有關問題的理解和把握 新《辦法》第三條中「收費公路建成通車後」的含義包括:一是公路工程質量經驗收符合通車條件,且實際已經通車;二是該項目已經取得有權審批部門的批准收費文件。國內外經濟組織依法投資建設收費公路,在建成通車前發生投資人變更的,應當按照基本建設管理相關規定處理。新《辦法》中受讓方應當具備的條件中提出的「財務狀況良好」,主要指受讓方近三年內連續盈利、經營性現金凈流量應均為正值、上年末資產負債率在65%以下等方面的要求;「商業信譽良好」主要指受讓方近三年內財務會計資料無虛假記載、合同履行方面無違約行為、銀行和稅務信用評價系統或企業信用系統中無不良記錄等方面的要求。 如何貫徹實施新《辦法》 首先要認真學習好、深刻領會好新《辦法》的內容。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切實提高對新《辦法》重要性的認識,帶頭學習,准確理解,正確把握,並與學習《公路法》和《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相結合,加深對新《辦法》條文內容的理解,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其次要廣泛宣傳好新《辦法》,努力為新《辦法》的貫徹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揮各種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廣泛深入地宣傳新《辦法》的積極意義和主要內容,促進社會各界對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政策的理解,努力做到既能使政府相關部門都能了解新《辦法》的基本內容,明確各自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增強履行職責的自覺性,又能使廣大公路使用者、經營者了解新辦法的相關規定,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三,要堅決貫徹執行好新《辦法》,使新《辦法》的相關規定切實落到實處。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一方面要認真清理與新《辦法》規定不相符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並及時加以修訂;另一方面,應當會同相關部門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收費公路權益轉讓的監管措施,進一步規范公路收費權轉讓行為,做到責任到位,管理到位,監督到位,對違反新《辦法》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並依法處理,切實規范收費公路權益轉讓活動,推動公路交通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❾ 已決債權轉讓原則有哪些
1、底線救濟原則。
在法院拒絕裁判、用盡公力救濟仍無法保障權利、公力救濟與正義沖突、對公力救濟的信任危機、公權力侵犯私權等情形下,當事人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救濟,可稱作底線救濟。民事判決書是司法機關適用法律對案件作出的權威結論,是公權對私權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司法權力的尊嚴。如果允許當事人自由買賣法院判決書確定的債權,則各類民事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都可能進入市場流通,甚至能夠公開進行競價拍賣。如出現上述情況,的確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判決確定的債權必須由於執行中止或終結等阻卻執行的情形出現以後,債權實現的公力救濟可能落空時,公力救濟無法有效解決或難以施展效能,法院即便判決也無法執行, 此時判決的債權方可轉讓。
2、不得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原則。
由於已決債權轉讓具有私力救濟的傾向,因此,對符合轉讓條件的債權無論是否申請執行,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如不能通過侵犯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手段予以實現,為此,必須遵守法律設定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責任的邊界。
3、法定程序審查原則。
當事人轉讓已決債權必須經過法院的審查和認可。根據債法原理,「為債權之實行,對於債務人之財產為強制執行或擔保物之拍賣程序已開始後,其債權人仍得將其債權讓與於他人」。 也即已決債權雖處於強制狀態,其仍屬可轉讓的債權,實體內容的可轉讓性決定了作為形式的判決的可轉讓性。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審判程序只歸結為一種毫無內容的形式,那麼這種空洞的形式就沒有任何獨立的價值 !
但如前所述,法院判決是債權人申請執行的依據,體現了司法的權威性,這樣的性質決定了已決債權不能像一般債權一樣可以自由轉讓。本文認為已決債權的轉讓必須通過法院審查的方式予以確認。 轉讓方和受讓方私下協議轉讓已決債權,必須一起到申請執行的法院辦理申請執行主體的確認和變更,否則不能發生強制執行的效力。
4、執行救濟制度補救原則。
由於已決債權轉讓中既判力和執行力擴張等原因,有時會造成對執行當事人或第三人利益的不法侵害,司法上將針對此類侵害的補救,稱之為執行救濟。執行救濟制度,是指因執行依據錯誤或執行程序中的違法執行、不當執行或懈怠行為對執行當事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時,而設定的一種程序保障或實體補救的權利保護制度。其目的是通過對違法執行或不當執行行為進行矯正,對出現的後果予以程序上和實體上的彌補和救濟,從而實現對私權的保護與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