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西省萍鄉中學的辦學成果
高考成績
2014年高考,江西省萍鄉市中學劉露同學以總分604分,奪得萍鄉市市文科狀元;肖子奇同學以總分668分列萍鄉市市理科第二名;文科總分萍鄉市前10名,江西省萍鄉中學佔6席;一本上線率35%、二本上線率67%,高居萍鄉市第一,全省前列;一本、二本上線總人數萍鄉市第一;有2名同學空軍飛行員體檢過關,文化過線,預選清華、北大飛行員班;有18人次獲航空飛行員雙過線資格;鄧玉娉同學體育專業成績江西省第一;有3名同學北京體育大學專業文化雙過線;有2名同學中央美院和中國美院專業文化雙過線。
2013年高考,江西省萍鄉中學劉邵遠同學以617分的成績奪得萍鄉市文科狀元;顏桴騏同學以653分的成績獲得理科萍鄉市第二名。一本上線人數396人,比2012年凈增108人;二本上線人數852人,比2012年凈增136人;一本上線率比第二名高出15.3%;二本上線率比第二名高出23.2%。高分段600分以上有36人,佔全市的36%。文科語、數、英,理科所有學科平均分列萍鄉市第一,且優勢明顯。學校有2名同學被世界排17位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錄取;7名同學分別被保送到浙江大學、中國科大、同濟大學和四川大學。學校有37人通過全國知名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獲高考加分資格,另有16人通過空軍和民航飛行員體檢。
2012年高考,江西省萍鄉中學李經緯、歐陽璐分別奪得萍鄉市應屆理科第一、文科第二;理科、文科萍鄉市前10名共6人,其中應屆文理科前十名佔了萍鄉市半壁江山;一本上線人數176人,二本上線人數達526人;二本上線率繼續提升,近60%。
學科競賽 時間 學生姓名 競賽名稱 獲獎情況 2006年 郭瑞等 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 一等獎 2008年馬毅鵬、盧震鵬、王天一、李毅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2009年楊正偉等34名學生高中應用物理競賽、理化生及信息學奧賽一、二、三等獎熊緯佳等30名同學全國英語能力、聽力競賽一、二、三等獎韓穎、胡濱洋、張天奕江西省英語聽說能力電視大獎賽團體一等獎盧震鵬、楊雙睿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國家級(賽區一等獎2011年王光亮、何功煜、姚金韜高中應用物理競賽、理化生及信息學奧賽一、二、三等獎2013年吳勛賢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江西賽區)一等獎何聲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江西賽區)一等獎(表格所有資料來源於江西省萍鄉中學官網) 江西省萍鄉中學校標為2006年萍中百年校慶標志。
校標是一朵有五片花瓣的花朵象徵著學校的學生像花朵一樣燦爛向陽開,同時也和五角星相對應象徵著跟著黨走,中間一個圈,把學校的建築圈了起來,代表著學校的團結和諧,最後一個數字1902,也就是學校的開始。 江西省萍鄉中學的校訓是勞,謙,堅,實。
校訓的勞也就是勤勞,謙是謙虛,堅是堅強和堅毅,實是實事求是。江西省萍鄉中學強調和鼓勵學生們做一個四有青年,勤勞、謙虛、堅毅同時講求實際。 江西省萍鄉中學率先在江西中小學中開展無線電測向運動,成為北京市外唯一一所「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基地」的學校。
❷ 江西省遂川中學的教學成果
學校現有教學班級58個,在校生近3500人。高考成績穩步上升,2001至2004四年高考,一年上一個新台階。2003、2004年連續兩年二本以上上線人數居全市十四所重點中學第三位(其中文科連續四年列第一位)。
學校素質教育碩果累累,2001年、2003年、2005年連續三屆獲市藝術節團體總分第一名 ,2005年還列全省114所重點中學第二位,並摘取市文科狀元桂冠, 有數百名學子考取了國家名校,其中葉鵬程、張翼、劉翔燕、宋曉璐等同學考取了北京大學和清華 大學。2007年獲市藝術節團體總分第四名;
教學教研風氣濃厚,近幾年教師共發表論文近400篇,其中國家級65篇,省級280篇。原教研處主任鄭連生同志主持的「歷史學科研究性教學模式探討」課題,被評為全省優 秀課題,並在全省推廣。
講課比賽、課題研究、課件製作等獲省一等獎的教師有數十名,其中盧文媛老師的《京劇音樂》課獲教育部主辦的第五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評比二等獎,同時獲江西省第一 名;學生競賽也取得了較好名次,如2006年林遠峰同學獲全國數學競賽國家級二等獎,2007年黃水華同學獲全國物理競賽國家級二等獎,龔彬彬同學獲全國生物競賽國家級二等獎;自2009年起至今,一年一個台階,連續創歷史輝煌,2009年黃翌之、肖閩星兩同學同時考上北大;2010年六項指標全市第一,應屆二本以上考取441人;2011屆應屆二本以上520人,二本以上考取率達49%以上;2011年2本上線高達49.85%。教育教學研究氛圍濃厚,在省、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百篇;學科競賽,在國家、省市級獎中該校榜上有名。
❸ 江西省女子監獄的文明管理的成果
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質量為中心,狠抓監獄管理和隊伍建設,2006年-2010年連續實現罪犯脫逃率、獄內重大案件發案率、生產安全事故、場區治安事故、隊伍安全事故5個為零的平安監獄工作目標。
❹ 傅利民的研究成果
1990年:
1、論文:《論廣播劇音樂的審美特徵》《聲屏世界》1990第3期
1993年:
1、論文:《談樂器發聲時的音樂特徵》《交響》1993第3期
1994年:
1、論文:《論江南絲竹的聲部潤飾與織體》《音樂藝術》1994第3期
2、論文:《絲柔竹脆,情深意切》《人民音樂》1994第4期
1995年:
1、論文:《論民樂器的改革》《交響》 1995第2期
2、論文:《再談民樂的創作與配器》《江西師大學報》1995增刊
3、論文:《也談音樂的美》《江西師大學報》1995年增刊
4、論文:《談視唱練耳的教學》《兒童音樂》1995第4期
1996年:
1、論文:《憶我的導師——胡登跳》《人民音樂》1996第1期
2、論文:《教盲童彈鋼琴的樂趣》《鋼琴藝術》 1996第2期
4、論文《談現代音樂表現手法的廣泛性與直敘性》《交響》1996第4期
1997年:
1、論文:《略論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1997第1期
2、論文:《論傳統音樂中的審美品格特徵》《人民音樂》1997第12期
3、論文:《試論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版
4、論文:《論二胡的揉弦》《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第1期
5、論文:《論歌唱時的審美境界》《黃鍾》1997增刊
1998年:
1、論文:《對現代民族管弦樂創作的回顧與展望》《98』高師作曲理論研討會》
2、論文:《鋼琴演奏史》(譯文)《音樂探索》1998第2期
1999年:
1、論文:《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觀探析》載《新余高專學報》1999年第4期 該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國家教育部主管雜志)2000 年第2期轉摘
2000年:
1、論文:《贛中花釵鑼鼓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 第3期
2、論文:《傳統民族樂曲中的旋律發展手法探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3、論文:《論德彪西管弦樂語言特徵》《樂府新聲》2000年第2期
4、論文:《中國音樂學科理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人民音樂》2000年第1期,該文被《音樂、舞蹈》(人民大學復印刊物)2000 年第2期全文轉摘
5、論文:《「自性危機」論不符合中國音樂的事實》《新余高專學報》2000年第3期
6、論文:《試析黑格爾論藝術想像》《解放軍藝術學院學院學報》2000年 第2期
7、論文:《從贛南的地域環境看客家山歌的特色》《音樂探索》2000年第4期
8、2000年被聘為《中國音樂大網路全書》部分條目的撰稿人
2001年:
1、論文:《龍虎山道教音樂歷史文化透視》《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1 第3期
2、論文:《論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1 第3期
3、論文:《音樂美的本質—兼評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新余高專學報》2001年第1期
2002年:
1、論文:《道教音樂美學思想和審美品格探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 第2期
2、論文:《中國民族管弦樂的歷史與展望》《音樂探索》2002年 第2期
3、論文:《對<沃采克>最後一個間奏曲和終曲的音樂學分析》《樂府新聲》2002 第1期
4、論文:《音樂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與選題原則》《交響》2002 第3期
5、論文:《中國道教科儀音樂研究在搶救和保護「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作中的意義》2002年12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搶救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
2003年:
1、 論文:《音韻悠悠 箏魂長留》載《人民音樂》2003年第4期、載《音樂周報》2003年1月10日
2、 論文:《系統建設民族器樂(欣賞)資料的新構想》2003年11月《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4年:
1、論文:《龍虎山天師道科儀音樂之淵源與流變》《中國音樂》2004 第3期
2、論文:《贛東北吹打樂社—「串堂班」研究》《中國音樂》2004第2期
2005年:
1、論文:《弋陽腔學術研討會綜述》《人民音樂》2005 第3期
2、論文:《贛東北串堂音樂研究》《中國音樂》2005第2期
3、論文:《弦索樂配器研究》《音樂藝術》2005第3期
2006年:
1、論文:《孟戲劇本「長城記」音樂形態研究》《中國音樂》2006年第3期
2、作品集:《傅利民音樂作品選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007年:
1、論文:《道教科儀音樂的宗教功能》《中國音樂》2007年第1期
2、論文:《贛中南窯頭打八仙音樂考察與研究》《音樂研究》2007年第1期 1、論著:《美學與美育教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版)
2、論著:《音樂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論著:《齋醮科儀 天師神韻》(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年版)
4、論著:《樂種學講義》(中國音樂學院油印教材2003年)
5、論著:《音樂論文寫作》(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6、論著:《民族器樂配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論著:《傅利民音樂作品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8、論著:《中國道教音樂文化》(中國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9、論著:《江西蘇區音樂文化研究》(中國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1990年:
1、作品:《江西師范大學校歌》 1990.10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1991年:
1、作品:歌曲《送電工人上井岡》《心聲》歌刊1991第4期
2、作品:童聲合唱《蒲公英的歡笑》《心聲》歌刊1992第2期
1992年:
1、作品:二胡與揚琴《春遙》1992、5、8上海東方電台播出
1993年:
1、作品:民族管弦樂《赤壁隨想》1993.5上海東方電台播出
1994年:
1、作品:絲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園》1994.12 .9上海東方電台播出
1995年:
1、作品:二胡與揚琴《春遙》1995、10、29江西電台專題音樂
2、作品:歌曲《永遠響亮的金嗩吶》1995.8播出於江西電台、電視台
3、作品:歌曲《山裡老表樂呵呵》1995分別播出於江西電台、電視台,發表於水力電力出版社的《歌曲集》;獲省創作一等獎
4、作品:歌曲《小屋的蠟燭》1995 播出於江西電台
5、作品:鋼琴獨奏《歡樂的童年》1995.3.19—4.20播出於江西、北京國際廣播電台
1996年:
1、作品《萬泉河印象》[揚琴獨奏]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996、7播出)
2、作品《第Ⅱ號》[絲弦五重奏] (江西人民廣播電台1996、11播出)
3、作品:歌曲《中國·母親》《心聲歌刊》1996第6期 獲江西省廣播征歌一等獎
4、作品:歌曲《點燃希望的燈》1996.10江西人民廣播電台;獲江西省新歌評選一等獎
5、作品:歌曲《紅綠蘭的故事說不完》1996.11江西有線電視台;獲江西省歌曲評選「十佳歌曲」獎
1997年:
1、作品:歌曲《永遠響亮的是那金嗩吶》1997《聲樂演唱與伴奏》;《音樂周報》1998年5月8日版(總739號)
2、作品:歌曲《採桑子》1997《聲樂演唱與伴奏》
3、作品:歌曲《永遠響亮的金嗩吶》1997《聲樂演唱與伴奏》
4、作品:歌曲《歸帆》1997.7江西人民廣播電台
5、作品:歌曲《獻給你一束萬年青》1997.5江西人民廣播電台
6、作品:笛子獨奏《蘭花花》1997.4上海東方廣播電台
7、作品:絲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園》1997.9江西人民廣播電台年播出
8、作品:歌曲《這里是中國的土地》1997.12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播
9、作品:歌曲《回歸頌》1997.5.26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1998年:
1、作品:《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二胡獨奏曲](入選《全國二胡(業余)考級作品選》第三套第二冊)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
2、作品:二胡與揚琴《春遙》1998.6上海電台播出
3、作品:歌曲《中國、母親》1998.10.8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4、作品:歌曲《紅綠藍的故事》1998 年10月獲江西有線電視台歌曲創作評選「十佳歌曲獎」
1999年:
2、作品:二胡獨奏《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載《全國(業余)二胡考級第三套作品集》 人
民音樂出版社1999版
2001年:
1、 作品:歌曲《難忘歲月如歌》2001年7月在中央電視台、江西電視台播出,並刊於《心聲歌刊》2001第3期。
2004年:
1、作品:歌曲《飛吧 白鴿》。
2006年:
1、作品集:《傅利民音樂作品選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版
❺ 江西省吉安縣立中學的辦學成果
2006年高考,該校胡鵬同學以637的高分摘取市文科狀元桂冠,王丹丹同學以633的高分獲市文科第二名,,全校600分以上人數22人,文科600分以上人數6人,約佔全市人數的四分之一,二本上線368人,其中一本上線127人,創吉安縣立中學歷史新高;2007年高考又大獲豐收,曾聿贇同學以688分成績列全省第五名,曾聿贇、劉慧菁同學分別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600分以上38人,二本以上361人,實際錄取450多人;2008年,二本上線人數達400多人,一本上線人數凈增23人;2009年高考,在該縣小學「五改六」最後一年的生源素質的情況下,縣中應屆二本以上上線人數203人;2010年高考縣中一本以上上線人數(237人)居全市第一,其中600分以上高分人數居全市第二,二本以上上線人數(525人)居全市第三;2011年高考,縣中一本上線人數居全市第三,其中600分以上高分人數(28人)居全市第三,二本以上上線人數比2010年多20人,裴曉微同學又勇奪全市文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 2013年該校劉靜同學列全省文史類第9名、全市第1名,彭鵬同學列全省理工類第25名,這兩位同學分別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
❻ 江西省萬年師范學校的教學成果
幾十個春秋的辦學歷程,萬年師范寫就了一部輝煌史。先後招收余干、鄱陽、婺源、德興、弋陽、萬年、樂平、鷹潭、貴溪、橫峰、鉛山、上饒、景德鎮、吉安、福建等縣市生源,為國家培養輸送了萬余名建設人才。畢業生中,絕大多數從事小學教育,從小教崗位擇優選調中教的達35%。成為中、小學骨幹力量的佔70%以上,從事行政或其他工作被提拔擔任不同層次領導職務的達12%。他們以發展全面、基本素質好、適應性強、業績顯著等特點,廣受用人單位歡迎和好評。 1、對基礎教育培養目標和教育質量標準的再認識
2、「育人為本」內涵的研究與實踐
3、公平、效率、質量與均衡發展的理論研究
4、中外優秀傳統教育思想與教育現代化
5、地方教育史的研究
6、借鑒中國傳統優秀教育思想為教育現代化服務 7、對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新思考新研究
8、對基礎教育內涵發展的研究
9、中小學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標準的實踐研究
10、重視和創新體音美教學促學生全面發展
11、教育質量的多樣化指標及評價體系的研究
12、創辦具有自身和地方的特色中小學校的實踐研究
13、解決農民工子女流入地義務教育系列政策措施的實踐研究
14、特殊學校教育發展的實踐研究
15、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實踐研究 1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教育普及研究
17、堅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信念教育的實踐研究
18、關於創新德育形式的研究
19、政治思想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研究
20、各學科滲透德育的形式、方法、內容的實踐研究
21、少年兒童德育培養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的研究
22、新時期共青團、少先隊工作內容、形式、方法的探索
23、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知法守法用法意識的實踐研究
24、良好習慣之項目內容、養成方法途徑的研究
25、學生守則與日常生活規范之養成教育研究
26、改變壞習慣與養成好習慣的行為改造之個案研究
27、愛家庭愛家鄉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的研究
28、學習新時代優秀人物,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
29、獨生子女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精神培養的實踐研究
30、青少年耐艱苦、抗磋磨及社會適應力培養的研究
31、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品質的實踐研究
32、學生青春期教育問題研究
33、青少年責任意識的培養研究
34、網癮、禁毒、早戀、少年犯罪……單個德育目標的教育實踐研究 35、各科新教學方法、模式的研究
36、各科校本課程及教材開發的內容、形式、方法的研究
37、作文教學的創新研究
38、讀書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
39、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的培養研究
40、數學意識及數學應用習慣的培養研究
41、緊密結合生活的物理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42、開展物理小製作小實驗培養學生思維和動手能力研究
43、緊密結合生活的化學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44、以化學理論方法開展環境調查活動培養環保意識的研究
45、緊密結合生活的生物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46、開展親近自然和動植物活動培養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
47、結合「發展是硬道理」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48、以史為鑒知興衰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觀的研究
49、緊密結合生活的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50、開展地理活動,促進地理能力發展的研究
51、改革體育教學適應大眾化和全民健康需求的行動研究
52、傳統兒童游戲、地方或民族體育項目的搜集整理及利用
53、改革音樂、美術教學適應全民文化生活需求的行動研究 54、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55、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使每個學生有自己滿意的發展前途的研究
56、「突出才能學生」培養系列問題研究
57、針對不同潛質學生的培養模式多樣化的研究
58、特長生的培養方法、途徑的研究
59、學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養的研究
60、綠色、低碳、環保意識和行為培養的研究
61、新時期「志願者活動」的實踐研究
62、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增強社會知識和能力的研究
63、開展「琴棋書畫」各類活動培養學生廣泛意趣的研究
64、科學安排學習生活鍛煉睡眠全面增強學生體質的研究
65、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原因,減負的方法途徑的研究
66、開發學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選修課,促進學生多樣性發展研究
67、建立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的實踐研究
68、高中生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
69、高中生發明創造和動手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70、高中生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內容、方法途徑的研究
71、促進高中生自立自主學習生活和適應社會能力形成的研究
72、中小學生學力素質水準建模與研究(含幼兒)
❼ 江西省鄱陽中學的辦學成果
鄱陽中學自1985年復校以來,為大中專院校輸送6000餘名新生,其中向全國重點院校輸送1000餘人,向清華、北大輸送18人。繼2004年李希同學錄取北京大學之後,2005年王也同學又以全縣理科狀元,全市應屆理科狀元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2006年聶慧饒,彭陸昕雙雙錄取清華大學,近二十年有23名學生在全國各學科競賽中獲獎。
2007年高考1146人參加考試,二本以上上線人數493人,上線率為43%,專科(含職校)上線人數達100%,其中600分以上高分段26人。
在第27屆全國高中化學奧林匹克初賽(江西賽區)中,鄱陽中學共計22人獲獎。其中高二年級 2人獲得全市一等獎(全市共13人),10人獲得二等獎(全市共126人);高三年級4人獲得全市一等獎(全市共32人),6人獲得二等獎(全市共149人)。 勤樸公勇
鄱陽中學校史悠久,歷經百餘年的求索、傳承,鄱中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鑄就了鄱中精神之魂——勤樸公勇。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❽ 江西省建工集團公司的科技成果
鋼筋混凝土煙囪外立柱式液壓爬升倒模施工技術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06大直徑單層焊接球面網殼經線定位分條安裝技術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3
無粘結預應力砼施工技術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8
87×144M筒殼網架研製及安裝平台滑移法施工新工藝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8
SCD200/200施工升降機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6
SCD200/200施工升降機江西省優秀新產品獎二等獎1995
鋼筋砼球形水塔的開發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4
鍍鋅彩板門窗江西省優秀新產品獎三等獎1993
鋼筋砼雙曲線冷卻塔施工成套技術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4
QT—20塔式起重機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4
QT—20塔式起重機江西省優秀新產品獎三等獎1993
JS500砼攪拌機江西省優秀新產品獎二等獎1993
江西省地方標准DB/3600G92001-90(400~60000L)機械攪拌發酵容器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2
871型高溫膠泥江西省優秀新產品獎暫無1989
871型高溫膠泥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1
江西省體育館比賽館鋼筋砼大拱「假載法」施工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8
❾ 江西省臨川第二中學的辦學成果
高考成績
2014年高考,江西省臨川第二中學文科江西省前100名該校有11人,理科江西省前100名該校有10人;一學生獲江西省文科第二名,另有學生獲江西省理科第13名、第18名、第20名。此外,該校2位學生錄取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5位學生錄取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2013年高考,江西省臨川第二中學文理科上一本線806人、二本線2029人;此外,共有8位學生分別保送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名牌大學。
2012年高考,江西省臨川第二中學上一本線793人、二本線2011人;一學生獲得江西省文科狀元;有12位學生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7人錄取為空軍和民航飛行學員。 素質成績 時間學生/團體競賽項目獲獎情況/榮譽2015年1月張凱平「臨川之筆」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一等獎2014年8月鄒戀、吳俊榮、徐玉遠第九屆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大賽全國金獎李嘉誠、鄭菁菁、周蓓、周阿芳全國銀獎2014年5月校跆拳道隊2014年江西省青少年跆拳道錦標賽團體第二名2013年10月校田徑代表隊2013年江西省「江西現代學院杯」青少年田徑錦標賽暨省體傳校田徑比賽6枚金牌、2枚銀牌、1枚銅牌2013年8月劉鴻凱「新人杯」第十二屆全國中小學校園文學大賽全國特等獎余柔芳等16人全國一等獎2013年5月校合唱團第三屆江西省青少年才藝電視大賽聲樂類一等獎2012年7月余騰全國大眾跆拳道錦標賽少年男子組42公斤級冠軍江西省CTP美華少兒英語杯象棋、國際象棋、國際跳棋、五子棋比賽國際象棋高中男子組團體部分第一名象棋高中男子組團體部分第二名胡斯特國際象棋高中男子個人組第一名2012年6月黃佳俊第十四屆「語文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國家級特等獎參考資料: 校徽 標志形狀:
1、由3個同心圓構成。
2、內圓中上方為該校圖書館圖樣,正中為孔子圖樣,下方為「1978」字樣。
3、外圓中上方為王羲之「臨川二中」字樣,下方為英文「臨川二中」字樣。
標志釋義:
1、內圓標志主體為該校圖書館正面簡化圖,恰似一個展翅欲飛的鯤鵬,寓意該校面向新時期的騰飛。
2、圖書館建築三大組成部分代表著學校、教師、學生,符合學校的「三要」辦學理念;圖書館主體部分寬厚莊重,表示該校正在建設厚重的校園文化和寬厚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書館頂部莊重挺拔,象徵學校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雄心壯志和向上、奮進的力量;正中的萬世師表——孔子塑像,體現著該校「有教無類」以人為本的人疋思想,「 1978 」為該校建校的年份。1外圓中上方為漢字「臨川二中」字樣,是該校校名;下方為英文「LINCHUAN NO. 2 MIDDLE SCHOOL」字樣,表明該校是一所面向國際化的新形勢學校。
將圖書館作為標志的主體的原因:
1、圖書館是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國家文明的窗口;圖書館是汲取知識的源泉,知識創新的殷堂。
2、圖書館是該校標志性建築。 校訓 志道據德,知本達至
「志道」、「據德」出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是儒家學習、教育的綱領。該校把孔子雕像作為校園標志,以聖人為友,以儒家為宗。
「志」是志向、志願的意思。「道」是儒家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根據大道而立志,這樣人生的格局才夠大。「志道」強調立志要高遠,理想要宏大:寓意青年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承擔起宏偉的歷史使命。「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理想應有用於國家、社會、人類的發展,在奮斗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據」有執守意。「德」通「得」,代表個人精神達到的境界,可理解為道德、品行。據道德而執守,這樣就有了人生的底線。《左傳》有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該校把「品德高尚」作為育人的首要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據德」寓意該校師生德才兼備,不斷發展,成為舒展的人、博雅的人、大寫的人。
「知本」、「迭至」是張岱年對自己哲學-化思想的概括,是學習、修身的具體方法。
「知」是認識、知曉的意思,「本」是根本、基礎的意思,「知本」就是知世界之本、萬物之基,即為潛.。攻讀,博學求知:鑽研科學的理念,學習廣博的知識,發展實踐的技能。青年學生要把握青春寶貴的時光,鑄兢畢生事業的基礎。
「迭」是抵達、達到的意思,「至」是至極,最圓滿的意思,「迭至」指學生經過努力而達到心靈之至、學業之至的境界。「迭至」是「知本」的更高層次,而貫穿「知本迭至」的是「創造」。教育者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端正的心性及行為。在創造中最終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自然與心靈的統一。人是自然進化和社會發展的最高產物。「志道據德」是為了培養人,教育人,發展人。我們基於此種教育理念,以人為中心,向下著眼,通過教授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教育學生實現「知本」的目標:向上著眼,通過對道的追求,引導學生上升到「迭至」的境界。 校歌 江西省臨川第二中學校歌
李盛光 詞 吳啟達 曲
我們,我們是臨川二中的驕子,我們生長在才子之鄉。
面對世界技術革命的挑戰,滿懷振興中華的理想,
苦學守紀,求實爭先。
同學們,同學們,
珍惜時光,珍惜時光,
發揚敢於拼搏的光榮傳統,
我們要超越前人,後來居上,
超越前人,後來居上,
我們要超越前人,後來居上。
我們,我們是臨川二中的驕子,我們生長在才子之鄉。
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時刻准備著為祖國爭光。
苦學守紀,求實爭先,
同學們,同學們,
奮發圖強,奮發圖強,
牢記年輕一代的歷史責任,
我們要繼往開來,譜寫新章,
繼往開來,譜寫新章,
我們要繼往開來,譜寫新章。 邱義泉:1978年9月——1984年5月
李盛光:1985年5月——1999年8月
花惠萍:1999年8月——2004年11月
黃振藩:2005年4月——2010年5月
參考資料:
❿ 江西省科技廳網站成果登記怎麼登錄
1.登記材料規范、完整;2.已有的評價結論持肯定性意見;3.不違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