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地質學會2011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

中國地質學會2011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03 15:00:22

⑴ 最近中石化哪個分公司榮獲中國地質學會兩項大獎

你好,最近中石化勘探分公司完成的「涪陵地區頁岩氣勘探項目」和「頁岩油氣資源評價及選區研究」分別榮獲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和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獎。勘探分公司成為全國唯一一家同時榮獲兩項大獎的單位。

⑵ 中國變質岩石學周年回顧

游振東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一、引言

1949年以前,中國變質岩石學的研究相對薄弱,即使有一些變質岩方面的著述,也是偏重於變質地層學方面的。但從一些早期研究,如1941年程裕淇《西康道孚附近之古生代晚期噴出岩及其變質》(中國地質學會志21卷1期),1944年彭琪瑞與朱夏《西康富林附近之震旦紀前火山岩系及侵入岩》(中國地質學會志24,1~2期),1945以後重要的研究工作,如1948年陳夢熊《甘肅中部皋蘭系變質岩之初步觀察》和宋叔和《甘肅皋蘭雜岩之初步研究》(中國地質學會志28卷,2/4期),明顯看出當年變質岩石學研究與礦產勘查密切結合的趨勢。

另外,此一時期變質構造岩的研究也已經引入,例如,1946何作霖《山西五台結晶片岩之岩組研究及其在構造上之意義》王嘉蔭《衡山花崗閃長岩中石英脈之岩組分析》(均見中國地質學會志26卷),便是代表作。

1949年以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百廢待興,變質岩石學也獲得迅速發展的機遇。60年來完善了變質岩石學學科的建設,開拓了研究領域,深化了研究內容,提高了科學研究水平,促進了地質找礦事業的發展。本文試圖對1949~2009年這60多年來變質岩石學的進展作一簡要回顧。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8)

由於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工業發展的需要,中國變質岩石學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得到蓬勃的發展。在鐵礦找礦方面,李春昱、沈其韓等在鞍山的找礦勘探獲得進展,《遼寧鞍山櫻桃園至眼前山鐵礦地質》專著於1958年由地質出版社出版,程裕淇等領導的對湖北大冶-鄂城等地的鐵礦勘探綜合形成了「對於勘探中國鐵礦問題的初步意見」(1953,《地質學報》33卷2期),黃懿、裴榮富等「論大冶式鐵礦」(1957,《地質學報》37卷2期)。在銅礦方面,李希勣等「雲南東川銅礦地質」(1953,《地質學報》33卷2期),宋叔和「祁連山一帶黃鐵礦型銅礦的特徵與成礦規律」(1955,學報35卷1期),以及基於中條山銅礦的普查王植發表的「中條山式斑岩銅礦」(1957,學報37卷)等,都是很有影響的論文。

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一系列基礎地質問題擺在面前:鞍山式條帶狀鐵礦的成因,涉及華北前寒武紀發展的認識;大冶矽卡岩型鐵礦,涉及矽卡岩成因及岩漿熱液成礦;甘肅白銀廠銅礦的勘探,引出細碧-角斑岩的發育與區域構造的認識問題。

前寒武紀地質方面,王曰倫領導的五台山地質隊,結合鐵礦普查,對五台山五台系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以該隊名義提出「五台山五台紀地層的新見」(1952,學報32卷),提供了五台山五台群地層剖面,對該區前寒武紀的認識刷新了Belly Willis等人「Research in China」一書對五台山的概略認識。大致與此同時,趙宗溥(1954)發表「中國前寒武紀地層問題」(學報,第34卷)。

1956~1957馬杏垣教授領導的北京地質學院師生對五台山進行了系統的1:5萬地質調查,較全面研究了五台山的地質構造,並且釐定了該區的地質構造發展歷史,為研究華北地區前寒武紀奠定了基礎。

三、發展時期(1958~1978)

為了滿足國家戰略礦產資源發展的要求,1958年起,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除西藏之外,普遍開展了1:20萬的區域地質測量和礦產普查工作,為全國地質礦產情況的了解奠定了基礎。其中高校的地質院系師生貢獻很大。

以北京地質學院為例,馬杏垣教授領導的湖北大隊,池際尚教授領導的山東大隊,趙鵬大教授領導的福建大隊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山東大隊為例,1958年起與山東省地質廳合作組建山東區域地質測量第一大隊,對山東西部泰安、新泰等8幅開展1:20萬區域地質測量,1959年開始向西擴大至肥城、濟寧,向東擴至掖縣、日照、膠南共14幅。1961年有8幅通過部級驗收。通過多年的工作,對泰山群進行了詳細研究,從中識別出新泰雁領關組和山草峪火山沉積變質岩系,揭示了膠東與魯西在地質結構上的明顯差異。在魯西,寒武系之下還有一層晚前寒武紀的土門組,不整合於泰山群變質基底之上,這就深化了對郯廬斷裂的認識,指出沂沭斷裂帶的存在。這些實際資料成為日後研究山東省區域地質的基礎。

在北京地區,陳光遠、王仁民研究了密雲鐵礦成因。王仁民等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發現了密雲群麻粒岩中的多相變質作用,有關論文於1963年11月在北京地質學院召開的中國第一屆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專業學術會議上宣讀,該會議論文集 1964年出版。

與此同時,在董申保教授領導下,長春地質學院師生對東北和膠東地區也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出變質建造的概念,強調混合演化作用及其與成礦的關系,深入論述花崗岩的成因等,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地質學家和礦床地質學家。1964賀同興等合作編寫的《變質岩石學》作為高等學校試用教材出版,在國內使用甚廣。

20世紀60年代在程裕淇、王曰倫的領導下,首次對中國前寒武紀地層進行了總結性研究,編制出1:300萬中國前寒武紀地質圖及礦產圖,1963年以程裕淇為首編纂的《變質岩的一些基本問題和工作方法》出版,成為變質岩發育區研究工作的指南。

四、改革開放(1979~2009)

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給中國科技界帶來了春天,地質行業也不例外。大家奮起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1986年董申保、沈其韓院士主編的1:400萬《中國變質地質圖》問世,總結了我國各地區各時代變質岩的分布,系統總結了中國變質作用及其演化。該成果反映了我國變質地質研究的新水平,具里程碑意義,引起國內外地質界的關注。由於同位素年代學技術的發展,過去有爭議的岩群,都獲得更准確的定年。在鞍山和冀東的一些老變質岩發育區,相繼藉助鋯石U-Pb法獲得35億年以上的變質年齡,為早前寒武紀古陸核的存在,提供了信息。

超高壓變質作用研究的興起,拓寬了變質岩石學研究的領域,使人們認識到變質壓力大於2.5GPa的條件下岩石的變質作用,很好地揭示了岩石從地表俯沖到地幔深度而後迅速折返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大別-蘇魯成為國際上研究超高壓變質的熱點之一。1995年夏,國際榴輝岩野外工作會議在大別山召開。1998年國際科學鑽探計劃在青島召開學術會議,為中國實施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選址。在以許志琴院士為首的科學團隊努力下,2001年6月25日在江蘇連雲港東海縣「科鑽一井」開鑽,歷時5年,鑽井深度5185m,是全球大陸科學鑽探中深度最大的全取心鑽井,鑽孔的岩石資料以及伴隨的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全套資料已陸續發表。近年來超高壓變質研究正向著深度和廣度兩方面邁進,在深度上,聯繫到碰撞造山作用,認識到板塊俯沖的深度可以到達地幔200km(Ye et al.,2000);在廣度上,超高壓研究重點有西移的趨勢。張立飛等在天山的超高壓變質帶的系統工作,利用白雲石變成菱鎂礦+文石的反應推斷大陸沉積物深俯沖150km,提出變質禁區的新認識,有廣泛的國際影響。

在變質岩成因方面,我國學者也有突出表現。吳春明博士近年來所進行的關於變質作用溫壓計的新探索,特別是泥質岩變質壓力計方面的成果,已被國際權威教科書(Kurt Bucher & Rodney Grapes,2011,Petrogenesis of Metamorphic Rocks(8thed),Springer)所引用。

超高壓變質是一種極端條件下的變質作用。這幾年國內集中注意了超高壓變質,超高溫變質卻少有報道。所謂超高溫是指變質溫度高達850℃以上,以出現假藍寶石、大隅石、剛玉等高溫礦物為特徵。國內過去曾報道東北麻山群出現一例,後來湖北黃陵背斜也有過報道,值得進一步發掘,應在現有高溫麻粒岩-孔茲岩發育區中詳細追索。

撞擊變質作用也是一種極端條件下的變質作用,是地外天體隕擊地球所引發的瞬時高溫和動態高壓所導致的變質作用。世界上目前已經確定的隕石坑大致170多個,我國學者經過數十年努力,目前已經確認的隕石坑有兩個:一是海南白沙,王道經於1992年發現,隕擊作用發生於距今70萬年前,坑徑3800m;另一是遼寧岫岩,陳鳴於2007年報道,隕擊作用年齡距今5萬年,坑徑1800m。後在隕石坑中心實施科學鑽探,終孔深度307m,獲得比較系統的地層、地質和岩石學資料,可供進一步研究。

混合岩化作用是大陸地殼岩石在深部高溫部分熔融的產物,是一種介於岩漿作用與變質作用之間的變質作用,因而也是一種極端的變質作用。以往在解釋混合岩化現象時往往注意其交代作用的形跡,以致交代成因說一度盛行。挽近期的地質岩石學研究主張熔融作用是混合岩化的主要機制(Sawyer and Brown,2008)。這一點已經被許多混合岩的包體中出現熔體殘余以及花崗岩熔融實驗所證實。但是,部分熔融的天然標本則尚未見報道。

2004年義大利 Bernado Cesare 在西班牙東南的新近紀火山岩省(Neogene Volcanic Province,NVP)的英安岩成分火山噴發岩石中發現了變質沉積岩的包體,具無石英礦物組合:石榴子石+斜長石+黑雲母+矽線石+石墨+玻璃質±堇青石±鉀長石±尖晶石,據包體岩石化學成分[大約 SiO244%,Al2O331%,FeO(全鐵)10%]應用溫壓計求得平衡溫度為850℃±50℃,壓力為(5~7)×108Pa,相當於麻粒岩相。所以該岩石原岩應是炭質泥質岩經深熔作用抽提了40%~60%(wB)的花崗岩,並被基性岩漿混染,成為英安岩成分。作為部分熔融產物的玻璃質出現在石榴子石變斑晶的核部,亦可出現在黑雲母邊緣受到溶蝕的部分甚至出現於岩石內一些強乾性組分兩側的壓力影中或沿面理分布,說明玻璃質形成於岩石發生深變質階段,是麻粒岩相變質階段部分熔融的產物,純因火山噴發將其帶到地表迅速淬火冷卻遂成玻璃態出現。以上的發現,加深了對岩石深熔作用的理解。

聯系「十二五」規劃,為了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對礦產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溫總理於(2011年9年2日)在地質礦產部視察工作時指出:地質勘查是技術密集型,需要科技進步來推動,開展基礎和前沿的研究,要加強成礦理論、找礦方法研究和開展技術革新。結合當前地質科技發展現狀,今後地質科學研究應當更加結合實際。變質岩與多種礦產資源,包括金屬、非金屬,都有密切的聯系。僅以與極低級變質(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有關的成岩作用(diagenesis)與近變質作用(anchimeta-morphism)的劃分來說,這一技術對於在泥岩、頁岩中選定合適的核廢料放置區段,以利環境保護,就起很大作用,它還可以決定碳氫能源資源的配置。利用X射線粉晶衍射,系統測定沉積岩中伊利石結晶度,可以構繪油氣田的遠景,是一項很有應用前景的技術,一些生產部門正在進行中。

對於變質岩石本身,在變質共生分析方面,運用拓撲學原理提高變質岩成因分析的水平,是一項理論水平很高的工作,應用面很廣,目前從事此項研究的人還不多,有待推廣和提高。我們期待未來十年變質岩石學各方面將會有更加輝煌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沈其韓.著作目錄.岩石學報,2011,27(4):1246~1252

[2]王仁民等.古岩求索錄.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2~15

[3]游振東.五十年來的中國變質岩石學.見:王鴻禎主編.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144~152

[4]Sawyer E Wand Brown Meds.Working with Migmatites Short Course Series V 38 Quebec.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2008,37~55

[5]Bucher K,Grapes R.Petrogenesis of Metamorphic Rocks 8thedition.Heidelberg Spinger:2011,118,182

[6]游振東,劉嶸.隕石撞擊作用研究現狀與前景.地質力學學報,2008,24(1):22~32

[7]Frey M and Robinson D.Low-Grade Metamorphism Blackwell Science,1999,9

⑶ 第三部分 人才舉薦及成果評選

人才 舉薦及成果評選 TALENTS RECOMMENDATION AND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人才舉薦及成果評選 TALENTS RECOMMENDATION AND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2012年,中國地質學會人才培養和舉薦工作繼續取得新成績,一批優秀人才和成果脫穎而出,為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評選第六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12月21日,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召開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會議,對由專家評選產生的候選人進行終評。基金管理委員會對候選材料進行了認真審閱、集中評議,經無記名投票,產生了第六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教師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共15名。

獲獎者是從全國各地勘行業部門、單位推薦的70餘名候選人中,本著嚴格把關、公平公正、德才兼備、優中選優的原則,經過初評、公示、終評程序評選產生的,分別在各自領域為我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技術研究、地質調查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的青年地質科技工作者。

2012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十大地質找礦成果評選

2013年1月14日,中國地質學會組織行業專家、院士召開評審會議,評選產生了2012年度全行業「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和「十大地質找礦成果」。

十大地質科技進展(排名不分先後):

◆發現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奇異東生魚

◆我國不同季風區古氣候演化差異及成因機制研究

◆福建缺煤省基於滑脫構造理論的深部煤炭資源研究

◆彭水區塊頁岩氣勘探項目

◆碎屑岩層系大中型油氣田富集規律與勘探關鍵技術(2008ZX05002)

◆高成熟老探區富油凹陷二次勘探理論方法、關鍵技術與持續增儲

◆冀東青龍山一長凝一帶鐵礦調查

◆熱液型鈾礦攻深找盲技術研究

◆貴州省黔東錳礦富集區深部大型一超大型錳礦找礦與成礦模式研究

◆全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

十大地質找礦成果(排名不分先後):

◆成都氣田馬井什邡區塊侏羅系蓬萊鎮組三段氣藏天然氣勘探

◆柴達木盆地昆北斷階帶勘探與發現

◆哈拉哈塘超深層間岩溶碳酸鹽岩大油田的發現

◆延川南煤層氣勘探開發項目

◆西藏扎西康銻鉛鋅銀礦床成礦機理及找礦評價

◆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浩堯爾忽洞金礦東、西礦段詳查項目

◆廣西德保縣足榮扶晚礦區( 隴湯礦段、老坡礦段、 岜意屯礦段、孟屯礦段) 錳礦詳查

◆河北省灤縣司家營鐵礦南區深部普查

◆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煤田 (-800~-1500米)煤普查

◆河南省沿黃城市後備地下水水源地普查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多渠道舉薦秀項優目和人才,為優秀人才的成長鋪路搭橋

2012年,中國地質學會開展了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的推薦工作。楊華(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侯增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郭旭升(中國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當選。其中,楊華獲得「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12月14日,三位獲獎者在頒獎大會上接受了表彰。

中國地質學會還開展了「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的推薦工作。經學會初審後向國土資源部推薦,其中,1項榮獲一等獎,4項榮獲二等獎,獲獎比例再創新高。

6月7日,中國地質學會在京舉行了「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頒獎儀式。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孫樞院士、邱中建院士為由中國地質學會推薦的榮獲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第三屆至第七屆獲得者代表頒發證書和獎金,朱立新秘書長介紹了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推薦評選情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⑷ 在礦產地質和找礦評價技術方面取得了新成果和新經驗

(1)在阿爾泰地區古元古代地層中發現了阿克吐拜克金礦床,開創了該區前寒武系中找金礦的先河,這一發現必將推動阿爾泰金礦事業的大發展。

(2)經充分對比研究,將哈巴河縣賽都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帶延伸到布爾津河邊的山前地帶——阿克別依提地區,確定了7個礦化蝕變體,經兄弟單位在2號礦化體上的工程查證,區內韌性剪切帶及礦化蝕變特徵均與賽都金礦一致,並圈出了金礦體,表明該地段地表礦化蝕變體為金礦體的反映。

(3)經過對昆貴銅礦的研究和查證,總結了鐵熱克提式銅礦成礦模式,指出哈巴河群的沉積地層中銅的高背景值為銅礦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礦質,奧陶紀—志留紀的火山活動是礦床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這一時期,大陸處於伸展裂解的構造背景,圍繞火山噴發中心,地殼中處於拉伸狀態,使火山熱液沿火山通道及火山通道周圍的裂隙上升,火山熱液不僅其本身含有大量的成礦物質,而且它對周圍地層(褶皺基底)中的礦質起到萃取作用,使地層中的銅、金進入火山熱液,上升到淺構造層次的有利部位,由於溫、壓的降低,使礦質得以沉澱,形成礦床。

(4)提出了構造異常區(帶)在阿爾泰地區無論對金礦或銅礦都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北北西向斜跨斷裂、區域性斷裂帶的拐折部位、兩組斷裂交匯部位、分支斷裂控礦都十分顯著。如多拉納薩依金礦,阿舍勒銅礦等都處於北西向構造帶的北北西或南北向構造異常區。目前艾梅爾、鐵熱克提等礦區都在這樣的構造異常區,應加大工作力度。

(5)對品位特別不均勻的金礦體,創造性地應用多種取樣方法和多種測試分析方法,如撿塊、刻線、刻槽、剝層和全巷法等取樣方法,化學分析、人工重砂和混汞等分析測試方法相互支撐和相互檢驗,為全面肯定阿克吐拜克岩金礦床做出了貢獻。

(6)根據阿爾泰晚古生代火山岩銅礦床的發育特徵,提出了尋找同時代具有成因和空間聯系的斑岩銅礦和斑岩銅金礦的可能性,其首選地區應該是阿舍勒銅礦外圍。

⑸ 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找礦成果屬於省部級獎項嗎

中國地質學會是於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學術性群眾團體,其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掛靠單位是國土資源部。學會辦事機構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由秘書處和期刊處組成。
其掛靠單位才是省部級,所以比省部級要低,非常遺憾。

⑹ 我國地質找礦取得什麼進展

23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2017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表示,過去的一年,中國地質找礦取得積極進展,主要礦產品產量增速回升,能源礦產對外貿易持續增長。

此外,中國認真履行聯合國《關於汞的水誤公約》,停止頒發新的汞礦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出台激勵政策加快綠色礦山建設,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661個。建立礦山環境治理恢復責任機制,中央財政投入治理資金300億元,帶動地方財政和社會資本投入600多億元。

發展中的國家,發展中的中國。

⑺ 「空白區」開拓找礦新空間——河南省地調院郁山鋁土礦勘查紀實

信息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01-27)

1月3日,中國地質學會評選產生了2009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由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承擔的「河南省新安縣郁山大型鋁土礦床」項目名列其中。據了解,此項成果已查明中高品位鋁土礦資源3125萬噸,遠景資源量將超過1億噸,其潛在經濟價值達2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全國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竟然位於找礦前景不被看好的「空白區」。

「空白區」竟藏富礦

位於洛陽市新安縣城西南5公里的鐵門鎮,以盛產辣椒而聞名,卻與鋁土礦無緣,曾被劃為鋁土礦資源「空白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9年底,一個關於新安縣鐵門鎮郁山地區的地質勘查成果出爐,卻為新安縣鐵門鎮貼上了鋁土礦藏豐富的「標簽」。此項地質勘查成果顯示,在新安縣鐵門鎮郁山地區存在一個大型中高品位鋁土礦床,初步查明鋁土礦3125萬噸,遠景資源量超過1億噸,總體埋深200~650米;同時,礦體伴生的鎵、輕稀土礦、耐火黏土等礦床,規模均達到大中型以上。

然而,這個成果的意義不僅僅是提交了一處大型鋁土礦床。

「從項目啟動到成果出爐,花費了我們近5年的心血,它成功打破了該地區中深部沒有規模性鋁土礦的定論。」郁山鋁土礦勘查項目負責人、河南省地質調查院高級工程師趙建敏說,這項成果之所以能在全國115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當選2009年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除去探明的鋁土礦屬大型外,更在於其具備的「三個突破」,即鋁土礦找礦理論的突破、找礦方法的突破和找礦成果的突破。

中國地質學會有關負責人表示,2009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評選結果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圍繞國家緊缺礦種的找礦成果顯著,特別是在深部找礦和油氣勘查領域成效顯著;二是基礎地質研究領域瞄準世界前沿;三是金屬礦產、油氣資源、放射性礦產勘查評價方法技術創新實用。趙建敏提到的獲獎成果「三個突破」,均在其中得到了印證。

據了解,河南省新安縣郁山大型鋁土礦成果的取得,依託於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承擔的「河南省重要成礦區帶1:5萬區域礦產調查」及其相關項目「河南省覆蓋區隱伏鋁(黏)土礦資源潛力評價和找礦技術研究」,總投資超過2000萬元。作為河南省公益性地質礦產勘查項目,該成果將為省國土資源部門進行覆蓋區和中深部鋁(黏)土礦的勘查規劃部署和河南省鋁工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的性質決定了它註定是個創舉,」項目另一負責人、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主任李中明介紹,「傳統觀點認為,含礦地層經過地表風化淋濾作用後,才能培育出規模性礦床。」多少年來,這個標准一直被沿用,這也是新安縣郁山覆蓋區曾被認為是「空白區」主要原因。然而,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經過多年潛心研究,認為3億年前含礦地層沉積才是生成鋁土礦的主要條件,即便含礦地層未經地表風化淋濾作用,也可能存在富礦。

隱伏「深閨」有人識

2005年,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專家們開始踏入這片承載著無限希望的山野,當時的成礦理論認為鋁土礦存在於200米以淺的區域,而地表已經進行過全面的鋁土礦勘查,能不能再發現新的大型鋁土礦,是擺在地質科技人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的專家們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通過對2520平方公里的工作區進行全面的調查,認識到鋁土礦形成主要取決於3億年前含礦地層沉積,深部有鋁土礦成礦的基因,必藏大礦。正是由於擁有大膽突破前人找礦理論的勇氣,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組織各領域專家共同「會診」,通過反復討論將找礦重點指向了郁山地區,認為該區具備優越的成礦條件,地表的廣泛覆蓋正好保護和埋藏了3億年前形成的鋁土礦,最終將該區列為最重要的鋁土礦找礦靶區。

「我們圈定的鋁土礦目標靶區,正是前人認定的『空白區』,壓力可想而知。但既然選擇了,就要盡力做出成果來。」李中明回憶道,通常的探礦取樣是1米一個樣,我們為了深入研究鋁土礦成礦規律,採用了精細的研究方法,在優選鑽孔含礦層內,每10厘米采一個樣,最多時甚至10米就能取108個樣。

因為主要區域是全覆蓋的,可以說郁山鋁土礦在地表基本沒有「露餡」,而是隱伏地下,階段性成果推測鋁土礦可存在於地下600米左右,所以,屬中深部找礦。由於尚無此類礦體成功勘探的經驗,面對這種前無古人的挑戰,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困難重重。

「找礦階段一共打了4500米的鑽孔,僅報廢孔就有1500米。看到辛辛苦苦打下的鑽孔遇險報廢,許多鑽機機長雖然感到惋惜,卻沒有一個打退堂鼓的。」李中明現在想起這些慘重的損失雖然很心疼,但卻為自己的隊伍迎難而上、善打硬仗感到驕傲。

正是憑著對成礦理論的自信、對實地勘查的精心和拼搏奮進的精神,河南省地質調查院5年間先後組織地質、礦產、物探、水環、鑽探等100多名科技人員參加科技攻關,他們風餐露宿,爬冰卧雪,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累計鑽探19000米,總投入達2000萬元,不但查明了一個大型隱伏鋁土礦及一些潛力巨大的伴生礦產,還把全國年度十大找礦成果收入囊中。

專家在關於郁山鋁土礦的成果鑒定中認為,新安縣郁山大型隱伏鋁土礦床具有突破性意義:它顛覆了傳統成礦找礦理念,拓展了鋁土礦找礦空間,是中深部找礦的典範;它成功探索建立起的一套在覆蓋區尋找鋁土礦經濟有效的方法技術組合,即1:5萬高精度重力測量加地質填圖縮小找礦靶區,採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確定靶位,最後鑽探工程驗證控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遠景資源量在1億噸以上,潛在經濟價值達200億元,有效緩解了河南省在鋁土礦資源上的壓力;首次提出了河南省本溪組鋁土礦為「風化殘積+碎屑與膠體沉積」的成礦模式,為河南省覆蓋區中深部鋁土礦勘查部署提供了理論基礎。

「隨著河南省內重要成礦區帶地質礦產工作的不斷推進,鋁土礦地表勘探已基本無跡可尋,覆蓋區中深部必將成為鋁(黏)土礦的主要找礦空間。」河南省地質學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十年磨劍結碩果

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河南省地質調查院主要負責承擔中央與地方財政出資的區域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10年來,這支隊伍地質工作碩果累累,先後承擔國家與地方公益性地質礦產項目400餘項,向國家提交一大批礦產資源和新發現礦產地,填補了多項基礎地質工作空白,為社會提供了水文與環境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城市地質、遙感地質、信息技術等優質服務,共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成果獎10多項,有8項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18項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先後獲得全國國土資源系統「功勛集體」、「全國模範職工之家」、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譽為「我國最著名的地質勁旅之一」和「全國省級地質調查院的一面旗幟」。

「能在所謂的『空白區』探出國家級的十大找礦成果,關鍵是靠隊伍。」河南省地質調查院院長張良說,這支隊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創新、特別能奉獻」;隊伍中人才密集,擁有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3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7人、高級專業技術職稱159人;隊伍的技術設備先進,地質勘查方法齊全,技術成果資料豐富。

「能榮膺『全國年度十大找礦成果』稱號,是項目組每位成員跋山涉水、嘔心瀝血的成果,更是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十年磨一劍的結晶。」該項目帶頭人、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總工程師燕長海說。

(張毅)

⑻ (三)地質找礦新機制所取得的重要成績

1.充分調動了各個方面的地質找礦積極性

地質找礦新機制的提出,並運用於「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充分調動了政府、企業和地勘單位的找礦積極性,這個積極性主要體現在:

(1)中央政府的積極性

今後10~20年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世界上新興國家發展的提速期。按照現有查明資源、儲量與預測需求量的分析,我國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仍將居高不下,大宗礦產品的全球競爭更加激烈。與急劇增加的資源需求相比,我國地質找礦相對滯後。面對這種形勢,國務院及時提出了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財政投入,建立中央地勘「基金」,在資金上給予了充分保證,這是前所未有的。戰略行動的總體目標是用8~10年時間,實現主要能源資源整裝勘查、老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及成礦遠景區找礦發現,形成一批能源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能源資源儲備體系,促進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能源資源綜合勘查評價,促進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密切結合國家區域產業規劃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資源產業戰略西移、加強海域與境外招標。推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體制機制改革。中央政府這個積極性是前所未有的。

(2)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從我們跟蹤調研的幾個重要礦產資源大省(區)及了解到的幾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區)看,他們對「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非常重視,是為找到可利用的資源儲量,解決資源約束,推動本省(區)GDP的增長,很快形成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里包括財富增長效益,即礦產資源所提供的社會財富,如陝北地區產油的縣(市)、山西和內蒙古產煤地區的縣(市),找到資源之後很快就富起來,經濟發展效益明顯;通過礦產資源,可以招商引資,在勘查期間、在建設期間或在形成生產能力之後,都會迅速增加本地區的生產增加值,擴大就業,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提高地方社會需求水平,拉動地方經濟大發展。因此具有潛在礦產資源的地區,政府加強了組織領導,摸清了家底,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調動各方面找礦積極性;地方政府在要求中央支持的同時,本省(區)財政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建立地方礦產勘查基金。

(3)大型國有非礦企業的積極性

大型國有非礦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大、資金雄厚,財大氣粗。所以把他們單獨拿出來講,是強調他們原來不是從事礦業的實體經營,而是從事諸如電力、鋼鐵、經貿、鐵路、建築等產業。他們所以要進入礦產勘查,完全出於企業追求贏利的本能。因為進入21世紀之後,大多數礦產品的價格都上漲了2~4倍,而其成本增長遠遠低於這個幅度。所以礦業的利潤率大多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這就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如青海、新疆、黑龍江、貴州、安徽、河南、西藏,都有這類大企業進入。有些省(區)政府還專門邀請這類大企業。除了中央的國有大型企業以外,地方的非礦大企業也紛紛進入,他們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4)礦業企業的積極性

這里所說的企業與上面提到的根本不同點在於,他們是依賴礦產資源產出礦產品搞實業經營的,每一個礦山企業的建立和持續,都是以探明可動用的礦產資源為條件的,礦產資源決定著他們的生存與發展,以及當地社會的繁榮和穩定。這個條件一旦失去,不僅影響企業本身,而且殃及當地社會。大慶油田已經連續發展了50多年,就是靠不斷地在礦區、在周邊找到了接續的油氣資源;大慶油田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全面而完整的基礎設施、生產設施體系,而且這些體系所付出的成本,早已收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就近、就地解決接續資源,正是他們全力以赴所追求的。遼寧省紅透山銅礦,也是老礦山,並因開礦而立鎮。前幾年由於礦產資源面臨枯竭,直接造成該鎮的生存危機,有些商家要搬走,房價大幅下落,無人問津;後來由於在外圍、在深部找到了接續資源,不僅企業起死回生,當地居民也奔走相告,城鎮恢復了生機,房價大幅上漲。這些情況說明,在商業性地質找礦中,企業的主體作用是最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5)地勘單位的積極性

在地質找礦中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積極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中國特色。因為所謂地勘單位在中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它是專門為礦產勘查提供技術勞務的。上述4個方面的積極性,都是它最希望看到的。上述4家的出資也就是他們的收入,4家出資越多,他們的收入越多。所以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帶有很強的依附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追求的是地質項目的承包價款,所以具有短期性,對地質找礦長遠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大。如果上述4個積極性的動機,都是追求地質找礦成果,而把勘查勞務當成一種手段,那麼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則是把手段當成目的。而這正是地勘單位所堅持的事業性質所決定的。地勘單位要擺脫這種局面,就必須成為勘查投入的出資者,進而就必須實現企業化,由第五個積極性晉升為第四個積極性,即礦山企業的積極性。

上述5個積極性,構成了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新態勢,並已經取得較好的地質成果。

2.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增加

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以來,由於上述五大積極性的充分發揮,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增加。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數據,2010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953.0億元,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544.6億元,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費331.8億元,企事業單位在固體礦產勘查方面的投資所佔比重達70.9%。2011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1093.3億元,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651.4億元,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費440.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投入179.1億元,佔16.4%;社會投資913.2億元,佔83.6%。2012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 1220.4億元,其中社會投資 1021.6億元,佔83.7%;財政投資198.8億元,佔16.3%。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747.2億元;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473.2億元。

許多資源大省(區)在資金投入上給地質找礦的支持力度更大,特別是在普查找礦階段,一些省(區)的政府已經成為找礦投入的主體。在政府的帶動下,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度增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資源大省甘肅,近幾年的礦產勘查投入情況如表2。

表2 甘肅省2005~2011年地質找礦投入情況

從上表可見,2011年地勘投入130828萬元,比2005年增長693%。而政府投入了70083萬元,占當年總投入的53.9%,超過社會資金的投入,成為投資的主體。

3.地質找礦取得重要突破

大投入形成大突破,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數據,2010年新上表固體礦產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129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4處,中型礦產地75處。18種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中有17種礦產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鉀鹽勘查減少。煤炭、天然氣、鐵礦、鋁土礦、鉬礦、金礦、硫鐵礦和磷礦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比較明顯,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超過400億t,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超過2500億m3,鐵礦勘查增加約80億t。

2011年,固體礦產新上表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共132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2處,中型礦產地80處;油氣礦產大型油田4處。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按礦種統計分析看,大型油田2處,大型氣田2處,煤炭47處,金礦22處,鐵礦18處,磷礦13處,鉬礦11處,銅礦6處;鉛礦、鋅礦和銀礦各5處,鎢礦4處,鋁土礦、錫礦、銻礦、硫鐵礦和鉀鹽各1處。全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3.7億t,同比增長20.6%,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2.66億t,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大於1億t的盆地5個。全國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7659.54億m3,同比增長29.6%,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3956.65億m3,同比增長37.6%。全國煤層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421.74億m3,同比增長27.5%,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710.06億m3,同比增長27%。

2012年,固體礦產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共15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2處,中型礦產地102處。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按礦種統計分析看,其中,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53處,鐵礦24處,鉬礦18處,金礦18處,磷礦13處,鋅礦10處,銀礦9處,鉛礦7處,鋁土礦6處,銅礦5處,錫礦4處,鎢礦2處,銻礦和硫鐵礦各1處。2012年度我國18種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中有17種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鉀鹽沒有勘查增減。從各礦種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情況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5.21億t,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9612.16億m3,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557.3億t,鐵礦勘查增加37.3億t,銅礦勘查增加319.2萬t,鉛礦勘查增加338.7萬t,鋅礦勘查增加642.7萬t,鋁土礦勘查增加2.1億t,鎢礦勘查增加84.1萬t,錫礦勘查增加53.4萬t,鉬礦勘查增加 171.0萬t,銻礦勘查增加 16.4萬 t,金礦勘查增加518.3萬t,銀礦勘查增加12517.6t,磷礦增加9.6億t。

⑼ 礦產測勘處的區域地質調查及成果

葛 旭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一、礦產測勘處成立背景及發展沿革

礦產測勘處的全名為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成立的目的是為測勘全國礦產,以應對抗日戰爭的需要。它成立於 1942 年 10 月,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資源委員會江華礦務局。1940 年 10 月 1 日,資源委員會將設在雲南昭通的敘昆鐵路沿線探礦工程處改建為西南礦產測勘處,工作范圍限黔滇康三省。1942 年 10 月 1 日,西南礦產測勘處改組為全國性機構,去掉 「西南」兩字,改為全國性的礦產測勘處,測勘范圍不受省區的限制。1943 年6 月,礦產測勘處因交通過於偏僻,遷至貴州貴陽。1945 年底,礦產測勘處奉命回南京。當時的地址在峨眉路 21 號,即原中國地質學會會所舊址。1949 年後,第二野戰軍的萬里同志奉命前來接管礦產測勘處。將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改名為南京軍管會礦產測勘處,任命謝家榮為處長。後來又隸屬華東工業部。1950 年,礦產測勘處再改隸屬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亦由謝家榮任處長。1951 年,礦產測勘處成為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組成部分,6 月改為地委會地質礦產勘探局南京辦事處。1952 年 8 月地質部成立,它就成為地質部的南京辦事處。

二、礦產測勘處區域地質調查概況

1. 准備時期 ( 1940. 10. 1 ~ 1942. 10. 1)

這段時間為區域地質調查的准備時期,簡單區域地質調查情況如下:

1940 年

派出 10 隊,敘昆鐵路沿線昆明至威寧段,個舊、保山、騰沖、蘭坪。完成了敘昆鐵路沿線昆明至威寧段間 1∶ 10 萬地質礦產圖,詳測威寧、德卓、銅廠河、稻田壩銅礦,宣威倘塘查格煤田,沾益卡居煤田,曲靖茨營褐煤,宣威打鎖坡煤田,尋甸縣麥浪煤田,敘昆沿線銅鉛鋅銀礦,個舊花崗岩深度之物理探測,蘭坪油田,滇西保山、騰沖間地質礦產。

1941 年

測繪地形圖面積為 90km2,地質圖 60 幅,礦區圖 30 幅,雲南省三份共 543 幅,貴州省 1 份共 150 幅,西康省1 份74 幅,四川省1 份262 幅,1∶ 50000 昆明附近共8 幅。共派出測勘隊 19 隊,工作范圍涉及滇東和滇西等處共 24 縣,鎮雄、威信、鹽津、大關、彝良、威寧、昭通、魯甸、水城、會澤、巧家、昆明、文山、祥雲、彌度、賓川、蒙化、龍陵、鎮康、雲縣、猛勇,測繪面積 20000km2。詳測昭通褐炭、威寧水城煤鐵礦、樂馬廠鉛銀礦、文山鎢礦,滇西礦產概測,昆明鋁土礦。

1942 年

測繪地形圖面積為 145km2,雲南 1∶ 10 萬者 3 份,各 181 幅,1∶ 5 萬者 2 份,各 309幅。貴州省 1∶ 10 萬者共 150 幅。築渝間地形圖 1∶ 5 萬者 2 份,各 77 幅。西康省 1∶ 10 萬者共 74 幅。四川省 1∶ 10 萬者 1 份,共 262 幅。昆明附近 1∶ 5 萬地形圖共 8 幅。共派出測勘隊 18 隊,工作范圍除滇東、滇西及黔西外,又擴展至湘南各縣。湖南桂楊、常寧、臨武,貴州遵義、金沙、黔西、修文、貴築、大定、畢節,雲南師宗、羅平、永善、巧家、東川、祿勸、武定、富民、嵩明、易門、玉溪、峨山,測繪面積 40000km2。詳測了水城大河邊煤田、水城小河邊煤田、威寧二堂拱橋間煤田、水城其他煤田、祿勸尋甸縣境煤田、盤縣普安縣煤田、平彝羅平師宗縣境煤田。水城觀音山鐵礦、赫章鐵礦山鐵礦、易門鐵礦、羅次武定縣境鐵礦、平彝羅平間鐵礦、祿勸縣境鐵礦、修文金沙黔西縣境鐵礦。羅平富樂鎮老君台鉛鋅礦、巧家茂租鉛銀礦、巧家白馬廠及萬發銅鉛銀礦、安南花貢鉛銀礦、彬縣保和墟板壁領銀礦、祿勸尋甸縣境之鉛銀礦。巧家渭姑銅礦、巧家魚坪銅礦、永善巧家昭通玄武式銅礦、湖南彬縣、桂陽祿紫、祿勸巧家崇明境銅礦。平彝余家老廠銻礦、平彝大核桃沖銻礦、師宗南崖銻礦、安南小場銻礦、緬寧邦賣油榨房銻礦、興仁縣屬之下山銻礦。興仁濫木廠汞礦、普安小屯汞礦、金沙大龍井汞礦。彬縣安源錫鎢礦、臨武香花嶺錫鎢礦、桂陽常寧大義山錫鎢礦、宜章廊村錫礦。

2. 草創時期 ( 1942. 10 ~ 1945)

1942 年 10 月 1 日由謝家榮任處長,指導工作。全處設處長 1 人,共設五課,分股辦事,下分總務、測繪、地質、工程、會計五課。22 人到 31 人不等,工友 11 人到 16 人。測勘工作可分三類: 礦產調查、區域地質調查和其他調查。礦產調查以詳測礦區為主,路線及區域地質調查為輔。

區域地質調查情況如下:

1943 年

完成西康南部 1∶ 10 萬區域地質礦產圖,年共派出 11 隊,湖南資水流域、常寧、永興、新田、寧遠、祁陽、江華、湘黔邊境,貴州都勻、獨山間、貴陽、修文,雲南彝良、昭通、魯甸水城、東川、昆明,西康南部。完成雲南會澤銅鉛鋅礦區的物理探礦,貴州水城觀音山探礦,鑽探昭通褐煤,西康礦產調查、湖南錫鎢礦的繼續測勘。勘定水城煤田鑽眼及調查耐火材料,黔桂鐵路沿線都勻獨山間煤礦、貴築修文鋁礦的采樣,昆明附近鋁礦的測勘、湘黔邊境汞礦初勘、資水沿線水力地質的測勘。

1944 年

1∶ 2500 貴州貴築縣雲霧山鋁土礦地形圖 1 幅。共派 9 隊,貴州修文、開陽、貴陽、平越、平壩、都勻、獨山間煤田。詳測了平越貓貓營鋁土礦、貴陽林東煤田、貴州貴築縣雲霧山鋁土礦、貴州修文王官區鋁土礦、貴州平壩清鎮區的初勘、貴築縣中曹司礦、貴州都勻獨山煤礦。

1945 年

實測1∶ 5000 貴陽華家山煤田地形地質圖1 幅,1∶1 萬雲南富民老煤山地形地質圖1 幅,1∶ 1 萬雲南安寧草鋪鋁土礦地形圖 1 幅,1∶ 5000 雲南昆明馬街子地形圖 1 幅,1∶ 5000 雲南昆明柴村鋁土礦地形圖 1 幅,1∶ 5000 雲南昆明小石坪鋁土礦地形圖 1 幅,1∶ 2. 5 萬四川簡陽龍泉驛油田地質圖及構造圖各 1 幅。共派出 9 隊,測繪了四川長壽、巴縣、簡陽、隆昌,貴州都勻、修文、貴築,雲南富民、個舊,台灣省。詳測了四川長壽油田、雲南鋁礦、雲南富民煤礦,派出四川簡陽油礦隊、貴州貴築采鋁隊、貴州都勻煤礦隊。

從 1940 ~1945 年的抗日勝利,礦產測勘處在日貨彌漫,生活費高漲的困難情況下,頑強生存,完成各項工作。其中包括水城威寧煤鐵礦床的詳勘,昭通褐炭的鑽探和滇黔高級鋁土礦的發現及詳勘,此外還有西康及滇西的概測,川中各地石油的探測。

3. 大發展時期 ( 1945 ~ 1950)

日本投降後,進入一個更為輝煌的階段,礦產測勘處已由過去在西南後方的面或線的概測,進而達到後來的點的詳測,從地面的地質觀察進而達到地腹的工程鑽探。在這期間,謝家榮還首先在中國開創了地質調查、勘探承包的先例,在那幾年中一個接著一個的勝利,發現淮南新煤田,又發現安徽鳳台的磷礦和福建漳浦的三水型鋁土礦等。1945 ~1949 年,找礦手段又有了新變化,除了肉眼觀察外,還採用了機械鑽探,訂購了一批為國內其他地質機構所不大設置的鑽機,用汽油發動,裝金剛石鑽頭的岩心鑽,從 200 ~500m 一共有十餘架,自此使經濟地質如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發生質的變化。

區域地質調查情況如下:

1946 年

共 15 隊,河北開灤,安徽淮南盆地、當塗,江蘇東海、南京附近,湖北大冶,福建漳浦,江西大余,湖南新化,廣東乳源、樂昌、曲江,廣西富川、蒼梧、賓陽,四川綿陽、遂寧、巴縣、隆昌,雲南個舊。詳測開灤煤田,東海磷礦,福建漳浦鋁礦,大冶鐵礦,廣東廣西鎢礦,四川中部油田,鑽探淮南新煤田,發現淮南八公山新煤田。

1947 年

共 24 隊,遼寧海城,河北臨榆、唐山、開灤,江蘇銅山、東海、六合、江浦,安徽滁縣、蚌埠,江西廬山、宜春萍鄉間,台灣新竹,福建漳浦,湖南新化、安化,廣西鍾山、河池南丹間、田東、田陽、西林、西隆,廣東雲浮、新會、陽春、陽江,河南英豪,四川巴縣、遂寧、南川、綿陽、江油、榮昌、永川、隆昌、威遠、自流井、灌縣,西沙群島。詳測了東北鈾礦,台灣新竹煤田,廣西鈾礦鑽探,湖南新化銻礦,湘江煤田,淮南煤田,詳測四川中部煤田,打井總進尺 3000 余米,發現鳳台磷礦,福建漳浦鋁礦,鳳台山金家煤田。

1948 年

共 24 隊,南京鎮江、江陰、無錫,浙江吳興、杭州、紹興、江山,安徽宣城、鳳台、淮南,江西萬年、豐城、分宜、萍鄉、永新、泰和、瑞昌、湖口,廣東英德,海南雷州半島,廣西富賀鍾區、右江,四川巴縣、中江,湖北武昌。詳測了台灣地下水,江西鄱樂煤田、豐城余干間煤田,廣西稀有金屬,鑽探土地堂煤田,鳳台磷礦、西灣煤田,打鑽總進尺 4877m。

1949 年

共 9 隊,江蘇江寧、棲霞山、寧鎮山脈,安徽當塗、大淮南、銅陵,山東招遠、萊陽。完成魯中南區域地質礦產圖,大淮南盆地地質礦產,詳測玲瓏金礦、山東粉子山菱鎂礦、萊陽石墨礦、銅官山銅礦,槽探棲霞山鉛礦。

1950 年

共 12 隊,東北鞍山、本溪、夾皮溝、老牛溝,淮南八公山、定遠,魯南新蒙、安慶以北、膠東東西、南京附近、鑽探八公山煤田、定遠理想煤田、金嶺鎮鐵礦、銅官山銅礦、棲霞山鉛礦。完成各區域路線地質圖,礦區地形地質詳圖,共鑽探 7900m。探明八公山新煤田儲量可達10 億 t,發現鐵嶺鎮北金召鐵金,棲霞山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南京附近磷礦、瀝青礦,杭州西湖磷礦。

4. 停頓時期 ( 1950 ~ 1952)

1950 年,礦產測勘處再改隸屬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1952 年 8 月成為地質部的南京辦事處。由於機構的改制,這一段時間只有很少的區域地質調查。

三、礦產測勘處所取得的成果

在謝家榮處長的帶領下,短短的 12 年的時間里,礦產測勘處取得了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重要的成果。

發現 1000 萬 t 以上的黔滇一水型鋁土礦,10 億 t 的淮南八公山新煤田,260 萬 t 的鳳台磷礦,60 萬 t 的漳浦三水型鋁土礦,以及礦量當時還沒有確定的棲霞山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和安慶以北的許多銅礦,又發現了金嶺鎮北金召的鐵礦。證明葉家集砂鐵礦的來源是大別山脈中的含磁鐵礦花崗岩。在滁縣發現了寒武紀和奧陶紀化石。還有一些小發現,當塗大黃山的礬石礦、桂西的菱鐵礦,南京附近的磷礦和瀝青礦、山東南墅的蛭石礦,等等。共鑽探 1. 2 萬 m,是當時中國人在中國境內打鑽所完成的最高紀錄。

( 一) 礦產方面

1. 煤田 ( 雲南昭通褐煤)

1941 年礦產測勘處遷到昭通後,顏禎調查煤田,同年還派顧功敘、張鴻吉、王子昌對其進行了電法勘探,這是經過以電阻系數法測探並以班加鑽機鑽探加以證實的。這些工作得出褐煤儲量估計為 1 億 t 左右。1943 年派馬祖望、江鏡濤負責對此褐煤進行兩個月的鑽探工作,獲得總計 1. 4 億 t 的褐煤儲量。這是中國首次使用鑽探設備勘探煤田並獲得成功的歷史記錄。貴州水城、威寧的煙煤,當時經過幾度詳測,儲量估計可達 2 億 t。

1947 年 Junior Straitline 新鑽機運到湘中煤田,在湘江公司的磨石塘及湖湘公司的史家坳附近同時開鑽,1947 年底,磨石塘鑽眼已深達 120m。曾經穿過好幾層炭質頁岩及礫岩三層,還有一層淡水石灰岩。

其中轟動中國地質界、礦冶界,最突出的為安徽淮南新煤田的發現。1946 年,抗戰勝利,淮南煤田告急,亟待開辟新的煤田。1946 年 6 月淮南礦務局邀請謝家榮前往考察,從舜耕山及八公山的弧形構造以及八公山腳下有奧陶紀石灰岩的出露,謝家榮推想八公山附近的平原地帶有賦存煤層的可能。以後又發現距離煤層更近的石炭、二疊紀灰岩隱約出露於平原之中。雖然為沖積層覆蓋,並無露頭。他認為除非有斷層或褶皺等意外情況,煤層存在應該沒有問題。1946 年 8 月初至 10 月底,地形勘測及地質調查,大致竣工。淮南新煤田可大規模開采。不到 1 年的時間估計儲量 4 億 t。1950 年,在八公山打 500m 的深井 3 個,以供建設新井的准備,新煤田的儲量達 10 億 t 以上。新中國成立後,淮南煤田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煤田是地質學理論和鑽探而獲得的最好的例子。

除淮南外,經過調查與鑽探的尚有湖南中湘煤礦、南京附近煤礦、河南英豪煤田、湘贛鐵路宜春一帶的煤田、開灤煤礦區東南部及西北部國營礦區,安徽宣城、懷遠、大通煤田,江蘇鎮江煤田及徐州賈汪煤田還有台灣新竹煤田。1950 年,在山東淄川煤田,為建設新井而打,共鑽 200 余米,已經打到大煤層,完成任務。

2. 銅礦

銅礦 1944 年被發現在安徽省銅陵縣,表面俱為鐵礦,厚約 20cm,在鐵礦下發現銅礦,厚 50cm,長約 100cm,寬 80cm,成囊袋狀,礦石為黃銅礦,礦產概算約 200 萬 t。1950 年 6 月起陸續派人前往該區調查鑽探,除擴大了鉛礦區范圍外,還發現了銅的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即俗稱所謂銅草。1952 年正式成立了 321 地質隊。40 年來的勘探證明,銅陵是中國重要的銅的冶煉基地之一。

3. 磷礦 ( 安徽鳳台磷礦的發現)

中國是農業國家,農業的增產和持續,大部分靠肥料,磷肥是基本而重要的肥料。1946 年,從蘇北、皖北到江西中部,不斷試驗,除了在結晶片岩系及第三紀湖成層中發現若干含磷層外,1947 年 3 月趙家驤、燕樹檀、李慶遠在安徽鳳台無意發現了磷礦,這是礦產測勘處的又一重要發現,這與雲南昆陽磷礦同屬一式而產於寒武系底部的水成磷礦層。詳測的結果,證明它平均層厚1m,平均含五氧化二磷20% 的磷礦石共有259 萬 t,露頭明顯,開采容易,地處淮海之濱,運輸尤為便利。雖然含磷成分在當時尚不能加以利用,可還有若干優點,如能用去氟法制煉磷肥,與東海的富礦相摻和,就可得到合格的和滿意的料劑。同時指出了昆陽式磷礦可東延達數公里,並且是有遠景地區。

江蘇東海磷灰石礦山地質結構較為簡單,全區是一個向西北倒轉的背斜層,含礦層150m,測量的剖面 15 個,繪制了 1∶ 5000 地質地形圖。

4. 鋁礦

礦產測勘處應用系統的科學方法,發現了低矽高鋁的富礦層,並經過各種分析方法確定了滇黔所產之富礦均屬硬水鋁石,有一部分為軟水鋁石,從而提供了冶煉的參考和研究途徑。根據當時粗略估計,兩省鋁礦儲量可達數億噸。其中福建漳浦鋁礦的新發現,最為突出。1945 年南延宗在雲南中部發現了鋁土礦,但未宣布地點,後來昆明煉銅廠煉鋁,認為這種黃色多孔的礦是 Boehmite,與貴州是不同型,後發現了白色高級鋁土礦,並證明黃色者系由白色礦風化而成。鋁礦在中國當時一直是一個未能解決的問題,抗戰以前山東博山的鋁礦以及抗戰期間滇黔兩省的鋁礦都一時難以應用最經濟的拜爾法處理。福建漳浦鋁礦,是福建省土壤地質調查所宋達泉、俞震豫於 1942 年調查閩南土壤時,首先發現,並經著文論述,但僅僅是紅土中的幾顆結核狀的物質,並且成分優劣不等。1946 年 9 月,殷維翰、沙光文赴閩南漳浦一帶,進行初步測勘,他們採集了大量樣品,含二氧化硅僅7% ,氧化鋁則高達 59% 。經研究以後,果然證實的確是三水鋁石,這是在中國第一次發現用拜爾法處理的鋁礦,當時隨即開采 200t 礦石運交中國台灣鋁業公司。漳浦鋁礦的發現,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台灣鋁的需要,節省外匯的消耗,而且在以後認識華南鋁土礦的產狀,指出探測鋁礦的方針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5. 地下水

1948 年秋,中國台灣調查地下水。郭文魁、劉漢及鑽探顧問戴維斯前往中國台灣鑽研地下水地質及協助鑽探水井,在兩個月的時間共調查了台南台中及屏東一帶。中國台灣西部沿海一帶沖積層和台地礫石層分布很廣,其中蓄水很多,普通淺井數十尺就可得水,100 ~ 200m 以下常為噴水井。台南高雄區是沿海平原,為噴水泉。

6. 鉛鋅礦

南京棲霞山鉛鋅礦發現於 1948 年,謝家榮在錳礦廢石堆里發現黃綠色六方柱狀的晶體,為含鉛的礦物,確定為磷氯鉛礦,打了 4877m 鑽眼,發現棲霞山鉛礦、下蜀的鉬和桂西的菱鐵礦。鑽井尺度 1800m。1950 年 8 月 9 日打到鉛礦,證明為鉛鋅礦。大約有4000 余噸的可以煉的氧化鉛礦,棲霞山鉛鋅礦床的發現看來並不輕松,經歷了三四年的探索和研究,這是一個以謝家榮為代表的多人智慧而發現一個礦床的最好例子。

7. 石油

石油為國防重要資源,礦產測勘處在抗戰剛剛勝利的時候去中國台灣勘察過一次油礦外,還在四川重慶沙坪壩一帶測繪 1∶ 5000 地質圖,派了 3 個調查隊去遂寧、綿陽一帶詳測地質構造圖並擬定各處的鑽眼位置。1948 年在遂寧緩背斜下鑽,一台鑽機,在白堊系紅層中見到少量輕油,以氣為主。此區的鑽探工作後來轉移。1948 年在簡陽龍泉驛背斜下鑽,見氣,此區工作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同年在綿陽江油構造區測圖,下鑽較晚。

1945 年謝家榮調查了一些含油地區,並編寫出版了 《四川赤盆地及其中所含之油、氣、鹵、鹽礦床》和 《再論四川赤盆地中之油氣礦床》兩篇文章。他提出高背斜與低背斜及行列背斜理論,認為兩大背斜所夾持的大向斜中又有低小背斜隆起,此低背斜軸部所在,常為白堊系、侏羅系岩層發育之地區,是含油最有希望的地區。

1945 年 12 月,對中國台灣的石油和天然氣進行了調查。認為中國台灣雖有適合於積聚油氣的構造約 35 個之多,但歷來產油氣數量很少,原因是第三紀 ( 古、新近紀) 時,中國台灣造山運動過於劇烈,地層傾角陡峻,褶皺斷裂強烈,油氣多已散失。

1947 年 9 月在資源委員會急需石油資源的情況下,謝家榮要求礦產測勘處在找油查氣方面多投入力量。當時根據已知油氣顯示區,在四川石油局和地質調查所已經開展和調查的礦區與遠景區之外,初步擬定了兩個踏勘區與 3 個普查勘探區。調查了四川華鎣山,江津石油溝、隆昌聖燈山、自貢鹽井、峨眉山、遂寧、簡陽龍泉驛、綿陽江油、灌縣、汶川、茂縣等地區的地層與結構。此項工作於 1947 年結束。1948 年 12 月 27 日,召開四川石油地質座談會,約請中外地質學家勘測,復聘英國 M. W. Strong 入川調查,其結果認為四川有油,值得繼續鑽探,並指出鑽探四川石油必須詳細研究紅色地層。四川雖未見大量石油,但可繼續開展調查工作,四川原油層似有多層,有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的海相沉積,有很好的儲油層,決定詳細測量,定出鑽井位置,調查三疊紀背斜層。右江生油層之踏勘,在廣西右江田陽發現油苗,提出第三系 ( 古、新近系) 為可生油層,1948 年結束。

8. 鎢銻錫

湖南新化錫礦山銻礦是抗戰勝利後礦產測勘處調查的重點之一,雖然之前,已開采10 年,但它的結構,依然不清楚。1947 年先後有兩隊人員考察,又運去兩架新式鑽機,第一鑽眼在歐家沖東的壩塘山,1947 年 12 月 17 日開工; 第二眼在陶塘於 12 月 28 日開鑽,進行順利。關於該處地質調查鑽探計劃,礦產測勘處主要地質工程人員論證頗多。

9. 鈾礦

鈾礦是發展原子能的基本原料,對於國防及將來的經濟建設,關系非常重大,所以全世界的地質工作者幾乎都在注意這種稀有礦床。礦產測勘處調查了廣西鍾山黃羌坪和遼寧海城的鈾礦。

10. 鐵礦

山東金嶺鎮鐵礦 1950 年 5 月鑽探隊用美國先鋒式 200m 的汽油機一架試探,楊慶如、韓金桂、王達舜負責,前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秦馨菱協助,在 180m 處發現磁鐵礦體。186m未見底,金嶺鐵礦區沒有地面礦塊的干擾,地形平坦,磁性異常,特別強大,為理想的磁測區。這次勘探為自從中國施行物理探礦以來最重大、最實際的收獲。這是磁測與鑽探同時進行,也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成果。

11. 磁鐵礦和螢石

1948 年調查了浙江紹興的磁鐵礦和江山螢石,趙家驤、馬子驥、王宗彝負責,礦體分布於東西兩區,礦質純粹,含鐵率為 60% ,西區成脈狀,南自李家灣,北達雙峰尖仙人洞。全長 1000m,厚 3m,可達五六百萬噸。交通方便,礦質極佳,且含螢石,易冶煉。江山南邊相距 20km 的上台鎮附近,有兩條螢石礦脈。全長 1000m,厚半米到兩三米不等,脈中除螢石外,可見石英,占 10% ,螢石以白色為主,一部分呈淺紫色和綠色。精確測量,共得確實礦量 843688t,可能礦量 170 萬 t。

12. 海南島的礦產資源

海南島之礦產資源,國人前往調查者很少,近期馬祖望、謝慶輝參考日本人調查報告,編寫了海南島礦產資源調查報告,主要礦產如下。

( 1) 鐵礦

鐵礦為海南主要資源,產地分布甚廣,位於昌江縣、保亭縣、樂東縣、文昌縣、樂會縣、理善港附近。石碌鐵礦: 石碌山位於海南之西岸。田獨鐵礦: 位於崖縣白石嶺西端及黃泥嶺之北,西距榆林港約 12km 成白色乃至淡黃色砂質粘土。其他鐵礦: 大嶺鐵礦在崖縣之西北。雁嶺鐵礦: 崖縣東北 50km。南丁嶺鐵礦: 田獨鐵礦西北 5km。玉山附近礦:位於崖縣幹家東村之北。河頭仔坑尾村: 文昌縣城之北。邁豆嶺: 文昌縣之南。西岸嶺:煙塘市西北。嘉積市: 海南島東湖尾村。南牛嶺: 嘉積市東 8km。嶺上圓: 龍滾市西南1km。萬寧童滾間: 萬寧童滾間公路。理善港附近: 臨東市之東。

( 2) 錳礦

東石碌錳礦: 位於石碌鐵山之東,總長度 400m,產量為 82 萬 t,鐵錳成分不足,硅酸成分過剩。水頭圓錳礦: 榆林東北 13km,約有儲量 21000t。加茂川錳礦: 加茂川下之南 5. 5km,無大價值。

( 3) 鎢礦

南朋島及舍市兩處,位於廣東陽江縣之東南,寬 15 ~20m,含礦 0. 5% ,被日本人採集盡。

( 4) 錫礦

位於翔嶺、西田及軍屯等幾處,可采面積 4013000m2,含錫石量 986280t。

( 5) 銅礦

不多,位於石碌山之西部。

( 6) 鉛銀礦

位於九所之東北,相距 10 ~12km。

( 7) 金礦

以砂金為主,分布於各河溪上游,有樂安、石崗棧、新寧坡、紗帽嶺及海軍市五處。樂安之北,昌化大江沿岸一帶,厚 1m,樂安附近砂金,分布區域廣,故頗有試探之價值。石崗棧位於陵水上游,無價值。

新寧坡二甲村間砂金,位於北黎東約 25km,品質不佳,紗帽嶺附近砂金位於那大市南 19km,品質尚可。澄邁縣加樂脈金礦位於牛腸嶺西北一帶,厚 1 ~2m,好劣不均。昌江大嶺脈金礦,延長有 500m,寬 2m。

( 二) 設備方面

礦產測勘處對物理探測工作十分重視,完成電探工作多種,配合全國大規模礦產測勘,1946 年 4 月起,增加人員 6 ~7 人,並撥款千餘萬元,向美訂購設備,並做了設備到達前的准備。

1) 充實設備;

2) 配置電波法探測儀器,正積極進行;

3) 配置磁性探測的校核設備;

4) 地面電探及油井電測設備;

5) 放射性礦物的檢測及野外探勘儀器,並試配放射性測井儀;

6) 協助石油探測工作,配置必要的儀器如岩心定向儀;

7) 試配地化法直接探油儀器;

8) 試配自動連續不用電纜的油井電測。

四、結束語

礦產測勘處在成立的短短 12 年裡,經歷了戰亂、經費緊張、交通不便等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但在謝家榮處長的帶領下,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同時為新中國的區調工作奠定了基礎,這是中國地質學重要的一部分,這些是非常難得、值得敬佩的。

參 考 文 獻

[1] 四川盆地及其所含之油氣鹵鹽礦床 . 地質論評,1945

[2] 淮南新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質礦產 . 地質論評,1947

[3] 王育麟,石寶珩 . 謝家榮教授對中國石油事業的貢獻 . 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 ( 王鴻禎主編)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4] 郭文魁,殷維翰,謝學錦 . 謝家榮與礦產測勘處———紀念謝家榮教授誕辰 100 周年 .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 9

⑽ 獲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學會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一)西藏發現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地質特徵綜合研究

項目來源: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項目(編號:12120113093);國家「973項目」課題(編號:2011CB403103);青藏專項優選項目(編號:12120113037400)。

主要完成人:唐菊興、孫興國、陳紅旗、王勤、李彥波、衛魯傑、李玉彬、丁帥、王藝雲、楊超、段吉琳、楊歡歡、張志、宋俊龍、高柯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質礦產勘探開發局地質五隊、成都理工大學

主要成果:

近些年,世界范圍內與斑岩成礦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勘查評價和綜合研究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發現了眾多的超大型礦床,如Lepanto、El Indio、Goldfield等世界級銅金礦床。我國著名的紫金山就是一個典型的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淺部以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為主,深部以斑岩型銅金礦為主。

2011年以來,增生造山成礦系統中的斑岩、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的成礦機制與找礦突破研究分別獲得青藏專項優選項目、地調項目工作項目、中鋁資源勘查項目、國家「973」項目的資助。

研究內容包括:①西藏主要成礦帶是否存在與斑岩型銅金成礦系統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②多龍礦集區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保存條件;③榮那銅金礦床類型釐定和找礦突破。

取得新進展如下:

1.在多龍礦集區(鐵格龍南榮那礦段)發現超大型的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基本查明其礦體地質特徵

鐵格龍南榮那礦段銅(金銀)礦床是2013年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個取得重大突破的銅(金銀)礦,該礦床具有淺成低溫熱液礦床所特有的礦物組合、蝕變組合和礦化特徵,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確認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其現已控制的資源規模及推測的資源潛力遠比紫金山銅金礦大(張德全等,1991,2005;邱小平等,2010;劉羽等,2011)。

榮那礦段礦體總體呈北東向分布,控制礦體北東延長超過1200米,南東—北西向約800米,中部鑽孔施工至1136米(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礦體(礦體厚度914.77米,Cu品位0.62%),礦體總體向北緩傾斜,剖面上為中間厚向外變薄的趨勢,呈一漏斗狀。

走向上、傾向上、垂向上均未控制住礦體,礦床規模有待進一步確定,有望實現超大型礦床規模。礦體Cu平均品位大於0.5%,伴生金銀,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克/噸左右,伴生銀平均品位在2克/噸左右。礦石以典型的細脈浸染狀為主,局部發育星散浸染狀—稠密浸染狀礦石,礦石礦物由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黝銅礦、黃銅礦組成,從淺部至深部,銅藍、藍輝銅礦大量發育,交代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硫砷銅礦和黝銅礦。銅礦物的含量: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黃銅礦>黝銅礦>輝銅礦。黃鐵礦總體含量在3%~35%之間,在礦體中上部發育,上部黃鐵礦呈星點狀,浸染狀;中下部黃鐵礦呈脈狀,個別脈體厚達20厘米以上,黃鐵礦多發育在硅化脈、粘土脈體的邊緣或中心,表面發育溶蝕孔。顯微鑒定表明,黃鐵礦形成早於所有銅礦物。主要脈石礦物有明礬石、地開石、絹雲母、石英、硬石膏、粘土礦物等。在淺部發育條帶狀、層紋狀、皮殼狀、不規則狀明礬石、地開石,這在斑岩成礦系統中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常可見到(Hedenquist et al.,1994,1999;Sillitoe et al.,2003)。

榮那礦區24號勘探線地質、蝕變及礦化分布圖

地開石(正交偏光)

明礬石(正交偏光)

令人感興趣的是,礦石中發育大量銅藍、藍輝銅礦交代其他硫化物現象,甚至在深達1100米孔深的礦石中也十分發育,此種產狀的銅藍和藍輝銅礦是傳統意義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帶的產物,還是淺成低溫條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這關乎對傳統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礦理論的挑戰,需要深入研究。

2.完善了「產學研」機制和商業性勘查評價技術體系,建立了礦床地質模型、估算了資源量,開展了礦床深邊部及外圍找礦預測,預測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礦區可以找到類似的礦床類型,為區域找礦指明了方向

(1)指導中鋁資源制定勘查質量監控標准化和規范化體系,按照N43-101和國家行業規范進行勘查評價,研究工作全程參與,並指導勘查評價。

(2)在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礦區發現孔洞狀、塊狀、條帶狀的石英、玉髓等,顯示深部存在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體和斑岩型礦體,為企業勘查評價指明方向。

(3)採用Micromine軟體,估算了鐵格龍南榮那礦床銅金銀資源量,銅金屬量528.6萬噸,平均品位0.55%;金金屬量74.8噸,平均品位0.08克/噸;銀金屬量1115.0噸,平均品位1.17克/噸。其中,工業礦的含量為:銅金屬量451.1萬噸,平均品位0.64%;金金屬量59.1噸,平均品位0.08克/噸;銀金屬量881.2噸,平均品位1.24克/噸。為一些礦業公司獨立技術報告的完成和科學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

3.本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啟示

(1)科學新認識:榮那斑岩礦化疊加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化,K1m安山岩、玄武質安山岩形成於成礦後,蓋在已經遭受淺剝蝕的礦體之上,起到保存礦體的作用,導致高硫型礦體未被剝蝕。

(2)找礦新發現:發現多龍礦集區存在斑岩型+角礫岩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的「三位一體」礦體組合,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發現硅帽,為區域找礦指明方向,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3)勘查新思路:為高光譜蝕變組合尋找淺部找礦標志;為大功率激電確定礦化強度;為國際標准進行勘查質量監督;形成基於「產學研」結合新模式優化勘查部署。

(4)找礦新突破:鐵格龍南榮那礦段從一個小礦點到500餘萬噸銅的超大型礦床,短短一年達到詳查程度,並提交了基於N43-101標準的獨立技術報告。

硫砷銅礦的能譜圖(硫砷銅礦是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中的標志性礦物)

注釋:RN1604-171.6-3-003Cu3.29(Fe0.1)As1.15S4硫砷銅礦

明礬石的能譜圖(明礬石是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中的標志性蝕變礦物)

注釋:RN1604-171.6-2-005K1.02Al3.31S2.44O14≈KAL3(SO42(OH)6明礬石

4.結論

(1)榮那銅(金、銀)礦礦石組構及礦物組合具典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特徵,是斑岩—淺成低溫熱液成礦系統的產物,中淺部為典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深部過渡為中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化疊加在斑岩礦化之上。

(2)該礦床類型的發現及取得的重大找礦成果,結束了西藏至今沒有發現典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歷史,對區域找礦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礦床是西藏地區發現的首例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從礦床的礦石特徵及礦體規模來看,與福建紫金山銅金礦床具有高度可比性。是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規模比紫金山還要大得多。

(3)礦體規模巨大,礦石具明礬石、地開石蝕變組合,黃鐵礦的含量在3%~35%之間,銅礦物由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黝銅礦、黃銅礦組成,特別是銅藍和藍輝銅礦在孔深1100多米處大量發育,從礦物組合分析,銅藍和藍輝銅礦是低溫熱液成礦階段的產物,推斷深部存在斑岩型銅(金銀)礦體。

(4)外圍尋找該類礦床潛力巨大,尕爾勤、地堡拿木崗將是下一步找礦突破的重點地區。

該項目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和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在尕爾勤礦區發現的多孔狀石英(典型的淺成低溫熱液頂部的硅帽)

(二)全國重要礦產總量預測

項目來源: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

主要完成人:肖克炎、葉天竺、楊毅恆、陳建平、丁建華、孫莉、陰江寧、唐攀科、牛翠禕、汪新慶、叢源、婁德波、李楠、商朋強、李景朝、齊帥軍、白萬成、張瑩、王春艷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礦產預測評價是整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的落腳點,該項目經過近八年工作,主要按照礦產預測評價「五統一」的指導原則,通過技術理論研發、方法示範、技術培訓、多層次指導、成果驗收、成果匯總等,確保全國資源潛力評價項目的順利進行。主要成果是建立或完善了具有我國特色,符合我國地質條件,以我國特有的成礦系列理論為基礎的區域礦產預測理論與方法體系;依託GIS技術,研發了以計算機空間資料庫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為基礎的礦產預測全流程信息方法技術;以省級預測成果為基礎,完成了全國22種重要礦產的資源預測評價,初步摸清了資源潛力;在資源潛力預測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對重要成礦帶劃分了找礦遠景預測區,提出了找礦工作部署建議。主體成果可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1.礦產預測理論框架

在前期國家支撐項目和「863」項目的基礎上,發展了成礦系列理論、成礦動力學理論和綜合信息礦產定量預測為支撐的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發展了三個預測理論、三個基本預測流程和三個基本預測成果的礦產預測框架,提出了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以多島弧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開展以成礦動力學為基礎建造構造編圖,構建扎實的成礦構造環境預測基礎;以成礦系列礦產預測類型為綱,建立礦床綜合信息找礦模型;以綜合信息礦產定量預測方法為指導,開展靶區(最小預測區)圈定和未發現資源量估算。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預測軟體培訓班(西部)

全國重要礦產總量預測項目驗收會議

本次預測由於一輪、二輪區劃和礦產預測方法積累,特別是趙鵬大、陳毓川、王世稱、李裕偉、朱裕生等國內知名專家長期實踐總結預測方法,使得預測評價一開始就有頂層設計,保證了全國預測一盤棋和成果匯總的一致性。

2.礦產預測方法

結合具體礦產預測實踐,礦產預測方法創新很多。編制礦產資源定量預測方法、23種礦產預測方法工作指南、預測資源量估算方法、MRAS礦產預測方法、礦產預測成果匯總方法等技術文檔。先後在地學前緣、吉林大學、地質通報、地質學刊等刊物出版預測方法成果。主體預測成果創新是地質預測方面創新,特別是成礦系列指導下礦床模型系統的定量預測方法。

(1)成礦系列在礦產預測全面應用。在前人成礦系列「缺位預測」等理論預測的基礎上,全面地將成礦系列理論在礦產預測類型劃分、預測工作區圈定、預測模型建立、綜合預測區預測成果匯總等進行系統應用和發展。真正做到理論預測與集體實際信息資料預測結合在一起。

(2)以成礦系列關鍵成礦地質作用為基礎,總結了六大礦產預測方法類型。包括沉積礦產預測方法、侵入岩體型預測方法、岩漿熱液型礦產預測方法、層控內生型礦產預測方法、變質礦產預測方法、綜合內生型礦產預測方法等。它們在基礎編圖、預測要素提取、定量預測方法等有明顯不同。這樣使預測有可靠地質基礎,又有方法指導性和普適性。

(3)礦產預測類型是本次預測綱領。借鑒美國地質調查局預測模型,我們總結了23種礦產77個全國性模型。各省在此基礎上,以成礦系列礦床式為基礎,劃分了近千個地區礦產預測類型,以此為基礎,開展預測工作區劃分、預測模型建立、預測要素圖編制等工作。

(4)開展礦床模型地質體參數法新方法研究,並全面應用。應用礦床成礦系統理論,將成礦地質體、礦床、成礦地質異常作為整體,改進和發展了地質體積參數法。研究了控制資源潛力關鍵要素,認為成礦系統規模越大,礦床資源潛力越大。通過已知礦床系統的參數進行類比,預測未發現的礦產資源及其潛力。

(5)提出綜合預測要素圖編圖的模型及方法。建立預測區綜合預測要素圖編制方法及模型,認為只有建立好綜合編圖模型,有可能使預測要素圖能夠充分利用物、化、遙綜合信息。

(6)提出了資源量三維立體預測方法。盡管本次沒有進行系統三維建模方法研究,但在利用深部地球物理資料、深部地質鑽探資料等進行預測方面有一的定進展。如資源量估算過程中我們重點設計了預測地質體深度參數。對於該參數我們設計了7種確定依據,包括使用地球物理反演得到成礦地質體參數等。

3.計算機礦產預測全面應用

計算機空間資料庫技術及數據挖掘技術全面應用是本次預測評價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基礎數據都建立在GIS上空間資料庫,這些數據通過數據模型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MRAS礦產資源評價系統在本次預測評價中得到了充分應用,它高效快捷地完成地質數據成礦信息提取和綜合。協助地質專家進行最小預測靶區圈定和資源量估算。如果沒有計算機空間數據管理工具,那麼完成25種礦產預測這項繁雜工程是不可想像的。同時預測成果數字化將為今後常態化工作提供方便的使用基礎數據。

4.全國23個礦種預測成果

全國重要礦種資源潛力評價成果是在省級和大區重要礦產總量預測成果的基礎上,從全國的層面進行了匯總,並劃分了全國層次的3級預測區。其主要內容包括,從全國層面上,按照累計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預測資源量、不同深度預測資源量、不同地質可靠程度預測資源量和不同利用程度預測資源量針對鐵、鋁土、銅、鉛鋅、鎢、錫、鉬、稀土、金、銀、銻、錳、鉻鐵礦、鎳、菱鎂礦、鋰、鉀鹽、磷、硫、螢石、重晶石和硼礦等23個礦種進行了匯總,並對重要3級預測區進行了評述。經過對全國23個礦種的匯總和綜合分析,全國重要礦種的查明資源儲量,以及預測資源量等一些重要特徵如表所示:

我國23個礦種預測區資源量統計表

續表

5.人才培養

通過多年項目技術培訓和實際工作,培養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大批礦產預測年輕人員。這些年輕地質礦產預測人員既懂成礦規律、礦產預測,又懂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據不完全統計直接參與該項目的博士、碩士近50人,全國培養的預測評價人員近500人,為以後礦產區劃常態化提供人才保障。

該項目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地質學會2011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