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航天事業的輝煌成果有哪些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 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
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 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1)世界航天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前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家公司。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
中國發展航太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發展航太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2016年3月29日,中國航天獲中國政府質量領域最高獎——「中國質量獎」。
❷ 中國航天成就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國一樣,我國的航天事業也是從研製導彈開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總理組織制定了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56年2月,剛從海外歸來的錢學森博士提出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專家和1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組成了一支科研隊伍,在簡陋而又艱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國科技人員和工人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製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和研製的中近程導彈首次發射失敗。然而,航天技術發展道路上這第一次重大挫折卻並未使科技人員氣餒。
1964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它標志著中國戰略導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此後,我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捷報頻傳:1966年,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這一切為我國地地戰略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80年代以來,我國遠程戰略導彈全程試驗和水下潛艇發射固體戰略導彈相繼成功,表明中國已經掌握了有效的核反擊能力,提高了國防現代化水平。同時,各種戰術導彈研製也獲得重大進展。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5年,在我國地地導彈取得一定發展的基礎上,開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起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收到了衛星從太空傳回地面的《東方紅》清晰的樂曲聲,表明衛星上天後實現了「抓得住、測得准、看得見、聽得著」的要求。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軌道上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表明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掌握衛星回收技術。迄今我國共成功地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有16顆均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兩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先後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製和成功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43年來,我國共成功發射40顆不同類型的國產人造衛星,包括科學試驗、國土普查、通信廣播、氣象觀測等多種應用衛星,獲得的遙感資料對國土普查、土地測量、地震預報、礦產資源勘探、農林水利開發、鐵路航道選址、海洋研究、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長征火箭」萬里長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邁出了長征系列火箭「長征」路上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支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
1975年,我國開始研製新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其中,研製火箭第三級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成為「長征三號」的關鍵。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通信廣播和電視傳輸效果良好。與此同時,我國開展了使用覺規燃料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的研製。
1990年4月7日,我國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美製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使我國以無可爭辯的實力躋身於國際商務發射市場。
1992年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先後把兩顆美製「澳星」發射入軌。由於征服了火箭捆綁技術的難題,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長征三號乙」是中國目前長征系列火箭中最先進、推力最大的火箭。無論其高度,還是其運載能力,都躍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時,首飛出師不利,使中國對外發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長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亞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菲律賓的馬部海衛星托舉到預先設定的軌道上。這次發射,對於啟動中國沉寂了一年半的對外發射服務市場具有起死回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月後,10月17日,「長三乙」火箭將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發射升空。
1998年3月26日,「長二丙改」火箭將銥星通信風的51號和61號兩顆衛星安然送入遠地點高度為628升米的軌道,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第50次發射告捷。
1998年7月18日,「長三乙」火箭再展雄風,又將法國宇航公司為主承製的鑫諾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送上預定軌道。
至此,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為國際用戶成功地完成了20次發射和5次搭載任務,把24顆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占據了7%和9%的市場份額。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四號9種型號的運載火箭。
❸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令世界( )的成果
可以填「矚目」。
❹ 當今世界航天技術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一) 民用通信衛星仍是重點
2004年,通信衛星仍占據了民用衛星的主要市場。美國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衛星,將提供電視、廣播、互聯網和寬頻等服務;由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製造「電星18」、「電星14」和DIRECTV 7S通信衛星,其中前兩顆分別為亞太地區、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區提供民用通信服務,而DIRECTV 7S則將為美國提供娛樂節目和本地信道服務。俄羅斯發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兩顆民用通信衛星,它們將用於數字電視、電視電話和視頻會議等服務。在法國發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衛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衛星是迄今為止人類製造和發射的最大通信衛星。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發射了採用等離子推進系統進行軌道位置保持的「國際星10-02」通信衛星。為日本提供商業無線電通信服務的「超級鳥6號」通信衛星和日韓共用的首顆移動廣播衛星MBSAT都在美國發射升空。歐洲的W3A通信衛星將為歐洲和非洲用戶提供商業通信、互聯網及電視轉播服務。西班牙的「亞馬遜1」通信衛星,它將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內的歐洲西南部地區用戶提供電視廣播、電話、VSAT、數據傳輸、網際網路連接等多種通信服務。印度發射了世界上首顆專門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衛星,也是該國發射的最重的一顆衛星,它將為遠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務。
(二) 軍事衛星不斷加強
2004軍事衛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俄羅斯兩個航天大國,兩國除分別完善其GPS和「格洛納斯」導航衛星系統外,還發射了多顆秘密軍事衛星。美國發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顆GPS衛星,NRO秘密偵察衛星,以及用於導彈告警的DSP 22衛星。俄羅斯共發射了7顆軍用衛星,其中包括3顆「宇宙」系列秘密軍用衛星和3顆「格洛納斯」導航衛星,以及一顆用於俄羅斯軍事演習的秘密軍事衛星。
軍事衛星另一重要領域軍用小衛星技術也得到各國的關注。美國國防部相繼推出了「微型衛星動能殺傷有效載荷(MKKP)」和「實驗衛星系列(XSS)」兩個微型衛星計劃;由英國國防部和英國國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資研製的「戰術光學衛星」將於2005年上半年發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觀測衛星成功發射
2004年7月15日,美國最新的地球觀測系統(EOS)衛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預定軌道。「先兆」是為NASA建造的第二顆地球觀測系統衛星,設計壽命為6年,其主要任務是了研究大氣成分,測定污染物的移動和平流層臭氧的恢復情況以及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該衛星與已經發射升空的「陸地」衛星及「水」衛星等一起組成了美國的地球觀測系統。
(四) 中國衛星技術蓬勃發展
2004年是中國航天史上創紀錄的一年,全年分別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發射場進行了8次發射,共把10顆衛星送入太空,它們分別為:試驗衛星1號、納星1號、探測2號、第19顆和第20顆返回式衛星、實踐6號A和實踐6號B、風雲2號氣象衛星C星、資源2號衛星、試驗衛星2號。其中,「探測2號」衛星的發射升空標志著我國實施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將與2003年發射的「探測1號」一起,與歐洲空間局「磁層探測計劃」的4顆衛星聯合布網,將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地球空間的6點立體探測。試驗衛星1號、2號和納星1號3顆小衛星的成功發射升空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在小衛星研製領域又取得新的進展。我國首顆電視直播衛星鑫諾2號的研製工作也進展順利,並計劃於2005年5月發射升空。該衛星將大大促進中國衛星業的發展,並推動國內衛星電視直播產業的形成和發展。2004年10月9日,我國和歐盟正式簽署了歐洲民用衛星導航「伽利略」計劃的技術合作協議,中國將出資2億歐元,並承擔部分衛星的發射任務,對該系統有20%的擁有權和100%的使用權,這將對我國衛星導航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0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小衛星研製試驗基地——小衛星及其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設計能力為年產6~8顆衛星,該中心的成立將大大促進我國小衛星及微小衛星技術的發展。
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表示,我國衛星技術未來發展的重點是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分階段實現對中國周邊地區乃至全球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三、國際空間站艱難維護
(一) 俄羅斯成為維護國際空間站的主力
由於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美國的太空梭停飛,俄羅斯成為唯一能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和貨物的國家,致使國際空間站的維護產生了一定的困難。2004年,俄羅斯共向國際空間站進行了6次發射,其中「奮進號」飛船向空間站運送了4次貨物,「聯盟號」飛船進行兩次載人飛行,俄羅斯無疑已成為了國際空間站維護的主角。另外,布希於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國際空間站美國承擔的建造任務後,美國將退出空間站的項目,這也給國際空間站未來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 國際空間站科學研究成果顯著
由於運力的不足,2004年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克服食物和飲用水短缺等困難,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30日返回的國際空間站第8次長期考察,該考察組的卡列里和福阿萊在太空軌道上進行了20多項長期實驗。為准備未來進行火星載人飛行,他們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了人體模型試驗,測試長期火星載人飛行過程中,太空輻射對人體器官的影響等。2004年10月14日,國際空間站第9次長期考察返回,宇航員帕達爾卡和芬克成功地進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兩次成功地將4個大型陀螺儀中的一個恢復供電,使重達200噸的國際空間站能夠在飛行中保持穩定,並將太陽能電池板對准太陽。第三次是在「曙光號」功能艙外安裝由數個激光反射器組成的激光系統。第4次出艙的主要任務則是在「星辰號」服務艙外安裝3個天線。此外,他們還在空間站上進行了約40次科學實驗,帶回了國際空間站內的一些實驗數據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種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組成的第十次長期考察團將在空間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間他們將進行大量科學試驗,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觀察等。他們將於2005年1月和3月分別進行兩次太空行走,並為迎接明年恢復飛行的美國太空梭再次飛抵國際空間站做准備工作。
四、地球軌道探測器喜憂參半
(一) 「哈勃」太空望遠鏡將終結使命
「哈勃」太空望遠鏡無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觀測設備,它經過了4次維修,已在太空服務了14年之久。由於2004年年初美國對其航天計劃進行了調整,宣布將不再對「哈勃」天文望遠鏡進行維修,使得這一為人類天文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望遠鏡將不得不於2007~2008年間退出歷史舞台。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爭論,無論如何,在新的設備發射升空以前,這一重要探測設備的退役無疑將給人類對宇宙的探測帶來一定的損失。
(二) 新型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仍在研製之中
1996年,美國正式開始了將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的研製工作。「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造價8.2億美元,設計壽命為5~10年,它將於2011年8月發射升空。該望遠鏡將攜帶一台紅外攝像機、一台近紅外光譜攝制儀以及一台組合式中紅外攝像機與光譜攝制儀,將被發射到距地球150萬公里的高空。由於距離地球太遠,無法派人進行維修,因而其設計製造要求極高。
(三) 「引力探測B」升空引人關注
2004年4月20日,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學聯合研製,耗時45年,耗資7億多美元的「引力探測B」終於被送入預定的太空軌道,抵達預定工作位置後,還需要2個月的時間進行准備,然後開始長達16個月的測量。這次成功發射意味著美國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長達45年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引力探測B」是NASA執行的純研究項目之一,旨在通過測量地球引起的時空彎曲和地球旋轉引起的時空扭曲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該探測器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結構,以及更清晰地認識物質世界和相對論間的關系。
(四) 「雨燕」伽馬射線探測器升空
2004年11月20日,耗資2.5億美元,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和義大利、英國的航天部門聯合發起研製的「雨燕」伽馬射線探測器經多次推遲後終於成功發射升空。該探測器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遠鏡,能夠在捕捉到伽馬風暴後的最短時間內進行暴源和余輝的多波段觀測。據稱「雨燕」是有史以來旋轉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學探測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馬風暴的起源、甄別伽馬風暴的類別、研究伽馬風暴的演化等任務,從而為揭開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進一步的證據。
五、2005年深空探測仍是熱點
由於2004年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深空探測仍將成為2005年世界航天技術研究的熱點。2005年1月8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計劃,其核心內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無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遠的地方建立「深層空間站」等。1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深入撞擊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在幾個月的飛行後,於7月4日抵達「坦普爾1號」彗星。屆時,它將釋放一個小型撞擊艙以時速37000公里撞擊彗核,同時利用觀測艙記錄下碰撞的全過程並對飛散出的各種物質進行詳細分析。1月14日,歐空局的「惠更斯」著陸器成功登陸「土衛六」,並開始向母船「卡西尼」發送數據。5月12號,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將開始執行自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的首次飛行任務。8月10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將發射旨在尋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證據的火星偵察探測器。10月26日,歐洲將發射「金星快船」探測器,執行地球近鄰金星的無人探測任務。中國也將在2005年下半年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❺ 30個世界航天日中國航天人取得了哪些成就
1961年4月12日,人類首次遨遊太空。27歲的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在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發射升空,並按預定時間進入空間軌道,在太空圍繞地球一周飛行108分鍾後返回地面,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征服太空的壯舉。
從1969年起,人們把每年的4月12日稱為「世界航天日」,又稱「世界航天節」。
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首次獲得「全月面三維影像」。2009年3月1日,她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發射成功,首次搭載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太空漫步。
2009年10月1日,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發射成功,獲得了解析度優於10米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布圖等資料。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拓展試驗展開。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發射成功,與天宮一號進行了兩次空間無人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發射成功。搭載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與天宮一號完成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進行了自動、手動兩次交會對接,劉洋也成為了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2012年12月27日,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區域性正式服務,是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成功,搭載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完成了世界第二次、中國第一次的太空授課。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由月球軟著陸探測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又稱「玉兔號」月球車)組成。
2016年9月15日,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發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搭載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與天宮二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2016年11月3日,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發射成功。中國未來天宮空間站、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測的實施都將使用該火箭系列。
2017年4月20日,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成功,與天宮二號實現交會對接,各項實驗正在有序開展,中國航天正在邁進「空間站時代」。
2017年4月27日19時07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
2017年12月11日0時40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阿爾及利亞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新甲子·新長征」的首次國際商業發射。
2018年1月4日,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之際,11名曾經出征太空的中國航天員隆重舉行重溫入隊誓詞活動,表達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拼搏奮進的信心鬥志。
2018年1月19日12時1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一箭六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這次發射是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繼 「一箭四星」 「一箭五星」連續發射成功之後,又一次多星發射的突破。
2018年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隨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嫦娥4號等航天任務的推進,2018年我國又將迎來一個高密度航天發射年,我國航天員也進入緊張的訓練階段。近日從中國航天員中心獲悉,隨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時代,航天員已全面開展空間站任務訓練。
❻ 當今世界航天技術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未來30年,世界航天技術將持續快速發展,航天大國的投資主要將集中在下列幾個方面,投資的重點是具有明顯經濟效益的航天運輸系統和各種應用衛星。
1、航天運輸系統;2、人造衛星;3、大型空間站;4、深空探測。
中國的航天事業將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財力有限,比起世界航天大國,我們屬於航天低投入國家。因此,我國只能在部分航天領域做出貢獻。為了使我國在世界航天領域有相稱的地位,應加大投資力度。同時,中國提倡各國聯合和平開發利用宇宙空間,平等互利,共同為全人類的利益做出貢獻。
❼ 美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取得的成就
20世紀初,R.H.戈達德開始研究和試驗固體火 箭,後發表著作論證向月球發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轉向 研究液體火箭發動機,並於1926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 汽油為推進劑的液體火箭。1936年,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T. von卡門等人也開始研製液體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繳獲的德國V—2火箭的基礎上開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導彈。陸軍在W.von布勞恩等德國專家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 箭,1949年開始研製「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 火箭(「紅石」導彈作為第一級)發射衛星的「軌道器」計劃。美國海軍利用V—2火箭技術研製「海盜」號探空火箭,並從l949年開始 飛行試驗。美國空軍於1954年開始研製「宇宙神」洲際彈道導彈, 並提出以這種導彈為基礎發射衛星的方案。為了不影響彈道導彈 的研製,美國決定由海軍以「海盜」號探空火箭為基礎,研製發射衛 星的「先鋒」號運載火箭。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促使美 國在執行「先鋒」號計劃的同時抓「軌道器」計劃。1958年1月31 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諾」1號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 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為了加速發展航天事業,美國在1958年 2月成立了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並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 航天活動的國家航空航天局。從1961年開始實施「阿波羅」登月 計劃,1969年7月首次把兩名宇航員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 從1972年起,美國航天活動的重點轉向開發和利用近地空間,並 開始研製太空梭。1982年11月太空梭進行首次商業飛行。
美國的航天活動包括軍用和民用兩個部分,分別由國防部和國 家航空航天局負責。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獨立的科研和 試驗機構、發射基地和測控系統,並與政府其他部門、高等院校和私 營企業廣泛協作。美國主要的航天器發射場是空軍東靶場、西靶場 和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從1958年到1984年底,美 國使用了8種運載火箭:「先鋒」號、「丘諾」號、「紅石」號、「雷神」號、 「宇宙神」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土星」號和太空梭,共發射 了1019個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資約1700億美元。
人造衛星應用
從1958年至1984年底,美國共發射人造地 球衛星923顆,包括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其中應 用衛星約佔加呢。60年代初和以後,相繼發射了偵察衛星、氣象 衛星、導航衛星和測地衛星。1964年8月19日發射了世界第一顆 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使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從70年 代起,預警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相繼投入使用。到80年代,在繼續 改進原有幾種應用衛星的同時,又發射了廣播衛星、跟蹤和數據中 繼衛星等。
載人航天
從1961年至1984年底,美國先後實現了5項載人航天計劃,完成46次載人航天,耗費約500億美元。1961年5月 A.B.謝潑德乘「水星」號飛船首次完成軌道飛行。1961年9月組 建約翰遜航天中心,它的任務是設計和製造載人飛船,選拔和訓練 宇航員。印年代實現了「水星」計劃、「雙子星座」計劃和「阿波羅」 工程。通過前兩項計劃,解決了載人上天和返回的問題,試驗了飛 船的軌道機動、交會、對接和宇航員出艙活動等技術,為實施「阿波羅」工程奠定了基礎。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後有6艘 「阿波羅」號飛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員在月面上進行了科 學考察。70年代美國重點實行兩項計劃:『『天空實驗室」計劃和航 天飛機工程。1973。1974年間以「天空實驗室」為空間活動基地, 先後有3批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上去工作,開展了生物學、天文學、地球資源勘測和生產工藝方面的實驗。太空梭於1972年 開始研製,1981年4月首次試驗,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測
美國深空探測的目標是考察太陽系內的天體和行 星際空間環境,重點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1958。1968年間先後用「先驅者」號探測器、徘徊者」號探測 器、「勘測者」號探測器和「月球軌道環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 攝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為實現載人登月提供了科學資料。 火星探測器主要有「水手」4號、「水手」6號、『『水手」7號和「水手』,9 號以及「海盜」1號和「海盜」2號。1962年發射的「水手」2號和 1967年發射的「水手」5號先後在離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 處掠過,測量了金星的大氣密度和表面溫度。1972年3月2日和 1973年4月5日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分別於 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過木星,探測了木星的輻射帶和大 氣層,拍攝了木星極區的照片。「先驅者」10號於1986年穿過冥王 星的平均軌道,成為飛離太陽系的第一個航天器。1977年發射的 「旅行者」l號和「旅行者」2號於1979年飛臨木星,首次臨近觀80年和1981年先 後飛近土星,拍攝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關於土星環結構的新資料 並發現了土星的新衛星。
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歷史簡介
水星-紅石3號於1961年5月5日發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宇航員。太空競賽
前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將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送入太空之後,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正在起步的航天工業發展。國會受到此一史潑尼克危機的震撼,要求政府立即採取行動,但艾森豪總統與其顧問團則認為應該更審慎地考量,在數個月的商議後,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全新的政府機構,以領導所有非軍事太空行動。
美國的第一顆環地球人造衛星「探索家一號」在1958年1月31日發射升空。同年7月29日,艾森豪總統簽署了NASA的成立,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NASA以擁有46年歷史的研究機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的四個主要實驗機構與其中80名成員改組而成。由在戰後遷移美國的前德國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所領導的德國火箭計劃,對於美國進入太空競賽領域有著重大的貢獻,被譽為美國太空計劃之父。陸軍彈道飛彈署(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和海軍研究中心(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一部份也整合到NASA的組織里。
航天計劃
水星計劃
雙子星計劃
阿波羅計劃
太空實驗室
太空梭
國際空間站 (與俄羅斯、加拿大、歐洲、Rosaviakosmos以及日本宇宙開發局合作)
星座計劃
原計劃中,在水星計劃和雙子星計劃結束之後的阿波羅計劃啟動,以在太空中做「有意思」的工作,甚至把宇航員送入月球軌道(並未計劃登月)。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中聲稱美國應該在1970年以前「把一個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把他安全帶回來」使得阿波羅計劃被迅速調整。阿波羅計劃也就變成了載人登月計劃。雙子星計劃很快變成了為復雜得多了的阿波羅計劃提供輔助航天器技術的任務。
奧爾德林(阿波羅11號)在月球表面行走包括阿波羅1號中美國第一次有宇航員犧牲的事件,阿波羅8號首次航天器環繞月球的壯舉在內,8年的初期准備之後,阿波羅計劃為阿波羅11號派遣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於1969年7月20日登月並於7月24日返回做好了准備。在踏出登月艙之後,阿姆斯特朗說道:「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也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到1972年為止,共有12個宇航員登月成功。
美國太空總署贏得了登月競賽,但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方向,至少失去了以保持保證國會批准高額預算的來自公眾的關注和興趣。約翰遜總統下台之後,美國太空總署失去了其主要的政治支持,火箭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被派到華盛頓游說政客。作為後續計劃,建立宇宙空間站,建立月球基地,並在1990年前由宇航員登陸火星的想法被提出,但是土星火箭和阿波羅計劃所使用的設備卻無法支持這些目標。阿波羅13號氧氣罐爆炸近乎失事而差點損失全部3名宇航員的性命,引起了全國上下的注意和關切。盡管阿波羅計劃一直安排到阿波羅20號,阿波羅17號為她的母計劃畫上了句號。這個計劃因為預算緊縮(部分因為越南戰爭的高額支出),和建造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的計劃而結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研活動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氣象在航空技術方面,主要從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① 空氣動力:紊流學、翼型、 超音速飛行等。② 推進技術:燃燒與燃料、雜訊及其傳播、計算流體力學、渦輪機械部件研究。③ 材料與結構:復合材料、高溫材料、動態載入與氣動彈性、結構分析等。④ 航空電子學和人素工程:制導/導航、航空電子學、飛行管理和模擬技術。
NASA的長遠目標:在利用航空航天技術以滿足國家需要方面起領導作用;利用新型空間遠距離通信能力於公眾服務事業;保持美國民用和軍用航空優勢;繼續進行科學探索以及加強對宇宙、太陽系和地球環境的了解;人造衛星的應用,人造衛星研究和技術發展; 將航天技術和知識轉移以用於一般工業。目前NASA主要的研究范圍和研究目標包括:
航空航天技術:實現航空航天領域技術和工程革命,開發更加先進、更加安全的航空技術,增強運載能力,降低輻射和雜訊;革新航天運輸系統,降低成本,增強安全性並進行商業開發。
人類航天探索與開發:探索空間前沿,開發能夠讓人類永久工作和生活空間,對宇宙進行商業開發,分享探索帶來的經驗和益處。
地球科學:開發一個了解地球科學系統,探索它對於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情況的反應,提高氣候、天氣和自然災害預測水平。
宇宙科學:負責與天文有關的項目,研究太陽系以及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究課題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後,美國組建了國家航空航天局,對發展美國的航空航天事業起了重大作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課題內容廣泛,以航天為主。在航空方面的研究課題主要有超聲速技術 、飛機節能技術等 ;在航天方面主要配合幾個大型工程,如阿波羅工程、天空實驗室、太空梭等開展研究。它通過科研課題、合同、計劃等形式與國防部、高等院校、工業企業的研究機構保持密切的關系。它下轄的研究中心和實驗室有十幾個,如戈達德航天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噴氣推進實驗室等。但科研工作80%以上委託局外各單位進行處理。研究成果以NASA出版物形式發表。出版物有《技術報告》、《技術札記》、《合同戶報告》、《技術備忘錄》、《技術譯文》、《特殊出版物》等。
美國太空總署的年度預算為160億美元,總部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在太空計劃之外,美國太空總署還進行長期的民用以及軍用航空宇宙研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被廣泛認為是世界范圍內太空機構的領頭羊。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究領域
NASA從事的研究領域:航空學研究及探索,包括空間科學(太陽系探索、火星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結構和環境),地球學研究(地球系統學、地球學的應用),生物物理研究,航空學(航空技術),並承擔一定的培訓計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機構設置
NASA的機構設置:NASA華盛頓指揮部為最高管理機構。下設埃姆斯研究中心(NASA-ARC)、 德萊頓飛行研究中心(NASA-DFRC)、格倫研究中心(NASA-GRC)、戈達德空間研究所(NASA-GISS)、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NASA-GSFC)、獨立認證與鑒定研究所(NASA-IVVF)、噴氣推進實驗室(NASA-JPL)、肯尼迪航天中心(NASA-KSC)、蘭利研究中心(NASA-LRC)、馬歇爾航空飛行中心(NASA-MSFC)、斯坦尼斯航天中心(NASA-SSC)、沃羅普飛行研究所(NASA-WFF)和白沙試驗研究所(NASA-WST F)。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獎項設置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傑出公共服務獎章(NASA Distinguished Public Service Medal)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高獎章,用於授予圓滿完成工作任務並為NASA取得卓著貢獻,且這種貢獻是其它獎章不足以表明其功績的非政府雇員。
NASA優異服務獎章(NASA Exceptional Service Medal)僅授予政府雇員. 授予積極主動表現忠於職守或者具有創造性的才幹並取得工程、航空、空間飛行、管理等方面進步,使NASA計劃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雇員。
NASA公平就業機會獎章(NASA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Medal)授予政府和非政府雇員, 獎勵取得突出成就和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平就業計劃取得實質性貢獻的政府、社團和群體成員。
NASA優異管理成就獎章(NASA Exceptional Administrative Achievement Medal,僅授予政府雇員,用於授予聯邦政府雇員中取得具有重大意義成就、特殊的成就,主動做出不同尋常的貢獻,或者創造性地在管理上使NASA取得實質性進步的人員。
NASA優異成就獎章(NASA Exceptional Achievement Medal)僅授予政府雇員,用於授予具有重大意義,包括特殊成就、程序改進、效率、服務、金融儲蓄及技術進步等方面為NASA做出貢獻的人員。
NASA特殊勇敢獎章(NASA Exceptional Bravery Medal)授予政府和政府雇員.,用於獎勵做出模範性的,不顧個人危險勇敢地處理突發事件避免了生命及政府財產損失的個人。
NASA優異技術成就獎章(NASA Exceptional Technology Achievement Medal)授予政府和非政府雇員.,獎勵在NASA計劃早期技術發展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貢獻、模範性的合作努力、技術上的發展變化、航空航天技術轉化商業應用方面作出特殊貢獻者。
NASA空間飛行獎章(NASA Space Flight Medal)授予取得重大成就或服務於從事民間或軍事太空飛行的人員,包括宇航員、飛行員、任務專家、載荷專家、或者其它參與空間飛行任務的人員。
NASA公共服務獎章(NASA Public Service Medal)授予非政府職員,獎勵完成任務的非政府雇員.,承認其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做出的特殊貢獻。
NASA傑出領導獎章(NASA Outstanding Leadership Medal)僅授予政府職員,獎勵取得突出成績,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技術和行政上有著非凡影響的領導人員。
NASA傑出服務獎章(NASA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僅授予政府雇員.,NASA 的最高榮譽稱號,授予聯邦政府雇員中提供了卓越服務,具有非凡才幹或精神,使NASA取得實質性進步其它獎章不足以表明其功績的人員。
NASA優異工程成就獎章(NASA Exceptional Engineering Achievement Medal)授予在工程方面做出貢獻的政府或非政府職員。
NASA優異科學成就獎章(ESAM) (NASA Exception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 Medal )授予取得顯著重大的包括航空、空間探險等科學方面貢獻的人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組織機構 太陽出現巨大黑子NASA在行政上直屬總統領導,由局長總體負責。NASA是在兩個層次的基礎上實施管理,局總部管理和戰略事務部管理。局總部對全局負有領導責任,協調局內外工作,執行NASA的對外成本核算和聯絡,制定該局長遠規劃、年度計劃,實施預算集成,制定NASA的發展戰略、長期投資戰略、NASA政策和標准。監督各研究中心的技術管理工作;檢查各階段工作進展和完成情況;保證執行經國家批準的計劃。NASA建立了六個戰略事務部,分管NASA的主要業務領域,以實現NASA的任務和更好地服務於客戶。它們分別是:航天飛行部(約翰遜航天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斯坦尼斯航天中心);航空航天技術部(下屬艾姆斯研究中心、德萊登飛行研究中心、蘭利研究中心、戈蘭研究中心四個研究中心);地球科學部(下屬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空間科學部(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生物和物理研究部和安全與任務保障部。每個戰略事務部都有自己的一套戰略目標、目的和為滿足主要客戶需求的執行措施。戰略事務部負責確定客戶需求並確保所有客戶滿意。各事務部會同分管業務的副局長確定其工作方向,負責制定各事務部的長期投資戰略、預算、項目資源分配和性能評估、政策和標准,執行NASA的政策。
NASA總部下轄10個研究中心: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約翰遜航天中心(Lydon B. Johnson Space Center)、肯尼迪航天中心(John F. Kennedy Space Center)、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George C.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斯坦尼斯航天中心(John C. Stennls Space Center)、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德萊登飛行研究中心(Dryden Flight Research Center)、蘭利研究中心(Langley Research Center)、戈蘭研究中心(Glenn Research Center)和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其中噴氣推進實驗室是NASA的合同運作單位。
NASA總部下轄進行航空科研工作的單位,主要有5個,現分別介紹如下。
1)艾姆斯研究中心,
2) 戈蘭研究中心,John H. Glenn Research Center at Lewis Field ,
3) 蘭利研究中心,Langley Research Center (LaRC),
4)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 ,
5) 德萊登飛行研究中心,Dryden Flight Research Center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人員與經費
NASA 1994年度雇員為24731人,到1999年減少到21000人。1994年度經費為145.5億美元, 1995年度經費為143億美元。2001年經費為142.5億美元。2002年,NASA有雇員18800多人,其中總部有1200多人、約翰遜航天中心2900多人、肯尼迪航天中心1800多人、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2700多人、斯坦尼斯航天中心約300人,艾姆斯研究中心1500多人、德萊登研究中心約600人、蘭利研究中心2300多人、戈蘭研究中心1900多人,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3300多人。從業務領域來看,從事人類航空航天探索與開發的有6700多人,從事空間科學的有2453人,從事生物與物理研究的1200多人、從事地球科學的1800多人。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出版物
《技術報告》(TR)、《技術札記》(TN)、《合同戶報告》(CR)、《技術備忘錄》(TM)、《技術譯文》(TT-F)、《特殊出版物》(SR)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研發現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09年7月21日證實,木星在過去相當短一段時間內再次遭遇其他星體撞擊,使木星南極附近落下黑色疤斑,撞擊處上空的木星大氣層出現一個地球大小的空洞。
木星新出現的這處空洞由澳大利亞業余天文愛好者安東尼韋斯利於20日上午從澳大利亞最初觀測發現。美國航天局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噴氣推進實驗室隨後展開觀測活動,並藉助設於夏威夷的空間紅外望遠設備捕捉到了木星空洞及疤痕靜態畫面。噴氣推進實驗室天文科學家格倫奧頓說:「疤痕可能因彗星撞擊所致,但有待進一步證實。」 噴氣推進實驗室宇航員雷格弗萊徹告訴美國《新科學家》雜志,木星黑斑「約等同於一個地球大小」。
觀測並拍攝到木星新空洞的澳大利亞天文愛好者韋斯利現年44歲,正業是一名計算機程序編寫員。澳大利亞媒體報道,韋斯利從小就喜歡天文觀測,此次發現木星空洞的工具是架設在他家後院內的一台14.5英寸折反射望遠鏡。 韋斯利20日在互聯網上刊登了他拍攝的照片及拍攝記錄。他說,當天他首先觀測到木星南極處出現一個「黑點」,原本以為是木星「極暴」,但隨著木星自轉,他發現黑點為立體空洞狀,隨即推翻「極暴」猜測轉而判定為撞擊痕跡。木星為液態行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最大的一顆。1994年7月16日至22日,一顆名為蘇梅克-列維9號的彗星與木星迎頭相撞,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直接觀測到的天體相撞。
那次彗木相撞產生相當於20億枚原子彈爆炸的威力,產生直徑達10公里、溫度達7000攝氏度的火球,形成地球大小的塵埃雲團,在木星表面衍生的黑斑存在了數月之久。 《紐約時報》報道,美國航天局仍在繼續追蹤觀測木星,以獲取更多信息,包括證實撞擊物究竟是彗星還是其他物質。由於此次相撞的時間很可能與15年前的彗木相撞重合,科學家還希望研究其間是否存在某種規律
❽ 世界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世界航天發展簡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美好夢想。我國在遠古時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公元前1700年,我國有"順風飛車,日行萬里"之說,還繪制了飛車騰雲駕霧的想像圖。外國也有許多有關月亮的美好傳說。
自從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來,到1990年12月底,前蘇聯、美國、法國、中國、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等國家以及歐洲航天局先後研製出約80種運載火箭,修建了10多個大型航天發射場,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測控網,世界各國和地區先後發射成功4127個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個各類衛星,141個載人航天器,111個空間探測器,幾十個應用衛星系統投入運行。目前航天員在太空的持續飛行時間長達438天,有12名航天員踏上月球。空間探測器的探測活動大大更新了有關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方面的知識。到上世紀末,已有5000多個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航天活動,利用航天技術成果,或制定了本國航天活動計劃。航天活動成為國民經濟和軍事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
❾ 中國航天有什麼成果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❿ 當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號飛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網電 神七今天就要飛天了,它的成功發射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價值。 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誕生當然不能只有設備,還要有一批頂尖級的科研人員。而研究中心集合了當今世界和中國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50多位頂尖級院士、科學家。50多位科學家合力破解腫瘤之謎。 太空制葯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結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間生命等多項學科,政府共調動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清華大學在內的27家科研單位,參與了研發工作。魏江春教授、蔣興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劉志恆教授……一批批科研專家、醫學專家中的精英們加入了「太空葯」研發的行列,其中許多科學家都是該領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幟性人物」。為了給研發工作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為了不負國家的重託,生產基地還不斷完善著自己,裝備著自己: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資2000多萬興建了中國第一個太空葯實驗室。 這支浩浩盪盪的研發隊伍,叩響了人類空間生命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有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後盾,才使人類在太空抗腫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學家們將一種從人體喉嚨提取的具有抗腫瘤功效的菌株帶入了太空,希望通過太空特有的環境使得菌株發生基因突變。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們終於在「神舟三號」衛星搭載後的菌種中發現了一種「多肽」,它不但能夠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還能修復腫瘤的自愈系統。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就要揭開人類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腫瘤難治之謎。 為彰顯太空科技對腫瘤治療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科學家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名字——「神舟三號」。中國唯一一個專門抗腫瘤的太空葯終於誕生了,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可以用航天飛船命名的葯品。 2003年11月,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各相關領域20幾位頂尖專家對經太空搭載的「神舟三號」口服液的生產菌株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為「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規定,一個課題必須且只能確定一個課題責任人和課題的依託單位。由一個研發單位負責一個領域。亨通光華制葯公司作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實施863計劃,是中國惟一連續多次進行太空搭載的企業。公司的863項目主要研發方向是生物菌種的太空搭載、誘變、篩選及其變異規律等空間生物領域的研究,將太空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這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領域相結合,肩負中國發展太空生物制葯領域的高科技和實現太空制葯產業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意味著,現在以及以後,亨通光華制葯將在太空生物制葯方面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葯微生物菌種在太空反復搭載的累加效應及稀缺的空間搭載資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葯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