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技創新
●典型區域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及持續利用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滿足土地管理從單純數量管理向「數量—質量—生態」並重轉變需求為目標,選取東部經濟快速發展區、中部糧食主產區、西部生態環境敏感地區、西南統籌城鄉實驗區等6個試點,應用「3S」、計算機網路、信息通信等技術,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建設,進行關鍵技術研發、試驗與示範應用,研發集野外長期監測、研究與示範為一體的國家級監測與管護服務平台。促進土地資源領域產、學、研、用的結合,培養基層土地科技隊伍,推進土地科技基礎能力建設。
目前,項目已建立了6個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形成了《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建設規定(試行)》;提出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和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監測資料庫指標體系,建成了6個基地年度資料庫;在完成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優質耕地劃定與持續利用、時空多級網格數據管理與平台建設等技術研究的基礎上,開發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信息服務系統和優質耕地識別與劃定系統,取得軟體著作權1項,並於2013年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中期評估。
項目通過實施,補充和創新了現有土地利用監測技術體系,提升了土地資源監測多源、多類型、多尺度數據信息的綜合集成度,部分技術已在土地資源調查評價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為我國未來全面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調查監測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區域尺度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預研究與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構建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標准,為在全國實施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奠定技術基礎。
項目擬開展生態用地分類標准研究,生態用地遙感信息網格劃分與編碼,多源、多類型、多尺度生態用地信息網格化綜合集成,以及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框架和原型構建等研究,並進行應用與示範。項目實施以來,梳理界定了生態用地的概念,初步建立了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總體框架,完成了示範區的遴選並開展了資料收集和資料庫建設工作,為後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項目將現有土地利用分類有機結合,推進了生態用地管理理念從理論探討向實踐管理的巨大轉變,不僅促進了土地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推進土地學科發展,而且在優化農業布局、確保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的潛力評價及效應研究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通過科學認識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非糧能源作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能源生產潛力,揭示農民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真實意願,全面了解我國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可能引起的自然、社會、經濟效應,研究提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建議。
目前,項目完成了能源作物種植的自然適宜性評價工作,確定了我國可用於能源作物種植的邊際土地數量及時空分布。
通過項目實施,能夠解答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可行性和種植規模,對於全面認清當前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前沿問題,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及未來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據和研究基礎。
●北方農牧交錯區土地質量指標遙感信息提取與土地質量評價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項目以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區不同的草地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採取高光譜技術和數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提取土地質量指標,建立草地生態系統類型識別模型、草地覆蓋度和生物量的估算模型,開展區域土地質量評價,為北方農牧交錯區生態系統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目前,項目已經完成了研究地點設定和相關基礎資料收集,並開展了13個樣地、109個樣方主要生態生物學特徵調查以及農戶問卷調查,實測了群落高光譜曲線,並完成了初步的數據分析工作。
項目首次對高光譜模型應用於航空高光譜影像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對各種草地質量指標進行了監測,實現了監測信息由「點」到「面」的擴展,為地方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項目成果將為在生態環境脆弱區開展大范圍精細化監測、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科技手段。
●發展生物能源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及其內在作用機理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擬通過分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評價我國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探討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趨勢,並揭示經濟驅動背景下生物能源對農戶土地利用決策的內在影響機制,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提出政策建議。
目前,項目已經完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歷程和現狀、對土地利用影響的系統梳理,開展了我國能源作物種植、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評價。項目採取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方式,綜合應用地理學、農戶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多學科方法,充實了研究內容,創新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對認清生物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影響土地利用方式的機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典型農村居民點用地結構變化(遙感)分析項目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子課題,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項目旨在應用遙感技術、外業調查和歷史土地調查資料,對典型農村居民點樣點的土地利用結構進行調查,總結分析農村居民點的不同功能,分析與土地利用結構的相互影響關系,進而對典型的農村功能演化和篩選分類因子提供支持。
目前,項目已完成試驗區的選定,資料的搜集、整理、遙感數據的處理和野外調查與復核等工作,後續研究也在有序開展。項目形成的成果將對分析農村居民點類型變化和功能分異,構建農村居民點分類系統,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智能化與規劃實施綜合評估關鍵技術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土空間優化配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省級國土規劃中國土空間綜合分區需求為導向,以多主題國土空間分區集成技術、綜合分區智能化技術、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指標識別技術為研究對象,開展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技術指南、省級國土規劃編制技術規程研究,開發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評估信息系統並進行應用示範。
目前,項目實施進展順利,已基本完成了相關研究,形成了《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技術指南(初稿)》,並獲得1項軟體著作權,發表3篇科技論文。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成果將直接為編制省級國土規劃及區域規劃提供科技支撐。
●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因子獲取技術及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技術研究」子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項目以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指標體系構建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人地關系系統協調發展的角度,開展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因子獲取技術研究,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構建探索,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的識別技術研究,並參與西部典型村鎮區域應用示範研究,從而解決了指標快速獲取等技術難題。通過項目實施,已構建起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選擇甘肅省榆中縣作為應用示範區,進行了部分評價指標信息的提取。
●國家耕地資源動態監管系統核心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項目擬通過合作研究,引進加拿大MDA公司的核心技術和先進解決方案,通過適應性開發和系統集成,解決當前國產衛星數據幾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動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效率低和基於雷達數據的新增建設用地自動監測困難等難題,實現國土資源遙感應用跨越式發展。
項目通過應用MDA影像處理技術,開展衛星數據預處理技術合作研究,基於地塊的多光譜衛星遙感數據土地利用變化監測研究,基於SAR的新增建設用地監測技術研究,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技術框架與流程,實現基於雷達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監測,解決中國大面積多雲多霧地區遙感數據獲取困難的問題。目前,已形成合作研究成果報告框架,就形成長遠合作達成基本共識;設計形成了國產多光譜遙感數據高度自動化的高精度配准演算法,開發出遙感影像圖快速生產軟體系統;完成了基於Gist特徵的先驗知識約束下變化地塊方法研究,開發出影像分割模塊、對象級土地覆蓋變化監測和分類模塊;提出了包括單極化SAR相干斑抑制SDBSF演算法和多極化SAR相干斑抑制PTD-SDBSF演算法等SAR影像預處理演算法。
通過該項目實施,引進的相關技術將有效提高衛星影像的定位及糾正精度,實現SAR新增建設用地的有效提取,提高我國西南地區多雲、多雨、多霧和濕潤地區衛星遙感數據獲取能力,提升國產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水平,增強國土資源監管時效性。
Ⅱ 中國在科研創新領域取得哪些進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5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全國人大代表,聯泓集團董事長鄭月明表示,5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科技實力持續增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其中科技成果轉化對推動產業進步,引領國民經濟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5年來,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快速崛起的新動能,正在重塑經濟增長格局、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新標志。同時,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轉向更多領域並跑、領跑。
Ⅲ 2019年中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國家發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雜交稻種子、盾構機穿海工程、國際頂尖機場、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人造太陽」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4 、超級裝備 最聰明盾構機挑戰穿海工程
離大連市中心不遠,有個梭魚灣,大連地鐵5號線要穿過這個海灣,考慮到巨輪出入,不能架設跨海橋梁,因此採用海底隧道。而這項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級裝備。
1月18日,海宏號盾構機在大連始發,它堪稱中國研發的最聰明的盾構機。海宏號盾構機是中國中鐵專門為該工程研發、也是世界上現有功能最全的盾構機,核心部件設計全球領先。
5、 時速600公里 國產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
「高速磁浮列車」成為2019年點擊率頗高的關鍵詞。5月23日,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實現了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標ITER 中國企業為「人造太陽」裝「心臟」
7月16日,中核集團收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組織中標通知書,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牽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參與,攜手法國法馬通公司等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TAC1安裝標段。
Ⅳ 我國近年來科技創新成就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
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
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
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
5、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
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
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6、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
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
Ⅳ 科技創新成果
有校科技創新和校級挑戰杯
Ⅵ 主要研究成果及創新點
本書緊抓學科前沿及我國東部中生代盆地群研究熱點,以黑龍江東部中生代雞西盆地的研究為切入點,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通過利用最新所獲古生物、磁性地層年代新資料,以及煤田地質、露頭、測井、岩心等資料,運用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線與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線對比、基準面旋迴對比等技術手段,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地層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構造層序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研究,建立了盆地尺度的層序地層等時對比格架。將雞西群時代確定為早白堊世(凡蘭吟—阿爾布期);滴道組形成時間為130.9~128.3Ma之間,相當於凡蘭吟早中期;城子河組形成時間為125.1~116Ma,相當於凡蘭吟早期—巴列姆早期;穆棱組形成時間為116~106.9Ma,相當於巴列姆中期—阿爾布早期;東山組形成時間為106.9~101.7Ma,相當於阿爾布早中期。植物化石以R-O植物群組合為特徵,由下至上表現為由早期組合向晚期組合演化特點。除東山組外,均發育溝鞭藻化石組合,表現為由下至上非典型海相或淡水相-海相特點。城子河組孢粉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優勢,穆棱組孢粉組合中蕨類植物占絕對優勢。
(2)根據區域性斷裂構造及盆地內各級構造界面、組內大的岩相轉換界面,對盆地劃分了1個Ⅰ級層序,代表整個盆地充填序列;2個Ⅱ級層序,即早期斷陷沉積的雞西群Ⅱ1和晚期坳陷沉積的樺山群Ⅱ2;在盆地Ⅱ1層序內劃分6個Ⅲ三級構造層序,分別對應滴道組Ⅱ1、城子河組下部含煤岩系Ⅱ2和上部含煤岩系Ⅱ3、穆棱組下部含煤岩系Ⅱ4和中上部含煤岩系Ⅱ5及穆棱組頂部和東山組Ⅱ6。各級層序分別由相應級別的不整合面及整合面限定,各級別不整合面及整合面由不同級別的構造運動所形成。
(3)在大量研究露頭、剖面、岩心資料的基礎上,根據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理論,考慮到構造運動、沉積物供應、氣候和湖平面變化等,對雞西群進行了長期、中期、短期基準面旋迴劃分,進而對雞西征群進行了高解析度層序的劃分:
1)根據重要的構造不整合面、岩性突變面、最大洪泛面(大型的侵蝕-沖刷界面)等,將雞西群劃分6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滴道組代表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據城子河組內部發育的1個大型侵蝕—沖刷界面將城子河組分割成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據穆棱組內部發育的2個大型侵蝕—沖刷界面將穆棱組分成3個長期基準面旋迴。
2)根據區域可對比性的主要沖刷面、洪泛面及煤層等,劃分出16個中期基準面旋迴,共識別出125個短期基準面旋迴。滴道組內分為2個中期基準面旋迴,識別出了14個短期基準面旋迴。城子河組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內劃分出3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內劃分出4個中期基準面旋迴,整個城子河組識別出了51個短期基準面旋迴。穆棱組內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可分成4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可劃分2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3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由1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組成,整個穆棱組內共識別出60個短期基準面旋迴。
3)短期基準面旋迴是劃分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的成因地層單元和層序分析的基礎,通過岩心、露頭剖面等的研究,短期基準面旋迴結構類型包括3類,即非對稱型短期基準面旋迴和對稱型短期基準面旋迴。長期基準面旋迴和中期基準面旋迴在全盆地具可對比性,而短期基準面旋迴在全盆地不具可對比性,不同區域劃分的短期基準面旋迴的數量和特徵各不相同。
4)以野外露頭剖面、單井沉積相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的精細分析作為劃分各級別基準面旋迴層序的依據,選擇長期旋迴層序的二分時間單元分界線為等時地層對比的優選位置,以最具等時對比意義的中期旋迴層序為等時地層對比單元,在對雞西群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劃分的基礎上,進行了等時對比,並建立了等時層序地層格架。
(4)雞西群底界和頂界為區域等時性構造界面,頂、底界面限定的雞西盆地二級構造層序在橫向上表現為弧形透鏡狀,內部次級層序也具形態的相似性。二級構造層序內部發育一個平行不整合面和一個相當於整合的最大湖泛面,此兩個界面在盆地內分別具有等時性,將該二級層序分割成代表高水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低水位體系域的上、中、下三部分。滴道組為加積—退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Ⅱ級層序的低水位體系域,主要分布於盆地底部;城子河組為退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Ⅱ級層序的湖侵體系域,覆蓋了整個盆地;穆棱組、東山組為進積—加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二級層序高水位體系域,沉積范圍變小,晚期東山組火山沉積岩分布較零星,橫向變化較大。由此,建立了雞西盆地的構造層序構架。
(5)根據野外實測剖面、露頭、鑽孔等資料,以層序地層學和現代沉積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多學科結合,包括對沉積構造、岩礦特徵及岩石地球化學、岩相特徵、生物化石及粒度分析、沉積序列標志等的綜合分析,對雞西群進行了沉積相和沉積體系的識別和劃分。將雞西群沉積劃分為沖積扇、三角洲、湖泊、河流沉積沉積體系,詳細討論了各種相、亞相的特徵信其空間展布,以及各種相在層序地層序列中的位置和控制機制。研究了層序地層格架內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的聚煤作用。沖積扇形成於強氧化環境中,缺乏化石,層理不發育,其形成主要受盆地邊界斷裂的活動方式及強度控制,分布局限,形成的沉積厚度較大,因沉積沖刷作用強,不發育煤層。河流沉積體系是雞西盆地中主要沉積類型之一,雞西群各組均有河流沉積體系,可劃分為辮狀河相和曲流河相,辮狀河沉積形式以垂向加積為主,層理發育,沉積層序表現為向上變細單元結構型,各組底部的厚層砂體,都屬於辮狀河沉積,基本不發育煤層;曲流河相層理發育,沉積層序表現為向上變細二元結構型,各組下部多發育有曲流河相厚層砂體,常見有不穩定煤層。雞西盆地湖泊沉積作用十分活躍,是發生沉積作用的重要場所,根據沉積岩形成時水深、層厚、分布范圍及沉積相標志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濱湖和淺湖沉積兩個亞相,濱湖沉積水動力較強,基本不發育工業煤層,局部濱湖沼澤地帶見有不穩定薄煤層;淺湖沉積水體能量及水動力條件較弱,植物化石、陸相和海相動物化石極其發育,淺湖沉積晚期泥炭沼澤發育,形成多層大面積可對比的工業煤層。雞西盆地中三角洲沉積體系在時間上往往出現在湖泊沉積體系演化的晚期,發育煤線,局部煤層厚度較大,但穩定性較差。
(6)通過對不同旋迴沉積體系的對比研究,展示了雞西盆地沉積環境、充填和演化的歷程。總體看,雞西盆地在長期基準面旋迴早期,沉積物堆積速率快,往往發育沖積扇或辮狀河沉積,但分布范圍局限;在長期基準面旋迴中期,隨著構造活動進入相對穩定期,發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積。
(7)通過對雞西群岩石化學及地球化學的研究,總體反映了活動陸緣復雜源區特點,同時也有被動大陸邊緣特徵,構造背景的雙重性說明雞西盆地的形成是在濱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擠壓構造背景下的走滑拉分過程中的伸展構造背景。太平洋板塊的俯沖,誘發先前加厚的岩石圈拆沉減薄伸展構造機制是中生代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在這個大前提下,雞西盆地是敦密斷裂在早白堊世走滑剪切拉分作用形成的陸內裂谷盆地,具下斷上坳雙層結構。斷裂的間歇性活動,控制了不同層序的生長和發育,Ⅱ1層序(雞西群)代表了雞西盆地斷陷期經歷由早期斷裂剪切拉分、走滑拉分和晚期走滑伸展、走滑剪切的一個完整的盆地構造沉積旋迴;之後的構造反轉作用,在斷陷盆地基礎上形成坳陷盆地,形成了Ⅱ2層序(樺山群)。
(8)區域性展布的厚煤層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構造背景、沉積環境和物質基礎。通過構造層序構架和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的建立,研究了煤層分布演化規律。雞西盆地煤層主要發育在城子河組的中下部和穆棱組的中下部,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地帶,在走向上向兩側逐漸變薄,數量減少到尖滅,並由盆緣向盆內減少。在垂向上,城子河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上升半旋迴的中上部和下降半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的上升半旋迴以及穆棱組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的上升半旋迴的上部和下降半旋迴均有較好的聚煤條件,工業煤層發育。煤層總體分布於長周期基準面旋迴(長期、中期)上升半旋迴的中上部—下降半旋迴的中下部,在長期基準面旋迴中聚煤作用較好的半旋迴內,中期基準面旋迴和短期基準面旋迴的聚煤作用也相應較好。從沉積環境與沉積體系看,與聚煤作用關系密切的環境為三角洲、濱淺湖平原,工業煤層主要形成於湖侵體系域的中期-晚期和高位體系域早-中期,靠近湖泛面附近。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
(1)通過將構造層序格架、年代層序格架與沉積體系、沉積相分析有機結合的綜合分析法,首次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地層進行了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劃分與對比,共劃分出6個長期基準面旋迴、16個中期基準面旋迴和125個短期基準面旋迴。
(2)在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建立和詳細的沉積體系與沉積相分析的基礎上,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不同級次的基準面旋迴層序及其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的聚煤作用和煤層分布演化規律進行了詳細研究,對提高煤層預測精度,擴大煤炭資源遠景具有重要意義。
Ⅶ 科技創新小發明成果
科技復小製作肯定要制有一定的科學含量的。所以我建議你做一個簡易驗電器:
1.我們知道通常我們的抽屜里會發現一些舊電池,但是我們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電,如果放進用電器來檢驗很麻煩而且無法知道它電剩餘量。所以,你可以做一個小驗電器。
方法簡單如下:使用一個小燈泡,很小的那種(像掛墜或玩具燈上的,五金店都有賣)。然後用兩根細漆包線分別連接燈上。兩根線的另一端分別用於接你要檢驗的電池的正負極。根據小燈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斷電池的電量了。
Ⅷ 科研成果的價值意義和創新點 怎麼寫
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普遍不超過10%。10%這一數字是否意味著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普遍偏低?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林金桐認為,並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具備轉化為現實產品的條件。在高校,許多教師和學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這些想法和實踐得出的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的產品,市場才是關鍵。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場的需求,有突出的競爭優勢才能夠吸引投資,得以轉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這些方面往往很難完全符合市場的要求,從而很難將投資者的目光吸引過來。因此,創新的概念變為現實生產力本身就很難超過10%。
「科研成果應該並且必須得到轉化,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是沒有意義的。科研成果只有進行有效轉化,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林金桐認為,科研成果得以轉化是鼓勵高校教師進行自主創新的最好激勵方式,「鼓勵知識分子自主創新單靠金錢和名譽是行不通的,只有讓他們看到自己辛苦研發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社會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才能對他們形成有效的激勵。」在此過程中,林金桐表示,中外大學校長大多認為高校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責任。
1∶10∶100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研究、開發、投產過程中所需投資額的比率。「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林金桐認為,在基礎研究開發階段,政府的投資是主體,「當然,承擔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重要職能的大型國有企業或者跨國公司也可以參與到這個環節中」。到了科研成果開發階段,就是風險投資參與的時期了,「風險投資參與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恰恰是成功的那部分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等到完成科研成果的開發,接下來就是各界投資商積極參與的時刻,在看到市場前景之後,投資商可以進行選擇性的投資,完成科研成果的最終投產。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盡管成功率只是近10%,但是它們為社會帶來的收益是成百上千倍的。」林金桐呼籲國內金融系統和風險投資資金積極參與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
「為什麼風險投資資金不願意流向高校?為什麼銀行系統的資金不投入到高校科研轉化上?說到底,還是缺乏創新意識的體現。」針對目前國內很多企業不願意將資金投入到科研開發上,銀行不敢也不願將資金投入高校科研的現狀,林金桐認為歸根結底還是整個社會缺乏創新意識。「國外的信息通信高科技公司可以留出18%的利潤額用於技術開發和自主創新,以其企業規模和利潤總額來看,國內目前很少有幾家企業在科研上花費如此重金的」。
除了企業和銀行系統缺乏創新意識之外,林金桐還表示,高校知識分子和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缺乏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的學生在學業完成之後,更多的是選擇當個白領或者其他形式的打工者,很少有人會考慮自主創業。林金桐認為這也和我國目前整個社會文化氛圍中淡漠的創新意識有關。
據林金桐介紹,目前,北京郵電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將科研成果的專利權許可給企業,高校獲取技術轉讓費。二是高校的科研成果發明人利用自己的發明自籌資金創辦公司。三是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與社會風險投資資金相結合,這也是目前北郵實現科研成果轉化最成功的模式。東信北郵就是以這種模式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
Ⅸ 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創新取得哪些成果
1、我國TD-LTE產業鏈日趨成熟,2015年末4G用戶數超過3.8億;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達1.9萬公里,佔世界的60%以上,並進軍海外市場;
2、ARJ支線飛機成功實現商業銷售和交付運營;油氣開發專項再造一個西部大慶;半導體照明技術加快應用推廣,2015年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達4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1%;
3、第四期「超級稻」創造百畝連片平均畝產1026.7公斤的新紀錄;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達本胺等抗腫瘤新葯成功上市。
(9)科研成果創新擴展閱讀:
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北京、上海積極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初見成效,區域創新改革試驗全面啟動。
2015年江蘇、廣東、山東和北京等地區研發經費超過1000億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和陝西等地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2013-2014年,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創新活動企業佔比分別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蘇、浙江、廣東、陝西等地區位居前列。你追我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Ⅹ 管理創新成果和科技成果的區別
管理創新成果,這個成果還沒到試驗階段。
管理科技成果,這個成果已經到應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