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醫院科技成果

醫院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05 06:15:01

『壹』 企業公司科研成果在醫院有用嗎

企業公司科研成果,
在醫院不一定有用,
要看成果所在的領域,
是否能夠配合醫院的需要。

『貳』 醫學科研成果和醫學專利有什麼區別

科研成果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專利是指專有的利益和權利,是受到專利法保護的。

『叄』 尋烏縣人民醫院的科研成果

尋烏縣人民醫院醫療業務技術不斷發展,臨床一,二級科室開展的技術項目120項,醫技科室開展項目53項;其中檢驗科開展了病理檢查,細胞學檢查,細菌學檢查,放射免疫檢查等項目,並於1995年成立了中心血庫,婦產科開展了陰道成形術,陰式了宮摘除術,並獲得縣科委優秀科研獎,《乙醇注入法治療陰道囊腫》被贛州地區衛生局評為乙類新技術項目;外科開展了椎間盤摘除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骨折外支架固定等手術,近幾年在全國性雜志發表論文18篇,省級刊登論文8篇。

『肆』 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的科研成果

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先後獲得了省市科技進步獎 30 余項。以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吳錫銘主任葯師為創始人的葯物實驗室和中西葯制劑室 , 多年來研製了肝利欣、強力寧、肝得仙、阿斯泰、肝益合劑、玄駒膠囊等多種中西葯肝病治療制劑。其中肝利欣注射液經國家葯監局審評獲國家級四類新葯證書,產品轉讓投放市場深受廣大患者歡迎,成為肝炎患者治療基本葯物之一。我院在國內率先研製成功的新葯阿斯泰注射液是治療重症肝炎的良葯,現已申報國家四類新葯,已通過臨床試驗,即將投放市場。
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是浙江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並且是杭州師范大學臨床醫學院、安徽蚌埠醫學院等高等院校的教學實習基地,每年承擔大中專院校的的實習進修任務 800 餘人次,積累了較豐富的教學經驗。
六院人將繼續秉承「博極醫源,德藝雙馨」的職業精神,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和科技興院的辦院宗旨,勵精圖治,奮發向上,為不斷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提升醫院的醫療水平和服務品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維護社會穩定而不斷努力!

『伍』 中國中醫研究院耳病專科醫院的科研成就

中醫葯科學治療耳病研究是中國中醫研究院耳病醫院的中心任務,20年來,中國中醫研究院耳病醫院在中醫葯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葯新葯開發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院共獲得科研成果近300項,其中獲國家級、部局級獎近100項;現有院級以上在研課題182項,其中國家級課題100項、部局級課題158項;擁有國家新葯(中葯)臨床試驗研究中心(GCP)、國家規范化中葯葯理實驗室、中國中醫葯文獻檢索中心和BSL-3實驗室,是國家中葯安全性評價中心(GLP)與中葯復方葯物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單位。

『陸』 杭州浙二醫院的科研情況

科研成果
醫院堅持科教興院,取得豐碩成果。自2000年來,已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每年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等科研項目二百餘項,現主持在研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人才與重點項目、863項目等。
實驗室和診療基地
醫院設有衛生部臨床葯理研究基地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葯物臨床試驗機構(13個專業)、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扶植學科,24個衛生部專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浙江加州國際納米技術研究院第一分院正式掛牌成立,10個浙江大學醫學研究所和同時擁有人體和動物PET的醫學PET中心,承辦中華系列雜志之一《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醫院重視醫療質量管理,院內附設浙江省各類醫學技術指導和質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急診醫學質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臨床麻醉質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燒傷救治技術指導中心
浙江省葯物濫用監測中心
浙江省臨床營養指導中心
浙江省病歷管理質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骨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高壓氧醫療量控制中心
浙江省超聲技術指導中心
浙江省神經外科技術指導中心

『柒』 年度院十大科技進展

2 014年1月9—1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2 013年度科技成果匯報交流暨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會。從1022個科技項目中擇優推薦了21項優秀科技成果到會進行匯報交流。來自國土資源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部門42位院士專家組成評選委員會,評選出中國地質科學院2 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1.《中國地層表及說明書》——中國地質歷史「編年表」

全國地層委員會王澤九、姚建新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資助下,綜合我國不同時代重要地區地層古生物及相關最新研究成果,編制了全開幅彩色掛圖式中國地層表,內容包括國際年代地層表、中國年代地層表、岩石地層、生物地層、磁性地層、主導化石門類、碳/氧同位素演化、海平面升降、重要地質事件及空間分布;分區進行了多重地層對比,編撰了相應的中國地層表說明書,對區域地質調查與基礎地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很強的實用性。《中國地層表及說明書》在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和第4屆全國地層會議進行過匯報交流,受到國內外地質學家的高度重視與一致好評。

中國地層表(新版試用)

2.自主技術無人機航空磁/放測量系統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李文傑、李軍峰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資助下,突破了氣動外形設計、電磁兼容、遙測遙控、高精度磁測等關鍵技術,在國產彩虹3無人機平台上成功集成航磁和航放測量設備,創新了高精度地形跟隨飛控技術,突破了無人機航空物探超低空飛行測量的技術瓶頸,自主研發了首套無人機航空物探(磁/放)綜合測量系統;成功開展面積性的無人機航空磁/放綜合測量應用試驗,獲得高質量的航磁和航放數據,全面驗證了樣機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適應性,整體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提供了新的技術裝備。

無人機航空磁/放綜合測量樣機

3.西藏多龍礦集區發現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

礦產資源研究所唐菊興研究員團隊聯合中鋁集團、西藏地質五隊,在商業性勘查項目、青藏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973項目聯合資助下,在西藏多龍礦集區發現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基本查明了鐵格龍南銅金礦床地質特徵,發現明礬石、銅藍、硫砷銅礦、藍輝銅礦等典型礦物組合,綜合釐定為西藏首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通過詳查控制銅資源量大於500萬噸、金資源量大於50噸,最大控制厚度大於900米,礦床平均品位Cu0.55%,工業礦體Cu0.64%,成為我國大陸第二例超大型「紫金山式」銅金礦床,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對區域找礦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西藏多龍礦集區鐵格龍南銅金礦勘查現場

4.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研究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石建省研究員率領十餘個單位近百名科技人員,在973項目資助下,復建了華北平原60年來地下水動力場演變特徵,識別了地下水動力場對人類活動和自然變化的響應規律,深化了含水層非均質性、包氣帶水力參數變化、深厚包氣帶水勢溫度動態響應、深部承壓含水層釋水沉降機理等認識;通過膜效應試驗分析了越流機理,開展了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研究,構建了地下水危機臨界識別指標,提出了緩解華北平原地下水危機的調控措施,顯著提升了我國大型盆地地下水系統研究的整體水平,為緩解華北平原水資源緊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跟工作人員交流農業節水與地下水調控辦法

5.亞洲中生代花崗岩圖編制及研究進展

地質研究所王濤研究員團隊在地質調查項目、科技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資助下,在中國及鄰區新發現大量中生代花崗岩並進行綜合研究;系統總結了中亞和中央造山帶早中生代花崗岩時空分布、成因演化及物源特徵,重新釐定了東北亞晚中生代花崗岩分布范圍,揭示了岩漿演變及構造環境,編制了屬性驅動的數字化亞洲中生代花崗岩圖,分析了亞洲大陸古生代—中生代板塊拼合的動力學過程,對深入認識亞洲中生代大地構造演化及區域成礦背景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核心期刊《地球科學論評》公開發表,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

亞洲中生代花崗岩及侵入體分布圖

6.溶峰叢窪地水土漏失研究及防治

岩溶地質研究所蔣忠誠研究員團隊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公益性行業專項、廣西科技攻關項目聯合資助下,研究西南岩溶地區水土漏失過程、動力學機理及防治技術,取得重要成果。運用野外監測和同位素技術,系統揭示了岩溶峰叢窪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態環境水土漏失的差異和原因,建立了適宜岩溶區特點的水土流失強度分級標准和土壤侵蝕回歸模型,創建了生物方法與工程措施有機結合的水土保持模式和技術規程,有效改進了生態環境,發展了岩溶石漠化環境火龍果生態產業,為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岩溶坡面火龍果與牧草梯化種植技術示意圖

7.全國重要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的理論與技術

礦產資源研究所肖克炎研究員團隊在陳毓川院士和葉天竺研究員等專家指導下,按照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相關要求,借鑒國內外礦產預測經驗,創新性地提出了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體系;依託GIS平台研發了礦產預測全流程信息方法技術,完成了全國鐵、鋁土、銅、鉛鋅、鎢、錫、鉬、稀土、金、銀、銻、錳、鉻鐵礦、鎳、鋰、菱鎂礦、鉀鹽、硼礦等22種重要礦產的資源預測評價,建立了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預測資料庫,圈定了各類不同級別預測靶區、成礦遠景區近5萬處,優選了省級成礦遠景區和全國成礦遠景區,並預測了潛在資源量,為我國找礦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

礦產資源MRAS評價系統

8.中國遼寧首次發現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地質研究所季強研究員團隊在973項目、地質調查項目及美國自然科學基金、芝加哥大學等聯合資助下,在遼寧建昌發現1.6億年前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哺乳動物化石。新化石的牙齒發育有明顯的皺紋結構,加之與其親緣關系最近的哺乳動物產自西歐的侏羅紀地層,因此將其命名為一個全新的物種——歐亞皺紋齒獸。歐亞皺紋齒獸是一種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氣候溫和的湖濱環境,很可能是地棲、食植類哺乳動物,體重約為68~78g,屬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該項成果在《科學》雜志發表,對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具有重要意義。

歐亞皺紋齒獸復原圖

9.Re-Os同位素分析技術新進展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屈文俊研究員團隊在科技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質調查項目聯合資助下,在國內率先開展硫化物錸—鋨同位素定年分析方法研究,逐步拓展了應用范圍並取得顯著成效。繼輝鉬礦之後,創新性研製了銅鎳硫化物和海底富鈷結殼等錸—鋨定年標准物質,並獲得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證書。通過改進選樣方法、高溫密閉溶樣技術及測試分析流程,相繼建立黃鐵礦、毒砂、灰岩、石墨、瀝青等超低Re和Os含量系列樣品錸—鋨同位素分析技術及測年方法,全流程空白與測試精密度等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沉積岩、烴源岩、油氣藏的同位素定年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錸—鋨同位素分析測試

10.阿拉善地塊前中生代構造歸屬新認識

地質力學研究所楊振宇研究員團隊在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經費資助下,對河西走廊帶—阿拉善地塊中晚泥盆世—早中三疊世沉積地層進行了碎屑鋯石U-Pb同位素測年、Hf同位素分析和古地磁研究,發現牛首山地區中—晚泥盆統碎屑鋯石U-Pb年齡譜及Hf同位素特徵與華北地塊同時代碎屑鋯石存在顯著差異,阿拉善地塊中—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晚二疊世、早中三疊世古地磁極與華北地塊也存在明顯差別,指示阿拉善地塊在晚古生代很可能不是華北地塊的組成部分。古地磁資料還顯示,中三疊世後印支運動使阿拉善地塊相對於華北發生約30度逆時針旋轉,導致阿拉善地塊最終與華北地塊拼合。該項成果對華北地塊構造格局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

晚三疊世古地理重建

閱讀全文

與醫院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