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沙漠防治成果

沙漠防治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04 08:09:31

Ⅰ 沙漠治理事例!!!!!!!!!!!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關鍵詞 水土資源 沙漠化綜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國是一個水、旱、風沙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的洪澇災害,2002年秦嶺和一些省的局部地方的特大暴雨、洪水襲擊;2000年以來的沙塵暴肆虐;1999~2001年連續3年北方地區的乾旱,等等,一系列的災害給全國人民上了一次又一次生動而痛苦的教育課。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狀況,引起了廣大幹部和群眾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沙塵暴和土地沙漠化問題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

一、水土流失與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作為一個生態問題是1977年聯合國沙漠化會議以後才正式廣泛採用,其內容為:「土地滋生生物潛力的削弱和破壞,最後導致類似沙漠情況,它是生態系統普遍惡化的一個方面,它削弱或破壞了生物的潛力。」由此可見,沙漠化與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調人為活動的實質,沙漠化的實質是人地關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經濟生產力下降與喪失,地表呈現類似沙漠景觀的土地嚴重退化過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關系相互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改善環境,土地生產力再恢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水土流失導致了土地沙漠化,而土地沙漠化正是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由於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造成了土地退化,喪失了生產能力,北方地區表現為土地沙化,南方地區表現為土地石化。土地沙漠化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根據全國兩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對比分析,全國風力侵蝕面積由187.61萬km2增加到190.67萬km2,凈增3.06萬km2;同時,中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94萬km2,增加到112萬km2,強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66萬km2,增加到87萬km2。這說明沙漠化在擴展,侵蝕程度在加重,年均擴展3060km2;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減少速度驚人。我國耕地資源總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僅有0.1hm2,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羅斯的1/8、美國的1/6、印度的2/3。東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省人均耕地已低於0.05hm2的警戒線。1996年全國共有耕地1.3億hm2,到2000年底,全國耕地減少為1.28億hm2,年均減少45萬hm2;其中由於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國耕地以年均6.67萬hm2的速度在減少。

二、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在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決定性因素。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西北內陸河流域反映得更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為例,1972年以來,大西海子以下長期處於斷流狀態。根據1959年和1983年航片資料分析,24年間塔里木河幹流區域沙漠化土地面積從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動沙丘等嚴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發展最為明顯,上升了22%,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風大、土壤疏鬆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擴大灌溉面積。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積分別從1950年的156萬人和34.8萬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萬人和99.67萬hm2,農業灌溉用水量從50多億m3增加到153億m3。

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西北地區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全國農業灌溉平均定額為每畝580m3,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灌溉定額高達每畝1000m3左右,最高達每畝1400多m3,浪費嚴重,同時導致土地鹽鹼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長期以來,黃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因受管理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忽視生態用水需求。在相當長時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沒有考慮生態對水資源的需求,由於水資源短缺,首先擠占的是生態用水,其結果是內陸河流域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綠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時擴大,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域在縮小。

2.草原墾殖和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鹽鹼化

西北地區草場面積大,同時,草場又是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計劃經濟年代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受「以糧為綱」的影響,把一些草場開墾成耕地,耕種2~3年後,薄薄土層中的養分消耗殆盡,就撂荒了,如此發展,造成大面積草場退化、沙化。受「牲畜頭數越多越好」的影響,盲目增加牲畜頭數,據有關資料,我國牧區家畜由20世紀50年代的2900萬頭(只)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上億頭(只),掠奪式的經營導致草場嚴重超載過牧,許多地方超載3倍以上。草場面積因開墾和沙化破壞減少666萬hm2,產草量下降了30~50%。內蒙古自治區沙化、退化草原達0.32億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以上

Ⅱ 怎麼治理沙漠

1.工程治理措施
沙漠造成的危害,歸根結底還在於風沙流的風蝕、搬運、堆積的作用。為了防止沙丘的移動,首先應該控制沙丘表面疏鬆的沙粒不被風蝕吹揚。可以利用雜草、樹枝以及其它材料,在沙丘上插設風障或覆蓋在沙面上。凡此一類的措施,都屬於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措施的優點是能夠立即奏效,但是由於成本高,費工大,又不能長期保存,故不宜大面積地推廣,只能施於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而遭受流沙威脅又十分嚴重的工礦企業、交通運輸、城鎮居民點等局部地區。
工程治理措施因材而異,種類繁多,一般最常見的有草方格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卵石固沙、粘土固沙以及瀝青乳液固沙等十餘種。其中最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和粘土沙障。
(1)草方格沙障 沙區群眾把沙障統稱為「風牆」,草方格沙障是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扎設成方格狀的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
施工時,先在沙丘上劃好施工方格網線,要使沙障與當地的主風向垂直。再將修剪均勻整齊的麥草或稻草等材料橫放在方格線上,用板鍬之類的工具置於鋪草料中間,用力插下去,插入沙層內約15厘米,使草的兩端翹起,直立在沙面上,露出地面的高度約20厘米~25厘米。再用工具擁沙埋掩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根據試驗,草方格沙障的規模以1米× 1米的正方形效果最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減風力,使之無力攜走疏鬆的沙粒。這種固沙措施效果很好,用於保護交通干線尤其成功。假若乘火車從包頭到蘭州,當列車經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沙坡頭時,可以看到沿線沙丘上密布著像圖案一樣的方格,這便是草方格沙障(圖9)。這條沙障,帶寬500米~600米,總長達16千米,鋪設了近萬畝的面積。使我國第一條穿越沙海的包蘭鐵路,自1958年通車起,一直暢通無阻,這是我國治理沙漠的一項重大成果。
草方格沙障設置後,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對冬季的降雪,更能夠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風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層含水量,使2米厚的沙層含水率從1%增加到3%~4%以上,正由於草方格沙障能夠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條件,從而保護了沙生植物的生長。
(2)粘土沙障 粘土沙障是在用粘土壓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初,人們用粘土全面鋪覆在沙丘上,效果十分顯著,但是,費用太昂貴,而且雨水很難滲到沙丘內,影響沙丘的水分條件。以後人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改進,將粘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厘米~30厘米的土埂,間距1米~2米。土埂的走向與主風向垂直,流沙有喜風、喜乾旱,怕水、怕草、怕樹的「兩喜三怕」的特點。米的土埂,間距1米~2米。在多風向的沙漠地區,可以設置成方格狀的粘土沙障.
甘肅民勤和內蒙古磴口等地的經驗表明,粘土沙障施工簡便,節省勞力,固沙效果與保水性能都比較好。
粘土沙障可以使20厘米高度上的風速削弱20%左右;0~50厘米沙層內的含水量比無沙障沙丘的含水量提高25%以上,干沙層的厚度減少了一半。
總之,工程治理措施,是一種臨時性的防沙措施,對於流沙的危害,僅僅起到固沙「治表」的作用,若要徹底根治,達到「治本」的效果,還必須採用「植物治理措施」。
2.植物治理措施
用植物來控制和固定流沙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在沙漠地區,有計劃地栽培沙生植物,不僅能長期地固定流沙,而且還能改變沙區的生物環境和氣候條件,以至達到沙漠土壤改良的最終目的。
我國沙區各族人民在治理沙漠的過程中,總結出流沙有喜風、喜乾旱,怕水、怕草、怕樹的「兩喜三怕」的特點。水是沙漠的命脈,有了水,可以長樹、長草,可以阻擋風沙。所以「三怕」,最終還是怕樹、怕草。根據沙漠的這些弱點,我們可以採用不同的植物治理措施。
固沙造林利用人工栽植的辦法,根據需要,在沙漠里的不同地區與部位植樹造林(圖11)。由於沙漠里自然條件差,植物生長困難,必須選用效果良好的沙生植物品種,同時還要加以人工的撫育和管理,精心培育。
在沙漠里植樹造林有兩種方法,是將苗圃里培育出來的實生苗、插條或是從沙漠里挖出來的天然實生苗,有計劃地栽到沙丘上,這叫植苗造林。二是用插穗或者枝幹栽到沙丘上,叫扦插造林。兩種方法.目前都在廣泛地使用。
根據不同的情況,植樹造林又有不同的種植部位。一般大都採用「前擋後拉」的種植布局。所謂「前擋」,就是在沙丘前進方向即沙丘背風坡的低窪地上種植高大的樹木,起阻擋沙丘向前移動的作用。所謂「後拉」,就是利用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把它們種植在沙丘的迎風坡上,固住鬆散的沙粒,「拉住」它們不被風吹走。一般在迎風坡上種植的部位不超過沙丘高度的三分之二,這樣使沙丘的頂部暴露在風力之下,得不到植物的保護,沙丘頂部很快被風削平。而這部分被吹起的沙子,又受到「前擋」的樹木的阻攔,使它們沉積在沙丘背風坡的低窪地上。久而久之,不僅能固定住流沙,還能將高沙丘削低,低窪地填平,使起伏的沙漠夷為平地。然後,再在夷平的沙丘頂部繼續植樹造林,使沙丘得到徹底的改造。
營造防風林「風起沙揚,風止沙落」,風是形成沙漠、驅使沙漠擴張的根本動力。所以,防沙應先防風。在沙漠內及沙漠邊緣地帶營造大面積的防風林帶,可以削弱沙漠地區的風力而達到阻止沙丘移動的目的(圖12)。
營造防風林的防風沙效果十分顯著。在林帶中,若以離地面1米高度的地方,降低風速10%為防風沙標準的話,林帶的背風面最大防護距離可為林高的30~40倍.甚至可達50倍。林帶前的逆風面防護距離可在林高的1~10倍。防風林帶的效果和林帶的高度有直接關系,林木越高大,防風沙效果也越好。此外,還與林帶的疏密結構、透風性能有關。
根據林帶的疏密和透風情況,可分為三種林帶結構類型:
①緊密結構林帶 林帶上下緊密,枝葉生長很稠,不透風。林帶常是由喬木和灌木多層組成。這類林帶,像一堵擋風牆。當氣流通過時,只能越過林帶頂部,越過後,氣流隨即在林帶附近的背風處下沉。在林帶周圍形成渦流。氣流到了林帶背風面40倍林高的距離處,即可恢復原來的風速。
②疏透結構林帶 林帶上下多少透風,為1~2行的喬木組成,林帶兩側無灌木,或灌木稀疏。當氣流通過時,一部分氣流越過林帶頂部,一部分可從林帶內通過,使氣流在林帶背風面距離林高1倍的地方產生渦流,於是防風效果改善,常在林帶背風面距離林高45倍的地方,風速才恢復到曠野的情況。
③通風結構林帶 林帶上部樹冠稠密,基本不透風,而下部為裸露的樹干,通風性能好,林帶通常由3~5行高大的喬木組成,林內無其它灌木。當氣流通過這種林帶時,上部氣流只能越過林帶頂部,而下部氣流則通過林帶的樹干之間的空隙,氣流通過時發生收縮,從而形成小股渦流,抵制了上部氣流襲擊林帶的背風處。結果在林帶背風面5?7倍林高的地方,才能形成渦流,使通風結構林帶產生的渦流,較其它林帶產生的渦流距離更遠,防風能力更強,一般在林高50倍的距離上才能恢復到曠野的風速。
可見,樹不在於種得多,而在於種得巧,在於選擇適當的樹種和科學的林帶結構。為了提高防風林的效益,以營造通風結構或疏透結構的林帶為最好。
自然界中,一種事物,往往和其它事物互相聯系,相互影響;林帶中,由於削弱了風速,不僅起到防風沙的作用,而且減少了空氣與地表的熱量交換和水分的蒸發,從而引起地溫、氣溫和溫度等一系列的變化,大大地改善了林帶周圍的氣候。例如新疆沙漠地區,在防風帶的保護下,春季地表溫度可增高0.7%~3.5%,5厘米~10厘米深的土溫可增高0.4℃~1.0℃。 1米高處的氣溫降低0.1℃~2℃,減小了沙漠地區溫差變化的幅度,相對濕度提高了3.5%~14%,水分蒸發減少了14%~41%,使沙漠地區的氣候變得濕潤。可見,防風林帶對改變乾旱氣候有著多麼明顯的作用。

Ⅲ 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我國為治理北方地區的沙漠大患開出「中葯方」,正在通過種植肉蓯蓉等中葯材防風固沙。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等都在人工種植肉蓯蓉等沙漠葯用經濟植物。這些中葯材在治理沙漠、改善生態的同時,還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肉蓯蓉被稱作「沙漠人參」,主要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而梭梭適合生長在我國北方沙漠、荒漠乾旱環境中,具有很強的治沙和固沙作用。 由於價值昂貴,野生肉蓯蓉長期被掠奪性採挖,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和肆意砍伐,寄生肉蓯蓉的梭梭林大量死亡,致使產量逐年下降,資源瀕於枯竭。 為了保護這一瀕危野生植物物種,研究人員開始嘗試在沙漠里人工種植肉蓯蓉。2004年,人工種植肉蓯蓉技術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獲得成功。此後,沙漠里大面積的肉蓯蓉開始開花結果,沙漠生態治理也多了一種方法。2006年,總投資210萬美元、規劃面積9000畝的肉蓯蓉種植項目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啟動;2007年接種肉蓯蓉技術在新疆第一條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大面積推廣;2008年內蒙古在烏蘭布和沙漠建立人工接種肉蓯蓉10萬畝基地;2009年巴丹吉林10萬畝肉蓯蓉栽培繁育基地建立。北京大學中醫葯現代研究中心教授屠鵬飛說,根據肉蓯蓉的應用價值,現在種植100萬畝梭梭等沙生植物接種肉蓯蓉,可以治理沙漠100萬畝,10年內可以開發肉蓯蓉相關產品100個,實現年產值100億元。 除了肉蓯蓉,我國北方沙漠地區還在沙漠里種植鎖陽、沙棘、甘草等中葯材,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增加農牧民收入。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會長夏日表示,發展人工種植肉蓯蓉、沙棘等沙漠葯用經濟植物產業,能調動群眾治沙的積極性,有效防止沙漠化,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Ⅳ 沙塵暴的預防成果

4月26日 21:46 長期以來,有關沙塵暴的危害早已「罄竹難書」。但是,沙塵暴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的貢獻卻始終鮮為人知。最新研究證明,沙塵暴形成的氣溶膠在高空有全球循環的演變特點。撒哈拉荒漠塵埃伴隨大風上升氣流能漂移到7000公里以外的大西洋和南美洲的亞馬 孫 地區, 中亞等影響中國的沙塵暴,能夠影響到朝鮮半島、日本 以及1.0萬公里之外的夏威夷 。澳大利亞中部地區的塵埃可輸送降落到 3500公里外的新加坡。誰曾想,正是由於撒哈拉沙漠富含養分的塵土「入侵」亞馬孫河流域,才是她形成了廣闊富饒的熱帶雨林,而不是一望無垠的草原;中亞沙塵暴所提供的塵埃,形成了夏威夷與阿拉斯加之間極其豐富的漁業資源。這些塵埃中含有大量的鐵,有助於浮游生物的生長,促進了大量魚類的繁衍。大氣中大量含有沙塵微粒不但能緩解下游地區酸雨危害程度,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因大氣凝結核的增多使下游地區降水量增加,而且鐵、鈣等沙塵對海洋的生物鏈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日本科學家觀測研究認為,黃沙作為日本過冷卻雲的凍結核,對形成降水起到重要作用。黃沙冰晶核帶有鹼性,對防止韓國、日本酸雨的產生起著積極的中和作用。目前,有關沙塵在大氣中長時間停留並在大范圍內輸送和沉降,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和海洋沉積物的貢獻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關注。

影響我國沙塵暴沙塵源區之一的沙漠早在1.1億年以前就已經形成,比較年輕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也已有200多萬年的歷史了。在被「風吹成的黃土高原」廣大丘陵、溝壑區覆蓋的數十米至數百米厚的黃土,也是在200多萬年前第四亞冰期乾燥寒冷氣象條件下,由發源於西伯利亞冷高壓的強大冬季風,從中亞、蒙古高原和新疆等地戈壁、沙漠中攜帶來的粉砂沉積而成。 目前,在 人類無法改變和控制沙塵暴天氣形成的自然因素下, 要減輕沙塵暴災害造成的損失,就要保護和改善乾旱地區 生態環境 狀況,減少沙漠化土地。但是要讓中亞和我國西北地區廣闊的沙漠化地貌得到根本改變,尚需復

Ⅳ 土地沙漠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或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70字

土地沙漠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或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沙漠化主要是人類(濫砍濫伐)(過分耕種)和(過度放牧)等造成的,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已達(173萬9700平方公里),佔全部國土面積的(18)%.

有鑒於此,我們有調整防沙治沙戰略,從片面重視發展人工植被轉到積極發展人工――天然喬灌草復合植被;從單純保護綠洲到積極保護包括綠洲在內的整個荒漠生態系統。只有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扭轉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動局面,也才能切實有效地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生態、大環境。

..................................................

中國現有沙漠化土地共計154萬k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其中沙漠戈壁116萬km^2,沙漠化土地34萬km^2,風沙化土地4萬km^2。中國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緯37°-42°之間的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最嚴重.

有資料表明,土地沙化正急劇縮減著我們可以有效利用的國土。許多地方因
沙漠化趨勢導致土地退化,土壤結構破壞,土壤養分流失。而土壤肥力的自然恢
復需要數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時間。如果用人為措施恢復土壤的肥力,需
要的投入量難以計算。
沙漠化對農業的危害特別大。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節,在沙漠化地區,
往往是種子和肥料被吹走,幼苗被連根拔出,土壤水分散失,禾苗被吹乾致死或
被掩埋。有的地方要反復補救,甚至誤了農時。
沙漠化引起的草場退化,使適於牲畜食用的優勢草種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
失。牧草變得低矮、稀疏,產量明顯降低,草場載畜能力大為下降。
沙漠化造成河流、水庫、水渠堵塞。黃河年均輸沙16億噸,其中就有12
億噸來自沙漠化地區。全國每年大約有5萬多公里的灌渠常年受風沙危害。
沙漠化在一些地區造成鐵路路基、橋梁、涵洞損壞,使公路路基、路面積
沙,迫使公路交通中斷,甚至使公路廢棄。沙漠化導致的沙塵天氣,影響飛機正
常起飛和降落。
風沙活動破壞通訊、輸電線路和設施,由此產生的災害威脅居民安全。
根據監測,我國城市空氣污染物主要是微小顆粒物,這與沙漠化密切相關。
沙塵污染著廣大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影響了人民健康。
沙漠化加深了貧困程度,擴大了地區差距。據調查,全國農村人口的1/4
生活在沙漠化地區,其人均農業產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4. 2%,是東部地
區的1/5。沙漠化地區貧困程度加劇,發展差距擴大,有的地方已經喊出「要
生存就要治沙」的口號。

Ⅵ 中國沙漠化很嚴重和怎樣防治沙漠化的資料

怎樣防止沙漠化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3調節農林木牧漁的關系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當地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6推廣作物的輪休制度
7推進土壤保護制度
8.多種植樹木
9.加強教育。(對沙漠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與防治沙漠化有關的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還制定了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規。 這些法律法規之所以稱其為法律法規,是因為它們本身具有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在一個法制的社會,沒有凌駕於法之上的權力。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違背沙漠化
法律法規的行為(包括政府行為)都要依法進行懲處,並給予改正。否則,法不成法,只能助長行政腐敗,擾亂社會秩序。 然而,在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中,總有人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個人的特權,好像法律法規是給老百姓制定的,是專門用來管教老百姓的,而約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門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則千方百計繞過「政策障礙」,甚至尋找種種借口,把法律法規撇到一邊。應該說,正是這種執法部門的行政腐敗,加劇了我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建議全國人大以「西部開發,生態先行」為題,就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進行一次執法大檢查,及時糾正各級政府執法中出現的問題,避免歷史上大開發帶來生態大破壞的悲劇重演。 土地荒漠化不僅是我國西部地區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是制約我國西部大開發順利進行的主要瓶頸之一。面對我國西部地區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吸取國外相關法律措施,提出在資源管理和決策上建立部門交叉合作的協調機制、在"禁限制度"中建立一個西部固沙植物保護名錄等一些完善我國《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法律建議,力求能對我國西部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體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環境問題的決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
我國保護天然林、在長江、黃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決策是在1996年水災後作出的;而禁止採挖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的決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災害連續襲擊北京地區後作出的。均系亡羊補牢,付出了慘痛代價後而痛下決心。事實上,無論是洪澇還是乾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學者和媒體發出了「長江有變成黃河的危險」、「風沙緊逼北京城」這樣的警告。我國高層決策者也並非置若罔聞,只是由於涉及廣泛的社會利益群體,而政府的財政支持能力有限,難以當機立斷。然而,凡屬生態環境問題都有一種「疊加效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根本上解決,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環境加速惡化的步伐,而且將來一旦治理起來,費用也更加高昂,代價也會更加慘重,遠遠超過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所換取的眼前的和暫時的利益。 建議國務院設立包括沙漠化在內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專家咨詢小組和預警預報系統,為政府部門的高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加大防沙治沙的國家資金投入
中國治沙工程,國家長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間,國家投入治沙資金僅1億多元,地方配套資金又很難落實,因為沙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力有限。相當一部分群眾尚未解決溫飽,很難拿出錢來防沙治沙。1999年國家投入治沙資金為3000多萬元,主要用於治沙工程建設,按治理面積平均每畝投入2.26元,只夠買兩三棵小樹苗,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有專家認為治沙經費每年需20億元)。目前,在西北地區,造林一畝成本約100元,每畝治沙工程造林,則需500至600元。過去的辦法是發動農民投工投勞,以彌補造林經費的不足。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低投資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攤派,無償使用勞動力的辦法越來越行不通了,更何況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允許加大農民的負擔,如果再不加大對治沙的投入,今後工作勢必出現滑坡。事實上,由於缺乏經費,防沙治沙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如節沙漠化
水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得不到解決;許多治沙林場、苗圃、治沙站、保護站等基層防沙治沙單位、職工工資無保障,生產生活舉步維艱、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難以開展,同時也造成了工程建設速度慢、質量低、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管護力量薄弱,造林種草成果難以鞏固等等問題。這些現狀,與實現國家扶貧攻堅和經濟建設重心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極不相稱。 建議國家加大對防治沙漠化的資金投入,除多渠道籌集資金,與農業綜合開發、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相結合;還應制定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實行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推廣荒沙拍賣,租貸、轉讓、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社會共同參與治沙的新局面。
建立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
防沙治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它涉及了社會、經濟、生態各個方面和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各個政府部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盡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會的各個部門各行其是,難以形成合力,甚至一個部門治沙,其它部門卻在造沙。凡屬環境問題,都是跨行政區橫向發展的,而解決環境問題的政府部門卻又是縱向設計的。如果恪守於這種部門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縱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橫向的環境問題的。因此,我們也必須橫向來設計我們的環境行政管理體系,避免部門之間工作中的扯皮,內耗,分散和重復,提高生態建設工程的整體效率。為此,建議將國家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升格為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由國務院直接領導,以提高其權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據部門的職能分工,辦公室仍設在國家林業局。同時,要加強「高級專家顧問組」的作用,保證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學技術和規劃設計的透明度。
將生態建設作為政績考核指標
任何經濟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都要產生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一利帶來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趨利避害,則要通過對環境成本的評估,決定取捨。例如,近十年來,因挖發菜還使內蒙古2.2億畝草場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6000萬畝淪為荒漠,其餘的也處於沙化的過程之中。為此每年對牧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生態破壞的損失不可估量,還引發了農牧民沖突,造成了影響民族團結的社會問題。因此,這種資源掠奪式的經濟活動,理當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對基層幹部的政績考核內容中,只有發展經濟的指標而無生態建設的指標,特別在脫貧目標上,一味強調增加牲畜的存欄數和糧食產量,從而助長了牧民過牧草場,農民毀林毀草開荒種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則不在考核之列。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一些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不惜付出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任期內的「政績」。這是導致急功近利,政府行為短期化與決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見,環境的問題根植於我們社會和經濟的結構、體系之中。不改變與生態建設的目標不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結構、體系,改善環境的努力就不會有大的作為。目前,我們急待解決的就是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並將生態建設的具體內容列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中去。
嚴格控制環境的人口容量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會發展計劃的基礎。我國西部生態極其脆弱,破壞易而恢復難,「地廣人稀」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由於環境容量十分有限,許多地區的人口已經超飽和。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北方荒漠化地區人口總數已達4億人,比建國初增加了160‰。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類生存繁衍的綠洲僅有4.5%,目前農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東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紀初,塔克拉瑪干沙漠周緣地區僅有15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超過聯合國制定的沙漠地區人口密度臨界指標為7人的標准。青沙漠化
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過20人,而今在該地區卻達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載力。過墾過牧,造成風沙肆虐。西南地區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壞後石漠化嚴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喪失生產力,因此比沙漠化問題更嚴重,也更難以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要與「退人」結合起來,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逐步將超過環境容量的人口遷移出來,轉移到小城鎮,以便從根本上解決退耕後反復的問題和「靠山吃山」,繼續破壞植被的問題,給大自然以喘息之機,恢復元氣;同時,發展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的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保護、恢復與重建荒漠生態系統
沙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包括沙漠、戈壁系統、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原系統、森林系統和濕地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以往,我們一手植樹種草,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隻手卻破壞荒漠生態系統,製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實上,正是由於荒漠生態系統的破壞,盡管我們營造了「三北」防護林,實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卻仍然未能在整體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張的步伐。可以說,近半個世紀來,沙暴頻頻的真正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小環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環境的整體逆變。 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調整防沙治沙戰略,從片面重視發展人工植被轉到積極發展人工――天然喬灌草復合植被;從單純保護綠洲到積極保護包括綠洲在內的整個荒漠生態系統。只有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扭轉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動局面,也才能切實有效地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生態、大環境。

Ⅶ 治理沙漠

防治土地沙漠化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
水是西北地區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水資源對經濟結構與生產力布局和發展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首先解決水的問題,才能實現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改善。多年來我國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以水土資源為前提,優化水資源配置,採取綜合措施,科學防治,走出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成效。
1.西北地區水資源狀況
西北地區是我國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地區,缺水是其主要特徵。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發量在1000~2800mm之間。根據《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成果,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1563億m3,可供維持人類生存利用的水資源量1071億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34億m3。維持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為271億m3,可供生活和生產發展利用的水資源量為800億m3。現狀生態用水短缺21.6億m3,生活和生產缺水量47億m3。到2010年,在大力節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產發展需水量將達到853億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實踐
一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態用水。黃河、黑河、塔里木河調水成功,譜寫了綠色頌歌,充分體現了水是生態的命脈和生態建設的根本;說明恢復生態、建設生態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為龍頭,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國北方地區的水庫、灌區、機井等各類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滋潤著林草植被,灌溉著沃野良田,改造著沙化土地,生機盎然的綠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著土地沙漠化擴展,改善了環境,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發展了地方經濟。 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將長城沿線的水蝕、風蝕交錯區(即農牧交錯區)部分地區的40多個縣列為水土流失的重點防治范圍,包括毛烏素沙漠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地區,范圍達20萬hm2,開展了連續、集中、大規模的綜合治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黃土高原地區、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部署了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涉及310個縣,改善了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擴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發揮以水治沙的優勢,綜合治理。
——在水蝕、風蝕交錯區和綠洲邊緣地區,採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設小型水利工程?發展灌溉,把大面積沙荒地改造為良田,同時,圍繞井、渠、田、路建設農田防護林網。
——在沙漠邊緣的沙丘起伏區,採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灘地,適度建設基本農田。特別是在乾旱缺水地區,大力推廣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檸條、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黃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發展高效農牧業。
——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態水源及節水配套工程建設,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庫倫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
三是加強預防保護,遏制沙漠化擴展。
根據《水土保持法》的規定,實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在風力侵蝕地區加強預防監督和植被恢復保護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規體系,依法對風沙區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次是認真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西部大開發重大工程如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以及石油、煤炭的開發,都執行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落實防治措施。
實施分區防治戰略 針對風蝕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及風沙成因,將其劃分為不宜治理區和宜治理區,突出重點,區別對待。
一是對於沙漠、戈壁和極度乾旱區,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點是預防保護為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
二是對於沙區、沙漠綠洲等,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為主,草灌喬混交開展生態修復工程,並輔以農牧業建設。
三是對於沙化、退化草原地區,重點是實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圍欄封育、劃區輪牧、舍飼和半舍飼,同時發展草庫倫,建設高產優質的灌溉飼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復、保護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設一小塊、保護一大片」,給草原以休養生息機會,達到自然修復的目的。
四是對於農牧交錯區,因地制宜地開展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

Ⅷ 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有哪些

多年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科學配置,綜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為重點,以實現風沙區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為目標,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和灌溉草場,發展高效農牧業,促進大面積退耕和封育保護。
一是局部地區取得明顯成效,遏制和減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東移。如陝西榆林市堅持以水為中心的綜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萬hm2荒沙荒丘,有40萬hm2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態得到改善,使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縮小(全國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擴大)。
二是改善了風沙區生態環境。如內蒙古庫倫旗重點治理區,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後的60%;全旗林木覆蓋率提高了7.5個百分點。
三是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內蒙古烏審旗,過去是荒山禿嶺,沙丘連綿,植被稀疏,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糧食330kg,通過綜合治理,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治理區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糧食達到1300kg,土壤侵蝕減少80%以上,脫貧達到90%以上。

Ⅸ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術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有鑒於沙的流動性,應對風害成為難中之難。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術中,工程固沙採用人工設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來阻止沙子移動;化學固沙通過噴灑化學固沙劑,如乳化瀝青、聚合物樹脂等;植物固沙則是透過種植沙生植物的手段來穩定和阻絕沙體,以達到固沙目的。下面我們來盤點這三種固沙技術中的最熱門的新科技:立體固沙車、藻類治沙固沙技術,植物性纖維黏合劑,這三種技術中前兩項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第三種還存在爭議,效果有待驗證。

立體固沙車--速度是人工的約180倍

經施工改造後的沙體當即固定,並表現出持久的抗風蝕能力。試驗地種植了70多種植物,長勢旺盛。為了檢驗治理成果,研究團隊在改造後的沙漠中種植了70多種植物,其長勢都非常好。為了檢驗安全性,團隊還請來了第三方機構對粘合劑及「沙變土」土壤進行檢測。易志堅拿出了西安國聯質量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對粘合劑的檢測報告,上面多項指標遠遠低於國家標准。

對於這項科研成果,該成果專家評審組的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的秘書長楊文斌認為,其研究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對於一項研究來說,需要有實驗室的結果,還要有基礎性成果,還需要實地的實驗結果,也就是大面積的區域實驗,區域實驗完成之後才能開始推廣,即使區域實驗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說這是一項可以推廣的技術。易教授團隊所做的4000畝實驗在普通人看來面積廣闊,但是對於荒漠化研究來說,4000畝的面積太小了,根本不算什麼。這項所謂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積推廣的階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話,根本不用治理就會變成農田。楊文斌說:「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種植了。在沙漠上安裝上灌溉設備並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長,是現在科學家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條件,而有的是人為因素,特別在靠近河套地區的一些沙漠地帶確實是人類破壞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門別類地對沙丘和沙地進行改造,對於人類過度開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區可以優先修復,這些地區曾經也有綠植生長的基礎。所以,沙漠的改造的關鍵在於應該分類分區,而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原生沙漠是地質時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態系統,是一種一種生態系統,它和濕地生態系統,和森林一樣都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治沙不是消滅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變綠洲,否則,地表下墊面均勻一致,反而無法形成氣壓差,不利於形成空氣流動,進而影響水分的運移。從另一面可能惡化了區域氣候,利弊需要權衡。

Ⅹ 中國應對荒漠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此外,中國的科研人員還為利比亞海岸公路和沙漠公路風沙災害防治項目承擔了工程設計工作,為利比亞培訓了20名技術人員;完成了「土庫曼阿姆河右岸天然氣項目綠化工程」方案設計;為哈薩克阿斯塔納生態屏障建設和茅利塔尼亞首都圈防護工程做了物種篩選。

幫助中亞國家生態重建,用科技幫助絲綢之路經濟帶重現綠色生機的希望。未來中國還將與更多非洲、中亞國家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10)沙漠防治成果擴展閱讀: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乾旱(基本條件)、地表鬆散物質(物質基礎)、大風吹揚(動力),沒有植被(保護)等。

以風力作用下的荒漠化過程為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3個階段:

①發生階段。僅存在發生荒漠化的條件,如氣候乾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等,即潛在荒漠化。

②發展階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壞,出現風蝕、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風沙活動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包括發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以下)和強烈發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50%)。

③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為嚴重荒漠化。

閱讀全文

與沙漠防治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