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吳曉芙的學術及科研成果
先後承擔了國家教委留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八.五--十一五」 科技攻關,挪威援外署,國家林業局948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技部國際合作,環保部公益等項目的研究,累計獲得科研經費近2000萬元。主持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環保部科技獎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專著2部,發明專利3項,認定科研成果2項。
2. 邱新平的科研及學術成果
先後參與了多項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德中心基金等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63篇,其中SCI收錄105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3項。作為第二完成人,2007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作為第三完成人,2009年獲北京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作為第一完成人,2009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2007年至2009年,連續三年獲得清華大學梅貽琦獎。
3. 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內容
摘要:答:對科研成果的管理,包括總結、鑒定、應用、推廣和成果獎勵專等。 (1)科研屬資料的整理和總結:對所扶得的資料進行科學加工,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便於統計分析。寫出學術性總結報告或學術論文及工作總結;(2)科研成果的舉定:由學術委員會負責組織鑒定;(3)科研成果的應用與推廣:通過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可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可提高護理質量與學術水平;
4. 常慶瑞的學術及科研項目、成果情況
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科技攻關等課題20餘項,在土壤學報、生態學報、應用生態學報、水土保持學報、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90多篇,參編出版學術專著4部,主編和參編出版教材7本。進行了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力分析;土地資源荒漠化及其防治,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的環境效應評價;資源與環境動態監測與管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土壤發生特性、系統診斷分類和山地土壤垂直帶譜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學術及科研成果如下:
1、土地資源調查、評價與合理利用 七·五~十·五期間,參加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研究和北方旱地農業持續綜合發展研究,系統開展了黃土高原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與合理利用研究,從土壤及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入手,分析估算區域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能力,根據利用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應用持續發展理論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探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和實施途徑,提出不同區域土地開發利用的模式,形成了一整套開展區域土地資源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土地荒漠化形成與監測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重點科技項目資助下,對農牧交錯帶進行土地荒漠化形成演變、監測評價和預警管理研究:①分析探明了農牧交錯帶土地荒漠化的本質和過程機制,提出荒漠化形成的4個階段(風沙侵蝕、蝕積平衡、沙塵堆積和土壤發育)和荒漠化土地的5種類型(肥力衰退粗化型、表層剝蝕型、片沙覆蓋型、流動沙丘型和固定沙丘型);②應用3S技術,查明了近15年區域土地利用/覆蓋與荒漠化動態變化規律和驅動機制,建立了基於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監測評價技術體系。
3、植被恢復的土壤環境效應研究 通過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黃土高原區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設技術研究與示範和黃土丘陵溝壑區防護林體系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從土壤形成發育和系統進化的角度,對黃土高原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的土壤環境效應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得出不同植被類型、樹木種類、造林模式、生長年限等恢復措施作用下的土壤質量特點和本質差異,提出評價植被恢復效應的指標體系和方法,為區域水土保持效益評價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供了決策依據。
4、土壤發生與分類 針對傳統地理發生分類存在的主要問題、地區土壤特點和有爭議的內容,採用國際上先進的系統診斷分類體系和數值分類方法,開展土壤發生分類研究:①提出了陝西土壤系統分類體系,確定了主要診斷層、診斷指標與檢索命名方法,及其兩種分類系統參比;②建立了秦嶺山地土壤垂直帶譜,探討了山地土壤的發生特性、成土過程和類型劃分方法;③鑒定了黃棕壤、黃褐土在形成環境、發生特性的主要差異,明確了兩者的分類歸屬和空間分布;④確定了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發育的影響與作用,提出土墊旱耕人為土診斷層、診斷指標和分類體系的修正方案。
5、資源環境監測管理技術 資源短缺與環境惡化是當前世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實時准確地掌握資源與環境的存在狀態、演變規律,是實現科學管理和決策的關鍵技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攻關項目項目資助下,應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與全球定位系統等高新技術,進行了土壤侵蝕遙感定量分析、監測評價和預警管理,遙感模型識別與自動分類,區域資源與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研製,從調查方法、數據採集、信息處理、影像解譯、模式識別、系統設計、和程序編寫方面總結出了一套先進、實用的技術與方法。
5. 朱瑞良的科研及學術成果
共承擔國家省廳級課題42項,在國內首次發現了禽波氏桿菌病,並研究20多年。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項(3067114、30740077、30972183)、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專項(2008ZX08006-005)、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200803019)、國家人事部博士後基金、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科研基金(20060434011)等。
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在Vaccine、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rbohydrate Polymers、Pak Vet J. 等發表SCI論文6篇;在生物工程學報、中國農業科學、微生物學報等發表論文196篇,主參編著作26部,10部為全國統編教材。
6. 請教下簡歷裡面的「學術科研成果」怎麼填
自己發表的論文,或者和導師一起做課題、實驗等都可以填上去
7. 侯寶川的主要科研學術成果
積極參加科研創作活動,先後有4件作品入選全國性展覽;6作品入選重慶市美術展覽;1件作品入選中韓美術交流展。1件作品獲全國性展覽優秀獎;1件作品獲全國性展覽紀念獎;1件作品獲市美術作品三等獎;2件作品獲市美術作品優秀獎。油畫《秋高》獲得紀念毛澤東同志「延講」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獎;油畫《布拖壩子之二》獲得重慶市首屆油畫展優秀作品獎並入選《攜手新世紀—第三屆中國油畫展》;油畫《布拖壩子之四》獲得第三屆重慶市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獎;油畫《秋》入選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並榮獲紀念獎;水彩畫《紅原初雪》入選重慶市第三屆水彩、水粉畫展並榮獲三等獎;油畫《布拖壩子——綠色暢想》入選《邁向新世紀——中國青年油畫展》。發表專業論文4篇;編寫教材3本;參加了由文化部組織八大美術學院《報考手冊》四川美術學院分卷和《最新報考指南》四川美術學院部分的編寫工作;合作教學科研項目《油畫教學新方向》——中國大眾化教育油畫教學體系探索獲得四川美術學院教學成功二等獎,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8. 吳群琪的學術及科研成果
先後主持(含第二主持人)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交通部重點科研項目6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兩項、省廳級科研項目9項、其他科研項目3項;參與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1項、部省級科研項目2項、其他科研項目2項。目前主持部級科研項目2項,省廳級科研項目3項。科研領域重要在綜合運輸、交通經濟、運輸經濟、物流經濟、道路運輸規劃與管理等方面。
吳群琪教授的學術歷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本科畢業至1995年,主要從事道路交通運輸微觀層面經濟與管理的研究,特別是運輸企業經濟與管理的研究;第二階段從1995年至今,主要從事交通運輸中觀層面經濟與管理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有三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其一是經濟與管理結合非常密切,善於從經濟的視覺研究管理問題、規劃問題;其二是中觀與微觀的結合非常密切,提出的理論、學術觀點能充分揭示交通運輸內在聯系;其三是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密切,追求理論對現實作出更為合乎邏輯的解釋,確保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吳群琪教授提出的運輸需求與供給理論、綜合運輸規劃基礎理論(主要由價值流理論、運輸方式靜態技術經濟特徵、動態技術經濟特徵理論、運輸供給與需求經濟均衡理論等內容構成)、基於運輸需求的運輸規劃理論、運輸市場發展理論等在理論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9. 霍小平的學術及科研成果
1、2003年,主持西安市雁塔區、未央區控制性規劃。
2、出版著作與教材3部。
3、近三年來,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2篇。
4、近三年來,主持科研項目5項,到款金額45萬;主持生產項目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