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別列舉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蒸汽機,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電力,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汽車,飛機,有線電報,電話。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原子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計算機。
2. 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成果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對比
1、開始時間及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2、 主要成就和特點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3、 主要影響及對中國的影響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機遇與挑戰並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學啟示 :
(1) 其出現是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點,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3) 不僅促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隨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 發展)
5、如何面對新的科技革命:
(1) 作為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科技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發展科教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建立知識創新體系。
(2) 從個人講,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注意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 從經濟學上看,充分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認識其在社會生產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 從政治學角度看,國際競爭重點已發生變化,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振興科技、發展教育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
(5)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面對洶涌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機遇與挑戰、壓力並存。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戰略,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探索一條適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道路,是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首要任務。
6、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
(2) 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
(3) 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網路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
3.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
1、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
2、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制原子彈後。
3、1949年,蘇聯也試爆原子彈成功。
4、1952年,美國又試製成功氫彈。
5、1953年~1964年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術首先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業也有一定發展。
6、1954年6月,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7、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下水。
(3)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第三次次科技革命同前兩次技術革命相比,有三個特點:
首先,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重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其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最後,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4.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
1945年美國,原子彈爆炸;
1946年美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47年美國,晶體管問世;
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建成;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1960年美國,激光器出現;
1961年蘇聯,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77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投入使用;
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天;
1996年英國,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年美國,首次成功製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類基因工作草圖。
(4)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來對比,蒸汽機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人類勞動生產率,電力的發明直接改變了人類幾千年的生活習慣,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更加偉大,空間技術的開創,讓人類探索太空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已經從自足自滿的求生狀態上升到了,探求自我及宇宙來源的精神追求層面上。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成果,更多的運用在了第三產業上,深刻影響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體驗方面,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人類的社會生活。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因為技術壁壘,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貧富差距。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而利用科技進步造福全人類,拉進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也是科技界的共同願景。
5. 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主要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6. 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及主要成就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成就:蒸汽機的改良推動了機器的普及以及大工廠制的建立,從而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新。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
成就:利用了電並發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內燃機、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
3、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成就:帶來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創建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英文);2000年美國L.Hood、日本H.Kitano等建立系統生物學研究機構;2003年美國J.Keasling成立基於系統生物學的遺傳工程-合成生物學系;2005年法國F.Cambien和L. Tiret論述動脈硬化研究的系統遺傳學觀念等。
(6)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帶來的整體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間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7.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以及帶給人類社會的變化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的機器大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成為「世界工廠」。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美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的成果被引進到中國、日本等國。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開展,它使生產力得到巨大的發展;二戰後期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持續至今,它無論從規模、速度和影響等方面都遠遠超過前兩次。
1.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部門。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人類社會由此進入「」。1814年,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成為工業化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19世紀以後,美國工業革命發展迅速,涌現出許多新發明,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製成試航成功;、縫紉機、拖拉機相繼發明;特別是採用和推廣了機器零部件的生產方法,推動了機器的普及。
2.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的廣泛應用、和工具的創制、手段的發明和工業的建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以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人類進入。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成功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等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發明電話,90年代義大利試驗無線電報取得成功。1867年,發明炸葯,80年代又改良了無煙火葯的技術,大大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塑料、人造纖維等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3.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技術革命,以技術、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是的興起。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各國統治基礎。
(2)引起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3)工業革命引發三股潮流:資本主義(主義:1776年英國的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提出、和的主張,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代表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從19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蓬勃興起,逐漸戰勝封建勢力,掌握了政權。自由主義成為工業革命後19世紀人類歷史發展的主流。俄國、義大利統一、德意志、美國、日本等都是這股潮流的突出表現);社會主義(由法國起義、英國運動組成的早期工人運動,1848年革命中爆發的工人起義,《》的發表,的成立,1871年公社的出現等,顯現了這一歷史潮流的活力);民族主義(工業革命促使各工業國加速佔領殖民地擴大市場,刺激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運動,以亞洲最具代表性。爪哇人民反荷起義、人民反英起義、伊朗起義、中國運動和民族大起義構成亞洲革命風暴。這些運動屬於傳統的舊式造反運動,其結果是都失敗了。歐洲的民族運動,大多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如義大利統一和都屬於這類運動)。
(4)生產組織形式、產業結構的變化:手工工場被一制度取代了;城市化興起;以農村和農業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以和為主體的經濟體制,人類歷史開始從農業文明向文明過渡。
(5)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之間的聯系,最終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成為世界霸主;亞非拉美的多數國家淪為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從屬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階段;社會主義運動進一步發展,1889年7月14日第二國際建立;20世紀初「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誕生;亞非拉人民的運動不斷高漲,其中「」尤為突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特點。
(2)引起生產組織形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組織的產生,將自由資本主義推進到資本主義階段;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產值超過農業,從輕工業國轉變為重工業國。
(3)對當時的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列強加緊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體系最終確立;帝國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性加劇,圍繞著爭奪,展開激烈斗爭。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極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2)促進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產業比重上升。
(3)推動國際格局的調整,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擴大了發達國家同國家間的經濟差距,給國家帶來機遇和挑戰。
應該有樓主要的東西,別忘了採納,
8. 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說的簡單一些,一些主要成果
第一次 蒸汽機 火車 輪船
第二次 電磁感應 內燃機 汽車 飛機
第三次 電子計算機 網路 核武器