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南京大學科研成果

南京大學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04 20:26:15

A. 李廣斌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⒈李廣斌.利益博弈視角下的區域規劃轉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⒉李廣斌,等.中國中西部地區小城鎮發展滯後原因探析[J].城市規劃,2005,⑽:40-44.
⒊李廣斌,等.城市特色與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規劃,2006,⑵:79-82.
⒋李廣斌,等.小城鎮能源優化配置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⑹:80-84.
⒌李廣斌,等.城鄉規劃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09,⑵:149-152.
⒍李廣斌,等.契約型區域規劃的困境[J].城市問題,2009,⑹:98-102.
⒎李廣斌,等.政府競爭:行政區經濟運行中的地方政府行為分析[J].城市問題,2005,⑹:72-77.
⒏李廣斌,等.長江三角洲跨域治理的路徑及其深化[J].經濟問題探索,2009,⑸:16-22.
⒐李廣斌,等.中國區域規劃存在問題及其調整思考[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⑸:10-13.
⒑李廣斌,等.中國區域規劃編制與實施問題研究進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⑹:48-53

B. 賀仲明的科研成果:

學術著作:
1、《中國心像—20世紀末作家文化心態考察》,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
2、《喑啞的夜鶯—何其芳評傳》,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何其芳評傳》(修訂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3、《真實的尺度》(論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4、《一種文學與一個階層——中國新文學與農民關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理想與激情之夢:1979-1992》,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合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系》(合著),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論文:
1、《「大眾化」討論與中國新文學的自覺》,《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2、《「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
3、《「農民文化小說」:鄉村的自審與張望》,《文學評論》2001年第3期。
4、《真實的尺度:重評50年代農業合作化題材小說》,《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
5、《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土改題材小說》,《文學評論》2004年第6期。
6、《鄉村生態與「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7、《文學本土化的深層探索者——評周立波的文學成就及文學史意義》,《文學評論》2008年第3期。
8、《文化糾結中的深入與迷茫——論韓少功的創作精神及文學意義》,《文學評論》2009年第5期。
9、《文學價值與本土精神》,《文學評論》2010年第6期。
10、《重評「十七年」鄉村題材小說中的理想性問題》,《文學評論》2012年第2期。
11、《人類學與文學:親緣與界限——評閻雲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12、《文本研究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之發展》,《南京師大學報》2007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2期全文轉載。
13、《論新時期知青小說的創作形態與文學史價值》,《求是學刊》2011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4、《農民工當代文學閱讀調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8期。《新華文摘》2012年第23期全文轉載。
15、《阿Q為什麼是農民?》,《讀書》2001年第1期。
16、《論民歌與新詩發展的復雜關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4期。
17、《本土化:中國新文學發展的另一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2期。
18、《論20世紀40年代文學中的傳統主題》,《江海學刊》2002年第1期。
19、《論20世紀40年代文學中的英雄形象》,《江海學刊》2003年第3期。
20、《深層次的比較:可能與實踐》,《江海學刊》2002年第6期(署筆名柯源)。
21、《文本閱讀能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江海學刊》2006年第3期。
22、《玄覽者的高遠與細察》,《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6期。
23、《批評的美麗》,《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4期。
24、《生活在別處:論朱文穎的小說》,《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5期。
25、《新文學與農民:和諧與錯位》,《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6期。
26、《我們還會不會愛?》,《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
27、《否定中的潰退與背離:論80年代精神之一種嬗變》,《文藝爭鳴》2000年第3期。
28、《啟蒙與自我啟蒙》,《文藝爭鳴》2000年第6期。
29、《五四:普洛克斯忒斯之床?》,《文藝爭鳴》2001年第6期。
30、《再思啟蒙》,《文藝爭鳴》2002年第4期。
31、《自我的書寫:論「五七作家」的創作心態》,《文藝爭鳴》2003年第4期。
32、《弱者的批判與知識分子的道德要求》,《文藝爭鳴》2004年第6期。
33、《「〈平凡的世界〉現象」透析》,《文藝爭鳴》2005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轉摘。收錄《路遙研究資料》,延安大學出版社;收錄李建軍、邢小利編《路遙評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
34、《論廣闊的現實主義》,《文藝爭鳴》2006年第6期。
35、《夢的權利閾限》,《讀書》1999年第8期。
36、《反抗的局限與無奈》,《小說評論》2001年第4期。
37、《傳統的出路與去向》,《小說評論》2007年第4期。
38、《當女性邂逅江南》,《小說評論》2008年第2期。
39、《文學與生活關系新考量》,《小說評論》2009年第6期。
40、《畢飛宇創作論》,《小說評論》2012年第1期。
41、《「文化代言人」與「根」的意味》,《中州學刊》2001年第6期。
42、《仁者的自得與落拓——論孫犁創作的兩個世界》,《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43、《轉型的艱難與心靈的歸化:「十七年文學」的政治認同問題》,《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44、《論抗日戰爭時期文學中的倫理變異》,《學術研究》2005年第9期。
45、《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小說中的浪漫主義》,《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5期
46、《當代作家傳記寫作的原則與方法》,《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47、《文學經典的命運與文學的前景》,《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48、《論中國現代鄉土小說中的宗教缺席現象》,《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5期。
49、《論中國鄉土小說的現代性困境》,《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50、《論20世紀40年代的文學論爭》,《南京師大學報》2002年第1期。
51、《論20世紀鄉土小說的類型與新變》,《南京師大學報》2004年第3期。
52、《論1990年代以來鄉土小說的新趨向》,《南京師大學報》2005年第6期。
53、《回到文學的魯迅》,《南京師大學報》2010年第2期。
54、《智者的寫作:論楊絳的文化心態》,《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55、《鄉村的自語:論莫言創作的精神及意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56、《從本土化角度看「十七年」鄉村題材小說語言的意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57、《從本土化與民族化角度反思新文學》,《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58、《尖銳的撕裂與無力的喚醒——評陳希我的小說》,《當代文壇》2007年第3期。
59、《文學批評——心靈的事業》,《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
60、《當前中國文學到底缺什麼?》,《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
61、《論文學研究的內部生態》,《南方文壇》2009年第6期。
62、《愛的「隱身登錄」者——論黃詠梅的小說》,《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
63、《猶豫而迷茫的鄉土文化守望——論賈平凹1990年代以來的小說創作》,《南方文壇》2012年第4期。
64、《論中國鄉土小說的二重敘述困境》,《浙江學刊》2005年第4期。
65、《啟蒙的本土與超越》,《人文雜志》2005年第1期。
66、《責任與偏向——論20世紀30年代農村災難題材文學》,《人文雜志》2008年第3期。
67、《從傳統中間尋找異路——論廢名的方法學意義》,《人文雜志》2010年第1期。
68、《群體分化與文學變異》,《暨南學報》2004年第1期。
69、《如何重估百年新文學的成就——兼論新文學的本土化與民族化》,《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5期。
70、《論新時期知青小說的精神特徵與歷史意蘊》,《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71、《對新文學接受的本土化思考》,《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4期。
72、《論底層文學的精神資源及價值選擇》,《山西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73、《鄉土文學的地域性:反思與深入》,《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74、《國民性批判:一個文化的謊言》,《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7期。
75、《論加強電視劇的文學意蘊》,《中國電視》2002年第1期。
76、《絕望而困惑的鄉村輓曲作者》,《文學評論叢刊》1999年2卷1期。
77、《意識形態的回歸》,《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78、《回歸故事:策略還是退卻?》,《鍾山》2000年第1期。
79、《紅柯論》,《鍾山》2002年第1期。
80、《論張承志近期創作及其精神世界》,《鍾山》2006年第3期。
81、《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堅持》,《鍾山》2007年第5期。
82、《重建文學的信仰》,2008年《鍾山》2008年第3期。
83、《形式的演進與缺失——論90年代以來小說創作的技術化潮流》,《上海文學》2006年第12期。
84、《關於文學標准問題的思考》,《上海文學》2012年第7期。
85、《知識分子的命運及承擔》,《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2期。
86、《堅持的迷茫與守望的尷尬——論小說家對「文革」後鄉村改革的書寫》,《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07年第1期。
87、《九十年代以來文學批評反思》,《揚子江評論》2007年第2期。
88、《新時期小說與中國古典文學傳統》,《揚子江評論》2009年第1期。
89、《戰爭政治與1940年代詩歌》,《江漢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90、《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反思》,《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91、《語文與真實》,《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第7、8期合刊。
92、《阿Q是不是農民?》,《書與人》2002年第1期。
93、《論魯迅作品的文本意義》,《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94、《論老虎的小說》,《時代文學》2002年第3期。
95、《回歸故事的魅力》,《當代文壇》2008年第5期。(合作,第一作者)
96、《中國現代文學中「父親」形象的嬗變及其文化意味》,《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1999年第4期。(合作,第二作者)
97、《去批評化:對當代文學研究方法的思考》,《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98、《個人之愛與民族之痛的交融》,《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99、《以淡寫濃,別賦深情——讀〈故鄉的野菜〉》,《名作欣賞》2011年第12期。
100、《鄉土精神:鄉土文學的未來靈魂》,《時代文學》2011年第9期。
101、《重論文學接受的意義及中心——以金庸、巴金為例》,《山花》2011年第7期。
102、《自然生命觀下的美與悲——重讀廢名〈竹林的故事〉》,《名作欣賞》2010年第5期。

C. 翟學偉的學術成果

1.《面子·人情·關系網》, 20萬字,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心理學的一項本土研究》, 30萬字,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版。
3.《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繁體字版,22萬字,新加坡: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出版公司2000年版。
4. 《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簡體字版,22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國社會中的日常權威——關系與權利的歷史社會學研究》,社會科學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6.《面子、人情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國人的臉面觀——形式主義的心理動因與社會表徵》,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國人的關系原理——時空秩序、生活慾念及其流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取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
*《華人本土心理學與華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2輯,25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現代社會學理論新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
*《社會科學本土化:多元視角解讀》,新加坡: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出版公 司2001年版。
*《中國社會文化心理(訪談錄)》,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8年版。
*《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蛻變中的中國家庭》,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女性心理與行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勞動社會學》,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人社會心理研究論集1992》, 香港:時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社會心理學》,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現代社會心理學》,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再論差序格局的貢獻、局限於理論遺產」,《中國社會科學》,2009 ,第3期。
*「是關系。還是社會資本?」《社會》,2009年,第1期。
*「進步的觀念與文化認同的危機」,《開放時代》,2008年,第1期。
*「信任與社會風險」,《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4期。
*「社會心理學30年」,《社會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
*「關系研究的多重立場與理論重構」,《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社會學的轉向」,《社會》,2007年,第3期;
*「報的運作方位」,《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1期;
*「社會事實再現的文學路徑」,《社會理論論叢》第3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傳統性與現代性:中國人社會行為模式及其變遷」,南京:《中國研究》,2005年,創刊號;
*「一場游戲,一場夢」,山東:《社會學家茶座》,2005年;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3期
*「社會流動與關系信任」,北京:《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1期
*「中國社會中的日常權威」,杭州:《浙江學刊》,2002年,第1期
*「本土社會研究的本土視角:批判、反省與出路」,香港:《社會理論學報》,2001年,第1期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傳統與現代的一致與沖突」,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社會心理承受力與社會價值選擇」,北京:《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2期。
*「評華人心理學報」,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冬季號。
*「個人地位:一個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儒家的社會建構:社會理論的視角與方法論的探討」,香港:《社會理論學報》,1999年,第2期。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類型、轉型及其問題」,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 第4期。
*「中國人的社會行動結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終結」,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由公及私:中國組織資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人際關系結構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年鑒1995~1998》,專稿。
*「中國『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3期。
*「從油畫人體展說開去」, 北京:《東方》, 1996年, 第5期。
*「中國人際關系網路中的平衡性問題: 一項個案研究」, 北京:《社會學研究》, 1996年, 第3期。
*「《圍城》中的知識分子與知識分子的『圍城』」, 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 第2期。
*「走向現代化的江村人——中國家族主義中的亞文化現象及其現代意義」, 南京:《江海學刊》, 1996年, 第5期。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取向上的抉擇——一種本土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建構」, 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總第13卷)。
*「中國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紀》, 1995年, 6月號, 總第32期。
*「中國人『窩里斗』嗎? 」, 北京:《東方》, 1995年, 第6期。
*「中國人的臉面觀——一種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學年鑒1992~1995》,專稿。
*「走出本土化的兩難困境」, 北京:《東方》, 1994年, 第6期。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上是什麼取向? 」, 北京:《社會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
*「中國人的臉面觀: 有關其向度及其假設」, 台灣: 《本土心理學研究》,總第2期 (1994)。
*「『泥』與『沙』——為中國『國民性』之症結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紀》 1994年, 4月號, 總第22期。
*「中國人際關系的特質——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會學研究》, 1993年, 第4期。
*「論社會心理學中國化的方向」, 北京:《社會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
*「東方天書新探——將軍崖岩畫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南京:《東南文化》,1993年,第2期。
*「中國人群體意識的雙重取向——『內聚』與『內耗』的社會學研究」, 南京:《江海學刊》, 1992年, 第3期。
*「中國人際心理初探——『臉』與『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學刊》, 1991年, 第2期。 2006年,《報:中國人交換方式與觀念的研究》獲中國社會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2006年,《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獲第五屆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2005年,《傳統中國人社會和諧的心理基礎》獲中國社會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4年,《社會心理學》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2/5)。
2003年,《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2002年,獲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8年,獲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7年,獲江蘇省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7年,獲南京大學青年學術研究獎教金。
1996年,獲南京大學青年學術研究獎教金。
1995年,獲南京大學青年學術研究獎教金。
1994-1996年,因出任1994年江蘇電視台舉辦的「親親杯」電視大學生辯論賽、1995年北京電視台舉辦的「長虹杯」電視大學生辯論賽南大隊的執行教練及1996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國際大專辯論賽南大辯論智囊團成員並三次奪得冠軍而受到學校頒發的獎狀。
1994年,獲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論文一等獎。
1994年,獲江蘇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993-1994年,獲南京大學雙元獎教金一等獎。
1993年,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櫻松獎三等獎。

D. 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自2001年來,模式動物研究所成員共承擔研究國家和省部級項目60餘項,其中包括有國家「十五」攻關重點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重點課題、國家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973項目、863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項目經費合同金額近1.5億元。自2005年至今,我所科學家共發表SCI源論文百餘篇 。
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建立了成熟完善的轉基因、基因剔除和ENU化學誘變等基因組改造技術平台,運用國際上先進的BAC重組技術,成為亞洲最大的基因剔除技術服務中心,已經成功制備了300餘種轉基因小鼠和基因敲除小鼠品系。通過科研合作和培訓等方式,向國內22個省市自治區的數百家科研單位、醫院及制葯企業提供各種小鼠模型,協助國內(包括香港)的百餘個優秀實驗室開展轉基因與基因剔除小鼠的研究,合作單位幾乎囊括了國內所有的優秀科研院校。資源庫擁有豐富的疾病模型資源,是國際上最大的小鼠品系資源中心之一(500餘種),其中包括糖尿病、腫瘤、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發育缺陷等300多種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其中擁有自主產權的疾病模型已經超過100種。同時,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於2006年通過國際AAALAC論證 。

E. 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有什麼區別

1、評定機構不同

北大核心全稱為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眾多學術界權威專家鑒定,國內幾所大學的圖書館根據期刊的引文率、轉載率、文摘率等指標確定的。

而南大核心全稱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是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組織評定的,用來檢索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領域的標志性工程。

2、影響力不同

南大核影響力大於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來源期刊,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從影響力來講,其等級屬同類劃分中國內最權威的一種,入選難度高於北大核心。教育部已將南大核心數據作為全國高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獎、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標。

3、評定時間不同

北大核心的評定頻率低於南大核心。北大核心2008年之後為兩年一評,南大核心為每兩年一評。

F. 張宗友的研究成果

《經義考》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版
朱彝尊年譜,鳳凰出版社2014年版 1、論江南製造局的翻譯出版事業,《南京大學中文學報》,1998年
2、論晚清官書局的圖書發行,《編輯學刊》,1999年第3期
3、試論晚清官書局的創立,《文獻》,1999年第4期
4、論朱彝尊《尚書》學研究,《古典文獻研究》(第6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論中國古代經學目錄的產生與發展,《古典文獻研究》(第7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
6、從思想史的發展看西方天地之學傳入中國的意義,《江蘇大學學報》(第6卷第4輯),2004.7
7、孫犁編輯思想論略,載《20世紀中國著名編輯出版家研究資料匯輯》(第九輯),宋應離、袁喜生、劉小敏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8、《四庫全書總目》與《經義考補正》誤解《經義考》一則考辨,《古典文獻研究》(第8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
9、論《經義考》的條目著錄體系,《古典文獻研究》(第9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
10、《四庫全書總目》誤引《經義考》訂正,《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1期
11、徐善生卒年補訂,《文獻》,2007年第3期
12、《經義考》分類論略,《古典文獻研究》(第10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13、朱彝尊《經義考》問世原因析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5期
14、《經義考》續補諸作考論,《古典文獻研究》(第11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15、《經義考》目錄學成就及影響簡論,《周勛初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
16、論學科目錄的概念與分類,《圖書館》,2008年第2期
17、論《經義考補正》提要二種,《圖書館雜志》,2008年第5期
18、論王重民先生《老子考》的目錄學成就,《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年第3期
19、《六藝略》命名探微,《聊城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叄)其他文章
朱士嘉學案,載《民國學案》(第5卷),張豈之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G. 南京大學的學術研究

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截至2010年5月,南京大學共取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名列大陸高校第一。
在最能反映基礎研究水平的SCI論文榜上,發表論文數連續7年第一,被引用次數連續8年第一;在國際頂尖雜志《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論文數全國第一。
截止2014年10月,南京大學進入ESI排名前1%的學科為13個,分別是: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工程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葯理學與毒理學、數學、動植物學、計算機科學和農業科學。不僅學科數量迅速增長,而且各學科的排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化學學科發表論文總數和被引總次數在全球科研機構中的排名分別為17名和32名。 其最活躍的幾個學科為:應用物理、凝聚態物理學、多學科材料學、多學科化學,以及無機化學和原子化學。按論文總數排名計算,南京大學化學排名最高,名列全球第20位;按總被引次數排名計算,同樣是化學排名最高,在全球范圍內排在第79位。南京大學在全球前1%研究機構中,論文總數排名184位,總被引次數排名429。
截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學2015自然指數在亞太地區(Asia-Pacific)各大科研機構與高校中排名第7位,在全國高校中排名保持第3位,緊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至此,南京大學的自然指數已經連續兩年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截至2013年7月,南京大學有37位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4位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南京大學有25部教材由教育部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推薦為「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
2010-2014年,南京大學文科教師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60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3項,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76項,其中,2013年度42項課題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面上項目,立項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2014年度第一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獲5項重大項目立項資助,位居全國第一。
2014年9月9日,南京大學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5項。其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陳駿等完成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這是自1994年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制度改革後、20年來江蘇高校首次摘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館藏資源
南京大學有鼓樓、仙林兩座圖書館大樓以及各院系專業圖書室和各種電子數碼信息資源。其中,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杜廈圖書館藏書500萬冊。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線裝書30多萬冊,其中列入全國善本書目的有500多種,1萬余冊;地方誌共藏4000餘種,約4萬冊;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代目錄學文獻以及叢書。
學術期刊
2000年,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依託南京大學情報學、圖書館學2個博士點的優勢,中心研製開發了CSSCI資料庫。
《南京大學學報》
《南京大學學報》創刊於1955年,分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npj Quantum Materials》,「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
2016年3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與南京大學正式簽約,合作出版開放獲取期刊npj Quantum Materials (《npj-量子材料》)。
《智庫理論與實踐》(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辦)
《物理學進展》(Progress in Physics)
《無機化學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高校地質學報》(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數值數學:中國的雜志》(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當代外國文學》(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分析在理論和應用》(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腸外與腸內營養》(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腎臟病透析與腎移植雜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Dialysis & Transplantation)
《中華腎臟病雜志》(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南京大學擁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設施、設備,例如,南京大學植物標本室、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南京大學天文台、南京大學太陽塔、南京大學氣象台等。
自然科學 南京大學國家級、部級科研機構一覽國家實驗室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籌) 國家重點實驗室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醫葯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同濟大學合建) 註: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全國計算機類唯一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理工農醫科類)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海岸與海島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介觀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近代聲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現代天文與天體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模式動物與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表生地球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海岸帶開發與保護重點實驗室(與江蘇省土地勘測規劃院合建)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半導體節能器件及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 蛋白質與多肽新葯工程中心 水處理與水環境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有機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其他主要科研機構,如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中心等詳見南大官網。 人文社科 南京大學國家級人文社會科研機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文科類)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與民族認同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經濟轉型和發展研究中心 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 文科全國性學術社團 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 中國元史研究會 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 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實驗室 南京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 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計算實驗中心 省部共建基地 南京大學國家信息資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 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心 江蘇社會風險與管理研究中心 江蘇省城市現代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當代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公共事務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儒佛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政府新聞學研究所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 戲劇影視研究所、拉貝國際和平與沖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中德法學研究所等其他機構介參見南大官網。

H. 范可的科研成果

人類學與中國社會(2學分),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中心;
族群性與民族主義(2學分-碩士課程),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
論文的寫作與准備(2學分-碩士課程),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中心;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2學分-碩士課程), 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中心;
人類學理論與方法(3學分人類學碩士學位核心課程),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研究所;
ANTH 370,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 華盛頓大學,2005年暑期.(5學分) 。
社會學原理,南京大學首席教授課程。
文化多樣性,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4年暑期課程(2學分) 。
政治人類學,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本科課程,2學分,04-05學年下學期。
ANTH 202 Cultural Diversity ,Pierce College, Lakewood, WA 98498-1999, USA),2002年夏季學期(5學分) 。
人類學概論,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7,1988,1990。
人類學學說史,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6,1988,1990。
中國少數民族,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6,1988,1990。
宗教人類學,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5,1987, 1989。
中國民俗學,廈門大學人類學系,1989,1991。
參與由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ArthurWolf、台灣中研院民族學所庄英章、廈門大學歷史系楊國楨主持的「閩台社區文化比較」項目,在福建省同安縣陽翟村做社區社會、歷史、習俗調查。調查獲美國Ruth 基金會資助。1990年夏天。
參與由廈門大學人類學系陳國強主持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七五規劃重點課題「人類學研究」,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五峰村做該村之歷史和社會變遷調查。1987年夏天。
參與福建省民委資助的省內民族調查,分別在福建省晉江陳埭鎮丁姓回族聚居區、寧德縣金涵村,以及漳浦、漳平等地的 族社區做歷史、社會結構、文化等方面的調查。1984年春季。
所承擔研究課題(2004年以來)
2007 「走向和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遷」南京大學社會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子課題主持人——4萬元。
2006南京大學中國教育部「985工程」項目:「宗教與文化」之子課題主持人-9萬元。
2004 「華南穆斯林的社會歷史變遷」,南京大學回國留學人員啟動基金,3萬元。

I. 南大近代史教授陳蘊茜在生前有哪些研究成果

南大歷史學院的陳蘊茜教授,生前是南京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南京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助理和兼職研究員,建築與規劃學院兼職教授。

J. 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科研情況

依託該系師資,先後成立了南京大學計算機軟體研究所、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南京大學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南京大學多媒體計算技術研究所、南京大學軟體工程中心(江蘇省軟體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學信息安全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主要科研方向有:軟體自動化與形式化、分布與並行計算及新型網路、新型程序設計與軟體方法學、多媒體與信息處理、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系統軟體及信息安全等。建系30年來,共承擔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攀登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以及省、部、委科研項目和企事業委託或國際合作的研發項目300餘項,科研成果獲得各種獎勵8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省部委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37項。發表論文30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50多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3項。部分成果被轉化為產品,產生了較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閱讀全文

與南京大學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