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以來的兩個偉大成就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我國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任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黨和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確保小康社會建成。
(1)中國特色主義文化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總路線的兩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B.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和特點。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就是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第一,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公民素質提出的綜合要求。
第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第三,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針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第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第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第四,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第五,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概括起來就是「二堅持」、「三貼近」、「兩立足」、「兩手抓」。
C. 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那些成就
第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第二,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第三,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全國已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000多家,核銷事業編制18萬個以上;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渠道和方式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5%。
第五,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 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為2010年的3∶1。
D.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繁榮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
文學藝術是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和「尋根」類的文學與電影交互輝映,涌現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活、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
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等繁榮發展,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多樣化。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從六五時期開始,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61.57元;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
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我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1982 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由文物管理轉向對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構建了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開始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嘗試,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化管理」的雙軌制運行,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出現了圖書、演出、音像和電影等文化市場。
六、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在不斷創新觀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
2003年12月,我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E. 列舉幾項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成果
(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1、南召猿人 :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 :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3、賈湖遺址: 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陵: 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古稱「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河南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這是同時期影響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端。
7、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頭文化: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 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要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
11、白馬寺: 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 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它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迅速地傳向全國各地及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對中國歷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術之大成,總結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並對其它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從少林拳派生出的拳術就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它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武術也因此廣播四方並在實戰中進一步發展壯大。少林的與時俱進、開放和積極入世,使它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後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無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將互聯網、營銷學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華文化的代名詞。
14、中嶽廟:位於嵩山,是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共有古建築514間。中嶽廟始建於秦,後來,漢武帝、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宮對其進行擴建。現存的中嶽廟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宮所建,因酷似故宮,故有「深山故宮」之稱。五嶽名山為道教所封,而中嶽廟是五嶽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築,所以中嶽廟被認為是嵩山地位的象徵。
15、嵩陽書院: 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儒曾在這里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部分就是在這里寫的。這里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一帶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創立了以後影響中國800年的理學。
16、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北宋時稱應天府)睢陽區,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說的就是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求學於此,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
17、登封觀星台: 位於登封,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們國家正以此為依託,在這里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18、紅旗渠: 位於河南安陽,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10萬人在崇山峻嶺中的懸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幹了10年。他們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技術、又不受政策支持,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終將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乾涸的土地。紅旗渠的總渠長超過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修一條寬2米高3米的石牆!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長眠於河南周口的淮陽。
2、神農氏 : 神農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陽。
3、軒轅氏 : 軒轅氏即黃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創業和定都於新鄭。
4、夏 :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曾多次遷都,主要國都有三個:洛陽偃師二里頭,陽城(今鄭州登封,也在洛陽附近),陽翟(今許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遷都,比較重要的有三個:洛陽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朝歌(在鶴壁淇縣)。
6、西周: 西周的國都有兩個,一個是鎬京(在今陝西),另一個是洛陽。
7、東周 : 東周定都洛邑(今洛陽),持續時間達數百年。
8、西漢: 西漢的主要國都是長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陽。
9、東漢: 東漢定都洛陽。東漢末年董卓把漢獻帝挾持到長安幾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許昌,後來曹丕定都洛陽。
11、西晉: 西晉定都洛陽。西晉末年皇帝被挾持到長安幾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來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長安,隋煬帝遷都洛陽。
14、唐: 唐的主要國都是長安,洛陽為東都。晚唐時朱溫把唐朝皇帝挾持到洛陽幾年。
15、武周: 武則天篡奪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陽,稱洛陽為神都洛陽。
15、後梁: 後梁定都開封,後遷洛陽。
16、後唐: 後唐定都洛陽。
17、後晉: 後晉定都開封,曾短期都洛陽。
18、後漢: 後漢定都開封。
19、後周: 後周定都開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開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遷都開封20年,直到滅亡。
(三)河南與「中國」的得名
河南不僅被稱為「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和「中土」。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卻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一帶,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中國」一詞,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陽附近)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並在附近營建了成周洛邑。洛陽也因此被歷代文人認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獻也可以證明「中國」一詞源於河南。「中國」一詞,曾見於.《詩經·民勞》中:「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國都洛邑(今洛陽)。另見於《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見於《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另由出土文物來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1965年陝西省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ㄨ民。」可以看出,這里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洛陽一帶。 《史記•劉敬傳》說:「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雒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土」或「土中」,這應該也是後來河南地區被稱「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一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帶)。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
由於河南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而且數千年都是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國」一詞漸漸成了正統國家的代稱。歷史上無論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失掉中原的漢族政權,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編輯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歷時近20年才完成的國家重點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共55卷,兩米多厚。限於篇幅,下面僅從中原文化的簡易讀本-----《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一書中選取部分內容,簡要介紹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五)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里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倫。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太極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兵家的吳起以及雜家的呂不韋,也都是河南人。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東漢王充在洛陽寫成的《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南北朝時河南人范縝的《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少林僧人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聖」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八)中醫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葯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葯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兼備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的「葯方洞」,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葯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葯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北宋都城開封設有「尚醫局」、「御葯院」、「葯密庫」、「太醫局」、「翰林醫宮院」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醫宮院」放置的製作精細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徵。可以說,中醫葯文化起源並發達於中原,中醫葯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葯巨著誕生於中原。
(九)詩文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占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魯迅說過,在秦代可稱之為作家的,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洛陽賈誼開騷體賦之先河,張衡《二京賦》則為漢大賦之極品,賈誼、晁錯將西漢政論推向巔峰。漢魏時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應瑒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動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宋詞的故鄉在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河南大族南遷,以謝靈運的山水詩、江淹的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動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中,河南有其二。「詩聖」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他以沉鬱頓挫的筆鋒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其詩歌被贊為「詩史」;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鄭人,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高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
(十)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也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F. 寫一篇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1500字論文
寫作思路:可以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背景以及整個過程的發展進行闡述,中心要突出明確,語言要符合當代的國情等等。
正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的並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黨的十五大報告作了十分明確而簡潔的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這是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面對中國國民素質和人才資源開發的現狀,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面對中國40多年特別是近20年來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科學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強弱不僅要看物質財富的多寡和社會發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水平,要看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開發的程度。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的轉化,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文化建設和人的素質的提高。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建設是現代化事業的決定性因素。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三位一體的現代化。
2017年10月18日電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表現它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從而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們的社會里,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自覺地刻苦鑽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可以激發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形成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事業提供智力支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先進的教育、科學、文化,給人以知識武器,成為一種智慧的力量,推動人們有效地建設現代化事業。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著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總體水平。
其發達程度同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並常常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制約,受到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就要有科學文化的高度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保證現代化建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作為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從思想上保證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鄧小平同志說: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的過程,並不只是人和自然簡單的物質交換過程,而且是在人與人結成一定生產關系的條件下進行的社會交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行為要以科學的思想為先導,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建設現代化事業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闡述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必須解決的四個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就是「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他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通過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歷史經驗證明:「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動盪不安,國無寧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災難,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極其深刻的教訓必須記取。在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G. 如何認識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這里抄有篇文章可以參考: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09/c148980-26661686.html,重點就是四個全面。打開網址就能看到,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我的回答。
H.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表現在它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從而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們的社會里,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自覺地刻苦鑽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可以激發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形成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事業提供智力支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先進的教育、科學、文化,給人以知識武器,成為一種智慧的力量,推動人們有效地建設現代化事業。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著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總體水平。其發達程度同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並常常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制約,受到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就要有科學文化的高度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保證現代化建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作為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從思想上保證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鄧小平同志說: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的過程,並不只是人和自然簡單的物質交換過程,而且是在人與人結成一定生產關系的條件下進行的社會交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行為要以科學的思想為先導,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建設現代化事業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闡述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必須解決的四個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就是「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他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通過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歷史經驗證明:「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動盪不安,國無寧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災難,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極其深刻的教訓必須記取。在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I.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分析 :
重要性: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堅持唯物史觀的重要表現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黨建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必要性: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踐意義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奮斗目標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
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需要
(9)中國特色主義文化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有機統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保證,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徵:
1.一是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具有科學的品格和科學的精神,它正確地反映了自然和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堅持了同自然觀、社會觀中一切非科學的文化思想進行堅決斗爭的立場,為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2.二是時代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3.三是民族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4.四是開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融合和吸收了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具有鮮明的開放性特徵。
5.五是群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來自於人民群眾,代表人民意願,為群眾服務,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六是創新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不斷提升,不斷創造出符合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的新的文化。
J.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輝煌成就!!!高分懸賞~
誰曾想,29年前,數億中國人還在為溫飽問題而發愁,如今13億多人民的生活已經總體上達到了小康;誰曾想,29年前,擁有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曾是許多人的追求,如今新"三大件"已幾經升級,電腦、汽車、商品房等對越來越多的百姓來說早已夢想成真。是什麼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推動了中國的騰飛?歸根到底,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9年,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並不長,但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這29年,在中國大地上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恢弘樂章。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和發展,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長,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邁上20萬億元的大台階,扣除價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財政收入接近4萬億元,一大批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我們辦成了許多以前想辦而辦不了的事:三峽大壩、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捷報頻傳,廣播電視"村村通"惠及廣大農村,機場、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神州大地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賦予中國這條"巨龍"以強大動力。29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國有企業改革到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從所有制結構改革到分配製度改革,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到在實踐中的深入推進,從經濟領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進出口額達17607億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國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2006年突破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與此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對外投資不斷擴大。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著提升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29年來,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深入推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入人心,以神舟飛船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後涌現,在許多前沿領域實現突破;教育改革和發展成就顯著,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如期實現,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文化體制改革揚帆起航,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效率意識不斷增強。我國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蓬勃的朝氣和創造的活力。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29年,人們切身感受著黨的富民政策帶來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著改革發展的成果。從1978年至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17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都增長6.7%。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從6.7平方米、8.1平方米,增加到26.1平方米、29.7平方米,居住條件大為改善。我們告別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種票證,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同時,社會保障的"安全網"越織越寬,醫療、就業等民生問題在逐步解決,更多的百姓解除了後顧之憂。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聲望源於成就,魅力緣自實力。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發展經驗、發展模式引起了國際上許多人的興趣,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越來越多的話題圍繞中國展開。我們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在國際事務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到積極救助印度洋海嘯受災國,從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到推動在反恐、環保、禁毒、重大疾病預防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29年彈指一揮間,中華大地滄桑巨變。事實雄辯地證明,29年來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闖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在當代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國情,順乎黨心民心,最能激發億萬人民建設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熱情和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