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共第一次合作時間 開始合作的標志 成果 結束標志是
1924—1927、北伐戰爭,黃埔軍校、四一二政變
1937.7.7—1945.8.15、西安事變、抗日戰爭勝利、重慶談判
『貳』 國共兩次合作的時間,名稱,標志,成就
國共第一次合作(又名:大革命時期)
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
標志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原因: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影響:
1.國共合作的形成,壯大了革命的力量,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
2.北伐戰爭的的迅猛發展,使帝國主義列強收到震懾。
3.使中國共產黨地組織和成員得到了迅猛發展,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我們黨總結了經驗和教訓,使黨成長成熟起來,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第二次國共合作:
時間:第二次國共合作是在1937年8月,從1937~1945,歷時八年。
標志: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表示聯共抗日。
原因:日本進犯我江山,並且大肆侵略,被迫無奈,過敏黨只好停止剿共,並和共產黨聯合抗日。
影響:
1 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 同時也為中共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3 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使得外國列強刮目相看。
4 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叄』 歷史上國共兩次合作的時間和目的
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決定,採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形式實現國共合作,共同進行國民革命.
●1924年1月,改組後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 在廣州舉行.事實上確立了國民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形成了以黨內合作為主要形式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促進了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革命運動的迅速發展. 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以廣東為根據地的國民革命軍進行了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 治,形成了以工農群眾為主體的大革命高潮.
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首次提出紅軍准備在三個條件下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的協定.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又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確表示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實行對日作戰,紅軍願立刻與之攜手,共同救國.
1936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政府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將「抗日反蔣」政策轉變為「逼蔣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開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信中再次呼籲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迅速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提出五項要求四項保證.
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8月中旬,蔣介石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同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47年3月7日,國共第二次合作因國民黨方面的原因破裂.
『肆』 在中國歷史上,國共兩黨進行過兩次合作,這兩次合作各取得什麼成果
1、1924-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
成就: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推動了國民大革命運專動的迅速開展。基本上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共產黨的影響力擴大。
2、1937-1946年:國共第二次合作
成就: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的開始。全面抗戰爆發後,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共同走向抗日戰場。
『伍』 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的時間和成就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1927年7月。以1924年國民黨一大為標志,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發起了國民大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宣傳共產黨的綱領,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時期,以1937年國共合作宣言發表為標志,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戰。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陸』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形式、目的、取得的成果
一共有兩次國共合來作。自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在1924--1927,組織形式就是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保持中共在政治上與組織上的獨立性。
目的是要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在1937--1945,那時的組織形式其實就是中華民國政府,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旗幟,也能說為是一種形式,中共取消蘇維埃政府的名義,承認中華民國或蔣介石的統治,國民政府在抗日上與中國分工合作。
目的就是要打倒日本侵略勢力,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性。
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柒』 第一二次國共合作實現標志 建立的統一戰線名稱 目標 成果
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標志是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第一次國共合作是為了建立各民主階級聯合戰線,共同討伐北洋政府。
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的統一戰線的名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第一次:動搖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第二次:實現了全民族的抗戰,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捌』 第二次國共開始合作的標志是什麼意義是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始。意義: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了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取得了最終勝利。統一戰線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玖』 國共的兩次合作的時間.意義.目的.成果.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間: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
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2.北伐戰爭的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和北洋軍閥;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5.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後來,全國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三、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宣傳共產黨的綱領,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四、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時間:從1937年8月中旬到1946年6月結束。
五、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意義: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六、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果:中國共產黨開辟廣闊的敵後戰場,國民黨堅定了抗戰決心,並組織實施了正面戰場的大會戰,直至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拾』 國共2次合作的開始和結束分別標志著什麼
第一次合作開始的標志是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結束的標志是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汪精衛發動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第二次合作開始的標志是1937年蔣介石發表講話,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結束的標志是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大規模進攻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
第一次國共和作的歷史意義:
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2.北伐戰爭的的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
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第二次合作的意義:
1.取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面勝利。抗日戰爭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晉中之窗促進了國內團結,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面抗戰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指導對日抗戰的總路線,沒有國共合作,就不可能有舉國一致的抗日。
2.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地位發生有利變化。抗日戰爭決定了國共兩黨的興衰消長,改變了它們在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並且奠定了未來中國政治走向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