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題研究預期成果怎麼寫
創作思路:
論文的預期結果一般在開題報告裡面,也就是論文的研究對象預期中期望能帶來的理論意義(比如開創性的理論研究方法,對某個理論或者計算方法的優化等)、經濟效益等。
理論意義(比如開創性的理論研究方法,對某個理論或者計算方法的優化等)、經濟效益等。
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沒有完成。
舉個例子,假設你發現了城市停車難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要做一個智能停車系統,這個系統有什麼,就是你的預期成果形式,比如這個系統包括一個車載接收器,包括停車場停車樁,以及停車場控制系統軟體,這些就是你的預期成果形式。
正文:
在剛開始研究這個主題時,對概念的理解比較模糊,認識也比較膚淺。閉門造車效率極低,學習前人積累的經驗必不可少。因為研究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突破才有價值,不一定非要是重大的理論創新,應用上的拓展和連接也是突破。
選擇資料。現在資料獲取越來越方便,最快捷的方法是上網(維基網路、谷歌搜索),更深一步的研究則要瀏覽與這個主題相關的研究、著作等。一定要學習這個主題最權威的研究成果,不要害怕。大師的東西都可以學會。不是權威成果經常會誤導人。
評估資料。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能汗牛充棟,互相矛盾,用前要對資料進行甄別。一定要把觀點和事實區分開,沒有事實支撐的觀點只是猜想,只學習那些論據充分、尊重事實的資料。
學習資料。到這一步才開始真正的學習,方法可以寫很多本書了,可以根據個人需求,或精讀或略讀,把那些值得學習的資料理解透,將不同的觀點列出來。
這個過程與個人的理論基礎、閱歷、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因素都有關系,有必要花功夫深入學習一下學習的方法。
研究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
「研究」一詞常被用來描述關於一個特殊主題的資訊收集。利用有計劃與有系統的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的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是主動和系統方式的過程,是為了發現、解釋或校正事實、事件、行為、理論,或把這樣事實、法則或理論作出實際應用。
研究是應用科學的方法探求問題答案的一種過程,因為有計劃和有系統的收集、分析與解釋資料的方法,正是科學所強調的方法。
Ⅱ 王鋒鵬的主要研究課題及成果
1. 紫杉醇及其類似物的合成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1.1~2003.12)
2. 逆轉抗癌葯多葯耐葯性葯物構效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2.1~2004.12)
3. 中葯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開發:四川中葯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一類中葯新葯化療葯物增敏劑W198的研製 (國家科技部重點攻關項目 2001.1~2003.12)
4. 國產烏頭屬植物生物鹼的化學研究(Ⅱ) (博士點基金,2002.01~2004.12)
5. 一類新葯抗癌葯增敏劑W198的研製 (與成都康弘制葯公司合作項目,橫向,2001~2003)
6. 紫杉醇及其類似物的合成研究(III)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5.1~2007.12)
Ⅲ 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總結報告怎麼寫
就是意思你抄的科研最終成襲果是以什麼形式來體現,來參加結題,比如理論研究的話,就是在哪個級別的期刊上發了幾篇科研論文、或者是項目形式,最終的項目展示,硬體或是軟體,或應用於生產實踐中等等。預期成果就是最終你能做到什麼程度,比如結題時實習某個工廠的某條生產線改造,已成功應用於其中,並已安全穩定運行多少天等。僅供參考
Ⅳ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專利,專著,軟著 評職稱專著掛名專利申請核心論文 2018-09-04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的課題立項申請書中規定課題成果的主要形式:公開發表的專著或研究論文。請根據申請的課題類別的成果要求填寫。A.專著 B.譯著 C.研究論文 D.研究報告 E.工具書 F.電腦軟體 G. 其他
全劃辦要求課題研究成果基本指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課題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總報告和成果公報;成果附件是指專著和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學規劃辦對課題成果的界定也都源於此,大同小異。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多樣化
對高校而言全規劃辦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規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高校也一般就認可專著和論文。但對於中小學老師,寫一本專著、發一篇文章不是那麼容易的,大部分老師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所以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課題研究成果除了專著、論文之外,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
此外,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對課題成果的要求也適當降低。比如,研究論文不一定要正式發表才認可,因為現在的論文發表非常混亂,假期刊、垃圾期刊滿天飛,期刊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很多老師在發表論文時上當受騙屢見不鮮。
而且,課題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為專著和論文。課題主要成果形式有: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譯著、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中小學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學軟體、教學工具、其他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和課題研究實踐效果的區別
開展課題研究、課題實驗的實踐過程中,肯定還會有一些具體的實踐效果,這些雖然不是課題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寫在結題報告的實踐成效分析里。
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和課題研究成果的區別
很多老師將過程性材料當做課題研究成果提交,這是將課題成果范圍過於擴大和成果泛化。課題研究成果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資料,更不是一般的資料匯編,否則降低課題研究的質量,導致課題研究不科學、不規范。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過程性、工作性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並沒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課題信息變更申請表、研究日誌、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而不能算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多樣化,且更應該傾向於實踐性成果,並強調成果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效果。
Ⅳ 周茂清的研究課題及主要成果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本人先後承擔過十幾個省部級規劃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由本人作為主持人的課題有5個;曾參與過12本著作的寫作,其中由本人擔任主編的著作有3部;在《財貿經濟》、《中國工業經濟》、《金融研究》、《經濟科學》、《當代財經》等報刊上發表過200餘篇論文,因篇幅關系,以下重點列出在主要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2000年之前發表的每年略舉一、二)。
1、《試論建立以浮動利率為主的利率模式》,《財貿經濟》1985年第9期。
2、《轉軌時期我國的利率改革》,《經濟科學》1986年第4期。
3、《利率機制與經濟模式》,《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6期。
4、《人民幣匯率調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金融研究》1986年第12期。
5、《現行利率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知識》1987年第6期。
6、《我國利率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江蘇經濟探討》1987年第2期。
7、《投資結構與外匯平衡》,《青年學者》1988年第1期。
8、《亞洲「四小」的對外投資與我國的外資引進》,《亞太經濟》1988年第2期。
9、《利用外資與經濟發展》,《未來與發展》1989年第1期。
10、《香港面臨人才、資金外流的挑戰》,《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0年第11期。
11、《利用外資與匯率、利率機制》,《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1年第10期。
12、《海外華人資本的流動》,《亞太研究》1992年第37期。
13、《台商在東南亞與中國大陸投資環境之比較》,《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4年第6期。
14、《在引進外資工作中必須重視防範匯率風險》,《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5年第6期。
15、《亞洲「四小」利用外資概況》,《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6年第5期。
16、《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現狀及前景》,《亞太論壇》1997年第2期。
17、《國際資本流動的新趨勢及給我們的啟示》,《經貿導報》1998年第3期。
18、《東南亞金融危機與台灣當局的「南向」政策》,《台聲》1999年第2期。
19、《歐元的啟動及其影響—兼談我國的對策》,《學海》1999年第2期。
20、《入世與我國產業的合法保護》,《中國工業經濟》2000年第5期。
21、《發達國家場外交易的發展及其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0年第6期。
22、《淺談中韓經貿合作》,《當代亞太》2000年第11期。
23、《試論建立我國多層次證券市場體系》,《財貿經濟》2001年第2期。
24、《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資金的籌集》,《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1年第3期。
25、《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兩岸經貿合作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26、《入世後應重視技術性壁壘的運用》,《學海》2001年第6期。
27、《國際反傾銷趨勢與我國反傾銷對策》,《現代經濟探討》2001年第11期。
28、《加入WTO後我國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學海》2002年第6期。
29、《發展中國家國有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2年第5期。
30、《培育我國大企業集團的戰略思考》,《當代財經》2002年第4期。
31、《不同類型國家對外開放政策的比較》,《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10期。
32、《論產權交易證券化》,《財貿經濟》2003年第11期。
33、《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成因及對策》,《學海》2003年第6期。
34、《我國股票地下交易的現狀及其治理對策》,《現代經濟探討》2003年第11期。
35、《我國非上市公司的產權交易》,《當代財經》2003年第12期。
36、《近看「草根」融資難》,《銀行家》2003年第12期。
37、《國內自發性證券交易調研》,《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11月19日。
38、《工業化過程中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年第6期。
39、《場外交易市場宜疏不宜堵》,《中國證券報》2004年4月8日。
40、《遠近結合發展場外交易市場》,《中國證券報》2004年5月29日。
41、《交易方式創新是產權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7月6日。
42、《如何看待產權市場的定位》,《證券時報》2004年8月4日。。
43、《把脈我國高儲備率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8月5日。
44、《國有銀行的產權改革勢在必行》,《經濟參考報》2004年9月8日。
45、《產權產業探析》,《產權導刊》2004年第10期。
46、《再論產權市場的定位》,《證券時報》2004年11月5日。
47、《我國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中存在的問題》,《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11月12日。
48、《關於「產權交易」的幾個理論問題的看法》,《產權導刊》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