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歷史的論文我家三代人的年輕時代 1500字 懸賞100
一提我家三代人過年,爸媽就感慨萬千。爸爸說:「過年,數你最幸福。」是的,我是生長在改革開放後的年代,祖國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日子越來越富裕,日子越過越幸福。我們現在過日子,天天像過年,天天穿得暖,餐餐吃得飽,頓頓吃得好。 敬告:本文版權歸中山網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任何內容,我社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http:// www.zsnews.cn 爺爺、奶奶小時候過年,那是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里,窮人家孩子,過年,穿的是縫縫補補的破舊衣服,過年飯吃的是野菜、芭蕉頭、米糠粥,絕對沒有一餐魚肉佳餚,過年與平時一樣,過著貧窮苦難的生活。因家庭貧窮,過年了,兒女們誰也不敢向父母要壓歲錢、利是錢。 爸爸、媽媽小時候過年。慶幸出生在新社會里,春節一到,做父母的,就會給兒女們做套新衣服,買對新布鞋,吃頓好年飯。在那個年代裡,經濟較為落後,生活較為清貧,平時沒魚沒肉,但過新年,平時節儉的爺爺奶奶總是盡力而為地張羅一大餐魚肉團圓年飯,讓全家人歡歡喜喜過個品味十足的社會主義革命化、新風尚的新春佳節。吃完大年三十團圓飯之後,爺爺給孩子們分利是,每人僅有2角錢,叫壓歲錢。 「生在福中不知福」,這是爸、媽給我們的「結論」。是的,苦日子我們確實沒有經歷過。我們這些青少年生在紅旗下,長在甜水裡,過著無比幸福的生活。我很小就會騎單車;姐姐讀大學,駕駛摩托車去上學;爸爸有小轎車。對於我、爸爸、爺爺三輩人來講,應該算我這一輩最幸運、最幸福。近些年吃完大年三十團圓飯,爸爸派給我的「利是」由80、180、280元,上升到今年春節的380元,有增無減,說明中山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沒飯吃」到「有飯吃」;從「吃得飽」到「吃得好」。這是我家三輩人童年過年的生活真實寫照。「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富裕感謝鄧小平。」爸爸、媽媽要我們時刻牢記這個道理。今昔對比,使我懂得更加珍惜今天的美滿幸福生活。
Ⅱ 童年不同樣記三代人過春節記1000
過年是中國人家家戶戶互相拜年的日子,俗稱「春節」。這里,我特意做了一個問卷調查,那就是問一問爸爸媽媽、公公婆婆是怎麼過年的。他們過年和我一樣嗎?
首先,我問爸爸媽媽過年的情景。爸爸說:「我們小時候過年,從大年三十晚上就開始了。三十這一天,我們要給逝去的長輩上墳,祭奠他們,我的爸爸要寫對聯,貼對聯,媽媽要准備晚餐。要記住,這一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因為我們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除夕的『年夜飯』。」
媽媽補充說:「過年時,中午晚上吃飯,桌子上都有一盤魚,但是,這個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嘛。桌上還有一些肉,一些蔬菜。」爸爸接著說:「除夕晚上, 我們一家人放完鞭炮後,就開始吃年夜飯。吃完飯,我們到鄰居家看『聯歡晚會』。我家裡窮,沒有電視機。因為是山區,電視信號不好,電視上都是雪花點,節目看起來,可沒有現在的高級呀。又是彩電,又是大屏幕,還是液晶的。」
爸爸還說:「大年初一,全家人一定是要穿新衣服的,早上一大早,我們就去舅舅家拜年,每個舅舅都會給壓歲錢的,但是錢不多,最多50元,最少20元、10元。印象最深的是,舅舅每年都會准備新錢給我們。拿到壓歲錢,我很開心。到了中午,我們就把壓歲錢交給爸媽,因為這是用來做學費和書本費用的。不能亂花的!」
接著,我又打電話問公公婆婆是怎麼過年的。公公說:「過年時,爸爸媽媽要給我准備新衣服和新棉鞋。新年不給壓歲錢。我拎個籃子到小舅家拜年,將小舅給的禮物全部放在籃子裡面。中午吃飯時,小舅准備了芹菜、豆腐、魚、圓子、蘆蒿、蘑菇、豬肉等香噴噴的菜,好吃極了!但是,有一樣東西不能吃。你猜是什麼?」我猜中了。公公接著說:「對了,魚如果吃了,那還叫『年年有餘』嗎?晚上,我們全家人都圍在火爐旁,聽長輩們講講各種有趣的難忘的故事。要知道,我們小時候過年,可沒有電視看奧。這個夜晚就在這里結束了。我也就進入夢鄉了。……」
要說我們這一代人過春節。那就熱鬧多了。過年時,家家戶戶掛著小燈籠,這燈籠還分大小,別致,精美。一到晚上,大街上燈火通明。大家拿出新衣服,穿上新鞋子。人人臉上都露出幸福的笑臉。到了12點,大家紛紛走出家門,開始燃放鞭炮、火花。頓時,火炮沖天,雷聲隆隆,這是快樂的響聲,這是幸福的響聲,這是新年的響聲。整個世界都要說一句話:「我喜歡過年!」
第二天早晨,大家都到親戚家拜年,小孩只要到哪家拜年,那家的人就會把壓歲錢給你。我拜年時,最多的壓歲錢是500元,最少50元,看,這種過年比我爸爸媽媽、公公婆婆過年的時候要爽多了,氣派多了。但是,壓歲錢是不能隨便花的,必須存放起來,這是我家立的一個規矩。與爸爸不同的是,我現在存的這個壓歲錢,既不需要交學費,也不需要交書本費,因為學費和書本費都是國家免費發放的。我心想,我們太幸福了!
看,這就是我們三代人過年的情景。三代人過年,三代人的變化。三代人的生活,三代人的進步。在黨的陽光照耀下,我們真是一代比一代過得好呀!
Ⅲ 總結三個年代的人最好的品質
五十年代的人,天天接受教育要"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自己身邊凈是特務,間諜,地富反壞右,天天要三反,五反,要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
他們的童年時代,中國正在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人們的精神面貌換然一新.我們唱著<<讓我們盪起雙漿>>的歌,漸漸長大,度過了幸福\快樂的童年.
他們的少年時代,中國正處於多運動時期.再加上三年自然災害,人們的精神處於緊張狀態,生活正處於困難時期.但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們無怨無恨.而那時的他們,還不理解人生.只知道"從小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唱著<<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歌曲,度過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少年時代.
他們的青年時代,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鄉運動.在這花樣年華,他們寫大字報,開批鬥會,搞大串聯.緊接著就下到廣闊天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們的稱呼也由學生改為紅衛兵,再改為知識青年.知青的生活苦不堪言.在那艱苦的環境里,我們依然唱著<<敬愛的毛主席>>和革命樣板戲度過了難關.
他們的中年時代,正趕上知識爆炸和改革開放.我們在單位是骨幹\在家庭又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而夜余時間還要學文化,考自修大學.這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是何等的不易.經過多年不懈地努力,他們終於有了業績.入黨\提干\文憑到手\評定了職稱.到了大展宏圖之時,偏偏又趕上了假退,退養,退二線和提前退休.
50年代出生的人,活的太苦太累了.他們雖然未經過戰爭,未受過剝削.但是,超負荷的精神負擔,壓的們他透不過氣來他們一路小跑,想跟上時代的步伐,但還是掉隊了.還未到夕陽紅的年令,就已是筋疲力盡了.而我們很多人還是能樂觀向上,唱著<<最美不過夕陽紅>>等老歌,提前步入老年行列.
他們至今仍喜歡聽這些歌
敖包相會、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劉三姐、牧羊曲、迎賓曲、蝴蝶泉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泉水叮咚、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洪湖水浪打浪、讓我們盪起
那個時候的人,受紅色精神的熏陶,崇拜一些我們不能理解的東西,還有都比較篤信毛主席。喜歡看紅色經典電影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誰在滾石山上,傳承著理想主義與英雄主義的血脈?
誰為脊樑,背負著中興民族的重任?
誰是這個時代碩果僅存的麥田守望者?
在中國,責任、理想、英雄、革命……這些詞極其他們所代表的精神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另類。如果說在50年代生活的人之後,誰還在滾石山上,傳承著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血脈的話,那就是60年代出生的人。
60年代的人是社會價值觀,道德觀的分水嶺,這註定他們比任何一代人的內心都復雜,他們在選擇人生的時候都經歷內心的巨大考驗,因為社會在經歷巨大的變革和轉型,而在全球范圍來看,六十年代的思想也是前所未有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一批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他們承載了過去年代人的部分苦難,又幸運地迎來改革開放。對於大多數來說,可以用「689」這個概念來概括他們: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學、90年代登上社會舞台的正中央。
美國NBC記者湯姆.布羅考在他的《最偉大的一代》中將那些在1920年繁榮期出生,在少年時代經歷大蕭條,在青年時代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代美國人稱為「最偉大的一代人」。這些人經歷過陽光燦爛的童年,感受過繁華和災難,承擔過壓力和責任。他們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們較之其他年代的美國人對於責任、理想、勇氣、尊嚴有著更徹骨的認識。
這一批生於六十年代的經濟精英、社會精英和文化精英,他們的成功和對財富的擁有不是偶然的。每一個用心閱讀的人都可以從他們的奮斗歷程和人生態度、思維理念、個性追求、處事方式和價值觀念上看出這種成功的必然。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骨子裡有一種共同的氣質。我所歸納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和奉獻精神,在詞面上看來似乎有些崇高,實際上這些精神影響伴隨著我們成長,已經浸入骨髓。我們就像「紅旗下的蛋,」在紅旗下孵化,出生時思想上已經打上了紅色的烙印。「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蒙住了天,你問我看見了什麼,我說我看見了幸福。」崔健的歌詞非常感性地描述出我們的真實感受。雖然生於這個時代的人經歷了很多磨難,大多數的人還保留著一種也許是傻呵呵的幸福感。
摘自《向與六十年代勢力致敬》
是最後一撥兒對這句話耳熟能詳的人----「保護視力,眼保健操現在開始。」
是最後一撥兒受過品質最佳的國產動畫片的人----《九色鹿》我們看一回感動一回。《大鬧天宮》讓我們初具審美情趣,《沒頭腦和不高興》寓教育樂,《哪吒鬧海》豪氣沖天。
是最後一撥兒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卻故作嫌惡狀,在課桌上刻上「三八線」的人
最後一撥兒學校開會冷場有事沒事就開唱「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在接受計算機啟蒙教育時,還見過BASIC語言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有過小時侯要到別人家看電視,死活賴著不肯回家的
是最後一撥兒過六一兒童節還必須穿白襯衣.藍長庫.白球鞋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和泥巴.過家家.彈彈子.拍畫片.背著軍用水壺,揣著茶葉蛋春遊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在小學勞動課上還去打掃.捉蒼蠅老鼠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用過糧票.布票.油票.拎著瓶子打過醬油,自己生火烤過地瓜集煙紙,拿報紙做過風箏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看過黑白小人書《岳飛》.《丁丁歷險記》.《烈火金剛》,看過五遍以上哦《少林寺》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記得花仙子.藍精靈《大西洋底來的人》,《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唱過「七大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啦鐵臂阿童木」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地推鐵圈.吃小豆冰棍.看五分錢一場電影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學過女排「拼搏精神」在筆記本上寫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喜歡過程琳的《酒干倘賣無》.朱曉琳的《那一年我十七歲》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讀過金庸.古龍.三毛.席慕容.北島.汪國真.王朔.錢鍾書.張愛玲的人
有人說,70年代出生的人天生有股農民氣質,那是因為70年代人骨子裡的傳統觀念包括幼時教育傳統文化理念的灌輸,就決定了他的踏實勤勞肯負責的這種特質。想想我們小學時候的最大目標就是奔向2000年和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多麼的單純和朴實。那個時候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評判你是否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最大的因素就是看是否有責任心、踏實和穩重。這種特質基本上形成了一股潛規則,讓這個時代的孩子願意去踏踏實實耕耘,急功近利是被摒棄的,對家庭負責任,對自己負責任,對社會負責任是那個時代的典型思維。
有人說,70年代出生的人很容易懷舊,那是因為那個時代人的童年和現在孩子的環境簡直是天翻地覆,70年代人的童年簡單的只能用幾部熱銷的電視劇來概括,而玩具基本都是自己製作自己玩,那有現在的這樣多姿多彩。而70年代人現在基本上剛剛或者才為人父或者人母,看到後代的這種童年環境,常常「講那過去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
有人說,70年代出生的人是幸運的一代,那是因為70年代是一個亂世出英雄的年代,相對於50年代出生的人,是沒有被耽誤的一代;相對於60年代的人,理想和目標更務實一些。因為很多人不是獨生子,所以70年代的人有理想,也比較容易吃苦,懂得處理各種關系,最關鍵的是有理想,但是不空想,有時候還有些靈活性。
70年代人的經歷是特殊的,際遇是幸運的。生於70年代,聽起來有點像隆隆駛過的火車,又像是呼嘯而過的炮彈,聲音越聽越遠。70年代,中國翻天覆地,發生了太多的巨變;從70年代開始,中國人熱情高漲,走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生於70年代的人的青少年時代,物質生活可能比較匱乏,精神生活卻非常充實。強烈的目標感和成功的渴望,以及能夠容忍很多種的生活方式,讓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成為出生於70年代人的一個典型特徵。
作為70年代出生的人,我自豪於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那種性格特質,作為70年代出生的人,他的思維方式和責任心,是最合適做真心朋友的人選。70年代的人,正在成為這個社會年輕的生力軍。
這都是在網上幫你找的,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參考價值```
Ⅳ 奶奶媽媽和我們的春節有什麼不同三代人的對比作文三百字
肯定還是有差異的啊,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看法,比如,奶奶那一代就非常傳統
各種儀式和禁忌都要遵守,媽媽那一代就遵守得稍微少一點,到了我們這一代就
只知道玩了。
人際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會在人的心理上形成某種距離感。
是人們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關系或距離,它反映了個人尋求滿足其社會需求的心理狀態。
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
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僱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
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系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系均有極大的影響。
1.介紹自己
以簡潔得體又別出心裁的方式來做自我介紹。無論是在何種社交場合,想擴展人際關系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自我介紹。要設法出奇制勝。讓對方牢牢地記得你,而且是記得正面的形象。
2.愉悅風格
培養開朗、活潑的個性,讓對方覺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3.幽默風趣
培養幽默風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風趣而不顯輕浮,給人以美的享受。與人交往要謙虛,待人要和氣,尊重他人,否則事與願違。
4.尋找話題
為什麼我們經常錯過了許多廣結人緣的機會?就是因為我們常把那些黃金時段用來絞盡腦汁,卻還是擠不出一句合適的開場白。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去打開話匣子都能得心應手。一旦你能達到這個境界,那無論把你丟在任何一個場合中,必都能迅速進入狀況,隨心所欲地去擴展人緣,為自己在生活與事業中,營造一個又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5.記住別人
記住別人的姓或名,主動與人打招呼,稱呼要得當,讓別人覺得禮貌相待、倍受重視,給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6.心平氣和
不管有什麼樣的爭論,要做到心平氣和、不亂發牢騷,這樣不僅自己快樂、涵養性高,別人也會心情愉悅。
7.完善自己
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對他人有有利影響的人。
Ⅳ 采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你的小夥伴三代人,記錄他們的新年願望,簡要寫出自己的采訪感受,50字以上
姨奶奶希望兒女回來陪伴些身體健健康康,家和萬事如易。說的。
Ⅵ 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這三代人,你感覺幾零後的童年時光最有意思
我覺得八零後的童年時光最有意思,雖然這一代的物質條件沒有後面這么豐富,但是小孩嘛,玩什麼都很開心,而九零後、零零後,物質條件豐富了,但父母的要求卻更多,什麼琴棋書畫、什麼奧數英語,像一座座大山壓在這兩代人身上,何來的快樂的童年。
Ⅶ 對比80/90/00年代的人的童年,都發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
這些變化可以從衣食住行以及玩具等各個方面都可以體現出來,真的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畢竟整個社會都在更替都在進步著。
而00後可以說是最幸福的童年了。00後的孩子們擁有著大大小小的玩具汽車、洋娃娃等等各種各樣的玩具他們都有。而且他們還有著許多好吃的零食,巧克力奶茶等等各種好吃的零食。種類豐富齊全。而且一個一個家庭都是屬於小康社會,他們完全能夠承擔得起他們的孩子所需要的東西,所以說00後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了。
但是無論怎麼說,真的是從各方面來說都是發生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畢竟社會在一直進步著,經濟一直在發展著。想沒有變化是不大可能的。
Ⅷ 三代人的不同童年是怎樣
70年玩泥巴
80年玩彈珠
90年玩打架
20年玩電腦
Ⅸ 於海林的三代人的作文立意點,有哪些
理性看「圈子」
①開篇點題:三代人的圈子,反映三個時代,三種人生。
②展開分析:爺爺的圈子,隨性自然,也反映物質和娛樂生活匱乏。
③爸爸的圈子:輕松健康,可見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變好。
④進一步分析:我的圈子,反映現實生活圈子的狹小,學業負荷的加大,虛擬的「朋友圈」應運而生,也有助於視野的開闊,社交的創新,體現科技時代的進步。
⑤照應觀點:理性看待三代人的「圈子」,各有各的優點,又各有各的制約,不宜簡單對比、做出褒貶。
⑥聯系現實:這一代的孩子,生活也可以很精彩,也可以有童年的快樂,充分利用好「朋友圈」,又不被它左右與牽絆。
⑦再次點題: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風物長宜放眼量。
Ⅹ 調查祖孫三代人在童年時代不同的過年情況(可從衣。食。住。行。玩。等角度入手),寫一篇1000字的調查報告
爺爺的童年,給我感覺就一個字「苦!」。爺爺告訴我,在他童年時,家裡非常窮,總是吃不飽飯,更別提上學了。一直到了12歲,爺爺才上了小學。每到放學時,爺爺總是餓得前胸貼著後背,頭暈眼花,常常是走一會兒,歇一會兒才能到家……
在爺爺的描述下,我的面前出現了一個用土坯壘起來的低矮的小平房,房子前面,有一個衣服上帶著幾塊補丁的小男孩,坐在石頭上,用腿當桌子,握著短小的鉛筆頭正寫著作業呢。爺爺告訴我,當年的小屋,灰暗而簡陋,連支蠟燭也沒有,只有借著一縷縷射進來的陽光才勉強可以看的比較清楚。屋內的四壁,除了貼著幾張偉人的像,什麼都沒有。每天天不亮,聽到了院子里公雞的叫聲,那就是他早晨起床的鬧鍾;起身以後,冷鍋冷灶,找不到可以填肚子的東西,要是哪天有一碗蘿卜纓子糝子粥或者是幾根山芋干,那可算是上等的美餐了!
二
爸爸的童年,那就要比爺爺幸福多了。爸爸對我說,他小時候,春天放風箏,夏天去河裡游泳,秋天推鐵環,冬天滑雪….說到這里,我驚訝地問:「你們那時就流行滑雪?」爸爸說:「跟你們現在玩的可不一樣,我們是坐在小板凳上,系著繩子讓小夥伴們拉著滑!」
爸爸出生於70年代,生活水平和建國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爸爸一家四口人擠在14平方米的房子里,吃的都是奶奶親手種出來的蔬菜,穿的都是土布衫,破了就縫縫補補再穿。爸爸穿不上的,還要留給叔叔穿。那時汽車很少,公交也不發達,交通工具也很簡單,條件好一些的人家才有自行車,出門一般靠步行。爸爸每天都會背著奶奶自製的布書包,步行十幾里路去上學。更出乎我意料的是,連上課坐的凳子都是自己帶的,想想多麻煩啊﹗那時候,雖然物質生活還不富裕,但是生活安定,能勉強填飽肚子,大家也就比較滿足。所以,爸爸童年生活的滋味,一個字來形容:「淡!」
三
最後,說說我的童年吧。相比之下,我的童年生活真好比是掉進了蜜罐里,吃的、玩的應有盡有。我住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里,自己擁有一片小天地。新式玩具讓人眼花繚亂,書櫥、學習桌還有配套的兒童傢具、家裡電器設備一應俱全,每天我可以通過電視、網路及時了解世界各地的精彩要聞,學到很多知識。我想吃什麼東西,家人幾乎都能滿足我。每個季節,爸爸媽媽都會給我買新衣服。為了豐富我的生活,爸爸媽媽不僅給我買了大量的課外書籍,還經常帶我出去郊遊踏青……所以說,我的童年概括起來也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甜!」
通過和爺爺爸爸比童年,仔細體味三代人童年生活的苦、淡、甜,我深深地感受到,建國六十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祖國發展的速度是多麼驚人啊!尤其是我們這一代,生活在當今繁榮富強的中國,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是多麼幸福呀!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光陰,勤奮學習,用更多的知識技能來武裝自己。相信因為我們的努力,一定能創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