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履謙院士的科研成就有什麼
1951年,張履謙參加抗美援朝,奉命到前線去解決雷達抗干擾問題,與同事採用快速變頻等技術,排除了干擾。接著,在通信兵部建立了全軍雷達干擾與抗干擾領導小組和電子對抗研究室,張履謙領導小組進行了部隊抗干擾訓練和福建前線對台電子偵察,電子對抗研究室裝配和研製了成套的設備,裝備了部隊。
1956年,張履謙參加國務院編制中國十二年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20世紀60年代,張履謙參加中國航天事業創建,主持研製中國第一代防空導彈紅旗二號制導雷達,具有抗干擾性能,批量裝備部隊,成功擊落美國U-2高空偵察飛機。
20世紀70年代,張履謙進行反導系統雷達的總體設計,突破相控陣雷達多項關鍵技術,研製了導彈精密跟蹤雷達和衛星超遠程引導雷達,張履謙任總設計師研製微波統一測控系統,攻克多副載波、多種調制、精密測角測速測距和遙控遙測技術,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和定點。
20世紀90年代以後,張履謙參加十多種衛星的立項論證、技術攻關,完成研製和發射任務,張履謙參加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和探月工程的論證和頂層謀劃,提出採用陸地建站、海洋出船、節點監控、中繼衛星和國際兼容的測控網方案建議;
參加測控設備的技術攻關,參加探月工程的總體設計,研究月地信息傳輸,對落月及月地返回技術進行風險評估,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參加中國國防專項工程的方案設計和評審,進行信息傳輸的抗黑障研究。
(1)院士成果擴展閱讀:
張履謙院士的教育理念
對於中國的航天事業如何更進一步發展這個問題,張履謙認為,要繼續加強基礎研究,打好基礎,進步才有希望,科研水平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人才,關鍵是核心人才得穩定下來,把科研工作做深、做扎實;專業人才要鑽研技藝,磨煉工匠精神;
此外,需要吸引大批青年投身科研事業,還認為,傳播科學知識是科研人員的責任,科研人員要多做科普工作,科普通俗,但不容易做,就像要寫出好文章,首先必須自己要理解,理解程度如何則考驗科研人員的功力。
張履謙認為,一個人不但要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後要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成熟了,就要付諸行動,不能紙上談兵;有了行動和實踐,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一定要堅持到底,絕不能半途而廢,亦「行必果」。
㈡ 數學家周毓麟院士逝世,這位院士在生前都有哪些光輝成就
‘’在2021年3月2號的時候,我國著名的數學家、科學院院士周毓麟同志因病去世。這一年,他98歲。周毓麟院士在1923年出生,1945年的時候在數學系畢業,1954年他選擇了去莫斯科留學,在1957年的時候,他因成績優異獲得了副博士的學位。然後他開始回國工作,在1960年的時候,參與了核武器研究。在1991年的時候,被選為我國的科學院委員。周毓麟院士為我國的核武器設計,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還年輕,我們應該加倍的努力,才可以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的繁榮昌盛。周毓麟院士的逝去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悲痛,如果沒有他的存在,小編猜想我國的科研事業應該不會取得如今的成果。小編願周老在天國,不在忍受病痛的折磨。
㈢ 今年以來已有9位院士離世,這些院士為我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今年短短不到5個月時間,我國就有9位院士先後去世,眾所周知兩院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頂尖榮譽,每一位都是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在互聯網媒體上對明星八卦整天炒的沸沸揚揚,但很少有目光注視到科學家團體。今天,小編懷著緬懷的心情,跟大家盤點一下這去世的9位院士的光輝事跡。
一、王綬琯、程鎔時、周毓麟三位科學院院士的事跡。王綬琯院士是一名天文學家,1980年當選為院士,長期主持我國天文學總體發展的重任。他曾經領導研製成功了國內手台射電天文望遠鏡等重要的天文學觀測設備,目前國際編號317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綬琯星”。程鎔時院士致力於高分子物理研究,而且一生都在大學任教,除了頂尖的學術成果之外,還培養了一大堆年輕的科研人才。周毓麟院士是一位數學家,這又是一位在核武研究事業上默默奉獻的老科學家,為我國的核武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就是這9位離世院士的豐功偉業,一個民族的復興靠的是無數的科技工作者,他們默默無聞攻克這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提升我國科技實力,讓我們能夠在這個並不太平的世界上擁有立足的根本。希望這9位院士一路走好,祝福中國科學技術能夠再攀高峰!
㈣ 如何評價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科研成就
李德毅,男,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專家。1944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泰縣(現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1] 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專家。1944年出生於江蘇省。1967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1983年獲英國愛丁堡海里奧特·瓦特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總參第61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指揮和控制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參加了多項電子信息系統重大工程的研製和開發;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和一整套用邏輯語言實現的方法;證明了關系資料庫模式和謂詞邏輯的對等性;提出雲模型、雲變換、雲推理、雲控制等方法用於不確定性認知和雲計算,在智能控制「三級倒立擺動平衡」實驗和智能駕駛中取得顯著成效。獲國家和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9項,獲得10項發明專利,發表論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專著3本。現為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現任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主任。[1]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科研任職經歷
1996年,獲少將軍銜;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現任全軍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主任、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兼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語言信息工程中心
李德毅院士
首席科學顧問,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著名高校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曾獲首屆具有突出貢獻的歸國留學人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被聘為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計算機學院院長。
學術成果
李德毅院士在國際上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描述時間與空間的關聯性,給出了基本圖元、圖對、連接法則、觸發機制、設計語言等一整套實現方法,用於復雜系統的結構優化。
李德毅院士
圖對理論在倫敦獲得1985年IEEE主席授予的計算機和控制類年度期刊最佳學術論文獎。他把關系數據模型映射成為謂詞演算,證明了關系代數運算與邏輯推理中符號問題求解的對等性,並用邏輯程序設計語言PROLOG進行開發,實現了一個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出版專著《A Prolog Database System》;進而又把這一成果擴展到模糊關系資料庫領域,出版專著《A Fuzzy Prolog Database》。這兩部專著被世界許多大學圖書館收藏,並被廣泛引用。
他提出了不確定性知識的表示和推理理論,用自己創造的雲模型表示概念的隨機性、模糊性以及隨機性和模糊性之間的關聯性,用期望、熵和超熵作為數字特徵實現概念的定性定量轉換,給出了雲模型構成的多條定性規則同時激活的推理策略和計算方法,成功實現了三級倒立擺的各類動平衡姿態的靈活切換。用雲控制倒立擺的論文在1999年第14屆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上獲得傑出論文獎。這是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成立42年來中國學者首次獲得此獎項。2002年雲發生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李德毅院士
2005年出版專著《不確定性人工智慧》,並於2007年由CRC出版英文版本《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uncertainty》。
李德毅院士長期致力於指揮自動化系統工程和軍隊信息化工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主編技術叢書7種,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40餘名。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5年獲得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國家何梁何利基金獎。發表論文140多篇,出版中文專著3本、英文專著2本。
㈤ 作為工程院院士的袁國勇,都取得過哪些重大成就
早在1997年H5N1禽流感在香港爆發的時候,袁國勇最先在Lancet報道H5N1患者具有較嚴重的臨床症狀和高死亡率,而H5N1患者的樣本可以在他的實驗室通過自行研製的分子診斷方法進行快速檢測。2003年SARS爆發,袁國勇及他領導的小組成員追查到了SARS的病原冠狀病毒,接著他又發現了SARS冠狀類似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中華菊頭蝙蝠,並且提出由於蝙蝠攜帶有新型的病毒,是造成突發傳染病的主要源頭。對當時快速控制疫情有很大的幫助。然而他的成就不止這些,他發現新型微生物方面也有顯著的成就,截至2019年3月已在人類和動物體內發現越60種新型病毒、10種細菌、四種真菌及兩種原蟲。
袁國勇出生於中國香港,他自小體弱多病,在他三歲時因為患上肺炎,沒想到他長大了之後成為了那麼一名優秀的醫學者。
他的這些成就對中國的醫療事業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他們見證了中國的兩次大規模疫情和禽流感,並且都在努力的為祖國作貢獻他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也是我們新一代的榜樣和自豪,我們一定要向他們看齊,成為下一的驕傲。
㈥ 橋梁工程的院士及主要成就
茅以升同志,字唐臣,江蘇鎮江人,生於年1月。1916 年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後考取清華官費赴美國留學。1917年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橋梁專業,獲碩士學位;1919年獲卡利基—梅隆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後至1949年,曾任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教授,南京東南大學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學教授、校長,北洋大學教授,天津北洋工學院院長兼教授,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長;其間,1930年至1931年任江蘇水利局局長,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 (掛此職到1949年),1942年至1943年任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1943年至1949年任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1949年至1952年任中國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校長。1951年至1981年任鐵道技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
茅以升同志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第二屆至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第一屆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8年起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1987年後任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
茅以升同志是中外知名的科學家、成就卓著的橋梁專家。1 919年,他在美國卡利基—梅隆理工學院的博士論文《框架結構的次應力》達到了當時的世界水平,該文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他因此獲得了母校康乃爾大學的「斐蒂士」研究獎章。 30年代,他主持設計和建造了錢塘江大橋,這是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鐵路公路兩用橋。該橋在工程技術上的成就增強了國人在橋梁建設方面的自信心,令國外同行對中國的橋梁建築工程師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漢和長江大橋的建設過程中,茅以升同志擔任由20多位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他主持這個委員會,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的14個難題,為這座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貢獻了自己的技術、經驗和智慧。1959年,在首都10大建築的建設中,茅以升同志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周恩來總理指定由茅以升同志審定設計方案並簽字,承擔保證人民大會堂安全的責任。體現了中央領導同志對他的尊重和信任。1978年,茅以升同志主持修撰了《中國古橋技術史》,對我國古橋建築從技術上作了總結。他主持鐵道技術研究所和鐵道科學研究院長達30年之久。任職期間,他提出了「一切為科研,科研為運輸」的辦院方針,多次主持研究制定鐵路科學研究發展規劃,明確為鐵路運輸服務的科研重點,努力推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使該院發展成為專業齊全、技術力量雄厚的綜合性專業研究機構,為我國鐵路運輸生產建設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由於茅以升同志在橋梁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1941年中國工程師學會授予他榮譽獎章,1947年他被公推為中國工程會會長,他還曾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後,他任上海市科聯主席,北京市科協主席,名譽主席,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技術科學部副主任,1 953年起被選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從1958年開始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86年改任中國科協名譽主席。茅以升同志在橋梁工程領域的成就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承認。早在195 6年,他就成為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個人會員,1979年獲美國卡利基—梅隆大學「卓越校友」獎章,1982年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1984年被選為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榮譽會員。
茅以升同志是著名的教育家。1920年他從美國歸來後,即投身於教育事業,直到1952年,前前後後在教育界服務20餘年。做過5所學校的教授、兩個大學的校長、兩個學院的院長。早在19 26年,茅以升就指出中國的教育「既保留了封建的靈魂,又襲用了歐美的軀殼」,主張改革。他提出了工科教學要理論聯系實踐, 「先習後學,邊習邊學」,科研、教學和生產相結合。先後發表了很多論述改革和發展我國工程教育的論文,如《教育的解放》、《新時代的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針與方法》等。在教學方法上,他注重啟發,反對灌輸,在自己的實踐中摒棄了那種授受式的教學法,將學生由受體改為主體。他把中國古代的「教學相長」和西方教學思想的精華有機結合,靈活運用,深得學生好評。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稱贊茅以升的教學法「的確是個嶄新的教學上的革命,是開創了我國教育的一個先例」。新中國建立初期,他就建議開辦函授大學,加速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專門人才,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茅以升同志積極倡導科普教育,他把科普看作中國通向現代化的橋梁,主張科研和科普相應發展,他寫了大量科學性強、文字生動的科普文章,如《橋話》、《中國石拱橋》等。還主編了《自然科學小叢書》,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科普作家。他曾任中國科普協會副主席,為組織和促進中國的科普創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特別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不辭辛苦,嘔心瀝血,引導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獻身於祖國的科學事業。
㈦ 研究成果差點被全部打碎,袁隆平院士當年是如何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的
袁隆平院士被稱為中國水稻之父,為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徹底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當年,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差點被全部打碎,憑借著過硬的技術研發,袁隆平院士將成果蘊藏在水稻裡面,同時申請了相關專利,才有效保護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其更好造福國家和百姓。
面對如此誘人的研發成果,袁隆平院士化抽象為具體,將成果深藏於田間地頭,同時及時申請專利,注冊名字,避免了別人惡意佔用,有效保護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讓其真正造福於民,造福國家。
㈧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如逝世,陳清如院士都獲得過什麼成就
根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陳清茹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五月在徐州逝世,享年95歲。
很多人在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都表示非常惋惜,陳清如院士的名聲雖然沒有袁隆平院士的響亮,但是他卻是我國礦物加工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陳清如院士指導研究設計了我國第一台篩下空氣室跳汰機,實現了我國跳汰選煤機的大型化,同時還建立了粒群透篩概率的篩分理論,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級篩,可以說,如果沒有陳清如院士,我們的煤制備技術領域至少要倒退十年左右。
在工程技術領域,我們國家當時的設備和知識儲備都要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這個時候陳清如院士一直奔波在全國的大小礦山尋找試驗點,希望能夠通過自己以及團隊的研究,讓中國的工程技術領域能夠更加厲害一些。
㈨ 中國科學院沈善炯院士去世,他生前都有哪些矚目的成就
沈善炯生在江蘇。畢業於昆明西南大理學院生物系,八月到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任科學研究助課,一九四四年九月到華中大學理學院任老師,在微生物生成金黴素和氨苄青黴素層面獲得了重特大基礎理論提升,為我國抗菌素作出了關鍵奉獻。對大腸埃希菌和鏈黴菌的細胞生物學科學研究獲得開創性成效,具備關鍵的學術價值和生產製造使用價值。
在固氮遺傳基因科學研究層面,沈善炯獲得了國際性上認可的造就。在中國,細胞生物學一直是個問題,歷經20很多年的勤奮,他與他的學員們從科學研究固氮基因的結構和管控下手,開始了分子遺傳學的科學研究。它在固氮學行業的初次發布就造成了國際性同行業的關心。曾獲我國社會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獎一等獎,沈善炯教授為祖國的科技產業竭盡了很多的心力,他在出國留學美國期內,回應中華民族的呼籲,不管不顧千難萬險,毅然歸國,把對中華民族的忠實和對老百姓的愛融進到義無反顧的科學事業中。一生崇尚科學,堅持真理,紀律嚴明為學,承繼弘揚老前輩們的創新精神,為祖國創新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不斷辛勤耕耘不斷,為後代塑造了輝煌的楷模。
㈩ 鍾南山院士都有哪些成就
鍾南山院士作為我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在其職業生涯中取得過非凡的成就。
一、成長經歷鍾南山先後獲得國家和省市兩級科研成果20餘項,200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先後榮獲廣東省和廣州市科技進步個人特等獎。
鍾南山在中國國內外醫學期刊發表的論文多達15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或者引用了81篇,主編了多部醫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