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孫思邈主要成就和賈思勰的成就
孫思邈(581-682),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是唐代醫葯學家,被後人譽為「葯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宮觀里都有"葯王殿"。他醫德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說。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當時的朝廷下令征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被他拒絕了。其把"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並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最終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⑵ 扁鵲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發明四診法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看看他的臉色等)、聞診(聽聽病人最近做了什麼事情後生病)、問診(問問有沒有干可以導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診(看看他的脈搏),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如他晉見蔡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蔡桓侯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於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應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屍蹶」。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醫學思想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葯法等。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先秦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盡管《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置。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范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齊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說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當他游歷到秦國時(今陝西咸陽一帶),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雲游到邯鄲(當時為趙國都城)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當時是周國的首都,今為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葯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蹶證後,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稱贊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復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預防思想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侯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只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治療原則
先秦時期,在《史記》中有扁鵲的 「六不治」。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形羸不能服;衣食不能適;陰陽並,藏氣不定。即六種病人: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他的醫療經驗極其豐富,曾編撰過頗有價值的《扁鵲內經》9卷和《扁鵲外經》12卷,可惜均已失傳,這是祖國醫學的極大損失。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⑶ 名人扁鵲的成就
發明四診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如他晉見齊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齊桓侯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於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應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屍蹶」。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醫學思想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葯法等。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先秦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盡管《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置。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范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齊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說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當他游歷到秦國時(今陝西咸陽一帶),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雲游到邯鄲(當時為趙國都城)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當時是周國的首都,今為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葯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蹶證後,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稱贊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復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預防思想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侯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只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治療原則
先秦時期,巫術有一定市場,並且已經成為醫學科學發展的絆腳石。扁鵲對巫術深惡痛絕,認為醫術和巫術勢不兩立。他的這些醫療道德思想,在《史記》中概括歸納為六條戒律,稱為「六不治」。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病情嚴重到「形羸不能服葯、藏氣不定」等。即: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這是他治病的信條,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醫療品德。他的醫療經驗極其豐富,曾編撰過頗有價值的《扁鵲內經》9卷和《扁鵲外經》12卷,可惜均已失傳,這是祖國醫學的極大損失。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⑷ 張仲景的朝代和主要成就
張仲景的朝代:東漢末年。
主要成就:張仲景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葯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
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
(4)醫者成果擴展閱讀:
1、《傷寒雜病論》簡介:
的體例是以六經統病證,周詳而實用。除介紹各經病證的典型特點外,還敘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
例如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屬表證,為太陽病。但同是太陽病,又分有汗無汗,脈緩脈急之別。其中有汗、脈浮緩者屬太陽病中鳳的桂枝湯證;無汗、脈浮緊者,屬太陽病傷寒的麻黃湯證;無汗、脈緊而增煩操者,又屬大青龍湯證。
這樣精細的辨證及選方用葯法則,使醫家可執簡馭繁,應付各類復雜的證候都能穩操勝券。除了辨證論治的原性之外,張仲景還提出了辨證的靈活性,以應付一些較為特殊的情況。
如「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的診斷方法。即辨證必須有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前提,如果出現脈、證不符的情況,就應該根據病情實際,認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證情本質,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陽證見陰脈、表證見沉脈。
和證實脈虛,其實質都是證有餘而脈不足,即當舍證從脈而救里;而陰證見陽脈,提示病邪有向表趨勢,里證見浮脈,多提示表證未盡解;證虛脈實,則宜舍脈從證。
脈、證取捨的要點是從」虛「字著眼,即實脈虛從脈,證虛脈實從證。這無疑為醫者理清臨床上亂麻一般的復雜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綱要性條例。
2、人物評價:
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他為我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促進了我國醫學的發展。他創作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3、作者介紹: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⑸ 孫思邈有哪些突出成就啊
孫思邈一生著作80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1 卷、《會三教論》1 卷、《福祿論》3 卷、《攝生真錄》1 卷、《龜經》1 卷等。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范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
⑹ 李樹芬的成就:
在波士頓城,李樹芬日間專習英文,夜間隨父補習中文,星期日則跟波特夫人習讀聖經。波特夫人是一個善良的中年美國婦女,對該地華僑幫助甚多,曾資助一個華籍學生就讀哈佛大學至畢業。因此,華僑對她深具好感。李樹芬除星期日跟波特夫人學聖經外,每逢周四,他還到波特夫人家裹補習英語會話及學習車縫家政。這樣的日子很快就過了4年,到他16歲那年,父親因退休回國,李樹芬也隨行返鄉,並承雙親之命,和寶珍女士結婚。
婚後,李樹芬隨父親再度赴港,人拔萃男書院學習,專修英文兩年,取得大學預科資格,然後轉而考進了香港西醫學堂。在學數年間,每逢寒暑假期,李樹芬都回鄉度假,並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為鄉親服務。那時鄉間醫生缺乏,不少鄉親得知樹芬回鄉,紛紛上門求醫,他都很樂意為病人解除痛苦。有一年夏季,外祖母家鄉痢疾流行,他便攜帶大量葯物,與另一同學一起策馬前往救治。該村頗大,居民眾多,患痢疾者竟達70餘人。李樹芬帶去的所有針葯很快用盡,隨即到離該村幾里遠的小葯房配購,再攜葯跑回來為病人施葯。那次出診,雖然辛苦勞累,李樹芬卻覺得是學醫者應盡的一分職責,同時也是臨床實習的一次好機會,十分認真地為病者診治,毫無倦意,深得鄉親的敬佩。
李樹芬在香港西醫學堂勤奮攻讀了5年。1908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內外科學士學位。一出校門,希加牧師便介紹他到公理學校擔任英文教員,但摯友陳元英卻極力主張他繼續研究醫學,並資助其留學費用。於是,李樹芬就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系繼續深造。
愛丁堡大學醫學系,向來名氣較高,當時我國留英學醫的學生,大都願到該校就讀。該大學教授,都是享譽國際的名醫學者,治學嚴謹,對學生的要求也較高。李樹芬在注冊入學時,學校當局認為香港醫科畢業的學生普遍水準不高,對李樹芬能否完成學業表示懷疑。李樹芬就加倍用功,經過兩年的苦心研讀,終於通過考試合格,於1910年在愛丁堡大學畢業,獲內外科醫學學士銜。在畢業典禮上,校長致詞時提到,在愛丁堡大學的歷史上,李樹芬是第一個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此銜的學生。畢業後,李樹芬又得到清政府贈予的免費學位,所以又繼續在愛丁堡大學修讀一年,兼獲熱帶病學和衛生學學士銜。1911年,李樹芬學成歸國。 在讀書期間,李樹芬既是一個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好學生,同時他還是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活躍分子。早在1905年,他由李白重介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人會儀式是在香港荷里活道《中國日報》社閣樓由陳少白主持的。李樹芬人會後,積極活動,曾在香港等地籌得港幣60多萬元,用於支持民主革命運動。
李樹芬從英倫回國後,因為身為「官學生」,奉清政府的命令,到東三省南部向總督趙爾豐報到。當時東北疫症流行,趙總督見過李樹芬之後,立即委派他為南滿防疫總醫官,並囑其回家省親後上任。李樹芬辭別爾豐後,隨即南下回鄉。當時,革命黨人武昌起義已成功;,革命形勢如火如荼,燃遍了華南各省。李樹芬乘回鄉之際,脫離清政府投身革命運動。因他早已是同盟會員,當途經上海時,被當時是同盟會南方支部部長的胡漢民派任為總軍醫。於是,李樹芬便日夜忙於組織醫衛人員救護傷兵及受傷同志,把回鄉一事丟在腦後。廣州光復後,胡漢民又委任李樹芬為購械專員,專程赴日本洽商購買軍械事宜,並請日本政府宣布承認革命政府為中國合法政府。李樹芬赴日本後,多次找日本軍政部部長洽商,因日方遲遲未表態支持,李只好先回國。就在回國途中,接到日本政府電報,邀他回東京繼續磋商。經李氏的努力,日本政府不但表示正式承認革命軍政府,且允許無限制供給軍械。1911年12月,革命軍用李氏從日本購回的軍械,裝備好軍隊北上光復了南京。
民國初年,李樹芬在廣州被委任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衛生司長(當時只設衛生司長不設衛生部長)兼臨時總統府醫事顧問,並曾對孫中山先生所患肝癌的診治,發表過中肯的意見。但當時由於政局仍未統一,國內軍合割據,內亂頻仍,李樹芬在衛生司任上雖努力盡職,動員和組織群眾同各種疫情作戰,並制定各種防病治病措施,卻無法貫徹執行,只好辭職回港,專心懸壺行醫了。此時,李樹芬因與前妻彼此個性及興趣各不相同而離婚。待數年後,他邂逅了陳珍女士,才重結百年之好。
1920年,李樹芬不幸染上了肺病,後轉為肺炎,迫得暫停業務,易地休養。他曾赴浙江杭州西湖及歐美等地作長期旅行,經18個月後始告痊癒。自此,李樹芬對肺病的治療,尤其是對外科手術的治療,更加悉心研究,又再赴愛丁堡母校深造。研習了一年後,獲得愛丁堡皇家外科手術學院會員資格,專於婦科學及外科手術學。他在愛丁堡大學完成這一段學程後,即回香港。在香港,李樹芬第一個成功地採用了外科手術來治療肺病。他所施用的療肺手術方式,包括腦神經切除術、肺尖腔局部萎陷術、人工氣胸術、胸膜內外肺松解術、胸膜腔射油術、胸廓成形術等;後來,他更發明了用於切除扁桃體的儀器一—「李氏自動綁結器」。此儀器後被一美籍外科手術醫師稱為「中國謎」。在李樹芬的醫案中,曾成功地做了不少罕見的病症手術。例如,一宗施割膀胱石症,該石之大,幾乎占膀胱全部,至為駭人;另一宗令人難以置信的病例為卵巢瘤,患者為一中年婦女,該瘤之大,致使該婦女無法行動,而站立時,腹部有如懷鼓。由於瘤體過於龐大,手術須分作兩階段施行:先將腹部的積水抽出,使腹部血脈恢復流動,然後進行第二段手術,剖腹割除卵巢內的毒瘤。手術宣告成功,該婦女也隨後復原出院。李樹芬高明的醫術引起港英當局的重視,1922年授予李氏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職銜。
1923年,李樹芬被廣東省當局邀任為廣東公醫學院(即現中山醫科大學的前身)院長,任期為兩年。他接任醫學院院長後,公醫學院百事待興,瑣屑繁雜,諸事躬親,加以樓宇不足,無從擴展。同時,需欵額大,財政支出困難,他就自願赴美國籌欵,環行美國各地,費時近一年,籌得欵項50多萬美元。學院對此筆欵項,大半用在建設解剖學與生理學兩系,及購置必需儀器。因之,學院的設備及各項課程,均已與大學水準相同,南京教育部遂批准將廣東公醫學院正名為廣東公臀大學醫學院。同時,李樹芬也被推為該大學監督。任廣東公臀大學校長兩年期滿後,他便返回香港,再度懸壺濟世。不久,他應趙學、尹文楷及關心焉三位醫學前輩之邀,出任香港養和醫院院長。1926年,李樹芬又被推選為該院董事局主席兼該院院長。接任後,他將該院的英文名稱改為。HONGKONGSA-NATORIUMANDHOSPITAL。,中文名稱仍為。養和醫院。,他同時還改組了醫院的機構,擴充了手術室,增建了新的院舍。1932年,新院終告落成。新院計有產科部及28問私家病房,每間均有9尺寬的騎樓,面向花園;後有走廊,面向後山園林,設計美妙,被前香港醫務總監譽為「全遠東之冠」。
由於醫院擴大,護士不足,而香港又經常缺乏護士,故大部份護士要由廣州聘來。1927年,養和醫院經香港當局准許,設立護士學校,培養人才。至1934年,養和醫院又獲准設立產科學校,以適應社會需要,使養和醫院的醫療及護理功能日臻完善。
養和醫院在不斷擴展中,而業務也不斷地龐大起來,一切已具規模,業務亦漸上軌道。故李樹芬的事務,亦隨之不斷增加。那時,其弟李樹培適在歐洲深造完畢回港,兩兄弟乃共同攜手,另設立李樹芬醫務院。在院務與私人業務極繁忙中,他仍利用工作餘暇,獻身於社會。1932年,他經競選獲任為香港衛生局委員。此外,還曾任香港政府行政局及立法局議員,聖約翰救傷隊區主任及外科醫生、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醫務委員等職。自1934年開始,他被香港政府任命為「非官守太平紳士「。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之後,李樹芬的住家被日軍洗劫,養和醫院也經常遭受日兵騷擾,但他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與日本軍官周旋,盡力保護朋友及醫院護士,濟助被關進集中營中的友人,因而受到日軍的三次審問。但日軍也想利用李樹芬的聲望,迫他出任香港中日醫學會會長之職。李樹芬不願出賣良心,經過周密的策劃,終於在友人的幫助下,於1943年8月1日避過了日軍的監視,逃出香港,回到祖國大陸,開始了他的長途旅行。他先後到過桂林、昆明、重慶等地和印度、英國、美國。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u月,他立即趕回香港,以董事長兼院長的名義,接收回香港養和醫院。當他重返時,這所離別了不及兩年半的醫院,已面目全非,樓房破敗不堪,內部各種設備,如手術儀器及其他設備等,幾乎全部損壞;所有供病床使用的毛毯及床單等物,幾乎全部腐爛發霉。李樹芬為此苦心策劃,戮力營謀,乃得規模復具,業務重振,使醫院病床增至350張,後來更增至500多張。這樣,養和醫院便成為當時亞洲甚至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私立醫院。
李樹芬對醫療事業的貢獻及其精湛的醫術,不單獲得港澳同胞的公認,而且在國際臀療界中亦享有聲譽。1956年李被推為美國胸科學會監察委員,1961年又被日內瓦國際外科學院授予名譽院士的榮銜。1963年3月3日,美國的胸科學會舉行國際胸科大會,推舉李樹芬為該胸科學會主席,他的醫學基金會,亦在此時舉行成立典禮。
李樹芬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而且是一位慈善的社會福利者,他為造福社會和培植下一代,於1963年以他的資產在香港成立了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對促進醫學教育科學研究、慈善贈臀等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64年,李樹芬榮獲美國國際外科學院「國際百周年傑出外科醫師」獎。1966年李樹芬病逝,終年79歲。李樹芬之弟李樹培先生,現任香港養和醫院董事長兼院長、李樹芬醫學基金會主席,他秉承其先兄李樹芬先生的遺志,熱心於家鄉的教育事業,從基金會中撥款港幣150萬元在家鄉興建李樹芬紀念中學,該校已於1986年全部竣工,為本邑培育英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⑺ 扁鵲的三大成就
說說實在,很難定義哪三個,只能夠見仁見智,樓主覺得哪三點是就是了
發明四診法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看看他的臉色等)、聞診(聽聽病人最近做了什麼事情後生病)、問診(問問有沒有干可以導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診(看看他的脈搏),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如他晉見蔡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蔡桓侯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於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應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屍蹶」。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醫學思想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葯法等。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先秦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盡管《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置。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范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齊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說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當他游歷到秦國時(今陝西咸陽一帶),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雲游到邯鄲(當時為趙國都城)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當時是周國的首都,今為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葯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蹶證後,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稱贊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復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預防思想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侯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只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治療原則
先秦時期,在《史記》中有扁鵲的 「六不治」。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形羸不能服;衣食不能適;陰陽並,藏氣不定。即六種病人: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他的醫療經驗極其豐富,曾編撰過頗有價值的《扁鵲內經》9卷和《扁鵲外經》12卷,可惜均已失傳,這是祖國醫學的極大損失。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⑻ 華佗在醫術上的主要成就有什麼
學術成就
華佗醫術十分精湛,他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時候,不過取一兩個穴位,灸上七八壯,病就好了。用針刺治療時,也只針一兩個穴位,告訴病人針感會達到什麼地方,然後針感到了他說過的地方後,病人就說「已到」,他就拔出針來,病也就立即好了。另外,他創用了夾脊穴,「……點背數十處,相去一寸或五寸……灸處夾脊一寸上下」。
如果有病邪郁結在體內,針葯都不能直接達到,他就採用外科手術的方法祛除病患。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劑。華佗採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術,開創了全身麻醉手術的先例。這種全身麻醉手術,在我國醫學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創舉。華佗在診斷上,善於望診和切脈,並依此能正確判斷出疾病的預後。在醫療體育方面也有著重要貢獻,創立了著名的五禽戲,華佗還善於應用心理療法治病。
華佗的醫術據說被全部焚毀。他的學術思想卻並未完全消亡,尤其是華佗在中葯研究方面。除麻沸散這樣的著名方劑外,在後世醫書中記載的華佗方劑不能都視為偽托華佗之名(聶文濤)。其弟子吳普則是著名葯學家。《吳普本草》得很多內容可以在後世醫書中看到。
華佗由於治學得法,醫術迅速提高,名震遠近。正當華佗熱心在民間奉獻自己的精湛醫術時,崛起於中原動亂中的曹操,聞而相召。原來,曹操早年得了一種頭風病,每次發作均頭痛難忍。請了很多醫生治療,都不見效。聽說華佗醫術高明,曹操就請他醫治。華佗只給他扎了一針,頭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發,就強要華佗留在許昌做自己的侍醫,供他個人使喚。華佗稟性清高,不慕功利,不願做這種形同僕役的侍醫。曹操幾次寫信要他回來,又派地方官吏去催。華佗又推說妻子病得厲害,不肯回來。曹操為此大發雷霆,不久,華佗被抓到許昌,為曹操治病。華佗診斷之後,說:「丞相的病已經很嚴重,不是針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還是給你服麻沸散,然後剖開頭顱,施行手術,這才能除去病根。」 曹操一聽,勃然大怒,認為華佗要謀害他,就把這位在中國醫學上有傑出貢獻的醫生殺害了。
⑼ 白求恩的主要成就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結核,仍然頑強拼搏,發明了「人工氣胸療法」,並在自己的身上實驗大獲成功。其獨創的胸外科醫術在醫學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他和美國費城皮林父子公司簽署了特許專利協議,後者負責全權製造和銷售由白求恩發明、並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術器械——這類器械共有22種之多,這些器械在當時處於極為領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為支持國際反法西斯志願者投身西班牙內戰。在此期間他創辦了一個移動的傷員急救系統,成了日後被廣泛採用的移動軍事外科醫院的雛形。為了輸血以搶救失血過多的傷員,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運輸血液的方法,在醫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