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成果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03 20:13:49

A.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分別取得了什麼成果

1、第一次使得西域各國第一次了解到了漢王朝的存在,建立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
第二次使得西域各國多背匈向漢,為後來西域都護的設立創造了條件.
2、A:為後來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創造了條件,使得今天的新疆地方成為中國領土;
B:促使西域各國脫離了匈奴的勢力范圍,從而削弱了匈奴的勢力,為對匈奴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幫助,從而鞏固了漢朝的統治;
C:促進和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得絲綢之路逐漸形成和興盛繁榮起來,東西方的物產、技術、宗教等等相互傳播、相互影響.

B.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結果

前後一共是兩次 張騫(?一公元前114),漢中成固(今陝西成固)人,西漢外交家、探險家、旅行家。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使西域的人。西漢前期,居住在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經常南下侵擾掠奪。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1-前87在位)即位時,西漢王朝經過六十多年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漢武帝決心解除匈奴多年來對漢朝的威脅,積極進行軍事反擊的准備工作。當時西域有三十六個小國,其中大的有幾十萬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西漢初年,匈奴征服了西域諸國,對當地人民進行殘酷的掠奪和剝削,並把西域作為向西漢進攻的據點和經濟後盾。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得知,在今甘肅西北部,原來居住著一個叫做大月氏(支)的部落。匈奴曾經殺死月氏王,並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大月氏被迫遷到西域,時刻想報仇雪恨。漢武帝認為如能在西方朕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漢朝反擊匈奴的戰爭就有了勝利把握。可是,去西域的必經之路——河西走廊處於匈奴控制之下,聯絡大月氏的任務十分艱險。於是漢武帝下令招募使者,擔任皇帝侍從的張騫勇敢地擔當了這個使命。 公元前138年,張賽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助手,率領一百多人,從長安(今西安附近)跨馬西行。不料剛進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俘獲,扣留了十年之久,而張騫始終「持漢節(漢朝使者的憑信)不失」。匈奴君主單(chan蟬)於為了招降張騫,給他娶了當地人為妻,並且生了兒子,但也絲毫未能動搖他完成朝廷使命的信念。後來,張騫終於找到一個機會,率部屬逃出,向西急行,奔波了幾十天,歷盡艱辛,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大宛派人把張騫一行護送到康居(今蘇聯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又通過康居找到大月氏。此時大月氏已在媯(gui歸)水(今阿姆河一帶)定居,這里「地肥饒」,又很少外族的侵擾,大月氏人滿足於眼前的安樂生活,不願再同匈奴打仗。張騫沒有達到目的,一年以後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後趁匈奴內亂才得以脫身,於公元前126年回到漢朝都城長安。張騫這次出使西域,前後共用了十三年時間, 出發時一百多人,回來時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了。 公元前119年,漢朝對匈奴發動第三次軍事反擊,取得了重大勝利,匈奴王庭被迫遷到大沙漠以北。為了防止匈奴勢力再起,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統領皇帝侍衛的高級官吏),派他出使烏孫。烏孫原來游牧於甘肅西北部。後來西遷到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張騫第二次出使的任務,是勸說烏孫重返故地,與漢朝共同對抗匈奴。張騫此行率領三百多人,每人各備兩匹馬,並攜帶價值「數千巨萬」的金帛貨物和一萬多頭牛羊。出使的隊伍中還有一些持節的副使,以便沿途派往各地。由於烏孫國王已經年老,加上子侄們為繼承王位爭斗不休,國內比較混亂,因而無意東歸。張騫原定目的雖未達到,但他的副使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國時,烏孫王派數十名使者隨同他一起來到長安。以後,張騫派往中亞一些國家的副使,也分別在對方使者的陪同下,陸續回到長安。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然都沒有達到預定目的,但其意義和影響卻遠遠超出他的直接使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經過我國新疆地區到達西亞的交通要道,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功績,將永載史冊。

C.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分別取得了什麼成果(急需!!!~)

第一次使得西域各國第一次了解到了漢王朝的存在,建立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
第二次使得西域各國多背匈向漢,為後來西域都護的設立創造了條件。

D.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時間,結果及其影響。

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一個歸順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願充當張騫的向導和翻譯。他們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匈奴的右部諸王將立即把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見當時的軍臣單於(老上單於之子)。

軍臣單於得知張騫欲出使月氏後,對張騫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這就是說,站在匈奴人的立場,無論如何也不容許漢使通過匈奴人地區,去出使月氏。就像漢朝不會讓匈奴使者穿過漢區,到南方的越國去一樣。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

匈奴單於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還給張騫娶了匈奴的女子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達到目的。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即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張騫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敵人的監視漸漸有所鬆弛。一天,張騫趁匈奴人的不備,果斷地離開妻兒,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王庭。

這種逃亡是十分危險和艱難的。幸運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張騫等人詳細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並學會了匈奴人的語言,他們穿上胡服,很難被匈奴人查獲。因而他們較順利地穿過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但在留居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鹹海附近的媯水地區,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張騫大概了解到這一情況。他們經車師後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蘇聯費爾干納盆地)。路上經過了數十日的跋涉。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准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干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飢。不少隨從或因飢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張騫到大宛後,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張騫的一席話,更使他動心。於是滿口答應了張騫的要求,熱情款待後,派了向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蘇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

不料,這時大月氏人,由於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串富,並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加之,他們又以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

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控制區,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通過青海羌人地區,以免匈奴人的阻留。於是重越蔥嶺後,他們不走來時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侖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於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進入羌人地區。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軍臣單於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為單於,進攻軍臣單於的太子於單。於單失敗逃漢。張騫便趁匈奴內亂之機,帶著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這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所付出的代價是何等高昂!

張騫這次遠征,僅就預定出使西域的任務而論,是沒有完成。因為他未能達到同大月氏建立聯盟,以夾攻匈奴的目的。如從其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而言,無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來,戎狄雜居涇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卻戎狄,築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我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自此,不僅現今我國新疆一帶同內地的聯系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後人正是沿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張騫的「鑿空」之功,是應充分肯定的。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張騫第一次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他不僅親自訪問了位處新疆的各小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鹹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保存下來。這是我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翔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探索新路 開發西南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獲得的關於中原外部世界的豐富知識,在以後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對匈奴戰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此以前,漢代的君臣還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張騫在大夏時,忽然看到了四川的土產,邛竹杖和蜀布。他感到十分詫異,追問它們的來源。大夏人告訴他,是大夏的商人從身毒買來的。而身毒國位於大夏的東南方。回國後,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這一情況。並推斷,大夏位居中國的西南,距長安一萬二千里,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從身毒到長安的距離不會比大夏到長安的距離遠。而四川在長安西南,身毒有蜀的產物,這證明身毒離蜀不會太遠。據此,張騫向漢武帝建議,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另闢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的危險。張騫的推斷,從大的方位來看是正確的,但距離遠近的估計則與實際情況不合。當然,在近二千年前張騫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是難能可貴的。漢武帝基於溝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徹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採納了張騫的建議,並命張騫去犍為郡(今四川宜賓)親自主持其事。

自遠古以來,我國西南部,包括現在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雲南和貴州等地,為眾多的少數民族所聚居,統稱為「西南夷」。戰國末年楚將軍庄喬入滇立國,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漢武帝初年,曾先後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置犍為郡,並使邛都。(今西昌一帶)、榨(今漢源一帶)、冉琥(今茂縣)諸部內附。後因全力對付匈奴,停止了對西南的經營。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處於隔絕狀態。通道西南當時是十分艱難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張騫派出四支探索隊伍,分別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雲南境內前進。最後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約一、二千里,分別受阻於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雲南大理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未能繼續前進,先後返回。

張騫所領導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線的活動,雖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對西南的開發是有很大貢獻的。張騫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當年庄喬所建的滇國。滇國又名滇越,因遇有戰事將士們坐在大象上作戰,故又叫「乘象國」。使臣們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經常帶著貨物去滇越貿易。同時還知道住在昆明一帶的少數民族「無君長」,「善寇盜」。正是由於昆明人的.堅決阻撓,使得漢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進。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數民族,對漢朝的情況幾乎都不了解。難怪漢使者會見滇王時,滇王竟然好奇地問:「漢朝同我們滇國比較,是哪一國大呢?」使者到夜郎時,夜郎侯同樣也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就成為後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來。通過漢使者的解釋和介紹,他們才了解到漢朝的強大。漢王朝從此也更注意加強同滇國、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聯系。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漢王朝正式設置胖柯、越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後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南地區的開拓。
抗擊匈奴 從軍封侯

在張騫通使西域返回長安後,漢朝抗擊匈奴侵擾的戰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探險西南的前一年,張騫曾直接參加了對匈奴的戰爭。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將軍衛青,兩次出兵進攻匈奴。漢武帝命張騫以校尉,從大將軍出擊漠北。當時,漢朝軍隊行進於千里塞外,在茫茫黃沙和無際草原中,給養相當困難。張騫發揮他熟悉匈奴軍隊特點,具有沙漠行軍經驗和豐富地理知識的優勢,為漢朝軍隊作向導,指點行軍路線和扎營布陣的方案。由於他「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保證了戰爭的勝利。事後論功行賞,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顏師古在《漢書》注中認為,「博望」是「取其能廣博瞻望。」這是漢武帝對張騫博聞多見,才廣識遠的恰當肯定。

元狩二年(前121年),張騫又奉命與「飛將軍」李廣,率軍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地區),進擊匈奴。李廣率四千騎作先頭部隊,張騫將萬騎殿後。結果李廣孤軍冒進,陷入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重圍。李廣率領部下苦戰一晝夜,張騫兼程趕到,匈奴始解圍而去。此戰雖殺傷眾多敵人,但李廣所率士兵大部分犧牲,張騫的部隊亦因過分疲勞,未能追擊。朝廷論罪,李廣功過兩抵,張騫卻以「後期」罪貶為庶人。從此,張騫離開了軍隊生活。但張騫所開始的事業並未結束。不久,他又第二次踏上了通使西域的征途。

E.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目的過程結果

在漢代以前,西域對幾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漢初年的時候,人們逐漸從東西往來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況,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終於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這塊未知的地方發出挑戰,他就是張騫(公元前195-114年)。 張騫出使西域,不是他個人的願望,而是當時西漢王朝政治上的要求。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是漢中人,陳壽說是「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建元年中為郎。此時正是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強大的匈奴的威脅。為了擺脫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想派使者去聯絡西域各國,特別是與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蘇聯烏茲別克、塔吉克),共伐匈奴。為此,漢武帝「乃募能使者」。 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隨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張騫這次出使,由於帶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會受到匈奴的阻撓,會有各種艱險。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一行人出隴西(今甘肅臨洮南)途徑匈奴時,被匈奴抓獲,扣留。扣壓不是幾天、幾月,而是10年。匈奴人給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張騫,老死匈奴。然而張騫「持漢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負的使命。在被扣押期間,他採取韜晦之計,使匈奴人放鬆警惕,放寬對他的監禁。這一計果然有效,張騫抓住一個機會和少數隨從逃跑,「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國王早就想跟富饒的西漢交往,聽說張騫來了,很高興,問他:「你要到哪裡去?」張騫答:「我要出使月氏,沒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現在我逃出來了,希望國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這樣做了,我回漢朝後告訴漢王,漢王定會用很多財物感謝你。」大宛國王滿口答應,派人把張騫護送到康居,由康居轉送大月氏,到大月氏以後,發現情況有變化。老國王被匈奴人殺害,立太子為王,征服了大夏。新國王認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樂業,而且離漢朝太遠,沒有必要定要報復匈奴。張騫沒轍,又從大月氏回大夏。遠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騫取道昆侖山北麓,青海柴達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區回國。由於羌族被匈奴控制,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趁匈奴內亂逃回長安,歷盡千辛萬苦,前後用了十三年時間。出發時帶著隨從一百人,返回時,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為了表彰張騫的功績,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這次出使,經歷了許多國家,知道了西域的許多情況。他第一次以漢朝使者的身份,與西域的一些國家交往,溝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歷史上稱他的這次出使是「鑿空(孔)」,意思是張騫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漢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過他的旅行觀察,卻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張騫把這些地理知識寫成報告上奏漢武帝,後來司馬遷即據此寫成了(大宛列傳),得以保存至今。這次出使西域,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於張騫隨軍與匈奴作戰有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候。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張騫又向漢武帝報告:「大臣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悅:『安得此?』大夏國人悅:『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士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溫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元寇。」

從這段話知道,張騫從地理方向及距離上首次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即身毒(今印度)去蜀不遠,如果從蜀身去身毒,再從身毒去大夏,則既無寇,路又直。漢武帝聽了這番話很高興,當即要張騫去辦這件事。張騫從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分四路向西南進發。各路只行了一兩千里便受阻,各地少數民族語言不通,缺乏交往,互相不了解,不讓漢使通過。

張騫這次旅行雖然沒有打通從西南去印度的通路,但已打聽到在昆明西邊千里之外,有一個乘象的滇越國(今雲南騰沖一帶),四川的商人常常到那裡做生意。可見,從中國西南去印度的道路早就有了。這些地理知識,為今後進一步開拓西南地區打下了基礎。同時也證明,張騫設想的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只是由於社會條件的局限,未能實現。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盡管張騫這次出使也沒能立即與烏孫結成軍事聯盟,但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聯系變得頻繁而密切。烏孫回訪使者一起到達長安,並把他們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榮在烏孫廣為傳講。漢朝與烏孫之間農牧產品的交流蓬勃開展起來,最終確立了和親關系。

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回國後升為大行,列於九卿。一年以後,這位功勛卓越的旅行探險家和外交家便去世了。不久,他派遺的副使也陪同各國使者來到長安,從此,中國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來往使者絡繹不絕。為了紀念張騫通西域的功績,「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候。」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F. 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分別取得了什麼成果

1、第一次使得西域復各國第一次了制解到了漢王朝的存在,建立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
第二次使得西域各國多背匈向漢,為後來西域都護的設立創造了條件.
2、歷史意義:
A:為後來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創造了條件,使得今天的新疆地方成為中國領土;
B:促使西域各國脫離了匈奴的勢力范圍,從而削弱了匈奴的勢力,為對匈奴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幫助,從而鞏固了漢朝的統治;
C:促進和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得絲綢之路逐漸形成和興盛繁榮起來,東西方的物產、技術、宗教等等相互傳播、相互影響.

G.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結果如何

第一次:溝通西域各國 與之一道抗擊匈奴
第二次:與西域各國展開友好交往同商,傳播文化。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基。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由於我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H.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結果是什麼

張騫首次去西域被匈奴人抓了,而且一扣就是整十年,從24歲被扣到了34歲。匈奴王發現張騫是個人才,對他非常得不錯,給他娶了媳婦還封了官。十年後張騫以人格魅力感動了她的匈奴媳婦,在他的匈奴媳婦掩護下逃跑了,但之後不幸被匈奴人又抓了回去,後來趁匈奴內亂才終於跑回了漢朝。第一次出西域張騫雖沒能取得任何實際上的成績,但卻是一下子在西域呆了近二十年,摸清關於西域地理人文等各方面的情況,帶回來了極為有價值的情報。
張騫第二次出西域的時候,漢朝已經在軍事上取得了對匈奴的優勢,西域的各個小國看明白了誰更厲害,於是在張騫的外交攻勢下紛紛和漢朝建交。這次的出西域張騫不但取得了實際成績,同時也打通了中亞地區的聯系通道,而之後漢朝徹底打敗了匈奴,西域的各個小國也就從建交該為了歸順,為中國疆域向西的拓展立下了不世之功。

I. 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分別取得了什麼成果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

1、第一次使得西域各國第一次了解到了漢王朝的存在,建立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
第二次使得西域各國多背匈向漢,為後來西域都護的設立創造了條件。
2、A:為後來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創造了條件,使得今天的新疆地方成為中國領土;
B:促使西域各國脫離了匈奴的勢力范圍,從而削弱了匈奴的勢力,為對匈奴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幫助,從而鞏固了漢朝的統治;
C:促進和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得絲綢之路逐漸形成和興盛繁榮起來,東西方的物產、技術、宗教等等相互傳播、相互影響。

J.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過程

第一次出使在建元3年(前138年),目的是為了出使大月氏,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但是大月氏已佔有大夏故地,安居樂業,不願東歸.

張騫沒達到目的,其作用是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國地形、物產和風俗,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出使是元狩4年(前119年),當時漢軍進軍漠北與匈奴決戰,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控制下的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漢朝對抗.

張騫建議再次出使西域聯絡烏孫.

於是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隊伍向西域進發.到達烏孫時,正遇上其內亂,烏孫無意東歸.

原定目的雖未達到,張騫派副使訪問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

閱讀全文

與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