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改造沙漠的名人故事
沙漠變綠洲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在沙漠裡面,有一個國度,它總是發生乾旱的事故出現,還缺乏綠色的植物甚至,連仙人掌都沒有,生活在那個地方的人們,想要喝水,都還必須到幾十公里的地方,去打水喝,而且,時常會有食物缺乏的現象的發生,所以,每一個星期,都會有人因為飢餓和乾渴而死國王看到這一些以後,心裡十分十分的悲痛:「啊!我身為這個國家的
國王,我國的老百姓都因乾渴喝飢餓而死!我再也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的了!」國王經常拿自己的一些食物,和水,分發給自己
的國家裡的老百姓,可是,這往往是不夠
的,他只好又找自己鄰國的國王借糧食,這才剛剛維持大家的
生活需求。
可是,過了不久,鄰國
的國王又不願意把自己的糧食給他們了,國王又為此開始著急起來了。
當地信仰一個神,叫做善良之神,那一些老百姓們又每天都在善良之神的銅像前面鞠躬,磕頭,還總是念念有詞的說:「善良的神啊!請幫幫我們啊!我們需要水資源!我們需要食物!我們需要綠洲啊!」
這一切,其實善良之神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為老百姓的所作所為,而感到開心,和感動,他一心想幫大家,可是一位忠心之神走了過來,他說:「你未必這么早就幫他們,你可以先試探一下他們是否很善良的呢。」善良的神點了點頭,一瞬間,他變成了一位衣著破舊的老頭兒,他來到了人間,來到了這個荒涼的
沙漠里的國度中。
他在沙漠中行走,看到了前面一大群人,正在分著吃一塊餅,善良之神走上去,他說:「啊!我剛剛受了傷!很渴,很餓!真想吃一點點的東西啊!」一個人說:「老先生!您先坐下來啊!我把這一塊餅給您吃把!」另一個人說:「老爺爺!您渴了!我把水借你喝!」善良之神心裡很開心,就變回了原來的樣子,:「啊!你們真是好人啊!我決定幫助你們
啊!讓這個荒涼的沙漠,變成美麗的綠洲。!」「噢!善良之神萬歲啊!」老百姓們歡呼雀躍的說。
第二天,沙漠變了,成了綠洲。
每當春天來到,一簇簇的桃花開滿了枝頭,散發出來淡淡的清香,小草頑皮的鑽出了地面,東瞧瞧,西看看,柳樹冒出了嫩葉,一片片的包在一起,像是幾個難分難舍的小兄弟,高高的楊樹上,垂下了一串串的紫紅色的揚花,就像是裝飾在燈籠上面
的一條條的紅穗。
從此,人們過上了快樂的生活。
② 土地沙漠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或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70字
土地沙漠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或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沙漠化主要是人類(濫砍濫伐)(過分耕種)和(過度放牧)等造成的,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已達(173萬9700平方公里),佔全部國土面積的(18)%.
有鑒於此,我們有調整防沙治沙戰略,從片面重視發展人工植被轉到積極發展人工――天然喬灌草復合植被;從單純保護綠洲到積極保護包括綠洲在內的整個荒漠生態系統。只有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扭轉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動局面,也才能切實有效地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生態、大環境。
..................................................
中國現有沙漠化土地共計154萬k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其中沙漠戈壁116萬km^2,沙漠化土地34萬km^2,風沙化土地4萬km^2。中國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緯37°-42°之間的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最嚴重.
有資料表明,土地沙化正急劇縮減著我們可以有效利用的國土。許多地方因
沙漠化趨勢導致土地退化,土壤結構破壞,土壤養分流失。而土壤肥力的自然恢
復需要數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時間。如果用人為措施恢復土壤的肥力,需
要的投入量難以計算。
沙漠化對農業的危害特別大。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節,在沙漠化地區,
往往是種子和肥料被吹走,幼苗被連根拔出,土壤水分散失,禾苗被吹乾致死或
被掩埋。有的地方要反復補救,甚至誤了農時。
沙漠化引起的草場退化,使適於牲畜食用的優勢草種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
失。牧草變得低矮、稀疏,產量明顯降低,草場載畜能力大為下降。
沙漠化造成河流、水庫、水渠堵塞。黃河年均輸沙16億噸,其中就有12
億噸來自沙漠化地區。全國每年大約有5萬多公里的灌渠常年受風沙危害。
沙漠化在一些地區造成鐵路路基、橋梁、涵洞損壞,使公路路基、路面積
沙,迫使公路交通中斷,甚至使公路廢棄。沙漠化導致的沙塵天氣,影響飛機正
常起飛和降落。
風沙活動破壞通訊、輸電線路和設施,由此產生的災害威脅居民安全。
根據監測,我國城市空氣污染物主要是微小顆粒物,這與沙漠化密切相關。
沙塵污染著廣大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影響了人民健康。
沙漠化加深了貧困程度,擴大了地區差距。據調查,全國農村人口的1/4
生活在沙漠化地區,其人均農業產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4. 2%,是東部地
區的1/5。沙漠化地區貧困程度加劇,發展差距擴大,有的地方已經喊出「要
生存就要治沙」的口號。
③ 向沙漠進軍中文章提出了哪些改造沙漠的方法
向沙漠進軍中提出了以下幾個改造沙漠的方法:
一、培植防護林 防護林的主要作用是減小風的力量。風遇到防護林,速度就減小70%~80%。
二、培植草皮 有了草皮覆蓋地面,即使有風,颳起的沙也不多,這就減少了沙粒的來源。
三、植樹種草 在流動沙丘上植樹種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類成長以後,沙丘就可以固定 下來了。
四、開溝挖渠,引入水源。
④ 關於沙漠的改造
用海水改造沙漠是一個好辦法,但不是唯一的辦法。慣性思維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解決問題的有限方法。我們可換了角度考慮解決沙漠繼續沙化的辦法——那就是改變沙漠上空的大氣環流狀態,為沙漠上空創造下雨(眼下技術還不行)條件,讓其上空也象其他濕潤地區一樣下雨。當然了,讓其下雨的條件是讓暖濕氣團和冷濕氣團在此上空相遇(現在由於天山的阻擋無法實現才使該地無下雨條件),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天山人工開掘一個幾十公里的大缺口!
⑤ 中國有沒有辦法將沙漠改造成良田其最成功的事例是什麼
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經過20多年治理,成功修復和改善該地區生態環境:降雨量增長6倍,由不足70毫米增長到400毫米;沙塵天氣次數減少95%,由每年80多場減至2-3場;生物種類增長10倍多,由十幾種增至100多種。——常識環境篇。
⑥ 沙漠的改造方法
造林植草、封育草場、引洪淤灌
內蒙古在我國的生態、資源、社會發展與國防安全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但是區內的土地沙漠化問題已成為其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限制因子。科爾沁沙地位於內蒙古東部,西遼河下游的沖積平原上,總面積近5萬平方公里的科爾沁沙地,橫跨內蒙古、吉林和遼寧三省區,其中92%以上分布在內蒙古境內,是我國最大的沙地。沙地是草原沙化後向沙漠過渡時形成的特殊地貌,它包括了綿延的沙丘、草原、湖泊以及濕地。很長一段時間,曾有科爾沁草原之稱,因為在中國沙地中,它的水分條件最好,草場寬廣美麗。現在的科爾沁沙地主體曾經是水草豐美的科爾沁大草原,由於清朝末年放墾開荒和建國初期一段時間開荒種地,科爾沁草原下的沙土層逐漸沙化和活化,尤其是近年來超載放牧和人為活動的增加。加上氣候乾旱,使這個一度秀美的大草原演變成我國面積最大的沙地。科爾沁沙地是我國短期內因為人為原因導致沙化速度最快的沙地,直接威脅我國東北,華北的生態安全。土地沙漠化過程是以其潛在的沙漠化自然因素與條件為基礎、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共同驅動,且其中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具有近乎同等的作用與效力下所形成的一個綜合過程。科爾沁地區氣候乾旱、風力強勁,地表沙物質豐富、植被低矮稀疏,具有土地沙漠化發生與發展的基本因素和條件,沙漠化的內在危險性較高,並存在有與其自然環境基本狀況相適應的、屬正常表生過程的"基準"性風沙活動過程。地表植被的破壞既是沙漠化的重要成因又是沙漠化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沙漠化過程中地表植被的減少,區內廣大地區的生態環境迅速惡化,人民的生存條件亦急劇退化。同時,沙漠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沙塵物質在強勁風力作用下隨風而起,甚至發生沙塵暴,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影響人類生產與生活活動,造成對人畜健康的直接危害,並會影響工礦企業設備的生產效率甚至危及安全生產。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土地沙漠化所造成的農業減產往往使得區內農牧民生活比較貧困,沙漠化的最終經濟結果就是貧困化,區內相當一部分貧困縣的致貧原因就是土地沙漠化。同時,沙漠化過程的風沙流遇阻堆積和沙丘前移常常埋壓地表建築物甚至毀壞各類建築物,由此危及區內人民群眾的人身生命安全,部分村莊、定居點等往往因風沙危害嚴重不宜於繼續生活居住而不得不被迫廢棄遷居。由土地沙漠化所引起的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將會危及和影響到沙區以外的廣大地區,從而對全國和世界的生態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其次,區內的土地沙漠化還將會激化區內人口增長及糧食需求與供給間的矛盾、加大對地區社會經濟穩定性的壓力,由此更進一步激化區內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間的矛盾而極大地危及到本區的可持續發展等。因此,一定時間內土地沙漠化將對內蒙古乃至全國實施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產生嚴重的潛在壓力和消極影響,將會極大地妨礙未來內蒙古甚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土地沙漠化危害嚴重,已是目前制約內蒙古經濟振興和生態環境改善的巨大障礙,也是一些地區實現脫貧的關鍵問題之一,嚴重危及到其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內蒙古作為黃土高原的主體,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國防地位,是特殊的民族區域,在我國的生態、資源、社會發展與國防安全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使得其沙漠化防治在全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內蒙古的沙漠化防治,已是一項十分必要和緊迫的戰略任務,這不僅僅是區內整治國土、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農牧業綜合開發等的重要措施,更是國家保障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鞏固國防的一件大事,必須充分認識到內蒙古沙漠化防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盡早盡快地開展內蒙古的土地沙漠化防治。 土地沙漠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自然的沙漠化現象以千年為單位,而人為的沙漠化為10年為單位。可見,人的因素舉足輕重,綠色消失、土地退化、溫室效應加劇......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太忽視與大自然的相處·任意改造·超負荷索取。大自然終於忍無可忍,風沙就是它發起的報復之一。通過這次實習,我看到了風沙的威力,同時也看到了黨和政府也認識到了該區的沙漠化所帶來的危害,加緊投資建設該區的治理力度。更讓自己欣喜的是我看到這里的自願者在兢兢業業的工作。我有信心和希望但願我們百年之後,草原將恢復如初。
http://www.nx.xinhua.org/zs/zs2zgdytsmtl.htm
⑦ 如何改造沙漠
修建防護林;植樹種草,保護植被;合理利用水資源;利用草方格沙障減少流沙等
⑧ 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我國為治理北方地區的沙漠大患開出「中葯方」,正在通過種植肉蓯蓉等中葯材防風固沙。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等都在人工種植肉蓯蓉等沙漠葯用經濟植物。這些中葯材在治理沙漠、改善生態的同時,還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肉蓯蓉被稱作「沙漠人參」,主要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而梭梭適合生長在我國北方沙漠、荒漠乾旱環境中,具有很強的治沙和固沙作用。 由於價值昂貴,野生肉蓯蓉長期被掠奪性採挖,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和肆意砍伐,寄生肉蓯蓉的梭梭林大量死亡,致使產量逐年下降,資源瀕於枯竭。 為了保護這一瀕危野生植物物種,研究人員開始嘗試在沙漠里人工種植肉蓯蓉。2004年,人工種植肉蓯蓉技術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獲得成功。此後,沙漠里大面積的肉蓯蓉開始開花結果,沙漠生態治理也多了一種方法。2006年,總投資210萬美元、規劃面積9000畝的肉蓯蓉種植項目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啟動;2007年接種肉蓯蓉技術在新疆第一條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大面積推廣;2008年內蒙古在烏蘭布和沙漠建立人工接種肉蓯蓉10萬畝基地;2009年巴丹吉林10萬畝肉蓯蓉栽培繁育基地建立。北京大學中醫葯現代研究中心教授屠鵬飛說,根據肉蓯蓉的應用價值,現在種植100萬畝梭梭等沙生植物接種肉蓯蓉,可以治理沙漠100萬畝,10年內可以開發肉蓯蓉相關產品100個,實現年產值100億元。 除了肉蓯蓉,我國北方沙漠地區還在沙漠里種植鎖陽、沙棘、甘草等中葯材,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增加農牧民收入。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會長夏日表示,發展人工種植肉蓯蓉、沙棘等沙漠葯用經濟植物產業,能調動群眾治沙的積極性,有效防止沙漠化,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⑨ 依靠現在的技術能實現完全改造沙漠嗎
我也覺得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有足夠的水源供應的話是絕對可以把沙漠還原成草原的,但是找不到那麼充沛的水源。我曾經看過一期《中國國家地理》,裡面有個作者提出過另一種觀點,就是有些地方用淡水來維持其實是得不償失的,而且荒漠也分不同情況,有些地方根本不適合植物生長,每年都植樹,但是大多數的做法很盲目。我個人
治理方法:
1.工程措施:包括各種沙障(黏土沙障、礫石沙障、柴草沙障等),化學制劑覆蓋沙面固沙,水力拉沙、風力拉沙;
2.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植物活體沙障;
3.農耕措施:少耕法、免耕法、作物留茬防止風蝕。
工程措施可以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但是長久有效的還應該是植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