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記·商君列傳》中商君在秦國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商君的改革主要就是圍繞「耕戰」展開的,首先退出軍工授爵制度,其次限制舊貴族的權利。
2. 孟津縣會盟鎮有貝因美的奶粉轉賣店嗎
您好,目前貝因美產品在當地的超市、專賣店、嬰童店等都可以購買。您也可選擇當地貝因美授權門店選購貝因美奶粉。現貝因美奶粉可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鑒別真偽,詳情可參見貝因美官網。如果您在當地購買不到貝因美產品,可選擇網路購物,推薦您到媽媽購官網、貝因美天貓旗艦店或者京東貝因美旗艦店進行購買。
3. 商鞅變法有哪些改革改革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主要內容如下: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後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鬥,並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所佔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斗.新法規定不準私鬥,目的在於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後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還用武力逐步佔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奠定了秦統一的物質基礎.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分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商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與後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商鞅通過縣的設置,把領主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中央.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度.
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6)遷都咸陽.
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櫟陽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二十籌級爵制與新舊貴族:
《史記·商君列傳》說:「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男女奴隸)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而無所芬華.」這一政策壓制、裁抑宗室貴族從而提拔新興的軍功貴族.應該注意的是,商鞅並不根本反對貴族的特權——爵秩等級制度,而只是把舊貴的特權轉讓給軍功貴族,甚至這些特權還比舊貴更多更優越.所謂二十等級爵制,這也是商秧根據秦的舊制而加以擴大和完成的.其等級名稱是:公士、上造、管 、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這二十等爵雖然與古代的五等爵名稱全然不同,但骨子裡依然保留著五等爵的原則的.其所以增加等級是在獎勵軍功,使更多的人可以獲得「軍功」的機會和權利.據新出上的秦簡所見,不但平民,甚至奴隸、刑徒,只要能斬獲首級,也就可以獲得爵位,循序升級.雖然要獲得高級的等爵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它比起血緣關系身分的世襲性,總算是給了人們一些機會.
二十等爵制只是以新的等級制代替了舊的等級制,如果獲得爵位的話,它的權益不只是田宅、臣妾,而且可以按爵級獲得供驅使的「庶子」.《商君書·境內》雲:「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之.」這不等於說,除賜予奴隸以外,還可以獲得服役的農奴了嗎?此外,爵至五大夫以上,還可以有「賜稅」、「賜邑」的優待.當然,要達到爵至五大夫以上,如果原是平民,是很不容易的.凡是有爵者,在犯罪時可以享有各種特權.重罪可以減輕,輕罪可以免除:犯同樣的罪,爵級高的可以比低的受到較多的優惠.這樣,商鞅變法不但沒有廢除等級制,而且更發展了等級制,造成更多的特權階級.
法家的法,不但沒有保護新興的工商和農民的地位和利益,而且嚴刑苛法的結果使他們的負擔更加劇加深了.商鞅變法根本沒有廢除奴隸制,而嚴刑苛法和賦役的加重,連年的對外戰爭,反而促使農民更快地陷於破產,以至擴大了奴隸的隊伍,成為秦末農民起義的同盟軍.
4. 簡述分封制的概念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後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
從本質上看,分封製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它屬於上層建築,主要是解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時也居主導地位。
(4)會盟鎮轉讓擴展閱讀:
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魯,燕,晉 是周王姬姓封國。分封的作用是: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
春秋時期,分封制崩潰。崩潰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葵丘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認,標志著分封制極致滅亡。
5. 商鞅什麼的改革或分封制的改革
幫助了秦國存,形成了六國的統一,然後立下了汗馬功勞。
6. 孟津龍翔小區能辦房產證嗎
一、孟津龍翔小區的房產證是在孟津市房地產管理局辦理的,單位地址在洛陽市孟津縣西霞路版與會權盟大道交叉口。
二、按照《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有關規定來確定,也就是「預售商品房的購買人應當自商品房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內,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和房屋所有權登記手續。現售商品房的購買人應當自銷售合同簽訂之日起90日內,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和房屋所有權登記手續,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協助商品房購買人,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和房屋所有權登記手續,並提供必要的證明文件。」
三、依據《城市房地產轉讓管理規定》第七條
房地產轉讓,應當按照下列程序辦理:
(一)房地產轉讓當事人簽訂書面轉讓合同;
(二)房地產轉讓當事人在房地產轉讓合同簽訂後90日內持房地產權屬證書、當事人的合法證明、轉讓合同等有關文件向房地產所在地的房地產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並申報成交價格;
(三)房地產管理部門對提供的有關文件進行審查,並在7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申請的
7. 不構成詐騙罪辯護詞要怎樣寫
判長、審判員:
律師事務所依法接受被告人張**的委託,指派我作為其辯護人參與今天的庭審。庭審前,我詳細的研究了本案的案卷材料,並會見了被告人張**,又經過剛才的法庭調查,充分了解了本案的案情。本辯護人認為,公訴人指控被告人張**犯詐騙罪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並不充分,張**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法庭應依法認定張**無罪。具體發表以下辯護意見,請法庭參考採納。
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從犯罪構成上講:主觀上是直接故意,客觀上實施了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並且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客體上侵犯了公私財物的所有權。
公訴人所提供的證據材料,並不能證明,張**實施了詐騙行為,受害人遭受的損失與張**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首先,根據張**的供述,其於2012年8、9月份至2013年10月份左右期間多次向崔**借錢,2014年4月份算賬,本息總共欠崔**58萬多元。為了處理該債務,崔**於2013年11月8日與張**簽訂了《房屋買賣協議》,至此,張**與崔**之間的債務關系已經終結,張**不欠崔**的債,張**所有的位於會盟小區第八排第四戶的房屋已經屬於崔**所有。根據崔**2014年9月8日的陳述「這套房子之前是張**的,張**一共從我這借了五十多萬,算上利息一共57.5萬元,他把這套房子抵給我了,並簽訂了《房屋買賣協議》」。杜**2014年9月8日的陳述:「2014年4月19日我從義馬回來,他給我說『我在會盟小區有一套房子,在第八排第四戶,房主欠我錢,房子手續在我這』」,「2014年4月25日崔**把房屋協議讓我看了,我看見房子協議是張**賣給崔**的,我買房子就是照崔**的頭。最後簽協議是和張**和李**。」承辦警官問,既然房子賣給了崔**,為什麼和張**簽合同,杜**稱:「我當時認為原房主和我簽合同更安全,崔**也要求原房主簽合同。」,2014年4月25日,張**只所以在與杜**的房屋買賣協議上簽字,僅僅是因為其是原房主,事實上也是崔**一手安排杜**和張**簽訂的合同。從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的角度看,並不違反國家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完全系合法行為。
其次,從款項的給付看,合同約定,房屋價款65萬元,實際房款58.5萬元。杜**在簽訂合同當天向崔**支付了5萬元,後續53.5萬元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直接給付了崔**。張**沒有獲得任何利益。此,杜**、崔**以及張**的陳述材料陳述完全一致。
第三,從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看,作為被害人杜**的損失,完全系崔**造成。在杜**發現被騙後,要求崔**退錢,崔**拒絕,並且安排張**的姊妹們出具借條擔保,在張**姊妹們無能力還錢情形下,為此有了杜**2014年9月8日的報案,控告的對象也是崔**,足以體現,張**與本案沒有關聯。張**沒有詐騙杜**的主觀故意,沒有實施所謂的詐騙行為,更沒有非法佔有杜**的款項,杜**的損失與張**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第四,對於杜**購買涉案房屋,張**也給予了最大程度上的配合,2014年4月初,崔**為了逼債,將張**家人趕出家門,該房屋已經在崔**的控制下。但在杜**發現門鎖沒更換後,張**還是花錢僱人換鎖,並將鑰匙交給杜**。包括2014年9月8日,張**到公安機關報案,也是與杜**一同到派出所,如實的陳述案情。如果說張**涉嫌詐騙,那就不會有協助崔**移交房子,配合杜**一同報警,更不會出現2014年7月25日,其姊妹們向杜**出具75萬元的欠條擔保行為。
本案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2013年12月29日,澠池縣人民法院作出的(2013)澠民初字第707號民事調解書,張**與李**約定,將位於涉案房屋抵頂給李**償還債務,是否能理解為,張**向杜常俊故意隱瞞了房屋的事實。如前所述,在2013年12月29日,張**與李**達成調解協議之前,該房屋已經抵給了崔**,如果說隱瞞,那隱瞞的對象是崔**,如果崔**認為其權益受到侵犯,其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請求撤銷該調解書,顯然這是另一個法律關系。張**既不是該房屋的所有人,更談不上是崔**的代理人,僅僅是原房主,在買賣雙方都要求原房主簽字的情形下,才介入到該案之中,其不是房屋買賣法律行為的當事人一方,其也沒有法定的義務向購房者杜**說明房屋的狀況。其從房屋買賣行為中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如果說其有錯的話,也僅僅是誠信的問題,遠遠與犯罪扯不上邊。
根據《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建築法》以及《物權法》等法律規定,房地產開發必須取得土地使用權證、土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以及預售許可證等五證,非法建築不受法律保護,禁止上市交易。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於非農業建設」的禁止性規定,對於農村的宅基地,要經過相應的審批手續,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村房屋和小產權房。2009年9月1日,國土部下發《關於嚴格建設用地管理促進批而未用土地利用的通知》,再次向地方政府重申,堅決叫停各類小產權房。2013年11月22日,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全面、正確地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等措施,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在建、在售「小產權房」行為。該案的涉案房屋現已經查明系無證的「小產權房」。 司法實踐中,關於小產權房買賣合同效力的認定,已經不是爭議的問題,以認定無效為原則。(2013)澠民初字第707號民事調解書,實際上就是調解書形式的房屋買賣行為,此調解書違反國家的禁止性規定,依法無效。作為公訴人的人民檢察院本身就擁有監督法律實施的職責,需做的是依法向有管部門行使檢察權,依法撤銷該調解書,而不是將原本違法無效的文書作為指控被告人有罪的證據。
綜上所述,被告人張**沒有實施詐騙行為,被害人杜**所謂的損失與張**也沒有因果關系,本案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三)項規定,應依法應作出該案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判決張**無罪。以上辯護意見請法庭予以慎重考慮。
謝謝!
辯護人:
8. 西周的政體
西周
中國歷史朝代
西周建國後,最嚴重的一次反叛,最終竟讓西周王室更為穩固
02:10
對西周貢獻最大的人,如果沒有他,周朝只會存在很短時間
01:21
西周王室最早分封的大國之一,壓制了晉國近百年,讓晉國苦不堪言
01:51
了解西周的更多含義
了解西周的更多含義
國號
歷史
疆域
政治
軍事
經濟
目錄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國號
4歷史
周人起源
武王伐紂
周室初立
成康之治
由盛轉衰
走向滅亡
5疆域
范圍
分封
國野和鄉遂
6政治
中央官職
封建制度
周禮制度
宗法制度
兩京制度
井田制度
法律制度
奴隸制度
7軍事
軍制
武器
8經濟
農業發展
商業發展
貨幣
土地轉讓
9文化
禮樂
宗教
祝宗卜史
學校
典籍
天道觀
10科技
手工技術
青銅技術
陶器技術
造車技術
玉器藝術
地理
11國王列表
12參考資料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始祖名棄,善種植,堯舜時被封為「後稷」,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公劉時由邰遷到邠(今彬縣、旬邑縣之間),到古公亶父時遷到岐山之陽的「周原」(今扶風縣與岐山縣交界處)。周人在這里興建城邑、疆理田地、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姬昌(文王)遷都豐(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一帶)。姬昌死,其子姬發(武王)即位,在灃河的東岸營建鎬京(今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並修文王緒業,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西周
外文名
the Zhou Dynasty
別名
周
末帝
周幽王
都城
鎬京、成周、犬丘
展開全部
國號
「西周」除了朝代名,還是東周時期的國家名稱,即西周侯國(前367——前256),是戰國末年周王室分裂的產物。在《戰國策》當中有「東周與西周爭」「昌他滅西周」等記載,顯然戰國時代出現的「西周」並不是那個滅亡於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而是西周國。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內亂,京畿之內分出東周、西周二侯國。兩國以伊洛河交匯處為界,西屬西周都王城,東屬東周都鞏,經東西周一分,天子周郝王失去了養生地,孤居成周城,經濟依賴於西周。秦孝文王於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陽,攻滅西周國,周郝王及西周君被廢為平民,遷出成周城與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國的周赧王卒,掛名天子不復存在,秦取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寶器置於咸陽。周不在稱王, 史家開始以秦紀年。
歷史
周人起源
開創周朝的周文王
周人是一個後起的姬姓部族,興起於今陝甘一帶,十分重視農業。周人圖騰以熊(大人)為標志,後稷的父、母系分別為陝甘一帶姬姓有熊氏(堯舜時期有熊氏只是方國,已經失去數百年前黃帝的尊號)和姜姓有邰氏長期通婚之後裔。他們認為後稷(姬棄)是他 們的始祖,並把他尊為農神,西周的農官之長便以「後稷」命名。從後稷到到文王中間有若干個王,《史記·周本紀》、《世本》記載有十五代,依次是後稷(名棄)、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昌,而《漢書》記載有十八代。然而自後稷至文王千餘年,只經過十幾代是不可能的,後人多對此表示懷疑。
到了不窋時代,周人遷徙到戎狄之間。公劉時為了發展農業又遷至自然環境優異的豳。到達豳地以後,周人開墾田地、營建房屋、並確立了一套舉行祭祀、宴會的禮儀。「京」、「京師」就是源自公劉時代對國都的稱謂。商王武丁時期,周成為商的封國。古公亶父(後來被追尊為周太王)時,為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擾,周人再次遷都至岐陽周原。這時政治設施有了長足發展,王宮設皋門、應門,國都設宗廟、社稷即始於此時。
太王死後,少子季歷繼位。由於與太伯所建吳國、任姓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國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斷壯大。商王武乙時期,周開始武力開拓領土,首先花了三年時間征服鬼方。之後,季歷繼續進攻山西地區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時受挫,然而接著還是攻克了余無戎。打敗余無戎後,季歷被商王文丁任命為牧師(一種相當於方伯的職位)。由於季歷將周國的領土大大向西北擴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終於被文丁害死。
季歷死後,其長子昌繼位,是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冊命為西伯。崇侯虎向紂報告了西伯對處死九侯的不滿,西伯因此被囚禁於羑里,直到西伯的屬下進貢美女和財物後才被赦免。周文王一面殷勤侍奉殷王紂,一面借口征討叛國四處開拓領土,周的勢力得以大幅度擴張。文王團結諸侯,解決了虞、芮兩國的爭端,先後征服了犬戎、密(密須)。之後又滅掉了山西地區的黎,並攻克盂(又作於、邗)。崇侯虎所在的崇是當時的東方強國,也在激烈的攻城戰之後被周攻佔。文王在克崇後遷都到豐(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仁政愛民,並建立了一套以卿士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機構,積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貴族,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礎。
武王伐紂
參見:武王伐紂
討伐商紂王的周武王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陝甘一帶活動 ,後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地。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國,擴充實力;一面把它的都邑從周原遷到今長安區灃水西岸,建成豐京。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加劇了與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商紂王)一度將西伯昌囚於羑里。周臣用美女、珍寶進獻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國內後,進一步加緊了伐商的准備。此時,商王朝政治腐敗,內外矛盾空前尖銳。周文王(昌)長子伯邑考先於文王而死(死因未載;《封神榜》稱其被紂所殺),立姬發為太子。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積極准備伐商。武王即位以後,趁商朝主力征戰在外之際,周武王率軍東征,武王九年,大會諸侯於盟津,(今孟津,為古代重要渡口)。前來參加大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據說有八百之多。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了誓師儀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是一次「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會盟。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3000人,浩浩盪盪地向東進發。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也率兵配合。
到二月五日,武王的聯軍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與紂王的軍隊擺開了決戰之勢。紂王也集合起了十幾萬人與武王相抗衡,可是,因為民心的歸向,紂王的軍隊毫無戰心,反而倒戈幫助武王。所以,沒費太大的力氣,武王就攻進了都城朝歌。紂王眼看大勢已去,就登上花費巨資為自己建造的鹿台自焚身亡。殷商王朝也就這樣滅在了紂王的手中。
周室初立
參見:分封制、三監之亂、周公東征、封邦建國
周公
武王克商以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 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封於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公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其子繼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散布流言,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並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國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東征取得全面勝利,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周武王滅商之後,回到鎬京,深感鎬京與新征服地區相距太遠。他意在夏人活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建立新的都邑。他的這一想法尚未實現,突然病逝。從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後,繼承了武王之遺志,決定在洛陽附近建一新邑,「宅茲中國」。從這里對新征服地區進行統治,可大大縮短距離。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陽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為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為徹底鏟除殷遺民的復國夢想,成王時還將殷頑民遷至成周。
成康之治
參見:成康之治
開創成康之治的周成王
叛亂平定後,周公自幼篤行仁孝,多才多藝。文王在時,他以孝仁而異於 群子;武王即位,則以忠誠輔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憂懼,卜求先王救助。「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稱曰:「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周公作《多方》、《多士》來告誡殷人,對殷貴族採取思想、經濟、政治各方面的安撫政策。周公攝政五年,開始在雒邑營建東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統治東方地區,成王到成周開始親政。召公奭召集各方首領,教導成王以德治國、重用老成人。成周建成後,成王回鎬京即君位,周公則留下治理東都。
開創成康之治的周康王
成王和後來即位的康王昭的統治時期被後人稱為成康之治,是西周安定時代的開始。周人的分封諸侯雖早於武王時開始,但大量封國是在成康之世才出現的。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國,其中與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國,兄弟之國有十五國。而《荀子·儒效》則說姬姓有五十三國。可見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為主體,而同時兼顧到異姓。其中季歷之兄太伯、仲雍的後人封於吳(今江蘇蘇州),文王二弟虢仲、虢叔封於西虢(今陝西寶雞)、東虢(今滎陽),文王諸子分別封於管(今鄭州,早滅)、蔡(今上蔡西南)、霍(今山西霍州西南)、衛(今淇縣)、毛、聃(今安徽阜陽)、郜(今山東成武東南)、雍(今修武西)、曹(今山東定陶西)、滕(今山東滕州西南)、畢(今陝西咸陽西北)、原(今濟源西
9. 《史記·商君列傳》中,商君在秦國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後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鬥,並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所佔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斗.新法規定不準私鬥,目的在於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後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還用武力逐步佔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奠定了秦統一的物質基礎.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分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商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與後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商鞅通過縣的設置,把領主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中央.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度.
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6)遷都咸陽.
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櫟陽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二十籌級爵制與新舊貴族:
《史記·商君列傳》說:「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男女奴隸)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而無所芬華.」這一政策壓制、裁抑宗室貴族從而提拔新興的軍功貴族.應該注意的是,商鞅並不根本反對貴族的特權——爵秩等級制度,而只是把舊貴的特權轉讓給軍功貴族,甚至這些特權還比舊貴更多更優越.所謂二十等級爵制,這也是商秧根據秦的舊制而加以擴大和完成的.其等級名稱是:公士、上造、管 、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這二十等爵雖然與古代的五等爵名稱全然不同,但骨子裡依然保留著五等爵的原則的.其所以增加等級是在獎勵軍功,使更多的人可以獲得「軍功」的機會和權利.據新出上的秦簡所見,不但平民,甚至奴隸、刑徒,只要能斬獲首級,也就可以獲得爵位,循序升級.雖然要獲得高級的等爵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它比起血緣關系身分的世襲性,總算是給了人們一些機會.
二十等爵制只是以新的等級制代替了舊的等級制,如果獲得爵位的話,它的權益不只是田宅、臣妾,而且可以按爵級獲得供驅使的「庶子」.《商君書·境內》雲:「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之.」這不等於說,除賜予奴隸以外,還可以獲得服役的農奴了嗎?此外,爵至五大夫以上,還可以有「賜稅」、「賜邑」的優待.當然,要達到爵至五大夫以上,如果原是平民,是很不容易的.凡是有爵者,在犯罪時可以享有各種特權.重罪可以減輕,輕罪可以免除:犯同樣的罪,爵級高的可以比低的受到較多的優惠.這樣,商鞅變法不但沒有廢除等級制,而且更發展了等級制,造成更多的特權階級.
法家的法,不但沒有保護新興的工商和農民的地位和利益,而且嚴刑苛法的結果使他們的負擔更加劇加深了.商鞅變法根本沒有廢除奴隸制,而嚴刑苛法和賦役的加重,連年的對外戰爭,反而促使農民更快地陷於破產,以至擴大了奴隸的隊伍,成為秦末農民起義的同盟軍.
10. 商鞅變法主要內容總結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變法涉及內容很多,今歸納如下:
1. 政治方面棗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斬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制定二十級爵棗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今後根據人們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獎勵軍功,嚴懲私鬥」的辦法。獎勵軍功的作法是: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宗室貴族無軍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勞的,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的,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2)實行縣制棗廢除分封制,以縣為地方政區單位。分全國為四十一縣,縣設今以主縣政,設丞以副縣令,設尉以掌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 制度。
(3)實行什伍制度棗秦之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至此時,均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居民登記於戶籍,分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同於後代的保甲制度。為了加強管理和統治廣大居民,規定什伍之內各家互相糾察,「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2.經濟方面棗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廢井田,開阡陌棗在全國范圍廢除井田制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度。廢止「田裡不粥(鬻)」的原則,准許民間賣買田地。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
3. 廢井田,開阡陌圖
(2)重農抑商政策棗獎勵耕織,凡努力耕織、生產多的,免除徭役。凡從事末業(工商)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
(3)統一度量衡棗統一斗、桶、權、衡、丈、尺,並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全國都要嚴格執行,不得違犯。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知此量為「升」。由這件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
4.社會方面棗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等。具體規定: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