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後,我國人民可以共享哪些成果
可以肯定,經濟實力雄厚了,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就會相應得到提高,社會的公共設施建設水平也會進一步提高,關系民生社稷的公共事業(教育、醫療、交通、通信以及救助等等)也會進一步發展,因此老百姓可以在國家資源分配格局中獲得(共享)一些看得見的實惠,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按勞分配的基本分配製度,還是要堅持,如果不努力勞動(工作),那也只能在進步的社會中共享公共資源,一個公平的社會是不會允許「坐享其成」成為公正規則的。 追問: 確實要杜絕坐享其成,要成根本出發,以先富帶後富,以城鎮帶農村,以實現共同富裕,並加上精神上的提高,才是全面小康,所以有坐享其成的事想就不是全面小康了,我的問題是全面小康後,人民可共享哪些成果 回答: 依我各人看,可以共享的成果有好多好多。具體說的話,列舉一下吧:首先是溫飽,這一塊主要是向低收入人群(弱勢人群、殘疾人群、低能人群)提供基本救助(解決吃飯、穿衣、居住等生存問題)。其次是社會制度(主要是法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包括建設更加合理的社會制度),這是全社會人的大事,好的制度可以為人們保障好的社會環境,保障人們享有充分的自由。再次就是較高水平的公共事業和合理的完備的基礎設施。包括教育、醫療、交通、通信、環境保護、危機處理等等。最後就是發達的科學技術成果。這就多了去了,包括引領人類的太空尖端科技和改變微環境的什麼粒子量子基因科技,當然包括身邊的事事物物,起碼覺得現在的鞋子比15年前的鞋子要舒服多了。當然,還有好多好多,你也可以展開想像呀以上是鄙人拙見,望予評論 歌羅西て 的感言: 謝謝啊,回答的挺好的。
2. 分析我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並論述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
歷史性成就:一、按現行標准衡量,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生活水平顯著改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我國農村從普遍貧困走向整體消除絕對貧困。
二、東部地區率先脫貧,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全面下降。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農村生產力低下,農民生活水平普遍很低,處於普遍貧困狀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東部發達地區已率先基本實現脫貧,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也全面下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區域性整體貧困明顯緩解,為實現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減貧人口佔全球減貧超過70%,對全球減貧作出巨大貢獻。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通過深化改革和大規模的扶貧開發,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也為全球減貧作出了巨大貢獻。一是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七成。二是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經驗。
四、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生活水平明顯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聚焦貧困地區,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斷加大投入和攻堅力度,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持續保持較快增長,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差距縮小,生活消費水平明顯提高。
偉大意義:偉大意義:從歷史維度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從政治維度看,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從發展維度看,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國發展必須完成的底線任務。從治理維度看,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成為貧困治理的中國方案。
3. 結合新冠疫情對我國的影響,如何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的勝利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之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6日在京召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習近平主席在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深刻分析了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對加強黨對脫貧攻堅的領導、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出明確要求。
黨中央針對我國貧困人口存量大減貧困難,戴帽貧困縣越扶越多的局面,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不放鬆,向全國人民鄭重承諾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鬆鬆一沖鋒就能打贏的,必須高度重視面臨的困難挑戰。剩餘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挑戰,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很大,部分貧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脫貧攻堅工作需要加強。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最後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各地區各部門要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好,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3)我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成果擴展閱讀
習近平指出,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鬆鬆一沖鋒就能打贏的,必須高度重視面臨的困難挑戰。剩餘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挑戰,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很大,部分貧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脫貧攻堅工作需要加強。
習近平強調,要繼續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落實脫貧攻堅方案,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攻堅克難完成任務。
對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要較真碰硬「督」,各省區市要凝心聚力「戰」,啃下最後的硬骨頭。要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彈。對沒有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要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實現應保盡保。
4. 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有哪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方面
你好,做朋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非常重要。感謝你對我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身體健康如果有問題隨時聯系我們,謝謝!
5.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成果是什麼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成果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較富裕。
6. 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談談我國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成就的根源是什麼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主要原因是經濟的進步 原因。經濟的發展。政治上的不斷改革。文化的進步。社會觀念的解放 我們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
7. 根據薛鑫良先生所講,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是到哪一年
2020年
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建成"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報告從以下五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六點要求: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
2、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3、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4、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5、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
6、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完善民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三、增強文化: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3、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實現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4、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
四、提高生活水平:
1、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標志;
2、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
3、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
4、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
5、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第六,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五、社會建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1、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3、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
4、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8. 結合當前實際,談談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受讓取得歷史性成績非常多 我的車現在用上了轎車
9.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1、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質量顯著提高
經過70年的努力奮斗,我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質量在人均GDP一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裡面算好的,集中表現在受教育水平偏高、平均預期壽命排位居前,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
2、社會結構不斷高級化,與經濟結構的契合度不斷提高
勞動力的產業結構發生躍遷。在過去70年中,無論是中國的勞動力產業結構還是GDP的產業結構都經歷了兩個歷史性大跨越,首先是工業超過了農業的比重,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跨越;其次是服務業超過了工業的比重,實現了從工業社會到服務業社會的跨越。
3、所有制結構持續發展
民營經濟成為拉動就業增長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前非公有制經濟佔GDP的比重不到1%,到2018年發展到60%。2018年12月,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7%和6.7%。
4、社會功能逐步增強,公平正義進一步弘揚
新中國70年的社會建設,有力地促進了保障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其中包括:財產權、勞動權、休息權、繼承權、物質幫助權、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障權。社會經濟權利是指公民根據憲法規定享有的具有物質經濟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物質上的保障。
5、社會組織普遍發展,積極參與國家治理
社會組織發展是社會建設的有效支撐。截至2019年2月9日,全國社會組織數據系統顯示全國登記社會組織已超過81.6萬個,其中民政部登記社會組織2300個。
社會組織在過去70年有了長足的發展:不斷規范管理社會組織,各級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持續開展,廣大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扶貧濟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突破100萬人,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
10. 說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我國人民可以共享哪些成果
搜一下:說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我國人民可以共享哪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