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截至年,水庫運用階段地質成果概述
對三門峽庫區的地質實踐成果,共約43份,這是集20多年的歷史積累。現將這些成果給予簡要說明。
(一)綜合性、總結性成果,有5份。最早的水庫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是黃委會水庫管理局於1962年初提出的。第五大隊、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先後提交有階段性的成果。1985年前後出版的庫區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和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兩份成果,應當說也是階段性的總結性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地下水動態觀測、研究成果,共11份。基礎資料「地下水位年鑒」1956~1959年觀測數據,由黃委會整編出版,1960~1985年觀測數據由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整編出版。有9份是階段性的地下水動態分析報告和基礎圖件。庫區淤積回水條件下的潛水涌高分析方法和浸沒預測方法是研究重點,在探討對西安浸沒問題和水庫運用方式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
(三)土壤鹽鹼化防治研究。有14份成果,合並為12項。有對庫周浸沒條件下的鹽鹼地發生發展的調查分析,有自然漫淤脫鹽、井灌與稻田改良脫鹽的水鹽動態觀測研究,以及吊溝台田與渠灌排水脫鹽等治理效果分析。為三處做引洪漫淤前的水文地質調查。這些受到了當地的配合和推廣。
(四)南山支流治理工程地質調查、勘察工作
發源於秦嶺北坡的流入渭河的支流眾多,習稱南山支流,每年雨季汛期常發生或大或小的山洪、水石流災害。其中由華陰、華縣境內南山支流入庫的推移質砂礫石,是三門峽水庫渭河下游段的造床質,也是該區洪澇災害之源。因此,治理南山支流意義甚大。1961年,陝西省水庫管理局首次對華縣的南山支流進行了查勘,第五大隊和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應水庫管理局要求所做的水利工程地質工作成果有17項,合並為9項。《渭南沋河流域規劃治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具有代表性,報告較詳細地論述了流域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嘗試對推移質和懸移質年輸沙量推算,提出規劃建議。該報告也是黃河中游小流域規劃治理地質研究項目,投入工作量較大,歷時較長的一份成果。
(五)坍岸、庫岸的護提、河道整治勘察研究成果,共有4項。庫岸坍塌主要發生在高水位運用時潼關以東深水區;1966年,第五大隊與中科院地理所、黃委會及庫區水文總站等單位,共同開展坍岸觀測斷面復測為主的調研工作之後,並在前人坍岸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由第五大隊閆太白等同志編寫的《三門峽水庫典型地段庫岸再造初步分析》,在闡明庫岸土體工程地質性質、地形地貌和外力作用下,再現了坍岸發生發展過程。水庫改為低水位運用後,庫岸即趨於穩定。所以該報告是原第五大隊唯一的一份坍岸研究成果。庫岸護堤和河道整治地質工作,至今仍在斷續進行,其成果未全部列入。
(六)水庫運用階段的總結性成果簡介
《黃河三門峽水庫運用階段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報告》,是三門峽水利樞紐於1960年9月開始蓄水攔沙運用後,發生嚴重的泥沙淤積,耕地浸沒、庫邊坍岸等地質災害以來,積20年觀測、勘察研究資料而撰寫的一份總結性研究報告。該報告在闡明庫區工程地質環境的基礎上,論述了入庫泥沙淤積的危害和影響,論證了潼關、新豐、孤峰三大斷隆、斷凸對泥沙淤積的正向和負向制約作用。預測在高水位運用時,在淤積回水作用潛水涌高條件下,不僅渭、洛河下游大片耕地將因浸沒而沼澤化、鹽漬化,西安市低階地城區也將產生浸沒。據此,僅就三門峽水庫單獨運用而言,近、遠期的合理利用方案,應當是汛期敞泄、排沙清淤,非汛期低水位蓄水,回水不過潼關的全年控制運用。
關於潼關以東庫岸坍塌,僅發生在水庫蓄水初期高水位運用時段,改為低水位運用之後,已自行中止,經濟損失與庫容淤積損失均有限,對水庫運用方案的選擇不起決定性作用。最後認為,若能利用三門峽水庫暴露出來的工程地質問題,作為多沙河流建庫的工程地質實驗場,深入探索研究,將為類似水庫建設提供寶貴的科學依據。該報告編制有1:30萬庫區地質圖和工程地質圖,附有水庫淤積工程地質斷面圖集,水庫浸沒、坍岸工程地質斷面圖集。
在《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專著中,針黃河自然地質環境和水庫地質災害,建議進一步修訂治河規劃時,對下列問題應予充分研究:
1.根據三門峽水庫地質條件,只能採用低水頭運用。要充分發揮其效用,只有研究和小浪底水庫聯合運用(註:當時還未建小浪底水庫)。
2.吸取三門峽、青銅峽水庫泥沙淤積的教訓,在黃河中游建庫應選擇峽谷型,不宜修建湖泊型。
3.各峽谷段建壩條件較好,可修建徑流電站,開發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
4.開展秦嶺、呂梁山等推移質產沙區的研究,選擇代表性支流進行流域調查,探索粗碎屑物來源、搬運、沉積規律與輸移量,為規劃治理提供依據。
地質部第五大隊及隨後的陝西省第二水文地質隊,完成三門峽庫區及其周邊各項查勘研究工作的同時,還按照上級指示精神,沿著「治黃地質工作」的另一條主線—黃河中游黃土地區—開展多項調查研究工作。從建隊之初至1986年,先後完成的工作項目有:以黃土峁梁地區為典型的無定河中游陝北綏德—米脂間333km21:5萬水土流失防治問題調查(與地質部水文所協同完成);以黃土塬區為典型的隴東西峰鎮地區323.5km21:5萬水土流失防治問題調查;黃河中游無定河、延河、皇甫川、窟野河、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1:50萬路線地質調查(控制面積20300km2);綏德、子洲、延安等縣市的小流域水土保持專門性問題的定點調研;黃河中游鄭州至蘭州間流域面積約58萬km2綜合性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研究等。後者形成《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的專著,於1986年1月出版。
必須指出,發端於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的黃河中游黃土地區的各項調研工作,從地質角度探索了黃河泥沙淤積的物質來源、水土流失規律和水土保持地質原理,提出和論證了黃河中游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向、途徑和措施,在紛繁、艱巨的「治黃」系統工程中,邁開了堅實的一大步!
但黃河三門峽庫區及黃河中游地區的治黃地質工作還是任重而道遠,仍需努力。
2. 標准樣地成果及分析
(一)標准樣地成果
根據國家《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及黑龍江省《技術方案》的規定,黑龍江省共設置縣級標准樣地 981 處,省級標准樣地 373 處,國家級標准樣地 15 處。省級標准樣地設置見表 3-17。
表 3-17 黑龍江省省級標准樣地設置表
續表
續表
(二)成果分析
1. 全省標准樣地質量分布和自然條件有關
黑龍江省標准樣地質量分布與自然條件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一是從氣候條件看,凡是年有效積溫高、降水量多、無霜期長的標准樣地質量要高一些,反之則低一些。全省在第一、第二積溫帶的標准樣地質量要高於第三、第四積溫帶標准樣地的質量;二是從地形條件看,地形平坦的平原區標准樣地的質量要高於山區、丘陵區的樣地質量;三是從土壤條件看,位於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優質土壤的標准樣地質量要高於位於白漿土、風沙土、鹽鹼土等劣質土壤的標准樣地的質量;四是從地下水位和排水條件看,地下水位適中、排水條件較好的標准樣地質量較高,反之則較低。總之,凡是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較好的標准樣地質量較高,反之則較低。
2. 優質農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南部
從黑龍江省標准樣地分布情況看,農用地等別在 8 等以上的標准樣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南部的五常、雙城、呼蘭、阿城、肇東、綏化、慶安等縣(市),這些縣(市)的標准樣地的質量普遍高於其他地區。因此,要嚴格加強這些縣(市)優質農田的保護,加大投入力度,建成高產、穩產農田,為促進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3. 標准樣地質量地域間差異較大
黑龍江省標准樣地質量的地域間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南北地域的差異,黑龍江省南北跨 10 個緯度和寒溫帶、中溫帶兩個熱量帶,從有效積溫看,從南到北共分 4 個積溫帶,南、北氣候條件的差異造成了標准樣地南、北區域質量有較大差異;二是城市郊區和邊遠地區的差異,城市郊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土地集約經營水平較高,標准樣地質量較高,而山區由於地處邊遠,交通不便,土地經營水平較低,樣地的質量不高。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從而造成了城市郊區和邊遠地區標准樣地質量存在較大差異。
3. 原始地形地貌測繪需要提交哪些測量成果
原始地形地貌測繪需要提交
1、施工控制網原始觀測手簿及平差計算資料。
2、施工控制網布置圖、控制點坐標及高程成果表。
3、竣工建基面地形圖和縱、橫斷面圖。
4、建築物的實測坐標、高程及設計坐標、高程。
5、測量技術總結報告。
地形測量工作主要步驟為:
1、制定工作計劃,確定實施方案;
2、收集測區已有資料,並根據實際情況編制地形測量技術設計書;
3、組織人員,成立項目部,設立技術組及質量檢查組;
4、准備各類測繪儀器及器材,製作測量標志等;
5、進行控制測量;
6、進行地形圖野外數據採集,包括各地物點、地形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數據;
7、內業計算機數據處理,成圖及各種資料整理;
8、質量檢查及驗收工作。
(3)地形成果擴展閱讀
地形測量包括控制測量和碎部測量。
控制測量
控制測量是測定一定數量的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點,為地形測圖的依據。平板儀測圖的控制測量通常分首級控制測量和圖根控制測量。
首級控制以大地控制點為基礎,用三角測量或導線測量方法在整個測區內測定一些精度較高、分布均勻的控制點。
圖根控制測量是在首級控制下,用小三角測量、交會定點方法等加密滿足測圖需要的控制點。
圖根控制點的高程通常用三角高程測量或水準測量方法測定。
碎部測量
碎部測量是測繪地物地形的作業。地物特徵點、地形特徵點統稱為碎部點。
碎部點的平面位置常用極坐標法測定,碎部點的高程通常用視距測量法測定。按所用儀器不同,有平板儀測圖法、經緯儀和小平板儀聯合測圖法、經緯儀(配合輕便展點工具)測圖法等。
它們的作業過程基本相同。測圖前將繪圖紙或聚酯薄膜固定在測圖板上,在圖紙上繪出坐標格網,展繪出圖廓點和所有控制點,經檢核確認點位正確後進行測圖。
測圖時,用測圖板上已展繪的控制點或臨時測定的點作為測站,在測站上安置整平平板儀並定向,通過測站點的直尺邊即為指向碎部點的方向線,再用視距測量方法測定測站至碎部點的水平距離和高程。
按測圖比例尺沿直尺邊沿自測站截取相應長,即碎部點在圖上的平面位置,並在點旁註記高程。這樣逐站邊測邊繪,即可測繪出地形圖。
4. 關於中國地勢的淺說有什麼新的研究成果
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有重大影響,這種地勢有利於海洋濕潤水汽深入大陸內地,形成降水。
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同時許多大河在流經階梯交界處時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我國是世界上水能蘊藏量最豐富的國家。
第一級階梯包括青藏高原;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向東、向北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第三級階梯是我國東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組成。
(4)地形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
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地區,北方冷空氣可長驅南下,有利於形成降水。西高東低的地勢使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入海,溝通了我國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的交通。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以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與地勢第二級階梯分界。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間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東面與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與地勢第三級階梯分界。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地形
5. 成果分析
4.4.3.1 應力與變形特徵
圖4-6 1×105N/m2荷載下的垂向應力分布(單位:Pa)
按實際靜荷載(1×105N/m2)施加在洞頂上,得到的垂向應力分布如圖4-6所示。從圖中可見,應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兩側,應力集中值在-2.8×105~2.6×105Pa之間。而拉應力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其大小在(0~6.0)×104Pa范圍內,這顯然已經超過了土層的抗張強度,說明有拉張破壞發生,這與實際破壞分布是相吻合的。在位於斜坡後緣的地表也表現出拉應力較大的特徵,這是地形效應的結果。1×105N/m2荷載下的位移分布如圖4-7所示,圖中用矢量表示了局部位移的方向及大小。從等值線上可以看出,土洞上部土層中的位移較大,約1cm左右。而其他地方的位移大多在毫米級的范圍內。
圖4-7 1×105N/m2荷載下的垂向位移分布(單位:m)
計算結果表明,天然情況下大洞、小洞均處於穩定狀態,沒有發生小洞塌陷現象;張裂的分布范圍也很窄。這說明小洞的塌陷並非正常情況下的重力致塌。
4.4.3.2 穩定敏感性分析及致塌機理討論
通過改變荷載的大小、地形條件、材料性質,可以觀察影響土洞穩定的敏感因素,並通過這些模擬試驗驗證其塌陷機制及影響土洞穩定的因素。
4.4.3.2.1 靜荷載的敏感性研究
首先試驗了靜荷載的大小。試驗荷載最大加到了5×105N/m2(實際荷載為1×105N/m2左右)。在材料不變的情況下,即使是5×105N/m2的荷載,大小洞仍處於穩定狀態。應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兩側,應力集中值在–4.5×105~3.5×105Pa之間(圖4-8)。與1×105N/m2載荷下的應力集中相比,較為接近。所以在小洞周圍的應力集中破壞並不嚴重。拉應力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其大小在(0~4.0)×105Pa范圍內,說明有拉裂破壞發生。與1×105N/m2荷載時相比,5×105N/m2荷載下的拉應力分布更寬,且比1×105N/m2荷載下的拉應力大得多。5×105N/m2荷載下的位移見圖4-9,圖中反映出,此時的位移極值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周圍。
圖4-8 5×105N/m2下的垂向應力分布圖(單位:Pa)
圖4-9 5×105N/m2靜荷載下的位移分布圖(單位:m)
對於兩種條件下的破壞分布可通過圖4-10、圖4-11比較得出結論。圖中shear-n、tension-n分別表示剪切破壞(現在)及拉張破壞(現在),p表示計算過程中的狀態。兩者相比的結果表現出:①兩種情況下大小土洞都沒有因為「破穿」而發生塌陷;②5×105N/m2荷載下表現出了較大面積的張裂破壞,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③1×105N/m2荷載下張裂破壞分布很有限。
圖4-10 5×105N/m2靜荷載下的破壞分布
圖4-11 1×105N/m2靜荷載下的破壞分布圖
應力及破壞分布圖分析的結果表明:靜荷載對於土洞的力學穩定性是不敏感的,此種情況下盡管荷載增加了4倍,但土洞仍處於穩定狀態。因此塌陷不可能是由於靜荷載的加壓而形成的;但靜力荷載因素對土層中拉裂的產生較為敏感。
其次,我們對地形也作了類似分析(圖略)。塌陷點位於一斜坡的後緣,對拉裂的形成有利。因此,我們對圖中左側的斜坡進行了試驗,通過改變斜坡的傾角,試驗土內應力變化及土洞的破壞情況。結果表明,斜坡的傾角效應與靜荷載類似,只與張裂的產生有關,但不會造成土洞塌陷。
4.4.3.2.2 地表水下滲的土洞穩定敏感因素及致塌機理討論
如前所述,塌陷區土層中有裂隙存在及地表水沿表層土的灌入無疑對塌陷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模擬地表水入滲的影響,研究中主要考慮水對土層材料性質的改變,從而在相應的位置對土層的變形模量、泊松比、內聚力、內摩擦角、抗拉強度進行逐級的降低,以達到對地表水下滲的效應的模擬。考慮到土層厚度不大,所以沒有考慮水下滲過程中的滲透力因素。
對地表水下滲的效應模擬分兩步進行。首先,針對硬塑粘土層(0~3.5m)進行模擬試驗,其結果如圖4-12、圖4-13所示。試驗僅限於地表以下的部位(在模型中相當於土洞上部的一定范圍),建築物下不受水的直接作用,因而不在試驗范圍。上層的試驗材料中土層的力學參數見表4-3。
表4-3 數值模擬試驗參數表
圖4-12 上層材料試驗時的位移等值線分布圖(單位:m)
圖4-13 上層材料試驗時的破壞分布圖
模擬結果表明:在上層材料模擬中,土洞上的位移較大,達到了4.5cm,比靜力下的位移大近4倍,但破壞僅分布在上部土層(圖4-13),沒有「破穿」現象,土洞仍處於穩定狀態。對於第二種情況,即地表水通過裂隙繼續下滲到下層。對上、下層進行材料模擬時,通過上、下層材料的同時降低來實現對地表水繼續下滲的模擬,下滲深度加到6m。試驗結果如圖4-14、圖4-15所示。從圖4-14中可以看出,位移明顯加大,達數十厘米,主要分布在土洞頂部。由於已經發生破壞,較大的位移已沒有實際意義。圖4-15所示為破壞分布圖,圖中反映出明顯的剪切破壞及拉伸破壞,破壞區分布在土洞上的整個土層中。小洞上分布的破壞力主要以剪切破壞為主,在靠近建築物的地表處有拉伸破壞區,這與實際情況接近。
圖4-14 上、下層材料試驗時土層中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15 上、下層材料試驗破壞分布圖
從以上的模擬可以看出,靜荷載加大了4倍也沒有出現小洞上的失穩,地形因素對土層穩定的影響並不大,而地表水的下滲造成的材料強度降低則對失穩有很大影響。因此,地表水的下滲造成的材料強度降低是影響失穩的最敏感因素。研究區的失穩現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析為:由於土洞所處的特殊位置(位於斜坡的邊緣)形成地表淺處的拉應力區,使得硬塑粘土層中發育了張性裂隙。地表水沿著裂隙的下滲造成土層中材料強度降低(軟化),當地表水下滲到小洞上的土層下部時,導致岩溶塌陷現象。這個實例中反映出,地表水的下滲在特定條件下也是不可忽視的致塌因素。
4.4.3.3 臨界破壞條件的數值試驗研究
為了研究土洞破壞時土層力學性質的臨界值,對以上的上、下層(0~6m)材料進行了多次試驗,簡稱臨界試驗。試驗的條件如表4-4所示。
表4-4 臨界試驗參數取值表
臨界試驗結果反映出,第一次試驗結果(圖4-16、圖4-17)中土洞上的未破壞部分面積較小,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說明第一次材料力學參數取值偏小,破壞面過大;第二次試驗結果(圖4-18、圖4-19)中土洞上完整的部分仍較小,與實際情況也不相符,說明第二次材料力學參數取值仍偏小;第三次試驗結果(圖4-20、圖4-21)中土洞上未破壞的部分與實際情況接近,說明第三次土層力學性質為土洞破壞時的臨界條件。因此,第三次試驗的材料力學性質即為實例中土洞發生破壞時臨界材料的力學性質。比較圖4-20 與圖4-1 可知土洞上的破壞與實際很接近。將第三次臨界試驗材料的土層力學性質(表4-4)與表4-2 相比較可以看出,地表水的下滲只要使材料力學參數降低不多就可使土洞致塌。試驗證明此類塌陷對地表水的下滲具敏感性。
圖4-16 第一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17 第一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18 第二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19 第二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20 第三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21 第三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6. 地形圖成果資料包括哪些
地形圖成果資料包括地形圖白圖、膜圖、藍圖、GPS點記圖、技術總結報告、GPS平差報告、導線平差報告以及光碟等。
7. 地形圖測繪成果一定要驗收嗎
從工程項目的角度講,所有的測繪項目都要驗收,這是劃定完成與否的一個標專志。政府委託項屬目也建議這么做,如果是城建之類的需要負嚴格責任的項目更需要先到質量鑒定機構進行質檢。
從商務運作的角度,驗收後再進行修改,補測等是需要另計算成本的。即使不再給錢了,至少還能博個人情。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驗收吧。
8. 地形地貌
一、地貌基本特徵
三江平原北界為黑龍江,西、南、東三面被小興安嶺、那丹哈達嶺及完達山所環抱。本區地勢低平,沼澤濕地發育,地形標高,西南部佳木斯一帶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東北端的撫遠縣黑瞎子島(撫遠三角洲)最低處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萬左右。平原中有零星殘山、殘丘矗立其中。
總觀三江平原一般可見3級階梯狀地面,Ⅰ、Ⅱ級階地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台地海拔100m左右。黑龍江、烏蘇里江切過平原北部與東部,松花江斜穿平原中部,均形成河谷平原。此外,見有多處殘丘、殘山突立於平原之中,打破了單調的平原地貌景觀。
二、地貌形成因素
三江平原地貌格局主要受大地構造控制,尤其是晚侏羅世以來的地質演化,是形成三江平原地貌的主要因素。外營力在塑造各級成因和各級形態單元起了主導作用。內外營力是地質作用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但在不同的地質歷史時期,不同地質條件下,地貌成因的主導作用也是互相轉化的。
(一)內動力地質作用
1.大地構造
本區由兩個傳統的大地構造單元,即吉黑褶皺系的佳木斯隆起帶和那丹哈達嶺優地槽褶皺帶組成。在晚侏羅世以前,它們的時空規律是各不相同的。距今大約1.9×108a,太平洋板塊生成,並逐漸向西北遷移,到晚侏羅世其作用明顯加強,並成為亞洲大陸東緣地質地貌發展的主宰。晚白堊世以後大陸裂谷逐漸形成,並發展成東北大陸裂谷系,它是以松遼-結雅地塹為主體,包括伊通-依蘭裂谷、敦化-密山裂谷、三江-阿穆爾地塹及其附近的斷陷盆地共同組成了山地和平原相間、隆起與凹陷相對應的復雜地質構造格局,由此奠定了本區地貌基本輪廓。
2.新構造運動
如果說東北大陸裂谷系的形成,完成了該區地貌基本輪廓,則新的構造運動與外動力因素的聯合作用,塑造了現今的地貌景觀。很顯然,新構造運動對本區地貌發育和地貌基本結構的形成具有顯著作用。其特點如下。
(1)形成多級階梯狀地形
山區多級階梯狀地形與河谷階地,平原內多級階梯狀地面及不同韻律的沉積物,是新構造運動與外動力聯合作用的直接產物。
山區相當於興安期夷平面,塑成於古近紀,新近紀開始分解。相當於布西期地麵塑成於古近-新近紀末至第四紀早更新世,距今約在(300~120)×104a前,早更新世末期分解。
平原內階梯狀地面一般可分為3級,台地形成於距今(40~20)×104a,Ⅱ級階地形成於距今(20~7)×104a,Ⅰ級階地形成於距今(7~1.1)×104a。
(2)繼承老構造帶而強烈活動
區內山體抬升,平原下沉,大體上沿裂谷系構造邊界而發生。平原周邊及內部的山體沿斷裂帶而隆起,平原則以周邊斷裂帶為界間歇性下沉。
(3)使地貌形態具有明顯差異
由於裂谷作用強度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不同,致使地貌形態具有明顯差異性。
本區山體隆升,多為拱狀抬升,中部山脊線抬升幅度最大,兩側幅度較小。
三江平原的沉降幅度與沉積厚度各地差異較大,台地標高100m,Ⅱ級階地60~80m,Ⅰ級階地40~80m。最低處34m,第四系沉積厚度100~300m。
(二)外營力對地貌形成的控製作用
形成本區地貌的外營力主要為流水作用和湖成作用。
1.流水作用
本區水系較為發育,大小河流共100餘條,這些河流的發育對本區地貌形成具有普遍意義。
低山丘陵區由於晚新生代以來,一直處在差異性抬升時期,故流水主要表現為侵蝕作用。廣大平原區第四紀以來,為間歇性沉積時期,因此流水主要表現為堆積作用,形成了河谷平原、扇形平原和低平原。
2.湖成作用
第四紀以來三江平原有過幾次湖泊興衰時期。早更新世晚期,三江平原有較大湖泊出現;中更新世湖泊發育極盛時期,三江平原南部及西部形成較大湖泊,大約距今(40~20)×104a前湖泊達到極盛時期,山麓邊緣被湖水淹沒,加積了湖相粘土層;晚更新世為湖泊消亡時期,距今(20~15)×104a左右,由於古氣候惡化,三江平原湖泊趨於消亡。距今(15~7)×104a前後,古氣候轉暖,湖泊復又擴大,同江—集賢—富錦以東的廣大低平原,經常被河水覆沒,形成了廣闊的河漫湖,沉積了厚3~17m粉質粘土層。距今(7~1.1)×104a前,古氣候再度惡化,三江平原湖泊消亡。因此,三江平原部分地區形成了湖積低平原。
三、地貌分類及形態描述
(一)地貌分類
根據《中國地貌制圖規范》的地貌類型分類原則,結合本區特點,劃分為3大成因類型、6個形態亞類和7個岩性-形態單元(表2-1,圖2-1)。
表2-1 地貌分類表
(二)形態描述
Ⅰ構造-流水地貌
Ⅰ1花崗岩變質岩崗阜狀丘陵
零星分布在三江平原之中,地形標高200~400m,比高60~100m,主要由花崗岩變質岩組成。地形呈崗阜狀起伏,坡面長而緩,一般在10°~15°,上覆殘坡積層與黑土層,丘頂300~350m高度處殘留布西期夷平面。
圖2-1 三江平原地貌圖
其地貌形成時代N—Qh。
Ⅰ2砂礫石扇形平原
位於小興安嶺東坡山前地帶,東臨松花江及黑龍江故道。由鴨蛋河、嘟嚕河、梧桐河、沖-洪積扇組成。自晚更新世以來堆積了冰水扇和沖洪積扇直至全新世繼續加積沖洪積物。顯然這個扇形平原是一個多層疊扇。由含泥質礫石層組成,在扇前緣顆粒變細,扇頂一般覆蓋1~3m厚粉質砂土夾碎石層,沉積厚度15~25m,標高50~70m,比高小於5m,扇頂面微傾向下游。
其地貌形成時代Qp3—Qh。
Ⅰ3-1砂礫石河谷平原
分布在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及其主要支谷中,包括Ⅰ級階地,高低漫灘。地形標高40~80m,比高5~10m。河谷平原寬度視河流大小而異,一般大河谷寬5~15km,較小河谷2~5km,由粉質粘土、砂礫石、礫卵石層構成。較大河流中下游見有邊灘、心灘、叉流、河曲、天然堤、牛軛湖、岸後沼澤、大小湖泊十分普遍。
其地貌形成時代Qp3—Qh。
Ⅰ3-2泥砂礫質低平原
分布在松花江河谷平原中,地形標高60~80m。由黃土狀粉質砂土、粉質黏土細砂、砂礫石構成。地形極平坦,地面坡降一般小於1‰,可見沼澤濕地,地貌形成時代距今(7~1)×104a。
Ⅱ火山-流水地貌
玄武岩丘陵:位於八五三農場一帶,分布面積不大,地形標高300~400m,比高50~100m,由新近紀玄武岩構成,丘陵頂面平坦。由於後期流水作用,多形成陡壁、深谷。
其地貌形成時代為N—Q。
Ⅲ湖成地貌
Ⅲ1砂粘土質台地
分布在平原周邊山麓前緣的台地中,地形標高80~100m,比高10~20m,一般高出當地基面20m左右,以明顯的陡坎與低平原或扇形平原相接。表層岩性為濃江組粉質粘土層,其下為砂礫石層。由於後期的侵蝕、剝蝕作用,地形略有起伏。
其地貌形成時代為Qp2。
Ⅲ2粘土質低平原
位於同江、富錦、集賢連線以東廣大低平原地區。地勢低平,地形標高50~60m。由黃土狀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構成。其上古河道、沼澤濕地、湖泡廣布,河網較密,水生植物繁茂。但由於近幾十年的大規模拓荒,許多地區被墾為農田,原生態系統受到破壞。
地貌形成時代距今(20~7)×104a。
四、微地貌
區內微地貌見有殘丘、沼澤濕地、冰丘湖、古河道、自然堤等。
(一)殘丘
在富錦、勤得利、蘿北、寶清、饒河部分地區均有分布,高出平原地面80~200m,單個殘丘面積在1~3km2,丘頂略平,斜坡急陡,與平原地面多以陡坎相接。殘丘多由花崗岩和火山岩構成。區內殘丘最大個體屬富錦的烏爾虎力山,在泥砂質低平原中崛然拔起,相對高度超400m,由花崗岩組成。據資料,花馬山延伸到平原地面之下,仍低陡,西坡為斷崖,第四系厚超200m,東坡稍緩,但第四系也超100m。地表殘丘形成與地質構造密切相關。
(二)沼澤濕地
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沼澤植被分布區,廣泛分布在各類低窪地和低河漫灘上。但因近年來氣候逐年乾旱和隨著三江平原的全面開發,沼澤濕地面積日趨縮小,已有相當大的部分已墾為農田。根據2000年解譯成果及野外對遙感解譯成果驗證,目前沼澤濕地面積為4 489km2,主要分布在洪河、三江、七星河等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及各個省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內。
(三)冰丘湖
主要分布在測區東北部及黑龍江古河道中,常成對稱出現,當地稱「對湖」。最大者稱水城子冰丘湖,面積達2.5km2,測區東北部同江-撫遠一帶古河道中大小不等的冰丘湖有300多個,小的也有1 000m2。在撓力河一帶的沼澤地中亦有冰丘湖分布,不過面積不大,湖水較深,接近地下水補給。
這些冰丘,大都形成於末次冰期的盛冰期,約距今(2.2~1.5)×104a前。至全新世隨著氣候轉暖冰丘消融成湖,由於冰丘大都呈圓狀,故冰丘湖也呈圓形或魚眼狀。
(四)古河道
這里所說的古河道,系指那些負地形明顯,而又具有典型古水文網特徵的遺棄河道。區內較大古河道見黑龍江蘿北古河道,松花江富錦以北古河道以及測區東北部、鴨綠河、濃江一帶也都有古河道分布。
蘿北古河道沿名山、蘿北、團結、蓮花呈北西南東向,在普陽農場以西入松花江,全長50km,寬6~12km。古河道低於兩岸Ⅰ級階地約3~5m,均有明顯陡坎,河道中布滿沼澤,並發育冰丘湖,在草炭、泥炭層之下發育多年凍土層。
松花江古河道,位於富錦以北,同江以東的蓮花河和青龍河一帶,寬5~15km,長約65km。古河道呈負地形,布滿沼澤濕地,低於兩側Ⅰ級階地約2~3m。
上述古河道的遺棄時間大體都在末次冰期盛冰期開始時,距今約2.2×104a前。
(五)自然堤
區內黑龍江、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Ⅰ級階地中,大都有自然堤分布。松花江的同江-富錦江段東側,沿江環列數道自然堤。大榆樹砂崗自然堤長達10km以上。同-富公路築於其上。黑龍江古自然堤沿蘿北古河道兩側分布,長數十千米。此外沿嘟嚕河古河道另見5條自然堤。
古自然堤高出周圍地面5~10m不等,坐落在Ⅰ級階地砂礫石層之上。頂平,橫截面呈梯形,寬約100~300m。由中粗砂、粉細砂組成,表層在土壤層之下有0.5m左右的黃土狀粉質砂土。
9. 地籍測繪成果內容
在地籍測量中使用過的地形圖、控制點成果以及測量完成的控制點、界址點、面積、地籍圖等和相應的技術設計書、技術總結、驗收書、協議書等都應歸入地籍測繪成果,包括紙質資料和電子文檔。
(一)控制點及界址點
用於布設和加密地籍控制網的起始控制點、完成的地籍控制網的各等級控制點(包括圖根點)、各類界址點以及繪制的相應點的點之記均應歸入地籍測繪成果。
(二)地籍圖及宗地圖
完成的各類圖件,包括基本(分幅)地籍圖、宗地圖、農村居民地地籍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權屬界線圖和在測繪過程中使用和形成的中間成果(如地形圖、宗地草圖、地籍草圖、界址點分布圖、控制網布設圖等)均屬於測繪成果,歸入地籍圖冊。
(三)地籍簿冊
地籍簿冊是按地塊進行土地基本信息綜合反映匯總的表冊,主要包含了用表冊的形式對土地及其附著物的位置、法律狀態、利用、利用現狀等基本情況進行的文字描述,如地籍調查表、各種相關文件等。地籍簿冊要適時修編,以保證現勢與正確性。
(四)地籍資料庫的建立
地籍資料庫包含了所有的用數字形式描述的土地及其附著物的位置、數量、質量、利用現狀等要素,如面積冊、界址點坐標冊、房地產評價數據等。
將地籍測量的各種數據,如權屬界線、界址點坐標、地面附著建築物和構築物,以及相關的地形要素,通過輸入設備輸入計算機,成為在地籍管理中可以使用的數據源。這是地籍資料庫建立的第一步:數據採集。第二步:將數字化了的地籍測繪成果按照有關要求進行有序的排列、分類、賦予屬性,成為便於查詢和檢索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