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江蘇省教學成果獎

江蘇省教學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0-12-16 04:07:03

A. 江蘇省職稱評審中課件獎算教學成果獎嗎

課件是不算的

B. 施建軍的成就榮譽

曾獲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霍英東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統計科技進步獎,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等。
1999年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和南京大學中青年學術骨幹。
2010獲「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稱號。 1. 施建軍, 1998, 教學成果《不斷創新,改革和發展企業管理學科》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國家
2. 施建軍, 1996, 教學成果《不斷創新,改革和發展企業管理學科》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江蘇省
3. 施建軍, 1995, 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 南京大學
4. 施建軍, 1993, 課程<<統計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江蘇省
5. 施建軍, 1992, 全國霍英東教育基金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南京大學
6. 施建軍, 1992, 獲中共南京大學黨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南京大學
7. 施建軍, 1992, 課程《統計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南京大學優秀教學一等獎, 南京大學
8. 施建軍, 1991, 獲南京大學做出顯著成績的博士.碩士稱號, 南京大學
9. 施建軍, 1990, 獲江蘇省鄉鎮企業局南京大學商學院鄉鎮企業崗位培訓優秀教學質量獎, 南京大學
10. 施建軍, 1989, 南京大學櫻松獎學二等獎, 南京大學
11. 施建軍, 1988, 被評為「我所喜愛的青年教師」, 南京大學
12. 施建軍, 1988, 《「統計學」課程建設》南京大學課程建設優秀獎二等獎, 南京大學 1. 施建軍, 2008, 國家統計局二等獎, 國家統計局
2. 施建軍, 2008, 課題成果《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評價方法及測算研究》在江蘇省第十屆江蘇省科研優秀成果獎獲課題類一等獎, 江蘇省
3. 施建軍, 2007, 課題成果《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評價方法及測算研究》在江蘇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獲江蘇省政府三等獎, 江蘇省
4. 施建軍, 2005, 論著《大學財務綜合評價研究》在江蘇省第九屆(2003-2004)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獲江蘇省政府二等獎, 江蘇省
5. 施建軍, 2000, 課題《統計學案例教材》獲第五屆全國統計優秀成果三等獎, 國家
6. 施建軍, 1999, 《1998-2010年城鎮住宅需求總量預測》獲江蘇省數量經濟與管理科學學會年會一等獎, 江蘇省數量經濟與管理科學學會
7. 施建軍, 1997, 著作《科技進步監測研究》獲江蘇省第五屆哲學社會優秀成果三等獎, 江蘇省
8. 施建軍 , 1997, 論文「關於高等學校財務改革的思考」獲《事業財會》論文大獎賽優秀論文一等獎, 事業財會
9. 施建軍, 1997, 課題《中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綜合科技實力和運行績效評價研究》獲國家科委1997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家科委
10. 施建軍, 1997, 論文《中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綜合科技實力和運行績效評價研究》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家科委
11. 施建軍, 1995, 課題《江蘇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研究》獲第四屆江蘇省統計科技進步一等獎, 江蘇省
12. 施建軍, 1995, 論文《高等院校財務綜合評價研究》獲中國教育會計學會首屆會計論文大獎賽二等獎, 中國教育會計學會
13. 施建軍, 1995, 論文《R&D資源投入統計初探》獲首屆國家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國家教委
14. 施建軍, 1995, 論文《經濟景氣的監測系統研究》獲江蘇省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江蘇省教委
15. 施建軍, 1994, 主編教材《統計學教程》被全國統計教材編審委員會評為1994年度全國推薦使用教材,
16.施建軍, 1994, 課題《江蘇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江蘇省
17. 施建軍, 1994, 著作《科技系統分析》獲江蘇省第四屆哲學社會優秀成果三等獎, 江蘇省
18. 施建軍, 1994, 論文《中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綜合科技實力和運行績效評價研究》獲江蘇省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優秀論文獎, 江蘇省
19.施建軍, 1993, 課題《江蘇省經濟景氣循環監測系統》獲全國統計計算機軟體二等獎,
20.施建軍, 1993, 論文《層次分析法在統計綜合評價中的應用》獲第三屆江蘇省統計科技進步三等獎, 江蘇省
21. 施建軍, 1993, 課題《科技興省統計監控和評價指標的適應與運行》獲第二屆全國統計科技進步三等獎,
22.施建軍, 1993, 課題《江蘇省經濟景氣循環監測系統》獲全國統計科技進步三等獎,
23.施建軍, 1993, 課題《江蘇「科技興省」戰略與政策研究》獲全國科技進步三等獎,
24.施建軍, 1992, 江蘇省科協第二屆「中青年科技提名獎」, 江蘇省科協
25. 施建軍, 1992, 課題《江蘇「科技興省」戰略與政策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江蘇省
26. 施建軍, 1991, 論文《科技統計指標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獲江蘇省優秀統計論文二等獎, 江蘇省
27. 施建軍, 1991, 著作《科技統計分析與評價》獲江蘇省第三次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江蘇省
28. 施建軍, 1991, 著作《社會主義市場的系統分析》獲江蘇省第三次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江蘇省
29. 施建軍, 1991, 課題《科技興省的監測監控指標體系研究》獲全國統計科學研究成果,
30.施建軍, 1991, 論文《第一生產力論綱》獲優秀論文獎, 國家科委,中國科協,科技日報,中央廣播電台,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1. 施建軍, 1990, 課題《江蘇省全社會科技投入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江蘇省
32. 施建軍, 1988, 論文《江蘇省大中企業科技開發能力綜合評價》獲南京大學五.二0青年優秀論文獎, 南京大學

C. 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證書及資金

沒發,我們徐州市的就連2013年的省教學成果獎證書就沒發,更別說獎金了。當然,省教育廳的證書早就寄發到各大市了。

D. 王家新<在山的那邊>創作背景

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

山那邊的海——關於《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在山的那邊》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我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因此,對我來說,重讀這首詩,猶如翻開封存多年的老相冊,重又看到了那個不無稚氣、卻讓人感嘆和懷念的早年的我。

顯然,《在山的那邊》起源於童年經驗。我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父母為中小學老師,從小隨著父母的工作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裡的世界。世界對於幼年的我來說,就是放學後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著這一切的無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我的一生。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於是,「海」在我的生活中並最終在這首詩中出現了。「海」的出現,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出一種詩的結構。這里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而這些含義,在我年幼時都不可能意識到。我只是憑借著我那耽於幻想的天性在遙望山的那邊,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藍色。

然而,正如人們所知,這種對另一個世界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說,任何「不務實際」的幻想,在「鐵青著臉」的現實面前,都有它破滅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一再經歷過這樣的讓人的內心深受刺痛的時候。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卻在生命中紮下了根來——它因在現實環境中受挫變得更為內在、也更為倔強了!詩的第二節所主要揭示的,就是這種對「海」的信念。也許是由於不屈的天性,也許是我在上初中時讀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著江河走,就一定能發現大海」,給了我這種信念。而這時的「海」——這個童年時的夢也被提升到整個人生的層面來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節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種人生理想的象徵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也許任何理想都是一個誘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這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實,人生被賦予了希望和意義,「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革」和上山下鄉,在「文革」結束後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後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於對同代人的這種了解,我在這首詩的後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峰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讀這首詩,我當然感到了它在藝術上的稚氣,因為詩歌指給我們的道路,其漫長和艱辛,都遠遠超出了我在年輕時的想像。在實際生活中,雖然我已無數次地見過我在童年時所嚮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即。那麼,對於現在的我,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重新達到這種肯定,那就很難設想我在以後的生活中還會堅持下去。重讀《在山的那邊》,並遙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這一點。

閱讀全文

與江蘇省教學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