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給我們帶來什麼國際化都市的特徵是什麼
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標准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確立了未來50年首都現代化建設實施」新三步走「的戰略,即第一個10年打好基礎,到2010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個10年鞏固提高,到2020年,使北京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再用30年爭創一流,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完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北京成為當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三步走」戰略圍繞實現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總目標提出了階段性發展目標,那麼正確認識城市建設現代化。科學研究、客觀評價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狀況,規劃北京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道路,就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大課題之一。以下是我們對北京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指標評價體系研究的階段性初步成果。
一、國際化大都市的概念及內涵
國際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蘇格蘭城市規劃師格迪斯於1915年提出來的。目前關於國際化大都市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上有代表性的解釋定義有兩種:
(1)英國地理學家、規劃師彼得?霍爾將這一概念解釋為,對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全球性經濟、政治、文化影響的國際第一流大都市。他認為世界城市應具備以下特徵: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權力中心;②國家的貿易中心;③主要銀行的所在地和國家金融中心;④各類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匯集和傳播的地方;⑥不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當比例的富裕階層人口;⑦隨著製造業貿易向更廣闊的市場擴展,娛樂業成為世界城市的另一種主要產業部門。
(2)美國學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項衡量世界城市的標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③國際性機構的集中地;④第三產業的高度增長;⑤主要製造業中心(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尤指港口與國際航空港);⑦城市人口達到一定標准。
國內代表性的觀點有二種:一種觀點認為,所謂國際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較強經濟實力,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務功能,一定的跨國公司和金融總部,並對世界和地區經濟起控製作用的城市。另一種觀點將「國際化大都市」分解後認為,國際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質、功能和地位、作用。表現為三個特徵:一是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位列世界經濟、貿易、金融中心之一,對世界經濟有相當競爭力和影響力;二是經濟運行完全按國際慣例,並有很高的辦事效率;三是第三產業高度發達,綜合服務功能強。大都市,指的是其規模、容量和結構、形象。也有三個特點: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積外,還要有向外延伸的廣泛空間即經濟區域,稱大城市連綿區;二是除了城市據有跨國公司總部外,還要有龐大的企業集團、中介組織和相當的資產存量、要素存量和內外貿易額;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礎設施外,還要有顯示現代化的公用事業、商住樓群和生態環境。
綜合上述觀點,所謂國際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經濟、科技實力,並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關系,有著全球性影響的國際第一流都市。理解國際化大都市概念的關鍵點是「影響力」問題,這種「影響力」是奠基在一定經濟實力基礎上的,這種影響能力既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也是一個相對比較的概念。
二、國際化大都市指標評價體系
城市的國際化作為大城市的一種發展動態,其發展水平是由各種復雜因素綜合決定的。在借鑒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科學性、動態性、開放性、可操作性原則以及指標體系的發展趨勢(即從分散的、單一羅列指標向精簡、獨立的綜合性指標發展),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對國際化大都市進行科學評價,致力於揭示我國城市實現國際化的門檻及其動態框架,該指標評價體系可採用主題綜合型方法確定為3個層次、4項主題內容、15項具體指標。
關於北京初步建立國際化大都市框架的單個指標標准值的確定,是參考現有國際化大都市不同階段的發展經驗,在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主要指標體系及其標准值研究的基礎上(《宏觀經濟研究》2000?4,宏觀經濟課題組),依據《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以及《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和到2010年發展規劃綱要(框架)》(以下簡稱「綱要」)所預期的發展速度,以及到2010年北京率先實現經濟、社會現代化的主要預期指標,綜合分析確定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大都市的各項標准值。
第一類為經濟發展指標。反映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是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是整個社會全面發展的首要條件。
指標1、人均GDP是反映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重要指標,國內外指標體系均選擇該指標並將其放在核心位置。根據預測,今後十年北京GDP增長速度年均約9%,到2010年北京人均GDP將達到6000美元以上,基本實現現代化。按照這個增長速度,參考其它城市的國際化歷程,2020年左右北京基本達到國際化大都市水平的人均GOF標准值至少為10000美元。
指標2、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也是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變化的重要指標。它可以反映出經濟結構的優化程度、城市的輻射力、凝聚力和綜合服務水平。「十五」期間。北京第三產業年均增長約10%,到2010年北京市三產比重預測值為62%。目前發達的國際化大都市三產比重已超過80%,考慮到發展的不同階段與速度的關系,北京進入國際化大都市的最低標准值應為75%以
指標3、外貿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經濟特徵的主要指標,即城市的出口總額與城市GDP之比。隨著中國加入WTO,「十五」期間凈出口負數有增大的趨勢,但開放程度的加深決定了外貿依存度的上升空間。從其它國際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外貿依存度在30%左右即具備國際化特徵。
指標4、R&D(研究與開發)投資佔GDP比重是世界廣泛採用的衡量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相關性的指標。增加科技投入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增強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增加研發投入的比重。根據GDP增長速度和目前其它國際化都市的相關指標,達到國際化大都市的基本標准應為5%以上。
第二類為生活水平與社會發展指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進步是實現城市現代化與自際化的根本目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進步,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指標5、人文發展指數(HDI)。這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自1990年發表《人類發展報告》以來所採用的人大發展綜合指標,它由3項指標組成:長壽、教育成就、生活標准,以此構建人文發展指數,已被各國廣泛採用。其中長壽根據預期壽命測定;教育成就根據成人識字率(三分之二權數)和大、中、小學的綜合入學率(三分之一權數)組合得到;生活標准則根據人均GDP測定。HDI指標小於0.5視為低水平,在0.5―0.8之間為中水平。大於0.8為高水平。據聯合國1994年人文發展報告統計,北京HDI指標已達0.861,在世界上排名第31位,排在韓國、新加坡之前;北京國際化大都市標准值至少在0.9以上。
指標6、人均住房使用面積是衡量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條件的主要指標。國際化大都市的居民生活總體水平要高於一般城市,必然要求居民居住條件逐步完善。目前發達國家的城市住宅已普遍進入享受型階段,據統計1990年美國人均住宅使用面積68.7平方米,高收入國家35平方米,中高收入國家22平方米,中等收入國家15.1平方米,中低收入國家8.8平方米,北京市1998年人均住宅使用面積為15平方米,到2010年將達到18平方米左右。根據我國國情和其它國家發展情況,到2020年北京基本進入國際化的最低標准應超過人均25平方米以
指標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體現人口文化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主要指在校大學生佔18―22歲人口的比重。」綱要」提出北京在未來的5―10年間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因此,該指標不低於50%是城市實現國際化的最低標准。
指標8、信息化綜合指數Ⅱ(Ⅱ=∑PiWi,Pi為各評價指標處理值,Wi為Pi的權重,詳見國家統計局《中國各地區信息化水平測算與比較研究》)。該指標為綜合性指標,依據1997年國務院信息化工作小組提出的國家信息化的定義,得到包括信息資源、信息網路、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與產業、信息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准等6個方面的內容。衡量上述6個方面的具體統計指標約25個,加權測算得到。「九五」前四年,我國信息化水平總指數年均提高20.1%,北京市年均提高約17.6%。依據不同發展階段的發展速度,以及其它國際化都市的發展經歷,北京進入國際化都市的信息化綜合指數應達到80。
第三類為城市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指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衡量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標志,是城市發揮服務功能的基礎條件,同樣也是未來十年實現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之一。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生態環境是國際城市不斷創新和保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國際城市區別於一般城市的特徵之一。
指標9、軌道交通客運比重。由於軌道交通運輸量大、不堵車的優點,成為市區人口超過100萬的國際化大城市解決城市交通的重要措施。因此軌道交通客運量比重就成為衡量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世界大城市約為60―80%,由於北京城市人口密集的特點,這一比重應不少於50%才能達到國際化都市標准。
指標10、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是城市國際交通的最主要指標。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多年來一直在國內高居首位,但與國外城市相比就有不小差距。單從數量上僅相當於國際城市90年代初平均水平的14.6%,相當於香港90年代初的34.5%。因此國際化標准值應達到4500萬人次以上。
指標11、空氣綜合污染指數(P)。健康的城市環境包括潔凈的空氣、水、大面積綠地以及無噪音污染。其中空氣、水尤其重要。目前採用的空氣綜合污染指數P是各項空氣污染物的單項指數加和,可用於評價城市空氣質量的總體狀況、年際變化以及城市間空氣污染程度的比較。指數數值越高,表明空氣污染越嚴重。根據我國城市空氣污染的狀況和特徵,結合國家空氣質量標准限值,國際化標准值應定為P<3。
第四類是反映國際開放交流程度的指標。如前所述,國際化大都市應是國際化程度高,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很強影響力、控制力和輻射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全球經濟活動、經濟發展態勢和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國際中心城市。
指標12、當代著名的國際化城市都是眾多大型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可以說是全球的生產經營決策和企業戰略決策中心。隨著貿易全球化的深入,跨國公司數量將日益增加,而全球前500家最大跨國企業的前100家就控制了世界近三分之―的直接投資,因此該指標極有代表性地反映出該城市的國際控制能力。根據國際城市發展經驗,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全球最大500家企業設立分支機構,就能很好地說明城市的國際化趨勢及未來的成長性。
指標13、外國金融機構數量突出地反映了城市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程度,體現城市的金融資本影響力。從世界上高度發達國家的國際化城市的發展過程看,金融保險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隨著中國加入WTO和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各類金融機構將不斷湧入。這一指標的確定必須與我市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相適應。
指標14、國際旅遊業的發展水平也直接關系著城市國際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年入境旅遊人數是體現城市國際交流功能和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根據經驗,年海外遊客人境人數至少在600萬人次以上才可成為具有「全球性旅遊中心」特徵的國際化城市。
指標15、年舉辦國際會議次數。國際經濟中心城市不但是經濟中心,同樣是世界政治、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大量國際組織的存在使其在國際社會中擁有廣泛的影響力,也成為大型國際會議的重要舉行地。例如,目前紐約、東京等城市年均舉辦80至90個左右的國際會議。因此我們的國際化標准值基本接近目前世界水平。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趕上或超過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還需要不斷努力,至少需要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應分步實施,明確階段性目標。北京建設一流國際化大都市應是一個50年的長期目標,可分三階段實現。第一階段從現在起到2010年基本實現城市現代化,主要現代化指標達到一般國際化城市90年代初的平均水平。第二階段到2020年進入國際性城市的第一層次目標,使政治、科技文化功能初步具有全球性,而經濟功能也應達到區域國際性城市的水平。第三階段到2050年,當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接近或趕上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時,北京不僅在政治、科技文化方面成為全球性中心,在經濟方面也將是全球性中心,屆時北京將真正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名符其實的全球性世界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因此,北京市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坐失良機,現實性和前瞻性必須有效統一,走先現代化,而後國際性城市繼則國際化大都市的階段性發展之路。
2. 全球化有什麼事例
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
1、貿易全球化主要體現在:第一,國際貿易增長率高於世界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二,國際貿易規模龐大,世界貿易依賴度高。
2、投資全球化:國際直接投資全球化表現在:國際直接投資增長率高於國際貿易增長率和世界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跨越國界日益與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融合在一起,即資金的籌集、分配和運用,超越國家疆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
(2)國際化成果擴展閱讀:
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徵。
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也帶來了「世界大戰」。
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
3. 一個中國企業如何成功實現國際化,有案例最好
bbs.ebookee.net/thread-174645-1-1.html
[標題] 中國企業跨國並購10大案例
[作者]
[內容簡介] 《中國企業跨國並購10大案例》是一套收集改革開放30年,中國企業實踐中具有標志性實踐的案例集合。叢書採用准教學案例之形式,將教學案例與研究案例有機結合,力求提高案例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案例集涉及10家企業及其眾多跨國並購案例。案例企業所在行業較為廣泛,以製造業為主,涉及國際采購貿易(利豐貿易)、彩電製造(TCL集團)、個人電腦製造(聯想集團)、手機製造(明基集團)、汽車及零部件製造(萬向集團與上海汽車)、化工製造(中國化工)以及機械製造(北京第一機床廠、中聯重科、上海電氣),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可供不同行業的企業參考與借鑒。 本叢書的受眾群體為全球商學院的教師、學生,以及企業管理者。 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以「研究中國企業的創新案例,記述中國企業的奮斗歷史,總結中國企業的管理思想和傳播中國企業的商業智慧」為己任,忠實履行歷史賦予的企業創新的研究者、企業歷史的記述者和管理思想的總結者的使命。 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以創新的院企「雙贏」合作新模式,提供項目、基地、聯盟、捐贈和戰略等多種途徑的合作,共同營造企業研究與企業實踐的互動服務平台、中國企業歷史與文化的傳承推廣平台和中外研究機構和學者的交流合作平台,進而不斷提升中國工商管理教育的水平、提煉中國企業的管理思想和理論、提高中國企業的領導和管理能力,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的基於中國企業實踐的綜合性、國際性和權威性的研究機構。
文件大小:1.22M
4. 果德安的中葯國際化方面成果及貢獻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six major phenolic acids in the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four rel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eparations by HPLC-DAD method, J Pharm Biomed Anal, 2006, 41(1): 48-56, Liu AH, Li L, Xu M, Lin YH, Guo HZ, Guo DA * Characterization of tanshinones in the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Dan-shen)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6, 20(8):1266-1280, Yang M, Liu AH, Guan SH, Sun JH, Xu M, Guo DA* Dete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enolic acids in Danshen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diode array detection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A, 2007, 1161(1-2): 170-182, Liu AH, Guo H, Ye M, Lin YH, Sun HH , Xu M ,Guo DA* Development of the fingerprint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its related preparations by HPLC-DAD and LC-MSn, J Chromatogr.B, 2007, 846(1-2): 32-41, Liu AH, Lin YH, Yang M , Guo H, Guan SH, Sun JH, Guo DA* Analysis of triterpenoids in Ganoderma lucim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J Amer Soc Mass Spectrom, 2007, 18(5):927-939, Yang M, Wang XM, Guan SH, Xia JM, Sun JH, Guo H, Guo DA* Proteomic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ytotoxicity mechanism of ganoderic acid D and computer-automated estimation of the possible drug target network, Mol Cell Proteomics, 2008, 7(5): 946-961, Yue QX, Cao ZW, Guan SH, Liu XH, Guo DA* Phytochemic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A, 2009, 1216(11): 2045-2062, Yang M, Sun JH, Lu ZQ, Chen GT, Guan SH, Liu X, Jiang BH, Ye M, Guo DA*
5. 中國近年來的輝煌成就
截止2019年,中國的輝煌成就:
1、社會主義改造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這一切,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2、堅持改革開放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成功開辟、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經受住考驗和挑戰
經受住蘇聯解體、東歐劇變、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嚴重洪澇災害、2003年「非典」疫病災害、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嚴峻考驗和挑戰。通過持續努力和奮斗,中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發展起來,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開啟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軍。到本世紀中葉,當我國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5、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辦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秦皇島、青島為協辦城市。香港承辦馬術項目。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有參賽國家及地區204個,參賽運動員11438人,設302項(28種)運動,共有6000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參加。
6. 人民幣國際化成果怎麼樣
人民幣近年來雖然幣值有所波動、國際結算比例有所反復,但國際化務實成效不斷,全球結算和人民幣金融產品日益增多。今年年初,巴基斯坦國家銀行(央行)批准了貿易商在與中國的雙邊貿易中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
巴基斯坦央行此舉為人民幣進入巴基斯坦市場亮了綠燈。分析人士指出,巴中雙邊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不僅可以幫助巴方緩解美元儲備持續走低的外匯儲備壓力,同時也可以讓巴基斯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塊「試驗田」。
「去年,人民幣債券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在這一背景下,外國投資機構持有的人民幣現金可以更為便利地轉化為人民幣資產,這也增加了外國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的信心。」他說,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人民幣無論在貿易活動中還是在直接投資中,也必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7. 反映全球化的事例~~!多多~~
一、全球化
1.什麼是全球化
「 全球化 」 通常指 「 經濟全球化 」 ,它是近幾年來新聞媒體和學術界使用頻率較高,同時又是內涵界定爭議較多的概念之一。
經濟全球化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事件,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或者說是資本擴張的必然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曾指出: 「 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 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
到今天,雖然這個全球化過程還遠沒有完成,世界上還有反對全球化的個人和團體,但全球化已經是誰都無法迴避、必須正視的現實。正如 1990 年 1 月 8 日的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的 「 國際化市場與全球化經濟 」 一文所說: 「 當前世界大公司的老闆正在考慮的戰略轉移是全球化。進入 90 年代,若估計不到國際化這一強大發展趨勢,就無法決定工業發展的前景。 」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魯傑羅對工商界人士說: 「 經濟全球化是被貿易發展推著走的一列高速火車,迅速發展的技術也是推動力。 …… 認為可以阻擋全球化的人必須告訴我們,他們准備如何阻止經濟和技術發展。阻止全球化,等於說要阻止地球自轉 」 。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經濟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它的運動方向就是全球化,最終形成全球統一大市場。
經濟全球化是通過各種經濟資源在世界市場上相互流動來實現的。所以,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勞務等經濟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跨越國際的大流通。隨著流通程度的擴大和深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也逐漸增強。到現在,經濟全球化已經表現得很清楚的內容是一系列經濟要素全球化的組合,即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資全球化、人力資源全球化、消費全球化等等。
經濟要素全球化組合的速度與規模,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跨國公司的出現既實現了生產組織的全球化又實現了組織生產的全球化。到 2l 世紀初跨國公司已有 6 萬多家,其中最大的 200 家就壟斷了世界經濟活動的 l/4 ,跨國公司的生產總量已佔全球生產總量的 1/3 ,其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技術轉讓費用佔全球 2/3 。無怪乎有人說, 20 世紀是跨國公司在民族國家中經營的世紀, 21 世紀則是民族國家在跨國公司的網路中生存的世紀。因此,可以說,世界經濟的大轉折過程中跨國公司是主要的推動力量;毫無疑問,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尤其是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極大地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與此同時,隨著技術開發的國際化和全球技術市場的形成,科技開發的產業化與全球化也已成為一種大趨勢。
2.什麼是國際化和一體化
人們在談論全球化問題時,還經常使用 「 國際化 」 、 「 一體化 」 等相近的詞彙。而且學者們對這些詞語的解釋也互有差異,這是許多新領域發展過程常見的現象。
「 國際化 」 和 「 全球化 」 在許多場合是經常被交替使用,甚至不加區別。如果一定要加以區別的話,可以說 「 國際化 」 表示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初始階段, 「 全球化 」 則側重於過程的目標、結果或其成熟階段。由於當今的全球化還不能說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此用國際化來表達也無多大妨礙。這兩個概念的科學界定有待於全球化經濟學的誕生。 『
「 一體化 」 也有一些類似的概念,如 「 國際經濟一體化 」 、 「 區域經濟一體化 」 等等。國外有的學者把 「 國際經濟一體化 」 又叫做 「 區域化 」 ,並將其定義為: 「 各個獨立的國民經濟在體制上組合成為更大規模的經濟集團或共同體,如歐洲經濟共同體。 」「 區域經濟一體化 」 是指在地理上相近的國家相互採取更為開放的政策,從而結成一體化的集團 ( 組織 ) 。這些概念實際上都是指 20 世紀 80 年代起,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一些國家為了減少貿易壁壘,形成某種互惠的國家聯合體。其中影響較大的除歐洲經濟共同體外,還有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國家聯盟、中美洲共同市場、海灣合作組織、馬格裡布聯盟等。
「 一體化 」 或 「 區域經濟一體化 」 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自然發展階段。它是相鄰國家之間經濟交往日益頻繁的必然結果。成立區域組織的初衷可能各不相同,但區域經濟發展會增加各地區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降低地區內部的商品流通成本,加快地區經濟的發展,如能健康發展,有可能成為全球化經濟的穩定成分。
二、全球化的特徵及其表現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以往的經濟模式和經濟現象都在迅速地發生變化,它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是多角度的,這里僅羅列與本課題關系較為密切的幾個方面:
1.企業跨國經營和商品跨國生產
在以往的年代裡,某一特定產品是由某一特定企業獨家製造的,這是天經地義的。如王麻子刀剪肯定出之於王麻子刀剪鋪工匠之手,本田發動機是由日本本田公司生產的等等,也就是說產品是專屬於某國家的某企業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這一概念越發不清楚了。現今的國際市場中流通的商品出於管理上的需要雖然也釘上某廠、某地或某國生產 ( 製造 ) 的牌子,但實際上已不是獨家生產,甚至不是某一國製造的產品。眾所周知的波音噴氣客機,名義上是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其實參與生產的企業包括 6 個國家的 l500 家大企業和 15000 家小企業。再如,歐洲的 「 空中客車 」 飛機,參與研製和生產的企業除法國外,還有德國、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的航空公司,只是在法國的圖盧茲最後總裝,法國製造的零件還不到 40 %。不僅這類結構復雜的大型設備是這樣,就連許多小型產品也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這類產品的原產地或生產國的概念,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說這是事實上的 「 全球產品 」—— 經濟全球化的傑作。
「 全球產品 」 是商品跨國生產的結果,商品跨國生產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和成功,主要是由於企業的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資本的全球擴張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發展的動力。在生產的全過程中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並生產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這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這一組織形式之所以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被分解為若干階段或環節,按照以往的生產模式,這些階段或環節便是企業內部的生產分工,但在跨國經營的企業里,卻變成了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分工。有些環節 ( 如零件加工 ) 在勞動力低廉的國家進行,有些環節 ( 如開發設計 ) 在擁有高素質專家的地方進行,有些環節 ( 如總裝配 ) 則在主要的銷售市場附近進行。因此,可以說 「 全球產品 」 是全球性資源最佳整合的結果。
2.商品和資源的跨國大流動
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的社會化生產,促成了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造就了遍及全球的國際市場,從 GATF 到 'WTO 都是要使這個市場更大、更無阻力和更自由,以便使國際貿易更加便利、商品流通更快、交易成本更低,讓消費者從中獲益,為世界各地的企業提供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廣闊空間,從而又會進一步激發更大規模的商品流動、資金流動和人員流動,使那裡的經濟產生活力,這就是市場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的巨大作用。
今天國際市場商品和資源流通規模之大,已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僅 1995 年世界商品貿易額就達到 5 萬億美元,相當於平均每人購買了 l000 美元進口商品。世界貿易年增長一般都在兩位數,並且持續地超過產出增長的速度。這就是說,世界產品中越來越大的部分參與了國際貿易,許多國家對外貿的依存度顯著增大,自覺不自覺地投入了全球經濟的懷抱。
今天世界范圍人口的流動,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其規模之大,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超過了任何一次民族大遷徙。從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各工業發達國家對外籍勞工的吸納不斷增多,美國、加拿大首當其沖,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西歐也開始大批招收外籍勞 32 ,其中英國和法國各達 300 萬,中東石油輸出國 10 年間勞工數增長 10 倍。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民工潮以億計算。
今天世界范圍的資金流動 ( 國際投資 ) 量,近乎天文數字,僅 1995 年世界外匯交易總額就達 500 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商品貿易額的 100 倍。
3.世界范圍的技術交流
當今世界已經擺脫了以往那種嚴格控制技術外流的傳統,技術也以商品的形式進入了市場。世界技術市場上通過合法方式出售和購買技術專利、技術特許權、提供有償技術服務、版權交易、購買成套設備和生產線等等方式的技術交流十分活躍。這種技術的廣泛流動使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周期顯著縮短,技術創新和技術轉讓創造更大的效益。以日本為例, 1950~1970 年間,日本僅僅花了 60 億美元,引進 2600 項技術,創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奇跡。據專家分析,如果不引進外國技術而由自己開發的話,大約需要 3 倍的投資和 10 倍以上的時間。
世界范圍內信息的高速與大量流動,幾乎不受地理限制,世界確確實實變成了地球村。信息在經濟、技術乃至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比任何時代都重要,信息網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現今的任何一個產業。據預測到 2012 年僅集成電路行業年銷售額將達 1 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 2000 年國內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總產值增長部分的 60 %與集成電路有關。
上述 3 個方面描述的僅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從中可以發現這種經濟模式對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優越性,它的磅礴氣勢和動人前景。同時,電會發現這個世界規模的經濟列車的高速安全運行,確是一大難題。如果這個國際市場沒有統一的共同遵守的規則,流通的商品和各種資源沒有可靠的質量,沒有較高的信任度,其後果將是何等的不堪設想。
8. 全球化帶來的成果
全球化的初步成果
人類歷史是不斷的聚合運動。城邦聚合成國家,國家聚合成多國聯盟,多國聯盟聚合成世界組織聯合國(UN)。城鄉貿易聚合成全國貿易,一國貿易聚合成地區多國貿易,地區多國貿易聚合成世界貿易組織(WTO)。一國文化聚合成多國文化圈,多國文化圈聚合成人類共創、共有、共享的國際現代文化。全球化是人類聚合運動的新階段。
全球化由工業化而發育,由信息化而成形。冷戰時期,全球化蓄勢待發而難於伸展。斯大林宣布:一個地球,兩個平行市場,資本主義有貨幣交易市場,社會主義有實物交換市場。冷戰結束之後,天地無阻,全球化一往無前。
全球化的初步成果略談如下。
交通高速化。二戰結束,我去美國,坐當時最快的輪船,14天渡過太平洋。現在飛過太平洋只要15個小時,朝發而夕至。國際航空已經結成一個世界蜘蛛網。鐵路高速化又在改變世界交通。貨運集裝箱也是過去聞所未聞。天塹變通途,並非虛語。
信息網路化。個人電腦把整個世界連成一片,通信發生了革命。文房四寶成為古董。簡訊代替信封郵遞。手機既能聽,又能看;人手一機,遠方親友來到耳邊眼前,這不是神話嗎?
貿易世界化。中國用15年時間談判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實際是用15年時間學習世界貿易技術。1979年我去巴黎,法國朋友說,歐洲各國櫥窗堆滿日本貨,人人搖頭,可是不能不買。今天報紙說,中國生產的鞋足夠全世界一人一雙,外國的鞋廠如何開工?世界的市場結構徹底改變了。既歡迎物美價廉,又抵制外來競爭,這個矛盾如何協調?
生產外包化。工資不斷上漲,把工作送到工資較低的國家去做,叫做外包。先進國家由此得到贏利,後進國家由此生產起飛。反對資本侵略變成歡迎外資來臨,思想一百八十度大變。
中國承辦體力外包最多,成為世界工廠,震動了世界。清末洋務運動以來的工業化之夢終於實現了。
印度承辦腦力(軟體)外包最多,成為世界辦公室。美國的晚上是印度的白天;美國人睡覺,印度人工作;辦公室從紐約搬到邦加羅爾,不僅節省費用,還節省時間。美印之間的時間距離沒有了。美國人說,地球原來是圓的,現在變成平的了。
工廠無人化。工業化開始於紡織的機械化,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出現全自動化的機器人。全部機械化的農場叫作無人農場,機器人工作的工廠叫無人工廠。無產階級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股票制度產生持有股票的工人階級,勞資區別模糊了。農場不要農民,工廠不要工人,人類是否就要全部失業了呢?不必擔心。人類更忙了,忙於製造機器人,忙於其他必須用人力的工作。
文化國際化。人類共創、共有、共享的國際現代文化使人類的文化生活趨於同化。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雙文化生活是全球化時代的普遍觀象。文化的國際化是全球化的精神支柱。
這些僅僅是全球化初步成果的點滴閑談,今後發展,方興未艾。人類生活已經超過任何宗教所想像的天堂。有人估計,全世界人口有一半以上在最近十年中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全球化跟其他歷史時代一樣,幸福和災難共生。幸福沒有全球化,恐怖主義倒已經全球化了
9. 目前WBF數字資產交易所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國際化運營戰略是什麼樣的
擁有可以覆蓋全球的3000多家媒體資源,行業經驗豐富且模式新潮,宣發優勢突出。
目前正在進行「攜30家項目方,走遍全球30城」生態拓展計劃,走遍全球30個區塊鏈熱點城市,現已完成香港、馬尼拉等8站,將繼續前往紐約、巴黎、舊金山、柏林和倫敦等等22個熱點城市。
10.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研究成果
出版圖書(部分)
China Goes Global: How China』s Overseas Investment is Transforming Its Business Enterprises, 2016,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England
Reverse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16,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England,
Entrepreneur and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Global Returnees,2016,Edward Elgar, London, England
《海歸者說--東方衛視熱播紀錄片「海歸中國」40位人物故事》,中國出版集團,2016 年1月
《那些年,我們怎樣創業》,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1月
《世界這么大,我們創業吧—50名知名創業家談創業》,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1月
《新加坡的人才戰略與實踐》,黨建出版社,2015年11月
《企業國際化藍皮書--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5)》 ,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年10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年10月
《國際人才戰略文集》黨建出版社,2015年6月
《國際獵頭與人才戰爭》,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6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年2月
《以色列谷》,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1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4)》,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
《大秩序--2015年後的中國大格局與世界新趨勢》,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11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報告(2014)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8月
《企業國際化藍皮書:中國企業國際化報告201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大國智庫》,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國際人才競爭戰略》,中國人事科學出版社,2014年5月
《百年海歸 創新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 No.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0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3) No.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0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區域人才競爭力報告(2013) No.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精英課》,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
《移民潮-中國怎樣才能留住人才?》,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 No.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
《技術移民法立法與引進海外人才》,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9月
Globalizing China: The Influence, Strategies and Successes of Chinese Returnees, Emerald Publishing, United Kingdom. 2012
Entrepreneurial and Business Elites of China: The Chinese Returnees Who Have Shaped Modern China,Emerald Publishing, United Kingdom, 2011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9月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6月
《海歸創業企業與民營企業對接合作與對比研究報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中國海外發展》,東方出版社,2011年
《人才競爭》,東方出版社,2011年
《管理思想與實踐》,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
《中國模式——海外看中國崛起》,鳳凰出版社,2010年
《建言中國——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看中國》,東方出版社,2010 年
《國家戰略——人才改變世界》,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報告》,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
《人才戰爭——全球最稀缺資源爭奪戰》,中信出版社,2009年
《當代中國海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
《繽紛海歸——百位海歸談事業與人生》,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
《魅力學者——10位海歸科教文衛英才》,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
《巔峰職業——10位海歸職業經理人》,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
《創業英雄——10位海歸創業先鋒》,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
《叱吒華爾街——10位海歸上市公司領袖》,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
《資本推手——10位海歸投資銀行家》,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
《財富裂變——10位海歸風險投資翹楚》,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
《創業中國——中國海歸創業50人》,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海歸時代——中國海歸精英大視野》,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